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御览-乐部-卷十八

作者: 李昉(925年-996年),宋代文学家、历史学家和政治家,负责《太平御览》的编纂工作。该书是他通过整理前人经典和民间传说汇编而成,具有极高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年代:成书于宋代(约10世纪)。

内容简要:《太平御览》是宋代李昉主编的类书,内容包括了天文、地理、历法、神话、风俗等多个领域。书中通过大量的文献整理与整理,展示了当时的学术成就和社会风貌,成为当时中国官员和学者的参考工具。全书被分为多卷,汇聚了大量关于中国古代各方面的知识,展现了宋代文化的广泛性和深度,是了解宋代社会、文化和知识体系的重要资料。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御览-乐部-卷十八-原文

《释名》曰:笛,涤涤然也。

《史记》曰:黄帝使伶伦伐竹於昆溪,斩而作笛,吹之作凤鸣。

《风俗通》曰:笛,汉武帝时工人丘仲所造也。本出羌中。笛,涤也,所以涤邪秽,纳之雅正也。长尺四寸,七孔。

《乐书》曰:笛者,涤也,丘仲所作。可以涤荡邪气,出扬正声。是故列和善吹,裁十二之音应律。荀勖枢问,依三尺二调成均,剪云梦之霜筠,法龙吟之异韵。三孔为龠,文舞执之,邠人吹也。五孔为笛,祴里衩,周师掌之。六孔为笛,羌人吹之。七孔下调,汉部用也。今之七星,古之长笛。一定为调,合锺磬之均,各有短长,应律吕之度,雅乐部内咸用之。

马融《自叙》曰:融性好音,能鼓琴吹笛。为督邮,独卧郿平阳坞中,有洛客舍逆旅,吹笛相和。融去京师逾年,蹔闻甚悲而乐之。逆慕箫琴皆有颂,而笛独无,乃作《笛赋》。

《晋书》曰:桓伊字叔夏,善音乐,有蔡邕柯亭笛,尝吹之。王徽之越京,泊舟青溪侧。伊素不相识,於岸上过,徽之便使人谓之曰:’闻君善吹笛,试为我一奏。’伊时已贵显,素闻徽之名,便下车,踞胡床,为作三调之弄,便上车去。客主不交一言。

《晋书》向秀作《思旧赋》曰:邻家有吹笛,发声寥亮,追想畴昔游宴之好。

《晋中兴书》曰:帝舅王恺尝置酒,王遵、王敦俱往。女妓吹笛小失声,恺意便令黄门殴杀之,一座改容,敦神色自若。

沈约《宋书》曰:晋太始十年,中书监荀勖、中书令张华令郝生鼓琴,宋同吹笛,以为新引相和。

《唐书》曰:文宗时,云朝霞以善吹笛进,上为新声雅乐,朝霞能承意变声,颇符上旨,犹是有宠。

《世说》曰:谢仁祖妾阿纪有国色,善吹笛。仁祖死,阿纪誓死不嫁。郗昙时为北中郎,设权计,遂得阿纪为妾。阿纪终身不与昙言。

《幽明记》曰:永嘉中,泰山巢氏先为相县令,居在晋陵。家婢采薪,忽有一人随追,寻随婢还家,不使人见,见形者惟婢而已。每与婢饮宴,辄吹笛而歌,歌曰:’闲夜寂以清,长笛亮且鸣。若欲知我者,姓郭名长生。’

又曰:代郡界有一亭,常有怪,不可诣止。有诸生壮勇,行歌正宿。鬼吹五孔笛,有一手,都不能得摄笛。诸生不耐,忽便笑,谓:’汝止有一手,那得遍笛?我为汝吹来。’鬼云:’为我少指耶?’乃数十指出。诸生知其可击,拔剑斫之,得一老雄鸡,从者并鸡雏。

《文士传》曰:蔡邕告吴人,曰:’吾昔常经会稽高迁亭,见屋椓竹东间第十六可为笛。取用,果有异声。’

