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李昉(925年-996年),宋代著名的文学家和历史学家,他在《太平广记》的编纂过程中,结合了当时的历史、文化和传说,广泛收录了中国古代的神话和民间故事。
年代:成书于宋代(约10世纪)。
内容简要:《太平广记》是李昉主编的中华文化和历史中一部重要的文献,收录了从古至宋代的各种神话、民间故事、传说、历史事件等。书中内容广泛,既有历史人物的传记,也有民间流传的故事、奇闻异事以及道家、佛家思想的结合。它为后代提供了丰富的文化资源,成为研究中国古代民间故事和历史传闻的重要工具。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广记-卷四百六十五-水族二-原文
峰州鱼海虾瓦屋子印鱼石斑鱼
井鱼
异鱼螃鱓鱼玳瑁海术海镜
水母
蠏百足蠏螗蠏鱼鹦鹉螺红螺鸯龟
鲵鱼鲎飞鱼虎蠏蠔赤鯶公雷穴鱼
虬尾牛鱼蝤(石多)奔(鱼孚)係臂
鸡嘴鱼剑鱼懒妇鱼黄雀化蛤天牛鱼
峰州鱼
峰州有一道水,从吐蕃中来,夏冷如冰雪。有鱼长一二寸,来去有时,盖水上如粥。人取烹之而食,千万家取不可尽。不知所从来。(出《朝野佥载》)
海虾
刘恂者曾登海舶,入舵楼,忽见窗板悬二巨虾壳。头、尾、钳、足具全,各七八尺。首占其一分,嘴尖利如锋刃,嘴上有须如红箸,各长二三尺。双脚有钳,钳粗如人大指,长二尺余,上有芒刺如蔷薇枝,赤而铦硬,手不可触。脑壳烘透,弯环尺余,何止于杯盂也。《北户录》云:‘滕循为广州刺史,有客语循曰:‘虾须有一丈长者,堪为拄杖。’循不之信,客去东海,取须四尺以示循,方伏其异。’(出《岭表录异》)
瓦屋子
瓦屋子,盖蚌蛤之类也,南中旧呼为蚶(音憨)子。顷因卢钧尚书作镇,遂改为瓦屋子,以其壳上有棱如瓦垅,故以此名焉。壳中有肉,紫色而满腹,广人犹重之,多烧以荐酒,俗呼为天脔炙。食多即壅气,背膊烦疼,未测其性也。(出《岭表录异》)
印鱼
印鱼,长一尺三寸,额上四方如印,有字,诸大鱼应死者,先以印印之。(出《酉阳杂俎》)
石斑鱼
僧行儒言,建州有石斑鱼,好与蛇交。南中多隔蜂窠,窠大如壶,常群螫人。土人取石斑鱼就蜂侧炙之,標于竿上,向日,令鱼影落其窠上,须臾,有鸟大如燕数百,互击其窠,窠碎落如叶,蜂亦全尽。(出《酉阳杂俎》)
井鱼
唐段成式云,井鱼脑有穴,每嗡水,辄于脑穴蹙出,如飞泉,散落海中,舟人竞以空器贮之。海水咸苦,经鱼脑穴出,反淡如泉水焉。成式见梵僧善提胜说。(出《酉阳杂俎》)
异鱼
异鱼,东海人常获鱼,长五六尺,腹胃成胡鹿刀槊之状,或号秦皇鱼。(出《酉阳杂俎》)
螃
傍海大鱼,脊上有石十二时,一名篱头溺,一名螃,其溺甚毒。(出《酉阳杂俎》)
鱓鱼
郫县侯生者,于沤麻池侧得鱓鱼,大可尺围,烹而食之,发白复黑,齿落复生,自此轻健。(出《录异记》)
玳瑁
玳瑁形状似龟,唯腹背甲有烘点。《本草》云:‘玳瑁解毒,其大者悉婆萨石,兼云辟邪。’广南卢亭,(海岛彝人也。)获活玳瑁龟一枚以献连帅嗣薛王。王令生取背甲小者二片,带于左臂上以辟毒。龟被生揭其甲,甚极苦楚。后养于使宅后北池,伺其揭处渐生,复遣卢亭送于海畔。或云,玳瑁若生,带之有验,是饮馔中有盅毒,玳瑁甲即自摇动;若死,无此验。(出《岭表录异》)
海术
南海有水族,前左脚长,前右脚短,口在肋旁背上,常以左脚捉物,置于右脚,右脚中有齿啮之,方内于口。大三尺余,其声‘术术’,南人呼为海术。(出《酉阳杂俎》)
海镜
海镜,广人呼为膏叶,盘两片,合以成形。壳圆,中甚莹滑。日(‘日’原作‘白’,据《太平御览》卷九四三改。)照如云母光。内有少肉如蚌胎,腹中有红蟹子,其小如黄豆,而螯具足。海镜饥,则蟹出拾食,蟹饱归腹,海镜亦饱。或迫之以火,则蟹子走出,离肠腹立毙。或生剖之,有蟹子活在腹中,逡巡亦毙。(出《岭表录异》)
水母
