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广记-卷四百九十三-杂录一

作者: 李昉(925年-996年),宋代著名的文学家和历史学家,他在《太平广记》的编纂过程中,结合了当时的历史、文化和传说,广泛收录了中国古代的神话和民间故事。

年代:成书于宋代(约10世纪)。

内容简要:《太平广记》是李昉主编的中华文化和历史中一部重要的文献,收录了从古至宋代的各种神话、民间故事、传说、历史事件等。书中内容广泛,既有历史人物的传记,也有民间流传的故事、奇闻异事以及道家、佛家思想的结合。它为后代提供了丰富的文化资源,成为研究中国古代民间故事和历史传闻的重要工具。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广记-卷四百九十三-杂录一-原文

夏侯亶王肃李延实李义琛刘龙裴玄智度支郎虞世南尉迟敬德虞世基来恒欧阳询许敬宗元万顷郭务静唐临苏瑰李峤子娄师德李晦宋之问陆元方陈希闵李详

夏侯亶

梁夏侯亶为九列,家贫而好置乐。妓无衣装饰,客至,即令隔帘奏曲。时人以帘为夏侯妓衣。(出《独异志》)

王肃

后魏尚书令王肃字恭懿,琅邪人,肃、齐雍州刺史奂之子。赡学多通,才辞美茂,为齐秘书丞。太和十八年,北归后魏。时高祖新营洛邑,凡所造制,肃博识旧事,大有裨益。高祖甚重之,常呼曰王生。肃在江南之日,聘谢氏女为妻,及至京师,复尚公主。其后谢氏入道为尼,亦来奔肃,见肃尚主,谢作五言诗以赠之。其诗曰:“本为薄上蚕,今作机上丝。得络逐胜去,颇忆缠绵时。”公主代肃答谢云:“针是贯线物,目中恒任丝。得帛缝新去,何能纳故时?”肃甚怅恨,遂造正觉寺以憩之。(出《伽蓝记》)

李延实

后魏太傅李延实者,庄帝舅也。永安中,除青州刺史。将行奉辞,帝谓实曰:“怀砖之俗,世号难治。舅宜好用心,副朝廷所委。”实答曰:“臣年迫桑榆,气同朝露;人间稍远,日近松丘。臣已久乞闲退,陛下渭阳兴念,宠及老臣,使夜行非人,裁锦万里。谨奉明敕,不敢失堕。”时黄门侍郎杨宽在帝侧,不晓怀砖之义,私问舍人温子升,子升曰:“吾闻至尊兄彭城王作青州刺史,闻其宾客从至青州者云。齐土之民,风俗浅薄,虚论高谈,专在荣利。太守初欲入境,百姓皆怀砖叩头,以美其意。及其代下还家,以砖击之,言其向背速于反掌。是以京师谣语曰:狱中无系(“系”原作“击”,据明抄本改。)囚,舍内无青州。假令家道恶,肠中不怀愁。怀砖之义,起在于此也。”颍川苟(陈校本“苟”作“荀”)济,风流名士,高鉴妙识,独出当世。清河崔淑仁称齐士大夫曰:“齐人者,外矫庶几,内怀鄙吝。轻同毛羽,利等锥刀。好驰虚誉,阿附成名。威势所在,促共归之。苟无所资,随即舍去。”言嚣薄之甚也。(出《伽蓝记》)

李义琛

李义琛,陇西人,居于魏。自咸阳主簿拜监察。少孤贫,唐初草创,无复生业。与再从弟义琰、三从弟上德同居,事从姑,定省如亲焉。武德中,俱进士。共有一驴,赴京。次潼关,大雨,投逆旅。主人鄙其贫,辞以客多,不纳。(“不纳”原作“喑讷”,据陈校本改)进退无所舍,徙倚门旁。有咸阳商客见而引之,同舍多喑呜。(“呜”原作“鸣”,据明抄本改)商客曰:“此三人游学者,今无所止,奈何睹其狼狈?”乃引与同寐处。数日方晴,道开。义琛等议鬻驴以一醉,商客窃知,固止之,乃资以道粮。琛既擢第,历任咸阳。召商客,与之抗礼,商客不复识,但悚惧逊退。琛语其由,乃悟,因引升堂。后任监察。(出《云溪友议》)

