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御览-乐部-卷十二

作者: 李昉(925年-996年),宋代文学家、历史学家和政治家,负责《太平御览》的编纂工作。该书是他通过整理前人经典和民间传说汇编而成,具有极高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年代:成书于宋代(约10世纪)。

内容简要:《太平御览》是宋代李昉主编的类书,内容包括了天文、地理、历法、神话、风俗等多个领域。书中通过大量的文献整理与整理,展示了当时的学术成就和社会风貌,成为当时中国官员和学者的参考工具。全书被分为多卷,汇聚了大量关于中国古代各方面的知识,展现了宋代文化的广泛性和深度,是了解宋代社会、文化和知识体系的重要资料。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御览-乐部-卷十二-原文

○舞

《毛诗·甫田·宾之初筵》曰:舍其坐迁,屡舞仙仙。侧弁之俄,屡舞傞傞。

又《宛丘·东门之枌》:刺幽公也。风化之所行,男女弃其旧业,歌舞於市井尔。

<尚书>曰:苗民逆命,帝乃诞敷文德,舞干羽于两阶。干,楯;羽翳也。皆舞者之所执也。

又《顾命》曰:胤之舞衣在西房。(孔安国曰:胤国所为,舞者衣中法制。)

<尚书大传>曰:惟丙午,王建师,及鼓噪,前歌后舞。

<礼记>曰:治民劳者,其舞行缀远。治民逸者,其舞行缀短。故观其舞,知其德。(民劳则德薄,酂相去远,舞人少也。民逸则德盛,酂相去近,舞人多也。)

又曰:天子宫悬四面,舞行八佾。诸侯轩悬三面,舞行六佾。大夫判悬二面,舞行四佾。士特悬一面,舞行二佾。

又曰:季夏六月,以禘礼祀周公於太庙,朱干玉戚,冕而舞大武,皮弁素积,衤昜而舞大夏。

又曰:夫乐者,象成者也。(象成功而为乐者也。)总干而山立,(总持干楯,山立不动也。)武王之事也。发扬蹈厉,太公之志也。(志在鹰扬。)武乱皆坐,周召之治也。(武乱,武之理也。皆坐,以象其人舞事。)且夫武始而北出,(象观兵盟津时也。)再成而灭商,(成犹奏也。再奏象克殷时。)三成而南,(诛纣已而南也。)四成而南国是疆,(有南国疆界也。)五成而分周公左、召公右,(分陕东西而理。)六成而复缀以崇。(六奏象兵还振旅也。复缀,反位止也。崇,充也。凡六奏以充武乐。)天子夹振之而四伐,盛威於中国也。(夹振之者,王将夹舞者,振木铎以为节也。武舞,战也。象四伐者,伐四方也。每奏四伐,一击一刺为一伐。)

<周礼地官>曰:舞师掌教兵舞,帅而舞山川之祭祀。教忮舞,(忮者拂。)帅而舞社稷之祭祀。教皇舞,帅而舞旱之事。(四方祭祀谓四望也。旱之事谓雩也。,炎热气也。)

<春官>:乐师,掌教国子小舞。(谓以幼少时教之舞。《内则》曰:”十三舞籥,成童舞象大夏也。”)凡舞,有帗舞,有皇舞,有旄舞,有幹舞,有人舞。(郑众云:帗舞者,金羽,舞者折羽也。皇舞者,以羽忄冒覆头上,衣饰翡翠之羽。旄舞者,旄牛之尾。干舞者,兵舞也。人舞也。社稷以帗,宗庙以羽,四方以皇,辟雍以旄,兵事以干,星辰以人舞,子持之是也。皇杂五彩杂羽,如凤皇色,持以舞也。人舞所执,以手袖为威仪也。)凡四方之舞,仕者属焉。凡祭祀,宾客舞其燕乐。龠师,掌教国子舞羽吹龠,(文舞有筹耩吹龠舞者,所谓籥舞。《文王世子》曰:冬学羽籥。《诗》曰:左手执籥,右手秉翟也。)祭祀则鼓羽籥之舞,(鼓之者,拍拍为之节。)宾飨则亦如之。

又《地官》曰:旄人,掌教舞散乐,舞夷乐。(散乐,野人为乐之善者也。夷乐,四夷之乐也。)

<左传·隐公>曰:舞所以节八音而行八风也。

<庄公>曰:王子颓乐及遍舞。

<襄十六>曰:晋侯与诸侯宴於温,使诸大夫舞,曰:”歌诗必类。”齐高厚之诗不类。使诸大夫盟高厚,高厚逃归。

<隐公>曰:考仲子之宫将万焉,公问羽舞数於众仲,对曰:”天子用八,诸侯用六,大夫四,士二。夫舞,所以节八音而行八风也,故自八已下。”公从之。

<庄公>曰:楚令尹子元欲蛊文夫人,为馆于宫侧,而振万焉。夫人闻,泣曰:”先君以是舞也,习戎备也。今令尹不寻诸仇雠而於未亡人之侧,不亦异乎?”

<论语·八佾>曰:季氏八佾舞於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家语>曰:子路戎服见孔子,拔剑而舞,曰:”古之君子固以剑自卫乎?”孔子曰:”古之君子忠以为质,仁以为卫。”

<史记>曰:沛公见羽鸿门。项庄入曰:”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拔剑起舞,项伯亦起舞,以身翼蔽沛公。

又曰:长沙定王发,以其母微无宠,故王卑湿贫国。景帝后三年,诸王来日,有诏更前称寿歌舞。定王但张袖,小举手,左右笑其拙。上怪问之,对曰:”臣国小地狭,不足回旋。”帝以武陵、桂阳属焉。

又曰:师经抚琴,魏文侯耽之,起舞。经怒,以琴撞文侯。文侯大怒,经曰:”臣撞桀纣之主,不撞尧舜之君。”文侯悦,挂琴於室为戒。

又曰:孝景皇帝元年,制诏御史:盖闻歌者所以发德,舞者所以明德。高庙始奏文始、五行之舞。

<汉书>曰:李陵在匈奴,置酒与苏武别,曰:”异域之人,一别长绝。”陵起舞属之。

又曰:高祖庙奏《武德》、《文始》、《五行》之舞。《武德》、《舞》者,象天下乐已行武以除乱也。《文始舞》者,本舜《韶舞》也,高祖更名曰《文始》,示不相袭也。

又曰:孝武李夫人本以倡进,兄延年知音,善歌舞。延年侍上,起舞曰:”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宁不知倾城与倾国,佳人难再得。”上叹息曰:”世岂有此人乎?”平阳公主因言延年女弟。上召见,实妙丽善舞。由是幸,生昌邑哀王。

又曰:赵飞燕体轻,能掌上舞。

又曰:平恩侯许伯入第,丞相已下皆贺。酒酣乐作,少府檀长卿起舞,为沐猴与狗斗,一坐皆笑。盖宽饶劾之:”长卿为列卿而为沐猴舞,失礼。”许伯为谢,乃解。

《后汉书》曰:光武平陇蜀,增广郊祀,高皇帝配食,乐奏《清阳》、《朱明》、《西皓》、《玄冥》及《云翘》、《育命》舞。北郊及祀明堂并奏乐,如南郊,迎时气。五郊,春歌《青阳》,夏歌《朱明》,并舞《云翘》之舞;秋歌《西皓》,冬歌《玄冥》,并舞《育命》之舞;季夏歌《朱明》,兼舞二舞。

