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广记-卷四百四十三-畜兽十

作者: 李昉(925年-996年),宋代著名的文学家和历史学家,他在《太平广记》的编纂过程中,结合了当时的历史、文化和传说,广泛收录了中国古代的神话和民间故事。

年代:成书于宋代(约10世纪)。

内容简要:《太平广记》是李昉主编的中华文化和历史中一部重要的文献,收录了从古至宋代的各种神话、民间故事、传说、历史事件等。书中内容广泛,既有历史人物的传记,也有民间流传的故事、奇闻异事以及道家、佛家思想的结合。它为后代提供了丰富的文化资源,成为研究中国古代民间故事和历史传闻的重要工具。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广记-卷四百四十三-畜兽十-原文

麈吴唐李婴

獐刘幡

鹿仓鹿科藤铜环鹿马紫石陆绍弟唐玄宗彭世鹿娘张盍蹋车甲

嵩山老僧王祜杂说

兔岚州杨迈

吴唐

吴唐者,庐陵人也,少好射猎,矢不虚发。

尝方春,将其子出猎,乃值一麈,将□戏焉。

麈觉有人气,引□潜去。

□未知所畏,因前就唐,唐射之而死。

麈惊还悲鸣,唐乃置净地, ??自藏草中。

麈来俯舐顿伏,唐又射之,应弦而倒。

既而又逢一麈,张弩之间,箭忽自发,激中其子。

唐即投弓抱子,抚膺而哭,忽闻空中呼曰:‘吴唐,麈之爱子,与汝何异!’

惊视左右,虎从旁出,遥前,搏折其臂, 还家一宿而卒。(出《宣室志》)

李婴

有李婴者,与弟绦皆善用弩,曾射得一麈,解其四脚,悬置树间,剖以为炙,列于火上,方欲共食,忽见山下有一神人,长三丈许,鼓步而来,手持大囊。

既至,悉敛肉及皮骨,并列火上者于囊中,迳还山去。

婴与弟绦惊骇,莫知所措,亦竟无他焉。(出《鄱陟记》)

刘幡

青州有刘幡者,元嘉初,射得一獐,剖腹,以草塞之,蹶然而起,俄而前走。

幡怪而拔其塞草,须臾还卧,如此三焉。

幡密录此种,以求其类,理创多验。(出《述异记》)

鹿

苍鹿

鹿千年为苍鹿,又五百年为白鹿,又五百年化为玄鹿。

汉成帝时,中山人得玄鹿, 烹而视其骨,皆黑色。

《仙方》云:‘玄鹿为脯,食之,寿至二千岁。’

余千县有白鹿,土人传千岁矣。

晋成帝遣人捕得,有铜牌镌字,在角后,云宝鼎二年,临江所献苍鹿。

(出《述异记》)

科藤

合浦康头山有一鹿,额上戴科藤一枚,四条直上,各一丈许。

(出《交州记》)

雷郡有鹿,腥无味,不可食。

俗云:海鱼所化。

郡人尝见鱼首而身为鹿者,斯信矣。

与鹰鸠雀雉之化奚异哉!

(出《投荒杂录》)

铜环

胡向为虢州时,猎人杀一鹿,重一百八十斤,蹄下贯铜环,环上有篆字。

博物者不能识。

鹿马洮阳县东有华山,去县九十里,回跨峙堞,峰岭参差。

昔有人因猎,见二鹿,其一者霜毛纯素,照耀山谷;一者五彩成文,焕烂曜日。

猎人惊其奇异而不射。

前行数里,见二人诃责云:‘使君何来,不见二马耶?’

答云:‘唯见双鹿。’

曰:‘吾为虞帝所使,至衡山,与安丘道士相闻。君所见鹿,是吾马也。’

(出《录异记》)

紫石

晋安有东山樵人陈氏,恒见山中有紫光烛天。

伺之久,乃见一大鹿,光自口出,设□捕而获之,刳其腹,得一紫石,圆莹如珠,因宝藏之,家自是富。

至其孙,奢纵好酒,醉而玩其珠,以为石何神,因击碎之。

家自是贫矣。

(出《稽神录》)

陆绍弟

唐虞部郎中陆绍弟为卢氏县尉,掌时猎,遇鹿五六头临涧,见人不惊,毛斑如画。

陆怪猎人不射,问之,猎者言:‘此是仙鹿也,射之不能伤,且复不利。’