刘龙

刘龙后名义节,武德初,进计于高祖曰:“今义师数万,并在京师,樵薪贵而布帛贱。若采街衢及苑中树木作樵,以易帛,岁取数十万匹。又藏内缯绢,每匹皆有余轴之饶。使截剩物,以供杂费,动盈万段矣。”高祖并从之。(出《谭宾录》)

裴玄智

武德中,有沙门信义,(《两京新记》“信义”作“信行”)习禅,以三阶为业,于化度寺置无尽(“尽”原作“昼”,据许本改。)藏。贞观之后,舍施钱帛金玉,积聚不可胜计。常使此僧监当。分为三分,一分供养天下伽蓝增修之备,一分以施天下饥馁悲田之苦,一分以充供养无碍。士女礼忏阗咽,施舍争次不得,更有连车载钱绢,舍而弃去,不知姓名。贞观中,有裴玄智者,戒行精勤,入寺洒扫。积十数年,寺内徒众,以其行无玷缺,使守此藏。后密盗黄金,前后所取,略不知数,寺众莫之觉也。因僧使去,遂便不还。惊疑所以,观其寝处,题诗云:“放羊狼颔下,置骨狗前头。自非阿罗汉,安能免得偷!”更不知所之。(出《辨疑志》)

度支郎

贞观中,尚药奏求杜若,敕下度支。有省郎以谢朓诗云:“坊州采杜若”,乃委坊州贡之。本州曹官判云:“坊州不出杜若,应由读谢朓诗误。郎官做如此判事,岂不畏二十八宿笑人耶?”太宗闻之大笑,改授雍州司法。(出《国史》,明抄本、陈校本作出《国史纂异》)

虞世南

太宗将致樱桃于酅公,称奉则尊,言赐则卑。问于虞世南。世南对曰:“昔梁武帝遗齐巴陵王称饷。”从之。(出《国史》,明抄本、陈校本作出《国史纂异》)

尉迟敬德

尉迟敬德善夺槊,齐王元吉亦善用槊,高祖于显德殿前试之。谓敬德曰:“闻卿善夺槊,令元吉执槊去刃。”敬德曰:“虽加刃,亦不能害。”于是加刃。顷刻之际,敬德三夺之。元吉大惭。(出《独异志》)

虞世基

虞世南兄世基与许敬宗父善心,同为宇文化及所害。封德彝时为内史舍人,备见其事。因谓人曰:“世基被戮,世南匍匐以请代;善心之死,敬宗蹈舞以求生。”(出《谭宾录》)

来恒

来恒,侍中济之弟,弟兄相继秉政,时人荣之。恒父护儿,隋之猛将也。时虞世南子无才术,为将作大匠。许敬宗闻之,叹曰:“喊事之倒置,乃至于斯!来护儿儿为宰相,虞世南男作木匠。”(出《大唐新语》)

欧阳询

文德皇后丧,百官坷。

率更令欧阳询状貌丑异,众指之。

中书舍人许敬宗见而大笑,为御史所劾,左授洪州司马。

(出《谭宾录》)。

许敬宗

太宗征辽,作飞梯临其城。

有应募为梯首者,城中矢石如雨,因竞为先登。

英公李世勣指之谓中书舍人许敬宗:“此人岂不大健?”

敬宗曰:“非健,要是未解思量。”

帝闻,将罪之。

(出《国史纂异》)。

元万顷

元万顷为辽东道管记,作檄文,讥议高丽,“不知守鸭绿之险”。

莫离支报云:“谨闻命矣”。

遂移兵守之。

万顷坐是流于岭南。

(出《谭宾录》)。

郭务静

沧州南皮丞郭务静性糊涂,与主簿刘思庄宿于逆旅,谓庄曰:“从驾大难。

静尝从驾,失家口三日,于侍官幕下讨得之”。

庄曰:“公夫人在其中否?”

静曰:“若不在中,更论何事?”

又谓庄曰:“今大有贼。昨夜二更后,静从外来,有一贼,忽从静房内走出。”

庄曰:“亡何物?”