又曰:蔡邕坐上章事徙,及归,将就还路,五原太守智饯之。酒酣,智起舞属邕,邕不为报。智者,中常侍王甫之弟。智衔之,密告邕怨於囚放,谤讪朝廷。邕虑卒不免祸,乃亡命江海,远迹吴会。

《魏志》曰:舞师冯肃晓知先代舞名。

《吴书》曰:凌统怨甘宁杀其父操。宁常避统,不与相见。权亦命统不得仇之。尝於吕蒙舍会,酒酣,乃以刃舞。宁起曰:”宁能双戟舞。”蒙曰:”宁虽能,未若蒙上之也。”因操刃持盾,以身蔽之。后权知统意,因令宁将兵徙屯中洲。

又曰:陆逊破曹休。上与群僚大会,酒酣,命逊舞,解所著白鼯子裘赐之。

又曰:陶谦为舒令,郡守张磐谦耻为之屈,磐舞属谦,谦不为起;强之,乃舞,舞不转。磐曰:”不当转耶?”曰:”转则胜人。”

《宋书·乐志》曰:鞞舞,未详所起,然汉代已於燕享用之矣。故曹植有鞞舞歌。汉灵帝时,有李坚者,善鞞舞,遭乱播迁。帝闻其旧伎,召之。坚既中废,兼古曲多谬,故知异代之文未必相袭也。

《后魏书》曰:奚康生性气粗武,元叉惮之。康生知之,亦惧不安。肃宗朝灵太后於西林园,文武坐,酒酣,迭舞。次至康生,乃为力士舞。及於折旋,每顾视太后,举手踏足,瞋目颔首,为杀缚之势。太后解其意而不敢言。

《唐书》:冯定为太常少卿。文宗每听乐,鄙郑、卫声。诏奉常习开元中《霓裳羽衣舞》,以《云韶乐》和之。舞曲成,定总乐工阅於庭。定立於其间,文宗以端凝若植,问其姓氏。翰林学士李珏对曰:”此冯定也。”太宗喜问曰:”岂非能为古章句者耶?”乃召升阶,文宗自吟定《送客西江诗》,吟罢益喜,因赐禁中瑞锦,仍令大录所著古体诗以献。

《晋中兴书》曰:殷融弘远为司徒左西属,饮酒喜舞,终日啸咏,未尝以事务为怀。

《齐书》永明中,舞人冠帻并簪笔。武帝曰:”笔笏盖以记事受言,舞不受言,何事簪笔?岂有服朝衣而足綦燕履?”於是去笔。

《江表传》曰:孙权请顾雍父子及孙谭,时为选曹尚书,见任贵重。是日,孙权极忻,谭醉酒三起舞,舞又不知止,雍内怒之。明日,召谭诃责之:”君王以含垢为德,臣下以恭谨为节,何有舞不复知止?虽为酒后,亦为恃恩。谦虚不足,损吾家者必汝也。”

何承天《三代乐序》云:正德大悦舞,盖出於三容乐,然则其声节,有古之遗音也。

《魏名臣奏·王朗表》曰:凡音乐以舞为主。自黄帝《云门》至周《大武》,皆太庙舞。乐,所以乐君臣之德;舞,所以象君之功。

《淮南子》曰:令鼓舞者,绕身若环,曾绕摩以宣地,扶于阿那,动容转面,(转,更也。回竟更为也。)便娟拟神,若秋药被风,(药,白芷,香草也。被风言其弱。)发若结旌,(卷而复舒。)骋驰若惊。

《周穆王传》曰:有偃师者,缚草作人,以五采衣之使舞。王与美人观之,草人以手招美人,王怒。

《国史补》曰:于司空因韦太尉奉圣乐,亦撰顺圣乐以进。每宴必使奏之。其曲将半,行缀皆伏,而一人舞於中央幕中。韦绶笑曰:”何用穷兵独舞。”虽诙谐必有为也。

《山海经》曰:形天与帝争神,帝断其首,葬之常羊之山。乃以乳为目,以齐为口,操干戚以舞。

又曰:帝俊八子始为舞。

《五经通义》曰:王者之乐,有先后者,各尚其德也。以文得之,先文乐,筹耩毛而舞。以武得之,先武乐,持朱干玉戚,所以增威武也。戚,斧;干,楯也;玉取其仁明当尚德行仁以断斩也。

又曰:东夷之乐持矛舞,助时生也。南夷之乐筹耩舞,助时养也。西夷之乐持钺舞,助时杀也。北夷之乐持干舞,助时藏也。

蔡邕《月令章句》曰:天子省风以作乐舞,所以节八音而行八风。天子八佾,诸侯六佾,大夫四佾。佾,列也。每佾八人,每服冕而执戚,有俯仰张翕之容,行缀长短。佾八人之制,所以受命而歌王者之功也。人之动而有节者,莫若舞肆,所以因阳气而达物也。

《续搜神记》曰:荥阳人姓何,忘其名,有名闻士也。荆州辟为别驾,不就,隐遁养志。尝至田舍收获在场上,忽有一人长一丈,黄疏单衣角巾来诣之。翩翻举其两手并舞而来,语何云:”君尝见韶舞不?此是韶舞。”且舞且去,寻逐径向山。山有穴裁容人,即入穴,何亦随之。见有良田数十顷,何遂垦作以为世业,子孙于今赖之。

《搜神记》曰:太康中,天下为”晋世宁”之舞。其舞抑手以执杯盘而反覆之。反覆,至危也。杯盘,酒食器也。而名”晋世宁”者,言时人苟且酒食之间,而其智不及远,如器在手也。

《英雄记》曰:建安中,曹操於南皮攻袁谭,斩之。操作鼓吹,自称万岁,於马上舞。十二年,攻乌桓蹹顿,一战斩蹹顿首,系马鞍,于马上抃舞。

《三巴记》曰:关中有渝水賨民,锐气喜舞,高祖乐其猛锐,数观其舞,使乐人习之。故名巴渝解。

《韩子曰》:长袖善舞,多钱善贾。

王子年《拾遗录》曰:燕昭王即位二年,广延国来献善舞者二人,一名旋波,一名提汉,并玉质凝肤,体轻气馥,绰婉妙绝,旷古无伦。或行无迹影,或经年不饥。昭王处以单绡华幄,饮以瑞珉之膏,饴以丹泉之粟。王登崇霞之台,乃召二人在侧。时香风欻起,二人徘徊翔转,殆不自支。王以缨绥属拂之,二人皆舞,容冶妖丽,靡若鸾翔,而歌声轻下。乃使伶人代唱其曲,清响流韵,虽绕梁动木未足加焉。其舞曲一名”萦尘”,言体轻与尘雾相乱也。次曰”集羽”,言婉转若羽毛之从风也。末曲”游怀”,言支体缅曼若入怀袖也。

《晏子春秋》曰:晋欲攻齐,使范昭往观。景公觞之,范昭请公之弃酌,公曰:”诺”。告侍者酌樽进之。《晏子》曰:”撤樽更之”。范昭起舞,太师曰:”我不习”。昭曰:”调成周之乐,吾为之舞”。太师曰:”瞑臣不习”。范昭趋而出。公问晏子,晏子曰:”昭非不知礼也,欲惭吾君臣”。公问太师,太师曰:”成周之乐,天子乐。范昭人臣而舞之,臣故不为”。昭归报晋平公曰:”齐未可伐也。吾欲惭其君,欲犯其礼,而太师识之”。

