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御览-乐部-卷三

作者: 李昉(925年-996年),宋代文学家、历史学家和政治家,负责《太平御览》的编纂工作。该书是他通过整理前人经典和民间传说汇编而成,具有极高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年代:成书于宋代(约10世纪)。

内容简要:《太平御览》是宋代李昉主编的类书,内容包括了天文、地理、历法、神话、风俗等多个领域。书中通过大量的文献整理与整理,展示了当时的学术成就和社会风貌,成为当时中国官员和学者的参考工具。全书被分为多卷,汇聚了大量关于中国古代各方面的知识,展现了宋代文化的广泛性和深度,是了解宋代社会、文化和知识体系的重要资料。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御览-乐部-卷三-原文

《国语》曰:夫琴瑟尚宫,锺尚羽,石尚角。大不逾宫,细不过羽,故乐器重者从细,轻者从大。

尾丝尚商,匏竹尚徵,革木一声。

吕以和乐,律以平声。

金石以动之,丝竹以行之,歌以咏之,匏以宣之,土以赞之,革木以节之。

物得其常曰乐,清浊相应曰声,声相保曰和,细大不逾曰平。

如是,金磨之,石击之,丝、木越之,匏、竹节之,以节八风。

《春秋感精符》曰:冬至日,人主与群臣左右纵乐五日,天下人众亦家纵乐五日,以迎日冬至。

人主备八能之士,撞黄锺之锺,击黄锺之鼓。

公卿大夫列士乃使八能之士,击黄锺之鼓,用马革,鼓员径八尺一寸;鼓黄锺之瑟,瑟用槐木,瑟长八尺一寸。

吹黄锺之律,间音以竽补,竽长四尺二寸。

天地以和应,黄锺之音。

得蕤宾之律应,则公卿大夫列士以德贺於人主,因请政所行,请五官之符,各受其赏。

声之调者时气和,则人主以礼赐公卿列士。

五日仪定,天地之气和人主公卿大夫列士之德,则阴阳之晷如度数。

夏日至之礼,如冬日至之礼,舞八乐皆以肃敬为戒。(八音者,《云门》《五英》《大筮》《大卷》《大韶》《大夏》《大护》《大武》也。)

黄锺之音调,诸气和;人主之音顺,则蕤宾之律应,磬声和;公卿大夫列士诚信,林锺之律应。

此谓冬日至成天文,夏日至成地理。

颍容《春秋释例》曰:周用六代之礼乐,故有《云门》、《咸池》、《大韶》、《大夏》、《大护》、《大武》也。

鲁受四代之礼乐,故不舞《云门》、《咸池》示有降杀也。

《五经通义》曰:受命而王者,六乐焉。

以太一乐天,以《咸池》乐地,以《肆夏》乐人,以《大夏》乐四时,以《大护》乐五行神明,以《大武》乐六律,各象其性而为之制,以乐其先祖。

又曰:歌舞同处耶?异耶?歌者象德,舞者象功。

君子尚德下功,故歌在堂,舞在庭。

歌以养形,歌者有声,舞者有形。

何言歌在堂也?以《燕礼》曰:’升歌《鹿鸣》’,以是知之。

何以言舞在庭也?《援神契》曰’合忻之乐舞於堂,西夷之乐陈於户’,以是明之。

《韩诗外传》曰:古者天子左右五锺,将出,则撞黄锺,而右五锺应之。

马鸣中规,律,驾者有文。

御者有数,立则磬折,拱则抱鼓,出入中规,折旋中矩。

然后太师奏升车之乐,告出也。

入则撞蕤宾以治容貌,容貌治则得颜色齐,颜色齐则肌肤安。

蕤宾有声,鹄震马鸣,及倮介之虫,无不延颈以听。

蕤宾在内者,皆玉色;在外者,皆金声。

然后少师奏升堂即席,告入也。

此言物类相感同声相应之义也。

又曰:汤作《护》,闻其宫声,使人温良而宽大;闻其商声,使人方廉而好义;闻其角声,使人恻隐而仁爱;闻其徵声,使人乐养而好施;闻其羽声,使人恭俭而好礼。

《白虎通》曰:乐也,君子乐得其道,小人乐得其欲。

声音何?声,鸣也,闻其声即知所生。

声音者,谓宫、商、角、徵、羽也。

音,饮也,刚弱清浊和而相饮也。

音有八,谓金、石、丝、竹、土、木、匏、革。

太平乃作乐,乐所以防淫奢。

民饥寒,何乐之防?

《子思子》曰:繁于乐者重于忧,厚于味者薄于行。

君子同则有乐,异则有礼。

《孟子》曰:庄暴见孟子,曰:’暴见于王,王语暴以好乐,暴未有以对也。’

孟子曰:’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

他日,见于王,曰:’王尝语庄子以好乐,有诸?’

王变乎色,曰:’寡人非能好先王之乐也,直好民俗之乐耳。’

曰:’今之里裉古之乐也。臣请为王言之。今王鼓乐於此,百姓闻王锺鼓之声,管龠之音,举疾首蹙额而相告曰:’吾王之好鼓乐,夫何使我至於此极也?父子不相见,兄弟妻子离散。’此无他,不与民同乐也。今王鼓乐於此,百姓闻王锺鼓之声,管龠之音,举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曰:’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此无他,与百姓同乐也。今王与百姓同乐,则王矣。’

《墨子》曰:程繁问於子墨子曰:’圣王不为乐。’

昔诸侯倦於听治,息於锺鼓之乐;士大夫倦於听治,息於竽瑟之乐;农夫春耕夏耘秋敛冬藏,息於吟缶之乐。

今夫子曰’圣王不为乐’,此譬之犹马驾而不脱,弓张而不弛。

墨子曰:’昔者尧舜有茅茨者,且以为礼,且以为乐。汤放桀,环天下立,因先王之乐,又自作乐,命曰《濩》,又循九韶。武王胜殷杀纣,环天下而自立,因先王之乐,又自作乐,命曰《象》。周成王因先王之乐,命曰《驺》。吾闻周成王之治天下也,不若武王;武王之治天下也,不若成汤;成汤之治天下也,不若尧舜。故里疋繁者,治逾寡。自此观之,非所以治天下也。’