水母,广州谓之水母,闽谓之魠。(痴驾反)其形乃浑然凝结一物,有淡紫色者,有白色者,大如覆帽,小者如碗。肠下有物如悬絮,俗谓之足,而无口眼。常有数十虾寄腹下,咂食其涎。浮泛水上,捕者或遇之,即欻然而没,乃是虾有所见耳。(《越绝书》云,海镜蟹为腹,水母虾为目。)南中好食之,云性暖,治河鱼之疾,然甚腥,须以草木灰点生油再三洗之,莹净如水精紫玉。肉厚可二寸,薄处亦寸余,先煮椒桂或豆蔻,生姜缕切而炸之,或以五辣肉醋,或以虾醋,如鲙食之。最宜虾醋,亦物类相摄耳。水母本阴海凝结之物,食而暖补,其理未详。(出《岭表录异》)
蟹
蟹,八月腹内有芒,芒真稻芒也,长寸许,向东输与海神,未输芒,不可食。(出《酉阳杂俎》)
百足蟹
善苑国出百足蟹,长九尺,四螯。煎为胶,谓之螯胶,胜凤喙胶也。(出《酉阳杂俎》)
螗蟹
平原郡贡螗蟹,采于河间界,每年生贡。斫冰火照,悬老犬肉,蟹觉犬肉即浮,因取之。一枚直百钱,以毡密束于驿马上,驰之至京。(出《酉阳杂俎》)
鱼
鱼,章安县出焉。子朝出索食,暮还入母腹,中容四子。颊赤如金,甚健,网不能制,俗呼为河伯健儿。(出《酉阳杂俎》)
鹦鹉螺
鹦鹉螺,旋尖处屈而咮,如鹦鹉嘴,故以此名,壳上青绿斑,大者可受二升。壳内光莹如云母,装为酒杯,奇而可玩。(出《岭表录异》)
红螺
红螺,大小亦类鹦鹉螺,壳薄而红,亦堪为酒器。刳小螺为足,缀以胶漆,尤可佳尚也。(出《岭表录异》)
鸯龟
初宁县里多鸯龟,壳薄狭而燥,头似鹅,不与常龟同,而能啮犬也。(出《南越志》)
鲵鱼
鲵鱼如鲇,四足长尾,能上树。天旱,辄含水上山,以草叶覆身,张口,鸟来饮水,辄吸食之。声如小儿,峡中人食之,先缚于树鞭之,身上白汁出,如构汁,去此方可食,不尔有毒。(出《酉阳杂俎》)
鲎
鲎雌常负雄而行,渔者必得其双。
南人列肆卖之,雄者少肉。
旧说,过海辄相积于背,高尺(“尺”原作“丈”,据明抄本改。)余,如帆,乘风游行。
今鲎壳上有物,高七八寸,如石珊瑚,俗呼鲎帆。
至今闽岭重鲎酱。
十二足,壳可为冠,次于白角。
南人取其尾为小如意。(出《酉阳杂俎》)
飞鱼
飞鱼,朗山朗水有之,鱼长一尺,能飞,即凌云空,息即归潭底。(出《酉阳杂俎》)
虎蟹
虎蟹,壳上有虎斑,可装为酒器,与红蟹皆产琼崖海边,虽非珍奇,亦不易采得也。(出《岭表录异》)
蠔
蠔即牡蛎也,其初生海岛边,如拳石,四面渐长。
有高一二丈者,巉岩如山,每一房内,蠔肉一片,随其所生,前后大小不等。
每潮来,诸蠔皆开房,伺虫蚁入,即合之。
海夷卢亭者以斧楔取壳,烧以烈火,蠔即启房,挑取其肉,贮以小竹筐,赴虚市,以易西骨米。
蠔肉大者醃为炙,小者炒食,肉中有滋味。
食之即甚,壅肠骨。(出《岭表录异》)
赤鯶公
鲤脊中鳞一道,每鳞上有黑点,大小皆三十六鳞。
唐朝律,取得鲤鱼,即宜放,仍不得吃。
说赤鯶公,卖者决六十。(出《酉阳杂俎》)
雷穴鱼
兴州有一处名雷穴,水常半穴,每雷声,水塞穴流,鱼随流而出。
百姓每候雷声,绕树布网,获鱼无限。
非雷声,渔子聚鼓击于穴口,鱼亦辄出,所获半于雷时。
韦行规为兴州刺史时,与亲故书,说其事。(出《酉阳杂俎》)
虬尾
东海有鱼,虬尾似鸱,鼓浪即降雨,遂设像于屋脊。(出《谭宾录》)
牛鱼
海上取牛鱼皮悬之,海潮至,即毛竖。(出《谭宾录》)
蝤(石多)
蝤(石多),大者长尺余,两螯至强。
八月能与虎斗,虎不如。
随大潮退壳,一退一长。(出《酉阳杂俎》)
奔(鱼孚)
奔(鱼孚),一名瀱,非鱼非蛟,大如舡,长二三丈,若鲇,有两乳在腹下,雄雌阴阳类人。
取其子着岸上,声如婴儿啼。
项上有孔,通头,气出哧哧作声,必大风,行者以为候。
相传懒妇所化,杀一头,得膏三四斛,取之烧灯,照读书纺绩辄暗。
照欢乐之处则明。(出《酉阳杂俎》)
係臂
係臂如龟,入海捕之,必先祭。
又陈所取之数,则自出,因取之。
若不信,则风浪覆舡。(出《酉阳杂俎》)
鸡嘴鱼
李德裕幼时,常于明州见一水族,有两足,嘴似鸡,身如鱼。(出《酉阳杂俎》)
剑鱼
海鱼千岁为剑鱼,一名琵琶鱼,形似琵琶而喜鸣,因以为名。
虎鱼老则为蛟;江中小鱼,化为蝗而食五谷者,百岁为鼠。(出《酉阳杂俎》,明抄本作出《述异记》)
懒妇鱼
