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李昉(925年-996年),宋代著名的文学家和历史学家,他在《太平广记》的编纂过程中,结合了当时的历史、文化和传说,广泛收录了中国古代的神话和民间故事。
年代:成书于宋代(约10世纪)。
内容简要:《太平广记》是李昉主编的中华文化和历史中一部重要的文献,收录了从古至宋代的各种神话、民间故事、传说、历史事件等。书中内容广泛,既有历史人物的传记,也有民间流传的故事、奇闻异事以及道家、佛家思想的结合。它为后代提供了丰富的文化资源,成为研究中国古代民间故事和历史传闻的重要工具。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广记-卷四百三十-虎五-原文
李奴马拯张升杨真王居贞归生郑思远李琢谯本
李奴
词(陈校本“词”上空缺一字。)举人姓李不得名,寄居宣州山中。常使一奴。奴颇慵惰,李数鞭笞。多有忿恨。
唐元和九年,李与二友人会于别墅,时呼奴,奴已睡。李大怒,鞭之数十。奴怀恚恨,出谓同侪曰:“今是闰年,人传多虎,何不食我?”言讫,出门。
忽闻叫声,奴辈寻逐,无所见。循虎迹,十余里溪边,奴已食讫一半。其衣服及巾鞋,皆叠摺置于草上。盖虎能役使所杀者魂神所为也。(出《原化记》)
马拯
唐长庆中,有处士马拯性冲淡,好寻山水,不择险峭,尽能跻攀。
一日居湘中,因之衡山祝融峰,诣伏虎师。
佛室内道场严洁,果食馨香,兼列白金皿于佛榻上。见一老僧眉毫雪色,朴野魁梧。
甚喜拯来,使仆挈囊。僧曰:“假君仆使,近县市少盐酪。”拯许之。
仆乃挈金下山去,僧亦不知去向。
俄有一马沼山人亦独登此来,见拯,甚相慰悦。
乃告拯曰:“适来道中,遇一虎食一人,不知谁氏之子。”说其服饰,乃拯仆夫也。
拯大骇。
沼又云:“遥见虎食人尽,乃脱皮,改服禅衣,为一老僧也。”
拯甚怖惧,及沼见僧曰:“只此是也。”
拯白僧曰:“马山人来云,某仆使至半山路,已被虎伤,奈何?”
僧怒曰:“贫道此境,山无虎狼,草无毒螫,路绝蛇虺,林绝鸱鸮。
无信妄语耳。”
拯细窥僧吻,犹带殷血。
向夜,二人宿其食堂,牢扃其户,明烛伺之。
夜已深,闻庭中有虎,怒首触其扉者三四,赖户壮而不隳。
二子惧而焚香,虔诚叩首于堂内土偶宾头卢者。
良久,闻土偶吟诗曰:“寅人但溺栏中水,午子须分艮畔金。
若教特进重张弩,过去将军必损心。”
二子聆之而解其意,曰:“寅人虎也。
栏中即井。
午子即我耳。
艮畔金即银皿耳。”
其下两句未能解。
及明,僧叩门曰:“郎君起来食粥。二子方敢启关。
食粥毕,二子计之曰:“此僧且在,我等何由下山?”
遂诈僧云:“井中有异。”使窥之。
细窥次,二子推僧堕井,其僧即时化为虎,二子以巨石镇之而毙矣。
二子遂取银皿下山。
近昏黑,而遇一猎人,于道旁张弓,树上为棚而居。
语二子曰:“无触我机。”兼谓二子曰:“去山下犹远,诸虎方暴,何不且上棚来?”
二子悸怖,遂攀缘而上。
将欲人定,忽三五十人过,或僧,或道,或丈夫,或妇女,歌吟者,戏舞者,前至弓所。
众怒曰:“朝来被二贼杀我禅和,方今追捕之,又敢有人张我将军。”
遂发其机而去。
二子并闻其说,遂诘猎者。
曰:“此是伥鬼,被虎所食之人也,为虎前呵道耳。”
二子因徵猎者之姓氏。
曰:“名进,姓牛。”
二子大喜曰:“土偶诗下句有验矣,特进乃牛进也,将军即此虎也。”
遂劝猎者重张其箭,猎者然之。
张毕登棚,果有一虎哮吼而至,前足触机,箭乃中其三班,贯心而踣,逡巡。
诸伥奔走却回,伏其虎,哭甚哀曰:“谁人又杀我将军?”