静曰:“无之”。

庄曰:“不亡物,安知其贼?”

静曰:“但见其狼狈而走,不免致疑耳。”

(出《朝野佥载》)。

唐临

唐临性宽仁,多恕。

常欲吊丧,令家僮归取白衫,僮乃误持余衣,惧未敢进。

临察之,谓曰:“今日气逆,不宜哀泣,向取白衫且止。”

又令煮药不精,潜觉其故,乃谓曰:“今日隐晦,不宜服药,可弃之。”

终不扬其过也。

(出《传载》)。

苏瑰、李峤子

中宗常召宰相苏瑰、李峤子进见。

二子皆僮年,上迎抚于前,赐与甚厚。

因语二儿曰:“尔宜忆所通书,可谓奏吾者言之矣。”

颋应之曰:“木从绳则正,后从谏则圣。”

峤子亡其名,亦进曰:“斮朝涉之胫,剖贤人之心。”

上曰:“苏瑰有子,李峤无儿。”

(出《松窗录》)。

娄师德

天后朝,宰相娄师德温恭谨慎,未尝与人有毫发之隙。

弟授代州刺史,戒曰:“吾甚忧汝与人相竞。”

弟曰:“人唾面,亦自拭之而去。”

师德曰:“只此不了,凡人唾汝面,其人怒也。

拭之,是逆其心。何不待其自干?”

而其保身远害,皆类于此也。

(出《独异志》)。

又则天禁屠杀颇切,吏人弊于蔬菜。

师德为御史大夫,因使至于陕。

厨人进肉,师德曰:“敕禁屠杀,何为有此。

厨人曰:“豺咬杀羊。”

师德曰:“大解事豺。”

乃食之。

又进鲙,复问何为有此。

厨人复曰:“豺咬杀鱼。”

师德因大叱之:“智短汉,何不道是獭?”

厨人即云是獭。

师德亦为荐之。

(出《御史台记》)。

李晦

李晦为雍州长史,私第有楼,下临酒肆。

其人尝候晦言曰:“微贱之人,虽则礼所不及,然家有长幼,不欲外人窥之。

家逼明公之楼,出入非便,请从此辞。”

晦即日毁其楼。

(出《谭宾录》)。

宋之问

宋之问,天后朝,求为北门学士,不许。

作《明河篇》以见其意。

诗云:“明河可望不可亲,愿得乘槎一问津。

更将织女支机石,还访城都卖卜人。”

则天见其诗,谓崔融曰:“吾非不知之问有才调,但以其有口过。”

盖以之问患齿疾,口常臭故也。

之问终身惭愤。

(出《本事诗》)。

陆元方

陆元方为鸾台凤阁侍郎,居相国。

则天将有迁除,必先访之。

元方密以进,不露其恩,人莫之知者。

先所奏进状章,缄于函中,子弟未尝见。

临终,命焚之。

曰:“吾阴德于人多矣,其后福必不衰也。

吾本当寿,但以领选曹,铨择流品,吾伤心神耳。”

言毕而终。

(出《御史台记》)。

陈希闵

司刑司丞陈希闵以非才任官,庶事凝滞。

司刑府史,目之为“高手笔”,言秉笔之额,半日不下,故名“高手笔”。

又号“按孔子”,言窜削至多,纸面穿穴,故名“按孔”。

(出《朝野佥载》)。

李详

李详字审己,赵郡人。

祖机衡,父颖,代传儒素。

详有才华胆气,放荡不羁。

解褐盐亭尉。

详在盐亭,因考,为录事参军所挤。

详谓刺史曰:“录事恃乣曹之权,当要害之地,为其妄褒贬耳。

若使详秉笔,亦有其词。”

刺史曰:“公试论录事考状。”

遂授笔。

详即书录事考曰:“怯断大按,好勾(“勾”原作“匀”,据明抄本改。)小稽。

自隐不清,言他总浊。

阶前两竞,斗困方休。

狱里囚徒,非赦不出。”

