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御览-乐部-卷一

作者: 李昉(925年-996年),宋代文学家、历史学家和政治家,负责《太平御览》的编纂工作。该书是他通过整理前人经典和民间传说汇编而成,具有极高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年代:成书于宋代(约10世纪)。

内容简要:《太平御览》是宋代李昉主编的类书,内容包括了天文、地理、历法、神话、风俗等多个领域。书中通过大量的文献整理与整理,展示了当时的学术成就和社会风貌,成为当时中国官员和学者的参考工具。全书被分为多卷,汇聚了大量关于中国古代各方面的知识,展现了宋代文化的广泛性和深度,是了解宋代社会、文化和知识体系的重要资料。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御览-乐部-卷一-原文

《易》曰:雷出地奋,豫。先王以作乐崇德,殷荐之上帝,以配祖考。

《书》曰:夔,命汝典乐,教胄子。(胄子,国子也。古者司乐以教国子。)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神人以和。

《周礼》曰:大合乐,以致鬼神,以和邦国,以谐万民,以安宾客,以悦远人,以作动物。

又曰:天子宫悬,(四面如宫。)诸侯轩悬,(去南面,馀三面形如轩,亦曰典轩。)大夫判悬,(又去其北面。)士特悬。凡乐,锺磬之半为堵,全为肆。

又曰:大司乐掌成均之法,以治建国之学政,而合国之子弟焉。(郑玄注曰:均,调也。乐师主调其音,大司乐主受此成事已调之乐。)以乐德教国子:中、和、祗、庸、孝、友。(中犹忠也。和,刚柔适也。祗,敬也。庸,有常也。)以里耧教国子:兴、道、讽、诵、言、语,(兴谓以善物喻善事也。道读曰遵也者,言古以喻今。)以乐舞教国子:《云门大卷》、《大咸》、《大韶》、《大夏》、《大护》、《大武》。

又曰:大司乐分乐而序之,以祭、以享、以祀,乃奏黄锺,歌大吕,舞《云门》,以祀天神;乃奏太簇,歌应锺,舞《咸池》,以祭地祗;乃奏姑洗,歌南吕,舞《大卷》,以祀四望;乃奏蕤宾,歌黄锺,舞《大夏》,以祭山川;乃奏夷则,歌小吕,舞《大护》,以享先妣;乃奏无射,歌夹锺,舞《大武》,以享先祖。凡六乐者,文之以五声,播之以八音。

又曰:凡六乐者,一变而致羽物及川泽之祗,再变而致羸物及山林之祗,三变而致鳞物及丘陵之祗,四变而致毛物及坟衍之祗,五变而致介物及土祗,六变而致象物及天神。

又曰:凡乐,圜锺为宫,夹锺为角,太簇为征,姑洗为羽。雷鼓雷鼗,孤竹之管,云和之琴瑟,《云门》之舞;冬日至,於地上之圆丘奏之。若乐六变,则天神皆降,可得而礼矣。凡乐,函锺为宫,大簇为角,姑洗为徵,南吕为羽,灵鼗,孙竹之管,空桑之琴瑟,《咸池》之舞;夏日至,於泽中之方丘奏之。若乐八变,则地祗皆出,可得而礼矣。凡乐,黄锺为宫,大吕为角,大簇为徵,应锺为羽。路鼓,路鼗,阴竹之管,龙门之琴瑟,《九德》之歌,《九磬》之舞,於宗庙之中奏之。若乐九变,则人鬼可得而礼矣。

又曰:凡乐事,以锺鼓奏《九夏》:《肆夏》、《王夏》、《昭夏》、《纳夏》、《章夏》、《齐夏》、《簇夏》、《祴夏》、《骜夏》。(以锺鼓者,先击锺,次击鼓。九夏,夏,大也,乐之大歌有九。祴读为陔鼓之陔。王出入奏王夏,尸出入奏肆夏,牲出入奏昭夏,四方宾来奏纳夏,臣有功奏章夏,夫人出祭奏齐夏,族人侍奏族夏,客醉而出奏陔夏,公出入奏骜夏。)

《礼》曰: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

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

感于物而动,故形於声。

声成方,谓之音;(方犹文章。)

比音而乐之,及干戚羽毛,谓之乐。(干,楯也;戚,斧也;武舞所执也。羽,翟也,旄牛尾也。文舞所执也。)

乐者,音之所由生也。

其本在人心之感於物也。

是故其哀心感者,其声噍以杀;

其乐心感者,其声啴以缓;

其喜心感者,其声发以散;

其怒心感者,其声粗以厉;

其敬心感者,其声直以廉;

其爱心感者,其声和以柔。

是故先王慎所以感之者。

宫为君,商为臣,角为民,徵为事,羽为物,五者不乱则无怗懘之音矣。(凡音浊者尊,清者卑。怗懘,弊败不和貌也。)

宫乱则荒,其君骄;

商乱则卑,其君坏;

角乱则忧,其民怨;

徵乱则衰,其事勤;