《古歌辞》曰:长笛续矩笛,长愿陛下保寿无极。

《傅子传》曰:列和善吹笛,吴姬之声,无以加也。

《西京杂记》曰:高祖初入咸阳宫,周行府库,金玉珍宝不可称言。其尤惊异者,玉笛,长二尺三寸,六孔,铭曰’昭华之琯’。

《乐纂》曰:唐玄宗时,乐人孙处秀善吹笛,好作犯声。当时皆以为新意流美,乐人皆效之。其声变态日增,因有犯调。犯调,即今之所尚也。

又曰:太和十年,中书监荀勖、中书令张华出御府铜竹律二十五具,命太乐郎刘秀等校试其三具,与杜夔及左延年法律同其二十二具。视其铭题尺寸,是笛律也。问协律中郎将列和,辞:’昔魏明帝时,令和永受笛声,以作此律。欲使学者别居一坊,歌咏讲习,依此律调。但识其尺寸之名,则竹丝歌咏皆得均含。歌声浊者,用长笛长律;歌声清者,用短笛短律。凡弦歌调张清浊之制,不依笛尺寸之名,则不可知也。’

又曰:黄锺笛,晋时三尺八寸。元嘉九年,太乐令锺宗之减为三尺七寸。十四年,治书令史奚纵又减五分,为三尺六寸五分。刘和之东箱长笛四尺二寸。

又曰:蕤宾箱笛,晋时二尺九寸,宗之减为二尺六寸,纵又减二分,为二尺五寸八分。

又曰:姑洗箱笛,晋时三尺五寸,宗之减为二尺九寸七分,纵又减五分,为二尺九寸二分。

又曰:《司马法》军中之乐,鼓笛为上,使闻之者壮勇而乐和。细丝高竹不可用也,虑悲声感人,士卒思归之故也。

又曰:横笛,小篪也。汉灵帝好胡笛,有胡笛篪出於胡吹,即此也。梁胡歌云:’快马不须鞭,拗折杨柳枝,下马吹横笛,愁杀路傍儿。’此歌辞元出北国,知横笛是北国名。今横笛皆去义觜,其有觜者,谓之义觜笛。

《国史补》曰:李舟好事,尝得村舍烟竹,截以为笛,坚如铁石,以遗李牟。牟吹笛天下第一,月夜泛江,与舟吹之,溜亮逸发。俄有客立於岸,呼船请载。既至,请笛而吹,其为精壮,山石可裂,牟平生未尝见。及入破呼吸盘辟,应指粉碎,客散不知所之。舟著记疑其蛟龙也。

又曰:李牟秋夜吹笛於瓜州,舟楫甚隘,初发调,群动皆息,及数奏,微风然而至。俄顷,舟人贾客有怨嗟悲泣之声。

《释名》曰:篪,啼也。声从孔出,如婴儿啼声也。

《毛诗》曰:彼何人斯,伯氏吹埙,仲氏吹篪。

《周官》曰:巫师,掌教吹篪。

《尔雅》曰:大篪谓之沂。(郭璞曰:篪以竹为之,长一尺四寸,围三寸,一孔上出,寸三分,名翘模,吹之。小者尺二。犍为舍人曰:大篪其声悲沂锵然也。《诗》云:’仲氏吹篪’也。)

《广雅》曰:篪,以竹为之,长大四寸,有八孔,前有一孔,后有四孔,头有一孔。

《月令》:仲夏之月,命乐师调篪。

《诗·节南山》云:伯氏吹埙,仲氏吹篪。(土曰埙,竹曰篪。笺云:伯仲喻兄弟也。我为汝思,如兄如弟;其相应和,如埙如篪。言俱为王臣,宜相亲爱之。)

《史记》曰:伍子胥至於江上,无以湖其口。行蒲伏,肉袒吹篪,乞食於吴市。

《东观汉记》曰:明帝幸南阳旧宅,召校宫子弟作雅乐,奏《鹿鸣》,上御埙篪和之,以娱嘉宾。

《齐书》曰:世祖於南康郡内作伎,有丝无管,空中闻有篪声,调节相应。

《世本》曰:苏成公造篪,吹孔有觜,如酸枣。苏成公,平王时诸侯也。

《古史考》曰:古有篪尚矣,苏成公善篪,而记者因以为作,谬也。

又曰:暴新公所造。旧志曰:一曰管史臣。案:非也。虽不知暴新公何代人,而非舜前人明矣。舜时,西王母献管,则是已有器,新公安得造篪?

