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李昉(925年-996年),宋代著名的文学家和历史学家,他在《太平广记》的编纂过程中,结合了当时的历史、文化和传说,广泛收录了中国古代的神话和民间故事。
年代:成书于宋代(约10世纪)。
内容简要:《太平广记》是李昉主编的中华文化和历史中一部重要的文献,收录了从古至宋代的各种神话、民间故事、传说、历史事件等。书中内容广泛,既有历史人物的传记,也有民间流传的故事、奇闻异事以及道家、佛家思想的结合。它为后代提供了丰富的文化资源,成为研究中国古代民间故事和历史传闻的重要工具。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广记-卷四百五十七-蛇二-原文
蒙山秦瞻广州人袁玄瑛薛重顾楷树提家隋炀帝兴福寺
张骑士李崇贞马岭山至相寺贤者李林甫韦子春宣州江
李齐物严挺之天宝樵人无畏师张镐毕乾泰杜暐海州猎人
蒙山
鲁国费县蒙山上有寺废久,民欲架堂者,辄大蛇数十丈长,出来惊人,故莫得安焉。(出《异苑》)
秦瞻
秦瞻居曲河(明抄本“河”作“阿”。)彭星野,忽有物如蛇,突入其脑中。蛇来,先闻臭气,便从鼻入,盘其头中,觉泓泓冷,闻其脑间,食声咂咂,数日出去。寻复来,取手巾,急缚口鼻,故不得入。积年无他,唯患头重。(出《广古今五行记》)
广州人
广州人共在山中伐木,忽见石窠中有三卵,大如升,便取煮之。汤始热,便闻林中如风雨声。须臾,有一蛇大十围,长四五丈,径来,于汤中衔卵去,三人无几皆死。(出《续搜神记》)
袁玄瑛
吴兴太守(“守”原作“平”,据明抄本改。)袁玄瑛当之官。往日者问吉凶,曰:“法。至官当有赤蛇为妖,不可杀。”至,果有赤蛇在铜虎符石函上蟠,玄瑛命杀之,其后果为贼徐馥所害也。(出《广古今五行记》)
薛重
会稽郡吏郧县薛重得假还家,夜至家,户闭,闻妇床上有丈夫眠声,唤妇,久从床上出来(“来”原作“未”,据明抄本改。)开户。持刀便逆问妇曰:“床上醉人是谁?”妇大惊愕,因且苦自申明,实无人。重家唯有一户,既入,便闭妇索。了无所见。见一蛇隐在床脚,酒醉臭,重斫蛇寸断,掷于后沟。经日而妇死,数日,重又死,后忽然而生。说始死,有人桎梏之。将到一处,有官寮问曰:“何以杀人?”重曰:“实不行凶。”曰:“尔云不杀者,近寸断掷著后沟,此是何物?”重曰:“正杀蛇耳。”府君愕然有悟曰:“我当用为神,而敢淫人妇,又讼人。”敕左右持来。吏将一人,著平巾帻,具诘其淫妄之罪,命付狱,重为官司便遣将出,重倏忽而还。(出《广古今五行记》)
顾楷
陈时吴兴顾楷在田上树取桑叶,见五色大蛇入一小穴。其后蛇相次,或三尺五尺次第相随,略有数百。楷急下树,看所入之处,了不见有孔。日暮还家,楷病口哑,不复得语。(出《广古今五行记》)
树提家
隋绛州夏县树提家,新造宅,欲移入,忽有蛇无数,从室中流出门外,其稠如箔上蚕,盖地皆遍。时有行客云:“解符镇。”取桃枝四枚书符,绕宅四面钉之,蛇渐退,符亦移就之。蛇入堂中心,有一孔,大如盆口,蛇入并尽。命煎汤一百斛灌之,经宿,以锹掘之,深数尺。得古铜钱二十万贯。因陈破,铸新钱,遂巨富。蛇乃是古铜之精。(出《朝野佥载》)
隋炀帝
《搜神记》:“蛇千年则断复续。”
《淮南子》云:“神蛇自断其身而自相续。”
隋炀帝遣人于岭南,边海穷山,求此蛇数四,而至洛下。所得之者,长可三尺,而色黄黑,其头锦文,全似金色,不能毒人,解食肉。若欲令自断其身者,则先触之令怒,使不任其愤毒,则自断为三四。其断之处,如刀截焉,见其皮骨文理,亦有血焉。然久怒定,则三四断稍稍自相就而连续,体复如故,亦似不相断。隋著作郎邓隆云,此灵蛇一类,自断,不必千岁也。(出《穷神秘苑》)
兴福寺
长安兴福寺有十光佛院,其院宇极壮丽,云是隋所制。贞观中,寺僧以其年纪绵远,虑有摧圮,即经费计工,且欲新其土木,乃将毁撤。既启户,见有蛇万数,连贯在地,蛇蟠绕如积,摇首呿喙,若吞噬之状。寺僧大惧,以为天悯重劳,故假灵变,于是不敢除毁。(出《宣室志》)
张骑士
