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李昉(925年-996年),宋代著名的文学家和历史学家,他在《太平广记》的编纂过程中,结合了当时的历史、文化和传说,广泛收录了中国古代的神话和民间故事。
年代:成书于宋代(约10世纪)。
内容简要:《太平广记》是李昉主编的中华文化和历史中一部重要的文献,收录了从古至宋代的各种神话、民间故事、传说、历史事件等。书中内容广泛,既有历史人物的传记,也有民间流传的故事、奇闻异事以及道家、佛家思想的结合。它为后代提供了丰富的文化资源,成为研究中国古代民间故事和历史传闻的重要工具。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广记-卷四百七十九-昆虫七-原文
蚁子蛙蛤金龟子海山蜈蚣蚊翼壁虱白虫
蚕女砂俘效舍毒老蛛李禅蝗化水蛙蚓疮
蜂余熊乃螽斯蝻化
蚁子
南方尤多蚁子,凡柱楣户牖悉游蚁。循途奔走,居有所营,里栋相接,莫穷其往来。(出《投荒杂录》)
蛙蛤
南方又有水族,状如蛙,其形尤恶。土人呼为蛤。为臞(“臞”原作“蛙”,据明抄本改)食之,味美如鹧鸪。及治男子劳虚。(出《投荒杂录》)
金龟子
金龟子,甲虫也,春夏间生于草木上,大如小指甲,飞时即不类。泊草蔓上,细视之,真金色龟儿也。行必成双。南人采之阴干,装以金翠,为首饰之物。亦类黔中所产青虫子也。(出《岭表录异》)
海山
又珠崖人,每晴明,见海中远山罗列,皆如翠屏,而东西不定,悉蜈蚣也。虾须长四五十尺,此物不足怪也。(出《岭南异物志》)
蜈蚣
蜈蚣,《南越志》云,大者其皮可以鞔鼓。取其肉,曝为脯,美于牛肉。又云,大者能噉牛。里人或遇之,则鸣鼓然火炬,以驱逐之。(出《岭表录异》)
蚊翼
南方蚊翼下有小蜚虫焉,目明者见之。每生九卵,复未尝曾有,(徒乱反)复成九子,蜚而俱去,蚊遂不知。亦食人及百兽,食者知。言虫小食人不去也。此虫既细且小,因曰细蠛,(音蔑)陈章对齐桓公小虫是也。此虫常春生,而以季夏冬藏于鹿耳中,名孆婗。孆婗亦细小也。(出《神异经》)
壁虱
壁虱者,土虫之类,化生壁间。暑月啮人,其疮虽愈,每年及期必发。数年之后,其毒方尽。其状与牛虱无异。北都厩中之马,忽相次瘦劣致毙,所损日甚。主将虽督审刍药勤至,终莫能究。而毙者状类相似,亦莫知其疾之由。掌厩获罪者,已数人矣,皆倾家破产,市马以陪纳,然后伏刑。有一裨将干敏多识,凡所主掌,皆能立功。众所推举,俾其掌厩马。此人勤心养膳,旦夕躬亲。旬月之后,马之殒(“殒”原作“殡”,据明抄本改)毙如旧,疑其有他,乃明烛以守之。二鼓之后,马皆立不食,黑者变白,白者变黑。秉炬以视,诸马之上,有物附之,不可胜数,乃壁虱所噆也。五鼓之后,壁虱皆去,一道如绳,连亘不绝。翌日,而以其事白于帅臣,寻其去踪。于楼中得巨穴焉,以汤灌之。坏楼(“楼”原作“城”,据明抄本改)门穴,得壁虱死者数十斛。穴中大者一枚,(“枚”原作“所”,据明抄本改)长数尺,形如琵琶,金色,焚而杀之。筑塞其处,其害乃绝。(出《录异记》)
白虫
有人忽面上生疮,暑月即甚,略无完皮,异常楚痛。涂尝饵药,不能致效。忽一日,既卧,余烛未灭,同寝者见有物如弦如线,以著其面,因执烛视之,白虫如虱,自瓷枕穴中出,以噆其面。既明,遂道其事,剖枕以视之,白虫无数,因尽杀之,面疮乃愈。(出《录异记》)
蚕女
蚕女者,当高辛帝时,蜀地未立君长,无所统摄。其人聚族而居,递相侵噬。蚕女旧迹,今在广汉,不知其姓氏。其父为邻邦掠(“邦掠”原作“所操”,据明抄本改)去,已逾年,唯所乘之马犹在。女念父隔绝,或废饮食,其母慰抚之。因告誓于众曰,有得父还者,以此女嫁之。部下之人,唯闻其誓,无能致父归者。马闻其言,惊跃振迅,绝其拘绊而去。数日,父乃乘马归。自此马嘶鸣,不肯饮龁。父问其故,母以誓众之言白之。父曰:“誓于人,不誓于马。安有配人而偶非类乎?能脱我于难,功亦大矣。所誓之言,不可行也。”马愈跑,父怒,射杀之,曝其皮于庭。女行过其侧,马皮蹶然而起,卷女飞去。旬日,皮复栖于桑树之上。女化为蚕,食桑叶,吐丝成茧,以衣被于人间。父母悔恨,念之不已。忽见蚕女,乘流云,驾此马,侍卫数十人,自天而下。谓父母曰:“太上以我孝能致身,心不忘义,授以九宫仙殡之任,长生于天矣,无复忆念也。”乃冲虚而去。今家在什邡绵竹德阳三县界。每岁祈蚕者,四方云集,皆获灵应。宫观诸化,塑女子之像,披马皮,谓之马头娘,以祈蚕桑焉。稽圣赋曰:“安有女,(《集仙录》六“安有女”作“爰有女人”。)感彼死马,化为蚕虫,衣被天下是也。”(出《原化传拾遗》)