淮南有懒妇鱼,俗云,昔杨氏家妇,为姑所怒,溺水死为鱼。
其脂膏可燃灯烛,以之照鼓琴瑟博奕,则烂然有光,若照纺绩,则不復明。(出《述异记》)
黄雀化蛤
淮水中,黄雀至秋化为蛤,至春复为黄雀,雀五百年化为蜃蛤。(出《述异记》)
天牛鱼
天牛鱼,方员三丈,眼大如斗,口在肋下,露齿无唇,两肉角如臂,两翼长六尺,尾五尺。(出《南越记》)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广记-卷四百六十五-水族二-译文
峰州鱼海虾瓦屋子印鱼石斑鱼
井鱼
异鱼螃鱓鱼玳瑁海术海镜
水母
蠏百足蠏螗蠏鱼鹦鹉螺红螺鸯龟
鲵鱼鲎飞鱼虎蠏蠔赤鯶公雷穴鱼
虬尾牛鱼蝤(石多)奔(鱼孚)係臂
鸡嘴鱼剑鱼懒妇鱼黄雀化蛤天牛鱼
峰州鱼
峰州有一道水,从吐蕃中来,夏冷如冰雪。有一种鱼,长一寸到一尺,来去有规律,因为水面上像粥一样。人们取来烹饪后食用,千万家都吃不完。不知道它从哪里来。(出自《朝野佥载》)
海虾
刘恂曾经登上海船,进入舵楼,忽然看到窗户上挂着两个大虾壳。头部、尾部、钳子、脚都齐全,每个都有七八尺长。头部占据了一部分,嘴巴尖利如刀刃,嘴巴上有须像红筷子,每个都有二三尺长。双脚有钳子,钳子粗如人大拇指,长二尺多,上面有像蔷薇枝一样的刺,红而尖锐,手不能触碰。头骨烤透后,弯曲一尺多,比杯盘还要大。《北户录》说:‘滕循担任广州刺史时,有客人对他说:“虾须有一丈长,可以当拐杖。”滕循不相信,客人去了东海,取了四尺长的须给滕循看,滕循才信服了。’(出自《岭表录异》)
瓦屋子
瓦屋子,是蛤蜊一类的东西,南方人以前叫它蚶子。不久前因为卢钧尚书镇守,就改名为瓦屋子,因为它的壳上有棱,像瓦垄,所以这样命名。壳中有肉,紫色且肚子饱满,广东人很重视它,常用来配酒,俗称为天脔炙。吃多了会阻塞气机,背部和胳膊会疼痛,不知道它的性质。(出自《岭表录异》)
印鱼
印鱼,长一尺三寸,额头上有四方像印章的形状,上面有字,所有的大鱼在死之前,都会先被印鱼印一下。(出自《酉阳杂俎》)
石斑鱼
僧人行儒说,建州有石斑鱼,喜欢和蛇交配。南方有很多蜂窝,蜂窝大如壶,经常蜇人。当地人取石斑鱼在蜂窝旁边烤熟,挂在竹竿上,面向太阳,让鱼的影子落在蜂窝上,不久,有像燕子一样大的鸟几百只,互相击打蜂窝,蜂窝碎裂掉落如树叶,蜜蜂也全部死了。(出自《酉阳杂俎》)
井鱼
唐代的段成式说,井鱼脑中有孔,每次拍打水面,就会从脑孔中涌出,像喷泉一样,散落在海中,船夫们争相用空容器来收集。海水咸苦,经过鱼脑孔出来后,反而像泉水一样清淡。段成式见过梵僧善提胜说。(出自《酉阳杂俎》)
异鱼
异鱼,东海人经常捕获的鱼,长五六尺,肚子和胃像胡人的刀槊一样,有人称之为秦皇鱼。(出自《酉阳杂俎》)
螃
靠近海的大鱼,脊背上有十二个像时辰的石头,又名篱头溺,又名螃,它的溺液非常毒。(出自《酉阳杂俎》)
鱓鱼
郫县有个叫侯生的人,在泡麻的池塘边发现了一条鱓鱼,直径可达一尺,煮熟后食用,白发变黑,牙齿脱落再生,从此身体轻健。(出自《录异记》)
玳瑁
玳瑁的形状像龟,只是腹背甲上有烘点。《本草》说:‘玳瑁可以解毒,大一点的玳瑁叫做婆萨石,还有说可以驱邪。’广南卢亭(海岛的少数民族),捕获了一只活玳瑁龟献给连帅薛王。薛王让侯生取两片背甲小的,带在左臂上以驱邪。龟被侯生揭甲时非常痛苦。后来养在使宅后北池,等揭甲处渐渐长好,又让卢亭送到海边。有人说,玳瑁如果活着,佩戴它有验效,如果饮食中有毒,玳瑁甲就会自己摇动;如果死了,就没有这个验效。(出自《岭表录异》)
海术
南海有一种水族,左脚长,右脚短,嘴巴在肋旁和背上,常用左脚捉东西,放在右脚上,右脚中有牙齿咀嚼,然后放入口中。身长三尺多,叫声‘术术’,南方人称之为海术。(出自《酉阳杂俎》)
海镜
海镜,广东人称之为膏叶,有两片,合在一起形成。壳圆形,中间非常光滑。阳光照射下像云母的光泽。里面有一点点肉像蚌胎,腹中有红蟹子,小如黄豆,但蟹子有钳子和脚。海镜饿了,蟹子出来觅食,蟹子吃饱后回到腹中,海镜也就吃饱了。如果用火逼它,蟹子就会出来,离开肠道和肚子立刻死去。如果活着切开它,有蟹子在腹中,不久也会死去。(出自《岭表录异》)