陆不信,强之。

猎者不得已,一发矢, 鹿带箭而去。

及返, 射者坠崖,折左足。

(出《酉阳杂俎》)

唐玄宗

开元二十三年秋,玄宗皇帝狩于近郊,驾至咸阳原,有大鹿兴于前, 然其躯,颇异于常者。

上命弓射之,一发而中。

??及驾还,乃敕厨吏炙其□已进,而尚食具熟俎献。

时张果老先生侍,上命果坐于前,以其肉赐之,果谢而食。

既食,且奏曰:‘陛下以此鹿为何如?’

上曰:‘吾只知其鹿也,亦未知何如哉!’

果曰:‘此鹿年且千岁矣,陛下幸问臣。’

上笑曰:‘此一兽耳,何遂言其千岁耶?’

果曰:‘昔汉元狩五年秋,臣侍武帝畋于上林。其从臣有生获此鹿而献者,帝以示臣。奏曰:‘此仙鹿也,寿将千岁。今既生获,不如活之。’会武帝尚神仙, 由是纳臣之奏 。’

上曰:‘先生绐矣!且汉元狩五年,及今八百岁。其鹿长寿,岂历八百岁而不为畋所获乎?况苑囿内麋鹿亦多,今所获何妨为他鹿乎?’

果曰:‘曩时武帝既获此鹿,将舍去之。且命东方朔以炼铜为牌,刻成文字,以识其年,系于左角下,愿得验之,庶表臣之不诬也。’

上即命置鹿首于前,诏内臣高力士验之。

凡食顷,曾无所见。

上笑曰:‘先生果谬矣!左角之下,铜牌安在?’

果曰:‘臣请自索之。’

即顾左右,命銕钳,钳出一小牌, 实铜制者,可二寸许,盖以年月悠久,为毛革蒙蔽,始不见耳。

持以进,上命磨莹视之,其文字刓弊,不可识矣。

上于是信果之不谬。

又问果曰:‘汉元狩五年,甲子何次?史编何事?吾将徵诸记传,先生第为我言之。’

果曰:‘是岁岁次癸亥,武帝始开昆明池,用习水战,因搜狩以顺礼焉,迨今甲戌岁,八百五十二年。’

上即命按汉史,其昆明池,果元狩五年所开,其甲子亦无差。

上顾谓力士曰:‘异乎哉!张果能言汉武时事,真所谓至人矣。 吾固不可得而知也。’

(出《宣室志》)

彭世

鄱阳乐安彭世,晋咸康中,以猎射为业。

每入山,与子俱行。

后忽蹶然而倒,化成一鹿,跳跃而去,其子终身不复弋猎,至孙却习其事。

曾射一鹿,两角间有道家七星符,并其祖名字,及乡居年月焉,睹之悔懊,自此永断射猎。

(出《异苑》)

鹿娘

常州江阴县东北石筏山者,梁时有伐材人入此山,见有□鹿产,仍闻小儿啼声。

往视,见产一女子,因收取养之。

及长,乃令出家为道士,时人谓之‘鹿娘’。

梁武帝为置观,名为圣观。

(出《洽闻记》)

张盍蹋

昔张盍蹋、宁成二人,并出家于蜀云台山石室中,忽有一人,着黄练单衣,葛巾,到其前曰 :“劳乎道士?”因以镜照之,见是一鹿。遂责问之曰:“汝草中老鹿,何敢诈为人形?”言讫,化成老鹿而走去。(出《抱朴子》)

车甲

陶潜《搜神记》曰:有一士人姓车,是淮南人,天雨,舍中独坐,忽有二年少女来就之。着紫缬襦,立其床前,共语笑。车疑之:天雨如此,女人从外来,而衣服何不沾湿?必是异物。其壁上先挂一铜镜,径数寸。回顾镜中,有二鹿在床前。因将刀斫之,而悉成鹿。一走去,获一枚, 以为脯食之。(出《五行记》)