羽乱则危,其财匮。

五者皆乱,迭相陵,谓之慢。

郑、卫之音,乱世之音也,比於慢矣。

桑间、濮上之音,亡国之音也,其政散,其民流,诬上行私而不可正也。

是故知声而不知音者,禽兽是也;

知音而不知乐者,众庶是也。

惟君子为能知乐。

是故不知声者,不可与言音;

不知音者,不可与言乐。

知乐,则几於礼矣。

礼乐皆得,谓之有德。

德者,得也。

乐者为同,礼者为异。

同则相亲,异则相敬。(同谓齐好恶,异谓别贵贱。)

乐胜则流,礼胜则离,(流谓合行不敬也。离谓析居不和也。)

里裆中出,(和在心也。)

礼自外作。(敬在貌也。)

里裆中出,故静;

礼自外作,故文。

大乐必易,大礼必简。

乐至则无怨,礼至则不争。

揖让而天下治者,礼乐之谓也。

大乐与天地同和,大礼与天地同节。

和,故百物不失;

节,故祀天祭地。

明则有礼乐,幽则有鬼神,如此则四海之内合敬同爱矣。

故知礼乐之情者能作,识礼乐之文者能述。(述谓训其义也。)

作者谓之圣,述者谓之明。

乐者,天地之和也;

礼者,天地之序也。

和,故百物皆化,

序,故群物皆别。(化犹生也。谓犹形体异也。)

王者功成作乐,治定制礼。

其功大者其乐备,其治辩者其礼具。

五帝殊时,不相沿乐;

三王异世,不相袭礼。

乐极则忧,礼粗则偏矣。

及夫敦乐而无忧、礼备而不偏者,其惟大圣乎?

春作夏长,仁也;

秋敛冬藏,义也。

仁近於乐,义近於礼,

故圣人作乐以应天,制礼以配地,

礼乐明备,天地官矣。

夫礼乐之极乎天而蟠乎地,

行乎阴阳而通乎鬼神,

穷高极远而测深厚。

是故志微、噍杀之音作,而民居思忧;

啴谐、慢易、繁文、简节之音作,而民康乐;

粗厉、猛起、奋末、广偾之音作,而民刚毅;

廉直、劲正、庄诚之音作,而民肃敬;

宽裕、内好、顺成、和动之音作,而民慈爱;

流僻、邪散、简成、涤滥之音作,而民淫乱。

故乐行而伦清,耳目聪明,血气和平,移风易俗,天下皆宁。

故曰:乐者,乐也。

君子乐得其道,小人乐得其欲。

以道制欲,则乐而不乱;

以欲忘道,则惑而不乐。(道谓仁义也。欲谓邪淫也。)

是故君子反情以和其志,

广乐以成其教,

乐行而民向方,可以观德矣。(方犹道也。)

德者,性之端也;

乐者,德之华也。

金、石、丝、竹,乐之器也。

诗,言其志也;

歌咏其声也;

舞,动其容也。

三者本於心,

然后乐气从之。

又曰:魏文侯问子夏曰:’吾端冕而听古乐,惟恐卧,听郑、卫之音,则不知倦。敢问古乐之如彼,何也?新乐之如此,何也?’

子夏对曰:’今夫古乐,进旅退旅,和正以广。弦匏笙簧,会守拊鼓。始奏以文,复乱以武。治乱以相,讯疾以雅。君子於是语,於是道古。修身及家,平均天下,此古乐之发也。今夫新乐,进俯退俯,奸声以滥,溺而不止。及犹侏儒,犹杂子女,不知父子,乐终不可以语,不可以道古。此新乐之发也。’

文侯曰:’敢问溺音,何从而出也?’

