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御览-乐部-卷十九

作者: 李昉(925年-996年),宋代文学家、历史学家和政治家,负责《太平御览》的编纂工作。该书是他通过整理前人经典和民间传说汇编而成,具有极高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年代:成书于宋代(约10世纪)。

内容简要:《太平御览》是宋代李昉主编的类书,内容包括了天文、地理、历法、神话、风俗等多个领域。书中通过大量的文献整理与整理,展示了当时的学术成就和社会风貌,成为当时中国官员和学者的参考工具。全书被分为多卷,汇聚了大量关于中国古代各方面的知识,展现了宋代文化的广泛性和深度,是了解宋代社会、文化和知识体系的重要资料。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御览-乐部-卷十九-原文

○箫

《释名》曰:箫,肃也。其声肃肃清也。

《尔雅》曰:大箫谓之{言},小者谓之筊。(郭璞注曰:{言}二十二管,长尺四寸。筊十六管,长尺二寸。箫,一名籁也。)

《博雅》曰:箫,大者二十三管,无底;小者,十六管,有底。

《通礼义纂》曰:伏羲作箫,十六管。

蔡邕曰:箫,编竹有底,大者二十三管,小者十六管,长则浊,短则清。以蜜蜡实其底而增减之,则和。然则邕时无洞声者矣。

《易说》曰:夏至之乐,补以箫。箫长四寸。

郑玄曰:箫亦管,形似鸟翼。鸟,火禽也。火数七。夏时火用事,二七十四,箫之长由此也。

《三礼图》曰:雅箫长尺四寸,二寸四彄。颂箫二寸,十六彄。仲夏之月,令乐师均管箫。箫长则浊,短则清。以密蜡实其底而增减之,则和。管成而音定,无所复调,当与琴瑟相参。

《风俗通》曰:舜作箫,其形参差,像凤翼。十管,长尺二寸。

《白虎通》曰:箫者,中吕之气也。

《尚书·益稷》曰:箫《韶》九成,凤凰来仪。

《毛诗·臣工·有瞽》曰:既备乃奏,箫管备举。

《春秋说》曰:夏至作乐,闻以箫笙。

《周礼·春官·小笙师》曰:小笙师掌吹箫。

《史记》曰:伍子胥鼓腹吹箫,乞食於吴市也。

又曰:周勃吹箫给丧事。

谢承《后汉书》曰:灵帝善鼓琴、吹洞箫。

《丹阳记》曰:江宁县南三十里有慈姥山。积石临江,生箫管竹。王褒《洞箫赋》所称,即此也。其竹圆致,异於众处。自伶伦采竹嶰谷,其后惟此簳见珍,故历代掌给乐府,而俗呼曰鼓吹。

《凉州记》曰:吕纂咸宁二年,有盗发张骏墓,得白玉樽、玉笛、紫玉箫。

《列仙传》曰:箫史者,秦缪公时人。善吹箫,能致孔雀白鹤。缪公女弄玉好之,以妻焉。其后随凤去。故秦人作凤女祠於雍宫,代有箫声。

《江表传》曰:孔权攻合肥不下,而还休,兵皆上道。权与吕蒙等在后,魏将张辽奄至,鼓吹惊怖,不能复鸣箫唱。甘宁援刀欲斫之,於是始作之。

《庄子》曰:南郭子綦谓颜成子游曰:”汝闻人籁而未闻地籁,汝闻地籁而未闻天籁。”郭象曰:”天籁,箫也。”