砂俘效
陈藏器《本草》云,砂俘,又云倒行拘(明抄本“拘”作“狗”)子,蜀人号曰俘郁。旋干土为孔,常睡不动,取致枕中,令夫妻相悦。愚有亲表,曾得此物,未尝试验。愚始游成都,止于逆旅,与卖草药李山人相熟。见蜀城少年,往往欣然而访李生,仍以善价酬。因诘之,曰:“媚药。”征其所用,乃砂俘,与陈氏所说,信不虚语。李生亦秘其所传之法,人不可得也。武陵山川媚草,无赖者以银换之,有因其术而男女发狂,罹祸非细也。(出《北梦琐言》)
舍毒
舍毒者,蚊蚋之属,江岭间有之,郴连界尤甚。
为客中者,慎勿以手搔之,但布盐于上,以物封裹,半日间,毒则解矣。
若以手搔,痒不可止,皮穿肉穴,其毒弥甚。
湘衡北间有之,其毒稍可。
峡江至蜀,有蟆子,色黑,亦能咬人,毒亦不甚。
视其生处,即麸盐树叶背上,春间生之,叶成窠,大如桃李,名为五倍子,治一切疮毒。
收者晒而杀之,即不化去,不然者,必窍穴而出,飞为蟆子矣。
黔南界有微尘,色白甚小,视之不见。
能昼夜害人,虽帐深密,亦不可断。
以粗茶烧之,烟如焚香状,即可断之。
又如席铺油帔隔之,稍可灭。
(出《录异记》)
老蛛
泰(“泰”原作“秦”,据明抄本改。)岳之麓有岱岳观,楼殿咸古制,年代寝远。
一夕大风,有声轰然,响震山谷。
及旦视,即经楼之陊也。
楼屋徘徊之中,杂骨盈车。
有老蛛在焉,形如矮腹五升之茶鼎,展手足则周数尺之地矣。
先是侧近寺观,或民家,亡失幼儿,不计其数,盖悉罹其啖食也。
多有网于其上,或遭其黏然縻绊,而不能自解而脱走,则必遭其害矣。
于是观主命薪以焚之,臭闻十余里。
(出《玉堂闲话》)
李禅
李禅,楚州刺史承嗣少子也,居广陵宣平里大第。
昼日寝庭前,忽有白蝙蝠,绕庭而飞。
家僮辈竟以帚扑,皆不能中,久之,飞去院门,扑之亦不中。
又飞出门,至外门之外,遂不见。
其年,禅妻卒,輀车出入之路,即白蝙蝠飞翔之所也。
(出《稽神录》)
蝗化
唐天祐末岁,蝗虫生地穴中,生讫。
即众蝗衔其足翅而拽出。
帝谓蝗曰:“予何罪,食予苗。”
遂化为蜻蜓,洛中皆验之。
是岁,群雀化燕。
水蛙
徐之东界,接沂川,有沟名(“名”原作“多”,据明抄本、陈校本改。)盘车,相传是奚仲试车之所。
(徐有奚仲墓,山上亦有试车处,石上辄深数尺。)
沟有水,水有蛙,可大如五石瓮,目如碗。
昔尝有人,于其项上得药,服之度世。
(出《玉堂闲话》)
蚓疮
天祐中,浙西重造慈和寺,治地既毕,每为蚯蚓穿穴,执事者患之。
有一僧教以石灰覆之,由是得定,而杀蚯蚓无数。
顷之,其僧病苦,举身皆痒,恒(“恒”字原空缺,据明抄本补。)须得长指爪者搔之,以至成疮。
疮中辄得死蚯蚓一条,殆数百千条。
肉尽至骨而卒。
(出《稽神录》)
蜂馀
庐陵有人应举,行遇夜,诣一村舍求宿。
有老翁出见客曰:“吾舍窄人多,容一榻可矣。”
因止其家。
屋室百余间,但窄小甚。
久之告饥,翁曰:“居家贫,所食唯野菜耳。”
即以设,客食之,甚甘美,与常菜殊。
及就寝,唯闻讧讧之声。
既曙而寤,身卧田中,旁有大蜂窠。
客尝患风,因尔遂愈,盖食蜂之余尔。
(出《稽神录》)
熊乃
信州有版山,川谷深远,采版之所,因以名之。
州人熊乃,尝与其徒入山伐木。
其弟从而追之,日暮,不及其兄。
忽见甲士清道,自东来,传呼甚厉。
乃弟惧恐,伏于草间。
俄而旗帜戈甲,络绎而至。
道旁亦有行人,其犯清道者,辄为所戮。
至军中,拥一人若大将者,西驰而去。
度其远,乃敢起行。
迨晓,方见其兄,具道所见。
众皆曰:“非巡逻之所,而西去溪滩险绝,往无所诣,安得有此人?”
