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智囊-上智部-宋太祖

作者: 冯梦龙(1574年—1646年),字犹龙,明代文学家、戏曲家,以编撰通俗文学著称,代表作有《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等。

年代:编撰于明代晚期(17世纪初)。

内容简要:《智囊》是一部汇集历代智慧故事和谋略的笔记体著作,分为上、中、下三卷,收录了从先秦到明代的数百个智谋故事。书中通过生动的事例展现了古人在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的智慧与策略,被誉为“谋略宝库”。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智囊-上智部-宋太祖-原文

初,太祖谓赵普曰:“自唐季以来数十年,帝王凡十易姓,兵革不息,其故何也?”

普曰:“由节镇太重,君弱臣强,今唯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

语未毕,上曰:“卿勿言,我已谕矣。”

顷之,上与故人石守信等饮,酒酣,屏左右,谓曰:“我非尔曹之力,不得至此,念汝之德。无有穷已,然为天子亦大艰难,殊不若为节度使之乐,吾今终夕未尝安枕而卧也。”

守信等曰:“何故?”

上曰:“是不难知,居此位者,谁不欲为之?”

守信等皆惶恐顿首,曰:“陛下何为出此言?”

上曰:“不然,汝曹虽无心,其如麾下之人欲富贵何?一旦以黄袍加汝身,虽欲不为,不可得也。”

守信等乃皆顿首,泣曰:“臣等愚不及此,唯陛下哀怜,指示可生之路。”

上曰:“人生如白驹过隙,所欲富贵者,不过多得金钱,厚自娱乐,使子孙无贫乏耳,汝曹何不释去兵权,择便好田宅市之,为子孙立永久之业,多置歌儿舞女,日饮酒相欢,以终其天年。君臣之间,两无猜嫌。不亦善乎?”

皆再拜曰:“陛下念臣及此,所谓生死而骨肉也。”

明日皆称疾,请解兵权。

熙宁中,作坊以门巷委狭,请直而宽广之。神宗以太祖创始,当有远虑,不许。

既而众工作苦,持兵夺门,欲出为乱。一老卒闭而拒之,遂不得出,捕之皆获。

神宗一日行后苑,见牧豭猪者,问:“何所用?”

牧者曰:“自太祖来,常令畜,自稚养至大,则杀之,更养稚者。累朝不改,亦不知何用。”

神宗命革之,月余,忽获妖人于禁中,索猪血浇之,仓卒不得,方悟祖宗远虑。

〔评〕或谓宋之弱,由削节镇之权故。夫节镇之强,非宋强也。强干弱枝,自是立国大体。二百年弊穴,谈笑革之。终宋世无强臣之患,岂非转天移日手段?若非君臣偷安,力主和议,则寇准、李纲、赵鼎诸人用之有余。安在为弱乎?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智囊-上智部-宋太祖-译文

起初,宋太祖对赵普说:“自从唐朝末年以来几十年间,帝王换了十次姓氏,战争不断,这是什么原因呢?”

赵普回答说:“这是因为节度使的权力太大,君主软弱,臣子强大。现在只要稍微削弱他们的权力,控制他们的财政和粮食,收回他们的精锐军队,那么天下自然就会安定。”

话还没说完,太祖就说:“你不用说了,我已经明白了。”

不久之后,太祖与老朋友石守信等人一起喝酒,酒兴正浓时,太祖屏退左右,对他们说:“如果不是你们的力量,我无法达到今天的地位,我感激你们的恩德。然而做天子也非常艰难,远不如做节度使快乐,我现在整夜都无法安心入睡。”

石守信等人问:“为什么呢?”

太祖说:“这不难理解,坐在这个位置上的人,谁不想取而代之呢?”

石守信等人都惶恐地叩头,说:“陛下为什么说这样的话?”

太祖说:“不然,你们虽然无心,但你们的手下人想要富贵怎么办?一旦有人把黄袍披在你们身上,即使你们不想做皇帝,也不得不做了。”

石守信等人于是都叩头哭泣,说:“我们愚笨,没有想到这一点,只希望陛下怜悯,给我们指一条生路。”

太祖说:“人生短暂如白驹过隙,追求富贵的人,不过是想多得到一些金钱,享受生活,让子孙不至于贫穷。你们为什么不放弃兵权,选择好的田宅买下来,为子孙建立永久的基业,多置办一些歌儿舞女,每天饮酒作乐,安享天年。君臣之间,彼此没有猜忌,不是很好吗?”