《吕氏春秋》曰:陶唐氏阳多滞伏,民气壅阏,故为舞以宣导之。

《乐苑》曰:羽调有《柘枝曲》,商调有《掘柘枝》,此舞因曲为名。用二女童,鲜衣帽,帽施金铃,抃转有声。其来也,於二莲花之中藏之,花坼而后见。对舞中之雅妙者也。

《明皇杂录》曰:开元二年,上於梨园自教法曲,必尽其妙,谓之皇帝梨园弟子。明皇在位,尝令教舞马四百匹,分为左右部,目为某家宠,某家娇。时塞外亦以善马来贡者,上俾之教习,无不曲尽其妙。因命衣以文绣,络以金铃,饰其鬛间,杂以珠玉。其曲谓之倾杯乐者,数十曲。奋首鼓尾,纵横应节。又施三层板床,乘马而上,抃转如飞。或命壮士举一榻,马舞於榻上,乐工数十人立於左右前后,皆衣以淡黄衫文玉带,必求少年而姿貌美秀者。每千秋节,常命舞於勤政楼下。其后明皇既幸蜀,舞马亦散在人间。禄山尝睹其舞而心爱之,自是因以数十匹置於范阳。其后转为田承嗣所得,而承嗣不知,杂於战马,置之外栈。忽一日,军中大享士,乐作,马舞不能自止。厮养辈谓其为妖,拥帚以击之。马谓其舞不中节,抑扬顿挫尚存故态。厩吏遂以为怪,白承嗣,承嗣命箠之,甚酷,马舞益整而鞭挞愈加,终毙於枥下。时人亦有知其舞马者,惧曰暴逆而终不敢言。

又曰:至德中,明皇复幸华清宫,父老奉迎,壶浆塞路。时上春秋已高,常乘步辇。父老进曰:”前时上皇过此,常驰逐从禽,今何不为?”上曰:”吾老矣,岂复堪此?”父老士女闻之,莫不悲泣。新丰市有女伶曰谢阿蛮,善舞《凌波曲》,常出入宫中。杨贵妃遇之甚厚,亦游於国忠及诸姨宅。上至华清宫,复令召焉。舞罢,阿蛮因出金粟装臂环,云:”此贵妃所与。”上持之,凄怨出涕,左右莫不呜咽。

又曰:舞者,乐之容也。有大垂手,小垂手。或象惊鸿,或如飞燕。婆娑,舞态也。曼延,舞缀也。古之能者,不可胜记。开元中,有公孙大娘善舞剑,僧怀素见之,草书遂长。盖壮其顿挫势也。

又曰:开成末,有乐人崇胡子能软舞,其腰支不异女郎也。

《古今乐录》曰:白纻舞,案:辞有巾袍之言。纻本吴地所出,宜是吴舞也。晋徘徊歌曰:”交交白绪,节节为双。”吴音呼绪为纻。疑白绪即白纻也。

释智匠《古今乐录》曰:大壮之舞曰武舞,大观之舞曰文舞。

《通礼义纂》曰:汉仪,拜陵食举,《奏文始》、《五行》之舞。唐制,皇帝亲行奠献,及荐服玩,礼毕再拜,辞退而已。拜陵奏舞,汉代礼也。

又曰:古者臣於其君有拜手、稽首之礼。自后魏已来,臣受恩,皆以手舞足蹈以为欢喜之极也。

《唐会要》:韦万石曰:武舞,贞观礼。及今礼,但郊庙祭享奏武舞之乐,即用之。凡有六变,一变象龙兴参野,二变象克静开中,三变象冬夏宾伏,四变象江淮宁谧,五变象猃狁詟伏,六变象位崇还振旅。

又曰:龙朔元年三月一日,上召李勣、任雅、许国师、张延师、苏定方、阿史那忠、于阗王伏阇雄、上官仪等宴于城门,观屯营新教之舞,名之”一戎大定乐”,皆亲征辽东,以象用武之势也。

又曰:调露二年正月二十一日,上御洛城南楼,赐宴。太常奏六合还淳之舞。

又曰:上元三年十一月三日,敕新造上元之舞,先令太祠享皆将陈设。自今已后,圆丘、方泽、太庙祠享然后用此舞,馀祭并停。

又曰:大定元年,天后幸京师。同州刺史苏瑰进圣主还京乐舞,上御行宫楼观之,赐以束帛,令编於乐府。

《沈志》曰:江左初有拂舞。旧云拂舞,吴舞。检其歌,非吴辞也。皆陈於殿庭。赐泓拂舞序曰:”自江南见曰符舞。或言白亮鸠。”沈曰:”有此来数十年,察其辞旨,乃是吴人患孙皓虐政也。”

又曰:公莫舞,今布舞也。相传云项庄舞剑,项伯以袖隔之。古人相呼曰:公伯语庄云公莫害汉王。今之用巾,盖像项伯衣袖之遗也。

曹植《鞞歌舞序》曰:汉灵帝西园鼓吹有李坚者,善鞞舞,遭乱,西随段煨。

先帝闻其旧伎,召之。

坚既中废,兼古曲多谬误,异代之文未必相袭,故依前曲改作新歌五篇,不敢充之黄门,近以成下国之陋乐焉。

晋鞞舞歌亦五篇,人铎舞歌一篇,幡舞歌一篇,鼓舞伎六曲,兼陈於元会。

今幡鼓舞歌辞犹存,舞并阙。

鞞舞即今鞞扇舞也。

今谓巴渝是地名,鞞扇是器名也。

曹植《鞞舞歌序》曰:晋初,有杯槃舞、公莫舞。

史臣案:杯槃舞,今之齐世宁也。

张衡《舞赋》云:历七槃而纵蹑。

王粲《七释》云:七槃陈於广庭。

宋世文士颜延之云:递间閞於槃扇。

鲍昭云:七槃舞,长袖,皆以七槃为舞也。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御览-乐部-卷十二-译文

《毛诗·甫田·宾之初筵》说:放弃坐位起身,不停地翩翩起舞。侧着弁帽,也不断地摇摇摆摆地跳舞。

又《宛丘·东门之枌》说:讽刺幽公。风化所至,男女都放弃了他们的旧业,在市井中唱歌跳舞。

《尚书》记载:苗民违背命令,帝于是推广文德,让舞者在两阶上舞动干戈和羽翳。干是盾牌,羽翳是舞者所持的羽毛。

又《顾命》说:胤国的舞衣放在西房。(孔安国注释说:胤国制作的舞衣,有特定的法规。)

《尚书大传》说:在丙午这一天,王建立军队,鼓噪声起,前面唱歌,后面跳舞。

《礼记》说:治理勤劳的民众,他们的舞蹈动作幅度大。治理安逸的民众,他们的舞蹈动作幅度小。所以通过观看他们的舞蹈,可以了解他们的德行。(民众勤劳则德行浅薄,距离遥远,舞者少;民众安逸则德行深厚,距离近,舞者多。)

又《礼记》说:天子的宫中悬挂四面乐器,舞蹈行列八佾。诸侯悬挂三面乐器,舞蹈行列六佾。大夫悬挂两面乐器,舞蹈行列四佾。士悬挂一面乐器,舞蹈行列二佾。

又《礼记》说:季夏六月,用禘礼在太庙祭祀周公,手持朱红色的干戈和玉质的兵器,戴着冠冕跳舞《大武》。皮帽和素色的衣服,戴着跳舞《大夏》。

又《礼记》说:音乐是象征成功的艺术。(象征成功而创作音乐的人。)手持干戈像山一样站立不动,(手持盾牌像山一样不动。)这是武王的功绩。发扬蹈厉,是太公的志向。(志在振奋。)武舞结束时都坐下,是周公和召公的治理。(武舞结束时坐下,象征着舞者的功成。)武舞开始时向北行进,(象征着观兵盟津时。)再次完成时消灭了商朝,(完成就是演奏,再次演奏象征着攻克商朝时。)第三次完成时向南行进,(诛杀了纣王之后向南行进。)第四次完成时南方成为疆界,(有南方的疆界。)第五次完成时分封周公在左边,召公在右边,(分封东西方而治理。)第六次完成时再次整齐排列以示尊崇。(六次演奏象征着军队凯旋。)天子站在舞者两侧挥动木铎作为节奏,(挥动木铎的人,王站在舞者两侧,用木铎来打节拍。)武舞象征着战争,像四面出击。每次演奏四面出击,一击一刺算作一次出击。