即共寻之,可十余里,隔溪滩,犹见旌旗纷若,布围畋猎之状。
其徒有勇者,遥呼叱之,忽无所见。
就视之,人皆树叶,马皆大蚁。
取而碎之,皆有血云。
(出《稽神录》)
螽斯
蝗之为孽也,盖沴气所生,斯臭腥,或曰,鱼卵所化。
每岁生育,或三或四。
每一生,其卵盈百,自卵及翼,凡一月而飞。
故《诗》称螽斯子孙众多。
螽斯即蝗属也。
羽翼未成,跳跃而行,其名蝻。
晋天福之末,天下大蝗,连岁不解。
行则蔽地,起则蔽天。
禾稼草木,赤地无遗。
其蝻之盛也,流引无数,甚至浮河越岭,逾池渡堑,如履平地。
入人家舍,莫能制御,穿户入牖,井溷填咽,腥秽床帐,损啮书衣,积日连宵,不胜其苦。
郓城县有一农家,豢豕十余头,时于陂泽间,值蝻大至,群豕跃而啖食之,斯须复饫,不能运动。
其蝻又饥,唼啮群豕,有若堆积,豕竟困顿,不能御之,皆为蝻所杀。
癸卯年,其蝗皆抱草木而枯死,所为天生杀也。
(出《玉堂闲话》)
蝻化
己酉年,将军许敬迁奉命于东洲按夏苗。
上言,称于陂野间,见有蝻生十数里,才欲打捕,其虫化为白蛱蝶,飞去。
(出《玉堂闲话》)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广记-卷四百七十九-昆虫七-译文
蚂蚁、青蛙、金龟子、海山蜈蚣、蚊子、壁虱、白虫
蚕女、砂俘效舍毒、老蛛、李禅、蝗虫、化水蛙、蚯蚓、疮
蜜蜂、熊、螽斯、蝻化、蚂蚁
蚂蚁:在南方,蚂蚁特别多,无论是柱子、楣子、门框还是窗户,到处都是蚂蚁。它们沿着道路奔跑,有地方就定居,房屋相连,不知道它们的来去。(出自《投荒杂录》)
青蛙:南方还有一种水生动物,形状像青蛙,看起来特别丑陋。当地人称之为蛤。土人吃它,味道像鹧鸪一样美味。还有说它能治疗男子劳损。(出自《投荒杂录》)
金龟子:金龟子是一种甲虫,春夏之间在草木上生长,大小像小指甲,飞起来就不像了。停歇在草蔓上,仔细看,真是金色的龟儿。它们总是成双成对。南方人采集它们,阴干后,用金线和翡翠装饰,做成首饰。也像黔中地区产的青虫子。(出自《岭表录异》)
海山:又有珠崖人,每当晴天,看到海中的远山排列,就像翠绿的屏风,而东西方向不定,都是蜈蚣。虾须长四五十尺,这种东西并不奇怪。(出自《岭南异物志》)
蜈蚣:《南越志》说,大的蜈蚣皮可以用来蒙鼓。取其肉,晒成干肉,比牛肉还美味。还说,大的蜈蚣能吃牛。当地人有遇到它的,就会敲鼓点火把来驱逐它。(出自《岭表录异》)
蚊翼:南方蚊子的翅膀下有一种小飞虫,眼睛明亮的人能看到它。每次生九个卵,然后又没有,反复成九个子,飞走,蚊子却不知道。它们也吃人及百兽,被吃的人知道。说虫子小,吃人却不离开。这种虫子既细又小,因此称为细蠛,陈章对齐桓公小虫的说法也是这样。这种虫子常在春天出生,而在季夏和冬天藏在鹿的耳朵里,名叫孆婗。孆婗也很细小。(出自《神异经》)
壁虱:壁虱是土生土长的虫子,在墙壁间孵化。夏天咬人,伤口虽然愈合,但每年到一定时期就会发作。几年之后,毒性才会消失。它们的形状和牛虱没有区别。北都马厩里的马,突然相继瘦弱死亡,损失越来越严重。主管虽然督促检查草料和药物,但最终无法查明原因。死亡的马的状况相似,也不知道病因。掌管马厩的人因此获罪,已经有几个人了,他们都倾家荡产,买马来赔偿,然后被处刑。有一个副将知识渊博,他管理的所有事情都能立刻成功。大家都推举他掌管马厩。这个人勤心养马,日夜亲自照料。十天后,马的死亡情况像以前一样,他怀疑有其他原因,于是点着蜡烛守候。二更之后,马都不吃食,黑色的变白,白色的变黑。拿着火把一看,所有的马身上都有东西附着,数不胜数,原来是壁虱在咬。五更之后,壁虱都离开了,一条线一样,连绵不断。第二天,他把这件事告诉了统帅,追踪它们的去向。在楼中找到了一个大洞,用热水灌进去。破坏了楼门上的洞,得到了几十斛壁虱的尸体。洞中最大的一个,长几尺,形状像琵琶,金色,烧死了它。用土堵住那个地方,害处才停止。(出自《录异记》)
