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广记-卷四百一十三-草木八

作者: 李昉(925年-996年),宋代著名的文学家和历史学家,他在《太平广记》的编纂过程中,结合了当时的历史、文化和传说,广泛收录了中国古代的神话和民间故事。

年代:成书于宋代(约10世纪)。

内容简要:《太平广记》是李昉主编的中华文化和历史中一部重要的文献,收录了从古至宋代的各种神话、民间故事、传说、历史事件等。书中内容广泛,既有历史人物的传记,也有民间流传的故事、奇闻异事以及道家、佛家思想的结合。它为后代提供了丰富的文化资源,成为研究中国古代民间故事和历史传闻的重要工具。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广记-卷四百一十三-草木八-原文

芝(菌蕈附)

竹芝楼阙芝天尊芝紫芝参成芝夜光芝隐晨芝凤脑芝

白符芝五德芝石桂芝滴芝木芝萤火芝肉芝小人芝地下肉芝

异菌石菌 竹肉毒菌

苔叙苔地钱蔓金苔如苣苔石发瓦松瓦松赋

芝(菌蕈附)

竹芝

梁简文延香阁,大同十年,竹林吐芝。长八寸,头盖似鸡头实,黑色。其柄似藕柄,内通干空。皮质皆纯白,根下微红。鸡头实处似竹节,脱之又得脱也。自节处别生一重,如结网罗,四面,周可五六寸,圆绕周匝,以罩柄上。相远不相著也。其似结网众自(校者按,“众自”当为“众目”),轻巧可爱。其与柄皆得相脱。验仙书,与威喜芝相类。(出《酉阳杂俎》)

楼阙芝

隋大业中,东都永康门内会昌门东,生芝草百二十茎,散在地,周十步许。紫茎白头,或白茎黑头。或有枝,或无枝。亦有三枝,如古“出”字者。地内根并如线,大道相连著。乾阳殿东,东上阁门槐树上,生芝九茎,共本相扶而生。中茎最长,两边八茎,相次而短,有如树阙。甚洁白。武贲郎将段文操留守,图画表奏。(出《大业拾遗记》)

天尊芝

唐天宝初,临川郡人李嘉,所居柱上生芝草,形类天尊。太守张景佚截献之。(出《酉阳杂俎》)

紫芝

唐大历八年,卢州庐江县紫芝生,高一丈五尺,芝类至多。(出《酉阳杂俎》)

参成芝

参成芝,断而可续。(出《酉阳杂俎》)

夜光芝

夜光芝,一株九实。实坠地如七寸镜。夜视如牛目。茅君种于句曲山。(出《酉阳杂俎》)

隐晨芝

隐晨,状如斗,以星为节,以茎为网。(出《酉阳杂俎》)

凤脑芝

《仙经》言,穿地六尺,以环宝一枚种之,灌以黄水五合,以土坚筑之。三年,生苗如匏,实如桃,五色。名凤脑芝。食其实,唾地为凤,乘升太极。(出《酉阳杂俎》)

白符芝

白符芝,大雪而白华。(出《酉阳杂俎》)

五德芝

五德芝,如车马。(出《酉阳杂俎》)

石桂芝

石桂芝,生山石穴中,似桂树而实石也。高如大绞尺,光明而味辛,有枝条。捣服之,一斤得千岁也。(出《酉阳杂俎》)

滴芝

少室石户中,更有深谷,不可得过。以石投谷中,半日犹闻其声也。去户外十余丈,有石柱,柱上有偃盖石,南度径可一丈许。望之,蜜芝从石上随石偃盖中,良久,辄有一滴,有似雨屋后之余漏,时时一落耳。然蜜芝堕不息,而偃盖亦终滴也。户上刻石为科斗字,曰:“得服石蜜芝一斗者,寿万岁。”诸道士共思惟其处,不可得往。唯当以碗器置劲竹木端,以承取之。然竟未有能为之者。按此户上刻题如此,前世必已有之者也。(出《抱朴子》)