又曰:齐康公有乐万人,食必梁肉,衣必文绣。

《庄子》曰:北门成闻黄帝张《咸池》之乐於洞庭之野,始闻之惧,后闻之怠,卒闻之而惑,荡荡默默乃不自得。

帝曰:’汝殆其然哉!吾奏之以人,征之以天,行之以礼义,建之太清,奏之以阴阳之和,烛之以日月之明,或谓之死,或谓之生,行流散徒,不主常声,此之谓天乐也。’

《淮南子》曰:奏雅乐者如於阳阿采菱。(许慎注曰:楚乐之名也。)

邯郸有鬻曲者,托之李奇,诸人皆争学之,后知其非,皆弃其曲。

此未始知音也。(李奇,赵之善乐者也。)

《穆天子传》曰:天子西征,至于玄池之上,乃奏广三日而终,是曰《乐池》。

《山海经》曰:祝融生子长琴,是处摇山,始作乐。

《世说》曰:荀公曾善解音声,时论谓之闇解。遂调律吕,正雅乐。每至正会殿庭作四指,自谓宫商无不谐韵。阮咸妙赏,时论谓之神解。每至公会作乐,荀心识阮意必谓之不调,而阮口初无言,直意忌之,遂出阮为始平太守。后有田父耕於野地中,得周时玉尺,便是天下正尺。荀试以校已所治锺鼓金石丝竹,皆短校一米,於此伏阮之妙解,征阮南还。

《说苑》曰:孔子至齐郭门之外,遇一婴儿击一壶,相与俱行,其视精,其心端。孔子谓御曰:”趣驱之,韶乐方作。”故乐不独自乐也,又以乐人;非独以自正也,又以正人。

《乐说》曰:圣人作乐,不以为娱乐,以观得失之节,故不取备於一人,必须八能之士。故八士或调阴阳,或调五行,或调盛人,或调律历,或调五音。与天地神明合德者,则七始八终,各得其宜也。(七始谓四方天地人也。)

又曰:上元者,天气也,居中,调礼乐教化流行,总五行气为一。下元者,地气也,为万物始质也,为万物之容范。中元者,人气也,其气以定万物,通於四时,承天心,理礼乐,通上下四时之气,和合人之情,以慎天地者也。时元者,受气於天,布之於地,以时出入万物者也。风元者,礼乐之本,万物之首,物莫不以风成熟也。圣王知物极盛则衰,暑极则寒,乐极则哀,是以日中则昃,月盈则蚀,天地盈虚,与时消息。制礼作乐者,所以改世俗,致祥风,和雨露,为万姓获福於皇天者也。圣人作乐,绳以五元,度以五星,碌贞以道德,弹形以绳墨,贤者进,佞人伏。(绳,正也。碌,靡也。贞,正也。弹,割也。)

《要览》曰:桓君山曰:”余兄弟颇好音,尝至洛听音,终日而心足。”由是察之,夫深其旨,则欲罢不能,不入其意,故过已。

《风俗通》曰:案刘歆《锺律书》曰:”春宫秋律,百卉必凋;秋宫春律,万物必荣;夏宫冬律,雨雹必降;冬宫夏律,雷必发声。夫音乐至重,所感者大。故曰:”知礼乐之情者能作,知礼乐之文者能述。”

华谭论曰:夫无声者五音之祖;无形者,万物之君。本其祖,然后情商徵之妙;理其君,然后正研朴之容;推精朴以捡得失,稽清浊以接在亡。夫宿瘤、嫫母经日,而人不视者何?一尺之面丑也。西施、毛嫱靡服,而人左顾者何?一尺之面好也。夏姬以容美而陈亡,濮水以声好而国灭,夫何淫哇之有乎?是以圣王知物之感人无穷,而情之好恶无节;无穷则人不能防其行,无节则中材不能制其欲。是以为制可行之礼,立中庸之法,使贤者俯就,不肖者企及,明乐之妙以为教也。

阮籍《乐论》曰:圣人之作乐,将以顺天地之体,成万物之性也。故定天地四方之音,以迎阴阳八风之声,均黄锺中和之律,开群生万物之气。奏之圆丘而天神下,奏之方丘而地祗上。吴楚之风好勇,故其俗轻死;郑卫之风好淫,故其俗轻荡。轻死,故有蹈水赴火之歌;轻荡,故有桑间、濮上之曲。怀永日之娱,抱长夜之忻,云终身之乐淫纵之俗,故江淮以南其民好杀,漳汝之间其民好奔。吴有双剑之节,赵有挟琴之客,气发於中,声入於耳,手足飞扬,不觉其骇也。

桓谭《新论》曰:扬子云大才而不晓音。余颇离雅操而更为新弄。子云曰:”事浅易喜,深者难识。卿不好雅颂而悦郑声,宜也。”

○律吕

《周礼》曰:大师掌六律、六同,以合阴阳之声。阳声:黄锺、大簇、姑洗、蕤宾、夷则、无射。阴声:大吕、应锺、南吕、函锺、小吕、夹锺。皆文之以五声:宫、商、角、徵、羽。皆播之以八音:金、石、土、革、丝、木、匏、竹。注云:以合阴阳之声者,声之阴阳各有合也。黄锺,子之气也,十一月建焉,而辰在星纪。太吕,丑之气也,十二月建焉,而辰在玄枵。太簇,寅之气也,正月建焉,辰在娵訾。应锺,亥之气也,十月建焉,辰在析木之津。姑洗,辰之气也,三月建焉,而辰在大梁。南吕,酉之气也,八月建焉,而辰在寿星。蕤宾,午之气也,五月建焉,而辰在鹑首。林锺,未之气也,六月建焉,而辰在鹑火。夷则,申之气也,七月建焉,而辰在鹑尾。中吕,巳之气也,四月建焉,而辰在实沈。无射,戌之气也,九月建焉,而辰在大火。夹锺,卯之气也,二月建焉,而辰在降娄。辰与建交错互处如表里然,是其合也。其相生,则以阴阳六体为之。黄锺初九下生林锺之初六也,林锺又上生太簇之九二,太簇又下生南吕之六二,南吕又上生姑洗之九三,姑洗又下生应锺之六三,应锺又上生蕤宾之九四,蕤宾又下生大吕之六四,大吕又上生夷则之九五,夷则又上生夹锺之六五,夹锺又下生无射之上九,无射又上生中吕之上六。同位者象夫妇,异位者象母子,所谓律娶妻而吕生子者也。