白虫:有人突然脸上长疮,夏天特别严重,几乎没有完好的皮肤,异常痛苦。尝试过涂抹药物,但都没有效果。有一天晚上,他睡觉时,蜡烛还没灭,同床的人看到有东西像弦一样,附着在他的脸上,于是拿着蜡烛一看,白虫像虱子,从瓷枕的洞中出来,咬他的脸。第二天,他就把这件事说出来,切开枕头一看,白虫无数,于是全部杀死了,脸上的疮就好了。(出自《录异记》)
蚕女:蚕女是高辛帝时,蜀地还没有立君主,没有人统管。人们聚族而居,互相侵吞。蚕女的旧迹现在在广汉,不知道她的姓氏。她的父亲被邻国掳走,已经过了一年,只有她骑的马还在。蚕女想念父亲,可能因为思念而废了饮食,她的母亲安慰她。于是她向众人发誓,谁能把父亲找回来,就把这个女儿嫁给他。部下的人只听到她的誓言,没有人能让她父亲回来。马听到她的话,惊跳起来,挣脱了束缚跑走了。几天后,父亲骑着马回来了。从那以后,马嘶鸣,不肯吃食。父亲问原因,母亲就把对众人发誓的话告诉他。父亲说:‘对人的誓言,不对马发誓。哪有把女儿嫁给人的,却嫁给非人的?能帮我脱离困境,功劳也很大。对众人的誓言,不能实行。’马越跑越快,父亲生气,射杀了它,把它的皮晾在院子里。蚕女经过那里,马皮突然跳起来,卷起蚕女飞走了。十天后,马皮又停在桑树上。蚕女变成了蚕,吃桑叶,吐丝成茧,用来给人类做衣服。父母后悔不已,想念她。突然看到蚕女,骑着云彩,驾着这匹马,带着几十个随从,从天而降。她对父母说:“太上因为我的孝顺,让我身体化成了蚕,心灵不忘道义,授予我九宫仙殡的职责,长生在天了,不再怀念你们了。”然后她冲着天空消失了。现在她的家在什邡、绵竹、德阳三县交界处。每年祈求蚕的人,四面八方都聚集在这里,都得到了灵验。宫观中塑造了女子的形象,披着马皮,称为马头娘,用来祈求蚕桑。稽圣赋说:“哪里有女子,感念那死去的马,变成了蚕虫,衣服覆盖了天下。”(出自《原化传拾遗》)
砂俘效:陈藏器《本草》说,砂俘,又称倒行拘子,蜀人称为俘郁。用干土做成孔洞,经常睡觉不动,把东西放在枕头里,让夫妻和睦。我有一个亲戚,曾经得到过这种东西,没有试验过。我开始游历成都,住在旅馆里,和一个卖草药的山人李生熟悉。看到蜀城的年轻人,常常高兴地拜访李生,还用高价回报他。我问他原因,他说:‘媚药。’问他用的东西,是砂俘,和陈氏所说的一样,确实不假。李生也保密他传授的方法,别人得不到。武陵山川中有媚草,无赖的人用银换它,有人因此术而男女发狂,遭受的祸害不小。(出自《北梦琐言》)
舍毒:这部分内容没有提供翻译。
躲避毒虫的人,如蚊子、苍蝇等,在江岭之间有,郴州和连州交界的地方尤其多。作为旅人,要小心不要用手去抓它们,只需在上面撒盐,用东西包起来,半天之后,毒性就会解除。如果用手去抓,痒得无法忍受,皮肤会穿透肉里,毒性会更加严重。湘水和衡山以北也有,毒性稍微小一些。峡江到蜀地,有一种蟾蜍,颜色是黑色的,也能咬人,毒性也不算太强。看它的生长地,就在麸盐树叶的背面,春天生长出来,叶子形成像桃李大小的巢,叫做五倍子,可以治疗各种疮毒。采集的人晒干它们,就不会融化消失,否则,它们一定会从孔洞中出来,变成蟾蜍。(出自《录异记》)
老蛛
泰山脚下有岱岳观,楼殿都是古代的建筑,年代久远。一天晚上,刮起大风,声音轰鸣,震动山谷。等到天亮一看,原来是经楼上的柱子断裂了。楼屋的废墟中,杂骨堆积如山。有一只老蜘蛛在那里,形状像五升的茶壶,展开手脚可以覆盖数尺之地。在此之前,附近寺观或者民家,丢失的幼儿不计其数,都是被它吞食的。很多网都挂在其上,或者被它粘住,无法自己解开逃脱,就会被它伤害。于是观主命令用柴火烧它,臭味传了十多里。(出自《玉堂闲话》)
李禅
李禅是楚州刺史李承嗣的小儿子,住在广陵宣平里的大宅院里。白天在庭院前睡觉,忽然有一只白蝙蝠绕着庭院飞。家僮们争着用扫帚打,都没有打到,过了一会儿,飞到院门口,打也打不到。又飞到门外,到了外门外,就看不见了。那一年,禅的妻子去世,灵柩出入的道路,就是白蝙蝠飞翔的地方。(出自《稽神录》)
蝗化
唐天祐末年,蝗虫在地穴中孵化出来。蝗虫孵化后,其他蝗虫就衔着它们的脚和翅膀把它们拖出来。皇帝问蝗虫说:‘我有什么罪,吃我的庄稼。’于是蝗虫变成了蜻蜓,洛阳人都看到了。这一年,成群的麻雀变成了燕子。(出自《玉堂闲话》)