嵩山老僧

嵩山内有一老僧,结茅居薜萝间,修持不出。忽见一小儿独参礼,恳求为弟子,僧但诵经不顾。其小儿自旦至暮不退,僧乃问之曰 :“此深山内,人迹甚稀,小儿因何至?又因何求为弟子?”小儿曰 :“本居山前,父母皆丧,幼失所依,必是前生不修善果所致。今是以发愿,舍离尘俗,来求我师。实欲修来世福业也 。”僧曰 :“能如是耶?其奈僧家寂寞,不同于俗人。志愿虽嘉,能从道,心惟一乎?”小儿曰 :“若心与言违,皇天后土,自不容耳,不惟我师不容也 。”僧察其敏悟,知有善缘,遂与落发。小儿为弟子后,精进勤劬,罕有伦等。或演法于僧,僧不能对;或问道于僧,僧不能折。老僧深重之,以为圣贤也。后数年,时在素秋,万木凋落,凉风悲起,溪谷凄清。忽慨然四望,朗吟曰 :“我本长生深山内,更何入他不二门。争如访取旧时伴,休更朝夕劳神魂 。”吟讫,复长啸。良久,有一群鹿过, 小儿跃然,脱僧衣,化一鹿,跳跃随群而去。(出《潇湘录》)

王祜

岐州西二十里王祜者,豪富之家也。第宅华丽,拟于贵显,常开馆舍,以待往来。至于珍馔芳醪,虽有千人诣之,曾不缺乏。忽一日,有一道士谒祜,自称华山道士学真。携一张琴,负一壶药,来求寄泊。祜性且好道,既问之,忻然出迎。延于深院,敬待倍常。道士问祜曰 :“君如是富,足敌侯伯之乐也。福则福矣,其如不贤 。”祜笑而起拜。道士曰 :“君设食于门下,以俟贤俊耶?以待饿者而饲之耶?若以待饿,方今天下安乐,余粮栖亩,人无乏绝,又何饲之?若以俟贤俊,则不闻君延一贤,揖一俊。足以知君自不贤耳。无讶我言,我恐君有凭痴之名,喧哗于人口,故以此直言以悟君,亦缘感君倍常敬仰我也 。”祜遂慨然动容,再拜之。道士又曰 :“我闻人之好乐,必有其师。 事纵横者,实存游说之志;读《孙》《吴》者,那无争战之心哉!某手携一张琴,负一壶药者,岂独欲劳顿也,抑有旨耳。携琴者,我知琴有古风,欲人知我好古,又欲化人还淳朴,省浇浮也。负药壶者,我知人之多病,欲人知我有痊平人病之意也。我琴非止自化也,化人也。我药非止痊自病也,痊人病也。噫!君之富济于人,与夫家累千金,剥割人者则殊。如以古之豪贵之家待士,则怍矣。必以贤愚有别,慎保身名,无反招谤耳 。”祜复再拜。道士乃命酒自酌。才曙,遽辞而去。祜令人潜侦之, 见道士化一大鹿,西走不知所之。(出《潇湘录》)

杂说

江陵松滋枝江村射鹿者,率以淘河乌胫骨为管,以鹿心上脂膜作簧,吹作鹿声,有大号、小号、呦呦之异。或作□鹿声,则□鹿毕集,盖为牝声所诱,人得彀矢而注之。南中多鹿,每一牡管牝百头。至春羸瘦,盖游牝多也。及夏则唯食菖蒲一味,却肥。当角解之时,其茸甚痛。猎人逄之,其鹿不敢逸走,伏而不动。猎者以绳系其茸,截而取之。先以其血来啖,然后毙鹿,何其苦也欤?夫狨麝孔雀,以有用贾害, 良可愍之。(出《北梦琐言》)

岚州

永淳年,岚胜州兔暴,千万为群,食苗并尽,不知何物变化。及暴已,即并失却,莫知何所。异哉!(出《朝野佥载》)

杨迈

司农卿杨迈少好畋猎,自云:在长安时,放鹰于野,遥见草中一兔跳跃,鹰亦自见,即奋往搏之。既至无有,收鹰上鞴。行数十步,回顾其处,复见兔走。又搏之,亦不获。如是者三,即命芟草以求之,得兔骨一具,盖兔之鬼也。(出《稽神录》)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广记-卷四百四十三-畜兽十-译文