二子怒而叱之曰:“汝辈无知下鬼,遭虎齿死。
吾今为汝报仇,不能报谢,犹敢恸哭。
岂有为鬼,不灵如是?”
遂悄然。
忽有一鬼答曰:“都不知将军乃虎也,聆郎君之说,方大醒悟。”
就其虎而骂之,感谢而去。
及明,二子分银与猎者而归耳。(出《传奇》)
张升
唐故吏部员外张升随僖宗幸蜀,以年少未举,遂就摄涪州衙推。
州司差里正游章当直。
他日,遂告辞。
问何往,章不答,但云:“有老母及妻男,乞时为存问。”
言讫而去。
所居近邻,夜闻章家大哭。
翌日,使问其由,言章夜辞其家,入山变为虎矣。
二三日,又闻章家大惊叫。
翼日,又问其故。
曰:“章昨夜思家而归,自上半身已变,而尚能语。”
(出《闻奇录》)
杨真
邺中居人杨真者家富。
平生癖好画虎,家由甚多画虎。
每坐卧,必欲见之。
后至老年,尽令家人毁去所画之虎。
至年九十忽卧疾,召儿孙谓之曰:“我平生不合癖好画虎,我好之时,见画虎则喜,不见则不乐。
我每梦中多与群虎游。
我不欲言于儿孙辈。
至晚年尤甚。
至于纵步游赏之处,往往见虎。
及问同游人。
又不见,我方恐惧。
寻乃尽毁去所画之虎。
今卧疾后,又梦化身为虎儿。
又梦觉既久,而方复人身。
我死之后,恐必化为虎,儿孙辈遇虎,慎勿杀之。”
其夕卒,家方谋葬,其尸忽化为虎,跳跃而出。
其一子逐出观之,其虎回赶其子,食之而去。
数日,忽家人夜梦真归谓家人曰:“我已为虎,甚是安健。
但离家时,便得一人食之,至今犹不饥。”
至曙,家之人疑不识其子而食之,述于邻里。
有识者曰:“今为人,即识人之父子。
既化虎,又何记为人之父也。
夫人与兽,岂不殊耶?若为虎尚记前生之事,人奚必记前生之事也。
人尚不记前生,足知兽不灵于人也。”
(出《潇湘记》)
王居贞
明经王居贞者下第,归洛之颍阳。
出京,与一道士同行。
道士尽日不食。
云:‘我咽气术也。’
每至居贞睡后,灯灭,(‘灭’原作‘灯’,据明抄本、许本、黄本改。)
即开一布囊,取一皮披之而去,五更复来。
他日,居贞佯寝,急夺其囊,道士叩头乞。
居贞曰:‘言之即还汝。’
遂言吾非人,衣者虎皮也,夜即求食于村鄙中,衣其皮,即夜可驰五百里。
居贞以离家多时,甚思归。
曰:‘吾可披乎?’
曰:‘可也。’
居真去家犹百余里,遂披之暂归。
夜深,不可入其门,乃见一猪立于门外,擒而食之。
逡巡回,乃还道士皮。
及至家,云,居贞之次子夜出,为虎所食。
问其日,乃居贞回日。
自后一两日甚饱,并不食他物。(出《传奇》)
归生
弘文学士归生,乱后家寓巴州。
遣使入蜀,早行,遇虎于道。
遂升木以避。
数虎迭来攫跃,取之不及。
虎相谓曰:‘无过巴西县黄二郎也。’
一虎乃去。
俄有白狸者至,视其人而哮吼攫跃,使人升木愈高。
既皆不得,环而守之。
移时,有群骡撼铃声,遂各散。
使人至巴西,果有黄二郎者乃巴西吏人,为虎所食也。(出《闻奇录》)
郑思远
虎交而月晕。
仙人郑思远尝骑虎,故人许隐齿痛求治。
郑曰:‘唯得虎须,及热插齿间即愈。’
乃拔数茎与之。
因知虎须治齿也。
虎杀人,能令尸起自解衣,方食之。
虎威如‘一’字。
长一寸,在胁两傍皮内,尾端无之,(‘无之’二字原缺,据明抄本、陈校本补。)
佩之者临官佳(‘佳’原作‘使’,据明抄本改。)
无官,人所憎疾。
虎夜视,一目放光,一目看物。
猎人候而射之,光坠入地成白石。
主小儿惊。(出《酉阳杂俎》)
李琢
许州西三四十里有雌虎暴,损人不一。
统军李琢闻之惊怪,其视事日,厉声曰:‘忠武军十万,岂无勇士?’