又曰:典同掌六律、六同之和,以辨天地四方阴阳之声,以为乐器。注云:阳声属天,阴声属地。天地之声,布於四方。故书”同”或作”铜”。郑司农云:阳律以竹为管,阴律以铜为管。竹,阳也;铜,阴也,各顺其性。

《吕氏春秋》曰:黄帝诏伶伦作为音律,伶伦自大夏之西,乃之昆仑之阴,取竹於嶰谷,以生窍厚薄均者,断两节间,其长九寸,而吹之,以为黄锺之宫,日含少,次制十二管。

以昆仑之下,听凤之鸣,以别十二律。其雄鸣为六,雌鸣亦六,比黄锺之宫,适合,皆可生之,而律之本也。

故曰黄锺徵而均鲜,全而不伤,其为宫独尊,象大圣之德,可以明至贤之功。

故奉而荐之於宗庙,以歆迎功德,世世不忘。

是故黄锺生林锺,林锺生大吕,大吕生夷则,夷则生太簇,太簇生南吕,南吕生夹锺,夹锺生无射,无射生姑洗,姑洗生应锺,应锺生蕤宾三分所生,益之一分以上生;三分所生,去其一分以下生。

黄锺、太吕、太簇、夹锺、姑洗、中吕、蕤宾为上生,林锺、夷则、南吕、无射、应锺为下生。

大圣至理之世,天地之气,合以生风,日至则曰行其风,以生十二律。

故仲冬日短至,则生黄锺,季冬生大吕,孟春生太簇,仲春生夹锺,季春生姑洗,孟夏生仲吕,仲夏生蕤宾,季夏生林锺,孟秋生夷则,仲秋生南吕,季秋生无射,孟冬生应锺。

天地之风正十二律也。

《乐书》曰:雅乐部器,随律定声,合德其所也。

黄锺之均则用黄锺之器合,太簇之均则用太簇之器,是故旋宫法北。

声律克谐,则无借器。

度音咸取中声协律,是以三倍黄锺而大至於雷霆,谓黄锺之律度三分。

九寸而倍,成一尺八寸,则合雷霆之浊声也;九寸而减,馀四寸五分,则应中宫之清声也。

惟当九寸是谓正声,而可协和神人,感通天地,流而不息,合同而化。

是故地气上跻,天气下降,阴阳相摩,天地相荡,鼓之以雷霆,奋之以风雨,动之以四时,暖之以日月,而百化兴焉,如此则乐者天地之和也。

故《书》曰:声依永,律和声,则五音不失其常,六律不差其度。

谓孤竹之管,律应夹锺,声与气谐,故感天神而降。

孤竹之管,律应林锺,声与器谐,故感地祇而出。

阴竹之管,律应黄锺,声与器谐,故感人鬼而至。

《乐纂》云:昔晋人有铜藻盘,无故自鸣。

问之於张茂先,答曰:’此器与洛阳宫锺声相谐,宫中撞锺,故鸣也。若以鑢之,音殊,其鸣可止。’

后果如其言也。

是故乐之制器,法度均声,得之毫厘,失之千里。

故大乐之道与政通矣。

《古今乐录》曰:北齐神武霸府田曹参军信都芳代号知音,能以管候气,观云色。

尝与人对语,即指天曰:’孟春之气至矣。’

人往验管,而飞灰已应。

每月所候,言皆无爽。

又为轮扇二十四。

埋地中,以测二十四气。

每一气感则一扇自动,他扇并住,并与管灰相应,若合符契焉。

又曰:隋文帝遣毛爽及蔡子元、于普明等以候节气。

依古,於三重密屋之内,以木为案,十有二具。

每取律吕之。

管随十二辰位,置於案上,而以土埋之,上平於地,中实葭莩之灰,以轻缇素覆律吕。

每地气至,与律冥符,则灰飞冲素,散出於外。

而气应有早晚,灰飞有多少,或初入月其气即应,或至中下旬间,气始应者;或灰飞出,三五夜而尽,或终一月,才飞少许者。

帝异之,问牛弘,对曰:’灰飞半出为和气,灰全出为猛气,吹灰不。能出为衰气。和气应者,其政平;猛气应者,其臣纵;衰气应者,其君暴。’

帝驳之曰:’臣纵君暴,其政不和,非月别暴也。今十二月律於一岁内,应并不同。安得暴君纵臣,若斯之甚也?’

弘不得对。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御览-乐部-卷三-译文

《国语》说:琴瑟以宫音为尊,钟以羽音为尊,石以角音为尊。音量大的不超过宫音,音量小的不超过羽音,因此重乐器跟随细音,轻乐器跟随大音。尾丝以商音为尊,匏竹以徵音为尊,革木一声。吕以和谐音乐,律以平衡声音。金石以振动之,丝竹以引导之,歌以咏唱之,匏以宣导之,土以赞颂之,革木以节制之。事物保持其常态即为乐,清浊相呼应即为声,声与声相互保和即为和,细与粗不超过界限即为平。如此,用金磨之,用石击之,用丝、木越之,用匏、竹节之,以节制八风。