子夏对曰:’郑音好滥淫志,宋音燕女溺志,卫音趋数烦志,齐音傲僻骄志。此四者,淫於色而害於德,是以祭祀弗用也。《诗云》:’肃雍和鸣,先祖是听。’夫肃肃,敬也。雍雍,和也。夫敬以和,何事不行。为人君者,谨其所好恶而已矣。君好之,则臣为之;上行之,则民从之。《诗云》:’诱民孔易’,此之谓也。然后圣人作为鞉、鼓、椌、楬、埙、篪。此六者,德音之音也。然后锺、磬、竽、瑟以和之,干、戚、旄、狄以舞之,此所以祭先王之庙也,所以献酬酳酢也,所以官序贵贱、各得其宜也,所以示后世有尊卑长幼之序也。锺声鉴,鉴以立号,号以立横,横以立武,君子听锺声,则思武臣。石声磬,磬以立辨、辨以致死,君子听磬声,则思死封疆之臣。丝声哀,哀以立廉,廉以立志,君子听琴瑟之声,则思志义之臣。竹声滥,滥以立会,会以聚众,君子听竽、笙、箫、管之声,则思畜聚之臣。鼓鼙之声,欢,欢以立动,动以进众,君子听鼓鼙之声,则思将帅之臣。君子之听音,非听其铿锵而已也,彼亦有所合之也。君子曰:礼乐不可斯须去身,致乐以治心,则易直子谅之心,油然生矣。易直子谅之心生则乐,乐则安,安则久,久则天,天则神。天则不言而信,神则不怒而威。致乐所以治心者也。(致犹深审也。子读如不子之子。油然,新生好貌也。善心生则寡於利欲,寡於利欲则乐矣。志明行成,不言而见信如天也,不怒而见畏如神。)致礼以治躬则庄敬,庄敬则严。心中斯须不和不乐,而鄙诈之心入之矣;(鄙诈入之谓利欲生。)外貌斯须不庄不敬,而易慢之心入之矣。故乐也者,动於内者也;礼也者,动於外者也。乐极和,礼极顺。内和而外顺,则民瞻其颜色而弗与争也,望其容貌而不生易慢焉。(极,至也。)故德辉动於内,而民莫不承听;理发诸外,而民莫不承顺。故曰:致礼乐之道,举而措之天下无难矣。乐也者,动於内者也;礼也者,动於外者也。故礼主其减,乐主其盈。(减犹倦也。盈犹冫益也。)礼减而进,以进为文;里癔而反,以反为文。(乐以统情,礼以理行,情溢而行倦,则进之,隘之则使反。进谓自负强,反谓自损神也。文犹美也。)礼减而不进则销,里癔而不反则放。故礼有报,而里裥反,(放,淫于声乐不能止也。报读曰褒,犹进也。)礼得其报则乐,乐得其反则安。(得谓晓其义,知其归。)礼之报,乐之反,其义一也。夫乐者,先王之所以饰喜也;军旅鈇钺者,先王之所以饰怒也。故先王之喜怒,皆得其侪焉。’

又曰:孔子闲居,子夏曰:’敢问何谓三无?’

孔子曰:’无声之乐,无体之礼,无服之丧。’

子夏曰:’三无既得而闻之矣,敢问何诗近之?’

孔子曰:”’夙夜基命宥密’,无声之乐也;’威仪棣棣,不可选也’,无体之礼也;’凡民有丧,匍匐救之’,无服之丧也。’

子夏曰:’言尽於此而已乎?’

孔子曰:’何为其然也?君子之服,犹有五起焉。无声之乐,气志不违;无体之礼,威仪迟迟;无服之丧,内恕孔悲。无声之乐,气志既得;无体之礼,威仪翼翼;无服之丧,施於四国。无声之乐,气志既从;无体之礼,上下和同;无服之丧,以畜万邦。无声之乐,日闻四方;无体之礼,日就月将;无服之丧,纯德孔明。无声之乐,气志既定;无体之礼,施及四海;无服之丧,施於孙子。’

又曰:入门而金作,示情也。升歌《清庙》,示德也。下管象武,示事也。是故古之君子,不必亲相与言也,以礼乐相示而已。

又曰:故天子之为乐也,以赏诸侯之有德者也。德威而教尊,五穀时熟,然后赏之以乐也。

又曰:《郊特牲》曰:宾入大门而作《肆夏》,示易以敬。(宾,朝聘者。易,和悦也。)卒爵而乐阕,孔子屡叹之。(美此礼也。)里裆阳来者,礼由阴作者,阴阳和而万物得也。

《传》曰:曹太子来朝,享曹太子。初献,乐奏而叹。(酒始献也。)施父曰:’曹太子其有忧乎!非叹所也。'(施父鲁大夫也。)

又曰:晋郄至如楚聘,且莅盟。楚子享之,子反相,为地室而悬焉。郄至将登,金奏作於下,(击锺而奏乐也。)惊而走出。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御览-乐部-卷一-译文

《易经》说:雷从地下发出,振奋起来,这是豫卦的象征。古代的君王因此创作音乐来推崇美德,丰盛地献祭给天帝,以此来配享祖先。

《尚书》说:夔,命令你掌管音乐,教育贵族子弟。(贵族子弟,即国子。古时候,乐官负责教育国子。)诗歌表达志向,歌曲延长言语,声音依循言语,音律调和声音,八种乐器和谐协调,没有相互侵夺的,神和人都因此和谐。

《周礼》说:举行大规模的音乐活动,用以招致鬼神,调和邦国,协调万民,安抚宾客,取悦远方的人,以及激发动物。

《周礼》又说:天子的音乐悬挂在四面如宫的殿堂中。(诸侯的音乐悬挂在除去南面的三面,形状像轩,也称为典轩。)大夫的音乐悬挂在除去北面的地方。士的音乐只悬挂一面。所有的音乐,钟和磬的一半称为堵,全部称为肆。

《周礼》又说:大司乐掌管成均之法,用来治理国家的学校教育,并集合国家的子弟。(郑玄注解:均,调和。乐师负责调和音律,大司乐负责接受已经调和的音乐。)用音乐美德教育国子:忠诚、和谐、敬重、常道、孝顺、友爱。(忠诚就是忠心。和谐,刚柔适中。敬重,尊敬。常道,有常规。)用里耧教育国子:激发、遵循、讽喻、朗诵、言语,(激发是指用美好的事物比喻美好的事情。遵循,即遵从,用古时的例子来比喻现在。)用音乐舞蹈教育国子:《云门大卷》、《大咸》、《大韶》、《大夏》、《大护》、《大武》。