《洞冥记》曰:建元二年,帝幸腾充台,以望四远於台上。撞磬玉锺,悬黎离之磬,吹霜条之篪,唱《来云依日》之曲。

《洛阳伽蓝记》曰:后魏河间王琛有婢朝云,善吹篪,能为《团扇歌》、《陇上声》。琛为秦州刺史,羌叛,屡讨不胜。琛令朝云假为贫女,吹篪而乞。羌闻之,皆流涕,相谓曰:’何故舍坟井,在山谷为寇耶?’即相率而降。秦民语曰:’快马健儿,不如老妪吹篪。’

○管

蔡邕《章句》曰:管者,形长一尺,围寸,有孔无底,其器今亡。

《风俗通》曰:管,漆竹,长一尺,六孔,十二月之音,象物贯地而牙,故谓之管。

《尔雅》曰:大管谓之簥,其中谓之篞,小者谓之篎。(郭璞注曰:管长尺,围寸,并漆之,有底。贾氏谓之,如篪,六孔。犍为舍人曰:大管者声高大,故曰篙者高也。中者声精密,故曰稍{沮}々,密也。小者声音清妙也。)

《广雅》曰:管象篪,长尺,围寸,有六孔,无底。

班固曰:黄帝作律,以玉为管,长尺,六孔,为十二月音。至舜时,西王母献白玉管。汉章十二年,零陵文学奚景于泠道舜祠下得笙一、白玉管,则古者又以玉为管矣。班氏用铜之言外然之义,未为得也。求律所生,大极之数。起於一在子,以三乘之得三,在丑。以次至酉,得一万九千六百八十三篇。黄锺之母以为法,周十二辰,得十七万七千一百四十七。黄锺之子以为实,实始法而一得则九寸,则诸律也。

《大戴礼记》曰:舜时,西王母献白玉琯。《说文》:管如篪,六孔,十二月之音,物关地而牙,故谓之管。从竹,管声。琯者,古者有玉管焉。

《乐法图》曰:次主东律,东律主黄锺,圣人承天乐,用管。(宋均注曰:管,黄锺寸管也。)吹管者以知律,管音调则律历正。

《周礼·春官·小师》曰:小师掌教箫、管。(郑司农曰:管如篪,六孔。玄谓管如{遂}而小,并两而吹之。)

又曰:孤竹之管於圆丘奏之,孙竹之管於方丘奏之,阴竹之管於宗庙奏之。(郑玄云:孤竹,竹特生者也。孙竹,竹枝根未生者也。阴竹生山北。)

○龠

《释名》曰:龠,跃也。气跃出也。

《尔雅》曰:大龠谓之产,中者曰仲,小者曰箹。(郭璞曰:龠也,笛三孔而短。犍为舍人曰:仲,其声适仲吕也。小者形声细小,曰筠也。)

《礼记》曰:苇龠,伊祁氏之乐也。龠,春分之音,万物振跃而出也。

《周官》:笙师掌教吹龠。龠师教国子舞羽、吹龠。龠章掌幽龠。(郑玄曰:卯地之竹也。)

又曰:龠师掌教国子,秋冬吹笛龠,历代文舞之乐,所执羽龠。

《毛诗》曰:左手执龠,右手秉翟。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御览-乐部-卷十八-译文

《释名》说:笛,因为它的声音清脆悦耳。

《史记》记载:黄帝让伶伦在昆溪砍伐竹子,制作成笛子,吹奏时声音像凤凰鸣叫。

《风俗通》说:笛,是汉武帝时期工人丘仲制造的。它原本出自羌地。笛子的作用是清除邪恶,使之回归雅正。笛子长四尺,有七个孔。

《乐书》说:笛子,是用来清除邪恶的,是丘仲制作的。它可以清除邪气,发出正声。因此,擅长吹笛的人,能吹出十二个音阶,符合音律。荀勖问,按照三尺二寸的长度调整音律,剪取云梦的霜竹,模仿龙吟的异韵。三孔的笛子叫做龠,用于文舞,邠地的人吹奏。五孔的笛子叫做笛,用于祴里衩,周地的军队掌握。六孔的笛子用于羌地人吹奏。七孔的笛子用于下调,汉代军队使用。现在的七星笛,就是古代的长笛。音律固定,与钟磬的音律相合,各有长短,符合音律的尺度,雅乐部内都使用。

马融在《自叙》中说:我喜欢音乐,能弹琴吹笛。当督邮时,我独自住在郿平阳坞中,有一位洛阳的客人住在旅馆,我们一起吹笛。我离开京城已经一年多,听到他们的演奏感到非常悲伤但又很高兴。我对箫琴都有颂词,但对笛子却没有,于是写了《笛赋》。