天下以为谈笑之最焉。

(出《御史台记》)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广记-卷四百九十三-杂录一-译文

夏侯亶王肃李延实李义琛刘龙裴玄智度支郎虞世南尉迟敬德虞世基来恒欧阳询许敬宗元万顷郭务静唐临苏瑰李峤子娄师德李晦宋之问陆元方陈希闵李详夏侯亶

梁朝的夏侯亶担任九列官职,家中贫穷却喜欢布置音乐。家中的乐妓没有华丽的衣服装饰,客人来访时,就让他们隔着帘子演奏。当时的人把帘子比作夏侯亶的乐妓衣服。(出自《独异志》)

后魏尚书令王肃字恭懿,是琅邪人,王肃和齐朝雍州刺史王奂的儿子。他学识渊博,才华横溢,担任了齐朝的秘书丞。太和十八年,他回到北魏。当时高祖新近建造了洛邑,所有的制度,王肃都因为博识旧事而大有裨益。高祖非常看重他,常常称呼他为‘王生’。王肃在江南的时候,娶了谢氏的女儿为妻,到了京城,又娶了公主。后来谢氏入了道门成为尼姑,也来投奔王肃,看到王肃娶了公主,谢氏作了一首五言诗赠给他。诗中说:‘本为薄上蚕,今作机上丝。得络逐胜去,颇忆缠绵时。’公主代替王肃回答谢氏说:‘针是穿线的物品,眼中总是任由线穿过。得到布匹缝制新衣,怎能再收留旧时之物?’王肃非常遗憾和懊悔,于是建造了正觉寺来作为休息的地方。(出自《伽蓝记》)

后魏太傅李延实是庄帝的舅舅。永安年间,他被任命为青州刺史。即将赴任时,皇帝对他说:‘齐地的风俗被称为怀砖之俗,世号难治。舅舅你应该好好用心,不辜负朝廷的委托。’李延实回答说:‘我年纪已经快到桑榆之期,气息如同朝露;人世间的事渐渐远离,日子越来越接近松树之丘。我已经很久请求退休,陛下在渭阳兴起思念,宠爱老臣,让我在夜间行走,裁剪锦缎万里。我谨遵明敕,不敢有所失误。’当时黄门侍郎杨宽在皇帝身边,不明白怀砖的含义,私下问舍人温子升,温子升说:‘我听说至尊的哥哥彭城王担任青州刺史时,他的宾客说。齐地的百姓,风俗浅薄,虚谈高论,专在荣利。太守刚要入境,百姓都拿着砖头叩头,以表示对他的好意。等到他离任回家,人们用砖头砸他,说他的去留变化之快如同翻手。因此京城的谣言说:狱中没有囚犯,家中没有青州人。假使家道不好,心中也不会怀有愁苦。怀砖的含义,起因就在这里。’颍川的苟济,是风流名士,高风亮节,独步当时。清河的崔淑仁评价齐地的士大夫说:‘齐地的人,外表看起来可能还过得去,但内心却充满了鄙吝。轻视同辈,利益如同锥刀。喜欢虚名,迎合成名。威势所在,人们争相归附。如果没有资本,就会立刻离开。’话说得非常尖锐。(出自《伽蓝记》)

李义琛是陇西人,居住在魏国。他从咸阳主簿被提拔为监察。他小时候就孤苦贫穷,唐朝初年国家初创,没有生计。他和堂弟李义琰、表弟李上德一起生活,侍奉姑姑,对她像亲娘一样孝顺。武德年间,他们都考中了进士。他们共有一头驴,一起去京城。在潼关时,下起了大雨,他们投宿在旅店。店主看不起他们的贫穷,以客人太多为由拒绝他们。他们无处可去,只能站在门口。有一个咸阳的商人看到他们,引他们到自己的房间。几天后,天气放晴,道路开通。李义琛等人商议卖掉驴子,痛饮一番。商人暗中得知,坚决阻止他们,并资助他们路费。李义琛考中进士后,历任咸阳官职。他召见了那位商人,与他平等相待,商人已经不认识他,只是感到害怕和谦卑。李义琛告诉了他事情的经过,商人这才恍然大悟,于是被引见给上级。后来李义琛担任了监察官。(出自《云溪友议》)