水母
水母,广州人称之为水母,福建人称之为魠。它的形状是浑然一体的东西,有淡紫色的,有白色的,大的像帽子,小的像碗。肠下有像悬坠的絮状物,俗称为足,但没有口和眼。常常有几十只虾寄生在腹下,吸食它的唾液。漂浮在水面上,捕捞者遇到它,就会突然沉没,这是因为虾看到了什么。(《越绝书》说,海镜是蟹的腹部,水母是虾的眼睛。)南方人喜欢吃它,说它性温,可以治疗河鱼的疾病,但很腥,需要用草木灰点生油多次清洗,洗得晶莹剔透像水晶紫玉。肉厚可达二寸,薄的地方也有寸余,先煮花椒、桂、豆蔻、生姜,切成细丝炸,或者用五辣肉醋,或者用虾醋,像生鱼片一样食用。最宜用虾醋,也是同类相食的原理。水母原本是阴海凝结的东西,食用后可以暖补,其原理不详。(出自《岭表录异》)
蟹
八月蟹腹内有芒,芒是真的稻芒,长一寸左右,向东输送给海神,没有输送芒的蟹不能吃。(出自《酉阳杂俎》)
百足蟹
善苑国出产百足蟹,长九尺,有四个钳子。将其熬制成胶,称为钳胶,比凤喙胶还要好。(出自《酉阳杂俎》)
螗蟹
平原郡进贡螗蟹,采自河间界,每年都要进贡。用冰块和火光照射,悬挂老狗肉,蟹感觉到狗肉就会浮上来,于是抓取。一个价值一百钱,用毛毡严密捆绑在驿马上,快马加鞭送到京城。(出自《酉阳杂俎》)
鱼
鱼,章安县出产。它的子孙早上出来觅食,晚上回到母亲腹中,可以容纳四个子孙。脸颊像金一样红,非常健壮,网捕不住,俗称为河伯健儿。(出自《酉阳杂俎》)
鹦鹉螺
鹦鹉螺,尖端弯曲像鸟嘴,因此得名,壳上有青绿色斑纹,大的可以装二升。壳内光亮如云母,可以装酒杯,奇特且可玩赏。(出自《岭表录异》)
红螺
红螺,大小也像鹦鹉螺,壳薄而红,也可以做酒杯。将小螺挖空作为脚,用胶漆粘合,尤其受到喜爱。(出自《岭表录异》)
鸯龟
初宁县有很多鸯龟,壳薄而窄,干燥,头像鹅,和普通的龟不同,而且能咬狗。(出自《南越志》)
鲵鱼
鲵鱼像鲇鱼,有四只脚和长尾巴,能上树。天旱时,就含着水上山,用草叶覆盖身体,张开嘴巴,鸟来喝水,就吸食它们的血。叫声像小孩,峡中的人吃它,先把它绑在树上鞭打,身上流出白色的液体,像构树汁,去掉这个才可以食用,否则有毒。(出自《酉阳杂俎》)
鲎
鲎雌常负雄而行,渔者必得其双。南人列肆卖之,雄者少肉。
雌性的鲎常常背着雄性一起行走,渔民捕捞时一定能得到一对。南方人摆摊出售它们,雄性的鲎肉较少。
旧说,过海辄相积于背,高尺余,如帆,乘风游行。
以前的说法是,鲎过海时总是背靠背地聚集在一起,高度超过一尺,像帆一样,乘风游动。
今鲎壳上有物,高七八寸,如石珊瑚,俗呼鲎帆。
现在鲎的壳上有东西,高七八寸,像石珊瑚,俗称为鲎帆。
至今闽岭重鲎酱。
到现在,福建和广东的山岭地区仍然重视鲎酱。
十二足,壳可为冠,次于白角。
鲎有十二只脚,它的壳可以用来做帽子,品质仅次于白角。
南人取其尾为小如意。
南方人取它的尾巴做成小型的如意。
(出《酉阳杂俎》)
(出自《酉阳杂俎》)
飞鱼,朗山朗水有之,鱼长一尺,能飞,即凌云空,息即归潭底。
飞鱼在朗山朗水的地方有,鱼长一尺,能够飞翔,飞到云层之上,休息时就会回到潭底。
(出《酉阳杂俎》)
(出自《酉阳杂俎》)
虎蟹,壳上有虎斑,可装为酒器,与红蟹皆产琼崖海边,虽非珍奇,亦不易采得也。
虎蟹的壳上有像虎斑的纹路,可以用来装酒,和红蟹一样,都产自琼崖海边,虽然不是珍奇之物,但也很难采集到。
(出《岭表录异》)
(出自《岭表录异》)
蠔即牡蛎也,其初生海岛边,如拳石,四面渐长。
牡蛎就是蠔,它最初在海岛边上孵化,形状像拳头大小的石头,四面逐渐长大。
有高一二丈者,巉岩如山,每一房内,蠔肉一片,随其所生,前后大小不等。
有的牡蛎可以长到一二丈高,像山一样陡峭,每个房间的牡蛎肉一片,随着生长的大小也不一样。
每潮来,诸蠔皆开房,伺虫蚁入,即合之。
每次潮水来临时,所有的牡蛎都会打开壳,等待虫蚁进入,然后闭合。
