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李昉(925年-996年),宋代著名的文学家和历史学家,他在《太平广记》的编纂过程中,结合了当时的历史、文化和传说,广泛收录了中国古代的神话和民间故事。
年代:成书于宋代(约10世纪)。
内容简要:《太平广记》是李昉主编的中华文化和历史中一部重要的文献,收录了从古至宋代的各种神话、民间故事、传说、历史事件等。书中内容广泛,既有历史人物的传记,也有民间流传的故事、奇闻异事以及道家、佛家思想的结合。它为后代提供了丰富的文化资源,成为研究中国古代民间故事和历史传闻的重要工具。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广记-卷四百二十三-龙六-原文
卢君畅元义方平昌井虎头骨法喜寺龙庙豢龙者孔威华阴湫崔道枢
卢君畅
故东都留守判官祠部郎中范阳卢君畅为白衣时,侨居汉上。尝一日,独驱郊野,见二白犬腰甚长,而其臆丰,飘然若坠,俱驰走田间。户讶其异于常犬,因立马以望。俄而其犬俱跳入于一湫中,已而湫浪泛腾,旋有二白龙自湫中起,云气噎空,风雷大震。卢惧甚,鞭马而归。未及行数里,衣尽沾湿。方悟二犬乃龙也。(出《宣室志》)
元义方
元义方使新罗,发鸡林州。遇海岛,中有泉,舟人皆汲水饮之。忽有小蛇自泉中出。海师遽曰:“龙怒。”遂发。未数里,风云雷电皆至,三日三夜不绝。及雨霁,见远岸城邑,乃莱州。(出《国史补》)
平昌井
平昌城旧与荆水通,有神龙(“龙”字原阙。据明抄本、陈校本补)出入焉,故名龙城。外国有寺曰咀呵罗,寺有神龙住米仓中。奴取米,龙辄却。奴若常取米,龙即不与。仓中米若尽,奴向龙拜,仓即盈溢。(出《外国事》)
虎头骨
南中旱,即以长绳系虎头骨,投有龙处。入水,即数人牵制不定。俄顷,云起潭中,雨亦随降。(出《尚书故实》)
法喜寺
政阳郡东南有法喜寺。去郡远百里,而正居渭水西。唐元和末,寺僧有频梦一白龙者自渭水来,止于佛殿西楹,蟠绕且久,乃直东而去。明日则雨。如是者数矣。其僧异之,因语与人。人曰:“福地盖神祗所居,固龙之宅也。而佛寺亦为龙所依焉。故释氏有天龙八部,其义在矣。况郊野外寺,殿宇清敞,为龙之止,不亦宜乎?愿以土龙置于寺楹间,且用识其梦也。”僧召工,合土为偶龙,具告其状,而于殿西楹置焉。功毕,甚得云间势,蜿蜒鳞鬣,曲尽其妙,虽丹青之巧,不能加也。至长庆初,其寺居人有偃于外门者,见一物从西轩直出,飘飘然若升云状,飞驰出寺,望谓水而去。夜将分,始归西轩下,细而观之,果白龙也。明日因告寺僧。僧奇之。又数日,寺僧尽赴村民会斋去。至午方归。因入殿视,像龙已失矣。寺僧且叹且异,相顾语曰:“是龙也,虽假以土,尚能变化无方,去莫如其适,来莫穷其自。果灵物乎?”及晚,有阴云起于渭水,俄而将逼殿宇。忽有一物自云中跃而出,指西轩以入。寺僧惧惊,且视之,乃见像龙已在西楹上。迫而观之,其龙鬐鬣鳞角,若尽沾湿。自是因以铁锁系之。其后里中有旱涝,祈祷之,应若影响。(出《宣室志》)
龙庙
汾水贯太原而南注。水有二桥。其南桥下尝有龙见,由是架龙庙于桥下。故相国令狐楚居守北都时,有一龙自庙中出,倾都士女皆纵观。近食顷,方拿奋而去。旋有震雷暴雨焉。又明年秋,汾水延溢,有一白蛇自庙中出,既出而庙屋摧圮,其桥亦坏。时唐太和初也。(出《宣室志》)
豢龙者
牛僧孺镇襄州日,以久旱,祈祷无应,有处士自云豢龙者,公请致雨。处士曰:“江汉间无龙,独一湫泊中有之,黑龙也。强驱逐之,虑为灾,难制。”公固命之。果有大雨,汉水漫涨,漂溺万户。处士惧罪,亦亡去。(出《尚书故实》)
孔威
唐咸通末,舒州刺史孔威进龙骨一具,因有表录其事状云:“州之桐城具善政乡百姓胡举,有青龙斗死于庭中。时四月,尚有茧箔在庭。忽云雷暴起,闻云中击触声,血如酾雨,洒茧箔上,血不氵于箔,渐旋结聚,可拾置掌上。须臾,令人冷痛入骨。初龙拖尾及地,绕一泔桶,即腾身入云。及雨,悉是泔也。龙既死,剖之,喉中有大疮。凡长十余尺。身尾相半。尾本褊薄。鳞鬣皆鱼。唯有须长二丈。其足有赤膜翳之。双角各长二丈。其腹相(明抄本“相”作“光”)自龃龉。时遣大云仓使督而送州。以肉重不能全举,乃剸之为数十段,载之赴官。(出《唐年补录》)
