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冯梦龙(1574年—1646年),字犹龙,明代文学家、戏曲家,以编撰通俗文学著称,代表作有《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等。
年代:编撰于明代晚期(17世纪初)。
内容简要:《智囊》是一部汇集历代智慧故事和谋略的笔记体著作,分为上、中、下三卷,收录了从先秦到明代的数百个智谋故事。书中通过生动的事例展现了古人在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的智慧与策略,被誉为“谋略宝库”。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智囊-上智部-宋太祖何真-原文
宋艺祖推戴之初,陈桥守门者拒而不纳,遂如封丘门,抱关吏望风启钥。及即位,斩封丘吏而官陈桥者,以旌其忠。
宋太祖至正间,广东王成、陈仲玉作乱。东莞人何真请于行省,举义兵,擒仲玉以献。成筑砦自守,围之,久不下。
真募人能缚成者,予钱十千,于是成奴缚之以出,真笑谓成曰:“公奈何养虎为害?”成惭谢。
奴求赏,真如数与之。使人具汤镬,驾诸转轮车上。成惧,谓将烹己。真乃缚奴于上。促烹之;使数人鸣鼓推车,号于众曰:“四境有奴缚主者,视此!”
人服其赏罚有章,岭表悉归心焉。
〔评〕高祖戮丁公而封项伯,赏罚为不均矣;光武封苍头子密为不义侯,尤不可训。当以何真为正。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智囊-上智部-宋太祖何真-译文
宋太祖赵匡胤在推举为皇帝之初,陈桥的守门人拒绝让他进入,于是他就去了封丘门,封丘的守门人看到情况就开门让他进去了。等到他即位后,斩杀了封丘的守门人,而提拔了陈桥的守门人,以此来表彰他的忠诚。
在宋太祖至正年间,广东的王成和陈仲玉发动叛乱。东莞人何真向行省请求,组织义兵,捉拿了陈仲玉并献给了朝廷。王成则筑起堡垒自守,被围困了很久也没有被攻下。
何真招募能够捉拿王成的人,承诺给予十千钱作为奖赏,于是王成的奴仆将他绑了出来,何真笑着对王成说:“你为什么要养虎为患呢?”王成感到惭愧并道歉。
奴仆请求奖赏,何真按照承诺给了他钱。然后何真让人准备了大锅,放在转轮车上。王成害怕,以为要煮他。何真却将奴仆绑在车上,催促煮他;并让几个人敲鼓推车,向众人宣告:“四境之内,有奴仆绑主的,看这个例子!”
人们都佩服他的赏罚分明,岭南地区的人都归心于他。
〔评论〕汉高祖刘邦杀了丁公而封赏项伯,赏罚不公;光武帝封赏苍头子密为不义侯,更是不可取。应该以何真的做法为正确。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智囊-上智部-宋太祖何真-注解
宋艺祖:指宋太祖赵匡胤,艺祖是古代对开国皇帝的尊称。
陈桥守门者:指在陈桥驿守门的士兵,陈桥驿是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的地方。
封丘门:开封的一个城门,赵匡胤在陈桥兵变后从此门进入开封。
抱关吏:守门的官吏。
旌其忠:表彰其忠诚。
至正间:元朝至正年间(1341-1370年)。
广东王成、陈仲玉:元末广东地区的叛乱首领。
东莞人何真:元末明初的广东地方豪强,后归顺明朝。
行省:元朝的地方行政机构。
义兵:自发组织的民间武装力量。
砦:山寨,指王成筑起的防御工事。
汤镬:古代的一种酷刑,将人放入沸水中煮死。
转轮车:一种可以转动的车,用于公开处决犯人。
岭表:指岭南地区,即广东一带。
高祖戮丁公而封项伯:指汉高祖刘邦处死丁公而封赏项伯,丁公和项伯都是项羽的部下。
光武封苍头子密为不义侯:指东汉光武帝刘秀封赏苍头子密为不义侯,苍头子密是王莽的部下。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智囊-上智部-宋太祖何真-评注
这段文字通过两个历史事件,展现了古代统治者如何处理忠诚与背叛的问题,以及赏罚分明的治国理念。
首先,宋太祖赵匡胤在陈桥兵变后,对待陈桥守门者和封丘门抱关吏的不同态度,体现了他对忠诚的重视。陈桥守门者拒绝赵匡胤入城,表现出对旧主的忠诚,而封丘门的抱关吏则望风而降。赵匡胤即位后,斩杀了封丘门的抱关吏,而提拔了陈桥守门者,以此表彰其忠诚。这一举动不仅彰显了赵匡胤的赏罚分明,也为后世树立了忠臣应得的尊重与奖赏的典范。
其次,元末广东地区的叛乱中,何真对待王成及其奴仆的处理方式,进一步体现了赏罚有度的原则。何真通过悬赏擒拿王成,成功诱使其奴仆背叛主人。然而,何真并没有因为奴仆的背叛而奖赏他,反而将其处死,以此警示世人背叛主人的行为是不可取的。这一举动不仅维护了社会秩序,也强化了忠诚的价值观念。
通过这两个事件,作者对比了汉高祖刘邦和东汉光武帝刘秀在处理类似问题时的不同做法,指出他们的赏罚不均和不义之举。相比之下,宋太祖赵匡胤和何真的做法更为公正和合理,符合儒家思想中‘赏罚分明’的治国理念。
从文化内涵来看,这段文字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对忠诚与背叛的道德评判标准。忠诚被视为一种高尚的品德,而背叛则受到严厉的惩罚。这种价值观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根深蒂固,影响了数千年的政治和社会生活。
从艺术特色来看,作者通过简洁的叙述和对比手法,生动地展现了历史人物的性格和治国理念。尤其是何真处理王成及其奴仆的情节,充满了戏剧性和象征意义,使读者在阅读中感受到强烈的道德冲击。
从历史价值来看,这段文字不仅记录了宋太祖和何真的历史事迹,也为后世提供了治国理政的借鉴。它强调了赏罚分明的重要性,提醒统治者在处理忠诚与背叛问题时,应秉持公正和道德原则。
总的来说,这段文字通过具体的历史事件,深刻揭示了中国古代社会对忠诚与背叛的道德评判标准,以及赏罚分明的治国理念。它不仅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也为后世提供了宝贵的思想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