《周礼地官》说:舞师负责教授兵舞,带领跳舞来祭祀山川。教授忮舞,(忮舞是一种拂舞。)带领跳舞来祭祀社稷。教授皇舞,带领跳舞来祈求降雨。(四方祭祀指的是四望,祈求降雨是指雩祭。)

《春官》说:乐师负责教授国子小舞。(指的是在幼年时教授舞蹈。《内则》说:十三岁学习舞籥,成童时学习《大夏》舞。)所有的舞蹈,有帗舞,有皇舞,有旄舞,有干舞,有人舞。(郑众说:帗舞是用金羽制作的,舞者折断羽毛。皇舞是用羽毛覆盖在头上,衣服装饰有翡翠羽毛。旄舞是用牦牛尾巴做的。干舞是兵舞。人舞是用手袖表现威仪的舞蹈。社稷祭祀用帗舞,宗庙祭祀用羽舞,四方祭祀用皇舞,辟雍祭祀用旄舞,军事用干舞,星辰祭祀用人舞,子持之是也。皇舞色彩五彩斑斓,像凤凰的颜色,手持跳舞。人舞所执,用手袖来表现威仪。)所有四方的舞蹈,都属于官员。所有的祭祀,宾客跳舞时表演他们的宴乐。龠师,负责教授国子舞羽吹龠,(文舞中有用籥吹龠的舞蹈,所谓籥舞。《文王世子》说:冬天学习舞籥。《诗经》说:左手执籥,右手拿翟。)

祭祀时演奏鼓和羽籥的舞蹈,(鼓声是用来打节的拍子。)

宾客宴会上也是如此。

又《地官》说:旄人,负责教授散乐和夷乐的舞蹈。(散乐是民间人为乐的擅长者。夷乐是四夷的乐。)

《左传·隐公》说:舞蹈是用来调节八音和八风的。

又《庄公》说:王子颓喜欢音乐和跳舞。

又《庄公》说:晋侯在温地宴请诸侯,让大夫们跳舞,说:‘唱歌必须合乎规矩。’齐国的官员高厚唱的歌不合规矩。晋侯让大夫们与高厚盟誓,高厚逃回。

又《隐公》说:考仲子之宫将要举行万舞,公问众仲羽舞的数量,回答说:‘天子用八,诸侯用六,大夫用四,士用二。舞蹈是用来调节八音和八风的,所以从八以下。’公接受了。

又《庄公》说:楚国的令尹子元想要迷惑文夫人,在宫侧建造馆舍,在那里举行万舞。夫人听说后,哭着说:‘先君举行这个舞蹈,是为了练习军备。现在令尹不寻找仇敌,却在未亡人身边,这不是很奇怪吗?’

《论语·八佾》说:季氏在庭院中举行八佾的舞蹈,这是可以忍受的,还有什么不能忍受的呢?

《家语》说:子路穿着军服见孔子,拔剑起舞,说:‘古代的君子本来就用剑来自卫吗?’孔子说:‘古代的君子以忠诚为本质,以仁德为自卫。’

《史记》说:刘邦在鸿门见到项羽。项庄进入说:‘军中没有娱乐,请用剑舞。’拔剑起舞,项伯也起舞,用身体掩护刘邦。

又《史记》说:长沙定王刘发,因为他的母亲不受宠爱,所以被封在卑湿贫瘠的国家。景帝后三年,诸王来朝见,有诏令在前面称颂并跳舞。定王只是张开袖子,轻轻举手,左右的人笑他笨拙。皇帝感到奇怪,问他,他回答说:‘我国土地狭小,不足以转身。’皇帝把武陵、桂阳划归给他。

又《史记》说:师经弹琴,魏文侯沉迷其中,起身跳舞。师经生气,用琴砸文侯。文侯大怒,师经说:‘我砸的是桀纣这样的君主,不是尧舜这样的君主。’文侯高兴了,把琴挂在屋子里作为警戒。

又《史记》说:汉景帝元年,皇帝下诏给御史:听说唱歌的人是用来表达德行的,跳舞的人是用来阐明德行的。高庙开始演奏《文始》、《五行》之舞。

《汉书》说:李陵在匈奴,设宴与苏武告别,说:‘异域之人,一别长绝。’李陵起身跳舞敬酒。

又《汉书》说:高祖庙演奏《武德》、《文始》、《五行》之舞。《武德》、《舞》象征着天下乐已行武以除乱。《文始舞》原本是舜的《韶舞》,高祖改名为《文始》,表示不相袭。

又《汉书》说:汉武帝的李夫人原本以歌舞进宫,她的兄弟李延年懂音律,擅长歌舞。李延年侍奉皇帝,起身跳舞说:‘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难道不知道倾城与倾国,佳人难再得。’皇帝叹息说:‘世上难道有这样的人吗?’平阳公主于是说起李延年的妹妹。皇帝召见,她确实美丽善舞。因此受到宠爱,生下了昌邑哀王。

又《汉书》说:赵飞燕体态轻盈,能够手舞足蹈。

又《汉书》说:平恩侯许伯进入府第,丞相以下的官员都来祝贺。酒喝得正高兴,音乐开始,少府檀长卿起身跳舞,模仿猴子与狗打架,满座的人都笑了。盖宽饶弹劾他:‘檀长卿身为列卿,却做猴子的舞蹈,失礼。’许伯为他道歉,于是和解。

《后汉书》说:光武帝平定了陇西和蜀地,扩大了郊外的祭祀活动,让高皇帝(刘邦)的牌位也参加了祭祀,音乐演奏了《清阳》、《朱明》、《西皓》、《玄冥》以及《云翘》、《育命》等舞蹈。在北郊和明堂祭祀时也演奏音乐,就像南郊那样,迎接季节的气候变化。在五个郊外,春天唱《青阳》,夏天唱《朱明》,同时跳《云翘》舞;秋天唱《西皓》,冬天唱《玄冥》,同时跳《育命》舞;在季夏时唱《朱明》,同时跳两种舞蹈。

又说:蔡邕因为上奏章的事被贬谪,等到他回来,准备返回路上,五原太守智饯送他。酒喝得正高兴时,智起身跳舞邀请蔡邕,蔡邕没有回应。智是中常侍王甫的弟弟。智因此怀恨在心,暗中向王甫告发蔡邕在囚禁中抱怨,诽谤朝廷。蔡邕担心最终无法免祸,于是逃亡到江海之间,远走吴会。

《魏志》说:舞师冯肃懂得先代的舞蹈名称。

《吴书》说:凌统怨恨甘宁杀了他的父亲。甘宁经常避开凌统,不与他相见。孙权也命令凌统不要仇视甘宁。有一次在吕蒙家中聚会,酒喝得正高兴时,甘宁拿起刀舞起来。甘宁站起来说:‘我能用双戟舞。’吕蒙说:‘你虽然能,但不如我。’于是吕蒙拿着刀盾,用自己的身体保护甘宁。后来孙权知道了凌统的意图,因此让甘宁带兵移驻中洲。