木芝

木芝者,松柏脂沦地千岁,化为茯苓;万岁,其上生小木,状似莲花,名曰木威喜芝。夜视有光,持之甚滑。烧之不焦。带之辟兵。以带鸡,而杂以鸡十二头笼之,去其处十二步,射十二箭,他鸡皆伤,带威喜芝者,终不伤也。(出《抱朴子》)

萤火芝

良常山有萤火芝,其实是草,大如豆。紫花,夜视有光。食一枚,中心一孔明。食至七,心七窍洞澈。可以夜书。(出《酉阳杂俎》)

肉芝

昔有人泊渚登岸,忽见芦苇间,有十余昆仑偃卧,手足皆动。惊报舟人。舟人有尝行海中者识之,菌也。往视之,首皆连地。割取食之,菌但无七窍。《抱朴子》云:“肉芝如人形,产于地。”亦此类也。何足怪哉?(出《岭南异物志》)

小人芝

或山中见小人,乘车马,长七八寸者,肉芝也。取服芝,即仙矣。(出《抱朴子》)

地下肉芝

兰陵萧逸人,亡其名。尝举进士下第,遂焚其书,隐居潭水上,从道士学神仙。因绝粒吸气,每旦屈伸支体,冀延其寿。积十年余,发尽白,色枯而背偻,齿有堕者。一旦引镜自视,勃然发怒,且曰:“吾弃声利,隐身田野间,绝粒吸气,冀得长生。今亦衰瘠如是,岂我之心哉?”即还居邺下,学商人逐什一之利。凡数年,资用大饶,为富家。后因治园屋,发地得物,状类人手,肥而且润,色微红。逸人得之惊曰:“岂非祸之芽?且吾闻太岁所在,不可兴土事。脱有犯者,当有修肉出其下,固不祥也。今果有,奈何?然吾闻:得肉食之,或可以免。”于是烹而食,味甚美,食且尽。自是逸人听视明,力愈壮,貌愈少。发之秃者,尽黰然而长矣;齿之堕者,亦骈然而生矣。逸人默自奇异,不敢告于人。后有道士至邺下,逢逸人。惊曰:“先生尝得饵仙药乎?何神气清晤如是?”道士因诊其脉。久之又曰:“先生尝食灵芝矣。夫灵芝状类人手,肥而且润,色微红者是也。”逸人悟其事,以告。道士贺曰:“先生之寿,可与龟鹤齐矣。然不宜居尘俗间,当退休山林,弃人事,神仙可致。”逸人喜而从其语,遂去。竟不知所在。(出《宣室志》)

异菌

唐开成元年春,段成式修行里思第书斋前,有枯紫荆数株蠹折,因伐之,余尺许。

至三年秋,枯根上生一菌,大如斗,下布五足,顶黄白两晕,绿垂裙,如鹅鞴,高尺余。

至冬(“冬”原作“午”,据陈校本改),色变黑而死。

焚之,气如茅香。

成式尝置香炉于枿台上念经,问僧。

以为善徵。

后览诸志怪:南齐吴郡褚思庄,素奉释氏。

眠于梁下,短柱是柟木,去地四尺余,有节。

大明中,忽有一物如芝,生于节上,黄色鲜明,渐渐长。

数日,遂成千佛状。

面目指爪及光相衣服,莫不宛具,如金鐷隐起(“隐起”原作“起隐”,据陈校本改),摩之殊软。

尝以春末落,落时佛形如故,但色褐耳。

至落时,其家贮之箱中。

积五年,思庄不复住其下,亦无他显盛。

阖门寿老:思庄父终九十七;兄年七十,健如壮年。(出《酉阳杂俎》)

石菌

宋州莆田县破岗山,唐武宗二年,巨石上生菌,大如合篑,茎及盖黄白色。

其下浅红。

尽为过僧所食。

云:美倍诸菌。(出《酉阳杂俎》)