《秦子》曰:一人执规,十手自负;一人吹箫,长短皆应。

《傅子》曰:马先生能使木人吹箫,比妙般输、墨翟,不劣古矣。

○笳

杜贽《笳赋序》曰:昔伯阳避乱入戎,戎越之思有怀土风,遂建斯乐,美其出於戎貉之俗,有《大韶》,夏之音。

曹嘉之《晋书》曰:刘畴曾避乱坞壁,贾胡百数欲害之。畴无惧色,援笳而吹之,为《出塞》、《入塞》之声,动其游客之思,於是群胡皆泣而去。

《蔡琰别传》曰:琰字文姬。先适河东卫仲道。夫亡无子,归宁於家。汉末大乱,为胡骑所获,在左贤王部伍中。春月登胡殿,感笳之音。

晋《先蚕仪注》曰:车驾住,吹小菰,发大菰,即笳也。

又曰:胡笳,汉旧录有其曲,不记所出本末。笳者,胡人卷芦叶吹之以作乐也,故谓曰胡笳。

《夏仲御别传》曰:激南楚,吹胡笳,风云为之摇动,星辰为之变度。

《世说》曰:刘越石为胡骑所围数重,城中窘迫无计。越石始乘月登楼清啸,胡贼闻之,皆凄然长叹。中夜奏胡笳,贼皆流涕。人有怀土之切,向晓又吹之,贼并弃围奔走。

○笙

《释名》曰:笙,生也。象物管地而生。以匏为之,其中空以受簧。

《尔雅》曰:大笙谓之巢,小者谓之和。(郭璞曰:大笙列管,匏中施簧也。管端大者十九簧,小者十三簧。犍为舍人曰:大笙音声众而高也。小者音相和也。)

《白虎通》曰:笙之言施也,牙也。万物始施而牙。笙者,太簇之气也,象万物之生也。故曰笙有七正之节焉,有六合之和焉。天下乐乐之,故谓之笙。古之善吹笙者,有王子晋,见《列仙传》,周灵王之太子也。

《毛诗·鹿鸣》曰:我有嘉宾,鼓瑟吹笙。吹笙鼓簧,承筐是将。

《尚书·益稷》曰:笙镛以间,鸟兽跄跄。(孔安国曰:间,迭也。吹笙击锺,鸟兽仰德,相率而舞跄跄然也。)

《礼记·檀弓上》曰:孔子既祥,五日弹琴而不成声,十日而成笙歌。(五日弹,十日笙歌,除曲外也。琴以手,笙歌以气也。)

又曰:女娲之笙簧。

《周礼·春官》曰:笙师掌教吹笙。

《乡饮酒》曰:笙入奏《南陔》、《白华》。

邯郸绰《五经折疑》曰:夫笙者,法万物始生,导达阴阳之气,故有长短。黄锺为始,象法凤凰。

蔡邕《月令章句》曰:季秋之月上丁入学,习吹笙,所以通气也。管、箫、笙、竽、埙、篪,皆以吹鸣者也。

《穆天子传》曰:西王母吟月,吹笙鼓簧,(簧在笙中。)衷心翔翔。民之子,惟天之望。

《吕氏春秋》曰:墨子见荆王,衣锦吹笙。

○竽

《易通卦验》曰:冬至吹黄锺之律,间音以竽。竽长四尺二寸。(郑玄曰:管类也,竹为之,形参差像鸟羽也。)

《周礼》曰:笙师掌教吹竽。竽三十六簧也。

《礼记·月令》曰:仲夏之月,命乐师调笙竽。

《风俗通》曰:谨案”《礼记》竽竹簧长四尺二寸.”今二十三管。

《世本》曰:随作竽。

《楚辞》曰:代奏郑卫鸣竽,张伏献驾,辩楚劳商。(伏羲作琴造驾辩之曲。楚人自作劳商之歌,皆妙曲也。)

《通礼义纂》曰:汉武帝时,丘仲作竽笙三十六管。

《乐府杂录》曰:将竽形类小钟,以手捋之即鸣。

《乐府图》曰:吹竽有以知法度。竽音调则度数得见。

《列仙传》曰:商丘子胥者,高邑人也。好牧豕吹竽,年七十不取妇而不老。邑人乃奇怪之,从受道。问其要,言但食木菖蒲根饮水,不饥,不老如此。传世见之,三百馀年。贵戚富室闻之,取而服之,不能终岁,辄止堕慢矣。谓将复有匿术也。