又说:陆逊打败了曹休。皇上与群臣大会,酒喝得正高兴时,命令陆逊跳舞,解下自己穿的白鼯子皮衣赐给他。

又说:陶谦担任舒县县令,郡守张磐认为陶谦屈尊担任这个职位,于是张磐跳舞邀请陶谦,陶谦没有起身;张磐坚持让他起来,他才跳舞,但跳舞时并没有转身。张磐说:‘你不应该转身吗?’陶谦说:‘转身就能胜过别人。’

《宋书·乐志》说:鞞舞的起源不明,然而在汉代已经用于宴享了。所以曹植有鞞舞歌。汉灵帝时,有名叫李坚的人,擅长鞞舞,遭遇战乱而流离失所。皇帝听到他的旧技,召见他。李坚被废后,加上古代的曲调多有错误,所以知道不同时代的文献未必会传承。

《后魏书》说:奚康生性情粗犷勇猛,元叉害怕他。奚康生知道这一点,也很不安。肃宗朝在西林园宴请灵太后,文武官员坐下,酒喝得正高兴时,依次跳舞。轮到奚康生时,他跳了一个大力士的舞蹈。在舞蹈中,他每次回头看向太后,举手踏足,瞪眼点头,做出杀戮的姿势。太后明白他的意图,但不敢说话。

《唐书》记载:冯定为太常少卿。文宗每次听音乐,都看不起郑卫的音乐。下诏让奉常练习开元时期的《霓裳羽衣舞》,用《云韶乐》来和之。舞曲完成后,冯定在庭院中让所有的乐工一起观看。冯定站在他们中间,文宗因为他的端正稳重,询问他的姓氏。翰林学士李珏回答说:‘这是冯定。’太宗高兴地问:‘难道你不是能够作古文的人吗?’于是召他上阶,文宗自己吟诵了冯定的《送客西江诗》,吟诵完毕更加高兴,因此赐给他禁中的瑞锦,并命令他把自己写的古体诗全部献上。

《晋中兴书》说:殷融远为司徒左西属,喜欢喝酒跳舞,整天吟咏,从未把事务放在心上。

《齐书》永明年间,舞者戴冠、戴帻,并插笔。武帝说:‘笔和笏是用来记事和接受言语的,跳舞时不接受言语,为什么要插笔?难道有穿朝服而穿草鞋的吗?’于是去掉了笔。

《江表传》说:孙权邀请顾雍父子及孙谭,当时孙谭担任选曹尚书,深受信任和重视。那天,孙权非常高兴,孙谭醉酒后三次跳舞,跳舞时不知疲倦,顾雍内心非常愤怒。第二天,召见孙谭责备他:‘君王以包容为德,臣下以恭谨为节,怎么会有跳舞不知疲倦的呢?虽然是在酒后,但也因为是依仗恩宠。你谦虚不足,损害我家的人必是你。’

何承天在《三代乐序》中说:正德大悦舞,出自三容乐,那么它的声节,有古代的遗音。

《魏名臣奏·王朗表》说:所有的音乐以舞蹈为主。从黄帝的《云门》到周的《大武》,都是太庙的舞蹈。音乐是用来使君臣之德快乐的;舞蹈是用来象征君之功业的。

《淮南子》说:让跳舞的人,绕身旋转像环一样,曾经绕着摩地旋转,扶着阿那,动容转面,转,就是更也。回竟更为也。便娟拟神,若秋药被风,药,白芷,香草也。被风言其弱。发若结旌,卷而复舒。骋驰若惊。

《周穆王传》说:有一个名叫偃师的人,用草编成人形,用五彩衣服装扮它跳舞。周穆王和美女观看,草人用手招引美女,周穆王生气。

《国史补》说:于司空因为韦太尉献上圣乐,也撰写了顺圣乐进献。每次宴会都让演奏这首曲子。曲子快要结束时,行缀都跪下,而一个人在中央幕中跳舞。韦绶笑着说:‘为什么只有一个人独舞呢。’虽然诙谐,但必有深意。

《山海经》说:形天与天帝争神,天帝砍掉他的头,埋葬在常羊山上。他用乳房做眼睛,用鼻子做嘴巴,拿着干戚跳舞。

又说:帝俊的八个儿子最初开始跳舞。

《五经通义》说:君王的乐,有先后之分,各自崇尚其德。用文德得到,先文乐,用耒耜耕种而跳舞。用武力得到,先武乐,拿着朱干玉戚,用来增加威武。戚,是斧;干,是盾;玉取其仁明,应当崇尚德行仁爱以断斩。

又说:东夷的音乐拿着矛跳舞,帮助时令生长。南夷的音乐拿着耒耜跳舞,帮助时令养育。西夷的音乐拿着钺跳舞,帮助时令杀伐。北夷的音乐拿着干跳舞,帮助时令收藏。

蔡邕在《月令章句》中说:天子观察风来制作音乐舞蹈,以此来节制八音和行八风。天子用八佾,诸侯用六佾,大夫用四佾。佾,是行列。每佾八人,每人都戴着冠冕,手持戚,有俯仰张翕的姿态,行缀长短不一。佾八人的制度,是用来接受命令而歌颂王者之功的。人的动作有节制的,没有比跳舞更合适的,所以跳舞是随着阳气而表达情感的方式。

《续搜神记》说:荥阳人姓何,名字忘了,是有名望的士人。荆州征召他为别驾,他没有就任,隐居修养志向。曾经到田舍收获时在场上,忽然有一个身高一丈的人,穿着黄色的粗布衣服,戴着角巾来拜访他。他翩翩起舞,举起双手舞来,对何说:‘你曾经见过韶舞吗?这就是韶舞。’一边跳舞一边离开,追寻着小路向山里去。山里有一个刚好能容纳一个人的洞穴,他进去后,何也跟着进去。看到有几十顷良田,何于是开垦作为世业,子孙至今依赖这些田地。

《搜神记》说:太康年间,天下流行‘晋世宁’的舞蹈。这个舞蹈是用手按住杯子盘子来回翻转。翻转,是非常危险的动作。杯子盘子,是酒食的器具。而名为‘晋世宁’的,是说当时的人只在酒食之间苟且,他们的智慧不及远见,就像手中的器具。

《英雄记》说:建安年间,曹操在南皮攻打袁谭,斩杀了他。曹操击鼓吹号,自称万岁,在马上跳舞。十二年,攻打乌桓蹹顿,一战斩杀了蹹顿,把他的头挂在马鞍上,在马上拍手跳舞。

《三巴记》说:关中有渝水賨民,他们勇猛好舞,汉高祖喜欢他们的勇猛,多次观看他们的舞蹈,让乐人学习。因此命名为巴渝舞。

《韩子》说:长袖善舞,多钱善贾。

王子年《拾遗录》记载:燕昭王即位第二年,广延国送来了两位擅长舞蹈的人,一个名叫旋波,一个名叫提汉。他们皮肤白皙,身材轻盈,气质高雅,美得无与伦比。有时行走不留痕迹,有时整年不饿。昭王给他们安排了华丽的单绡帷幕,用美玉的油脂来饮,用丹泉的米来喂。昭王登上崇霞台,便叫这两个人站在旁边。当时香风突然吹起,他们来回飞翔,几乎无法自持。昭王用丝带系住他们,他们便开始跳舞,姿态妖娆美丽,宛如凤凰飞翔,歌声轻柔地飘落。于是让乐师代替他们唱歌,清脆的歌声流转,即使绕梁三日也不足以形容其美妙。他们的舞曲名叫《萦尘》,意思是身体轻盈如同尘雾般纷乱。第二曲叫《集羽》,意思是舞姿柔美如同羽毛随风飘动。最后一曲叫《游怀》,意思是肢体柔软如同进入怀中。