华阴湫
唐咸通九年春,华阴县南十里余,一夕风雷暴作,有龙移湫,自远而至。先其崖岸高,无贮水之处,此夕徙开数十丈。小山东西直南北,峰峦草树,一无所伤。碧波回塘,湛若疏凿。京洛行旅,无不枉道就观。有好事者,自辇毂蒲津,相率而至。车马不绝音,逮于累日。京城南灵应台有三娘湫,与炭谷相近,水波澄明,莫测深浅。每秋风摇落,常有草木之叶,飘于其上。虽片叶纤芥,必而禽衔而去。祷祈者多致花钿锦绮之类,启视投之,歘然而没。乾符初。有朝士数人,同游于终南山,遂及湫所,因话灵应之事。其间不信者,试以木石投之,寻有巨鱼跃出波心,鳞甲如雪。俄而风雨晦暝,车马几为暴水所漂。尔后人愈敬伏,莫有犯者。(出《剧谈录》)
崔道枢
唐中书舍人书颜,子婿崔道枢举进士者屡屡。
一年春下第,归宁汉上所居。
因井渫,得鲤鱼一头长五尺,鳞鬣金色,其目光射人。
众视异于常鱼。
令仆者投于江中。
道枢与表兄韦氏,密备鼎俎,烹而食之。
经信宿,韦得疾暴卒。
有碧衣使人引至府舍,廨宇颇甚严肃。
既入门,见厅事有女子戴金翠冠,着紫绣衣,据案而坐。
左右侍者皆黄衫巾栉,如宫内之饰。
有一吏人从后执簿领出。
及轩陛间,付双环青衣,置于绣衣案上。
吏引韦生东庑曹署,理杀鱼之状。
韦引过。
道枢云:‘非某之罪。’
吏曰:‘此雨龙也,若潜伏于江海湫湄,虽为人所食,即从而可辨矣。但昨者得之于井中,崔氏与君又非愚昧,杀而食之,但难获免。然君且还,试与崔君广为佛道功德,庶几稍减其过。自兹浃旬,当复相召。’
韦忽然而寤,且以所说,话于亲属,命道枢具述其事。
道枢虽怀忧迫,亦未深信。
才及旬余,韦生果殁。
韦乃道枢之姑子也。
数日后,寄魂于母云:‘已因杀鱼获罪,所至之地,即水府,非久当受重谴。可急修黄箓道斋,尚冀得宽刑辞。表弟之过亦成矣,今夕当自知其事。’
韦母泣告道枢。
及暝,昏然而寝,复见碧衣人引至公署,俱是韦氏之所述。
俄有吏执黑纸丹文书字,立道枢于屏侧,疾趋而入。
俄见绣衣举笔而书讫,吏接之而出,令道枢览之。
其初云:‘崔道枢官至三品,寿至八十。’
后有判云:‘所害雨龙,事关天府。原之不可,案罪急追。所有官爵,并皆削除。年亦减一半。’
时道枢冬季,其母方修崇福力,才及春首,抱疾数日而终。
时崔妻拿咸在京师,韦颜备述其事。
旧传夔及牛渚矶是水府,未详道枢所至何许。
金龙子
唐昭宗文德二年正朔御武德殿,有紫气出于昭德殿东隅,郁郁如烟。
令大内留后司寻其所出,得金龙子一枚,长五寸许。
群臣称贺。
帝曰:‘朕不以金龙为祥瑞,以偃息干戈为祥瑞。卿等各宜尽忠,以体朕怀。’
门下奏,请改文德二年为龙纪元年。
(出《大唐杂记》)
黄驯
荆州当阳县倚山为廨宇。
内有井极深。
井中有龙窠。
旁入不知几许。
欲晴霁及将雨,往往有云气自井而出。
唐光化中,有道士称自商山来,入井中,取龙窠及草药而去。
其后有令黄驯者,到任之后,常系马于井旁,滓秽流渍,尽入于井中。
或有讥之者,饰词以对。
岁余,驯及马皆瞽。
(出《录异记》)
临汉豕
邛州临汉县内有湫,往往人见牝豕出入,号曰‘母猪龙湫’。
唐天复四年,蜀城大旱,使俾守宰躬往灵迹求雨。
于时邑长具牢醴,命邑寮(‘寮’原作‘宰’,据陈校本改)偕往祭之。
三奠迨终,乃张筵于湫上,以神胙客。
坐于烈日,铺席。
以湫为上,每酒巡至湫,则捧觞以献。
俟雨沾足,方撤此筵。
歌吹方酣,忽见湫(‘则捧觞以献’至‘忽见湫’二十字原阙,据明抄本、陈校本补)上黑气如云,氛氲直上,狂电烨然,玄云陡暗,雨雹立至。
令长与寮吏,鼓舞去盖,蒙湿而归。
翌日,此一境雨足,他邑依然赤地焉(‘焉’字原空阙,据明抄本补)。
夫人之至诚,则龙畜亦能感动。
享德济旱,勿谓不智。
(出《北梦琐言》)
烧龙
太江之南,芦荻之间,往往烧起龙。
唐天复中,澧州叶源村民邓氏子烧畬,柴草积于天井(山中穴也),火势既盛,龙突出,腾在半空,萦带为火所燎,风力益壮,狂焰弥炽,摆之不落,竟以仆地而毙。
长亘数百步。
村民徙居而避之。
朱梁末,辰州民向氏因烧起一龙,四面风雷急雨,不能扑灭。
寻为煨烬,而角不化,莹白如玉。
向氏宝而藏之,湖南行军高郁酬其价而强取。
于时术士曰:‘高司马其祸乎?安用不祥之物以速之?’