麈吴唐李婴

獐刘幡

鹿仓鹿科藤铜环鹿马紫石陆绍弟唐玄宗彭世鹿娘张盍蹋车甲

嵩山老僧王祜杂说

兔岚州杨迈

吴唐

吴唐是庐陵人,年轻时就喜欢射猎,箭无虚发。有一次春天,他带着儿子出去打猎,遇到一只麈,想要戏弄它。麈感觉到有人气,就悄悄地离开了。吴唐不知道害怕,就上前去射它,麈被射死。麈惊慌地回来悲鸣,吴唐就把它放在干净的地方,自己藏在草中。麈过来低头舔舐,吴唐又射它,箭矢一响,它就倒下了。后来又遇到一只麈,在拉弓的时候,箭突然自发,射中了吴唐的儿子。吴唐扔掉弓,抱着儿子,抚摸着胸口哭泣,突然听到空中有人呼唤:‘吴唐,麈的爱子,和你有什么不同!’他惊讶地左右看去,一只老虎从旁边出来,猛扑过去,折断了他的手臂,回到家后过了一夜就死了。(出自《宣室志》)

李婴

有李婴的人,和他的弟弟李绦都擅长使用弩,曾经射到一只麈,砍下它的四条腿,悬挂在树上,剖开它做成烧烤,放在火上,正准备一起吃的时候,突然看到山下有一个神人,身高三丈左右,脚步轻盈地走来,手里拿着一个大袋子。到了那里,他把肉和皮骨全部收进袋子里,然后直接回到山上去了。李婴和他的弟弟李绦惊恐万分,不知道该怎么办,但最终也没有发生什么。(出自《鄱陟记》)

青州有个人叫刘幡,在元嘉初年,射到一只獐,剖开它的肚子,用草堵住,它突然站起来,很快又往前跑。刘幡感到奇怪,就拔掉了堵住草,不久它又躺下来,这样反复了三次。刘幡秘密地记录了这种情况,想要找到类似的动物,结果证明了很多。(出自《述异记》)

鹿

鹿经过一千年变成苍鹿,再过五百年变成白鹿,再过五百年化为玄鹿。汉成帝时,中山人得到一只玄鹿,煮了看它的骨头,都是黑色的。《仙方》说:‘玄鹿做成肉干,吃了它,寿命可以到二千年。’我所在的一千县有白鹿,当地人传说已经有一千年了。晋成帝派人捕捉到它,有一块铜牌刻着字,在鹿角后面,上面写着宝鼎二年,临江所献苍鹿。(出自《述异记》)

科藤

合浦康头山有一只鹿,额头戴着一根科藤,四条直直地向上,每条大约一丈长。(出自《交州记》)雷郡有鹿,腥味无味,不能吃。俗语说:是海鱼变成的。郡里的人曾经看到鱼头鹿身的东西,这就可以信了。和鹰、鸠、雀、雉的变化有什么不同呢?(出自《投荒杂录》)

铜环

胡向担任虢州时,猎人杀死一只鹿,重一百八十斤,蹄下穿着铜环,环上有篆字。博学的人都不认识。鹿马洮阳县东有华山,距离县城九十里,回望城墙,峰岭错落。以前有人因为打猎,看到两只鹿,其中一只毛色纯白,照耀山谷;另一只五彩斑斓,灿烂耀眼。猎人惊讶于它们的奇特,没有射击。前行几里,看到两个人责问说:‘使君从哪里来,没看到两只马吗?’回答说:‘只看到两只鹿。’说:‘我是虞帝派来的,到衡山,和安丘道士有联系。你看到的鹿,是我的马。’(出自《录异记》)

紫石

晋安有东山樵夫陈氏,经常看到山中有紫光照耀天空。等待了很久,看到一只大鹿,光从嘴里出来,设法制服后捕获了它,剖开它的肚子,得到一块紫石,圆润如珠,因此珍藏起来,从此家里就富裕了。到了他的孙子,奢侈放纵,喜欢喝酒,醉酒后玩弄那颗珠子,以为石头有什么神奇,就把它打碎了。从此家里就贫穷了。(出自《稽神录》)

陆绍弟

唐虞部郎中陆绍弟担任卢氏县尉,负责打猎,遇到五、六只鹿在山涧边,看到人不惊慌,毛色斑驳如画。陆绍弟奇怪猎人不射击,问他们,猎人说:‘这是仙鹿,射不中,而且不利。’陆绍弟不相信,强迫他们射击。猎人不得已,射出一箭,鹿带着箭飞走了。等到回来,猎人从悬崖上摔下来,摔断了左腿。(出自《酉阳杂俎》)