《晏子春秋》记载:晋国想要攻打齐国,派范昭去观察。齐景公设宴款待他,范昭请求景公倒酒,景公答应了。范昭站起来跳舞,太师说:‘我不懂。’范昭说:‘调成周的音乐,我来跳舞。’太师说:‘我是盲人,不懂。’范昭快步离开。景公问晏子,晏子说:‘范昭并非不懂礼节,他是想羞辱我们的君臣。’景公问太师,太师说:‘成周的音乐是天子之乐。范昭作为臣子却跳舞,我当然不会跳。’范昭回到晋国向晋平公报告说:‘齐国不可攻打。我想羞辱他们的国君,想冒犯他们的礼节,但太师识破了。’

《吕氏春秋》记载:陶唐氏时期,阳光多被云雾遮挡,民众气息不畅,因此有舞蹈来宣泄和引导。

《乐苑》记载:羽调有《柘枝曲》,商调有《掘柘枝》,这种舞蹈因曲调而得名。使用两个女孩,穿着鲜艳的衣帽,帽子上装饰着金铃,跳舞时铃声清脆。她们从两朵莲花中藏身,莲花裂开时才出现。这是一种高雅优美的舞蹈。

《明皇杂录》记载:开元二年,皇帝在梨园亲自教授法曲,一定要达到极致,被称为皇帝的梨园弟子。唐明皇在位时,曾命令训练四百匹舞马,分为左右两部,分别称为某家的宠儿,某家的娇儿。当时边疆也以善马来进贡,皇帝让他们学习,无不达到极致。于是命令用绣花衣服、金铃装饰,在鬃毛间装饰珠玉。舞曲叫《倾杯乐》,有数十曲。马儿挥动头部和尾巴,纵横跳跃,配合节拍。又放置三层板床,马儿在上面跳跃,如同飞翔。有时命令壮士举起一张床,马儿在床上跳舞,乐师数十人站在左右前后,都穿着淡黄色衣服,佩戴玉带,一定要选择年轻貌美的人。每年的千秋节,常在勤政楼下跳舞。后来明皇去了蜀地,舞马也散落在民间。安禄山曾看到它们的舞蹈,非常喜欢,于是用数十匹放在范阳。后来这些马被田承嗣得到,但田承嗣不知道,把它们和战马混在一起,放在马厩外。有一天,军中举行盛宴,音乐响起,马儿跳起舞来无法自控。士兵们认为它们是妖怪,用扫帚打它们。马儿认为跳舞不合节拍,但仍然保持着原来的姿态。马厩管理员觉得奇怪,报告给田承嗣,田承嗣命令鞭打它们,非常残酷,马儿跳舞更加整齐,但鞭打更加厉害,最终在马厩里死去。当时也有知道这些舞马的人,害怕地说它们是暴逆的,但最终不敢说。

《明皇杂录》又记载:至德年间,明皇再次访问华清宫,父老们迎接,酒水满路。当时皇帝年纪已高,经常乘坐步辇。父老们进言:‘以前皇帝经过这里,经常骑马追逐禽兽,现在为什么不呢?’皇帝说:‘我已经老了,怎么还能做这些?’父老和妇女们听后,无不悲伤哭泣。新丰市有位名叫谢阿蛮的女伶,擅长跳《凌波曲》,常出入宫中。杨贵妃对她非常宠爱,她也常在国忠和其他姨娘的家中游玩。皇帝到了华清宫,又让人叫她来。跳舞结束后,阿蛮拿出金粟装臂环,说:‘这是贵妃给我的。’皇帝拿着它,悲伤流泪,左右的人也都呜咽。

《明皇杂录》又记载:舞蹈是音乐的形态。有大幅度的手舞,小幅度的手舞。有的像惊鸿,有的像飞燕。婆娑,是舞蹈的姿态。曼延,是舞蹈的连绵。古代的舞蹈家,不可胜数。开元年间,有位名叫公孙大娘的人擅长舞剑,僧人怀素看到她跳舞,草书技艺因此长进。大概是赞赏她舞姿的顿挫之势。

《明皇杂录》又记载:开成末年,有位名叫崇胡子的乐师擅长软舞,他的腰肢柔软如同女子。

《古今乐录》记载:白纻舞,据说是吴地舞蹈。晋代的《徘徊歌》中提到:‘交交白绪,节节为双。’吴音中把绪称为纻。怀疑白绪就是白纻。

释智匠《古今乐录》记载:大壮之舞称为武舞,大观之舞称为文舞。

《通礼义纂》记载:汉代礼仪,拜陵食举,《奏文始》、《五行》之舞。唐代制度,皇帝亲自行奠献礼,以及献上服饰玩物,礼毕再拜,然后退下。拜陵奏舞是汉代的礼仪。

《通礼义纂》又记载:古时候臣子对君主的礼节有拜手、稽首。自后魏以来,臣子受到恩宠,都用手舞足蹈来表达极大的欢喜。

《唐会要》记载:韦万石说:武舞是贞观礼。现在的礼仪,只有郊庙祭祀时奏武舞之乐。

《唐会要》又记载:龙朔元年三月一日,皇帝召集李勣、任雅、许国师、张延师、苏定方、阿史那忠、于阗王伏阇雄、上官仪等在城门宴请,观看新训练的舞蹈,命名为‘一戎大定乐’,他们都曾亲自征讨辽东,以象征用武之势。

《唐会要》又记载:调露二年正月二十一日,皇帝在洛城南楼设宴。太常奏《六合还淳之舞。

《唐会要》又记载:上元三年十一月三日,皇帝下令创作《上元之舞》,先让太祠享都陈列出来。从今以后,圆丘、方泽、太庙祭祀时都用此舞,其他祭祀都停止。

《唐会要》又记载:大定元年,天后访问京师。同州刺史苏瑰进献《圣主还京乐舞》,皇帝在行宫楼上观看,赐给他丝帛,并让编入乐府。

《沈志》记载:江左初有拂舞。有人说拂舞是吴地舞蹈。检查其歌词,并非吴地歌词。都在宫殿中表演。赐给拂舞序文说:‘自从江南见符舞。有人说白亮鸠。’沈说:‘有这个舞蹈已经几十年了,考察其歌词,是吴人抱怨孙皓暴政的。’

《沈志》又记载:公莫舞,现在称为布舞。相传项庄舞剑,项伯用袖子挡住他。古人相互称呼时说:公伯告诉庄云公莫害汉王。现在用巾,大概是模仿项伯衣袖的遗风。

曹植在《鞞歌舞序》中写道:东汉灵帝在西园的乐队中有个叫李坚的人,擅长鞞舞,遭遇乱世后,他西行跟随段煨。先帝听说了他以前的艺术,就召他回来。李坚在朝廷中已经失宠,而且古代的曲调有很多错误,不同时代的文学未必会继承下来,所以他就根据以前的曲调创作了五首新歌,不敢把它们献给黄门(指皇宫中的官员),只是近来做了一些下等国家的粗俗音乐。晋朝的鞞舞歌也有五篇,人铎舞歌一篇,幡舞歌一篇,鼓舞伎六曲,都在元会(指新年宴会)上表演。现在幡鼓舞歌的歌词还存在,但舞蹈已经失传了。鞞舞就是现在的鞞扇舞。现在有人认为巴渝是一个地名,鞞扇是一种乐器。