刘龙后来改名为刘义节,武德初年,他向高祖进言说:‘现在义师有数万人,都在京城,柴火贵而布匹便宜。如果采集街衢和园林中的树木作为柴火,用来换取布匹,每年可以换取数十万匹。另外,宫内储存的丝绸,每匹都有多余的轴。如果截取剩余的布料,用来供应杂费,动辄就有上万段。’高祖都采纳了他的建议。(出自《谭宾录》)

武德年间,有一个名叫信义的僧人,研究禅宗,以三阶为业,在化度寺建立了无尽藏。贞观年间,他捐赠了大量的钱帛金玉,积累的财富无法计算。他经常让这个僧人监管。他把这些财富分为三份,一份用来供养天下伽蓝,增修备用,一份用来救济天下饥饿和贫困的人,一份用来满足供养无碍的需求。男女信徒前来忏悔,施舍的财物络绎不绝,争先恐后,甚至有车载钱绢,丢弃在路边,不知姓名。贞观年间,有一个名叫裴玄智的人,修行严谨,进入寺庙打扫。他坚持了十多年,寺庙里的人因为他品行无瑕疵,让他守藏。后来他秘密盗取了黄金,前后所取的数量无法计算,寺庙里的人都没有察觉。因为僧人出使去了,他就再也没有回来。大家感到惊讶和疑惑,观察他的住处,发现他题了一首诗:‘放羊在狼的颔下,放骨在狗的前头。如果不是阿罗汉,怎能免得偷!’再也没有他的消息。(出自《辨疑志》)

贞观年间,尚药局上奏请求杜若,皇帝下诏给度支。有一个省郎根据谢朓的诗句‘坊州采杜若’,于是委托坊州进贡。本州的曹官判决说:‘坊州不出产杜若,应该是由于读了谢朓的诗而误判。郎官做出这样的判决,难道不怕二十八宿嘲笑人吗?’太宗听后大笑,改任他为雍州司法。(出自《国史》)

太宗要将樱桃送给酅公,称奉为尊,称赐为卑。他向虞世南咨询。虞世南回答说:‘过去梁武帝送给齐巴陵王的礼物。’太宗同意了。(出自《国史》)

尉迟敬德擅长夺取槊,齐王元吉也擅长使用槊,高祖在显德殿前试验他们。他对敬德说:‘听说你擅长夺取槊,让元吉拿着槊去掉刀刃。’敬德说:‘即使加上刀刃,也不能伤害我。’于是加上刀刃。片刻之间,敬德三次夺取了槊。元吉非常羞愧。(出自《独异志》)

虞世南的哥哥虞世基和许敬宗的父亲许善心,都被宇文化及所害。封德彝当时是内史舍人,亲眼目睹了这件事。他因此对人说:‘虞世基被杀,虞世南匍匐请代;许善心之死,许敬宗跳舞求活。’(出自《谭宾录》)

来恒是侍中来济的弟弟,兄弟相继掌权,当时的人以此为荣。来恒的父亲来护儿是隋朝的猛将。当时虞世南的儿子没有才学,担任了将作大匠。许敬宗听说后,感叹说:‘事情颠倒到了这种地步!来护儿的儿子做宰相,虞世南的儿子做木匠。’(出自《大唐新语》)

欧阳询

文德皇后去世,百官都感到悲伤。率更令欧阳询长相丑陋,众人指指点点。中书舍人许敬宗看到后大笑,因此被御史弹劾,被降职为洪州司马。

太宗征讨辽国时,制作了飞梯攻城。有应征为梯头的人,城中的箭石如雨点般落下,因此争相先登城。英公李世勣指着那个人对中书舍人许敬宗说:“这个人不是很壮健吗?”敬宗回答说:“不是壮健,而是他没有考虑清楚。”皇帝听到后,打算惩罚他。