《文心雕龙》曰:林籁结响,讽如竽琴。

《淮南子》曰:孟夏,南宫御女衣赤采,吹笙竽,煦也,立春之气,煦生万物也。管三十六宫,管在左右,和十三宫,管在中。今之竽,并以木代瓠而漆之,无复八音矣。荆梁之南尚仍古制。

桓谭《新论》曰:成少伯工吹竽,见安昌侯张子夏鼓琴,谓曰:”音不通千曲以上,不足以为知音。”

《韩子》曰:齐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南郭处士请为王吹,粟食与三百人等。宣王死,湣王即位,一一听之,处士走。或云:韩昭侯田岩使一一听之,乃知其滥吹也。

《新序》曰:楚王使谒者徐光迎方与盲人能吹竽者,龚遂乃止。

○簧

《毛诗》曰:巧言如簧。

又曰:君子阳阳,左执簧,右招我由房。(阳阳,无所用其心也。)

《汉武内传》曰:西王母命侍女许飞琼鼓震虡之簧。

《世本》曰:女娲作簧。(宋均曰:女娲,黄帝臣也。)

《三礼图》曰:雅簧上下各六。

《神仙传》曰:王遥有竹箧,未尝开。后将茅子担箧入石室,室中有二人,遥自取一枚以二枚与室中人对,共鼓之。

《潜夫论》曰:簧削锐其头,有伤害之象,塞蜡密有口舌之类,皆非吉祥善应也。

○埙

《世本》曰:埙,暴新公所造,亦不知何人。周畿内有暴国,岂其时人乎?本作壎。(音许袁切。)围五寸半,长三寸半,凡六孔。宋均注云:暴公国,平王诸侯也。

《乐书》曰:壎者,喧也。周平王时,暴辛公烧土为之。

《说文》曰:壎为乐器,亦作埙也。壎谓声浊而喧喧然。今雅乐部用也。

《尔雅·释乐》曰:大壎谓之嘂,即埙也。锐上平底,形象秤锺。大者如鹅子,声合黄锺大吕也;小者如鸡子,声合太簇夹锺也。皆六孔,与篪声相谐。故曰:壎篪相应。

《风俗通》曰:埙,烧土为也。围五寸半,长三寸半,有四孔,其二通,凡六孔也。埙,一作壎字也。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御览-乐部-卷十九-译文

《释名》说:箫,表示肃穆。它的声音清冷而肃穆。

《尔雅》说:大的箫称为‘言’,小的称为‘筊’。(郭璞注解:‘言’有二十二根管,长四尺;‘筊’有十六根管,长三尺二寸。箫,又称‘籁’。)

《博雅》说:箫,大的有二十三根管,没有底;小的有十六根管,有底。

《通礼义纂》说:伏羲制作了箫,有十六根管。

蔡邕说:箫,用竹子编成,有底,大的有二十三根管,小的有十六根管,长的声音低沉,短的声音清亮。用蜜蜡填满底部可以调整音量,这样就能和谐。那么在蔡邕的时代就没有空心的箫声了。

《易说》说:夏至时的音乐,用箫来补充,箫长四寸。

郑玄说:箫也是管乐器,形状像鸟的翅膀。鸟是火属性的动物,火数是七。夏时火气当令,二七十四,箫的长度就是这样来的。

《三礼图》说:雅乐用的箫长四尺,管长二尺四寸。颂乐用的箫长二尺,管长十六寸。在仲夏之月,命令乐师调整箫管。箫长则声音低沉,短则声音清亮。用密蜡填满底部可以调整音量,这样就能和谐。管子制成后音量就确定了,不需要再调整,应当与琴瑟相配合。