曹植在《鞞舞歌序》中又写道:晋朝初年,有杯槃舞和公莫舞。史官记载:杯槃舞,就是现在的齐世宁。

张衡在《舞赋》中说:经历了七个槃子的舞蹈后,纵情地踏步。

王粲在《七释》中说:七个槃子在宽敞的庭院中排列。

宋朝的文学家颜延之说:在槃扇之间交替。

鲍照说:七个槃舞,舞者穿着长袖,都是以七个槃子作为舞蹈元素。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御览-乐部-卷十二-注解

舞:舞蹈,此处指通过舞蹈来宣泄情绪或导引风气。

干:盾牌。

羽翳:羽翳,指用鸟羽装饰的舞具,古代舞者用来装饰。

干羽:干羽,指盾牌和鸟羽装饰的舞具,古代用于祭祀和礼仪的舞蹈。

胤:胤,指胤国,古代国家名。

舞衣:舞衣,指用于舞蹈的服装。

八佾:古代舞蹈的行列。

禘礼:禘礼,指古代的一种祭祀仪式。

大武:周朝的乐舞。

大夏:大夏,指古代的一种文舞。

乐:乐,指音乐,包括声乐和器乐。

象:象,指象征、比喻。

武王:武王,指周武王,周朝的开国君主。

太公:太公,指姜太公,周武王的军事顾问。

武乱:武乱,指武舞中的混乱场面。

周召:周召,指周公和召公,周朝的两位贤臣。

武始:武始,指武舞的开始。

成:成,指乐曲的完成部分。

武陵:武陵,指古代地名。

桂阳:桂阳,指古代地名。

羽籥:羽籥,指用鸟羽装饰的乐器。

文舞:文舞,指以文雅为主题的舞蹈。

武舞:武舞,指以战争为主题的舞蹈。

散乐:散乐,指民间舞蹈。

夷乐:夷乐,指外族舞蹈。

八音:古代音乐的八种乐器。

八风:古代认为的八种风。

万:万,指古代的一种舞蹈,也指舞蹈的规模。

羽舞:羽舞,指用羽毛装饰的舞蹈。

籥舞:籥舞,指用籥(古代的一种乐器)伴奏的舞蹈。

鼓:鼓,指打击乐器,用于节奏。

龠:龠,指古代的一种吹奏乐器。

倡:倡,指古代的歌舞艺人。

沐猴:沐猴,指一种猴子,此处比喻表演滑稽。

列卿:列卿,指古代的官员等级。

舞者:舞者,指从事舞蹈的人。

光武:东汉光武帝刘秀,即刘秀,是东汉的开国皇帝。

陇蜀:指古代的陇西和蜀地,即今天的甘肃和四川地区。

郊祀:古代帝王祭祀天地、祖先等活动。

高皇帝:指汉高祖刘邦。

配食:指与祖先同食,即配享祖先的祭祀。

乐奏:演奏音乐。

清阳:古代乐曲名。

朱明:古代乐曲名。

西皓:古代乐曲名。

玄冥:古代乐曲名。

云翘:古代乐曲名。

育命:古代乐曲名。

北郊:北方郊外。

祀明堂:祭祀明堂,古代帝王祭祀天地的地方。

迎时气:迎接季节的变化。

五郊:指东、南、西、北、中五个方位的郊外。

青阳:古代乐曲名。

季夏:夏季的最后一个月。

蔡邕:东汉末年著名文学家、书法家。

上章事:上书奏事。

徙:迁移。

五原太守:五原郡的太守。

智:智饯,人名。

中常侍:古代宫廷中的官职,负责传达皇帝的命令。

王甫:东汉末年宦官。

怨於囚放:因被囚禁而怀恨。

谤讪:诽谤。

朝廷:朝廷,指皇帝的政府。

亡命:逃亡。

江海:江河和海洋,指远离故土的地方。

吴会:吴郡和会稽郡,即今天的江苏和浙江地区。

舞师:舞蹈教师。

冯肃:人名。

先代:前代,指古代。

舞名:舞蹈的名称。

凌统:三国时期吴国将领。

甘宁:三国时期吴国将领。

操:指凌统。

权:指孙权,吴国的君主。

吕蒙:三国时期吴国将领。

中洲:中心岛屿。

陆逊:三国时期吴国将领。

曹休:三国时期魏国将领。

白鼯子裘:一种白色的动物皮毛制成的衣服。

陶谦:东汉末年将领。

舒令:舒县县令。

张磐:人名。

鞞舞:一种古代舞蹈,以手持鞞(一种古代的扇子)为道具,边舞边歌。

燕享用之:在宴会上享用。

曹植:三国时期魏国文学家。

李坚:东汉末年的一位擅长鞞舞的舞者。

播迁:流亡。

帝:古代神话中的皇帝。

异代:不同的时代。

奚康生:人名。

元叉:人名。

肃宗:北魏的皇帝。

灵太后:北魏的太后。

西林园:西林园,北魏的园林。

文武:文官和武官。

迭舞:轮流跳舞。

力士舞:表现力士的舞蹈。

折旋:转折和回旋。

瞋目颔首:瞪眼点头。

杀缚之势:表示要杀人的姿态。

端凝若植:端庄凝重如树。

翰林学士:翰林院的学士,负责文学和学术工作。

太宗:唐太宗李世民。

殷融:人名。

司徒左西属:司徒左辅的属官。

啸咏:吟咏。

选曹尚书:选拔官吏的尚书。

冠帻:戴帽子。

簪笔:插笔。

朝衣:朝廷的官服。

綦燕履:一种鞋子。

顾雍父子:顾雍和他的儿子。

孙谭:人名。

含垢为德:忍受屈辱为德。

恭谨为节:谦逊谨慎为节。

正德大悦舞:正德皇帝非常高兴的舞蹈。

三容乐:古代的乐舞。

声节:音乐的节奏。

黄帝:中国古代传说中的皇帝。

云门:黄帝时的乐舞。

周:周朝。

太庙:太庙,古代帝王祭祀祖先的地方。

佾:古代舞蹈的行列。

韶舞:古代的乐舞。

何承天:南朝宋时期的文学家。

三代乐序:三代的乐舞序。

王朗:三国时期魏国大臣。

太尉:古代的官职,掌管军事。

顺圣乐:一种乐舞。

韦太尉:韦太尉,人名。

圣乐:圣人的乐舞。

韦绶:人名。

诙谐:幽默。

穷兵独舞:只有士兵跳舞。

形天:古代神话中的神。

常羊之山:常羊山,古代的山名。

帝俊:古代神话中的神。

始为舞:开始跳舞。

五经通义:五经的通义。

文乐:文治之乐。

武乐:武功之乐。

朱干玉戚:朱红色的干和玉制的戚。

东夷:东方的少数民族。

南夷:南方的少数民族。

西夷:西方的少数民族。

北夷:北方的少数民族。

戚:斧头。

月令章句:月令的注解。

省风:观察风。

诸侯:古代的诸侯国。

大夫:古代的士大夫。

歌:唱歌。

舞肆:舞蹈的场所。

阳气:阳气,古代认为的阳性的力量。

物:万物。

荥阳人:荥阳人,指荥阳地区的人。

别驾:古代官职,负责辅助地方官。

隐遁养志:隐居以修养志向。

田舍:农村。

世业:世世代代的产业。

太康:晋朝的年号。

晋世宁:晋朝的一种舞蹈。

反覆:反复。

苟且:得过且过。

酒食:酒和食物。