元万顷担任辽东道管记,撰写檄文,讽刺高丽,说‘不知道守卫鸭绿江的险要’。莫离支报告说:‘谨遵命令。’于是调兵守卫那里。元万顷因此被流放到岭南。

沧州南皮县丞郭务静性格糊涂,与主簿刘思庄住宿在旅店,对庄说:‘跟随皇帝出行非常困难。我曾跟随皇帝出行,丢失了家人三天,在侍官的帐篷下找到了他们。’庄问:‘您的夫人是否在其中?’郭务静说:‘如果不在其中,还有什么可说的?’他又对庄说:‘现在有强盗。昨晚二更后,我从外面回来,有一个强盗,突然从我的房间走出。’庄问:‘丢失了什么?’郭务静说:‘没有。’庄说:‘没有丢失东西,怎么知道那是强盗?’郭务静说:‘只是看到他慌张逃跑,所以产生了怀疑。’

唐临性格宽厚仁慈,常常宽恕他人。他曾经想要去参加丧礼,让家僮去取白色的丧服,僮仆却误拿了其他衣服,害怕不敢进。唐临察觉后,对僮仆说:‘今天天气不好,不宜哭泣,先取白衫的事就停止吧。’又让煮的药不精细,暗中察觉到原因,于是对僮仆说:‘今天天气阴暗,不宜服药,可以扔掉它。’他始终没有批评僮仆的过错。

中宗常常召见宰相苏瑰、李峤子。这两个孩子都很年轻,皇帝在前面迎接并抚慰他们,赐予他们很多礼物。然后对两个儿子说:‘你们应该记住所读的书,可以说你们已经传达了我的意思了。’颋回答说:‘木从绳则正,后从谏则圣。’李峤子没有名字,也进言说:‘砍断过路人的腿,剖开贤人的心。’皇帝说:‘苏瑰有儿子,李峤没有儿子。’

天后朝时期,宰相娄师德温和恭敬谨慎,从未与人有过丝毫的争执。他的弟弟被任命为代州刺史,娄师德告诫他说:‘我非常担心你与人争斗。’弟弟说:‘别人吐唾沫在我脸上,我自己擦掉就走了。’娄师德说:‘只这一点就不对了,普通人吐你脸上的唾沫,是因为他生气。擦掉它,是违背他的心意。为什么不让它自然干呢?’而他保护自己远离祸害的方法,都与此类似。

天后武则天禁止屠杀非常严格,官吏们因为蔬菜而感到困苦。娄师德担任御史大夫,因此出使到陕地。厨师送上肉,娄师德说:‘敕令禁止屠杀,为什么还有肉?’厨师说:‘豺咬死了羊。’娄师德说:‘大解事的豺。’于是吃了肉。又有人呈上鱼生,他又问为什么有鱼。厨师又说:‘豺咬死了鱼。’娄师德于是大声斥责他:‘愚蠢的人,为什么不说是水獭?’厨师立即说是水獭。娄师德也推荐了它。

李晦担任雍州长史,他的私宅有座楼,楼下是酒馆。有人曾经等李晦说话,说:‘卑微的人,虽然礼节上不需要,但家中还有老少,不想外人看到。我家靠近您的楼,出入不方便,请允许我离开。’李晦当天就拆掉了他的楼。

宋之问在天后朝时,请求成为北门学士,但没有被允许。他写了《明河篇》来表达自己的意愿。诗中写道:‘明河可望不可亲,愿得乘槎一问津。更将织女支机石,还访城都卖卜人。’武则天看到他的诗,对崔融说:‘我并非不知道宋之问有才华,但因为他有口臭。’这大概是因为宋之问患有牙齿疾病,嘴里经常有异味,所以终身感到羞愧。

陆元方担任鸾台凤阁侍郎,住在相国府。武则天将要有所迁升,必定先咨询他。陆元方秘密地提出建议,不显露皇帝的恩惠,没有人知道这件事。他先前的奏章,都密封在信封中,他的子弟从未见过。临终时,他命令烧毁这些信封,说:‘我对很多人都有阴德,之后的福分必定不会减少。我本来应该长寿,但因为管理选曹,选拔人才,让我感到伤心。’说完后就去世了。

司刑司丞陈希闵因为非才而被任命为官,各种事务都处理得缓慢。司刑府史称他为‘高手笔’,说他的额头紧握笔,半天都不放下,因此得名‘高手笔’。又称为‘按孔子’,说他的删改很多,纸张上穿洞,因此得名‘按孔’。