《春秋感精符》说:冬至这一天,君主和群臣左右庆祝五天,天下百姓也各自庆祝五天,来迎接冬至。君主准备八种才能的人,撞击黄钟的钟,敲击黄钟的鼓。公卿大夫和列士就派这八种才能的人,敲击黄钟的鼓,用马皮做鼓面,鼓面直径八尺一寸;弹奏黄钟的瑟,瑟用槐木制成,瑟长八尺一寸。吹奏黄钟的律,用竽补充间音,竽长四尺二寸。天地以和谐相应,黄钟的声音。得到蕤宾律的响应,那么公卿大夫和列士就用人主的德行来祝贺君主,趁机请求君主的政治行为,请求五官的符节,各自接受其赏赐。声音调谐,则时气和顺,君主就依照礼节赐予公卿列士。五天仪式结束后,天地之气和君主公卿大夫列士的德行,那么阴阳的晷度就会如度数般准确。夏至的仪式,和冬至的仪式一样,跳舞八乐都要以庄重敬畏为戒。(八音分别是《云门》、《五英》、《大簋》、《大卷》、《大韶》、《大夏》、《大护》、《大武》)。黄钟的声音调谐,各种气息和顺;君主的音调顺畅,那么蕤宾的律就会响应,磬声和谐;公卿大夫和列士诚信,林钟的律就会响应。这就是冬至成天文,夏至成地理的意义。

颍容的《春秋释例》说:周朝使用六代的礼乐,所以有《云门》、《咸池》、《大韶》、《大夏》、《大护》、《大武》等。鲁国接受四代的礼乐,所以不跳《云门》、《咸池》以示有所减少。

《五经通义》说:受命而成为君王的人,有六种乐。以太一乐来乐天,以《咸池》乐来乐地,以《肆夏》乐来乐人,以《大夏》乐来乐四时,以《大护》乐来乐五行神明,以《大武》乐来乐六律,各自象征其性质而制定,以乐其先祖。

又曰:歌舞是同处还是异处?是相同还是不同?歌者象征德行,舞者象征功绩。君子重视德行而轻视功绩,所以歌在堂上,舞在庭院。歌以养形,歌者有声,舞者有形。为什么说歌在堂上?因为《燕礼》中说:‘升歌《鹿鸣》’,由此可知。为什么说舞在庭院?《援神契》中说‘合乐之舞在堂上,西夷之乐在户前’,由此可知。

《韩诗外传》说:古时候天子左右有五钟,将要出行时,就撞击黄钟,右边的五钟就相应地响应。马鸣中规,律度,驾车的人有文采。御者有数,站立时像磐一样弯曲,拱手时像抱鼓,出入中规,转弯中矩。然后太师演奏升车之乐,告知出行。进入时,撞击蕤宾以整理容貌,容貌整理好则脸色齐整,脸色齐整则肌肤安宁。蕤宾的声音,像鹤鸣马嘶,以及裸虫,无不伸长脖子来听。蕤宾在内的人,都呈现出玉色;在外的人,都发出金声。然后少师演奏升堂即席之乐,告知进入。这是说事物之间相互感应,同声相应。

又曰:汤创作了《护》,听到其宫音,使人变得温良宽大;听到其商音,使人正直廉洁而好义;听到其角音,使人有同情心而仁爱;听到其徵音,使人乐于养生而好施;听到其羽音,使人恭敬节俭而好礼。

《白虎通》说:乐,君子以乐得道,小人以乐得欲。声音是什么?声,是鸣叫,听到声音就能知道它的来源。声音,是指宫、商、角、徵、羽。音,是饮,刚柔清浊和谐相饮。音有八种,是指金、石、丝、竹、土、木、匏、革。太平时期才制作乐,乐是用来防止淫奢的。民饥寒,为什么要防止乐呢?

《子思子》说:沉溺于乐的人比忧愁的人更重,沉溺于味的人比行善的人更薄。君子相同则感到快乐,不同则感到有礼。

《孟子》说:庄暴见到孟子,说:‘我见到王,王告诉我喜欢音乐,我没有回答。’孟子说:‘王喜欢音乐非常,那么齐国大概就能治理得很好了!’另一天,见到王,说:‘王曾经告诉庄子喜欢音乐,有这回事吗?’王变了脸色,说:‘我并不是喜欢先王的乐,只是喜欢民俗的乐罢了。’说:‘现在的里巷音乐就是古时的乐。请让我为大王解释。现在大王在这里奏乐,百姓听到大王钟鼓的声音,管龠的音,都皱着眉头相告说:“大王的乐让我多么痛苦啊!父子不能相见,兄弟妻子离散。”这没有其他原因,就是大王不与民同乐。现在大王在这里奏乐,百姓听到大王钟鼓的声音,管龠的音,都喜笑颜开地说:“大王大概没有疾病吧,怎么能够奏乐呢?”这没有其他原因,就是大王与百姓同乐。现在大王与百姓同乐,那么大王就称王了。’

《墨子》说:程繁问墨子说:“圣王不制作乐。从前诸侯疲倦于治理,休息在钟鼓之乐中;士大夫疲倦于治理,休息在竽瑟之乐中;农夫春耕夏耘秋收冬藏,休息在吟唱的乐中。现在先生你说‘圣王不制作乐’,这就像马驾着车却不卸套,弓张着却不弛放。

又曰:齐康公有乐万人,吃饭必有梁肉,穿衣必有文绣。

《庄子》说:北门成在洞庭之野听到黄帝演奏《咸池》之乐,开始时感到恐惧,后来感到懒散,最后感到迷惑,荡荡默默,自己都不知所措。黄帝说:‘你大概就是这样吧!我用人来演奏,用天来检验,用礼义来引导,建立在大清之中,用阴阳之和来演奏,用日月之明来照亮,有人说这是死,有人说这是生,行走流散,不遵循常规,这就是天乐。’

《淮南子》说:演奏雅乐的人就像在阳阿采菱。(许慎注:楚地的音乐名称。)邯郸有一个卖曲的人,托名为李奇,大家都争着学习,后来知道不是真的,都放弃了这首曲子。这说明他们从未真正懂得音乐。(李奇,赵国擅长音乐的人。)