《风俗通》说:舜制作的箫,形状参差不齐,像凤凰的翅膀。有十根管,长三尺二寸。

《白虎通》说:箫是中吕之气的象征。

《尚书·益稷》说:箫演奏的《韶》乐九成,凤凰来仪。

《毛诗·臣工·有瞽》说:乐器准备齐全后演奏,箫管一起吹奏。

《春秋说》说:夏至时演奏音乐,用箫和笙。

《周礼·春官·小笙师》说:小笙师负责吹箫。

《史记》说:伍子胥鼓腹吹箫,在吴市乞食。

又记载:周勃吹箫为丧事。

谢承《后汉书》说:灵帝擅长弹琴和吹洞箫。

《丹阳记》说:江宁县南三十里有慈姥山。山石临江,生长着箫管竹。王褒的《洞箫赋》中提到的,就是这里。这种竹子形状圆润,与其他地方的不同。自从伶伦在嶰谷采竹后,后来只有这里的竹子被珍视,所以历代都由乐府掌管,俗称为鼓吹。

《凉州记》说:吕纂咸宁二年,有盗墓贼打开张骏的墓,得到白玉樽、玉笛、紫玉箫。

《列仙传》说:箫史是秦缪公时的人,擅长吹箫,能招来孔雀和白鹤。缪公的女儿弄玉喜欢他,就把他娶为妻子。后来他们随着凤凰飞走了。所以秦人在雍宫建了凤女祠,代代都有箫声。

《江表传》说:孔权攻打合肥不下,撤退时,士兵们都上了路。孔权和吕蒙等人在后面,魏将张辽突然赶到,鼓吹声惊吓了士兵,不能再吹箫唱歌。甘宁拔刀想要砍杀张辽,于是开始吹箫。

《庄子》说:南郭子綦对颜成子游说:‘你听到了人的音乐却没听到大地的音乐,你听到了大地的音乐却没听到天的音乐。’郭象说:‘天的音乐,就是箫声。’

《秦子》说:一个人拿着圆规,十个人各自支撑;一个人吹箫,长短都应和。

《傅子》说:马先生能让木人吹箫,和古代的般输、墨翟相比,也不逊色。

《释名》说:笙,表示生长。形状像物体管地生长。用葫芦做成,中间是空的,用来放置簧片。

《尔雅》说:大的笙称为‘巢’,小的称为‘和’。(郭璞说:大的笙有排列的管,葫芦中安装了簧片。管端大的有十九片簧,小的有十三片簧。犍为舍人说:大的笙声音多而高。小的声音和谐。)

《白虎通》说:笙的意思是施,是牙。万物开始生长,牙就出现了。笙是太簇之气的象征,象征着万物的生长。所以称为笙有七正之节,有六合之和。天下的人都喜欢它,所以称为笙。古代擅长吹笙的人,有王子晋,见《列仙传》,是周灵王的太子。

《毛诗·鹿鸣》说:我有嘉宾,弹琴吹笙。吹笙敲击簧片,拿起筐子的人就是使者。

《尚书·益稷》说:笙和钟相互配合,鸟兽跳跃。(孔安国说:间,是交替。吹笙敲钟,鸟兽仰慕美德,相继跳舞。)

《礼记·檀弓上》说:孔子已经举行过祭礼,五天弹琴不成调,十天才能吹奏笙歌。(五天弹琴,十天吹笙歌,除了曲子外。琴用手弹,笙歌用气吹。)

又记载:女娲制作的笙簧。

《周礼·春官》说:笙师负责教授吹笙。

《乡饮酒》说:笙进入演奏《南陔》、《白华》。

邯郸绰《五经折疑》说:笙,是模仿万物开始生长,引导阴阳之气,所以有长短。黄钟是开始,象征着凤凰。

蔡邕《月令章句》说:季秋之月上丁日入学,学习吹笙,是为了通气。管、箫、笙、竽、埙、篪,都是用吹的方式发声的。

《穆天子传》说:西王母吟唱月亮,吹笙敲击簧片,(簧片在笙中。)内心飞翔。

《吕氏春秋》说:墨子见到楚王,穿着锦衣吹笙。

《易通卦验》说:冬至时吹黄钟之律,用竽来配合音调。竽长四尺二寸。(郑玄说:管类乐器,用竹子制成,形状参差不齐像鸟的羽毛。)