《晋书》记载:桓伊字叔夏,擅长音乐,有一支蔡邕柯亭制作的笛子,曾经吹奏过。王徽之离开京城,停船在青溪边。桓伊并不认识王徽之,但在岸上经过时,王徽之派人叫他过来,说:‘听说你擅长吹笛,为我吹一曲吧。’桓伊当时已经显贵,但听说过王徽之的名声,于是下车,坐在胡床上,为他吹奏了三调的曲子,然后又上车离开。主客之间没有说一句话。

《晋书》中向秀作《思旧赋》说:邻居家里有人在吹笛,声音清亮,让我想起了过去游宴的美好时光。

《晋中兴书》说:晋太始十年,中书监荀勖、中书令张华让郝生弹琴,宋同吹笛,认为这是一种新的和声。

《唐书》说:文宗时期,云朝霞因为擅长吹笛而被提拔,皇帝为他创作了新的雅乐,云朝霞能够根据皇帝的意图改变音调,非常符合皇帝的心意,因此受到了宠爱。

《世说》说:谢仁祖的妾阿纪有国色,擅长吹笛。谢仁祖去世后,阿纪发誓不再嫁人。郗昙当时是北中郎将,用计谋得到了阿纪作为妾。阿纪终身没有和郗昙说话。

《幽明记》说:永嘉年间,泰山巢氏曾经担任相县县令,住在晋陵。家里的婢女砍柴时,忽然有人追赶她,跟着她回到家,没有人看到,只有婢女看到了。每次和婢女饮酒作乐时,都会吹笛唱歌,歌中唱道:‘夜晚寂静而清朗,长笛明亮而鸣叫。如果想知道我,我的名字是郭长生。’

又记载:代郡界有一座亭子,经常有怪异的事情发生,不能前往。有位学生勇敢,行走唱歌,正好在那里住宿。鬼吹五孔笛,有一只手,都不能抓住笛子。学生不耐烦,突然笑了,说:‘你只有一只手,怎么能吹遍笛子呢?我来为你吹奏。’鬼问:‘你给我少吹一点吗?’于是伸出了几十个手指。学生知道可以攻击,拔剑砍去,得到一只老雄鸡,它的随从和鸡雏。

《文士传》说:蔡邕告诉吴人,说:‘我以前经常经过会稽高迁亭,看到屋椽竹东间第十六根可以用来做笛子。我取来使用,果然有与众不同的声音。’

《古歌辞》说:长笛和矩笛相连,愿陛下寿命无穷。

《傅子传》说:列和擅长吹笛,吴姬的声音也无法超越。

《西京杂记》说:汉高祖刘邦刚进入咸阳宫,参观府库,金玉珍宝无法用言语形容。其中最令人惊异的是玉笛,长二尺三寸,六个孔,上面刻着‘昭华之琯’。

《乐纂》说:唐玄宗时期,乐人孙处秀擅长吹笛,喜欢创作犯声。当时的人都认为这是新的风格,音乐家们都效仿他。他的声音变化越来越多,因此有了犯调。犯调,就是现在所崇尚的。

又记载:太和十年,中书监荀勖、中书令张华拿出御府的铜竹律二十五具,命令太乐郎刘秀等人测试其中的三具,与杜夔及左延年的法律相同的有二十二具。查看它们的铭文和尺寸,是笛子的音律。问协律中郎将列和,他回答说:‘以前魏明帝时,让和永接受笛声,制作了这个音律。希望学者们分别居住在一个坊间,歌唱和讲习,根据这个音律调整。只要知道竹丝的尺寸名称,歌声都能达到和谐。歌声低沉的,使用长笛长律;歌声清亮的,使用短笛短律。所有的弦歌调整清浊的规则,如果不根据笛子的尺寸名称,就无法知道。’

又记载:黄钟笛,晋时长三尺八寸。元嘉九年,太乐令钟宗之减为三尺七寸。十四年,治书令史奚纵又减去五分,变为三尺六寸五分。刘和之东箱长笛四尺二寸。

又记载:蕤宾箱笛,晋时长二尺九寸,钟宗之减为二尺六寸,奚纵又减去二分,变为二尺五寸八分。

又记载:姑洗箱笛,晋时长三尺五寸,钟宗之减为二尺九寸七分,奚纵又减去五分,变为二尺九寸二分。

又记载:《司马法》中军中的音乐,鼓和笛是最好的,让人听到后感到勇猛而和谐。细丝高竹不能使用,担心悲伤的声音感动人,士兵们想家。

又记载:横笛,是小篪。汉灵帝喜欢胡笛,有胡笛篪出自胡地吹奏,就是这种。

梁代歌曲《胡歌》说:‘快马不用鞭,折断杨柳枝,下马吹横笛,愁煞路旁儿。’这首歌的歌词出自北方,知道横笛是北方的名字。现在的横笛都去掉了嘴部,有嘴部的,叫做义嘴笛。