俄而被诛。
(出《北梦琐言》)
柳翁
天祐中,饶州有柳翁常乘小舟钓鄱阳江中,不知其居处妻子,亦不见其饮食。
凡水族之类,与山川之深远者,无不周知之。
鄱阳人渔钓者,咸谘访而后行。
吕师造为刺史,修城掘濠,至城北则雨,止后则晴。
或问柳翁。
翁曰:‘此下龙穴也。震动其上,则龙不安而出穴。龙出则雨矣。掘之不已。必得其穴,则霖雨方将为患矣。’
既深数丈,果得方木长数十尺,交构叠之,累积数十重,其下雾气冲人,不可入而止。
其木皆腥涎萦之,刻削平正,非人力所及。
自是果霖雨为患。
吕氏诸子将网鱼于鄱阳江,召问柳翁。
翁指南岸一处,‘今日唯此处有鱼,然有一小龙在焉。’
诸子不信,网之,果大获。
舟中以巨盆贮之。
中有一鳝鱼长一二尺,双目精明,有二长须,绕盆而行。
群鱼皆翼从之,将至北岸。
遂失所在。
柳翁竟不知所终。
(出《稽神录》)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广记-卷四百二十三-龙六-译文
卢君畅:卢君畅,字畅元,是范阳人,担任东都留守判官和祠部郎中。他年轻时,居住在汉水上。有一天,他独自驱车到郊外,看到两只白色的狗,腰身很长,胸部丰满,看起来轻盈飘逸,在田间奔跑。村民惊讶于它们与普通狗的不同,于是停下马来观察。不久,两只狗都跳进了一个水潭中,随后水潭波浪翻腾,接着有两条白龙从潭中升起,云雾弥漫天空,风雷大作。卢君畅非常害怕,鞭打马匹回家。还没走几里路,衣服就湿透了。这时他才意识到那两只狗其实是龙。(出自《宣室志》)
元义方:元义方出使新罗,从鸡林州出发。遇到一个海岛,岛上有泉水,船夫们都去那里取水喝。突然有条小蛇从泉中出来。海上的师傅说:‘龙发怒了。’于是大家赶紧离开。不久,风云雷电都来了,三天三夜不停。等到雨停了,看到远处的城邑,是莱州。(出自《国史补》)
平昌井:平昌城以前与荆水相通,有一条神龙在这里出没,因此得名龙城。外国有一个叫做咀呵罗的寺庙,寺庙里住着一条神龙,住在米仓中。奴隶去取米,龙就会阻止。如果奴隶像平常一样取米,龙就不会给。仓库里的米如果吃完了,奴隶向龙行礼,仓库就会再次装满。(出自《外国事》)
虎头骨:南方的旱灾时,人们就用长绳系着虎头骨,扔到有龙的地方。一旦扔进水里,就有几个人也拉不住。不久,云雾在潭中升起,雨也跟着下了。(出自《尚书故实》)
法喜寺:政阳郡东南有法喜寺。距离郡城有一百里,正好位于渭水西边。唐元和末年,寺里的僧人经常梦见一条白龙从渭水来,停在佛殿西边的柱子上,盘旋了很久才直奔东方而去。第二天就会下雨。这样的情况发生了好几次。僧人觉得奇怪,于是告诉了别人。有人说:‘这里是个福地,是神灵居住的地方,也是龙的家。所以佛教中有天龙八部,这个道理就在这里。何况这寺庙建在郊外,殿宇宽敞,是龙喜欢的地方,不是也很合适吗?希望能在寺柱间放置一条土龙,以此来记录他的梦。’僧人召集工匠,用泥土做成一条龙,告诉了它的样子,然后放在殿西边的柱子上。完工后,龙的形象栩栩如生,蜿蜒的鳞片,非常逼真,即使是画师的技巧也无法超越。到了长庆初年,寺庙里的人有在门外躺着的,看到一样东西从西边窗户直飞出去,飘飘然像升云一样,飞出寺庙,看起来是朝水边飞去的。夜幕降临,那东西才回到西边窗户下,仔细一看,果然是白龙。第二天,他告诉了寺里的僧人。僧人感到非常惊奇。又过了几天,寺里的僧人都去参加村民的斋会了。到中午才回来。因为进入殿内查看,发现塑成的龙已经不见了。寺里的僧人既感叹又惊奇,相互看着说:‘这条龙,即使是用土做的,也能变化无常,去的时候没有固定的方向,来的时候也没有固定的来源。果真是灵物吗?’到了晚上,渭水上方起了阴云,不久就将逼近殿宇。忽然有一物从云中跃出,指向西边窗户飞入。寺里的僧人既害怕又惊讶,仔细一看,发现塑成的龙已经在西边的柱子上。靠近一看,龙的鬃毛、鳞片、角都像被水沾湿一样。从此以后,就用铁链把它系住了。之后村里有旱涝灾害,祈祷时,效果就像影子一样。(出自《宣室志》)
龙庙:汾水穿过太原向南流去。水中有两座桥。南桥下面曾经出现过龙,因此人们在桥下建了龙庙。相国令狐楚在北都做官时,有一条龙从庙中出来,全城的男女老少都去观看。大约一顿饭的功夫,龙就奋力飞走了。接着就出现了震雷暴雨。第二年秋天,汾水泛滥,有一条白蛇从庙中出来,出来后庙屋倒塌,桥也坏了。那时是唐太和初年。(出自《宣室志》)