李详字审己,是赵郡人。他的祖父机衡,父亲颖,世代都是儒学之家。李详有才华和胆气,行为放纵不羁。他开始做官时担任盐亭尉。在盐亭,因为考试,被录事参军排挤。李详对刺史说:‘录事依赖官府的权力,处于要害之地,是因为他随意表扬或批评。如果让我执笔,我也有他的话。’刺史说:‘你试着评论录事的考核情况。’于是把笔交给他。李详立即写下录事的考核:‘胆小怕事,断案不公。自己不清不楚,却指责别人混乱。在台阶前争斗,双方都疲惫不堪。监狱里的囚犯,非赦不出。’天下人都认为这是最有趣的笑话。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广记-卷四百九十三-杂录一-注解

夏侯亶:夏侯亶是南北朝时期梁朝的官员,九列是古代官职中的高级职位,家贫而好置乐表示他虽然家境贫寒但喜欢音乐。

王肃:王肃是南北朝时期的文学家、政治家,曾任北魏尚书令,字恭懿,琅邪人,博学多才。

李延实:李延实是南北朝时期的官员,曾任后魏太傅,庄帝的舅舅,青州刺史。

李义琛:李义琛是唐朝初期的官员,陇西人,曾任监察官,少孤贫,有才学。

刘龙:刘龙是唐朝初期的官员,武德初年向高祖李渊提出建议,主张用树木换取布帛。

裴玄智:裴玄智是唐朝初期的僧人,以禅修为业,曾管理化度寺的无尽藏。

度支郎:度支郎是唐朝官职,负责财政收支管理。

虞世南:虞世南是唐朝初期的文学家,曾任秘书监,有很高的文学成就。

尉迟敬德:尉迟敬德是唐朝初期的将领,以勇猛著称,善夺槊是擅长使用长矛。

虞世基:虞世基是唐朝初期的官员,虞世南的哥哥,与许敬宗的父亲许善心一同被宇文化及杀害。

来恒:来恒是唐朝初期的官员,侍中来济的弟弟,兄弟相继为官。

欧阳询:唐代著名书法家,以其书法著称。

文德皇后:文德皇后是唐朝高祖李渊的皇后,即李世民的生母,她的去世在古代文化中有着重要的意义,因为皇后是皇室中的女性领袖,她的去世通常被视为国家大事。

百官:指朝廷中的所有官员,这里表示文德皇后去世后,官员们都非常哀痛。

率更令:古代官职,负责管理宫廷的日常事务,类似于现在的宫廷事务官。

中书舍人:唐代官职,负责处理皇帝的文书,相当于现在的秘书。

许敬宗:唐代官员,以敢于直言著称。

御史:古代官职,负责监察官员的行为,相当于现在的监察官。

左授:古代官职调动中的一种,表示降职。

洪州司马:洪州是现在的江西省南昌市,司马是古代的一种官职,负责地方行政。

太宗:指唐朝的第二位皇帝李世民。

飞梯:一种古代攻城用的器械,用于攀爬城墙。

英公:指李世勣,唐朝的开国功臣,被封为英公。

思量:指思考、考虑。

国史纂异:古代史书,记录了唐朝的历史。

辽东道管记:辽东道是古代的一个行政区划,管记是负责记录地方事务的官员。

高丽:古代朝鲜半岛的一个国家。

莫离支:高丽官职,相当于宰相。

岭南:古代中国的一个地区,位于现在的广东省和广西壮族自治区。

逆旅:古代的旅店。

侍官:古代官职,负责宫廷的侍从工作。

朝野佥载:古代史书,记录了唐朝的朝政和民间故事。

传载:古代史书,记录了唐朝的历史。

宽仁:宽容仁爱。

白衫:古代丧服之一,表示哀悼。

隐晦:不明显,含糊。

松窗录:古代史书,记录了唐朝的历史。

天后:指唐朝的女皇帝武则天。

鸾台凤阁:古代官署名,相当于现在的国务院。

按孔子:按孔,指修改文章时改动过多,导致文章面目全非,按孔子则指修改文章的人。

按曹:古代官署名,负责司法事务。

铨择:选拔、任用。

高手笔:指写字工整的人。

按孔:指修改文章时改动过多,导致文章面目全非。

盐亭尉:盐亭是现在的四川省盐亭县,尉是古代的一种官职,负责地方治安。

录事参军:古代官职,负责记录和处理公文。

御史台记:古代史书,记录了唐朝的御史台事务。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广记-卷四百九十三-杂录一-评注