张骑士者,自云,幼时随英公李勣渡海,遇风十余日,不知行几万里。风静不波,忽见二物黑色,头状类蛇,大如巨船,其长望而不极。须臾,至船所,皆以头绕(明抄本“绕”作“搭”)船横推,其疾如风。舟人惶惧,不知所抗,已分为所啖食,唯念佛求速死耳。久之,到一山,破船如积。各自念云,彼人皆为此物所食。须臾,风势甚急,顾视船后,复有三蛇,追逐亦至,意如争食之状。二蛇放船,回与三蛇斗于沙上,各相蜿蟺于孤岛焉。舟人因是乘风举帆,遂得免难。后数日,复至一山,遥见烟火,谓是人境。落帆登岸,(“岸”原作“陵”,据明抄本改。)与二人同行,门户甚大,遂前款关。有人长数丈,通身生白毛,出见二人,食之。一人遽走至船所,才上船,未及开,白毛之士走来牵揽。船人人各执弓刀斫射之,累挥数刀,然后见释。离岸一里许,岸上已有数十头,戟手大呼。因又随风飘帆五六日,遥见海岛。泊舟问人,云见清远县界,属南海。(出《广异记》)
李崇贞
高宗光宅中,李崇贞任益州长史。厅前柑子树有一子如鸡子。晚熟,微有小孔如针,群官咸异之。方欲将进,久而乃罢。因剖之,得一赤斑蛇,长尺余,崇贞后竟以罪死。(出《广古今五行记》)
又连州见一柑树,四月中,有子如拳大,剖之,有两头蛇。(出《广古今五行记》)
在连州看到一棵柑子树,四月中旬,结了果象拳头那么大,又剖开一看,里面有一只两头蛇。
马岭山
开元四年六月,郴州马岭山侧有白蛇,长六七尺,黑蛇长丈余。须臾,二蛇斗,白者吞黑蛇,到粗处,口两嗌皆裂,血流滂沛。黑蛇头入,啮白蛇肋上作孔,头出二尺余,俄而两蛇并死,后十余日,大雨,山水暴涨,漂破五百余家,失三百余人。(出《朝野佥载》)
至相寺贤者
长安至相寺有贤者,自十余岁,便在西禅院修道。院中佛堂座下,恒有一蛇,贤者初修道时,蛇大一围,及后四十余年,蛇如堂柱。人(“人”原作“大”,据明抄本改。)蛇虽相见,而不能相恶。开元中,贤者夜中至佛堂礼拜,堂中无灯,而光粲满堂,心甚怪之。因于蛇出之处,得径寸珠。至市高举价,冀其识者。数日,有胡人交市,定还百万。贤者曰:“此夜光珠,当无价,何以如此酬直?”胡云:“蚌珠则贵,此乃蛇珠,多至千贯。”贤者叹伏,遂卖焉。(出《广异记》)
李林甫
李林甫宅,即李靖宅。有泓师者以道术闻于睿宗时,尝与过其宅,谓人曰:“后之人有能居此者,贵不可言。”其后久无居人。开元初,林甫官为奉御,遂从而居焉。人有告于泓师,曰:“异乎哉!吾言果验。(验原作如。据明抄本改。)是十有九年居相位,称豪贵于天下者,此(此原作一。据明抄本改。)人也。虽然,吾惧其易制中门,则祸且及矣。”林甫果相玄宗,恃权贵,为人觖望者久之。及末年,有人献良马,甚高,而其门稍庳,不可乘以过,遂易而制。既毁其檐,忽有蛇千万数,在屋瓦中。林甫恶之,即罢而不能毁焉。未几,林甫竟籍没。其始相至籍没,果十九年矣。(出《宣室志》)
韦子春
临淮郡有馆亭,滨泗水上。亭有大木,周数十栱,(“栱”原作“株”,据明抄本改。)突然劲拔,阴合百步,往往有甚风迅雷,夕发其中。人望见亭有二光,对而上下,赫然若电,风既息,其光亦闭。开元中,有韦子春以勇力闻,会子春客于临淮,有人语其事者,子春曰:“吾能伺之。”于是挈衣橐止于亭中以伺焉。后一夕,遂有大风雷震于地,亭屋摇撼,果见二光照耀亭宇。子春乃敛衣而下,忽觉有物蟠绕其身,冷如水冻,束不可解。回视,见二老在其身后。子春即奋身挥臂,騞然有声,其缚亦解,遂归亭中。未几而风雨霁,闻亭中腥若鲍肆。明日视之,见一巨蛇中断而毙,血遍其地。里人相与来观,谓子春且死矣。乃见之,大惊。自是其亭无风雷患。(出《宣室志》)
宣州江
宣州鹊头镇,天宝七载,江水盛涨漫三十里。吴俗善泅,皆入水接柴木。江中流有一材下,长十余丈,泅者往观之,乃大蛇也。其色黄,为水所浮,中江而下。泅者惧而返,蛇遂开口衔之,泅者正横蛇口,举其头,去水数尺。泅者犹大呼请救,观者莫敢救焉。(出《纪闻》)
李齐物
河南尹李齐物,天宝中,左迁竟陵太守。郡城南楼有白烟,刺史不改即死,土人以为常占。齐物被黜,意甚恨恨。楼中忽出白烟,乃发怒云:“吾不畏死,神如余何?”使人寻烟出处,云:“白烟悉白虫,恐是大蛇。”齐物令掘之,其孔渐大,中有大蛇,身如巨瓮。命以镬煎油数十斛,沸则灼之。蛇初雷吼,城堞震动,经日方死。乃使人下堑塞之,齐物亦更无他。(出《广异记》)
严挺之
严挺之为魏州刺史,初到官,临厅事。有小蛇从门入,至案所,以头枕案。挺之初不达,遽持牙笏,压其头下地。正立凝想,顷之,蛇化成一符。挺之意是术士所为,寻索无获而止。(出《广异记》)
天宝樵人