海夷卢亭者以斧楔取壳,烧以烈火,蠔即启房,挑取其肉,贮以小竹筐,赴虚市,以易西骨米。
海上的卢亭人用斧头撬开壳,用烈火烧烤,牡蛎壳就会打开,挑取里面的肉,放在小竹筐里,去空市上换西骨米。
蠔肉大者醃为炙,小者炒食,肉中有滋味。
大的牡蛎肉腌制后烤着吃,小的炒着吃,肉中味道鲜美。
食之即甚,壅肠骨。
吃了之后非常美味,但容易堵塞肠道。
(出《岭表录异》)
(出自《岭表录异》)
赤鯶公,鲤脊中鳞一道,每鳞上有黑点,大小皆三十六鳞。
赤鯶公这种鱼,鲤鱼脊上有三十六片鳞,每片鳞上都有一个黑点。
唐朝律,取得鲤鱼,即宜放,仍不得吃。
唐朝的法律规定,捕获鲤鱼后应该放生,而且不得食用。
说赤鯶公,卖者决六十。
说赤鯶公,卖的人要被罚款六十。
(出《酉阳杂俎》)
(出自《酉阳杂俎》)
雷穴鱼,兴州有一处名雷穴,水常半穴,每雷声,水塞穴流,鱼随流而出。
兴州有一个地方叫雷穴,那里的水通常只占洞穴的一半,每当雷声响起,水流就会堵塞洞穴,鱼就会随着水流出来。
百姓每候雷声,绕树布网,获鱼无限。
当地百姓每当听到雷声,就会绕着树布置渔网,捕获的鱼不计其数。
非雷声,渔子聚鼓击于穴口,鱼亦辄出,所获半于雷时。
如果不是雷声,渔民就会聚集在洞穴口敲鼓,鱼也会跟着出来,捕获的鱼数量是雷声时的半数。
韦行规为兴州刺史时,与亲故书,说其事。
当韦行规担任兴州刺史时,他给亲朋好友写信,讲述了这件事。
(出《酉阳杂俎》)
(出自《酉阳杂俎》)
虬尾,东海有鱼,虬尾似鸱,鼓浪即降雨,遂设像于屋脊。
虬尾鱼,生活在东海,它的尾巴像鸱,一鼓动浪花就会下雨,于是人们就在屋脊上放置它的像。
(出《谭宾录》)
(出自《谭宾录》)
牛鱼,海上取牛鱼皮悬之,海潮至,即毛竖。
牛鱼,人们在海上取牛鱼的皮悬挂起来,海潮到来时,皮毛就会竖起来。
(出《谭宾录》)
(出自《谭宾录》)
蝤(石多),大者长尺余,两螯至强。
蝤(石多),大的有尺多长,两只螯非常强壮。
八月能与虎斗,虎不如。
八月份能够和老虎搏斗,老虎都不是它的对手。
随大潮退壳,一退一长。
随着大潮退去,它的壳就会脱落,每次脱壳后都会长大。
(出《酉阳杂俎》)
(出自《酉阳杂俎》)
奔(鱼孚),一名瀱,非鱼非蛟,大如舡,长二三丈,若鲇,有两乳在腹下,雄雌阴阳类人。
奔(鱼孚),又名瀱,不是鱼也不是蛟,大小像船,长二三丈,形状像鲇鱼,腹部下面有两个乳房,雄雌的生殖器官像人。
取其子着岸上,声如婴儿啼。
把它的卵放在岸上,声音像婴儿啼哭。
项上有孔,通头,气出哧哧作声,必大风,行者以为候。
它的脖子上有一个孔,通向头部,气体呼出时发出哧哧的声音,这预示着大风,行人会以此为信号。
相传懒妇所化,杀一头,得膏三四斛,取之烧灯,照读书纺绩辄暗。
相传这是懒妇所化,杀死一头,可以得到三四斛油脂,用来点灯,读书或织布时灯就会变暗。
照欢乐之处则明。
照在欢乐的地方就会明亮。
(出《酉阳杂俎》)
(出自《酉阳杂俎》)
係臂如龟,入海捕之,必先祭。
係臂像乌龟,进入海中捕捞它之前,必须先进行祭祀。
又陈所取之数,则自出,因取之。
又告诉它要捕捞的数量,它就会自己出来,然后进行捕捞。
若不信,则风浪覆舡。
如果不相信,就会遇到风浪,船会被颠覆。
(出《酉阳杂俎》)
(出自《酉阳杂俎》)
鸡嘴鱼,李德裕幼时,常于明州见一水族,有两足,嘴似鸡,身如鱼。
鸡嘴鱼,李德裕小时候,在明州经常看到一种水生生物,它有两只脚,嘴巴像鸡,身体像鱼。
(出《酉阳杂俎》)
(出自《酉阳杂俎》)
剑鱼,海鱼千岁为剑鱼,一名琵琶鱼,形似琵琶而喜鸣,因以为名。
剑鱼,海中的鱼经过千年变成剑鱼,又名琵琶鱼,形状像琵琶,喜欢鸣叫,因此得名。
虎鱼老则为蛟;江中小鱼,化为蝗而食五谷者,百岁为鼠。
虎鱼年老后变成蛟龙;江中的小鱼,变成蝗虫吃五谷的,经过百年变成老鼠。
(出《酉阳杂俎》,明抄本作出《述异记》)
(出自《酉阳杂俎》,明代的抄本说是出自《述异记》)
懒妇鱼,淮南有懒妇鱼,俗云,昔杨氏家妇,为姑所怒,溺水死为鱼。