唐玄宗

开元二十三年秋天,唐玄宗皇帝在近郊打猎,车驾到达咸阳原,有一只大鹿出现在面前,它的身体和普通的鹿有所不同。皇帝命令射箭,一箭就射中了。等到皇帝回来,命令厨师炙烤那只鹿,已经进献了,而尚食具熟俎献。当时张果老先生在旁边,皇帝命令他坐在前面,把鹿肉赐给他,张果老谢绝了,然后吃了。吃完后,他上奏说:‘陛下认为这只鹿怎么样?’皇帝说:‘我只知道它是鹿,也不知道怎么样。’张果老说:‘这只鹿快一千岁了,陛下有幸问我。’皇帝笑着说:‘这只野兽而已,怎么就说它一千岁了?’张果老说:‘以前汉元狩五年秋天,我侍奉武帝在上林苑打猎。他的随从中有人生擒到这只鹿献给皇帝,皇帝拿给我看,说:“这是仙鹿,寿命将近千岁。现在既然生擒到,不如让它活着。”因为武帝崇尚神仙,所以我上奏了这件事。’皇帝说:“先生你骗我!而且汉元狩五年到现在八百年了。这只鹿长寿,难道八百年了还不会被猎获吗?何况苑囿里的麋鹿也很多,现在捕获的难道不是其他鹿吗?”张果老说:“以前武帝捕获这只鹿,打算放掉它。还命令东方朔用铜炼制牌子,刻上文字,以标识它的年龄,挂在左角下,希望得到验证,以证明我的话不是假的。”皇帝就命令把鹿头放在前面,诏令内臣高力士验证。过了好一会儿,什么也没有看到。皇帝笑着说:“先生你错了!左角下面,铜牌在哪里?”张果老说:“请让我自己去找。”就回头命令左右的人,拿出钳子,钳出一小块牌子,其实是铜制的,大约两寸左右,因为年代久远,被毛皮遮蔽了,所以一开始没看到。拿着进献,皇帝命令磨光看它,上面的文字磨损严重,无法辨认。皇帝于是相信了张果老的话。又问张果老说:“汉元狩五年,甲子年是什么次序?史书编年有什么事?我将查阅史书,先生你只管告诉我。”张果老说:“那一年是癸亥年,武帝开始开昆明池,用来练习水战,因此举行狩猎以顺应礼仪,到现在甲戌年,八百五十二年。”皇帝就命令查阅汉史,昆明池确实是武帝元狩五年所开,甲子年也没有差错。皇帝回头对高力士说:“奇怪啊!张果老能够说出汉武帝时期的事情,真可以说是至人了。我本来就无法得知这些。”(出自《宣室志》)

彭世

鄱阳乐安的彭世,在晋咸康年间,以打猎为业。每次进山,都和儿子一起去。后来突然倒在地上,变成一只鹿,跳跃着跑了。他的儿子终身不再打猎,到了孙子那一辈又恢复了打猎。曾经射到一只鹿,它的两个角之间有道家七星符,还有他祖先的名字,以及乡居的年月,看到后非常后悔,从此永远停止了打猎。(出自《异苑》)

鹿娘

常州江阴县东北的石筏山,梁朝时有砍伐木材的人进入这座山,看到有一只鹿产崽,还听到小孩子的哭声。去看,看到生下一个女孩,就收养了她。长大后,就让她出家成为道士,当时的人称她为‘鹿娘’。梁武帝为她建造了一座道观,命名为圣观。(出自《洽闻记》)

张盍蹋:从前有个人叫张盍蹋,和宁成一起在蜀地的云台山石室中出家。突然有一个人穿着黄色的练衣,戴着葛巾走到他们面前说:‘辛苦了,道士们?’然后他拿镜子照了照,发现那是一个鹿。于是责问他:‘你是草中的老鹿,怎么敢冒充人形?’说完,鹿就变成了老鹿的样子跑了。(出自《抱朴子》)