《周礼》又说:大司乐分别不同的音乐并按照顺序排列,用于祭祀、享宴、祭祀,于是演奏黄钟,歌唱大吕,舞蹈《云门》,来祭祀天神;于是演奏太簇,歌唱应钟,舞蹈《咸池》,来祭祀地神;于是演奏姑洗,歌唱南吕,舞蹈《大卷》,来祭祀四方之神;于是演奏蕤宾,歌唱黄钟,舞蹈《大夏》,来祭祀山川;于是演奏夷则,歌唱小吕,舞蹈《大护》,来享祭母亲;于是演奏无射,歌唱夹钟,舞蹈《大武》,来享祭祖先。所有的六种音乐,都用五声来修饰,用八种乐器来传播。

《周礼》又说:所有的六种音乐,第一变招致羽族和川泽之神,第二变招致瘦弱动物和山林之神,第三变招致鳞族和丘陵之神,第四变招致毛族和坟墓之地之神,第五变招致甲壳动物和土地之神,第六变招致象类动物和天神。

《周礼》又说:所有的音乐,以圜锺为宫音,夹锺为角音,太簇为徵音,姑洗为羽音。雷鼓和雷鼗,孤竹制的管乐器,云和制的琴瑟,《云门》的舞蹈;冬至时,在地面上的圆丘上演奏。如果音乐变化六次,天神都会降临,可以对他们进行礼仪。

《周礼》又说:所有的音乐,以函锺为宫音,大簇为角音,姑洗为徵音,南吕为羽音,灵鼗,孙竹制的管乐器,空桑制的琴瑟,《咸池》的舞蹈;夏至时,在泽中的方丘上演奏。如果音乐变化八次,地神都会出现,可以对他们进行礼仪。

《周礼》又说:所有的音乐,以黄钟为宫音,大吕为角音,大簇为徵音,应钟为羽音。路鼓,路鼗,阴竹制的管乐器,龙门制的琴瑟,《九德》之歌,《九磬》之舞,在宗庙中演奏。如果音乐变化九次,人鬼都可以对他们进行礼仪。

《周礼》又说:所有的音乐活动,用钟鼓演奏《九夏》:《肆夏》、《王夏》、《昭夏》、《纳夏》、《章夏》、《齐夏》、《簇夏》、《祴夏》、《骜夏》。(用钟鼓演奏,先敲钟,后击鼓。九夏,夏,大也,乐的大歌有九首。祴读为陔鼓之陔。王出入时演奏《王夏》,尸出入时演奏《肆夏》,牲出入时演奏《昭夏》,四方宾客来时演奏《纳夏》,臣子有功时演奏《章夏》,夫人出祭时演奏《齐夏》,族人侍奉时演奏《族夏》,客人醉后出时演奏《陔夏》,公出入时演奏《骜夏》。)

《礼》说:所有音乐的产生,都是源于人的内心。人心的活动,是由外物引起的。人受到外物的影响而动,因此情感通过声音表现出来。声音形成和谐,就称之为音乐;(和谐就像文章的布局。)通过比较音乐和乐器,再加上干、戚、羽毛等乐器,就称之为乐。(干,是指盾牌;戚,是指斧头,是武舞中使用的;羽,是指翟,即野鸡的羽毛,是文舞中使用的。)乐是音乐产生的根源。它的根本在于人心对外物的感受。因此,哀伤的心情引起的,声音就会显得凄厉;快乐的心情引起的,声音就会宽厚而缓慢;喜悦的心情引起的,声音就会发散而轻盈;愤怒的心情引起的,声音就会粗犷而激烈;敬重的的心情引起的,声音就会直接而廉洁;爱慕的心情引起的,声音就会和谐而温柔。因此,古代的君主非常谨慎地对待能够引起人们感动的因素。

宫调代表君主,商调代表臣子,角调代表百姓,徵调代表事务,羽调代表万物,这五种音调如果不混乱,就不会有令人不快的音乐。(通常来说,音调低沉的更尊贵,清亮的更卑贱。怗懘,是指衰败不和谐的样子。)如果宫调混乱,就会导致国家荒废,君主骄傲;如果商调混乱,就会导致国家衰败,君主腐败;如果角调混乱,就会导致国家忧虑,百姓怨恨;如果徵调混乱,就会导致国家衰败,事务繁忙;如果羽调混乱,就会导致国家危险,财源匮乏。如果这五种音调都混乱,相互干扰,就称之为混乱。郑国和卫国的音乐,是混乱时代的音乐,接近于混乱了。桑间和濮上的音乐,是亡国的音乐,政治腐败,百姓流离失所,奸臣当道,私欲横行,无法整顿。