水蛙
徐州的东界接沂川,有一条名叫盘车的沟,相传是奚仲试车的地方。(徐州有奚仲墓,山上也有试车的地方,石头上深达数尺。)沟里有水,水里有青蛙,可以大如五石瓮,眼睛像碗那么大。曾经有人,在其脖子上找到药,服用后得以长寿。(出自《玉堂闲话》)
蚓疮
天祐年间,浙西重建慈和寺,工程完成后,经常有蚯蚓钻洞,负责的人很烦恼。有一位僧人教他们用石灰覆盖,从此就解决了问题,杀死了无数蚯蚓。不久,那位僧人病得很苦,全身发痒,总是需要长指甲的人来挠,以至于挠出了疮。疮中经常能找到死去的蚯蚓,大概有几百上千条。肉都烂尽了,直到骨头才死去。(出自《稽神录》)
蜂馀
庐陵有人参加科举考试,晚上走到一个村庄求宿。一位老翁出来见客人说:‘我家地方小,人又多,只能让你睡一张床。’于是留他在家。屋室有一百多间,只是都很窄小。过了很久,他感到饿了,老翁说:‘家里穷,吃的只有野菜。’就给他端上了,客人吃起来非常美味,和普通的菜完全不同。等到睡觉,只听到嗡嗡的声音。等到天亮醒来,发现自己躺在田里,旁边有一个大蜂窝。客人曾经患有风湿病,因此吃了蜂窝里的东西后病就好了,是因为吃了蜜蜂剩下的东西。(出自《稽神录》)
熊乃
信州有版山,山谷深远,是采集版的地方,因此得名。州人熊乃,曾经和徒弟们进山伐木。他的弟弟跟着他,天黑了还没赶上哥哥。忽然看到士兵清道,从东边来,呼喊得很严厉。熊乃的弟弟害怕,躲在草丛中。不久,旗帜戈甲,络绎不绝地到来。路边也有行人,那些违反清道的,就被杀死。到了军中,簇拥着一个人像大将一样,往西边驰去。估计走远了,才敢起身行走。等到天亮,才看到他的哥哥,详细讲述了所见。大家都说:‘这不是巡逻的地方,而西边去溪滩非常险峻,没有地方可以去,怎么能有这个人呢?’于是大家一起寻找,走了十多里,隔溪滩,还能看到旗帜纷乱,布围打猎的样子。其中有个勇敢的徒弟,远远地呼喊吓唬,忽然什么都没有了。仔细一看,人都变成了树叶,马都变成了大蚂蚁。拿起来一摔,都有血。(出自《稽神录》)
螽斯
蝗虫是一种灾害,是由不良气候产生的,它的味道很腥,有人说,是由鱼卵变成的。每年生育,有的是三个,有的是四个。每一胎,卵就有上百个,从卵到翅膀,一个月就能飞。所以《诗经》称螽斯子孙众多。螽斯就是蝗虫的一种。翅膀还没长成,跳跃着行走,它们的名字叫蝻。晋天福末年,全国大蝗灾,连年不断。行走时遮天蔽地,起飞时遮天蔽日。庄稼草木,被吃得一片不剩。蝻的数量非常多,甚至能浮河越岭,跨过池塘和壕沟,就像走在平地上。进入人家,没有人能控制它们,穿门入户,井里和厕所都填满了,腥臭味弥漫床帐,损坏书籍衣物,连续几天几夜,痛苦不堪。郓城县有一户农家,养了十几头猪,当时在池塘边,遇到蝻大举到来,一群猪跳跃着吃蝻,一会儿就吃饱了,不能动了。蝻又饿了,啃食猪群,就像堆积一样,猪最终都累倒了,不能抵抗,都被蝻吃死了。癸卯年,蝗虫都抱住草木枯死,这是天生的杀虫方法。(出自《玉堂闲话》)
蝻化
己酉年,将军许敬迁奉命到东洲巡视夏苗。他报告说,在池塘和田野间,看到有蝻聚集了十多里,正要捕捉它们,蝻却变成了白蝴蝶飞走了。(出自《玉堂闲话》)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广记-卷四百七十九-昆虫七-注解
蚁子:指蚂蚁,此处特指南方地区数量众多的蚂蚁。
蛙蛤:指一种形状类似于蛙的南方水生动物,味道鲜美,可食用。
金龟子:一种甲虫,春夏季节生于草木上,体型小,颜色金黄,可制作成首饰。
海山:指珠崖人见到的海中远山,实际上是由蜈蚣组成的景象。
蜈蚣:一种多足生物,体型较大,某些种类可食用,其皮可制作鼓面,肉可晒干制成肉干。
蚊翼:指蚊子的翅膀下的小蜚虫,能够繁殖迅速,对人类和动物都有害。
壁虱:一种寄生在墙壁缝隙中的小虫,叮咬人后会留下伤口,且每年都会复发。
白虫:指一种寄生在人体面部皮肤上的小虫,会导致皮肤疾病。
蚕女:传说中一位因孝感动天,化为蚕虫的女子的故事。
砂俘效:指一种传说中可以增进夫妻感情的药物。
舍毒:指去除毒物或毒害的行为或方法。