车甲:陶潜的《搜神记》中记载:有一个姓车的士人,是淮南人,下雨天独自坐在家里,突然有两个年轻女子来到他面前。她们穿着紫色的缎子衣服,站在床前和他交谈笑闹。车怀疑起来:天下着大雨,女人从外面来,衣服为什么不湿?肯定是异物。他看到墙上挂着一面铜镜,直径有几寸。他回头看镜子,发现床前有两只鹿。于是他用刀砍它们,结果它们都变成了鹿。一只跑了,他捉到一只,把它做成肉干吃了。(出自《五行记》)

嵩山老僧:嵩山里有一个老僧,在薜萝之间搭茅屋居住,修行不出山。忽然看到一个小孩独自来参拜,恳求成为他的弟子,僧人只是念经不理他。小孩从早到晚都不离开,僧人于是问他:‘这深山里,人迹罕至,小孩你怎么来的?又为什么想成为我的弟子?’小孩说:‘我本来住在山前,父母都去世了,我从小就没有依靠,一定是前生没有修善果。现在我发愿,离开尘世,来求你做我的师傅。我确实想修来世的福业。’僧人说:‘你能这样吗?僧家很寂寞,和俗人不同。你的志愿虽然好,但你能一心向道吗?’小孩说:‘如果心口不一,天地都不会容忍,不仅仅是我师傅不会容忍。’僧人看到他聪明伶俐,知道他有善缘,就给他剃度。小孩成为弟子后,勤奋努力,很少有人能比得上。有时在僧人面前讲法,僧人回答不上来;有时向僧人提问,僧人也驳不倒他。老僧非常看重他,认为他是圣贤。后来几年,到了深秋,万物凋零,凉风凄切,山谷凄清。老僧忽然感慨地四处张望,高声吟诵:‘我本来在深山里追求长生,何必再踏入别人的门?不如去找我的旧时伴侣,不要再日夜劳神了。’吟完,又长啸一声。过了一会儿,有一群鹿经过,小孩突然跳起来,脱下僧衣,变成一只鹿,跳跃着跟群鹿一起走了。(出自《潇湘录》)

王祜:岐州西边二十里的王祜,是一个富有的家庭。他的住宅华丽,和贵族一样,经常开设馆舍,等待来客。至于美食美酒,即使有上千人来,也从不缺乏。有一天,有一个道士来拜访王祜,自称是华山的道士,学习真道。他带着一张琴,背着一把药壶,来请求留宿。王祜性好道,一问,高兴地出来迎接。请他到后院,对他非常尊敬。道士问王祜:‘你这么富有,足以享受侯伯的乐趣了。虽然幸福,但你不觉得自己不贤吗?’王祜笑着起身拜谢。道士说:‘你在门口设宴,是为了等待贤人吗?还是为了喂养饥饿的人?如果是为了喂养饥饿的人,现在天下太平,粮食充足,人们没有匮乏,为什么还要喂养呢?如果是为了等待贤人,那为什么没有听说你邀请过一个贤人,见过一个俊才?足以看出你自己不贤。不要惊讶我的话,我担心你会有愚蠢的名声,在人们口中流传,所以用直言来醒悟你,也是因为感念你对我如此尊敬。’王祜于是感动得动容,再次拜谢。道士又说:‘我听说人们喜欢快乐,一定有他们的老师。从事纵横家的人,实际上有游说的志向;读《孙子兵法》和《吴子》的人,难道没有争战的心吗?我带着一张琴,背着一把药壶,难道只是想劳累自己吗?还有别的目的。带着琴,我知道琴有古风,想让人们知道我喜欢古风,还想让人们回归纯朴,减少浮华。背着药壶,我知道人们有很多病,想让人们知道我有治愈人们疾病的意思。我的琴不仅是为了自己,也是为了改变人们;我的药不仅是为了自己,也是为了治愈别人的疾病。唉!你虽然富有,救济了人们,但和那些剥削人的富家子弟相比,却截然不同。如果你能像古代的豪贵之家对待士人一样,那就好了。一定要区分贤愚,谨慎保护自己的名声,不要反而招来诽谤。’王祜再次拜谢。道士于是自斟自饮。天亮后,突然告辞离开。王祜派人暗中跟踪,看到道士变成一只大鹿,向西走去,不知道去了哪里。(出自《潇湘录》)