只知道声音而不知道音乐的人,就像禽兽一样;只知道音乐而不知道乐理的人,就像普通人一样。只有君子才能懂得乐理。因此,不知道声音的人,不能和他谈论音乐;不知道音乐的人,不能和他谈论乐理。懂得乐理,就接近于礼仪了。礼仪都得到,就称之为有德。德,就是得到。乐是使人团结的,礼是使人区分的。团结就会相亲相爱,区分就会相互尊敬。(团结是指共同的好恶,区分是指辨别贵贱。)乐过于强调就会流于放纵,礼过于强调就会导致分裂。(放纵是指行为不敬,分裂是指居住不和谐。)内在的和气从心中发出,外在的礼仪从外表表现出来。内在的和气从心中发出,所以内心平静;外在的礼仪从外表表现出来,所以外在有礼。

大乐必然简单,大礼必然简约。乐达到极致就没有怨恨,礼达到极致就没有争执。通过揖让来治理天下,就是礼仪的作用。大乐与天地和谐,大礼与天地有节度。和谐,所以万物不失其道;节度,所以祭祀天地。光明的时候有礼仪,幽暗的时候有鬼神,这样四海之内就能达到相互尊敬和相互爱护。因此,懂得礼仪乐理的人能够创作,懂得礼仪乐理的文辞的人能够传承。(传承是指解释其意义。)能够创作的人称之为圣人,能够传承的人称之为明人。乐是天地之和,礼是天地之序。和谐,所以万物都能生长;有序,所以万物都能区分。(生长就是生长,区分就是形态各异。)王者功成作乐,制定礼制。功绩伟大的,乐就完备;治理得当的,礼就齐全。五帝在不同的时代,不会沿袭先前的乐;三王在不同的时代,不会沿袭先前的礼。乐过于极端就会引起忧虑,礼过于简单就会导致偏颇。至于那些乐而不忧、礼而不偏的,那只有大圣人才能做到。

春天生长,夏天茂盛,这是仁;秋天收获,冬天储藏,这是义。仁接近于乐,义接近于礼,所以圣人作乐来顺应天意,制定礼制来配合地意,礼乐完备,天地就各司其职了。礼乐的极致可以达到天空,深入大地,贯穿阴阳,通达鬼神,达到高远,探测深厚。因此,微妙的、凄厉的声音响起,百姓就会感到忧虑;和谐的、缓慢的、复杂的、简约的声音响起,百姓就会感到康乐;粗犷的、猛烈的、激昂的、宽广的声音响起,百姓就会变得刚毅;廉洁的、正直的、刚劲的、庄重的声音响起,百姓就会变得肃敬;宽厚的、内心的、顺从的、和谐的声音响起,百姓就会变得慈爱;放纵的、邪僻的、简单的、泛滥的声音响起,百姓就会变得淫乱。

乐的实施会使伦理清明,耳目聪明,气血平和,改变风俗,天下就会安宁。所以说:乐,就是快乐。君子通过乐得到的是道,小人通过乐得到的是欲望。用道来控制欲望,就会快乐而不混乱;用欲望来忘却道,就会迷惑而不快乐。(道是指仁义,欲望是指邪淫。)因此,君子通过反思自己的情感来调和自己的志向,推广乐来完善教育,乐的实施会使百姓向善,可以观察到德行。(善是指道。)德是性的起点,乐是德的体现。金、石、丝、竹是乐器的材料。诗,表达的是志向;歌,表达的是声音;舞,表达的是形态。这三者都源于心,然后乐的气氛才会随之而来。