天宝中,有樵人入山醉卧,为蛇所吞。其人微醒,怪身动摇,开视不得,方知为物所吞。因以樵刀画腹,得出之。眩然迷闷,久之方悟。其人自尔半身皮脱,如麻风状。(出《广异记》)
无畏师
天宝中,无畏师在洛,是时有巨(“巨”原作“目”,据明抄本改。)蛇,状甚异,高丈余,围五十尺,魁魁若。盘绕出于山下,洛民咸见之。于是无畏曰:“后此蛇决水潴洛城。”即说佛书义甚精。蛇至夕,则驾风露来,若倾听状。无畏乃责(“责”原作“愤”,据明抄本改。)之曰:“尔蛇也,营居深山中,固安其所,何为将欲肆毒于世?即速去,无患生人。”其蛇闻之,遂俯于地,若有惭色,须臾而死焉。其后禄山据洛阳,尽毁宫庙,果无畏所谓决洛水潴城之应。(出《宣室志》)
张镐
洪州城自马瑗置立后,不复修革。相传云:“修者必死。”永泰中,都督张镐修之不疑。忽城西北陬遇一大坎,坎中见二蛇,一白一黑,头类牛,形如巨瓮,长六十余尺,蜿蟺在坑中,其余小蛇不可胜数。遽以白镐,镐命逐之出,乃以竹篾缚其头,牵之。蛇初不开目,随牵而出。小蛇甚多,军人或有伤其小者十余头,然犹大如饮椀。二蛇相随入徐孺亭下放生池中,池水深数丈,其龟皆走出上岸,为人所获,鱼亦鼓鳃出水,须臾皆死。后七日,镐薨。判官郑从、南昌令马皎,二子相继而卒。(原缺出处,明抄本作出《广异记》)
毕乾泰
唐左补阙毕乾泰,瀛州任丘人,父母年五十,自营生藏讫。
至父年八十五,又自造棺,稍高大,嫌藏小,更加砖二万口。
开藏欲修之,有蛇无数。
时正月尚寒,蛰未能动,取蛇投一空井中,仍受蛇不尽,其蛇金色。
泰自与奴开之,寻病而卒。
月余,父母俱亡。
此开之不得其所也。
(出《朝野佥载》)
杜暐
殿中侍御史杜暐尝使岭外,至康州,驿骑思止,(“止”原作“上”,据明抄本改。)白曰:“请避毒物。”
于是见大蛇截道南出,长数丈,玄武后追之。
道南有大松树,蛇升高枝盘绕,垂头下视玄武。
玄武自树下仰其鼻,鼻中出两道碧烟,直冲蛇头,蛇遂裂而死,坠于树下。
又见蜈蚣大如筝。(“筝”字原空缺,据明抄本补。)
牛肃曾以其事问康州司马狄公,狄公曰:“昔天宝四载,广府因海潮,漂一蜈蚣,死,剖其一爪,则得肉百二十斤。
至广州市,有人笼盛两头蛇。集人众中言:‘汝识二首蛇乎?汝见二首蛇,则其首并出,吾今异于是,首蛇各一头,欲见之乎?’
市人请见之,乃出其蛇。
蛇长二尺,头在首尾。
市人伶者,常以弄蛇为业,每执诸蛇,不避毒害。
见两头蛇,则以手执之。
蛇螫其手,伶者言痛,弃蛇于地。
加药焉,不愈。
其啮处肿,遂浸淫,俄而遍身。
伶者死,身遂洪大,其骨肉皆化为水,身如贮水囊。
有顷水溃,遂化尽。
人与两头蛇失所在。
(出《纪闻》)
海州猎人
海州人以射猎为事,曾于东海山中射鹿。
忽见一蛇,黑色,大如连山,长近十丈,两目成日。
自海而上,人见蛇惊惧,知不免死。
因伏念佛。
蛇至人所,以口衔人及其弓矢,渡海而去。
遥至一山,置人于高岩之上。
俄而复有一蛇自南来,至山所,状类先蛇而大倍之。
两蛇相与斗于山下,初以身相蜿蟺,久之,口相噬。
射士知其求己助。
乃傅药矢,欲射之。
大蛇先患一目,人乃复射其目,数矢累中。
久之,大蛇遂死,倒地上。
小蛇首尾俱碎,乃衔大真珠瑟瑟等数斗,送人归至本所也。
(出《广异记》)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广记-卷四百五十七-蛇二-译文
蒙山秦瞻广州人袁玄瑛薛重顾楷树提家隋炀帝兴福寺张骑士李崇贞马岭山至相寺贤者李林甫韦子春宣州江李齐物严挺之天宝樵人无畏师张镐毕乾泰杜暐海州猎人蒙山鲁国费县蒙山上有寺废久,民欲架堂者,辄大蛇数十丈长,出来惊人,故莫得安焉。(出《异苑》)
秦瞻居曲河(明抄本“河”作“阿”。)彭星野,忽有物如蛇,突入其脑中。蛇来,先闻臭气,便从鼻入,盘其头中,觉泓泓冷,闻其脑间,食声咂咂,数日出去。寻复来,取手巾,急缚口鼻,故不得入。积年无他,唯患头重。(出《广古今五行记》)
广州人共在山中伐木,忽见石窠中有三卵,大如升,便取煮之。汤始热,便闻林中如风雨声。须臾,有一蛇大十围,长四五丈,径来,于汤中衔卵去,三人无几皆死。(出《续搜神记》)
吴兴太守(“守”原作“平”,据明抄本改。)袁玄瑛当之官。往日者问吉凶,曰:“法。至官当有赤蛇为妖,不可杀。”至,果有赤蛇在铜虎符石函上蟠,玄瑛命杀之,其后果为贼徐馥所害也。(出《广古今五行记》)