《穆天子传》说:天子向西征战,到达玄池之上,演奏了三天音乐后结束,这被称为《乐池》。

《山海经》记载:祝融生了长琴,在这里他开始创作音乐。

《世说》中提到:荀公曾擅长理解音乐,当时的人称他为‘暗解’。于是他调整了音律,规范了雅乐。每当在正会殿庭演奏时,他自称宫商无不和谐。阮咸对此有很高的鉴赏力,当时的人称他为‘神解’。每当公会演奏音乐时,荀公能识破阮咸的音乐意图,认为他不协调,而阮咸起初并不言语,只是默默忌恨,于是他被任命为始平太守。后来有位农夫在野外耕作时,发现了一块周代的玉尺,这就是天下标准的尺。荀公用这个尺来校验他治理的钟鼓金石丝竹,发现都短了一米,于是他认识到阮咸的高超理解,便召回阮咸。

《说苑》记载:孔子到达齐国郭门之外,遇到一个婴儿击打一个瓦罐,孔子与他同行,婴儿的眼神专注,心态平和。孔子对车夫说:‘快赶路,因为韶乐正在演奏。’所以音乐不仅是为了自己快乐,也是为了让人快乐;不仅是为了自己正心,也是为了端正他人。

《乐说》中说:圣人创作音乐,不是为了娱乐,而是为了观察得失的节度,所以不会只依赖一个人,必须要有八种才能的人。因此,这八种才能的人或者调整阴阳,或者调整五行,或者调整高贵的人,或者调整音律历法,或者调整五音。与天地神明相合的人,就会从七始到八终,各得其所。(七始指的是四方、天地、人。)

又曰:上元是天气,位于中央,调节礼乐教化,统一五行之气。下元是地气,是万物最初的本质,是万物的形态。中元是人气,它的气使万物安定,通于四时,承接天意,整理礼乐,沟通上下四时的气息,调和人的情感,以谨慎对待天地。时元是从天接受气息,分布到地,按时出入万物的。风元是礼乐的根本,万物之首,万物无不因风而成熟。圣王知道事物极盛则衰,热极则寒,乐极则哀,所以太阳到了中午就会西斜,月亮满了就会亏损,天地盈虚,与时间消息。

制礼作乐是为了改变世俗,带来吉祥的风,和润的雨露,让万姓在皇天之下获得幸福。圣人创作音乐,以五元为准则,以五星为度量,以道德为准则,以绳墨为标准,贤者得以提升,奸佞者被抑制。(绳,是正的意思。碌,是散乱的意思。贞,是正的意思。弹,是切割的意思。)

《要览》中桓君山说:‘我兄弟都喜欢音乐,曾到洛阳听音乐,一整天都感到心满意足。’因此,深入理解音乐的内涵,就会欲罢不能,不深入理解,就会感到厌倦。

《风俗通》中提到:根据刘歆的《钟律书》说:‘春天宫音,百草必凋;秋天宫音,万物必荣;夏天宫音,雨雹必降;冬天宫音,雷必发声。音乐非常重要,所感动的很大。所以说,了解礼乐精神的人能创作,了解礼乐形式的人能叙述。’

华谭论述说:无声是五音的根源;无形是万物的君主。追溯根源,然后理解商徵的妙处;理顺君主,然后端正质朴的形态;推究质朴以检验得失,稽查清浊以连接现在和未来。那些丑陋的人、丑陋的女子,经过一天,人们不注视他们,为什么?因为一尺的脸丑陋。西施、毛嫱穿着华丽的衣服,人们却左顾右盼,为什么?因为一尺的脸美丽。夏姬因为容貌美丽而陈国灭亡,濮水因为声音好听而国家灭亡,这有什么淫荡的呢?因此,圣王知道事物感动人的无穷,而情感的好恶无节制;无穷则人不能防止自己的行为,无节制则中材的人不能控制自己的欲望。因此,制定可行的礼制,确立中庸之法,使贤者能够接近,不贤者能够追求,明白音乐的妙处作为教育。

阮籍的《乐论》中说:圣人的音乐创作,是为了顺应天地的形态,成就万物的本性。因此,确定天地四方的音律,以迎接阴阳八风的声音,平衡黄钟中和的音律,开启群生万物的气息。在圆丘演奏,天神会降临;在方丘演奏,地神会上来。吴楚的风气勇猛,所以他们的习俗轻视死亡;郑卫的风气好色,所以他们的习俗轻率。轻视死亡,所以有跳水赴火的歌曲;轻率,所以有桑间、濮上的乐曲。怀抱着长久的快乐,享受长夜的喜悦,认为终身都是快乐而放纵的习俗,所以江淮以南的人民好杀,漳汝之间的人民好奔。吴国有双剑的节操,赵国有携琴的客人,气发于中,声入于耳,手足飞扬,不觉其惊。

桓谭的《新论》中说:扬子云有很高的才华但不懂得音乐。我稍微偏离了雅正的操守,改为创作新的音乐。扬子云说:‘简单容易喜欢,深奥的难以理解。你不喜好雅颂而喜欢郑声,这是应该的。’

关于律吕,《周礼》中说:大师掌管六律、六同,用来调和阴阳之声。阳声有黄钟、大簇、姑洗、蕤宾、夷则、无射。阴声有大吕、应锺、南吕、函锺、小吕、夹锺。都用五声来修饰:宫、商、角、徵、羽。都用八音来演奏:金、石、土、革、丝、木、匏、竹。注解中说:调和阴阳之声,是因为声音的阴阳各有对应的。黄钟是子气的象征,在十一月建立,而星宿在星纪。太吕是丑气的象征,在十二月建立,而星宿在玄枵。太簇是寅气的象征,在正月建立,而星宿在娵訾。应锺是亥气的象征,在十月建立,而星宿在析木之津。姑洗是辰气的象征,在三月建立,而星宿在大梁。南吕是酉气的象征,在八月建立,而星宿在寿星。蕤宾是午气的象征,在五月建立,而星宿在鹑首。林锺是未气的象征,在六月建立,而星宿在鹑火。夷则是申气的象征,在七月建立,而星宿在鹑尾。中吕是巳气的象征,在四月建立,而星宿在实沈。无射是戌气的象征,在九月建立,而星宿在大火。夹锺是卯气的象征,在二月建立,而星宿在降娄。星宿与建立相互交错,就像内外一样,这就是它们的对应关系。它们的相生,以阴阳六体为基础。黄钟初九下生林锺之初六,林锺又上生太簇之九二,太簇又下生南吕之六二,南吕又上生姑洗之九三,姑洗又下生应锺之六三,应锺又上生蕤宾之九四,蕤宾又下生大吕之六四,大吕又上生夷则之九五,夷则又上生夹锺之六五,夹锺又下生无射之上九,无射又上生中吕之上六。同位者象征夫妇,异位者象征母子,这就是所说的律娶妻而吕生子。