魏文侯问子夏说:“我戴着礼帽,戴着冠冕听古乐,担心会睡着,听郑国和卫国的音乐,却不知道疲倦。敢问古乐为什么那样,新乐为什么那样?”子夏回答说:“现在的古乐,前进后退都整齐有序,和谐正派而又宽广。弦乐器、匏乐器、笙乐器、簧乐器,一起配合鼓声。开始演奏时以文雅为主,然后变得复杂以武舞为主。通过相互配合来处理秩序和混乱,通过音乐的速度来表达快慢。君子因此谈论,因此讲述古代的故事。修养自己,管理家庭,使天下平均,这就是古乐的精神所在。现在的音乐,前进时低头,后退时也低头,声音邪恶而泛滥,沉溺其中而无法自拔。以及那些侏儒,还有混杂的男女,不知道父子关系,音乐结束时不能谈论,不能讲述古代的故事。这就是新乐的精神所在。”文侯说:“敢问沉溺于邪恶音乐的原因是什么?”子夏回答说:“郑国的音乐好逸乐而使人心志淫荡,宋国的音乐使女子沉溺于志向,卫国的音乐使人追求快速而心志烦乱,齐国的音乐傲慢而使人骄傲。这四种音乐,因为沉迷于色欲而有害于德行,所以不用于祭祀。《诗经》中说:‘庄重和谐地奏乐,祖先才会倾听。’庄重就是尊敬,和谐就是和睦。有了尊敬和和睦,还有什么事情不能做成。作为君主,只要谨慎自己的喜好和厌恶就可以了。君主喜欢什么,臣子就会做什么;君主做什么,百姓就会跟从。《诗经》中说:‘引导百姓很容易’,就是这个意思。然后圣人创作了鞉、鼓、椌、楬、埙、篪这六种乐器。这六种乐器,是德音的象征。然后用钟、磬、竽、瑟来和谐它们,用干、戚、旄、狄来舞蹈,这就是用来祭祀先王的庙宇,用来献上酒食,用来区分官职和贵贱,使每个人都得到适当的待遇,用来向后世展示尊卑长幼的秩序。钟声清亮,清亮的声音用来树立号令,号令用来树立横幅,横幅用来树立武功,君子听到钟声,就会想到武将。石声清脆,清脆的声音用来树立辨别,辨别用来表达决心,君子听到磬声,就会想到坚守边疆的臣子。丝声哀怨,哀怨的声音用来树立廉洁,廉洁用来树立志向,君子听到琴瑟的声音,就会想到有志向的臣子。竹声清亮,清亮的声音用来树立团结,团结用来聚集民众,君子听到竽、笙、箫、管的声音,就会想到聚集民众的臣子。鼓和鼙的声音欢快,欢快的音乐用来树立行动,行动用来推进民众,君子听到鼓和鼙的声音,就会想到将帅的臣子。君子听音乐,不仅仅是听它的声音,还有与之相合的意义。君子说:礼乐不能随时离开身体,通过音乐来治理心灵,那么容易正直、慈祥、诚信的心就会自然产生。这种心产生后就会感到快乐,快乐就会感到安心,安心就会持久,持久就会达到天,达到天就会成为神。成为神就不会说话却能得到信任,成为神就不会发怒却能得到敬畏。通过音乐来治理心灵,这就是治理心灵的方法。(致,就是深入理解。子,读作不子之子。油然,形容新生美好。)通过礼来治理身体,就会显得庄重和尊敬。心中稍微不和谐和不快乐,那么卑鄙欺诈的心就会进入;外貌稍微不庄重和不尊敬,那么轻慢的心就会进入。所以音乐是影响内心的;礼是影响外部的。音乐达到和谐,礼达到顺从。内心和谐而外表顺从,那么民众看到君主的颜色就不会与之争斗,看到君主的容貌就不会产生轻慢之心。(极,就是达到极致。)所以德行在内心闪耀,民众没有不接受的;行为在表面展现,民众没有不顺从的。所以说:实现礼乐之道,在天下施行就没有什么困难了。音乐是影响内心的;礼是影响外部的。所以礼注重减少,乐注重增加。(减,就是减少,这里指减少过度的行为。盈,就是增加,这里指增加适当的礼仪。)礼减少而不增加就会消亡,礼增加而不减少就会放纵。所以礼有回报,礼增加而有节制,礼减少而有回报,乐增加而有节制,礼的回报和乐的节制,意义是相同的。音乐是先王用来装饰喜悦的;军旅中的斧钺是先王用来装饰愤怒的。所以先王的喜怒,都能得到适当的表达。

孔子闲居时,子夏问:“敢问什么是三无?”孔子说:“没有声音的音乐,没有形式的礼,没有服饰的丧礼。”子夏说:“三无我已经听说了,敢问在《诗经》中哪些诗接近这种境界?”孔子说:“《诗经》中的‘夙夜基命宥密’,是没有声音的音乐;‘威仪棣棣,不可选也’,是没有形式的礼;‘凡民有丧,匍匐救之’,是没有服饰的丧礼。”子夏说:“这些话就到此为止了吗?”孔子说:“为什么这样说呢?君子的服饰,还有五种变化。没有声音的音乐,气志不违背;没有形式的礼,威仪庄重而不可选择;没有服饰的丧礼,内心充满同情。没有声音的音乐,气志已经得到满足;没有形式的礼,威仪庄重而有序;没有服饰的丧礼,影响到了四方。没有声音的音乐,气志已经顺从;没有形式的礼,上下和谐;没有服饰的丧礼,用来养育万邦。没有声音的音乐,每天都能听到;没有形式的礼,每天都在进步;没有服饰的丧礼,纯德明显。没有声音的音乐,气志已经安定;没有形式的礼,影响到了四海;没有服饰的丧礼,影响到了子孙。

进入门时,钟声响起,这是表达情感的方式。上升时唱《清庙》,这是表达德行的方式。下降时吹奏象武,这是表达事务的方式。所以古代的君子,不必亲自交谈,只需通过礼乐来表达。

所以天子制作音乐,是用来奖赏有德行的诸侯。德行威严而教化受到尊重,五谷按时成熟,然后才用音乐来奖赏。

《郊特牲》说:宾客进入大门时演奏《肆夏》,这是表示和悦而又尊敬。(宾客,指前来朝贡的人。易,指和悦。)喝完酒,音乐结束,孔子多次叹息。(赞美这种礼仪。)里裆阳来的人,礼由阴来的人制作,阴阳和谐,万物得以生长。

《传》说:曹太子来朝见,接受曹太子的宴请。第一次献酒,音乐响起,孔子叹息。(酒开始献上时。)施父说:“曹太子是不是有什么忧虑?这不是叹息的原因。”(施父是鲁国的大夫。)

晋国的郄至去楚国访问,并且参与盟约。楚王宴请他,子反做相,在地室中悬挂乐器。郄至准备进入,下面响起钟声和音乐,他惊讶地走出去了。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御览-乐部-卷一-注解