《国史补》说:李舟喜欢搜集古物,曾经得到一根村舍的烟竹,截成笛子,坚硬如铁石,送给李牟。李牟吹笛天下第一,月夜在江上吹奏,和李舟一起吹奏,声音清澈悠扬。不久有客人站在岸边,呼喊船只请求搭载。到达后,请求笛子吹奏,那人的技艺精湛,可以裂开山石,李牟一生从未见过。等到他进入破呼吸盘辟,应指粉碎,客人散去,不知去向。李舟记载此事,怀疑是蛟龙。

又记载:李牟在秋夜在瓜州吹笛,船只很狭窄,一开始调音,所有的动物都停止了活动,等到吹奏了几曲,微风吹来。

又记载:船只上的船夫和客商有抱怨和哭泣的声音。

《释名》说:篪,是因为它的声音像婴儿啼哭。

《毛诗》说:那是什么人呢?伯氏吹埙,仲氏吹篪。

《周官》说:巫师,负责教授吹篪。

《尔雅》说:大的篪叫做沂。(郭璞注:篪是用竹子做的,长一尺四寸,直径三寸,一孔向上伸出,三分之二寸,名叫翘模,吹奏时。小的篪长一尺二寸。犍为舍人注:大的篪声音悲凉,沂锵然。诗中说:‘仲氏吹篪’。)

《广雅》说:篪,是用竹子做的,长大四寸,有八个孔,前面有一个孔,后面有四个孔,顶部有一个孔。

《月令》说:仲夏之月,命令乐师调整篪。

《诗经·节南山》说:伯氏吹奏埙,仲氏吹奏篪。(埙是用土做的,篪是用竹做的。注释中说:伯仲是比喻兄弟。我为你们思考,就像兄弟一样;他们的和声,就像埙和篪一样。说他们都是王的臣子,应该相亲相爱。)

《史记》记载:伍子胥到了江边,没有东西可以填饱肚子。他爬在地上,赤裸上身吹奏篪,在吴市里乞讨食物。

《东观汉记》记载:明帝到南阳的旧宅,召集宫廷子弟演奏雅乐,演奏《鹿鸣》,皇帝亲自拿起埙和篪和奏,来娱乐嘉宾。

《齐书》记载:世祖在南康郡内表演,有弦乐器但没有管乐器,空中却听到了篪的声音,声音的调节非常和谐。

《世本》记载:苏成公制作了篪,吹奏的孔洞像酸枣。苏成公是平王时期的诸侯。

《古史考》记载:古代有篪,已经很久远了。苏成公擅长吹篪,但是记载者因此误以为他创作了篪,这是错误的。

又记载:暴新公也制作了篪。旧志说:一说是管史臣。但是:不是这样的。虽然不知道暴新公是哪个时代的人,但显然不是舜之前的人。舜的时候,西王母献上了玉管,那么那时就已经有了这种乐器,暴新公怎么可能制作篪呢?

《洞冥记》记载:建元二年,皇帝到了腾充台,站在台上远望四周。敲击玉磬和玉钟,悬挂着黎离的磬,吹奏霜条做的篪,唱《来云依日》的曲子。

《洛阳伽蓝记》记载:后魏河间王琛有一个叫朝云的婢女,擅长吹篪,能演奏《团扇歌》、《陇上声》。琛担任秦州刺史时,羌族叛乱,多次征讨都未能取胜。琛让朝云假装成贫女,吹奏篪乞讨。羌族人听到后,都流泪,相互说:‘为什么放弃家园,在山谷里当强盗呢?’于是纷纷投降。秦地的百姓说:‘快马健儿,不如老妇人吹奏篪。’