有壮夫跳跃曰:‘某能除。’
琢壮其言,给利器。
壮夫请不用弓刀,只要一大白棒。
壮夫径诣榛坞寻之,果得其穴也。
其虎已出,唯三子,眼欲开。
壮夫初不见其母,欲回,度琢必不信,遂抱持三子,至其家藏之。
入白于琢,琢见空手来,讶之。
曰:‘已取得伊三儿。’
琢闻惊异,果取到,大赏赉之,给廪帛,加军职。
曰:‘尝闻不探虎穴,焉得虎子,此夫是也。’
壮夫竟除其巨者,不复更有虎暴。(出《芝田录》)
谯本
伪蜀建武四五年间,有百姓谯本者,兜率人也。
不孝不义,邻里众皆恶之。
少无父,常毁骂母,母每含忍。
一旦,归自晚,其母倚门而迎。
本遥见,便骂。
母曰:‘我只有汝一人,忧汝归夜,汝反骂我也。’
遂抚膺大哭,且叹且怨。
本在城巷住,此时便出门,近城沿路上坐。
忽大叫一声,脱其衣,变为一赤虎,直上城去。
至来日,犹在城上。
蜀主命赵庭隐射之,一发正中其口。
众分而食之。
蜀主初霸一方,天雨毛,人变虎,地震者耳。(明抄本、陈校本‘耳’作‘再’,出《野人闲话》)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广记-卷四百三十-虎五-译文
李奴马拯张升杨真王居贞归生郑思远李琢谯本
李奴:有一个名叫李奴的举人,他没有名字,住在宣州的山中。他经常雇佣一个奴仆。这个奴仆很懒惰,李奴多次鞭打他。奴仆心中充满了怨恨。唐元和九年,李奴与两个朋友在别墅聚会,当时叫奴仆,但奴仆已经睡着了。李奴非常生气,鞭打了奴仆几十下。奴仆怀恨在心,出门后对同伴说:“现在是闰年,人们传说有很多老虎,为什么不吃了我?”说完,他就出门了。突然听到叫声,奴仆们追赶,但没有看到任何人。沿着老虎的踪迹,走了十多里,溪边,奴仆已经吃了一半。他的衣服和头巾鞋子都叠放在了草地上。这表明老虎能够役使被它杀死的灵魂所做的。(出自《原化记》)
马拯:唐长庆年间,有一个名叫马拯的隐士,性格淡泊,喜欢寻找山水,不择险峻,都能攀登。有一天他在湘中,前往衡山的祝融峰,拜访伏虎师。佛室内道场整洁,水果食物香气扑鼻,还放着白金盘子在佛榻上。看到一个老僧眉毛雪白,朴实魁梧。老僧很高兴马拯来访,让仆人带着他的包裹。僧人说:“借用你的仆人,最近市集上缺少盐和奶酪。”马拯答应了。仆人拿着金子下山去了,僧人也消失了。不久,有一个马沼山人也独自登上此山,见到马拯,非常安慰他。马沼告诉马拯:“刚才在山路上,遇到一只老虎吃人,不知道是谁的儿子。”描述了他的服饰,是马拯的仆人。马拯非常害怕。马沼又说:“远远看到老虎吃完了人,脱下皮,穿上僧衣,变成一个老僧。”马拯非常恐惧,等到马沼见到僧人时说:“这就是那个人。”马拯对僧人说:“马山人说,我的仆人在半山腰时被老虎伤了,怎么办?”僧人愤怒地说:“我这里,山上没有虎狼,草中没有毒虫,路上没有蛇蝎,树林中没有猫头鹰。都是你们无中生有。”马拯仔细观察僧人的嘴唇,还带着血迹。当天晚上,两个人在食堂过夜,紧紧关上门,点着蜡烛等待。深夜,听到院子里有老虎,愤怒地撞击门三四次,幸亏门坚固没有倒塌。两个人害怕,就在堂内虔诚地跪拜土偶宾头卢。过了一会儿,听到土偶吟诗说:“寅人但溺栏中水,午子须分艮畔金。若教特进重张弩,过去将军必损心。”两个人听后明白了意思,说:“寅人指的是老虎。栏中指的是井。午子指的是我自己。艮畔金指的是银盘子。”下面两句没有理解。第二天,僧人敲门说:“公子起来吃粥。”两个人才敢开门。吃完粥后,两个人商量说:“这个僧人还在,我们怎么下山?”于是假装对僧人说:“井里有奇怪的东西。”让他去看。