文德皇后丧,百官坷。率更令欧阳询状貌丑异,众指之。中书舍人许敬宗见而大笑,为御史所劾,左授洪州司马。

此段文字描绘了文德皇后丧事期间,百官哀悼的场景。欧阳询因状貌丑异而受到众人的指责,中书舍人许敬宗对此大笑,却因此被御史弹劾,左迁为洪州司马。这一情节反映了古代宫廷中权势斗争的残酷和官员的无奈,同时也揭示了人性的复杂和世态的炎凉。

许敬宗

许敬宗在太宗征辽时,太宗制作飞梯攻城,有士兵应募为梯首,但城中箭矢如雨,士兵们争相率先登城。李世勣对许敬宗说这位士兵体格强健,但许敬宗认为他只是没有想明白。这一情节体现了许敬宗的机智和远见,同时也反映了当时战争的残酷和对士兵生命的轻视。

元万顷

元万顷担任辽东道管记时,撰写檄文讽刺高丽,称其不知守鸭绿之险。高丽方面回应称将遵守命令,于是移兵防守。元万顷因此被流放到岭南。这一情节反映了古代战争中信息的传递和应对策略的重要性,同时也揭示了官员的言论可能导致严重的后果。

郭务静

郭务静是沧州南皮丞,性格糊涂。他与主簿刘思庄住宿在旅馆,却对刘思庄讲述自己曾从驾失散三日后在侍官幕下找到家人的经历。刘思庄询问其夫人是否也在其中,郭务静的回答荒谬至极,显示出其思维混乱。这一情节通过郭务静的荒诞言行,揭示了古代官员的素质和官场的混乱。

唐临

唐临性格宽仁,常宽容他人过失。一次他想吊丧,却因家僮误持其他衣物而不敢进。唐临察知后,以天气为由劝止,显示出他的宽厚和体贴。这一情节体现了唐临的仁爱之心和为官之道。

苏瑰、李峤子

中宗常召宰相苏瑰、李峤子进见,并询问他们是否记得所通书的内容。李峤子引用了“木从绳则正,后从谏则圣”等典故,表现出其才智和对君主的忠诚。这一情节反映了古代官员的智慧和忠诚,以及他们对君主的尊重。

娄师德

娄师德在天后朝为宰相,温恭谨慎,未曾与人有过冲突。他对弟弟的教诲和自己的处世之道,体现了他的智慧和谨慎。这一情节揭示了古代官员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

李晦

李晦为雍州长史,私宅楼下有酒肆。有人因家中有长幼,不愿外人窥视,请求李晦拆毁其楼。李晦立刻照办。这一情节反映了古代官员的清廉和为民着想的精神。

宋之问

宋之问因口臭而被武则天拒绝担任北门学士,他作《明河篇》表达自己的意愿。武则天见到他的诗后,认为他有才调但口臭。这一情节揭示了古代文人的才华与命运的不公。

陆元方

陆元方为鸾台凤阁侍郎,居相国。他对武则天的忠诚和谨慎,以及他对自己的教诲,体现了他的智慧和忠诚。这一情节反映了古代官员的为官之道。

陈希闵

陈希闵以非才任官,导致事务停滞。他的绰号“高手笔”和“按孔子”揭示了他在官场上的无能和荒诞。这一情节反映了古代官场的腐败和官员的堕落。

李详

李详在盐亭任职时,因被录事参军排挤,他向刺史投诉,并自告奋勇执笔。他写的录事考状尖锐犀利,讽刺了录事参军。这一情节展示了李详的才华和勇气,同时也揭示了古代官场的黑暗面。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广记-卷四百九十三-杂录一》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26097.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