关于管:蔡邕的《章句》说:管,形状长一尺,直径一寸,有孔但没有底,这种乐器现在没有了。

《风俗通》说:管,是用漆过的竹子做的,长一尺,有六个孔,代表十二个月份的音乐,像物体贯地而出的牙齿,所以叫管。

《尔雅》说:大管叫做簥,中间的叫做篞,小的叫做篎。(郭璞注:管长一尺,直径一寸,都涂上漆,有底。贾氏说:像篪,有六个孔。犍为舍人说:大管声音高亢,所以叫篙,高也。中管声音精密,所以叫稍,密也。小管声音清妙。)

《广雅》说:管像篪,长一尺,直径一寸,有六个孔,没有底。

班固说:黄帝制作了律,用玉做管,长一尺,有六个孔,代表十二个月份的音乐。到舜的时候,西王母献上了白玉管。汉章十二年,零陵文学奚景在泠道舜祠下得到了一笙和白玉管,那么古代又用玉做管了。班固用铜的话是外在的意思,并不是真正的理解。寻求律的起源,大极之数从一在子开始,乘以三得到三在丑,依次到酉,得到一万九千六百八十三篇。黄钟之母作为法则,周十二辰,得到十七万七千一百四十七。黄钟之子作为实际,实际开始于法则而一得到九寸,那么其他律也是如此。

《大戴礼记》说:舜的时候,西王母献上了白玉琯。《说文》:管像篪,有六个孔,代表十二个月份的音乐,像物体贯地而出的牙齿,所以叫管。从竹,管声。琯,古代有玉管。

《乐法图》说:次主东律,东律主黄钟,圣人承天乐,用管。(宋均注:管,黄钟寸管也。)吹管的人用来知道律,管音调则律历正。

《周礼·春官·小师》说:小师掌管教箫、管。(郑司农说:管像篪,有六个孔。玄说:管像遂而小,并两而吹之。)

又记载:孤竹之管在圆丘演奏,孙竹之管在方丘演奏,阴竹之管在宗庙演奏。(郑玄说:孤竹,竹子特别生长的。孙竹,竹子的枝根未生。阴竹在山北生长。)

关于龠:《释名》说:龠,是跳跃的意思。气跳跃而出。

《尔雅》说:大龠叫做产,中等的叫做仲,小的叫做箹。(郭璞说:龠,是笛子三孔而短。犍为舍人说:仲,其声音适合仲吕。小者形状声音细小,叫做筠。)

《礼记》说:苇龠,是伊祁氏的音乐。龠,是春分之音,万物振跃而出。

《周官》:笙师掌管教吹龠。龠师教国子舞羽、吹龠。龠章掌幽龠。(郑玄说:卯地之竹也。)

又记载:龠师掌管教国子,秋冬吹笛龠,历代文舞之乐,所执羽龠。

《毛诗》说:左手执龠,右手拿翟。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御览-乐部-卷十八-注解