会稽郡吏郧县薛重得假还家,夜至家,户闭,闻妇床上有丈夫眠声,唤妇,久从床上出来(“来”原作“未”,据明抄本改。)开户。持刀便逆问妇曰:“床上醉人是谁?”妇大惊愕,因且苦自申明,实无人。重家唯有一户,既入,便闭妇索。了无所见。见一蛇隐在床脚,酒醉臭,重斫蛇寸断,掷于后沟。经日而妇死,数日,重又死,后忽然而生。说始死,有人桎梏之。将到一处,有官寮问曰:“何以杀人?”重曰:“实不行凶。”曰:“尔云不杀者,近寸断掷著后沟,此是何物?”重曰:“正杀蛇耳。”府君愕然有悟曰:“我当用为神,而敢淫人妇,又讼人。”敕左右持来。吏将一人,著平巾帻,具诘其淫妄之罪,命付狱,重为官司便遣将出,重倏忽而还。(出《广古今五行记》)
陈时吴兴顾楷在田上树取桑叶,见五色大蛇入一小穴。其后蛇相次,或三尺五尺次第相随,略有数百。楷急下树,看所入之处,了不见有孔。日暮还家,楷病口哑,不复得语。(出《广古今五行记》)
隋绛州夏县树提家,新造宅,欲移入,忽有蛇无数,从室中流出门外,其稠如箔上蚕,盖地皆遍。时有行客云:“解符镇。”取桃枝四枚书符,绕宅四面钉之,蛇渐退,符亦移就之。蛇入堂中心,有一孔,大如盆口,蛇入并尽。命煎汤一百斛灌之,经宿,以锹掘之,深数尺。得古铜钱二十万贯。因陈破,铸新钱,遂巨富。蛇乃是古铜之精。(出《朝野佥载》)
《搜神记》:“蛇千年则断复续。”
《淮南子》云:“神蛇自断其身而自相续。”
隋炀帝遣人于岭南,边海穷山,求此蛇数四,而至洛下。所得之者,长可三尺,而色黄黑,其头锦文,全似金色,不能毒人,解食肉。若欲令自断其身者,则先触之令怒,使不任其愤毒,则自断为三四。其断之处,如刀截焉,见其皮骨文理,亦有血焉。然久怒定,则三四断稍稍自相就而连续,体复如故,亦似不相断。隋著作郎邓隆云,此灵蛇一类,自断,不必千岁也。(出《穷神秘苑》)
长安兴福寺有十光佛院,其院宇极壮丽,云是隋所制。贞观中,寺僧以其年纪绵远,虑有摧圮,即经费计工,且欲新其土木,乃将毁撤。既启户,见有蛇万数,连贯在地,蛇蟠绕如积,摇首呿喙,若吞噬之状。寺僧大惧,以为天悯重劳,故假灵变,于是不敢除毁。(出《宣室志》)
张骑士者,自云,幼时随英公李勣渡海,遇风十余日,不知行几万里。风静不波,忽见二物黑色,头状类蛇,大如巨船,其长望而不极。须臾,至船所,皆以头绕(明抄本“绕”作“搭”)船横推,其疾如风。舟人惶惧,不知所抗,已分为所啖食,唯念佛求速死耳。久之,到一山,破船如积。各自念云,彼人皆为此物所食。须臾,风势甚急,顾视船后,复有三蛇,追逐亦至,意如争食之状。二蛇放船,回与三蛇斗于沙上,各相蜿蟺于孤岛焉。舟人因是乘风举帆,遂得免难。后数日,复至一山,遥见烟火,谓是人境。落帆登岸,(“岸”原作“陵”,据明抄本改。)与二人同行,门户甚大,遂前款关。有人长数丈,通身生白毛,出见二人,食之。一人遽走至船所,才上船,未及开,白毛之士走来牵揽。船人人各执弓刀斫射之,累挥数刀,然后见释。离岸一里许,岸上已有数十头,戟手大呼。因又随风飘帆五六日,遥见海岛。泊舟问人,云见清远县界,属南海。(出《广异记》)
高宗光宅中,李崇贞任益州长史。厅前柑子树有一子如鸡子。晚熟,微有小孔如针,群官咸异之。方欲将进,久而乃罢。因剖之,得一赤斑蛇,长尺余,崇贞后竟以罪死。(出《广古今五行记》)
又连州见一柑树,四月中,有子如拳大,剖之,有两头蛇。(出《广古今五行记》)
在连州看到一棵柑子树,四月中旬,结了果象拳头那么大,又剖开一看,里面有一只两头蛇。
马岭山:开元四年六月,郴州马岭山旁边有白蛇,长六七尺,黑蛇长一丈多。不久,两条蛇开始斗,白蛇吞了黑蛇,到了粗的地方,白蛇的嘴巴都裂开了,血流成河。黑蛇的头钻进了白蛇的身体,咬在白蛇的肋上造成了一个洞,头出来有两尺多长,然后两条蛇都死了。过了十多天,大雨,山水暴涨,冲毁了五百多户人家,有三百多人失踪。(出自《朝野佥载》)
至相寺贤者:长安至相寺有一位贤者,从十几岁开始就在西禅院修道。院中佛堂下面,一直有一只蛇,贤者刚开始修道时,蛇只有一围粗,到了四十多年后,蛇就像佛堂的柱子一样粗。人和蛇虽然经常见面,但并不互相讨厌。开元年间,贤者在夜里来到佛堂礼拜,佛堂里没有灯,但整个佛堂却充满了光芒,他对此感到非常奇怪。于是他在蛇出现的地方,找到了一颗直径一寸的珠子。拿到市场上高价出售,希望有人能认出它。几天后,有一个胡人愿意出高价购买。贤者说:‘这颗夜明珠是无价的,为什么要用这样的价格来交换呢?’胡人说:‘珍珠虽然珍贵,但这颗是蛇珠,价值高达千贯。’贤者感叹不已,于是卖掉了它。(出自《广异记》)