英雄记:记载英雄事迹的书籍。

南皮:地名。

蹹顿:人名。

抃舞:跳舞庆祝。

巴渝解:巴渝地区的舞蹈。

渝水賨民:渝水地区的賨民。

高祖:汉高祖刘邦。

韩子:韩非子,战国时期的法家思想家。

燕昭王:战国时期燕国的君主,名昭,在位期间,燕国强盛,以招贤纳士著称。

广延国:古代国家名,具体位置不详,此处可能指一个远方国家。

善舞者:擅长舞蹈的人。

旋波:舞蹈者的名字,可能寓意舞姿如波浪般优美。

提汉:舞蹈者的名字,可能寓意舞姿如提携汉水般流畅。

玉质凝肤:形容舞者肌肤如玉,光滑细腻。

体轻气馥:形容舞者身姿轻盈,气息清新。

绰婉妙绝:形容舞姿优美动人。

旷古无伦:形容舞技超凡脱俗,前所未有。

单绡华幄:用单层丝绸制成的华丽帐篷。

瑞珉之膏:珍贵的玉石制成的油脂。

丹泉之粟:丹泉中的稻谷,可能指珍贵的食物。

崇霞之台:高耸入云的台子,可能指宫殿或高台。

伶人:古代的艺人,擅长音乐、舞蹈等。

萦尘:舞蹈曲名,意指舞姿轻盈,如尘雾般。

集羽:舞蹈曲名,意指舞姿轻盈,如羽毛随风。

游怀:舞蹈曲名,意指舞姿曼妙,如入怀袖。

晏子春秋:古代著名的散文集,记载了晏子的言行。

晋:晋朝,指西晋。

齐:古代国家名,位于今天的山东一带。

范昭:晋国使者,擅长舞蹈。

景公:齐国的君主。

太师:古代官职,掌管音乐、礼仪等。

成周之乐:周朝的宫廷音乐,是天子专用的音乐。

陶唐氏:古代部族名,可能指夏朝的统治者。

阳多滞伏:阳光不足,气候潮湿。

民气壅阏:民众情绪压抑。

柘枝曲:古代舞蹈曲名。

商调:古代音乐中的音调之一。

梨园:唐代宫廷音乐机构,以训练歌舞艺人著称。

法曲:唐代宫廷音乐的一种。

舞马:能够随着音乐跳舞的马。

倾杯乐:舞蹈曲名。

步辇:古代帝王或贵族乘坐的车。

凌波曲:舞蹈曲名。

金粟装臂环:用金和珍珠装饰的臂环。

大垂手,小垂手:古代舞蹈中的手势动作。

惊鸿,飞燕:比喻舞蹈姿态如鸿雁惊飞,燕子轻盈。

婆娑,曼延:形容舞蹈姿态优美,连绵不断。

大壮之舞:古代舞蹈的一种,属于武舞。

大观之舞:古代舞蹈的一种,属于文舞。

汉仪:汉朝的礼仪。

拜手,稽首:古代的礼节,表示尊敬或道歉。

后魏:北魏,古代国家名。

武舞,贞观礼:唐代贞观年间制定的武舞礼仪。

一戎大定乐:舞蹈曲名,寓意用武力平定天下。

六合还淳之舞:舞蹈曲名,寓意天下太平。

上元之舞:舞蹈曲名,与上元节有关。

天后:指唐朝的女皇帝武则天。

拂舞:古代舞蹈的一种,可能起源于江南。

公莫舞:一种古代舞蹈,具体细节不详。

汉灵帝:东汉末年的皇帝刘宏,他的统治时期政治腐败,社会动荡。

西园:汉灵帝在洛阳西宫中设立的音乐游乐场所,是当时文人雅士聚会的地方。

鼓吹:古代宫廷乐队,负责演奏音乐和舞蹈。

遭乱:遭遇战乱,指东汉末年的战乱。

段煨:东汉末年的将领,李坚曾随他西行。

先帝:指曹植的父亲曹丕,曹丕在位期间,曹植曾被召回。

中废:中途被废黜,指李坚在曹丕时期被召回后可能因为某些原因被免职。

古曲:古代的歌曲。

谬误:错误,指古曲中可能存在的错误。

相袭:继承,指不同时代之间的文化传承。

黄门:古代宫廷中的官员,负责传达皇帝的命令。

下国:指下等的国家,这里可能指曹魏王朝。

杯槃舞:一种古代舞蹈,以杯和槃(一种古代的盘子)为道具。

史臣:古代史书的编写者。

齐世宁:指北齐时期的舞蹈。

七槃:一种古代的盘子,也是舞蹈的道具。

纵蹑:跳跃,指舞蹈中的动作。

广庭:宽敞的庭院。

递间:连续不断地。

閞:关闭,这里指舞蹈动作。

槃扇:指舞蹈中的道具,槃和扇的组合。

鲍昭:南朝宋时期的文学家,他的作品中有关于舞蹈的描述。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御览-乐部-卷十二-评注

曹植的《鞞舞歌序》开篇即描绘了汉代时期一位名叫李坚的舞者,其技艺高超,擅长鞞舞。然而,由于时代的动荡,李坚被迫西行随从段煨。先帝听闻其技艺,便将其召回。李坚在技艺上已经有所废弛,加之古曲中存在许多谬误,不同时代的文化未必能够完全传承,因此他根据前曲改编了五篇新歌,不敢将其与黄门之乐相提并论,而是将其视为下国之陋乐。这一段文字展现了曹植对音乐文化的尊重,同时也反映了他对时代变迁下文化传承的深刻思考。

晋代的鞞舞歌共有五篇,人铎舞歌一篇,幡舞歌一篇,以及鼓舞伎六曲,这些舞蹈在元会上共同展示。其中,幡鼓舞歌的歌词至今仍存,而舞蹈本身已经失传。鞞舞即今天的鞞扇舞,这种舞蹈的名称来源于其所使用的道具。曹植在这里提到的“巴渝”一词,既有地名之意,也有器名之实,体现了古代舞蹈与地理、器物之间的紧密联系。

曹植在《鞞舞歌序》中提到了晋初的杯槃舞和公莫舞。史臣在注释中提到,杯槃舞即今天的齐世宁。这里的“齐世宁”可能是指一种舞蹈的名称,也可能是对当时舞蹈风格的一种描述。这一段文字反映了古代舞蹈名称的演变和传承。

张衡的《舞赋》中提到“历七槃而纵蹑”,这里的“七槃”指的是舞蹈中的七个动作,而“纵蹑”则形容舞者轻盈的脚步。这句话生动地描绘了舞蹈的动态美。

王粲在《七释》中提到“七槃陈於广庭”,这里的“七槃”同样指的是舞蹈中的七个动作,而“广庭”则是指宽广的广场。这句话强调了舞蹈在公共场合的表演性质。

宋代的文士颜延之提到“递间閞於槃扇”,这里的“递间”可能是指舞蹈中的连续动作,“閞”则可能是指闭合或收束的动作,“槃扇”则是指舞蹈中使用的道具。这句话描绘了舞蹈动作的连贯性和道具的使用。

鲍昭在描述七槃舞时提到“长袖,皆以七槃为舞也”,这里的“长袖”是指舞者所穿着的长袖服饰,而“七槃”则是指舞蹈的动作。这句话突出了舞蹈中服饰与动作的紧密结合。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御览-乐部-卷十二》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26160.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