竹肉

竹肉。

江淮有竹肉,如弹丸,味如白鸡(“鸡下”原有“竹皆”二字,据明抄本、陈校本删)。

代(“代”原作“向”,据明抄本、陈校本改)北又有大树鸡,如杯棬。

呼为胡猕头。

卢山有石耳,性热。(出《酉阳杂俎》)

毒菌

江夏汉阳县出毒菌,号茹闾。

非茅搜也。

每岁供进。

县司常令人于田野间候之,苟有此菌,即立表示人,不敢从下风而过,避其气也。

采之日,以竹竿芟倒,遽舍竿于地,毒气入竹。

一时爆裂。

直候毒歇,仍以榉柳皮蒙手以取,用毡包之,亦榉柳皮重裹。

县宰封印在而进。

其赍致役夫,倍给其直,为其道路多为毒薰,以致头痛也。

张康随侍其父宰汉阳,备言之。

人有为野菌所毒而笑者,煎鱼椹汁服之,即愈。

僧光远说也。(出《北梦琐言》)

苔叙

苔钱亦谓之泽葵,又名董钱草,亦呼为宣癣,南人呼为垢草。(出《述异记》)

地钱

地钱,叶圆茎细,有蔓,多生溪涧边。

一曰积雪草,亦曰连钱草。(出《酉阳杂俎》)

蔓金苔

晋梨国献蔓金苔。

色如金,若萤火之聚,大如鸡卵。

投之水中,蔓延波澜之上,光出照日,皆如火生水上也。

乃于宫中穿池,广百步,时时观此苔,以乐宫人。

宫人有幸者,则以金苔赐之。

以置漆碗中,照耀满室,名曰夜明苔。

著衣襟则如火光矣。

帝虑外人得之,炫惑百姓,诏使除苔塞池。

及皇家丧乱,犹有此物。

皆入胡中。(出王子年《拾遗记》)

如苣苔

慈恩寺唐三藏院后檐楷,开成末,有苔状如古苣,布于砖上,色如蓝绿,轻软可爱。

谈论僧义林,大和初,改葬基法师,初开冢,香气袭人。

侧卧砖台上,形如生。

砖上苔厚二寸余,作金色,气如爇檀。(出《酉阳杂俎》)

石发

张乘言,南中水底有草,如石发。

每月三四日始生,至八九已后可采。

及月尽,悉烂。

似随月盛衰也。(出《酉阳杂俎》)

瓦松

《广雅》:“在屋曰昔耶,在墙曰垣衣。”《广志》谓之兰香。

生于久屋之瓦。

魏明帝好之,命长安西载其瓦(“魏明帝”等十二字原缺,据《酉阳杂俎》十九补)于洛(“洛”原作“落”,据《酉阳杂俎》十九改)阳,以覆屋。

前后词人诗中,多用“昔耶”。

梁简文帝《咏薇》曰:“缘阶覆碧绮,依檐映昔耶。”

或言构木上多松栽,土木气泄,则瓦生松。

大历中,修含元殿,有一人投状请瓦,且言瓦工唯我所能。

祖父时尝瓦此殿矣,众工不能服。

因曰:“若有能瓦毕不生瓦松乎?”

众方服焉。

又有李阿黑者,亦能治(“治”原作“至”,据《酉阳杂俎》十九改)屋,布瓦如齿,间不通綖,亦无瓦松。

《本草》:“瓦衣谓之屋游。”(出《酉阳杂俎》)

瓦松赋

崔融《瓦松赋·序》云:“崇文馆瓦松者,产于屋溜之下。

谓之木也,访山客而未详;谓之草也,验农皇而罕记。

赋云:“煌煌特秀,状金芝之产溜。

历历虚悬,若星榆之种天。

葩条郁毓,根祗连拳。

间紫苔而裛露,凌碧瓦而含烟。

又曰:“惭魏宫之乌悲,恧汉殿之红莲。”

崔公学博,无不该悉,岂不知瓦松已有著说乎?(出《酉阳杂俎》)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广记-卷四百一十三-草木八-译文