豢龙者:牛僧孺在襄州做官时,因为久旱,祈祷没有回应,有一个自称能养龙的人,牛僧孺请他降雨。那人说:‘江汉之间没有龙,只有一潭水中有一条,是黑龙。强行驱逐它,恐怕会引发灾害,难以控制。’牛僧孺坚持要他这么做。结果下了大雨,汉水泛滥,淹死了成千上万的人。那个养龙的人害怕被责罚,也逃跑了。(出自《尚书故实》)
孔威:唐咸通末年,舒州刺史孔威进献了一具龙骨,他在上表中记录了这件事的情况:‘州里的桐城具善政乡百姓胡举,有一只青龙在庭院中斗死了。当时是四月,庭院里还挂着蚕茧。突然云雷大作,听到云中有撞击的声音,血像下雨一样,洒在蚕茧上,血没有渗透到茧里,渐渐凝结成块,可以捧在手心里。一会儿,让人感到骨头发冷。最初龙拖着尾巴触地,绕着一个泔水桶,然后腾身入云。等到下雨,都是泔水。龙死后,剖开它,喉咙里有一个大伤口。大约有十几尺长。身体和尾巴一样长。尾巴根部又薄又窄。鳞片像鱼一样。只有胡须有两丈长。脚上有红色的薄膜遮盖。双角各有两丈长。肚子上的鳞片都是光亮的。当时派人用大车把龙骨运送到州里。因为肉太重,不能全部运走,就把它切成几十段,运送到官府。(出自《唐年补录》)
华阴湫:唐咸通九年春天,华阴县南边十多里,一夜之间风雷大作,有龙移动了水潭,从远处移来。原来水潭的岸边很高,没有储水的地方,这一晚水潭移开了几十丈。小山东西直通南北,山峰和草木都没有受到伤害。碧波荡漾,清澈如镜。京城的行旅者,没有不绕道来看的。有好事者从京城出发,来到蒲津,一起来到这里。车马络绎不绝,连续几天都是这样。京城南边的灵应台有三娘湫,靠近炭谷,水波清澈明亮,深浅莫测。每年秋风起,常有树叶飘落在水面上。即使是片叶子,也会被鸟儿叼走。祈祷的人多献上花钿、锦绮等物,投入水中,突然就消失了。乾符初年,有几个朝士一起游览终南山,到了湫水边,就谈论起灵应的事。其中不信的人,试着投掷木石,不久就有大鱼从波心跃出,鳞片像雪一样白。接着风雨交加,行旅者几乎被洪水冲走。从此以后,人们更加敬畏,没有人再敢冒犯。(出自《剧谈录》)
崔道枢:关于崔道枢的记载没有提供具体内容。
唐朝的中书舍人颜某,他的女婿崔道枢多次参加进士考试。有一年春天,崔道枢考试落榜,回到汉水上居住的地方。因为清理井水,他发现了一条长五尺的鲤鱼,鱼鳞和鳍都是金色的,而且鱼眼能够直视人。众人看到这条鱼都觉得它与众不同。于是,他们让人将鱼扔进了江中。崔道枢和他的表兄韦氏偷偷准备了烹饪的器具,将鱼烹煮后吃了。经过一两天,韦氏突然生病,很快就去世了。有穿着绿色衣服的人将他引到官府,那里非常严肃。进入官府后,他看到厅堂上有一个女子戴着金翠冠,穿着紫色绣衣,坐在案桌前。左右侍者都穿着黄色的衣服,头戴巾栉,装饰得像宫内的人。有一个官吏拿着簿册从后面出来。到了台阶之间,官吏将簿册交给一个穿着青衣的人,放在绣衣案上。官吏带着韦氏到东庑曹署,处理杀鱼的事情。韦氏经过时,崔道枢说:“这不是我的罪。”官吏说:“这是一条雨龙,如果它在江海深水处潜伏,即使被人吃了,也能辨别出来。但昨天它在井中被发现,崔家和您又非无知之人,杀了它吃掉,但难以免罪。不过您先回去,试着和崔君多做佛道功德,或许能稍微减轻罪过。再过十天,我会再次召见您。”韦氏突然醒来,将所经历的事情告诉了亲属,并让崔道枢详细叙述此事。崔道枢虽然心怀忧虑,但并未深信。过了十多天,韦氏果然去世了。韦氏是崔道枢的姑母的儿子。几天后,韦氏的魂魄附着在母亲身上说:“我已经因为杀鱼而获罪,现在所在的地方是水府,不久将受到严厉的惩罚。你可以赶快修黄箓道斋,还希望能得到宽恕。表弟的罪过也已经造成了,今晚他将自己知道这一切。”韦氏的母亲哭着告诉了崔道枢。到了晚上,韦氏昏昏欲睡,又看到了穿着绿色衣服的人将他引到官府,情景与韦氏所述相同。不久,有官吏拿着写有字的黑色纸文书站在屏风旁边,崔道枢快速地走进去。不久看到穿着绣衣的人拿起笔写完了,官吏接过文书出去,让崔道枢阅读。文书最初写着:“崔道枢官至三品,寿至八十。”后面有判决写着:“所害雨龙,事关天府。原之不可,案罪急追。所有官爵,并皆削除。年亦减一半。”当时崔道枢正值冬季,他的母亲正在修崇福力,到了春天,崔道枢抱病数日,最终去世。当时崔道枢的妻子拿咸在京城,韦颜详细地叙述了这件事。古传夔州和牛渚矶是水府,但不知道崔道枢到了哪里。(原文缺失出处,陈校本出自《剧谈录》)。
金龙子