仔细观察时,两个人把僧人推下井,僧人立刻变成了老虎,两个人用大石头压死了它。两个人于是拿走了银盘子下山。快到黄昏时,遇到一个猎人,在路边张弓,在树上搭棚居住。猎人告诉两个人:“不要触动我的机关。”还对他们说:“离山下还远,各种老虎都在活跃,为什么不先上来棚里?”两个人害怕,就攀爬上去。快到半夜时,突然有三五十个人经过,有的是僧人,有的是道士,有的是男人,有的是女人,唱歌的,跳舞的,都来到弓箭所在的地方。众人愤怒地说:“早上被两个恶贼杀了我的同伴,现在正在追捕他们,又有人敢张弓射我们将军。”于是放开了弓箭。两个人都听到了他们的说法,就询问猎人。猎人说:“这是伥鬼,是被老虎吃掉的人,为老虎在前面喝道。”两个人于是询问猎人的姓名。猎人说:“名叫进,姓牛。”两个人非常高兴,说:“土偶诗的下句应验了,特进就是牛进,将军就是这只老虎。”于是劝猎人重新张弓,猎人同意了。张弓完毕,登上棚子,果然有一只老虎咆哮着跑来,前脚触动了机关,箭射中了老虎的三个部位,贯穿心脏,老虎倒在地上。其他伥鬼奔走逃回,趴在老虎身上,非常悲伤地说:“谁又杀了我的将军?”两个人愤怒地斥责它们:“你们这些无知的小鬼,被老虎咬死。我现在为你们报仇,不能报答,还敢痛哭。哪有做鬼的,不灵验到这种地步?”它们就悄悄地离开了。突然有一个鬼回答说:“都不知道将军是老虎,听了你的话,才突然醒悟。”它走到老虎身边骂它,然后感谢地离开了。第二天,两个人分了银两给猎人就回去了。(出自《传奇》)
张升:唐朝已故吏部员外郎张升跟随僖宗逃往蜀地,因为年轻还没有参加科举考试,于是就在涪州担任代理推官。州里的官员派里正游章值班。有一天,张升告辞。问他要去哪里,游章不回答,只说:“有老母和妻子儿子,请时常关心他们。”说完就离开了。张升住的邻居晚上听到游章家大哭。第二天,张升派人去问原因,说游章晚上离开家,进山变成了老虎。过了两三天,又听到游章家大惊小怪地叫。第二天,又问原因。说:“游章昨天晚上想家就回来了,上半身已经变成了老虎,但还能说话。”(出自《闻奇录》)
杨真:邺中居民杨真家里很富裕。他一生喜欢画老虎,家里有很多画老虎的画。每次坐下或躺下,都想要看到画虎。后来到了老年,他让家人把所有画老虎的画都毁掉了。到了九十岁那年,他突然生病卧床,召集儿孙们说:“我一生不应该喜欢画老虎,我喜欢的时候,看到画虎就高兴,看不到就不快乐。我每次做梦都和一群老虎一起玩。我不想告诉儿孙们。到了晚年尤其严重。到了可以散步游玩的地方,常常看到老虎。等到问同游的人,又看不到,我就很害怕。后来就把所有画老虎的画都毁掉了。现在我卧床后,又梦到自己变成了老虎。又梦醒后很久,才恢复人身。我死后,恐怕一定会变成老虎,儿孙们遇到老虎,千万不要杀它。”那天晚上,他就去世了。家人正在商量葬礼,他的尸体突然变成了老虎,跳跃着跑了出去。其中一个儿子追出去看,老虎回过头追赶他的儿子,吃掉了就离开了。过了几天,家里的人晚上梦见杨真回来对家人说:“我已经变成了老虎,非常健康。但离家的时候,就有一人吃了它,到现在还不饿。”等到天亮,家里的人怀疑不认识自己的儿子就吃了它,告诉了邻居。有认识的人说:“现在是人,就认识人的父子。既然变成了老虎,又怎么会记得以前是人呢?人与兽,难道不是有很大区别吗?如果老虎还能记得前世的事情,人又何必一定要记得前世的事情呢?人都不记得前世,就足以知道兽不如人灵验了。”(出自《潇湘记》)
王居贞:(此处原文缺失,无法进行翻译)