又曰:典同掌管六律、六同的和声,用来辨别天地四方的阴阳之声,作为乐器。注解中说:阳声属于天,阴声属于地。天地之声,分布到四方。所以‘同’有时写作‘铜’。郑司农说:阳律用竹管,阴律用铜管。竹,象征阳;铜,象征阴,各自顺应其性质。

《吕氏春秋》说:黄帝命令伶伦制作音律,伶伦从大夏的西边,走到昆仑山的北面,在嶰谷中选取了竹子,那些竹节粗细均匀的,他截取了两节之间的部分,长度九寸,吹奏时,这就是黄钟的宫音。日含少之后,接着制作了十二个管子。在昆仑山下面,倾听凤凰的鸣叫,以此来辨别十二律。雄凤鸣叫六次,雌凤鸣叫六次,与黄钟的宫音相匹配,都是可以吹奏的,这就是律的根本。所以说黄钟的徵音既和谐又清新,完整而不损伤,作为宫音最为尊贵,象征着大圣的德行,可以彰显至贤的功绩。因此,人们将黄钟供奉在宗庙中,以表达对功德的敬意,世世代代都不会忘记。

因此,黄钟生出了林钟,林钟生出了大吕,大吕生出了夷则,夷则生出了太簇,太簇生出了南吕,南吕生出了夹钟,夹钟生出了无射,无射生出了姑洗,姑洗生出了应钟,应钟生出了蕤宾,三分之一的音律生出了益之一分以上的音律;三分之一的音律生出了去一分以下的音律。黄钟、太吕、太簇、夹钟、姑洗、中吕、蕤宾为上生,林钟、夷则、南吕、无射、应钟为下生。在大圣至理的时代,天地之气相合而生风,太阳到达时便说风行其时,以此来产生十二律。所以冬至日短,就产生了黄钟,季冬产生了大吕,孟春产生了太簇,仲春产生了夹钟,季春产生了姑洗,孟夏产生了仲吕,仲夏产生了蕤宾,季夏产生了林钟,孟秋产生了夷则,仲秋产生了南吕,季秋产生了无射,孟冬产生了应钟。天地之风正是十二律。

《乐书》说:雅乐部的乐器,根据律来定声,与德行相合。黄钟的音律就用黄钟的乐器来匹配,太簇的音律就用太簇的乐器,因此旋宫法在北方。声律相谐,就不需要借用其他乐器。度音都取中声以和律,因此三倍的黄钟音律可以大到雷霆,这就是黄钟的律度三分。九寸的长度加倍,成为一尺八寸,这就合乎雷霆的浊声;九寸的长度减去,剩下四寸五分,这就应和中宫的清声。只有九寸的长度才是正声,可以和谐神人,感通天地,流动而不停息,合一而化。因此,地气上升,天气下降,阴阳相摩,天地相荡,用雷霆来鼓动,用风雨来奋发,用四时来动,用日月来温暖,百化于是兴起,这样乐就是天地之和。所以《书》说:声音依循永,律和声,五音不失其常,六律不差其度。说的是孤竹之管,律应夹钟,声与气相谐,所以能感通天神而降临。孤竹之管,律应林钟,声与器相谐,所以能感通地祇而出。阴竹之管,律应黄钟,声与器相谐,所以能感通人鬼而至。

《乐纂》说:从前晋朝有人有一只铜藻盘,无缘无故自己发出声音。他向张茂先询问,张茂先回答说:‘这个器物与洛阳宫中的钟声相谐,宫中撞击钟,所以发出声音。如果用刀斧砍它,声音就会不同,那么它的鸣叫就可以停止。’后来果然如他所说。

因此,乐器的制作,法度要均匀,声音要准确,得之毫厘,失之千里。所以大乐的道理与政治相通。

《古今乐录》说:北齐神武霸府的田曹参军信都芳,代号知音,能够用管子候气,观察云色。曾经与人对语,就指着天说:‘孟春的气候到了。’人们去验证管子,而飞灰已经应验。每月所候,言辞都没有差错。他又制作了二十四轮扇子,埋在地下,用来测量二十四节气。每一节气感应,就有一扇自动转动,其他扇子都停止,并且与管灰相应,就像符契一样。

又记载:隋文帝派遣毛爽及蔡子元、于普明等人来候节气。依照古法,在三层密屋之内,用木头做案,有十二个。每次取律吕之管,按照十二辰的位置放置在案上,然后用土埋起来,上面与地面平齐,中间填满芦苇灰,用轻薄的丝布覆盖律吕。每当地气到来,与律相合,灰就会飞起冲破丝布,散布到外面。而气应有早晚,灰飞的数量多少不一,有的初入月气就应验,有的到中下旬气才应验;有的灰飞出,三五夜就全部飞完,有的终一月才飞少许。文帝感到奇异,问牛弘,牛弘回答说:‘灰飞半出为和气,灰全出为猛气,吹灰不出为衰气。和气应验的,政治平和;猛气应验的,臣子放纵;衰气应验的,君主暴虐。’文帝反驳说:‘臣子放纵,君主暴虐,政治不和,不是每月都有暴政。现在十二月律在一年内,应验都不相同。怎么能有暴君纵臣,如此严重呢?’牛弘无法回答。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御览-乐部-卷三-注解