唐昭宗文德二年,正月初一,皇帝在武德殿举行仪式,昭德殿东角出现了一股紫气,浓烈如烟。皇帝命令大内留后司寻找气源,找到了一枚长五寸的金龙子。群臣纷纷庆贺。皇帝说:“我不认为金龙是吉祥的征兆,我认为停止战争才是吉祥的征兆。你们各位都应该尽心尽力,以体现我的意愿。”门下奏请,请求将文德二年改为龙纪元年。(出自《大唐杂记》)。
黄驯
荆州当阳县的官府依山而建,里面有一口极深的井,井中有龙窠。旁边进入不知有多深。每当要下雨或天气晴朗时,常常有云气从井中冒出。唐光化年间,有道士自称从商山来,进入井中取走了龙窠和草药。此后,有名叫黄驯的官员上任后,经常将马系在井旁,污水流到井中。有人批评他,他就用辞藻来回应。一年后,黄驯和他的马都瞎了。(出自《录异记》)。
临汉豕
邛州临汉县内有一个深潭,人们常常看到母猪出入其中,称之为“母猪龙潭”。唐天复四年,蜀城大旱,官员们亲自前往求雨。当时县令准备了祭品,命令官员们一同前往祭祀。祭祀结束后,他们在潭边设宴,用神肉招待客人。坐在烈日下,铺设席子,将潭作为上座。每当酒过三巡,就举杯向潭敬酒。等到雨下得足够了,才撤去酒席。正当歌舞欢快时,突然看到潭上黑气如云,浓雾直上,闪电耀眼,乌云密布,暴雨和冰雹随即而至。县令和官员们欢欣鼓舞地跑出去,浑身湿透而归。第二天,这一地区雨量充足,而其他地区仍然干旱。这说明人的真诚可以感动龙,享受德行可以解救旱灾,不要认为这不是智慧。(出自《北梦琐言》)。
烧龙
长江以南,芦荻之间,常常发生烧龙的事件。唐天复年间,澧州叶源村村民邓氏的儿子在烧荒,柴草堆积在天井(山中的洞穴)中,火势旺盛,龙从井中冲出,腾空而起,被火焰烧灼,风力更强,火焰更猛烈,它挣扎着不肯落下,最终倒在地上死去,尸体长达数百步。村民们都搬离了那里。朱梁末年,辰州民向氏因为烧荒引发了一条龙,四面风雷和急雨都无法扑灭。不久,龙被烧成了灰烬,但龙角没有化掉,晶莹如玉。向氏珍视它并收藏起来,湖南行军高郁用高价买走了它。当时有术士说:“高司马你要遭祸了,为什么要用这种不祥之物来招致灾祸?”不久,高郁被杀。(出自《北梦琐言》)。
柳翁
天祐年间,饶州有一位柳翁经常在鄱阳江中划小船钓鱼,不知道他的住处、妻子和孩子,也看不到他吃饭。凡是水族和深山中的生物,他都知道。鄱阳江的渔民在钓鱼前都会向他咨询。吕师造担任刺史时,修城挖濠,到了城北就下雨,停下来就晴朗。有人问柳翁。柳翁说:“这里下面是龙穴。震动它上面,龙就会不安地出洞。龙一出洞就会下雨。继续挖掘,一定能找到它的洞穴,那么连绵的雨就会成为问题。”挖掘了几丈深后,果然找到了一根长数十尺的方木,交错叠加,堆积了数十层,下面雾气冲人,无法进入。这些木头都被腥臭的液体环绕,切割得平整,不是人力所能及的。从此以后,连绵的雨成为问题。吕师造的儿子们准备在鄱阳江中捕鱼,召唤柳翁询问。柳翁指向南岸的一个地方,“今天只有这里才有鱼,但有一条小龙在那里。”儿子们不相信,捕到了鱼,果然收获很大。船上用大盆装着鱼。其中有一条一尺多长的黄鳝,眼睛明亮,有两根长须,绕着盆边走。其他鱼都跟随它,即将到达北岸时,它就消失了。柳翁最终也不知道他的结局。(出自《稽神录》)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广记-卷四百二十三-龙六-注解
卢君畅:卢君畅,唐代人物,曾任东都留守判官祠部郎中,范阳人。在古文中,卢君畅是一个与神秘事件相关的人物。
元义方:元义方,唐代人物,曾出使新罗,途中遇到海岛上的龙怒事件,反映了古代对龙的神秘崇拜。
平昌井:平昌井,古代地名,与龙有关的神异事件发生地,体现了古代对龙的信仰。
虎头骨:虎头骨,古代用于祈雨的物品,体现了古代的祈雨仪式和信仰。
法喜寺:法喜寺,唐代寺庙,与白龙有关的神秘事件发生地,反映了佛教与龙的结合。
龙庙:龙庙,古代供奉龙的庙宇,体现了古代对龙的崇拜。
豢龙者:豢龙者,指能够饲养龙的人,古代神话传说中的人物,反映了古代对龙的神秘观念。
孔威:孔威,唐代人物,舒州刺史,与青龙斗死事件相关,反映了古代对龙的敬畏。
华阴湫:华阴湫,古代地名,与龙移湫的神秘事件相关,体现了古代对龙的信仰。
崔道枢:崔道枢,唐代人物,具体事迹在文中未提及,可能为与上述事件相关的人物。
中书舍人:中书舍人是唐代中央政府中书省的官员,负责草拟、审查和执行皇帝的诏令,是皇帝身边的高级文官。