易:易指和悦。

雷出地奋,豫:《易经》中的卦象,意为雷从地下发出,象征生机勃勃,是吉祥的征兆。

先王:古代的君主,这里指古代的贤明君主。

作乐:创作音乐。

崇德:推崇道德。

殷荐:丰盛地献祭。

上帝:古代中国神话中的最高神。

配祖考:与祖先配享。

书:《尚书》,又称《书经》,是中国古代的一部历史文献。

夔:古代传说中的乐官,后成为音乐之神。

典乐:掌管音乐。

胄子:国子,古代指贵族子弟。

诗言志:《诗经》中的观点,认为诗歌是用来表达诗人志向和情感的。

歌永言:歌唱时表达持久的话语。

声依永:声音依照长久不变的原则。

律和声:音律和谐声音。

八音:古代音乐中的八种乐器,包括金、石、丝、竹、匏、土、革、木。

克谐:能够和谐。

无相夺伦:不相干扰,各守其序。

神人以和:神和人都能和谐相处。

周礼:《周礼》,又称《周官》,是中国古代的一部礼制法典。

大合乐:大规模的音乐活动。

鬼神:古代中国神话中的神灵。

邦国:国家。

万民:人民。

宾客:客人。

远人:远方的人。

动物:动物,这里指使动物起舞。

天子宫悬:天子的宫殿悬挂着乐器。

诸侯轩悬:诸侯的宫殿悬挂着类似轩的乐器。

大夫判悬:大夫的宫殿悬挂着去掉北面的乐器。

士特悬:士的宫殿悬挂着特殊的乐器。

锺磬:古代的打击乐器。

堵:古代音乐术语,指乐器的数量。

肆:古代音乐术语,指乐器的完整组合。

成均之法:成均学宫的管理法则。

乐德:音乐的道德。

中:忠诚。

和:刚柔适中。

祗:尊敬。

庸:常道。

孝:孝顺。

友:友爱。

里耧:古代的教化方式。

兴:启发。

道:指道德规范、原则。

讽:讽喻。

诵:朗诵。

言:说话。

语:言语。

《云门大卷》等:《云门大卷》、《大咸》、《大韶》、《大夏》、《大护》、《大武》等,均为古代的乐舞名。

黄锺:古代的一种钟。

大吕:古代的一种钟。

太簇:古代的一种律管。

姑洗:古代的一种律管。

蕤宾:古代的一种律管。

夷则:古代的一种律管。

无射:古代的一种律管。

夹锺:古代的一种钟。

灵鼗:古代的一种鼓。

孙竹:古代的一种竹子。

空桑:古代的一种桑树。

路鼓:古代的一种鼓。

路鼗:古代的一种鼓。

阴竹:古代的一种竹子。

龙门:古代的一种乐器。

《九德》之歌:《九德》是一首歌曲。

《九磬》之舞:《九磬》是一首舞蹈。

《九夏》:《九夏》是一组乐舞,包括《肆夏》、《王夏》、《昭夏》、《纳夏》、《章夏》、《齐夏》、《簇夏》、《祴夏》、《骜夏》。

礼:指《周礼》,古代中国的一部重要礼制文献,也是儒家经典之一,其中记载了周代的礼制、乐制等内容。

音:指声音,音乐的基本元素。

人心:指人的内心世界,情感和思想。

物:指外界的事物,包括自然现象和人文现象。

声:指音乐中的声音,包括音高、音色、音长等。

方:指音乐的节奏和结构,比喻为文章的布局。

乐:指音乐,包括声乐和器乐。

干:古代的一种盾牌。

戚:古代的一种斧头,用于武舞。

羽毛:指用于文舞的羽毛装饰。

羽:古代五音之一,相当于现代音乐中的La。

旄牛尾:指用牦牛尾巴制作的装饰品。

宫:古代五音之一,相当于现代音乐中的Do。

商:古代五音之一,相当于现代音乐中的Re。

角:古代五音之一,相当于现代音乐中的Mi。

徵:古代五音之一,相当于现代音乐中的Sol。

怗懘:形容音乐不和谐、不协调。

郑、卫之音:郑、卫之音是指春秋时期郑国和卫国的音乐,这些音乐被认为较为通俗,与古乐相比,更加注重娱乐性。

桑间、濮上之音:指古代桑间和濮上地区的音乐,因其淫靡而著称。

众庶:指普通百姓。

君子:指有道德、有修养的人。

德:指道德、品德。

仁:儒家思想中的道德观念,指仁爱、慈祥。

义:儒家思想中的道德观念,指正义、合适。

诗:指古代诗歌,是文学的一种形式。

歌咏:指歌唱和吟咏。

舞:指舞蹈,是一种艺术形式。

伦:指道德规范、行为准则。

欲:指人的欲望、私欲。

金、石、丝、竹:指古代音乐的四种主要乐器,金指钟、石指磬、丝指弦乐器、竹指管乐器。

端冕:端冕是指古代士以上贵族的正式冠服,端指冠帽,冕指礼冠,这里指穿戴正式的礼服。

古乐:古乐指的是古代中国的传统音乐,尤其是周代的宫廷音乐,它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和道德教化意义。