懒妇鱼,淮河地区有懒妇鱼,传说从前有一个姓杨的家的妇女,因为被婆婆生气而溺水身亡,变成了鱼。
其脂膏可燃灯烛,以之照鼓琴瑟博奕,则烂然有光,若照纺绩,则不復明。
它的油脂可以用来点灯烛,用它来照亮弹琴、拉瑟、下棋,就会发出明亮的光芒,如果用它来照亮织布,就会变得不再明亮。
(出《述异记》)
(出自《述异记》)
黄雀化蛤,淮水中,黄雀至秋化为蛤,至春复为黄雀,雀五百年化为蜃蛤。
黄雀化蛤,淮河中的黄雀到了秋天变成蛤蜊,到了春天又变回黄雀,黄雀经过五百年变成蜃蛤。
(出《述异记》)
(出自《述异记》)
天牛鱼,天牛鱼,方员三丈,眼大如斗,口在肋下,露齿无唇,两肉角如臂,两翼长六尺,尾五尺。
天牛鱼,天牛鱼体型方圆三丈,眼睛大得像斗,嘴巴在肋下,露出牙齿没有嘴唇,两个肉质的角像手臂,两个翅膀长六尺,尾巴长五尺。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广记-卷四百六十五-水族二-注解
峰州鱼:峰州鱼指的是生长在峰州的鱼类,峰州位于今四川境内,这里的鱼因其独特的生长环境和味道而闻名。
海虾:海虾指的是海洋中的大型虾类,文中描述的海虾巨大,形态奇特,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
瓦屋子:瓦屋子是指一种贝类,因其壳上有棱如瓦垅而得名,是一种可食用的海产品。
印鱼:印鱼是一种鱼类,其额上有如印章的四方形状,有字迹,传说中是能够预知大鱼死亡的鱼。
石斑鱼:石斑鱼是一种生活在岩石底部的鱼类,因其身上有像石斑的图案而得名。
井鱼:井鱼是一种生活在井中的鱼类,其脑部有特殊的结构,能够产生水滴。
异鱼:异鱼指的是外形或习性与其他鱼类不同的鱼类,文中提到的异鱼具有特殊的腹胃形状。
螃:螃是一种大型的海洋鱼类,背部有石质的鳞片,毒性较大。
鱓鱼:鱓鱼是一种生活在淡水中的鱼类,有药用价值,传说中可以使人白发变黑。
玳瑁:玳瑁是一种海洋龟类,其甲壳可以入药,有解毒和辟邪的作用。
海术:海术是一种生活在海洋中的鱼类,以其独特的捕食方式而著称。
海镜:海镜是一种贝类,因其壳的形状和光泽而得名。
水母:水母是一种生活在海洋中的无脊椎动物,有多种食用和药用价值。
蟹:蟹是一种生活在海洋和淡水中的甲壳类动物,有多种食用和药用价值。
百足蟹:百足蟹是一种生活在海边的甲壳类动物,以其长长的腿而得名。
螗蟹:螗蟹是一种生活在淡水中的甲壳类动物,有特殊的捕食方式。
鱼:鱼是一种生活在淡水中的鱼类,以其特殊的繁殖方式而著称。
鹦鹉螺:鹦鹉螺是一种生活在海洋中的贝类,以其独特的壳形而得名。
红螺:红螺是一种生活在海洋中的贝类,以其红色的壳而得名。
鸯龟:鸯龟是一种生活在淡水中的龟类,以其独特的形态和习性而著称。
鲵鱼:鲵鱼是一种生活在淡水中的鱼类,有特殊的呼吸器官,能够上树。
鲎:鲎是一种古老的海洋生物,因其雌性常携带雄性而行,故渔者容易捕获成对。鲎壳坚硬,古代有将其壳用作防御工具或装饰品。
列肆:指摆摊设点出售商品,即现在的市场或集市。
尺:古代长度单位,一尺相当于约三分之一米。
帆:古代船只上的帆,用于乘风航行。
闽岭:指福建省和浙江省交界处的山脉。
鲎酱:用鲎制作的调味品。
十二足:鲎有十二只脚,是一种独特的海洋生物。
白角:古代指珍贵的白色角制品,常用于装饰或制作器物。
小如意:一种小巧的装饰品,常用于装饰或作为礼物。
飞鱼:一种能够跃出水面飞行的鱼类,常被描述为具有神奇能力。
朗山朗水:指风景秀丽的山水。
琼崖海边:指海南岛的海边。
酒器:用于盛放酒类的器皿。
蠔:即牡蛎,一种常见的贝类海产品。
海夷卢亭:古代对居住在海边民族的一种称呼。
西骨米:古代对外来米粮的称呼。
醃:用酒或醋等浸泡食物。
炙:用火烤熟的食物。
鲤鱼:一种常见的淡水鱼类,在中国文化中有着特殊的象征意义。
唐朝律:指唐朝的法律。
雷穴:指自然形成的洞穴,与雷电有关。
虬尾:一种鱼类,其尾部形状像龙。
牛鱼:一种生活在海中的鱼类,其皮能够随着海潮的变化而变化。