明经王居贞落榜后,回到了洛阳的颍阳。离开京城时,他遇到了一位道士同行。这位道士整天都不吃东西,说这是他的‘咽气术’。每当居贞睡后,灯灭了,道士就会打开一个布袋,取出一块虎皮披上就离开,到了五更天又回来。有一天,居贞假装睡觉,急忙夺回他的布袋,道士跪地求饶。居贞说:‘你说了,我就还给你。’于是居贞告诉他,自己不是人,穿的是虎皮,晚上就可以骑着它奔跑五百里。居贞因为离家很久,非常想回家。他问:‘我可以披上它吗?’道士说:‘可以。’居贞离家还有一百多里,就披上虎皮暂时回家。深夜,他不能进入家门,就看到一只猪站在门外,他捉住猪吃了。然后转身离开,把虎皮还给了道士。回到家后,居贞听说他的次子夜里被虎吃了。问及那天,正是居贞回家的那天。从那以后,他连续一两日都很饱,不再吃其他东西。(出自《传奇》)
弘文学士归生,在战乱后家住在巴州。他派人去蜀地,早上出发时,在路上遇到了老虎。于是他爬上树躲避。几只老虎连续跳跃试图抓他,但都没有抓到。老虎们互相说:‘没有比巴西县的黄二郎更厉害的了。’一只老虎离开了。不久,一只白狐狸来了,看到人后大声吼叫,让人爬得更高。老虎们都无法抓到人,就围着他守候。过了一会儿,一群骡子摇铃路过,老虎们就各自散去了。使者到达巴西后,果然有个叫黄二郎的人,他已经被老虎吃了。(出自《闻奇录》)
仙人郑思远曾经骑过老虎,他的老朋友许隐因为牙齿痛向他求治。郑思远说:‘只有得到虎须,把热虎须插进牙齿间就能痊愈。’于是他拔了几根虎须给他。许隐因此知道了虎须可以治疗牙齿。老虎杀人后,能够让人尸体自己解开衣服,然后吃掉。老虎的威猛如同‘一’字,长一寸,在胁两傍皮内,尾巴的末端没有。佩戴它的人,做官时会得到好的结果;没有做官的人,会被人憎恨。老虎在夜晚看东西时,一只眼睛放光,一只眼睛看东西。猎人等待老虎眼睛放光时射击,光掉入地变成白石。老虎吓唬小孩时,小孩会害怕。(出自《酉阳杂俎》)
许州西边三四十里有只雌虎非常凶猛,伤害了很多人。统军李琢听说了这件事,非常惊讶,他在处理公务的那天,大声说:‘忠武军有十万士兵,难道没有勇士吗?’一个壮夫跳跃着说:‘我能除掉它。’李琢觉得他的话很勇敢,就给了他锋利的武器。壮夫请求不用弓刀,只要一根大白棒。壮夫直接去榛林寻找老虎的洞穴,果然找到了。老虎已经出来了,只有三个小老虎,眼睛将要睁开。壮夫一开始没看到老虎妈妈,想回去,但考虑到李琢肯定不会相信,于是他抱起三个小老虎,回到自己的家藏起来。他向李琢报告,李琢看到他空手回来,很惊讶。壮夫说:‘我已经取得了它们三个。’李琢听后非常惊讶,果然看到了三个小老虎,大大奖赏了他,给他提供了食物和布匹,还提升了他的军职。他说:‘我听说不探虎穴,怎么得到虎子,这个人就是。’壮夫最终除掉了那只巨大的老虎,再也没有老虎来骚扰。(出自《芝田录》)
在伪蜀建武四五年间,有个叫谯本的百姓,来自兜率。他既不孝顺也不讲道义,邻居们都讨厌他。他从小没有父亲,经常辱骂母亲,但母亲总是忍受着。有一天,他晚上回家很晚,母亲在门口等着他。谯本远远看到,就开始骂母亲。母亲说:‘我只有你这么一个孩子,担心你晚上回来,你却反而骂我。’说完,她抱着胸口大哭,一边叹气一边抱怨。谯本住在城里的巷子里,这时他出门,坐在靠近城边的小路上。突然他大声喊叫,脱掉衣服,变成了一只赤虎,直接上了城。到了第二天,它还在城上。蜀主命令赵庭隐射击它,一箭正中它的嘴巴。众人分食了它。蜀主最初在一片土地上称霸,那时天上下毛,人变成虎,地震了。(明抄本、陈校本‘耳’作‘再’,出自《野人闲话》)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广记-卷四百三十-虎五-注解