子夏:子夏是孔子的弟子,名卜商,以文学著称。

旅:旅在这里指行军,进旅退旅即行军前进后退,比喻音乐的节奏。

弦匏笙簧:弦、匏、笙、簧是古代四种乐器,弦指弦乐器,匏指匏笙,笙指吹管乐器,簧指簧片。

拊鼓:拊鼓即击鼓,拊指敲打。

文、武:文、武在这里指音乐中的文雅和武勇两种风格。

讯疾:讯疾指音乐节奏的急促。

雅:雅指雅乐,即古代的宫廷音乐,具有规范和教化的作用。

修身及家,平均天下: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强调个人修养和社会治理的重要性。

新乐:新乐相对于古乐而言,指较为通俗、娱乐化的音乐。

溺音:溺音指沉溺于低俗、淫靡之音的音乐。

郑音、宋音、卫音、齐音:分别指郑国、宋国、卫国、齐国的音乐风格,各有特点。

淫於色而害於德:沉溺于声色之乐,有害于道德修养。

祭祀弗用也:不适用于祭祀活动,因为祭祀需要庄重和纯洁的音乐。

肃雍和鸣,先祖是听:肃雍和鸣指祭祀时的庄重和谐,先祖是听指祖先的灵魂会接受这样的祭祀。

鞉、鼓、椌、楬、埙、篪:都是古代的乐器,各有不同的音色和象征意义。

锺、磬、竽、瑟:也是古代的乐器,锺和磬是打击乐器,竽和瑟是吹奏乐器。

干、戚、旄、狄:是古代的兵器,也用于舞蹈中,象征武力和威严。

致乐:致乐即深入体验音乐的教化作用。

礼乐:礼乐是中国古代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礼指礼仪,乐指音乐,二者共同维护社会秩序和道德规范。

致礼:致礼即深入体验礼仪的教化作用。

里癔:里癔指内心的喜悦。

里裆阳来者:里裆阳来者指阴阳和谐,万物生长。

《郊特牲》:《郊特牲》是《礼记》中的一篇,记载了古代的郊祀之礼。

宾:宾指宾客,朝聘者。

《传》:《传》指《左传》,是中国古代的一部编年体史书。

晋郄至如楚聘:晋国的郄至前往楚国访问。

金奏:金奏指击钟奏乐。

惊而走出:因为突然的乐声而感到惊吓,所以走出。

清庙:《清庙》是古代宫廷音乐中的一首乐曲,用于祭祀。

象武:象武指模拟武舞的乐曲。

享:享指宴请。

乐阕:乐阕指音乐结束。

叹:叹指感叹,表示对礼仪的赞赏。

享曹太子:宴请曹国的太子。

初献:初献指宴请时的第一轮酒宴。

施父:施父是鲁国的大夫。

曹太子其有忧乎!非叹所也。:施父认为曹太子可能有所忧虑,不是出于对礼仪的赞赏而叹息。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御览-乐部-卷一-评注

这段古文出自《礼记·乐记》,通过魏文侯与子夏的对话,展现了古乐与新乐的对比,以及乐对于修身、治国、平天下的重要性。

子夏首先描述了古乐的特点,即节奏有序、和谐正大,能够激发人的道德修养。古乐的演奏方式是进退有序,弦乐、管乐、打击乐相互配合,以文雅和武勇的旋律交替,达到修身齐家、平治天下的目的。

而新乐则被描述为淫荡、放纵,不能激发人的道德修养,甚至会导致父子关系混乱。子夏认为,新乐的兴起是由于郑、宋、卫、齐四地的音乐风格,这些音乐风格都过于注重感官享受,而忽视了道德修养。

文侯询问新乐中所谓的“溺音”从何而来,子夏的回答揭示了音乐与政治的关系。他认为,君主的喜好会影响到臣民,如果君主喜好淫荡的音乐,那么臣民也会效仿。

接着,子夏提到了六种乐器,这些乐器被认为是德音之音,能够体现君子的道德修养。他认为,通过音乐可以培养君子的道德品质,进而治理国家。

在另一段对话中,孔子与子夏讨论了“三无”的概念,即无声之乐、无体之礼、无服之丧。孔子认为,真正的乐、礼、丧,并不在于形式,而在于内心的修养。

孔子进一步解释了“三无”的具体含义,他认为无声之乐是内心的和谐,无体之礼是威仪的内在表现,无服之丧是内心的哀悼。

在接下来的段落中,古文通过一系列的仪式和音乐,展示了古代礼乐文化的丰富性和规范性。这些仪式和音乐不仅用于祭祀和宴请,也用于教育民众,维护社会秩序。

文中的《郊特牲》和《传》进一步阐述了礼乐的重要性,以及礼乐与阴阳、天地万物的关系。

最后,通过晋郄至如楚聘的故事,古文展示了音乐在政治外交中的作用,以及音乐对于人的情感和行为的深远影响。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御览-乐部-卷一》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26146.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