石守信等人再次叩拜,说:“陛下为我们考虑到这些,真是生死与共的恩情。”

第二天,他们都称病,请求解除兵权。

熙宁年间,作坊因为门巷狭窄,请求拓宽。神宗认为太祖创立基业时应该有长远的考虑,所以没有同意。

不久之后,工人们因为工作辛苦,持兵器夺门,想要出去作乱。一个老兵关上门阻止他们,于是他们无法出去,最终都被捕了。

一天,神宗在后苑行走,看到一个养猪的人,问:“这些猪有什么用?”

养猪的人回答说:“自从太祖以来,一直命令我们养猪,从小养到大,然后杀掉,再养小的。历代都没有改变,也不知道有什么用。”

神宗下令废除这个制度,一个月后,忽然在宫中抓到一个妖人,需要用猪血浇他,仓促间找不到猪血,这才明白祖宗的远见。

〔评论〕有人说宋朝的衰弱是因为削弱了节度使的权力。其实节度使的强大并不是宋朝的强大。强干弱枝,本来就是立国的根本。两百年的弊端,轻松地就革除了。整个宋朝都没有强臣的祸患,这难道不是扭转乾坤的手段吗?如果不是君臣贪图安逸,坚持和议,那么寇准、李纲、赵鼎这些人完全可以发挥作用。怎么能说宋朝是弱的呢?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智囊-上智部-宋太祖-注解

太祖:指宋太祖赵匡胤,宋朝的开国皇帝。

赵普:北宋初年的重要政治家,宋太祖的重要谋士。

节镇:指唐朝末年至五代时期的地方军事割据势力,节度使掌握地方军政大权。

石守信:北宋初年的将领,曾参与陈桥兵变,支持赵匡胤建立宋朝。

黄袍加身:指赵匡胤在陈桥兵变中被部下拥立为帝的典故,后泛指被拥立为帝。

熙宁:宋神宗的年号,指1068年至1077年。

神宗:指宋神宗赵顼,北宋第六位皇帝。

寇准、李纲、赵鼎:均为北宋时期的著名政治家,主张抗金,反对和议。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智囊-上智部-宋太祖-评注

这段文字主要讲述了宋太祖赵匡胤与赵普、石守信等人的对话,以及宋神宗时期的一些事件,反映了宋朝初期加强中央集权、削弱地方割据势力的政治策略。

首先,宋太祖与赵普的对话揭示了五代十国时期政权更迭频繁的原因,即地方节度使权力过大,导致君弱臣强。赵普提出的解决方案是削弱地方权力,控制财政和军队,从而稳定天下。这一策略体现了宋初加强中央集权的政治思想,为宋朝的长期稳定奠定了基础。

其次,宋太祖与石守信等人的对话进一步揭示了皇帝对地方将领的猜忌。宋太祖通过暗示黄袍加身的典故,表达了对将领们可能篡位的担忧,并劝他们放弃兵权,享受富贵生活。这一对话反映了宋初皇帝对地方势力的警惕,以及通过和平手段削弱地方权力的策略。

宋神宗时期的事件则进一步体现了宋朝对祖宗制度的尊重和继承。神宗在面对作坊工人叛乱时,坚持太祖时期的制度,拒绝改变门巷的宽度,最终成功平息了叛乱。这一事件反映了宋朝对祖宗制度的重视,以及通过制度维护社会稳定的策略。

最后,文中对宋朝削藩政策的评价,认为削藩并非导致宋朝衰弱的原因,而是加强中央集权的必要手段。宋朝通过削藩,成功避免了强臣之患,维持了长期的稳定。这一评价从历史的角度肯定了宋朝削藩政策的积极意义。

总的来说,这段文字通过具体的历史事件和对话,揭示了宋朝初期加强中央集权、削弱地方割据势力的政治策略,反映了宋朝对祖宗制度的尊重和继承,以及通过制度维护社会稳定的思想。这些策略和思想为宋朝的长期稳定奠定了基础,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文化内涵。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智囊-上智部-宋太祖》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2613.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