李林甫:李林甫的宅子就是李靖的宅子。有一个叫泓师的道士在睿宗时期以道术闻名,曾经去过李林甫的宅子,对人说:‘将来能住在这里的人,地位尊贵得无法言喻。’之后这里很久都没有人居住。开元初年,李林甫官至奉御,于是搬到这里居住。有人告诉泓师,说:‘奇怪啊!我说的果然应验了。这个人做了十九年的宰相,在天下享有盛名。虽然如此,我担心他容易受到中门之祸。’李林甫果然做了玄宗的宰相,依仗权势,让很多人对他不满。到了晚年,有人献上一匹好马,马很高,但门稍微矮一些,不能骑着它过去,于是他改变了门的大小。拆毁了屋檐后,突然有数以千万计的蛇在屋瓦中。李林甫很讨厌它们,但无法摧毁它们。不久,李林甫最终被抄家。他从做宰相到被抄家,果然是十九年。(出自《宣室志》)
韦子春:临淮郡有一座馆亭,靠近泗水。亭子里有一棵大树,周长数十围,突然挺拔,树荫覆盖百步,常常有狂风和雷声。晚上,从树中发出两道光芒,上下相对,像闪电一样耀眼。风停了,光芒也就消失了。开元年间,有一个叫韦子春的人以勇力闻名,他来到临淮,有人告诉他这件事,韦子春说:‘我能等它。’于是他带着衣物和包裹在亭子里等待。后来一个晚上,突然有大风和雷声,亭子摇摇欲坠,果然看到两道光芒照耀着亭子。韦子春就整理了一下衣服,下去了,突然觉得有东西缠绕在身上,冷得像冰冻一样,绑得无法解开。回头看,看到两个老人在他身后。韦子春就奋力挥动手臂,发出响声,束缚也解开了,于是回到了亭子里。不久,风雨停了,听到亭子里有腥味,像鱼市一样。第二天一看,看到一条巨大的蛇被切断而死,血染红了地面。村民们一起来观看,以为韦子春要死了。但是看到他,都非常惊讶。从那以后,这个亭子再也没有风雷之灾。(出自《宣室志》)
宣州江:宣州鹊头镇,天宝七载,江水暴涨,泛滥三十里。吴地的人擅长游泳,都下水去接柴木。江中有一根木头,长十多丈,游泳的人去观看,发现是一条大蛇。蛇的颜色是黄色的,被水浮起来,从江中游过。游泳的人害怕了,就返回了,蛇就张开嘴巴咬住了木头,游泳的人正好横在蛇的嘴里,蛇把头抬起来,离水面有几尺高。游泳的人大声呼救,但没有人敢救他。(出自《纪闻》)
李齐物:河南尹李齐物,天宝年间,被贬为竟陵太守。郡城南楼有白烟,如果刺史不改就会死,当地人把这当作常例。李齐物被贬后,非常怨恨。楼中突然冒出白烟,他愤怒地说:‘我不怕死,神又能把我怎么样?’派人去找白烟的来源,说:‘白烟都是白色的虫子,可能是大蛇。’李齐物让人挖,洞越来越大,里面有一条大蛇,身体像大缸一样粗。让人用大锅煮了几十斛油,油沸腾后,就烧蛇。蛇一开始发出雷鸣般的吼声,城墙都震动了,经过一天才死去。然后让人下去填塞洞口,李齐物也因此再也没有其他事情。(出自《广异记》)
严挺之:严挺之担任魏州刺史,刚到任时,在厅堂上。有一条小蛇从门里进来,到了案桌前,用头靠着案桌。严挺之最初不明白,就拿起笏板,压在蛇的头上。他正立在那里沉思,过了一会儿,蛇变成了一道符。严挺之认为是术士所为,寻找但没有找到。(出自《广异记》)
天宝樵人:天宝年间,有一个樵夫进山醉酒后躺在地上,被蛇吞了。他稍微清醒了一些,觉得身体在动,看不清楚,才知道是被东西吞了。于是他用斧头在腹部划了一下,才得以出来。他感到头晕目眩,过了很久才清醒过来。这个人从此半身皮肤脱落,像麻风病人一样。(出自《广异记》)
无畏师:天宝年间,无畏师在洛阳,当时有一条巨大的蛇,形状非常奇特,高有一丈多,围有五十尺,庞大得像山一样。它在山下盘绕着,洛阳的百姓都看到了。于是无畏师说:‘这条蛇一定会淹没洛阳城。’他就开始讲解佛经,非常精深。蛇到了晚上,就驾着风露水来到,好像在倾听的样子。无畏师就责备它说:‘你是蛇,本来应该住在深山里,安心生活,为什么要将毒害带到世间?快走,不要伤害人类。’这条蛇听到后,就趴在地上,好像很羞愧,过了一会儿就死了。后来安禄山占据洛阳,摧毁了所有的宫殿和寺庙,果然应验了无畏师所说的淹没洛阳城的话。(出自《宣室志》)