琴瑟:古代弦乐器,琴为弹拨乐器,瑟为拉弦乐器,二者都是雅乐中的主要乐器。

锺:古代打击乐器,以铜或石制成,用于雅乐。

石:古代打击乐器,用石制成,称为石磬。

角:古代打击乐器,用竹制成,称为角。

尾丝:古代弦乐器,以丝为弦,形状似琴。

匏竹:古代吹奏乐器,匏为乐器主体,竹为吹孔。

革木:古代打击乐器,革为鼓面,木为鼓身。

吕:古代音乐术语,指音律。

律:古代音乐术语,指音律。

金石:古代打击乐器,金为钟,石为磬。

丝竹:古代弦乐器和竹制吹奏乐器的总称。

歌:古代音乐形式,以歌唱为主。

匏:古代吹奏乐器,用匏瓜制成。

土:古代打击乐器,用土制成,称为土鼓。

八风:古代音乐术语,指八方之风。

黄锺:黄锺,古代音乐中的音律之一。

黄锺之鼓:黄锺钟声的鼓,用于雅乐。

黄锺之瑟:黄锺钟声的瑟,用于雅乐。

黄锺之律:黄锺钟声的音律。

蕤宾:古代音乐术语,指音律。

公卿大夫列士:古代官职,公卿为高级官员,大夫为中级官员,列士为士人。

黄锺之音调:黄锺钟声的音调。

八音:古代音乐术语,指八种不同的乐器,即金、石、丝、竹、匏、土、革、木。

云门:古代乐舞名。

咸池:古代乐舞名。

大韶:古代乐舞名。

大夏:古代西域的一个地区,具体位置在今中亚一带。

大护:古代乐舞名。

大武:古代乐舞名。

太一乐:古代乐舞名。

六代之礼乐:指夏、商、周、汉、唐、宋六代的礼乐制度。

四代之礼乐:指夏、商、周、汉四代的礼乐制度。

《燕礼》:古代礼仪之一,指宴请宾客的礼仪。

《鹿鸣》:古代乐舞名。

《援神契》:古代文献。

马鸣中规:古代音乐术语,指马蹄声与音律相合。

《护》:古代乐舞名。

《咸池》:古代乐舞名。

《肆夏》:古代乐舞名。

《大夏》:古代乐舞名。

《大护》:古代乐舞名。

《大武》:古代乐舞名。

《濩》:古代乐舞名。

《九韶》:古代乐舞名。

《驺》:古代乐舞名。

《墨子》:古代哲学家墨子的著作。

《庄子》:古代哲学家庄子的著作。

《淮南子》:古代哲学家淮南子的著作。

阳阿采菱:古代音乐场景。

李奇:古代音乐家。

赵之善乐者也:指赵国擅长音乐的人。

穆天子传:《穆天子传》是一部古代中国神话传说中的文献,记载了周穆王西征的故事,反映了古代中国的神话观念和地理观念。

玄池:玄池,指深色或神秘的池塘,这里可能指的是一个具有象征意义的地点。

广三日:广三日,可能是指音乐演奏了三天三夜。

乐池:乐池,可能是指一个音乐演奏的地方或者音乐作品。

山海经:《山海经》是中国古代的一部地理志和神话集,包含了丰富的神话传说和地理知识。

祝融:祝融是中国古代神话中的火神。

长琴:长琴是一种古代乐器,形似琴,比琴长。

摇山:摇山,可能是指一个地方或者是一个具有象征意义的地点。

乐:乐,指音乐,这里可能是指音乐创作或音乐表演。

世说:《世说新语》是中国南北朝时期的一部志人小说集,记载了当时的社会风貌和人物轶事。

荀公:荀公,指荀勖,东晋时期的一位音乐家。

闇解:闇解,指深奥的理解或领悟。

律吕:律吕,指古代音乐中的音律。

正雅乐:正雅乐,指调整音乐使之符合雅正的标准。

四指:四指,指演奏音乐时使用的四个手指。

宫商角徵羽:宫商角徵羽,古代音乐中的五声音阶。

阮咸:阮咸,东晋时期的一位音乐家,以音乐才华著称。

神解:神解,指非常高的音乐理解和演奏水平。

始平太守:始平太守,指阮咸曾任的官职。

周时玉尺:周时玉尺,指周代的玉制尺子,这里可能指的是一个标准。

校:校,指比较、对照。

锺鼓金石丝竹:锺鼓金石丝竹,指古代的多种乐器。

说苑:《说苑》是中国古代的一部综合性文献,收录了各种格言和故事。

孔子:孔子,中国春秋时期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韶乐:韶乐,指古代的一种音乐,这里可能是指高雅的音乐。