李奴:李奴在此指的是一个姓李的举人,他因为名字不得而被称为李奴。在古代,举人是指通过科举考试而获得资格参加进士考试的人。这里的文化背景是指科举制度,这是中国古代选拔官员的主要方式。
马拯:马拯是唐代的一位处士,性好山水,不惧险峻。在文中,他因为遇到虎而与一位老僧相遇,发生了一系列故事。
张升:张升是唐代的一位官员,他在僖宗时期随皇帝到蜀地,因为年轻未能参加科举考试,所以担任了涪州的衙推。
杨真:杨真是唐代邺中的一位富家子弟,他酷爱画虎,晚年却将家中所有画虎的画作毁去,最终自己化为虎。
王居贞:王居贞是文中提到的人物,但没有提供具体的故事或背景。可能是其他文献中的人物,但在此文段中未给出详细信息。
下第:指科举考试未能中举,古代科举制度中,进士及第者称为及第,未中者称为下第。
归洛:指回到洛阳,洛阳是古代中国的都城之一,位于今天的河南省。
咽气术:一种古代传说中的修炼方法,通过特定的呼吸和意念控制,达到延年益寿甚至长生不老的效果。
颍阳:地名,位于今天的河南省许昌市。
布囊:用布制成的口袋,古代常用作携带物品的工具。
披:穿在身上,这里指穿上虎皮。
驰:快速奔跑。
村鄙:乡村,指乡村的鄙陋之地。
巴州:地名,位于今天的四川省。
巴西县:地名,位于今天的四川省。
黄二郎:人名,此处指巴西县的吏人。
狸:一种类似猫的动物,但体型较大,古代传说中狸有通灵的能力。
酉阳杂俎:古代笔记小说集,作者为唐代段成式,内容涉及奇闻异事、神话传说等。
统军:古代军事编制中的一种官职,负责统领军队。
榛坞:地名,指长满榛树的山谷。
兜率:佛教用语,指兜率天,是佛教所说的欲界六天之一。
伪蜀:指五代十国时期的一个政权,即蜀汉的后继者,但并非正史所认可的蜀汉。
含忍:忍受,包容。
毛:毛发,此处指天空中降下的毛发般的雨滴,古代传说中是祥瑞之兆。
野人闲话:古代笔记小说集,内容多为民间传说、奇闻异事等。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广记-卷四百三十-虎五-评注
明经王居贞者下第,归洛之颍阳。出京,与一道士同行。道士尽日不食。云:‘我咽气术也。’每至居贞睡后,灯灭,即开一布囊,取一皮披之而去,五更复来。
此段描写了一位道士的神秘行为,‘咽气术’一语双关,既指道士的修炼之术,又暗示其生命力的强大。道士的行为表现出超凡脱俗的神秘色彩,与居贞的世俗生活形成鲜明对比。‘灯灭’一语双关,既指灯火熄灭,又暗示道士的隐秘行为。此段通过道士的行为,为后续故事的发展埋下伏笔。
他日,居贞佯寝,急夺其囊,道士叩头乞。居贞曰:‘言之即还汝。’遂言吾非人,衣者虎皮也,夜即求食于村鄙中,衣其皮,即夜可驰五百里。
此段揭示了道士的真实身份,‘衣者虎皮’一语双关,既指道士所披之皮,又暗示其与虎的密切关系。道士的神奇能力与居贞的世俗生活形成强烈反差,引发读者的好奇心。‘夜可驰五百里’一句,形象地描绘了道士的能力,增加了故事的奇幻色彩。
居贞以离家多时,甚思归。曰:‘吾可披乎?’曰:‘可也。’居真去家犹百余里,遂披之暂归。
此段描写了居贞对家的思念,以及他披上虎皮回家的过程。‘吾可披乎’一句,体现了居贞对道士能力的信任。‘披之暂归’一句,简洁地表达了居贞的愿望和行动,为后续的故事发展做铺垫。
夜深,不可入其门,乃见一猪立于门外,擒而食之。逡巡回,乃还道士皮。
此段描写了居贞披上虎皮后的遭遇,‘夜深,不可入其门’一句,暗示了居贞的困境。‘擒而食之’一句,展现了虎的凶猛和居贞的无奈。‘还道士皮’一句,表明居贞的回归,为故事的发展留下悬念。