笛:笛是一种竹制乐器,具有七孔,长度通常为尺四寸。在古代文献中,笛常被用来表达音乐的美妙和净化心灵的作用。

涤涤然:形容笛声清亮,如同洗净杂质后的清澈。

伶伦:传说中的古代音乐家,据传是黄帝的乐官。

昆溪:古代地名,位于今天的陕西省。

羌中:古代羌族居住的地区。

汉武帝:西汉时期的皇帝,对音乐艺术有较大贡献。

丘仲:古代工匠,据传是汉武帝时期制造笛子的人。

雅正:指音乐的高雅和正统。

尺四寸:古代长度单位,一尺约等于23.1厘米。

七孔:笛子上的孔数,不同孔数的笛子音色和用途不同。

涤荡邪气:指笛声可以清除不良情绪。

正声:指音乐的正统和积极的声音。

和善:和谐美好的音乐。

律:古代的一种音律。

荀勖:东汉时期的音乐家,对音乐律学有重要贡献。

鼓琴:弹奏古琴。

督邮:古代官职,负责监察地方。

郿平阳坞:地名,位于今天的陕西省。

洛客:洛阳的客人。

箫琴:古代两种乐器,箫和琴。

笛赋:荀勖所作的关于笛子的赋文。

桓伊:东晋时期的音乐家。

蔡邕:东汉时期的文学家、书法家、音乐家。

柯亭笛:蔡邕制作的著名笛子。

青溪:地名,位于今天的浙江省。

越京:指越国,古代国家之一。

思旧赋:向秀所作的赋文,表达对往昔友人的思念。

黄门:古代宫廷中的官员。

中书监:古代官职,负责监察中书省事务。

中书令:古代官职,负责中书省事务。

郝生:人名。

新引:新的音乐作品。

朝霞:人名。

雅乐:古代的正式音乐。

谢仁祖:谢安,东晋时期的政治家、文学家。

阿纪:谢安的妾室。

郗昙:人名。

巢氏:人名。

相县令:古代官职,负责相县(今安徽省)的行政事务。

晋陵:地名,位于今天的江苏省。

采薪:砍柴。

郭长生:人名。

代郡界:地名,位于今天的河北省。

诸生:古代对读书人的称呼。

会稽高迁亭:地名,位于今天的浙江省。

屋椓竹:房屋上用竹子建造的部分。

椓:用竹子建造。

高迁亭:地名。

昭华之琯:古代玉笛的名称。

犯声:古代音乐中的一种特殊演奏技巧。

太乐郎:古代官职,负责宫廷音乐。

刘秀:人名。

杜夔:人名。

左延年:人名。

协律中郎将:古代官职,负责音乐律制的制定。

魏明帝:三国时期魏国的皇帝。

和永:人名。

黄锺笛:古代一种笛子,长三尺八寸。

元嘉九年:南朝宋文帝刘义隆的年号,对应公元432年。

治书令史:古代官职,负责记录皇帝的言行。

奚纵:人名。

刘和之:人名。

蕤宾箱笛:古代一种笛子,长二尺九寸。

姑洗箱笛:古代一种笛子,长三尺五寸。

司马法:古代兵书。

横笛:古代一种短小的笛子。

篪:古代一种竹制乐器,通常为单孔,形状像婴儿啼哭时发出的声音。

啼:婴儿啼哭的声音。

伯氏:伯氏指的是兄弟中的老大,这里用来比喻兄弟。

仲氏:仲氏指的是兄弟中的老二,这里用来比喻兄弟。

巫师:古代负责祭祀和占卜的官员。

沂:古代一种篪的名称。

翘模:古代一种篪的形状。

犍为舍人:古代一种官职,负责犍为郡(今四川省)的事务。

广雅:古代一部辞书。

月令:古代一种记录月令的文献。

吹埙:埙是一种古代用陶土制作的吹奏乐器,通常为六孔,形似瓶。

吹篪:篪是一种用竹子制作的吹奏乐器,通常为八孔,形似笛。

伯仲喻兄弟也:用伯仲来比喻兄弟,表示兄弟之间的关系。

我为汝思,如兄如弟:表示作者对某人的关心如同对待兄弟一样。

其相应和,如埙如篪:埙和篪在音乐上能够相互呼应,这里比喻兄弟之间能够相互支持。

王臣:指在王宫中服务的官员。

宜相亲爱之:应该彼此亲近相爱。

伍子胥:春秋时期楚国人,后逃至吴国,成为吴国的重要将领。

湖其口:解决饥饿,维持生计。

肉袒:赤裸上身。

乞食:向人乞讨食物。

明帝:东汉时期的皇帝刘庄。

校宫子弟:宫廷中的年轻子弟。

鹿鸣:古代的一种乐曲。

上御:皇帝亲自参与。

世祖:南朝宋的皇帝刘裕。

南康郡:南朝宋的一个郡名。

丝:指弦乐器。

管:指管乐器。

空中闻有篪声:在空中听到了篪的声音。

调节相应:调节音乐使其和谐。

苏成公:春秋时期的一个诸侯。

觜:指篪上的吹孔。

酸枣:一种植物,形状与篪的吹孔相似。

暴新公:古代的一个人物。

管史臣:古代的一种官职。

案:按照。

暴新公何代人:暴新公是哪个时代的人。

舜:中国传说中的古代帝王。

西王母:中国古代神话中的女神。

磬:古代的一种打击乐器。

玉锺:用玉制成的钟。

悬黎离之磬:用悬黎离(一种美玉)制成的磬。

霜条之篪:用霜条制成的篪。

来云依日:一种乐曲的名称。

朝云:古代的一个女子。