舍毒者:指能够释放毒性的生物,如蚊虫、蚋等。
蚊蚋:蚊虫和蚋,都是一类吸血昆虫,蚊虫叮咬后会在皮肤上留下红肿和瘙痒。
江岭间:指长江和岭南地区,即中国的江南和岭南地区。
郴连界:指郴州和连州交界的地方,郴州和连州都是中国湖南省下辖的地级市。
客中:指旅途中的人。
布盐:撒上盐。
物封裹:用东西包裹。
解:解除,消除。
湘衡北间:指湖南和衡阳北部地区。
蟆子:一种黑色的青蛙。
麸盐树叶:一种植物的叶子,可能是指具有消炎作用的草药。
五倍子:一种植物的果实,可以用来治疗疮毒。
收者:采集者。
晒而杀之:晒干并杀死。
黔南界:指贵州南部地区。
微尘:极小的尘埃。
粗茶:粗糙的茶叶。
烟如焚香状:烟像烧香一样。
帐深密:帐篷很深且严密。
泰岳:泰山,中国古代的五岳之一。
岱岳观:位于泰山脚下的道观。
陊:崩塌。
杂骨:杂乱的骨头。
啖食:吃掉。
黏然縻绊:粘稠地缠绕。
脱走:逃跑。
薪:柴火。
臭闻十余里:臭味传了十几里路。
楚州:古代的一个州名,现在的江苏淮安一带。
广陵:古代的一个城名,现在的江苏扬州。
宣平里:广陵城中的一个里坊。
白蝙蝠:一种白色的蝙蝠。
輀车:灵柩车,用于运送死者。
蝗虫:一种害虫,以禾本科植物为食,严重时会造成农作物减产。
地穴:地下的洞穴。
衔其足翅:用嘴咬住它们的足和翅膀。
蜻蜓:一种昆虫,通常生活在水边。
洛中:洛阳,古代的一个都城,现在的河南省洛阳市。
水蛙:一种生活在水中的青蛙。
五石瓮:一种古代的容器,容量大约为五石。
度世:度过一生。
执事者:负责事务的人。
石灰:一种常用的建筑材料,也用于消毒。
举身皆痒:全身都痒。
恒须:总是需要。
长指爪者:长指甲的人。
搔之:挠抓。
田中:田地里。
庐陵:古代的一个县名,现在的江西吉安一带。
应举:参加科举考试。
村舍:乡村的房屋。
老翁:年长的男子。
野菜:野生的蔬菜。
讧讧之声:喧闹的声音。
大蜂窠:大的蜂巢。
风:指风疹,一种皮肤病。
信州:古代的一个州名,现在的江西上饶一带。
版山:一种山名。
甲士:穿着铠甲的士兵。
清道:清理道路,通常指军队行进时的警戒。
旌旗:旗帜。
畋猎:打猎。
螽斯:蝗虫的一种,也称为蝈蝈。
沴气:不吉利的气息,指灾害性的气候。
鱼卵:鱼的卵。
蝻:蝗虫的幼虫。
晋天福:晋朝天福年间,指晋朝的一个时期。
郓城县:古代的一个县名,现在的山东东平一带。
陂泽间:湖泊和沼泽地区。
豕:猪。
癸卯年:古代的干支纪年法中的一个年份。
抱草木而枯死:抱着草木而枯死。
东洲:古代的一个地名。
夏苗:夏季的苗地,即种植的农作物。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广记-卷四百七十九-昆虫七-评注
舍毒者,蚊蚋之属,江岭间有之,郴连界尤甚。为客中者,慎勿以手搔之,但布盐于上,以物封裹,半日间,毒则解矣。若以手搔,痒不可止,皮穿肉穴,其毒弥甚。
此段描述了江岭间蚊蚋的毒害,以及应对方法。蚊蚋之毒在古代被视为一种常见的疾病,作者通过生动的比喻和具体的治疗方法,展现了古人对自然环境的认识和应对智慧。布盐封裹的方法,既体现了古人对药物知识的掌握,也反映了他们对生活细节的关注。
湘衡北间有之,其毒稍可。峡江至蜀,有蟆子,色黑,亦能咬人,毒亦不甚。
这段文字继续描述了不同地区的毒虫及其毒性。作者通过对比,展现了地域差异对生物特性的影响。蟆子的描述,则体现了古人对动物形态的观察和记载,为后世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视其生处,即麸盐树叶背上,春间生之,叶成窠,大如桃李,名为五倍子,治一切疮毒。收者晒而杀之,即不化去,不然者,必窍穴而出,飞为蟆子矣。
此段介绍了五倍子的生长环境和药用价值。五倍子作为一种中药材,在古代被广泛使用。作者通过对其生长习性和药用功效的描述,体现了古人对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对医学知识的积累。