《周礼》说:笙师负责教授吹竽。竽有三十六片簧。

《礼记·月令》说:仲夏之月,命令乐师调整笙竽。

《风俗通》说:根据《礼记》记载,竽的竹簧长四尺二寸。现在有二十三根管。

《世本》说:随作竽。

《楚辞》说:代替演奏郑卫的鸣竽,张伏献驾,辩论楚劳商。(伏羲制作琴造驾辩之曲。楚人自己创作劳商之歌,都是美妙的曲子。)

《通礼义纂》说:汉武帝时,丘仲制作竽笙三十六管。

《乐府杂录》说:有一种形状像小钟的竽,用手轻轻拨动就能发出声音。

《乐府图》说:吹竽时可以通过声音知道法度。竽的音调正确,法度就能显现出来。

《列仙传》说:商丘子胥是高邑人。他喜欢牧猪和吹竽,七十岁了还没有娶妻,也不显老。当地人对他的行为感到奇怪,于是向他学习。问他学习的要点,他说是只吃木菖蒲根和喝水,这样就不会饿,也不会老。传说中他活了三百多年。贵族和富人听说了,尝试了这种方法,但都没有坚持到一年,就放弃了。有人认为可能还有隐藏的秘术。

《文心雕龙》说:森林中的声音交织在一起,听起来就像竽琴的声音。

《淮南子》说:孟夏时节,南宫的仙女穿着红色的衣服,吹奏着笙和竽,这是温暖的气息,立春时万物生长的气息。竽有三十六个宫音,左右各有的宫音,和中间的和音,共十三宫音。现在的竽,都用木头代替了葫芦,并涂上漆,已经没有了八音的特点。荆梁以南的地方仍然保留着古时的制作方法。

桓谭的《新论》说:成少伯擅长吹竽,看到安昌侯张子夏弹琴,对他说:‘音如果不能通晓千曲以上,就不算真正的知音。’

《韩子》说:齐宣王让人吹竽,一定要三百人。南郭处士请求为宣王吹竽,他的食物和那三百人一样。宣王去世后,齐湣王即位,一个个听他们吹奏,南郭处士就逃跑了。有人说:韩昭侯田岩也让人一个个听他们吹奏,才发现他们是在胡吹。

《新序》说:楚王派使者徐光去迎接方士和盲人竽手,龚遂就停止了。

《毛诗》说:巧舌如簧。

《毛诗》又说:君子悠然自得,左手拿着簧片,右手招呼我来到屋内。(悠然自得,无所用心。)

《汉武内传》说:西王母命令侍女许飞琼敲打震虡的簧片。

《世本》说:女娲制作了簧。(宋均说:女娲是黄帝的臣子。)

《三礼图》说:雅乐中的簧,上下各有六个。

《神仙传》说:王遥有一个竹箱,从未打开过。后来茅子挑着箱子进入石室,室内有两个人,王遥拿出一个与自己手中的一个交换,然后一起敲打。

《潜夫论》说:簧削尖了头部,有伤害的象征,塞蜡严密有口舌之嫌,都不是吉祥的征兆。

《世本》说:埙是暴新公制作的,也不知道是谁。周朝国境内有暴国,难道是那个时期的人吗?最初叫做壎。(音许袁切。)直径五寸半,长三寸半,共有六个孔。宋均注释说:暴公是平王的诸侯。

《乐书》说:壎是喧闹的意思。周平王时,暴辛公用泥土制作了它。

《说文》说:壎是一种乐器,也可以写作埙。壎的声音低沉而喧闹。现在雅乐部还在使用。

《尔雅·释乐》说:大壎叫做嘂,就是埙。形状像秤锤,上尖下平。大的像鹅蛋,声音与黄钟大吕相合;小的像鸡蛋,声音与太簇夹锺相合。都是六个孔,和篪的声音相协调。所以说是:壎篪相应。