进士:进士是唐代科举制度中的最高等级,通过进士考试的人可以进入政府担任官职,是古代知识分子追求的目标。
归宁:归宁是指女子出嫁后回到娘家居住一段时间。
井渫:井渫即清理井水,这里指清理井中的杂物。
鲤鱼:鲤鱼是淡水鱼,在中国文化中象征着吉祥和富贵。
碧衣人:碧衣人通常指神使或鬼差,这里指引导死者灵魂到阴间的使者。
府舍:府舍是指官府的住所。
厅事:厅事是官府中的大厅,是官员办公和接待客人的地方。
金翠冠:金翠冠是用金丝和翠鸟羽毛制成的帽子,是富贵和地位的象征。
紫绣衣:紫绣衣是指用紫色丝绸绣制的衣服,紫色在中国古代是尊贵的颜色。
鼎俎:鼎俎是古代烹饪用的器具,鼎是煮食物的容器,俎是放置食物的盘子。
雨龙:雨龙是中国神话中的神兽,主管降雨,是吉祥的象征。
水府:水府是中国神话中管理水域的官府,这里指龙居住的地方。
黄箓道斋:黄箓道斋是道教中的一种宗教仪式,通过修行可以求得神灵的庇佑。
金龙子:金龙子是指金色的龙形物体,常被视为祥瑞之兆。
文德二年:文德二年是唐昭宗李晔的年号,公元886年至887年。
龙纪元年:龙纪元年是唐昭宗李晔改文德二年为龙纪元年的年号,表示吉祥和新的开始。
廨宇:廨宇是指官府的房屋。
龙窠:龙窠是指龙居住的洞穴。
黄驯:黄驯是唐代官员的名字。
临汉县:临汉县是唐代的一个县名。
母猪龙湫:母猪龙湫是指母猪龙居住的水潭。
牢醴:牢醴是指祭祀时用的牲畜和酒。
湫:湫是指水潭或深水处。
烧畬:烧畬是指焚烧荒地。
天井:天井是指山中的洞穴。
柳翁:柳翁是唐代饶州的一位隐士。
鄱阳江:鄱阳江是江西省的一条大江。
吕师造:吕师造是唐代饶州的刺史。
霖雨:霖雨是指连绵不断的雨,通常指不正常的降雨天气。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广记-卷四百二十三-龙六-评注
唐中书舍人书颜,子婿崔道枢举进士者屡屡。一年春下第,归宁汉上所居。
赏析:此句开篇点明故事背景,唐中书舍人书颜之子婿崔道枢,连续多年参加进士考试,但一年春天下第,归宁汉上。这里通过崔道枢的考试经历,暗示了人生无常、功名难求的主题,为后续故事的发展埋下伏笔。
因井渫,得鲤鱼一头长五尺,鳞鬣金色,其目光射人。众视异于常鱼。
赏析:此句描写崔道枢在井中捕获一条鲤鱼,其外观异常,鳞片金色,目光如炬。这里通过鲤鱼的异象,预示着不凡之事的发生,为故事增添了神秘色彩。
令仆者投于江中。道枢与表兄韦氏,密备鼎俎,烹而食之。
赏析:此句描述崔道枢将鲤鱼投入江中,却与表兄韦氏密谋烹饪食用。这里展现了崔道枢的贪婪与无知,为后续悲剧的发生埋下伏笔。
经信宿,韦得疾暴卒。
赏析:此句描写韦氏因食用鲤鱼而突然得病去世,暗示了鲤鱼可能具有神秘力量,为故事增添了悬疑色彩。
有碧衣使人引至府舍,廨宇颇甚严肃。
赏析:此句描写韦氏死后,被碧衣使者引领至一处严肃的府舍,预示着韦氏可能遭遇了超自然力量。
既入门,见厅事有女子戴金翠冠,着紫绣衣,据案而坐。
赏析:此句描写韦氏进入府舍后,见到一位女子端坐于案前,其服饰华丽,形象神秘,暗示着此女子的身份非凡。
左右侍者皆黄衫巾栉,如宫内之饰。
赏析:此句描写女子的侍者服饰华丽,如同宫内装饰,进一步突出了神秘氛围。
有一吏人从后执簿领出。
赏析:此句描写一位吏人出现,手持簿领,似乎在记录什么,为故事的发展埋下伏笔。
及轩陛间,付双环青衣,置于绣衣案上。
赏析:此句描写吏人将簿领交给一位青衣女子,放置于绣衣案上,暗示着簿领中记录着重要信息。
吏引韦生东庑曹署,理杀鱼之状。
赏析:此句描写吏人引导韦氏到东庑曹署,处理杀鱼之事,表明韦氏将面临惩罚。
韦引过。
赏析:此句描写韦氏经过,表明他将接受审讯。
道枢云:“非某之罪。”吏曰:“此雨龙也,若潜伏于江海湫湄,虽为人所食,即从而可辨矣。
赏析:此句描写崔道枢否认罪行,吏人则指出鲤鱼是雨龙,即使被食用,也能辨认出来,表明崔道枢的行为触犯了天条。
但昨者得之于井中,崔氏与君又非愚昧,杀而食之,但难获免。
赏析:此句吏人解释说,尽管鲤鱼是雨龙,但由于崔道枢和韦氏并非愚昧,杀而食之,仍然难以免除罪责。
然君且还,试与崔君广为佛道功德,庶几稍减其过。
赏析:此句吏人建议崔道枢和韦氏行善积德,以减轻罪责。
自兹浃旬,当复相召。
赏析:此句吏人表示,经过一段时间,将再次召唤崔道枢和韦氏。