芝(菌蕈附)竹芝楼阙芝天尊芝紫芝参成芝夜光芝隐晨芝凤脑芝

白符芝五德芝石桂芝滴芝木芝萤火芝肉芝小人芝地下肉芝

异菌石菌 竹肉毒菌

苔叙苔地钱蔓金苔如苣苔石发瓦松瓦松赋

芝(菌蕈附)

竹芝:在梁简文帝的延香阁,大同十年,竹林中生出了芝草。长八寸,顶部像鸡头,是黑色的。它的柄像莲藕的柄,内部通向中心空洞。外皮都是纯白色,根部略微发红。鸡头部分像竹节,去掉后还能重新长出来。从节部另生出一层,像网一样,四面周长大约五六寸,围绕柄部,像覆盖一样。它们彼此之间相隔而不相连。看起来像结网一样,轻巧可爱。它们与柄都可以分离。根据仙书,这与威喜芝相似。(出自《酉阳杂俎》)

楼阙芝:在隋朝大业年间,东都洛阳永康门内会昌门东,生长了百二十株芝草,散布在地上,周围大约十步。紫茎白头,或者白茎黑头。有的有枝,有的没有枝。也有三枝,像古代的‘出’字。地下的根都像线一样,连着大路。乾阳殿东,东上阁门的槐树上,生长了九株芝草,它们共同从一个根部长出来。中间的茎最长,两边的八株茎依次变短,就像树阙一样。非常洁白。武贲郎将段文操留守,画了图并上奏。(出自《大业拾遗记》)

天尊芝:唐朝天宝初年,临川郡人李嘉,他所住的柱子上长出了形状像天尊的芝草。太守张景佚将它截下来献上。(出自《酉阳杂俎》)

紫芝:唐朝大历八年,庐州庐江县出现了紫芝,高约一丈五尺,芝草种类非常多。(出自《酉阳杂俎》)

参成芝:参成芝,断开后可以继续生长。(出自《酉阳杂俎》)

夜光芝:夜光芝,一株有九个果实。果实掉在地上像七寸的镜子。夜晚看起来像牛的眼睛。茅君在句曲山种植。(出自《酉阳杂俎》)

隐晨芝:隐晨芝,形状像斗,以星星为节,以茎为网。(出自《酉阳杂俎》)

凤脑芝:《仙经》说,挖地六尺深,用一枚环形宝石种植,用五合黄水灌溉,用土压实。三年后,长出像葫芦一样的苗,果实像桃子,五颜六色。名叫凤脑芝。吃它的果实,吐出的唾沫化为凤凰,可以乘坐升上太极。(出自《酉阳杂俎》)

白符芝:白符芝,大雪时开出白色的花。(出自《酉阳杂俎》)

五德芝:五德芝,形状像车马。(出自《酉阳杂俎》)

石桂芝:石桂芝,生长在山石洞穴中,像桂树但果实是石头。高约大绞尺,明亮而味道辛辣,有枝条。捣碎服用,一斤可以得到千岁。(出自《酉阳杂俎》)

滴芝:在少室山的石户中,有一个深谷,无法通过。把石头扔进谷中,半天还能听到声音。距离户外十余丈,有一根石柱,柱子上有一个倾斜的盖石,向南的直径大约一丈。看起来,蜜芝从石上随着石盖倾斜,过一会儿,就有一滴,像雨后屋后的余漏,时不时地落下。然而蜜芝不停地落下,倾斜的盖石也一直滴水。在户外上刻有科斗字,说:‘得到一斗石蜜芝的人,可以活万岁。’所有道士都思考这个地方,但无法到达。只有把碗放在坚韧的竹木尖端,用来承接它。然而竟然没有人能够做到。按照这个户外上刻的字,前世肯定已经有人知道这个地方了。(出自《抱朴子》)