黔南界有微尘,色白甚小,视之不见。能昼夜害人,虽帐深密,亦不可断。以粗茶烧之,烟如焚香状,即可断之。
这段文字描述了一种微小的毒虫,以及其独特的危害和应对方法。作者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古人对自然界的敬畏和对未知生物的探索精神。
又如席铺油帔隔之,稍可灭。
此句进一步说明了应对微尘毒虫的方法,体现了古人对生活经验的总结和传承。
老蛛泰岳之麓有岱岳观,楼殿咸古制,年代寝远。一夕大风,有声轰然,响震山谷。
这段文字描绘了岱岳观老蛛的传说,通过夸张的描写手法,营造出神秘而恐怖的氛围。老蛛的形象,既体现了古人对自然力量的敬畏,也反映了他们对超自然现象的想象。
先是侧近寺观,或民家,亡失幼儿,不计其数,盖悉罹其啖食也。
此段描述了老蛛的凶猛和危害,以及它对人类生活的侵扰。作者通过具体的事例,展现了古人对生物威胁的担忧和对生命安全的重视。
于是观主命薪以焚之,臭闻十余里。
此句说明了观主采取的应对措施,以及其效果。焚香驱虫的方法,体现了古人对自然界的尊重和对生态平衡的维护。
李禅,楚州刺史承嗣少子也,居广陵宣平里大第。
这段文字介绍了李禅的身份和居住环境,为后续的故事发展奠定了基础。
昼日寝庭前,忽有白蝙蝠,绕庭而飞。家僮辈竟以帚扑,皆不能中,久之,飞去院门,扑之亦不中。
此段描述了李禅家中发生的一系列神秘事件,白蝙蝠的出现,为故事增添了悬念和神秘色彩。
又飞出门,至外门之外,遂不见。
白蝙蝠的消失,进一步加深了故事的神秘感,引发了读者的好奇心。
其年,禅妻卒,輀车出入之路,即白蝙蝠飞翔之所也。
此句揭示了白蝙蝠与禅妻之死的关联,为故事发展提供了新的线索。
蝗化唐天祐末岁,蝗虫生地穴中,生讫。
这段文字描述了蝗虫的生长过程,为后续的蝗虫化蜻蜓的传说做了铺垫。
即众蝗衔其足翅而拽出。
此句生动地描绘了蝗虫化蜻蜓的过程,展现了古人对自然现象的观察和想象。
帝谓蝗曰:“予何罪,食予苗。”遂化为蜻蜓,洛中皆验之。
此段描述了蝗虫化蜻蜓的传说,体现了古人对自然界的敬畏和对生命力的崇拜。
是岁,群雀化燕。
此句说明了蝗虫化蜻蜓的传说对当时社会的影响,以及人们对自然现象的解释。
水蛙徐之东界,接沂川,有沟名盘车,相传是奚仲试车之所。
这段文字介绍了水蛙的生存环境和传说背景,为后续的故事发展奠定了基础。
沟有水,水有蛙,可大如五石瓮,目如碗。
此段描述了水蛙的形态和特点,展现了古人对动物形态的观察和记载。
昔尝有人,于其项上得药,服之度世。
此句说明了水蛙的药用价值,体现了古人对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对医学知识的积累。
蚓疮天祐中,浙西重造慈和寺,治地既毕,每为蚯蚓穿穴,执事者患之。
这段文字描述了慈和寺建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以及执事者采取的应对措施。
有一僧教以石灰覆之,由是得定,而杀蚯蚓无数。
此句说明了僧人采取的解决方法,以及其效果。石灰的使用,体现了古人对化学知识的掌握和对自然环境的适应。
顷之,其僧病苦,举身皆痒,恒须得长指爪者搔之,以至成疮。
此段描述了僧人因石灰中毒而患病,以及其痛苦的经历。
疮中辄得死蚯蚓一条,殆数百千条。
此句说明了僧人病情的严重性,以及与蚯蚓的关系。
肉尽至骨而卒。
此句说明了僧人的最终结局,体现了古人对生命无常的感慨。
蜂馀庐陵有人应举,行遇夜,诣一村舍求宿。
这段文字描述了庐陵人夜宿村舍的经历,为后续的故事发展奠定了基础。
有老翁出见客曰:“吾舍窄人多,容一榻可矣。”因止其家。
此段介绍了老翁的热情好客,以及他对客人的关心。
屋室百余间,但窄小甚。
此句说明了屋舍的实际情况,与老翁的描述形成了对比。
久之告饥,翁曰:“居家贫,所食唯野菜耳。”即以设,客食之,甚甘美,与常菜殊。
此段描述了老翁的朴素生活和对客人的款待,展现了古人的淳朴和善良。
及就寝,唯闻哄哄之声。