张镐:洪州城自从马瑗设立后,就再也没有进行过修缮。传说中有人说:‘修城的人一定会死。’永泰年间,都督张镐毫不犹豫地进行了修缮。突然在城西北角遇到一个大坑,坑里有两条蛇,一白一黑,头像牛,形状像大缸,长六十多尺,盘绕在坑里,其他的小蛇数不胜数。张镐让人用白镐把蛇赶出来,然后用竹篾绑住蛇头,拉着它们。蛇一开始没有睁开眼睛,随着拉扯而出来。小蛇非常多,有的士兵不小心伤害了它们,但它们仍然像大碗那么大。两条蛇跟着被拉到徐孺亭下的放生池中,池水深几丈,里面的龟都跑上岸,被人捉走,鱼也鼓起鳃,从水中出来,不一会儿都死了。七天之后,张镐去世了。他的判官郑从、南昌令马皎,他的两个儿子也相继去世。(出处缺失,明抄本出自《广异记》)
唐朝的左补阙毕乾泰,是瀛州任丘人,他的父母到了五十岁,他就开始自己经营生计。到了他父亲八十五岁的时候,毕乾泰又自己制作了一口棺材,棺材稍微高一些,因为觉得之前的藏棺太小,所以又增加了两万块砖。他打算打开藏棺修理,却发现里面有无数的蛇。当时正值正月,天气还很寒冷,蛇都还没出来活动,毕乾泰让人把蛇投进一个空井里,但蛇还是不断出现,而且这些蛇是金色的。毕乾泰亲自和仆人一起打开藏棺,不久后就生病去世了。一个月后,他的父母也相继去世。这就是因为打开藏棺而不得善终的例子。(出自《朝野佥载》)
殿中侍御史杜暐曾经出使岭外,到了康州,驿站里的马想要停下来。(“止”原本写作“上”,根据明抄本进行修改。)他告诉驿站的人说:“请让我避开这些有毒的东西。”于是他看到了一条大蛇截住了道路向南逃跑,蛇身有数丈长,玄武神在后追赶它。道路南边有一棵大松树,蛇爬到高高的树枝上盘绕,低头向下看着玄武。玄武从树下仰起鼻子,从鼻孔中喷出两道碧绿色的烟雾,直冲向蛇头,蛇于是裂开而死,掉落在树下。他还看到了一条像筝一样大的蜈蚣。(“筝”字原本缺失,根据明抄本进行补充。)牛肃曾经向康州的司马狄公询问这件事,狄公说:“以前天宝四年,广府因为海潮,漂来了一条蜈蚣,死了。剖开它的一只爪子,里面就有肉一百二十斤。到了广州市,有人用笼子装着两头蛇。在众人中说道:‘你们认识两头蛇吗?你们看到过两头蛇,那么它的头都会同时出现,我现在展示的跟这个不一样,每个头都是一头,你们想看吗?’市民们请求看,于是他拿出了蛇。蛇身长两尺,头在两端。一个以玩蛇为业的艺人,经常拿各种蛇,不怕有毒。看到两头蛇,就用手去抓它。蛇咬了他的手,艺人说痛,就把蛇扔在地上。涂上药,但没好。被咬的地方肿起来,逐渐蔓延,不久就遍布全身。艺人死了,身体变得很大,他的骨头和肉都化成了水,身体就像装满水的袋子。过了一会儿水破了,身体就完全消失了。人和两头蛇都消失了。(出自《纪闻》)
海州的猎人以射猎为生,曾在东海山里射鹿。突然看到一条黑色的蛇,大小像连绵的山一样,长度接近十丈,两只眼睛像太阳。人们看到蛇都感到惊恐,知道无法逃脱死亡的命运。于是他们趴在地上念佛。蛇来到人们那里,用嘴叼着人和他的弓箭,渡过海洋离开了。远远地来到一座山,把人放在高高的岩石上。不久又有一条蛇从南边来,来到山里,形状和先前的蛇类似,但大得多。两条蛇在山下互相搏斗,一开始是用身体蜿蜒盘绕,后来就用嘴互相咬。射箭的人知道它们是在向他求助。于是他准备药箭,想要射击它们。大蛇先失去了一只眼睛,人们就再次射击它的眼睛,连续射中了几箭。过了一段时间,大蛇就死了,倒在地上。小蛇的头尾都碎了,于是它叼着几斗大珍珠和其他宝贝,把人送回原来的地方。(出自《广异记》)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广记-卷四百五十七-蛇二-注解
蒙山:位于鲁国费县,山上有寺庙,因蛇怪而出名。
秦瞻:古代人物,居曲河,曾遭遇蛇怪。
广州人:广州地区的居民,在山中伐木时遭遇蛇怪。
袁玄瑛:吴兴太守,因杀蛇而遭害。
薛重:会稽郡吏,因误杀蛇而遭遇怪异事件。
顾楷:吴兴顾楷,在田上树取桑叶时遭遇蛇怪。
树提家:隋朝时期绛州夏县的一个家族,因蛇精而致富。
隋炀帝:隋朝第二位皇帝,传说中寻找灵蛇。
兴福寺:位于长安的寺庙,因蛇怪而未毁。
张骑士:古代骑士,遭遇海上的蛇怪。
李崇贞:唐朝官员,因官厅前柑子树上的蛇怪而遭害。
马岭山至相寺:未在文中明确解释,可能指代具体的地理位置或寺庙。
贤者李林甫韦子春宣州江:未在文中明确解释,可能指代人物或地点。