《风俗通》说:埙是用泥土烧制的。直径五寸半,长三寸半,有四个孔,其中两个是通的,共有六个孔。埙,也可以写作壎字。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御览-乐部-卷十九-注解

箫:箫是一种古代的吹奏乐器,由多根竹管组成,通过吹气使管内空气振动发声。箫的声音清幽,常用于古典音乐和宗教仪式中。

言:古代文献中的一种乐器的名称,指大箫。

筊:古代文献中的一种乐器的名称,指小箫。

籁:古代文献中的一种乐器的名称,与箫同。

伏羲:传说中中国上古时代的圣王,被尊为中华民族的始祖之一,也是许多乐器的创造者。

蔡邕:东汉末年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对音乐有深入研究。

夏至:二十四节气之一,表示夏季最长的白天和最短的黑夜。

郑玄:东汉末年著名的经学家、文学家,对《周易》等经典有深入研究。

雅箫:古代文献中的一种乐器的名称,指雅乐中的箫。

颂箫:古代文献中的一种乐器的名称,指颂乐中的箫。

仲夏之月:指农历五月份,夏季的第二个月。

舜:传说中中国上古时代的圣王,被尊为五帝之一。

凤:传说中的神鸟,象征着吉祥和美好。

中吕之气:古代音乐理论中的概念,指中吕音律所代表的气息。

韶:古代的一种乐舞,为舜所作。

瞽:古代乐官,负责演奏乐器。

笙:笙是一种古代的吹奏乐器,属于木管乐器,通常有13个或更多的音孔,音色清亮。

巢:古代文献中的一种乐器的名称,指大笙。

和:古代文献中的一种乐器的名称,指小笙。

牙:古代笙乐器上的装饰,形状似牙齿。

太簇之气:古代音乐理论中的概念,指太簇音律所代表的气息。

王子晋:古代传说中的仙人,善吹笙。

瑟:古代的弦乐器,常与笙等乐器一起演奏。

镛:古代的一种打击乐器。

女娲:女娲是中国古代神话中的创世女神,据传她创造了人类和世界。

竽:竽是一种古代的吹奏乐器,属于木管乐器,形似笙而较大,通常有16个或更多的音孔。竽在古代音乐中占有重要地位,常用于宫廷音乐和祭祀活动中。

黄锺之律:古代音乐理论中的概念,指黄钟音律。

随:古代传说中的音乐家,被尊为竽的创造者。

郑卫:古代的诸侯国名,其音乐风格影响深远。

法度:法度在这里指的是音乐中的音律和节奏,即音乐演奏的规范和准则。

吹竽:吹竽是指演奏竽这种乐器的行为,竽的演奏需要掌握一定的技巧和音乐知识。

度数:度数在音乐中指的是音高,即音符的音高标准。

商丘子胥:商丘子胥是古代传说中的仙人,据传他能通过吹竽达到不老不死的效果。

食木菖蒲根饮水:木菖蒲是一种植物,其根被认为具有药用价值,古代传说中有人通过食用木菖蒲根和饮水来延年益寿。

传世见之:传世见之指的是传说中的事物或人物被后人所见到或证实。

贵戚富室:贵戚富室指的是古代的贵族和富裕家庭。

匿术:匿术指的是隐藏的技艺或方法。

林籁结响:林籁结响形容自然界中树木发出的声音,与竽琴的音乐声相结合,形成和谐的音乐效果。

南宫御女:南宫御女指的是古代神话中的南宫仙女,她们在孟夏时节吹笙竽,象征着春天的到来。

煦:煦意为温暖,这里指春天的气息温暖万物。

管:管在这里指的是乐器的管子,如竽、笙等乐器的管子。

八音:八音是指古代音乐中的八种基本乐器,包括金、石、丝、竹、匏、土、革、木。

荆梁之南:荆梁之南指的是古代荆梁地区以南的地方,这里指的是保留古代音乐制作方法的地方。

成少伯:成少伯是古代的一位音乐家,以吹竽技艺著称。

知音:知音指的是懂得音乐的人,也比喻能够理解别人心意的人。