及至家,云,居贞之次子夜出,为虎所食。问其日,乃居贞回日。
此段揭示了居贞披虎皮回家所带来的后果,‘居贞之次子夜出,为虎所食’一句,点明了居贞行为的严重后果。‘问其日,乃居贞回日’一句,暗示了居贞的行为与次子之死之间的联系,为故事的发展增添了悲剧色彩。
自后一两日甚饱,并不食他物。
此段描写了居贞披虎皮回家后的生活变化,‘自后一两日甚饱,并不食他物’一句,表明居贞在披虎皮后的异样状态,为后续的故事发展埋下伏笔。
归生 弘文学士归生,乱后家寓巴州。遣使入蜀,早行,遇虎于道。
此段描写了归生的遭遇,‘乱后家寓巴州’一句,交代了归生的背景。‘遣使入蜀,早行,遇虎于道’一句,展现了归生在乱世中的艰难境遇,为故事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遂升木以避。数虎迭来攫跃,取之不及。
此段描写了归生与虎的斗争,‘遂升木以避’一句,体现了归生的机智。‘数虎迭来攫跃,取之不及’一句,展现了虎的凶猛和归生的危险。
虎相谓曰:‘无过巴西县黄二郎也。’一虎乃去。
此段描写了虎之间的交流,‘无过巴西县黄二郎也’一句,暗示了黄二郎的特殊身份。‘一虎乃去’一句,表明黄二郎的存在对虎具有威慑力。
俄有白狸者至,视其人而哮吼攫跃,使人升木愈高。
此段描写了白狸的出现,‘俄有白狸者至’一句,展现了神秘生物的介入。‘视其人而哮吼攫跃,使人升木愈高’一句,表明白狸对归生的威胁。
既皆不得,环而守之。
此段描写了虎和白狸的围攻,‘既皆不得,环而守之’一句,展现了围攻的严密。
移时,有群骡撼铃声,遂各散。
此段描写了骡的出现,‘移时,有群骡撼铃声,遂各散’一句,展现了骡的威慑力,使得虎和白狸散去。
使人至巴西,果有黄二郎者乃巴西吏人,为虎所食也。
此段揭示了黄二郎的真实身份,‘使人至巴西,果有黄二郎者乃巴西吏人,为虎所食也’一句,表明黄二郎并非传说中的英雄,而是被虎所害。
郑思远 虎交而月晕。仙人郑思远尝骑虎,故人许隐齿痛求治。
此段描写了郑思远与虎的关系,‘虎交而月晕’一句,展现了神秘的自然现象。‘仙人郑思远尝骑虎’一句,表明郑思远与虎有着特殊的关系。
郑曰:‘唯得虎须,及热插齿间即愈。’乃拔数茎与之。
此段描写了郑思远为许隐齿治疗的过程,‘唯得虎须,及热插齿间即愈’一句,展现了虎须的神奇功效。
因知虎须治齿也。
此段总结了虎须的治疗作用,‘因知虎须治齿也’一句,表明了虎须的药用价值。
虎杀人,能令尸起自解衣,方食之。
此段描写了虎的凶猛,‘虎杀人,能令尸起自解衣,方食之’一句,展现了虎的残忍。
虎威如‘一’字。长一寸,在胁两傍皮内,尾端无之。
此段描写了虎的威严,‘虎威如‘一’字’一句,形象地描绘了虎的威势。
佩之者临官佳;无官,人所憎疾。
此段描写了虎威的象征意义,‘佩之者临官佳;无官,人所憎疾’一句,表明了虎威在官场中的影响。
虎夜视,一目放光,一目看物。
此段描写了虎的视觉能力,‘虎夜视,一目放光,一目看物’一句,展现了虎的神秘能力。
猎人候而射之,光坠入地成白石。
此段描写了猎人对虎的捕猎,‘猎人候而射之,光坠入地成白石’一句,展现了猎人的技巧和虎的神秘。
主小儿惊。
此段描写了虎对小儿的影响,‘主小儿惊’一句,表明了虎的恐怖。
李琢 许州西三四十里有雌虎暴,损人不一。
此段描写了雌虎的凶猛,‘许州西三四十里有雌虎暴,损人不一’一句,展现了雌虎的破坏力。
统军李琢闻之惊怪,其视事日,厉声曰:‘忠武军十万,岂无勇士?’