李齐物严挺之天宝樵人无畏师张镐毕乾泰杜暐海州猎人:未在文中明确解释,可能指代一系列人物。
《异苑》:古代小说集,记载了许多奇闻异事。
《广古今五行记》:古代志怪小说集,记载了许多奇异事件。
《续搜神记》:古代志怪小说集,记载了许多神鬼故事。
《朝野佥载》:古代小说集,记载了许多朝野逸事。
《搜神记》:古代志怪小说集,记载了许多神鬼故事。
《淮南子》:古代哲学著作,包含了许多神话传说。
《穷神秘苑》:古代志怪小说集,记载了许多神秘事件。
《宣室志》:古代志怪小说集,记载了许多神秘故事。
《广异记》:古代志怪小说集,记载了许多奇异事件。
柑子树:柑子树是指柑橘树,属于芸香科植物,是中国南方常见的果树,其果实柑橘味道甜美,富含维生素C,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常用来比喻吉祥和丰收。
两头蛇:两头蛇是一种民间传说中的生物,通常被描述为有两条头部的蛇,有时被看作是不祥之兆,象征着厄运或灾难。
马岭山:马岭山是湖南省郴州市的一个地名,文中提到的白蛇和黑蛇斗的场景,可能被用来比喻自然界中的生物竞争或象征权力斗争。
开元四年:开元四年是唐朝唐玄宗李隆基的年号,公元716年,文中提到的马岭山事件发生在此年。
至相寺:至相寺是位于长安(今西安)的一座古寺,文中提到的贤者和蛇珠的故事发生在此寺。
开元中:开元中指的是唐朝唐玄宗李隆基的开元年间,公元713年至741年,这是一个文化繁荣的时期。
胡人:胡人是指古代对北方、西方少数民族的泛称,文中提到的胡人交市,可能是指与西域商人进行交易。
李林甫:李林甫是唐朝著名的政治家,曾任宰相,文中提到的李林甫宅和蛇的故事,可能被用来警示权力滥用。
宣室志:《宣室志》是唐代的一部志怪小说集,收录了许多奇异的故事。
韦子春:韦子春是唐朝的一位勇力之士,文中提到的韦子春和风雷的故事,可能被用来展示英雄的勇猛。
宣州江:宣州江是指位于今安徽省宣城市的长江的一段,文中提到的江水盛涨和大蛇的故事,可能被用来描绘自然灾害。
李齐物:李齐物是唐朝的一位官员,文中提到的李齐物和刺史的故事,可能被用来反映官场的不公。
严挺之:严挺之是唐朝的一位官员,文中提到的严挺之和蛇符的故事,可能被用来讲述奇异的经历。
天宝樵人:天宝樵人是指在天宝年间(公元742-755年)的樵夫,文中提到的樵人和蛇的故事,可能被用来描述民间传说。
无畏师:无畏师是唐朝的一位高僧,文中提到的无畏师和蛇的故事,可能被用来展示佛教的威力。
张镐:张镐是唐朝的一位官员,文中提到的张镐和蛇的故事,可能被用来讲述官员的胆识。
洪州城:洪州城是指今江西省南昌市,文中提到的洪州城和蛇的故事,可能被用来描述地方传说。
毕乾泰:毕乾泰是文中提到的人物,但未提供具体背景和故事,因此无法进行注解。
左补阙:唐代官职,指左补缺,是中央政府中的官员,负责协助皇帝处理政务。
瀛州:古代州名,位于今天的河北省境内,是古代中国的一个行政区划。
任丘:任丘是河北省沧州市下辖的一个县级市,历史上曾是瀛州的属县。
自营生藏讫:自营生藏讫,指自己经营并完成了丧葬事宜。
棺:古代用于盛放死者遗体的器具,也指葬礼。
砖:一种建筑材料,用粘土烧制而成。
蛇:一种爬行动物,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蛇常常与神秘、变化和重生等概念相关。
玄武:中国古代神话中的四象之一,代表北方,与龟结合,象征着长寿和稳固。
蜈蚣:一种多足的陆生节肢动物,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蜈蚣常被描述为有毒的生物。
筝:一种古代弦乐器,形状像方形,有25根弦。
海州:古代州名,位于今天的江苏省连云港市一带。
射猎:指用弓箭狩猎。
连山:形容山连绵不断,连成一片。
瑟瑟:一种宝石,也指宝石的光泽或声音。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广记-卷四百五十七-蛇二-评注
唐左补阙毕乾泰,瀛州任丘人,父母年五十,自营生藏讫。
此句介绍了主人公毕乾泰的背景,他是一个来自瀛州任丘的官员,他的父母在五十岁时已经去世,他已经为他们安排好了墓地。