蝤(石多):一种大型的蟹类,两螯强大。
奔(鱼孚):一种非鱼非蛟的海洋生物,形状巨大。
係臂:一种类似龟的海洋生物,用于装饰。
鸡嘴鱼:一种头部形状像鸡的鱼类。
剑鱼:一种生活在海洋中的鱼类,因其形状像剑而得名。
琵琶鱼:剑鱼的别称,因其形状像琵琶。
懒妇鱼:一种传说中的鱼类,与懒妇的故事有关。
黄雀化蛤:一种传说,黄雀在秋季化为蛤,春季又变回黄雀。
蜃蛤:一种海螺,因其形状像蜃而得名。
天牛鱼:一种巨大的海洋生物,其特征描述了其巨大的体型和特殊的外形。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广记-卷四百六十五-水族二-评注
鲎雌常负雄而行,渔者必得其双。南人列肆卖之,雄者少肉。
此句描绘了鲎鱼的一种奇特习性,雌鲎鱼会背负雄鲎鱼而行,渔夫捕获时往往能同时得到一对。南方的商人会售卖这种鱼,但雄鲎鱼肉较少。这里的描述反映了古人对自然现象的观察和记录,同时也体现了对鲎鱼性别差异的认识。
旧说,过海辄相积于背,高尺余,如帆,乘风游行。
古人对鲎鱼的行为进行了神话般的解释,认为它们过海时会相互堆积在背上,形成像帆一样高约一尺的结构,乘风游行。这种描述充满了想象力和浪漫色彩,反映了古人对海洋生物的神秘感和敬畏之情。
今鲎壳上有物,高七八寸,如石珊瑚,俗呼鲎帆。
这里的描述说明了鲎鱼壳上的特殊结构,类似于石珊瑚,被称为鲎帆。这种对自然现象的细致观察和命名,体现了古人对海洋生物的深入了解。
至今闽岭重鲎酱。
此句表明鲎酱在闽岭地区仍然受到重视,说明鲎鱼在当地的饮食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
十二足,壳可为冠,次于白角。
描述了鲎鱼的足部和壳的用途,足部有十二只,壳可以用来制作帽子,其价值仅次于白角。这反映了古人对鲎鱼资源的利用和对其价值的认可。
南人取其尾为小如意。
南方人取鲎鱼的尾巴作为小型的如意,这种习俗体现了古人对吉祥物的追求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飞鱼,朗山朗水有之,鱼长一尺,能飞,即凌云空,息即归潭底。
此句描绘了飞鱼的生活习性,它们能在空中飞行,又能回到水中生活。这种描述充满了奇幻色彩,反映了古人对未知生物的好奇和想象。
虎蟹,壳上有虎斑,可装为酒器,与红蟹皆产琼崖海边,虽非珍奇,亦不易采得也。
虎蟹因其壳上的虎斑而被称为虎蟹,其壳可以用来装酒,与红蟹一样产于琼崖海边。虽然不是珍奇之物,但采集不易。这反映了古人对珍稀资源的珍视和对采集困难的描述。
蠔即牡蛎也,其初生海岛边,如拳石,四面渐长。
蠔即牡蛎,其生长过程从海岛边的小石块开始,逐渐长大。这种描述体现了古人对海洋生物生长过程的观察和记录。
有高一二丈者,巉岩如山,每一房内,蠔肉一片,随其所生,前后大小不等。
蠔的生长形态各异,有的高达一二丈,像山一样巉岩,每个房内都有一片蠔肉,大小不一。这种描述反映了古人对海洋生物多样性的认识。
每潮来,诸蠔皆开房,伺虫蚁入,即合之。
蠔在潮来时会打开壳房,等待虫蚁进入,然后合上壳。这种描述体现了古人对海洋生物生活习性的观察。
海夷卢亭者以斧楔取壳,烧以烈火,蠔即启房,挑取其肉,贮以小竹筐,赴虚市,以易西骨米。
描述了海夷卢亭人采集蠔肉的过程,他们用斧头和楔子打开壳,烧以烈火,取出肉,用小竹筐装好,到市场上换取西骨米。这种描述反映了古人对海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蠔肉大者醃为炙,小者炒食,肉中有滋味。
蠔肉的食用方法多样,大者可以腌制为炙,小者可以炒食,肉质鲜美。这种描述体现了古人对食物的多样性和对美味的追求。
食之即甚,壅肠骨。
食用蠔肉后,可能会引起消化不良,壅塞肠道。这种描述反映了古人对食物效果的观察和记录。
赤鯶公鲤脊中鳞一道,每鳞上有黑点,大小皆三十六鳞。