此段描写了李琢的应对措施,‘统军李琢闻之惊怪,其视事日,厉声曰:‘忠武军十万,岂无勇士?’’一句,展现了李琢的果断和自信。
有壮夫跳跃曰:‘某能除。’琢壮其言,给利器。
此段描写了壮夫的勇敢,‘有壮夫跳跃曰:‘某能除。’琢壮其言,给利器’一句,展现了壮夫的决心和勇气。
壮夫请不用弓刀,只要一大白棒。
此段描写了壮夫的自信,‘壮夫请不用弓刀,只要一大白棒’一句,展现了壮夫的豪迈。
壮夫径诣榛坞寻之,果得其穴也。
此段描写了壮夫的行动,‘壮夫径诣榛坞寻之,果得其穴也’一句,展现了壮夫的果敢。
其虎已出,唯三子,眼欲开。
此段描写了虎的状态,‘其虎已出,唯三子,眼欲开’一句,展现了虎的母爱。
壮夫初不见其母,欲回,度琢必不信,遂抱持三子,至其家藏之。
此段描写了壮夫的善良,‘壮夫初不见其母,欲回,度琢必不信,遂抱持三子,至其家藏之’一句,展现了壮夫的仁慈。
入白于琢,琢见空手来,讶之。
此段描写了壮夫的诚实,‘入白于琢,琢见空手来,讶之’一句,展现了壮夫的坦率。
曰:‘已取得伊三儿。’琢闻惊异,果取到,大赏赉之,给廪帛,加军职。
此段描写了李琢对壮夫的奖赏,‘曰:‘已取得伊三儿。’琢闻惊异,果取到,大赏赉之,给廪帛,加军职’一句,展现了李琢的仁德。
曰:‘尝闻不探虎穴,焉得虎子,此夫是也。’壮夫竟除其巨者,不复更有虎暴。
此段总结了壮夫的行动,‘曰:‘尝闻不探虎穴,焉得虎子,此夫是也。’壮夫竟除其巨者,不复更有虎暴’一句,展现了壮夫的勇敢和智慧。
谯本 伪蜀建武四五年间,有百姓谯本者,兜率人也。
此段描写了谯本的背景,‘伪蜀建武四五年间,有百姓谯本者,兜率人也’一句,交代了谯本的时代背景。
不孝不义,邻里众皆恶之。
此段描写了谯本的品行,‘不孝不义,邻里众皆恶之’一句,展现了谯本的不良品行。
少无父,常毁骂母,母每含忍。
此段描写了谯本与母亲的关系,‘少无父,常毁骂母,母每含忍’一句,展现了谯本对母亲的冷漠。
一旦,归自晚,其母倚门而迎。
此段描写了谯本与母亲的日常生活,‘一旦,归自晚,其母倚门而迎’一句,展现了母子之间的温情。
本遥见,便骂。
此段描写了谯本对母亲的辱骂,‘本遥见,便骂’一句,展现了谯本的恶劣品行。
母曰:‘我只有汝一人,忧汝归夜,汝反骂我也。’遂抚膺大哭,且叹且怨。
此段描写了母亲的无奈和伤心,‘母曰:‘我只有汝一人,忧汝归夜,汝反骂我也。’遂抚膺大哭,且叹且怨’一句,展现了母亲的慈爱和痛苦。
本在城巷住,此时便出门,近城沿路上坐。
此段描写了谯本的行为,‘本在城巷住,此时便出门,近城沿路上坐’一句,展现了谯本的冷漠。
忽大叫一声,脱其衣,变为一赤虎,直上城去。
此段描写了谯本的异变,‘忽大叫一声,脱其衣,变为一赤虎,直上城去’一句,展现了谯本的神秘能力。
至来日,犹在城上。
此段描写了谯本的变化,‘至来日,犹在城上’一句,展现了谯本的持续状态。
蜀主命赵庭隐射之,一发正中其口。
此段描写了蜀主对谯本的应对,‘蜀主命赵庭隐射之,一发正中其口’一句,展现了蜀主的果断。
众分而食之。
此段描写了谯本的结局,‘众分而食之’一句,展现了谯本的悲惨命运。
蜀主初霸一方,天雨毛,人变虎,地震者耳。
此段描写了蜀主的统治时期,‘蜀主初霸一方,天雨毛,人变虎,地震者耳’一句,展现了当时社会的混乱和神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