至父年八十五,又自造棺,稍高大,嫌藏小,更加砖二万口。
这句话描述了毕乾泰对父亲的孝顺,他在父亲八十五岁时为他建造了一座稍大的棺材,并且为了扩大墓地,增加了两万块砖。
开藏欲修之,有蛇无数。
这里揭示了毕乾泰在修建墓地时遇到的第一个超自然现象,即墓地中出现了无数的蛇。
时正月尚寒,蛰未能动,取蛇投一空井中,仍受蛇不尽,其蛇金色。
这句话描述了毕乾泰试图处理蛇的方法,他在寒冷的冬季将蛇投入井中,但蛇的数量仍然无法减少,而且这些蛇是金色的,增加了神秘和超自然的色彩。
泰自与奴开之,寻病而卒。
这里说明了毕乾泰在处理蛇的过程中,自己生病并最终去世,暗示了蛇的神秘力量。
月余,父母俱亡。
这句话进一步强调了蛇的神秘力量,毕乾泰去世后,他的父母也在短短一个月内相继去世。
此开之不得其所也。
这句话总结了整个故事,指出毕乾泰没有妥善处理蛇,导致了悲剧的发生。
殿中侍御史杜暐尝使岭外,至康州,驿骑思止,白曰:‘请避毒物。’
这段描述了杜暐在康州遇到的一种神秘现象,他请求驿站的人帮助他避开毒物。
于是见大蛇截道南出,长数丈,玄武后追之。
这句话描绘了杜暐所见的巨大蛇,以及它后面追逐的玄武,增加了故事的神秘感。
道南有大松树,蛇升高枝盘绕,垂头下视玄武。
这里描述了蛇的行为,它盘绕在松树上,俯视玄武,形成了一种动态的场面。
玄武自树下仰其鼻,鼻中出两道碧烟,直冲蛇头,蛇遂裂而死,坠于树下。
这句话描绘了玄武与蛇的战斗,玄武释放出烟雾,最终导致蛇的死亡。
又见蜈蚣大如筝。
这里介绍了另一种神秘生物,巨大的蜈蚣,增加了故事的奇幻色彩。
牛肃曾以其事问康州司马狄公,狄公曰:‘昔天宝四载,广府因海潮,漂一蜈蚣,死,剖其一爪,则得肉百二十斤。至广州市,有人笼盛两头蛇。
这段描述了牛肃向狄公询问关于蜈蚣和两头蛇的故事,狄公讲述了关于蜈蚣的传说,以及两头蛇的恐怖故事。
集人众中言:‘汝识二首蛇乎?汝见二首蛇,则其首并出,吾今异于是,首蛇各一头,欲见之乎?’
这句话描绘了市人展示两头蛇的场景,以及人们对这种神秘生物的恐惧。
市人请见之,乃出其蛇。蛇长二尺,头在首尾。
这里描述了市人展示两头蛇的过程,蛇的形态和特点。
市人伶者,常以弄蛇为业,每执诸蛇,不避毒害。
这句话介绍了市人中的一个伶人,他经常玩蛇,不畏毒害。
见两头蛇,则以手执之。蛇螫其手,伶者言痛,弃蛇于地。
这里描述了伶人试图抓住两头蛇,但被蛇螫伤,最终放弃蛇。
加药焉,不愈。其啮处肿,遂浸淫,俄而遍身。
这句话说明了伶人被蛇螫后的症状,伤口肿大并蔓延至全身。
伶者死,身遂洪大,其骨肉皆化为水,身如贮水囊。
这里描述了伶人的死亡和身体的变化,他的身体化为水,像是一个装满水的袋子。
有顷水溃,遂化尽。人与两头蛇失所在。
这句话总结了整个故事,指出伶人和两头蛇都消失了。
海州人以射猎为事,曾于东海山中射鹿。
这句话介绍了海州人的生活方式,他们以射猎为生,并在东海山中射杀了一只鹿。
忽见一蛇,黑色,大如连山,长近十丈,两目成日。
这里描述了猎人遇到的巨大蛇,它的体型和外观都非常夸张。
自海而上,人见蛇惊惧,知不免死。
这句话说明了人们对蛇的恐惧,认为面对这样巨大的蛇,他们无法逃脱死亡的命运。
因伏念佛。
猎人选择通过念佛来寻求庇护,这是一种宗教行为,反映了古人对超自然力量的敬畏。
蛇至人所,以口衔人及其弓矢,渡海而去。
这里描述了蛇的行为,它用口衔着猎人和他的弓箭,将其带走。
遥至一山,置人于高岩之上。
蛇将猎人带到山上,放在高岩上,增加了故事的紧张感。
俄而复有一蛇自南来,至山所,状类先蛇而大倍之。
另一条更大的蛇出现了,它与先前的蛇相似,但体型更大。
两蛇相与斗于山下,初以身相蜿蟺,久之,口相噬。
两条蛇在山下进行了激烈的战斗,它们先是身体相互缠绕,然后开始用口咬斗。
射士知其求己助。乃傅药矢,欲射之。
猎人意识到这两条蛇在战斗中需要帮助,于是准备用带药的箭射它们。
大蛇先患一目,人乃复射其目,数矢累中。
猎人射中了大蛇的眼睛,多次射击后,大蛇终于倒在地上。
小蛇首尾俱碎,乃衔大真珠瑟瑟等数斗,送人归至本所也。
小蛇在战斗中被打碎,但它仍然能够带走大珍珠和其他宝物,并将猎人送回原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