杂说:江陵松滋枝江村的猎人,通常用淘河乌的胫骨做管,用鹿心上的一层脂膜做簧,吹奏出鹿的声音,有大号、小号、呦呦的不同。如果吹出雌鹿的声音,所有的鹿都会聚集过来,因为被雌鹿的声音吸引,人们就可以拉弓射箭。南方有很多鹿,每一只公鹿对应一百只母鹿。到了春天,鹿都很瘦弱,因为游荡的母鹿很多。到了夏天,鹿只吃菖蒲,变得很肥。当鹿角脱落的时候,鹿茸非常疼痛。猎人遇到它,鹿不敢逃跑,就伏在地上不动。猎人用绳子系住鹿茸,割下来。先用鹿血喂它,然后杀死它,多么痛苦啊!狨、麝、孔雀,因为有用而被猎杀,实在令人同情。(出自《北梦琐言》)

兔:岚州永淳年间,岚胜州的兔子突然成群结队,吃光了庄稼,不知道是什么东西变化成了兔子。等到灾害结束后,兔子也全部消失了,不知道去了哪里。真是奇怪啊!(出自《朝野佥载》)

杨迈:司农卿杨迈年轻时喜欢打猎,他自己说:在长安时,他在野外放鹰,远远看到草丛中有一只兔子跳跃,鹰也看到了,就飞过去搏击。到了那里,却发现没有兔子,就收起鹰回到马车上。走了几十步,回头看那个地方,又看到兔子在跑。他又去搏击,也没有捕获。这样反复了三次,他就命令割草来寻找,找到了一只兔子的骨头,原来兔子是鬼变的。(出自《稽神录》)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广记-卷四百四十三-畜兽十-注解

麈:麈指一种动物,即麋鹿,古代文人常以麈尾作为拂尘,故有时也指代文士。

獐:獐是一种体型较小的鹿科动物,善于奔跑,常被用来比喻人的敏捷。

鹿:鹿是鹿科动物的总称,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鹿常被赋予吉祥和长寿的象征意义。