团扇歌:一种歌曲的名称。

陇上声:一种歌曲的名称。

羌:古代的一个民族。

坟井:坟墓和井。

山谷:山谷地区。

寇:强盗。

形长一尺,围寸,有孔无底:形状长一尺,直径一寸,有孔但没有底。

漆竹:用漆涂过的竹子。

十二月之音:代表十二个月份的音乐。

象物贯地而牙:像物体穿过地面而露出地面。

簥:大管乐器。

篞:中管乐器。

篎:小管乐器。

黄锺:古代的一种标准音律。

十二月音:代表十二个月份的音乐。

黄锺之母:黄锺音律的基础。

十七万七千一百四十七:与黄锺音律相关的数字。

黄锺之子:黄锺音律的子音。

实始法而一得则九寸:根据黄锺音律的实数计算得到的长度。

黄锺寸管:以黄锺音律为标准的管乐器。

箫:古代的一种管乐器。

龠:古代的一种管乐器,三孔而短。

跃:跳跃,这里指气息的跃动。

产:大龠。

仲:中龠。

箹:小龠。

伊祁氏:古代的一个姓氏。

羽龠:古代的一种舞蹈和吹奏乐器的结合形式。

幽龠:古代的一种龠乐器。

卵地之竹:一种用于制作龠的竹子。

左手执龠,右手秉翟:左手拿着龠,右手拿着翟(一种鸟羽制成的舞蹈道具)。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御览-乐部-卷十八-评注

《诗·节南山》中的‘伯氏吹埙,仲氏吹篪’一句,通过对埙和篪这两种乐器的描绘,巧妙地运用了比喻手法。埙和篪,一为土制,一为竹制,分别代表了兄弟二人的不同性格和特点。埙声沉厚,篪声清亮,兄弟二人的音乐和谐相应,正如他们之间的亲情。这里的伯仲不仅指兄弟,也象征着王臣之间的和谐关系,体现了儒家倡导的仁爱之道。

《史记》中伍子胥吹篪乞食的故事,展现了伍子胥的坚忍不拔和音乐才华。在困境中,他依然能以音乐自娱,表达出对音乐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执着。同时,这个故事也反映了古代音乐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地位,音乐不仅是娱乐,更是精神寄托。

《东观汉记》记载了汉明帝与乐官共同演奏埙篪的情景,显示了古代皇帝对音乐的重视。通过演奏埙篪,皇帝与嘉宾共享音乐之美,体现了儒家倡导的礼乐文化。

《齐书》中提到的世祖南康郡内作伎,丝竹之音中夹杂着篪声,表现了古代音乐艺术的丰富多样。篪声与丝竹声的和谐结合,展现了古代音乐家的高超技艺。

《世本》中苏成公造篪的故事,说明了古代乐器制作的高超技艺。苏成公的篪以酸枣为口,不仅体现了对材质的考究,也展现了古代工匠的匠心独运。

《古史考》中对苏成公造篪的记载提出了质疑,认为古代已有玉管等乐器,新公造篪的说法不妥。这反映了古代史学研究中的严谨态度。

《洞冥记》中帝幸腾充台,吹霜条之篪,唱《来云依日》之曲,描绘了一幅美妙的音乐画卷。音乐与自然景观的结合,展现了古代音乐艺术的独特魅力。

《洛阳伽蓝记》中朝云吹篪的故事,说明了音乐在战争中的特殊作用。朝云以篪声感动羌人,使其放下武器,体现了音乐的无穷魅力。

蔡邕《章句》中对管的描述,说明了管乐器的制作工艺和音律特点。管乐器以其独特的音色和音律,在古代音乐中占有重要地位。

《风俗通》中对管的解释,说明了管乐器与十二月之音的关系,以及管乐器在古代文化中的象征意义。

《尔雅》中对管的不同分类,展现了古代对管乐器音色的细致区分。

班固在《汉书》中对黄帝作律的记载,说明了古代音乐与天文历法的关系,以及音乐在古代社会中的重要地位。

《大戴礼记》中对舜时西王母献白玉琯的记载,反映了古代音乐与神话传说的紧密联系。

《乐法图》中对管的描述,说明了管乐器在音乐中的重要作用。

《周礼·春官·小师》中对管的记载,说明了管乐器在古代宫廷音乐中的地位。

《释名》中对龠的解释,说明了龠乐器的发音原理。

《尔雅》中对龠的不同分类,展现了古代对龠乐器音色的细致区分。

《礼记》中对龠的记载,说明了龠乐器在古代祭祀活动中的地位。

《周官》中对龠师的记载,说明了龠乐器在古代宫廷音乐教育中的地位。

《毛诗》中对龠的记载,说明了龠乐器在古代诗歌中的运用。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御览-乐部-卷十八》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26162.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