木芝:木芝,是松柏的树脂落地千年后变成茯苓;万年后,其上长出小木,形状像莲花,名叫木威喜芝。夜晚看起来有光,摸起来非常光滑。烧了不会焦。佩戴它可以避邪。用它系鸡,再和十二只鸡一起放在笼子里,离开十二步远,射十二箭,其他的鸡都受伤了,带威喜芝的鸡,却毫发无损。(出自《抱朴子》)

萤火芝:良常山有一种萤火芝,实际上是草,大小像豆子。紫花,夜晚看起来有光。吃一个,中心有一个孔是亮的。吃七个,心部的七个孔都透亮。可以用来夜间书写。(出自《酉阳杂俎》)

肉芝:从前有人停船登岸,忽然看到芦苇丛中,有十几个昆仑人躺在那里,手脚都在动。惊讶地告诉船夫。船夫中有曾经行过海的人认出了它,是菌类。去看了一下,头部都连着地面。割下来吃了,菌类没有七窍。《抱朴子》说:‘肉芝像人形,产于地。’也属于这一类。有什么奇怪的呢?(出自《岭南异物志》)

小人芝:或者山中看到小人,乘坐马车,身高七八寸的,是肉芝。吃了肉芝,就可以成仙。(出自《抱朴子》)

地下肉芝:兰陵的萧逸人,不知道他的名字。曾经参加进士考试落榜,于是烧掉了他的书,隐居在潭水上,跟道士学习神仙之术。因此断绝饮食,吸气,每天早上伸展身体,希望延长寿命。过了十年多,头发全白,脸色枯槁,背驼,牙齿也掉了。有一天照镜子,突然发怒,说:‘我放弃名利,隐居在田野间,断绝饮食,吸气,希望得到长生。现在也如此衰弱,难道是我的愿望吗?’于是回到邺下,学习商人追求微利。几年后,财富充裕,成为富人。后来因为修建园屋,挖地得到了一个东西,形状像人手,肥而滋润,颜色微微发红。逸人得到它后惊讶地说:‘难道不是灾祸的苗头吗?而且我听说太岁所在的地方,不可动土。如果触犯,就会有肉芝从地下长出来,这是不吉祥的。现在果然有了,怎么办呢?然而我听说:吃了肉芝,或许可以避免。’于是煮了吃了,味道非常美味,吃完了。从此逸人视听变得清晰,力量更加壮大,外貌也变得更加年轻。秃顶的头发都重新长出来了;掉落的牙齿也重新长出来了。逸人心中感到奇异,不敢告诉别人。后来有道士来到邺下,遇到了逸人。惊讶地说:‘先生曾经服食仙药吗?为什么神气如此清新明亮呢?’道士于是诊了他的脉。过了一会儿又说:‘先生曾经服食过灵芝。灵芝形状像人手,肥而滋润,颜色微微发红的就是那种。’逸人明白了这件事,告诉了道士。道士祝贺说:‘先生的寿命,可以和龟鹤一样长寿。但是不宜居住在尘世之间,应该退休山林,放弃世俗事务,神仙是可以达到的。’逸人高兴地听从了他的话,于是离开了。最终不知道去了哪里。(出自《宣室志》)

异菌:

唐开成元年春天,段成式在修行里思第的书斋前,有几株枯死的紫荆树被虫蛀折断,于是他砍掉了它们,留下了一尺多高。

到了第三年秋天,枯根上长出了一株菌子,大小像斗,下面有五个脚,顶部有黄色和白色的光环,绿色的裙摆,像鹅的羽毛,高约一尺。到了冬天,颜色变黑而死去。烧了之后,气味像茅草的香气。

段成式曾经把香炉放在树桩台上念经,询问僧人。他们认为这是一种好兆头。后来他查阅了各种志怪书籍:南齐吴郡的褚思庄,一直信奉佛教。他睡在梁下,短柱是楠木做的,离地四尺多高,有节。在大明年间,忽然有一物像蘑菇,长在节上,黄色鲜明,渐渐长大。几天后,变成了千佛的样子。面目、手指、指甲以及佛像的光环和衣服,都栩栩如生,像金锁隐起一样,摸起来非常柔软。春天末尾,它落下了,落下的佛像和原来一样,只是颜色变成了褐色。落下来的时候,他家把它存放在箱子里。过了五年,褚思庄不再住在那里,也没有其他显著的变化。全家人都长寿:褚思庄的父亲去世时九十七岁;哥哥七十岁,身体健壮如年轻人。(出自《酉阳杂俎》)