韦忽然而寤,且以所说,话于亲属,命道枢具述其事。
赏析:此句描写韦氏突然醒来,将所经历之事告诉亲属,并要求崔道枢详细描述。
道枢虽怀忧迫,亦未深信。
赏析:此句描写崔道枢虽然感到忧虑和紧迫,但仍未完全相信韦氏所说。
才及旬余,韦生果殁。
赏析:此句描写韦氏在旬余后去世,证实了韦氏所言非虚。
韦乃道枢之姑子也。
赏析:此句说明韦氏是崔道枢的姑子,进一步揭示了两人之间的关系。
数日后,寄魂于母云:“已因杀鱼获罪,所至之地,即水府,非久当受重谴。
赏析:此句描写韦氏在死后寄魂于母亲,告知自己因杀鱼获罪,将受到水府的重谴。
可急修黄箓道斋,尚冀得宽刑辞。
赏析:此句韦氏建议母亲紧急进行黄箓道斋,以求减轻刑罚。
表弟之过亦成矣,今夕当自知其事。
赏析:此句韦氏表示,崔道枢也将知道自己的罪行。
韦母泣告道枢。
赏析:此句描写韦氏的母亲哭泣着告诉崔道枢韦氏的事情。
及暝,昏然而寝,复见碧衣人引至公署,俱是韦氏之所述。
赏析:此句描写崔道枢在夜晚再次见到碧衣使者,经历与韦氏相似的事情。
俄有吏执黑纸丹文书字,立道枢于屏侧,疾趋而入。
赏析:此句描写吏人手持黑纸丹文书字,将崔道枢立于屏侧,疾步进入。
俄见绣衣举笔而书讫,吏接之而出,令道枢览之。
赏析:此句描写绣衣女子书写文书,吏人接过文书,让崔道枢阅读。
其初云:“崔道枢官至三品,寿至八十。”后有判云:“所害雨龙,事关天府。原之不可,案罪急追。
赏析:此句描写文书内容,首先提到崔道枢的官职和寿命,然后指出他杀害雨龙,事关天府,罪责难逃。
所有官爵,并皆削除。年亦减一半。
赏析:此句描写崔道枢的官爵将被剥夺,寿命减半,为故事增添了悲剧色彩。
时道枢冬季,其母方修崇福力,才及春首,抱疾数日而终。
赏析:此句描写崔道枢在冬季时,其母开始修福,但崔道枢却在春季因病去世,表明修福并未能挽救他的命运。
时崔妻拿咸在京师,韦颜备述其事。
赏析:此句描写崔道枢的妻子拿咸在京师,韦颜详细叙述了崔道枢的事情。
旧传夔及牛渚矶是水府,未详道枢所至何许。
赏析:此句提到夔和牛渚矶是水府,但并未说明崔道枢具体去了哪里,留下了悬念。
金龙子
赏析:此句为另一个故事的标题,讲述唐昭宗文德二年时,昭德殿东隅出现金龙子,群臣称贺,但皇帝认为偃息干戈才是祥瑞。
唐昭宗文德二年正朔御武德殿,有紫气出于昭德殿东隅,郁郁如烟。
赏析:此句描写唐昭宗文德二年时,昭德殿东隅出现紫气,预示着吉祥之事。
令大内留后司寻其所出,得金龙子一枚,长五寸许。
赏析:此句描述大内留后司寻找紫气来源,最终找到一枚金龙子。
群臣称贺。
赏析:此句描写群臣为金龙子出现而庆祝。
帝曰:“朕不以金龙为祥瑞,以偃息干戈为祥瑞。卿等各宜尽忠,以体朕怀。”
赏析:此句皇帝表示,他不认为金龙是祥瑞,而是希望群臣尽忠职守,实现国家的和平。
门下奏,请改文德二年为龙纪元年。
赏析:此句描述门下奏请将文德二年改为龙纪元年,以纪念金龙子出现。
黄驯
赏析:此句为另一个故事的标题,讲述荆州当阳县井中龙窠的故事。
荆州当阳县倚山为廨宇。内有井极深。
赏析:此句描述荆州当阳县的廨宇位于山间,井深不见底。
井中有龙窠。旁入不知几许。
赏析:此句描述井中有一个龙窠,其深不可测。
欲晴霁及将雨,往往有云气自井而出。
赏析:此句描述在晴霁或即将下雨的时候,井中会冒出云气,预示着天气变化。
唐光化中,有道士称自商山来,入井中,取龙窠及草药而去。
赏析:此句描述一位道士从商山来到当阳,进入井中取出龙窠和草药。
其后有令黄驯者,到任之后,常系马于井旁,滓秽流渍,尽入于井中。
赏析:此句描述黄驯上任后,经常将马系在井旁,污水流入井中。
或有讥之者,饰词以对。
赏析:此句描述有人对黄驯的行为进行讥讽,但黄驯用言辞进行辩解。
岁余,驯及马皆瞽。
赏析:此句描述经过一年多,黄驯和马都失明了。
临汉豕
赏析:此句为另一个故事的标题,讲述邛州临汉县母猪龙湫的故事。
邛州临汉县内有湫,往往人见牝豕出入,号曰“母猪龙湫”。
赏析:此句描述邛州临汉县有一湫,人们常常看到母猪出入其中,称为“母猪龙湫”。
唐天复四年,蜀城大旱,使俾守宰躬往灵迹求雨。
赏析:此句描述唐天复四年,蜀城大旱,守宰前往母猪龙湫求雨。
于时邑长具牢醴,命邑寮偕往祭之。
赏析:此句描述邑长准备了丰盛的酒食,命令邑寮一同前往祭拜。
三奠迨终,乃张筵于湫上,以神胙客。