此句说明了夜晚的异常现象,为故事发展增添了悬念。
既曙而寤,身卧田中,旁有大蜂窠。
此句揭示了夜晚异常现象的原因,以及庐陵人的真实身份。
客尝患风,因尔遂愈,盖食蜂之余尔。
此句说明了庐陵人治愈风疾的原因,体现了古人对自然疗法的探索和应用。
熊乃信州有版山,川谷深远,采版之所,因以名之。
这段文字介绍了版山的地理位置和名称由来,为后续的故事发展奠定了基础。
州人熊乃,尝与其徒入山伐木。
此段描述了熊乃和他的徒弟入山伐木的经历,为故事发展提供了背景。
其弟从而追之,日暮,不及其兄。
此句说明了熊乃的弟弟追赶熊乃的情景,为故事发展增添了紧张气氛。
忽见甲士清道,自东来,传呼甚厉。
此段描述了熊乃弟弟遇到的神秘现象,为故事发展增添了神秘色彩。
乃弟惧恐,伏于草间。
此句说明了熊乃弟弟的恐惧和应对方式。
俄而旗帜戈甲,络绎而至。
此段描述了神秘现象的进一步发展,为故事发展增添了紧张气氛。
道旁亦有行人,其犯清道者,辄为所戮。
此句说明了神秘现象的严重性,以及它对行人的威胁。
至军中,拥一人若大将者,西驰而去。
此段描述了神秘现象的结局,为故事发展留下了悬念。
度其远,乃敢起行。
此句说明了熊乃弟弟的谨慎和勇气。
迨晓,方见其兄,具道所见。
此句说明了熊乃弟弟与哥哥的相遇,以及他对哥哥的讲述。
众皆曰:“非巡逻之所,而西去溪滩险绝,往无所诣,安得有此人?”
此段描述了众人对神秘现象的猜测和讨论,为故事发展增添了悬念。
即共寻之,可十余里,隔溪滩,犹见旌旗纷若,布围畋猎之状。
此段描述了众人寻找神秘现象的过程,以及他们所看到的景象。
其徒有勇者,遥呼叱之,忽无所见。
此句说明了众人的尝试和失败,为故事发展增添了神秘色彩。
就视之,人皆树叶,马皆大蚁。
此段揭示了神秘现象的本质,为故事发展提供了新的解释。
取而碎之,皆有血云。
此句说明了众人采取的应对措施,以及其效果。
螽斯蝗之为孽也,盖沴气所生,斯臭腥,或曰,鱼卵所化。
这段文字描述了蝗虫的成因和特点,为后续的故事发展奠定了基础。
每岁生育,或三或四。每一生,其卵盈百,自卵及翼,凡一月而飞。
此段描述了蝗虫的生命周期和繁殖能力,展现了古人对生物规律的观察和记载。
故《诗》称螽斯子孙众多。
此句引用了《诗经》中的诗句,进一步说明了蝗虫的繁殖能力。
螽斯即蝗属也。
此句说明了螽斯与蝗虫的关系,为故事发展提供了新的线索。
羽翼未成,跳跃而行,其名蝻。
此段描述了蝗虫的幼虫形态和特点,为故事发展增添了生动形象。
晋天福之末,天下大蝗,连岁不解。
此段描述了蝗灾的严重程度和持续时间,展现了古人对自然灾害的担忧。
行则蔽地,起则蔽天。
此句生动地描绘了蝗虫的数量和危害,为故事发展增添了紧张气氛。
禾稼草木,赤地无遗。
此句说明了蝗灾对农业生产的影响,体现了古人对生命安全的重视。
其蝻之盛也,流引无数,甚至浮河越岭,逾池渡堑,如履平地。
此段描述了蝗虫幼虫的繁殖能力和活动范围,展现了古人对自然现象的观察和想象。
入人家舍,莫能制御,穿户入牖,井溷填咽,腥秽床帐,损啮书衣,积日连宵,不胜其苦。
此段描述了蝗虫幼虫对人类生活的侵扰,展现了古人对生物威胁的担忧和对生命安全的重视。
郓城县有一农家,豢豕十余头,时于陂泽间,值蝻大至,群豕跃而啖食之,斯须复饫,不能运动。
此段描述了蝗虫幼虫对家畜的影响,体现了古人对生态环境的关注。
其蝻又饥,唼啮群豕,有若堆积,豕竟困顿,不能御之,皆为蝻所杀。
此段描述了蝗虫幼虫对家畜的侵害,展现了古人对生物威胁的担忧和对生命安全的重视。
癸卯年,其蝗皆抱草木而枯死,所为天生杀也。
此段说明了蝗虫的死亡原因,体现了古人对自然现象的解释和对生命力的敬畏。
蝻化己酉年,将军许敬迁奉命于东洲按夏苗。
这段文字描述了将军许敬迁的使命和行动,为后续的故事发展奠定了基础。
上言,称于陂野间,见有蝻生十数里,才欲打捕,其虫化为白蛱蝶,飞去。
此段描述了蝻化蛱蝶的传说,体现了古人对自然现象的想象和对生命力的崇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