石菌:宋州莆田县破岗山,唐武宗二年,巨石上长出了菌子,大小像瓦罐,茎和盖子是黄白色的。下面是浅红色。全都被过往的僧人吃掉了。他们说:比所有的菌子都好吃。(出自《酉阳杂俎》)

竹肉:江淮有一种竹肉,像弹丸,味道像白鸡肉(原句中的‘鸡下’原有‘竹皆’二字,据明抄本、陈校本删)。代北又有大树鸡,像酒杯。被称为胡猕头。卢山有石耳,性质热。(出自《酉阳杂俎》)

毒菌:江夏汉阳县出产毒菌,被称为茹闾。不是茅草搜来的。每年都要进贡。县官经常派人到田野里等待,如果有这种菌子,就立即表示给人看,不敢从下风经过,以免被其气味所害。采集的时候,用竹竿把它砍倒,立即把竹竿扔在地上,毒气进入竹竿。一时间竹竿爆裂。等到毒气消散后,仍然用榉木和柳树皮包着手去采摘,用毡子包裹起来,也用榉木和柳树皮重重包裹。县官盖上印章后进贡。携带的人,报酬加倍,因为路上多被毒气熏,以致头痛。张康跟随他的父亲在汉阳做官,详细地讲述了这件事。有人被野菌毒害而发笑,用煎鱼腥草的汁液服用,立刻就好了。这是僧人光远说的。(出自《北梦琐言》)

苔叙:苔,苔钱也称为泽葵,又名董钱草,也称为宣藓,南方人称为垢草。(出自《述异记》)

地钱:地钱,叶子圆形,茎细长,有藤蔓,多生长在溪涧边。又称积雪草,也称连钱草。(出自《酉阳杂俎》)

蔓金苔:晋梨国进贡蔓金苔。颜色像金子,像萤火虫聚集在一起,大小像鸡蛋。扔到水中,蔓延到波澜之上,光芒照日,都像火在水中生起一样。于是在宫中挖了一个池子,宽一百步,时时观赏这种苔,以娱乐宫女。宫中幸运的人,就赐予金苔。放在漆碗里,照耀满室,名叫夜明苔。穿在衣襟上就像火光一样。皇帝担心外人得到它,迷惑百姓,下令铲除苔藓堵塞池子。到皇家丧乱的时候,还有这种东西。都进入了胡人那里。(出自王子年《拾遗记》)

如苣苔:慈恩寺唐三藏院后檐的楷树,开成末年,有苔藓的样子像古苣,铺在砖上,颜色像蓝绿色,轻柔可爱。谈论僧义林,大和初年,改葬基法师,刚打开坟墓,香气扑鼻。侧卧在砖台上,形状像活着的人。砖上的苔藓厚二寸多,呈金色,气味像燃烧的檀香。(出自《酉阳杂俎》)

石发:张乘言说,南中水底有草,像石发。每月三四日才开始生长,到八九日后可以采摘。到月底,全部腐烂。好像随着月亮的盈亏而生长衰败一样。(出自《酉阳杂俎》)

瓦松:《广雅》说:‘在屋顶上叫昔耶,在墙上叫垣衣。’《广志》称之为兰香。生长在久经风雨的屋顶上。魏明帝喜欢它,命令长安西边运来瓦片(‘魏明帝’等十二字原缺,据《酉阳杂俎》十九补)到洛阳,用来覆盖屋顶。前后的诗人诗中,经常用到‘昔耶’。梁简文帝《咏薇》中说:‘沿着台阶覆盖着碧绮,依着屋檐映照着昔耶。’有人说在树木上多种植松树,土木之气泄露,瓦上就会长出松树。大历年间,修建含元殿,有一个人上书请求瓦片,并且说瓦工只有他才能做到。他的祖父曾经瓦过这个殿,其他工匠都不能服气。于是说:‘如果有谁能瓦而不长瓦松的话?’其他工匠都信服了。还有李阿黑,也能盖房子,铺瓦像牙齿一样,中间没有缝隙,也没有瓦松。《本草》说:‘瓦衣叫做屋游。’(出自《酉阳杂俎》)