赏析:此句描述祭拜结束后,人们在湫上设宴,以神胙招待客人。
坐于烈日,铺席。以湫为上,每酒巡至湫,则捧觞以献。
赏析:此句描述人们在烈日下铺席而坐,以湫为上座,每次酒巡至湫,就举杯献酒。
俟雨沾足,方撤此筵。
赏析:此句描述等待雨水充足后,才撤去宴席。
歌吹方酣,忽见湫上黑气如云,氛氲直上,狂电烨然,玄云陡暗,雨雹立至。
赏析:此句描述宴席进行到高潮时,突然出现黑气,雷电交加,暴雨雹石随即到来。
令长与寮吏,鼓舞去盖,蒙湿而归。
赏析:此句描述令长和寮吏鼓舞着离开盖子,浑身湿透而归。
翌日,此一境雨足,他邑依然赤地焉。
赏析:此句描述次日,这一地区雨量充足,而其他地区仍然干旱。
夫人之至诚,则龙畜亦能感动。
赏析:此句表示人的真诚可以感动龙畜。
享德济旱,勿谓不智。
赏析:此句表示享受德行可以解救旱灾,不要认为这是不明智的。
烧龙
赏析:此句为另一个故事的标题,讲述太江之南烧龙的故事。
太江之南,芦荻之间,往往烧起龙。
赏析:此句描述太江之南,芦荻之间,经常发生烧龙事件。
唐天复中,澧州叶源村民邓氏子烧畬,柴草积于天井(山中穴也),火势既盛,龙突出,腾在半空,萦带为火所燎。
赏析:此句描述唐天复年间,澧州叶源村民邓氏子烧畬,柴草堆积在山中洞穴中,火势旺盛,龙腾空而起,被火燎烧。
风力益壮,狂焰弥炽,摆之不落,竟以仆地而毙。
赏析:此句描述风力增强,火焰更盛,龙无法摆动,最终倒地而死。
长亘数百步。村民徙居而避之。
赏析:此句描述龙尸长达数百步,村民因此迁移居住。
朱梁末,辰州民向氏因烧起一龙,四面风雷急雨,不能扑灭。
赏析:此句描述朱梁末年,辰州民向氏因烧起一龙,风雷交加,暴雨无法扑灭。
寻为煨烬,而角不化,莹白如玉。
赏析:此句描述龙被烧成灰烬,但龙角未化,晶莹如玉。
向氏宝而藏之,湖南行军高郁酬其价而强取。
赏析:此句描述向氏将龙角视为珍宝收藏,湖南行军高郁出高价强行取走。
于时术士曰:“高司马其祸乎?安用不祥之物以速之?”
赏析:此句描述术士警告高郁,使用不祥之物会招致灾祸。
俄而被诛。
赏析:此句描述高郁不久后被诛。
柳翁
赏析:此句为另一个故事的标题,讲述饶州柳翁的故事。
天祐中,饶州有柳翁常乘小舟钓鄱阳江中,不知其居处妻子,亦不见其饮食。
赏析:此句描述天祐年间,饶州有一位柳翁,经常乘小舟在鄱阳江中垂钓,不知其居处和妻子,也不见其饮食。
凡水族之类,与山川之深远者,无不周知之。
赏析:此句描述柳翁对水族和山川的深入了解。
鄱阳人渔钓者,咸谘访而后行。
赏析:此句描述鄱阳的渔钓者都向柳翁咨询后再行动。
吕师造为刺史,修城掘濠,至城北则雨,止后则晴。
赏析:此句描述吕师造担任刺史时,修城挖濠,每到城北就会下雨,雨停后天气晴朗。
或问柳翁。
赏析:此句描述有人向柳翁询问。
翁曰:“此下龙穴也。震动其上,则龙不安而出穴。龙出则雨矣。
赏析:此句柳翁解释说,城北有龙穴,震动其上,龙会不安而出穴,龙出则下雨。
掘之不已。必得其穴,则霖雨方将为患矣。
赏析:此句柳翁表示,如果不断挖掘,必定会找到龙穴,届时将会带来连绵不断的雨。
既深数丈,果得方木长数十尺,交构叠之,累积数十重,其下雾气冲人,不可入而止。
赏析:此句描述挖掘数丈深后,发现了一块方木,层层叠叠,下面雾气冲人,无法进入。
其木皆腥涎萦之,刻削平正,非人力所及。
赏析:此句描述木头上沾满了腥涎,刻削得非常平整,非人力所能达到。
自是果霖雨为患。
赏析:此句描述自那以后,果然出现了连绵不断的雨。
吕氏诸子将网鱼于鄱阳江,召问柳翁。
赏析:此句描述吕氏的子孙们在鄱阳江网鱼,召唤柳翁询问。
翁指南岸一处,“今日唯此处有鱼,然有一小龙在焉。”
赏析:此句柳翁指向南岸一处地方,表示那里有鱼,但有一条小龙。
诸子不信,网之,果大获。
赏析:此句描述吕氏的子孙们不相信柳翁的话,但网鱼时果然收获颇丰。
舟中以巨盆贮之。中有一鳝鱼长一二尺,双目精明,有二长须,绕盆而行。
赏析:此句描述鱼被装入大盆中,其中有一条鳝鱼,长一二尺,眼睛明亮,长须环绕盆边。
群鱼皆翼从之,将至北岸。遂失所在。
赏析:此句描述其他鱼都跟随这条鳝鱼,直到北岸,然后消失不见。
柳翁竟不知所终。
赏析:此句描述柳翁最终不知所终,留下了悬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