南郭处士:南郭处士是古代的一位隐士,传说中他能够模仿竽声,但实际并不会吹竽。

楚王:楚王指的是古代楚国的君主。

谒者徐光:谒者徐光是古代的一位官员,这里指的是他作为使者迎接方士和盲人竽手。

龚遂:龚遂是古代的一位方士,据传他能够吹竽。

簧:簧是乐器的发声部分,通常由金属制成,用于振动发声。

巧言如簧:巧言如簧形容人善于言辞,如同簧片振动发出悦耳的声音。

阳阳:阳阳在这里指的是心情舒畅,无所拘束。

震虡之簧:震虡之簧指的是震动乐器中的簧片,使乐器发声。

雅簧:雅簧指的是雅乐中的簧片乐器,如笙、竽等。

茅子:茅子指的是古代的一种乐器,形状类似竽,但较小。

暴新公:暴新公是古代的一位官员,据传他创造了埙这种乐器。

周畿内:周畿内指的是周朝的都城附近地区。

暴国:暴国是周朝时期的一个国家。

壎:壎是古代的一种吹奏乐器,也称为埙,通常用泥土烧制而成。

宋均:宋均是古代的一位学者,对古代音乐有深入研究。

平王:平王是周朝的一位君主。

暴辛公:暴辛公是古代的一位官员,据传他创造了埙这种乐器。

太簇夹锺:太簇夹锺是古代音乐中的音律名称,表示音高的一种标准。

篪:篪是一种古代的吹奏乐器,属于木管乐器,与埙的音色相似。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御览-乐部-卷十九-评注

《乐府杂录》所述,竽形小钟以手捋即鸣,展现了古代乐器与自然元素的巧妙结合,以及古人对乐器发声原理的深刻理解。

《乐府图》中提到的竽音调与法度的关系,反映了古人对音乐规律的把握,以及音乐在礼乐制度中的地位。

《列仙传》中的商丘子胥以吹竽成仙的故事,既体现了古人对音乐的崇拜,也反映了道教追求长生不老的信仰。

《文心雕龙》将林籁与竽琴相提并论,揭示了自然与音乐之间的共鸣,以及音乐对人的心灵启迪作用。

《淮南子》中描述的南宫御女吹笙竽的情景,展现了古代宫廷音乐的华丽与庄严,以及音乐在节气中的象征意义。

桓谭《新论》中成少伯对知音的见解,强调了音乐鉴赏的深度与广度,以及音乐修养的重要性。

《韩子》中的南郭处士滥竽充数的故事,讽刺了虚有其表的行为,同时也反映了古代音乐教育的重要性。

《新序》中楚王迎方与盲人吹竽的情节,展现了古代社会对盲人音乐的尊重与认可。

《毛诗》中的巧言如簧,比喻了巧舌如簧的言辞,同时也揭示了音乐与语言之间的相似性。

《汉武内传》中西王母命侍女鼓震虡之簧,体现了古代神话中音乐的神圣地位。

《世本》中女娲作簧的传说,反映了古人对音乐起源的神秘想象。

《三礼图》中雅簧的描述,展现了古代音乐制作工艺的精细与规范。

《神仙传》中王遥与石室中人的鼓簧故事,揭示了音乐在古代神话传说中的神秘力量。

《潜夫论》中簧的象征意义,反映了古人对音乐的道德解读。

《世本》中对埙的起源和制作的描述,展现了古代乐器制作的技艺与传承。

《乐书》中对埙的阐释,说明了埙在古代音乐中的地位与作用。

《说文》中对埙的定义,揭示了埙的音乐特性和象征意义。

《尔雅·释乐》中对埙的描述,进一步说明了埙的音乐特性与制作工艺。

《风俗通》中对埙的描述,展现了古代对埙的普遍认知与使用。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御览-乐部-卷十九》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26158.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