科藤:科藤是一种植物,这里可能指的是鹿额上佩戴的藤蔓。

铜环:铜环可能是指鹿脚上佩戴的铜制饰物,有时也用作身份的象征。

紫石:紫石是一种含有金属矿物的岩石,常被认为具有特殊的灵性。

鹿娘:鹿娘可能是指被鹿抚养长大的女子,这里可能具有神话色彩。

唐玄宗:唐玄宗是唐朝的皇帝,历史上以开明和爱好艺术著称。

彭世:彭世是晋朝时期的人物,这里可能是指他因猎鹿而发生的奇特经历。

张果老:张果老是传说中的八仙之一,以道术著称。

东方朔:东方朔是西汉时期的人物,以机智幽默著称,常被用于神话故事中。

高力士:高力士是唐朝时期的宦官,历史上以忠诚著称。

昆明池:昆明池是汉武帝时期开凿的人工湖,用于军事训练。

汉武帝:汉武帝是西汉时期的皇帝,历史上以开疆拓土和爱好神仙道术著称。

张盍蹋:张盍蹋,古文中的名字,此处指某位人物。

蜀云台山石室:蜀云台山石室,指位于蜀地(今四川)云台山中的石室,古代常作为修行之地。

黄练单衣:黄练单衣,指用黄色丝织品制成的单层衣服,古代服饰。

葛巾:葛巾,用葛麻制成的头巾,古代常作为隐士或修行者的服饰。

宁成:宁成,古文中的名字,此处指某位人物。

镜:镜,古代的镜子,常用于照影,此处可能指某种能照出真实面目的神器。

草中老鹿:草中老鹿,指隐藏在草丛中的老鹿,比喻隐藏在平凡外表下的真实身份。

车甲:车甲,指古代的战车和铠甲,此处可能指某位人物或事物。

陶潜《搜神记》:陶潜《搜神记》,指东晋时期陶潜所著的志怪小说《搜神记》,记载了许多神话传说。

紫缬襦:紫缬襦,指用紫色缬纹布制成的短上衣,古代服饰。

铜镜:铜镜,古代用铜制成的镜子,常用于照影。

嵩山:嵩山,位于河南省登封市,是中国五岳之一,古代常作为修行之地。

薜萝:薜萝,指薜和萝两种植物,此处可能指深山中的草木。

修持:修持,指修行,修炼心性。

落发:落发,指剃去头发,出家为僧或道士。

素秋:素秋,指秋季,此处可能指深秋时节。

皇天后土:皇天后土,指天地,古代认为天地是万物的主宰。

岐州:岐州,古代地名,位于今陕西省西部。

侯伯:侯伯,古代对诸侯或大官的尊称。

馆舍:馆舍,指客舍,旅馆。

珍馔芳醪:珍馔芳醪,指美味的食物和美酒。

道:道,指道家思想,此处可能指修行之道。

孙吴:孙吴,指《孙子兵法》和《吴子》,均为古代兵书。

琴:琴,古代的一种弦乐器,常用于修身养性。

药:药,指药物,此处可能指具有治疗作用的药物。

北梦琐言:北梦琐言,指古代的一部志怪小说集。

岚州:岚州,古代地名,位于今山西省。

永淳年:永淳年,指唐朝时期的一个年号。

兔暴:兔暴,指兔子成群出现并造成灾害。

朝野佥载:朝野佥载,指古代的一部记载朝政和民间故事的书籍。

畋猎:畋猎,指打猎。

芟草:芟草,指割草。

鞴:鞴,指马具,此处可能指马背上的鞍具。

稽神录:稽神录,指古代的一部志怪小说集。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广记-卷四百四十三-畜兽十-评注

张盍蹋:此段故事出自《抱朴子》,描绘了两位道士与一只化身为鹿的妖怪的相遇。‘张盍蹋’的名字本身带有一种超脱世俗的气质,而‘蜀云台山石室’则营造了一种神秘莫测的氛围。妖怪以镜为道具,反映了道教中镜子的象征意义,即能够照见人心,揭示真相。道士的责问与妖怪的化形,体现了人与妖之间的矛盾与冲突,以及道德与邪恶的对立。妖怪最终化形逃走,暗示了道德的胜利,同时也为故事留下了悬念。

车甲:陶潜的《搜神记》中,车甲的故事通过一个士人与镜子的互动,展现了道教中对于异物的警觉和应对。士人的怀疑与镜子中的鹿影,构成了一个象征性的场景,反映了人与自然、人与超自然之间的微妙关系。士人用刀斫鹿,鹿化形逃走,体现了道教中对于自然和超自然力量的尊重,以及对人类自身力量的认识。

嵩山老僧:此段故事出自《潇湘录》,讲述了一个老僧与一位求道的儿童之间的故事。老僧的沉默与儿童的坚持,形成了一种对比,体现了道家思想中‘无为’与‘有为’的辩证关系。儿童的‘舍离尘俗’与‘修来世福业’的愿望,反映了佛教对于因果报应的信仰。故事以老僧的四望长吟和儿童的化鹿而去作为结尾,暗示了超脱尘世的道家追求。

王祜:王祜的故事出自《潇湘录》,通过一位道士与王祜的对话,揭示了道家思想中对于财富和道德的看法。道士的直言不讳,反映了道家对于人性本善的信念,以及对世俗价值观的批判。王祜的谦卑与道士的教导,体现了道家思想中‘知足常乐’的理念。道士化形为鹿的离去,再次强调了道家对于自然和超自然力量的尊重。

杂说:这段故事出自《北梦琐言》,通过描述江陵松滋枝江村射鹿者的技巧,展现了古代中国民间对于自然和动物的认识。故事中的鹿声模仿和狩猎技巧,反映了人类对于自然界的适应和利用。同时,故事也表达了对动物苦难的同情,体现了儒家思想中对于仁爱的追求。

兔:岚州的故事出自《朝野佥载》,讲述了岚胜州兔暴的现象。故事中的‘千万为群’和‘食苗并尽’,反映了自然界中生物的繁衍与生存竞争。‘不知何物变化’和‘莫知何所’,则体现了人类对于自然现象的未知和敬畏。

杨迈:杨迈的故事出自《稽神录》,讲述了司农卿杨迈狩猎时遇到兔鬼的经历。故事中的‘放鹰于野’和‘遥见草中一兔跳跃’,展现了古代狩猎文化的场景。‘盖兔之鬼也’的结论,则体现了道教中对于超自然现象的解释,以及对鬼神信仰的接受。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广记-卷四百四十三-畜兽十》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26135.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