描述了赤鯶公的特征,其脊中有一道鳞,每片鳞上都有黑点,共有三十六片。这种描述体现了古人对鱼类特征的细致观察。
唐朝律,取得鲤鱼,即宜放,仍不得吃。
唐朝法律规定,捕获鲤鱼后应将其放生,不得食用。这种描述反映了古人对自然规律的尊重和对生物保护的意识。
说赤鯶公,卖者决六十。
如果有人声称卖的是赤鯶公,卖者将会受到六十杖的惩罚。这种描述体现了古人对法律和道德的重视。
雷穴鱼兴州有一处名雷穴,水常半穴,每雷声,水塞穴流,鱼随流而出。
描述了雷穴鱼的生活环境,它们生活在兴州的雷穴中,每当雷声响起,水流堵塞,鱼就会随水流而出。这种描述充满了神秘色彩,反映了古人对自然现象的敬畏。
百姓每候雷声,绕树布网,获鱼无限。
当地百姓会等待雷声响起,然后在树下布网,可以捕获大量的鱼。这种描述反映了古人对自然规律的利用和对捕鱼技巧的掌握。
非雷声,渔子聚鼓击于穴口,鱼亦辄出,所获半于雷时。
如果不在雷声响起时捕鱼,渔夫会在穴口击鼓,鱼也会随水流而出,但捕获量只有雷声时的半数。这种描述反映了古人对自然现象的依赖和对捕鱼技巧的运用。
韦行规为兴州刺史时,与亲故书,说其事。
韦行规作为兴州刺史,曾写信给亲友讲述这一现象。这种描述体现了古人对地方官吏的记录和对地方风物的关注。
虬尾东海有鱼,虬尾似鸱,鼓浪即降雨,遂设像于屋脊。
描述了虬尾鱼的特征,其尾巴像鸱,鼓动波浪就能降雨,因此人们会在屋脊上设立其像。这种描述充满了神话色彩,反映了古人对自然现象的神秘感和敬畏之情。
牛鱼海上取牛鱼皮悬之,海潮至,即毛竖。
描述了牛鱼皮的特性,将其悬挂在海边,海潮到来时,鱼皮上的毛会竖起来。这种描述反映了古人对海洋生物特性的观察和记录。
蝤(石多)大者长尺余,两螯至强。
描述了蝤(石多)的特征,大的蝤(石多)长一尺多,螯部非常强壮。这种描述体现了古人对海洋生物的细致观察。
八月能与虎斗,虎不如。
蝤(石多)在八月时能与虎斗,且虎不是其对手。这种描述充满了奇幻色彩,反映了古人对海洋生物力量的想象。
随大潮退壳,一退一长。
蝤(石多)会随着大潮退去而脱壳,每次脱壳后都会长大。这种描述反映了古人对海洋生物生长规律的观察。
奔(鱼孚)一名瀱,非鱼非蛟,大如舡,长二三丈,若鲇,有两乳在腹下,雄雌阴阳类人。
描述了奔(鱼孚)的特征,它既不是鱼也不是蛟,大小如船,长二三丈,形状像鲇鱼,腹部有乳,雄雌阴阳特征与人相似。这种描述充满了神秘色彩,反映了古人对未知生物的想象。
取其子着岸上,声如婴儿啼。
描述了奔(鱼孚)的繁殖方式,其子会落在岸上,发出像婴儿啼哭的声音。这种描述反映了古人对海洋生物繁殖习性的观察。
项上有孔,通头,气出哧哧作声,必大风,行者以为候。
奔(鱼孚)的项部有一个孔,通向头部,呼吸时会发出哧哧的声音,预示着大风即将来临。这种描述反映了古人对自然现象的观察和利用。
相传懒妇所化,杀一头,得膏三四斛,取之烧灯,照读书纺绩辄暗。
相传懒妇鱼是由懒妇所化,杀死一头可以得到三四斛的油脂,可以用来点灯,照读书和纺绩时,灯光会变得昏暗。这种描述充满了神话色彩,反映了古人对神秘生物的想象。
照欢乐之处则明。
懒妇鱼照在欢乐之处,灯光会变得明亮。这种描述反映了古人对吉祥物的追求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黄雀化蛤淮水中,黄雀至秋化为蛤,至春复为黄雀,雀五百年化为蜃蛤。
描述了黄雀化蛤的神奇现象,黄雀在淮水中会化为蛤,到了春天又变回黄雀,黄雀经过五百年会化为蜃蛤。这种描述充满了神话色彩,反映了古人对自然现象的神秘感和敬畏之情。
天牛鱼方员三丈,眼大如斗,口在肋下,露齿无唇,两肉角如臂,两翼长六尺,尾五尺。
描述了天牛鱼的特征,其体型巨大,眼睛像斗一样大,口位于肋下,牙齿露出无唇,有两个肉角像手臂一样,两翼长六尺,尾巴长五尺。这种描述充满了神秘色彩,反映了古人对未知生物的想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