乐不独自乐也,又以乐人;非独以自正也,又以正人:这句话强调了音乐不仅是为了自己的快乐,也是为了他人的快乐,以及为了社会的和谐。

乐说:《乐说》是一部古代音乐理论著作。

圣人:圣人,指道德高尚、智慧超群的人。

八能之士:八能之士,指具有多种才能的人。

五元:五元,指天地人时风等五种元素。

五星:五星,指古代天文学中的五大行星。

碌贞:碌贞,指坚定、正直。

弹形以绳墨:弹形以绳墨,指用绳墨来规范形状,这里可能是指用规矩来规范行为。

贤者进,佞人伏:贤者进,佞人伏,指贤能的人得到提升,奸佞的人被压制。

要览:《要览》是一部古代文献。

桓君山:桓君山,指桓谭,东汉时期的一位哲学家、文学家。

风俗通:《风俗通》是一部古代文献。

刘歆:刘歆,西汉末年的一位学者。

锺律书:锺律书,指刘歆所著的关于音律的书籍。

春宫秋律,百卉必凋;秋宫春律,万物必荣;夏宫冬律,雨雹必降;冬宫夏律,雷必发声:这句话描述了音乐与自然现象的关系。

华谭论:华谭论,指华谭的论述。

无声者五音之祖;无形者,万物之君:这句话强调了无声和无形在音乐和宇宙中的重要性。

夏姬:夏姬,古代美女,以美貌著称。

濮水:濮水,古代的一条河流。

淫哇:淫哇,指过于放纵的音乐。

圣王:圣王,指具有圣德和智慧的帝王。

制可行之礼,立中庸之法:这句话强调了制定适当的礼制和法律的重要性。

阮籍《乐论》:阮籍的《乐论》是阮籍关于音乐的论述。

顺天地之体,成万物之性:这句话强调了音乐与自然和宇宙的关系。

吴楚之风:吴楚之风,指吴国和楚国的文化特色。

郑卫之风:郑卫之风,指郑国和卫国的文化特色。

云终身之乐淫纵之俗:这句话描述了一种过于放纵的生活方式。

桓谭《新论》:桓谭的《新论》是桓谭的论述。

扬子云:扬子云,即扬雄,西汉末年的一位文学家、思想家。

雅操:雅操,指高雅的举止和态度。

新弄:新弄,指新的音乐作品。

事浅易喜,深者难识:这句话强调了浅显易懂的事物容易受到欢迎,而深奥的事物则难以理解。

雅颂:雅颂,指古代的诗歌和音乐。

郑声:郑声,指郑国的音乐,这里可能指流行音乐。

周礼:《周礼》是中国古代的一部礼制文献。

大师:大师,指古代的乐官。

六律:古代音律体系中的六个基本音律,即黄钟、大吕、太簇、夹钟、姑洗、应钟。

六同:六同,指古代音乐中的六种辅助音律。

阴阳之声:阴阳之声,指音乐中的阴阳属性。

大吕:大吕,古代音乐中的音律之一。

太簇:太簇,古代音乐中的音律之一。

应锺:应锺,古代音乐中的音律之一。

姑洗:姑洗,古代音乐中的音律之一。

南吕:南吕,古代音乐中的音律之一。

函锺:函锺,古代音乐中的音律之一。

小吕:小吕,古代音乐中的音律之一。

夹锺:夹锺,古代音乐中的音律之一。

无射:无射,古代音乐中的音律之一。

中吕:中吕,古代音乐中的音律之一。

阴阳六体:阴阳六体,指音乐中的阴阳属性和六种基本音律的关系。

夫妇:夫妇,指夫妻关系,这里可能是指音律之间的和谐关系。

母子:母子,指母子关系,这里可能是指音律之间的生成关系。

黄帝:古代华夏民族的传说中的始祖,被尊为中华民族的祖先之一,也是中国五帝之首。

伶伦:传说中的古代音乐家,据传为黄帝时人,负责制定音律。

昆仑: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神山,位于西方,被认为是世界的中心。

嶰谷:古代地名,具体位置不详,可能是伶伦取竹的地方。

黄锺之宫:古代音律中的宫调之一,是音律的基础。

十二律:古代音律体系中的十二个音律,包括黄钟、大吕、太簇等。

凤:传说中的神鸟,常用来象征吉祥和美好。

宗庙:古代用于祭祀祖先的场所。

旋宫法:古代音乐中的一种调式转换方法。

雷霆:自然界中的雷电现象。

孤竹之管:古代的一种乐器,用竹制成。

地气:古代哲学中的概念,指大地的气息。

天气:古代哲学中的概念,指天上的气息。

阴阳:古代哲学中的概念,指自然界中的两种相反相成的力量。

四时:指春、夏、秋、冬四个季节。

日月:指太阳和月亮。

五音:古代音乐中的五个基本音阶,即宫、商、角、徵、羽。

毛爽:隋朝时期的一位音乐家,擅长候气测音。

蔡子元:隋朝时期的一位音乐家,与毛爽一同候节气。

于普明:隋朝时期的一位音乐家,与毛爽、蔡子元一同候节气。

牛弘:隋朝时期的一位学者,对音乐和律历有深入研究。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御览-乐部-卷三-评注

《吕氏春秋》中所述黄帝诏伶伦作音律的故事,体现了古代中国对音乐和律制的重视。伶伦取竹于嶰谷,断两节间,长九寸,吹之以为黄锺之宫,这一过程不仅是对音律的精确追求,更是对自然法则的尊重和模仿。黄锺之宫作为十二律的根本,象征着大圣之德,体现了古代中国音乐中的哲学思想。

‘其雄鸣为六,雌鸣亦六,比黄锺之宫,适合,皆可生之,而律之本也。’这句话强调了十二律与自然界的和谐关系,十二律的制定并非随意,而是与自然界的声响相对应,体现了天人合一的思想。

‘黄锺徵而均鲜,全而不伤,其为宫独尊,象大圣之德,可以明至贤之功。’黄锺之徵,即黄锺的音调,象征着完整无缺,不偏不倚,这与古代对君德的追求相契合,也反映了音乐在古代社会中的教化作用。

‘黄锺生林锺,林锺生大吕,大吕生夷则,夷则生太簇,太簇生南吕,南吕生夹锺,夹锺生无射,无射生姑洗,姑洗生应锺,应锺生蕤宾三分所生,益之一分以上生;三分所生,去其一分以下生。’这段话详细阐述了十二律的生成关系,反映了古代中国对音乐结构的系统化认识。

‘大圣至理之世,天地之气,合以生风,日至则曰行其风,以生十二律。’这里的‘大圣至理之世’是对理想政治状态的描述,天地之气与音乐律制的关联,体现了古代中国宇宙观与音乐哲学的融合。

《乐书》中提到‘雅乐部器,随律定声,合德其所也。’说明雅乐的乐器和声音是严格按照律制来制作的,这体现了古代中国对音乐规范性的重视。

‘度音咸取中声协律,是以三倍黄锺而大至於雷霆,谓黄锺之律度三分。’这里对黄锺律度的描述,显示了古代中国对音律精度的追求,以及对音律与自然现象之间关系的理解。

《乐纂》中的铜藻盘自鸣的故事,说明了乐器的制作和调音需要严格遵循一定的法则,否则会出现不和谐的声音,这也反映了古代中国对音乐制作的严谨态度。

《古今乐录》中提到的信都芳代号知音,能以管候气,观云色,以及隋文帝遣毛爽等人候节气的故事,展示了古代中国音乐家对气象变化的观察和利用,以及对音乐与自然之间关系的深刻理解。

最后,牛弘对灰飞现象的解释,反映了古代中国对音乐与政治、自然现象之间关系的思考,以及音乐在政治教化中的作用。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御览-乐部-卷三》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26148.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