瓦松赋:崔融《瓦松赋·序》说:‘崇文馆瓦松,产于屋檐下。称之为木,访山客却未详细说明;称之为草,验农皇却很少记载。’赋中说:‘辉煌特别秀美,像金芝生长在屋檐下。历历可见,像星榆种子从天上落下。花朵和枝条茂盛,根茎盘曲。在紫苔上洒露水,凌驾在碧瓦之上含着烟雾。’又说:‘愧对魏宫的乌鸦悲鸣,羞于汉殿的红莲。’崔公学识渊博,无所不知,难道不知道瓦松已经有详细的记载了吗?(出自《酉阳杂俎》)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广记-卷四百一十三-草木八-注解

芝:指真菌类植物,尤其是指一些具有药用价值的真菌,如灵芝等。在古代,芝被赋予神秘色彩,常与长生不老、仙道修炼相关联。

竹芝:生长在竹子上的芝类植物,具有药用价值,常被描述为珍贵药材。

楼阙芝:生长在楼阁或殿堂中的芝草,象征着尊贵和吉祥。

天尊芝:形状类似天尊(道教神祇)的芝草,常被用作宗教仪式的供品。

紫芝:紫色的芝草,常被描绘为具有神秘力量和药用价值。

参成芝:能够不断生长和再生的芝草,象征着生命的延续和再生能力。

夜光芝:夜间能够发光的芝草,常被描绘为仙草,具有神秘色彩。

隐晨芝:在早晨出现的芝草,以星辰为节,以茎为网,具有神秘性质。

凤脑芝:传说中的芝草,食用后能够使人化为凤凰,升天成仙。

白符芝:白色带有符咒之意的芝草,常与道教法术相关。

五德芝:具有五德之意的芝草,五德通常指仁、义、礼、智、信。

石桂芝:生长在山石缝隙中的芝草,形状类似桂树,具有药用价值。

滴芝:从石上滴下的芝草,具有极高的药用价值。

木芝:生长在树木上的芝草,如松柏脂化为茯苓,再生长出的小木。

萤火芝:夜间能够发光的芝草,常被描绘为具有神秘力量的药材。

肉芝:形状类似人手的芝草,具有药用价值,常被描述为仙草。

小人芝:形状类似小人的芝草,常被描述为具有神秘力量的药材。

地下肉芝:生长在地下的人形芝草,具有极高的药用价值。

异菌:指非同寻常的、具有特殊性质的真菌,常与神秘、药用价值相关。

段成式:唐代文学家,字柯古,号鹿门,是唐代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和医学家。

修行里思第书斋:指段成式在修行里的一处书斋,是文人雅士聚集的地方。

紫荆:一种落叶乔木,花色通常为紫红色,在中国文化中象征着兄弟情谊。

菌:指一种生长在植物或动物遗体上的真菌,常被用于中医治疗。

斗:古代容量单位,一斗等于十升。

鹅鞴:古代对鹅的别称,此处比喻菌子的形状。

释氏:指佛教,释氏是佛教的创始人释迦牟尼的姓氏。

吴郡:今江苏省苏州市一带,古代吴国所在地。

褚思庄:南齐时期的人物,虔诚的佛教信徒。

梁:指建筑中的横梁。

柟木:一种树木,木材坚硬,常用于建筑。

千佛:指佛教中的千佛雕像或千佛塔,象征佛教的广大和深远。

金鐷:古代的一种金属器物,此处比喻千佛雕像的精美。

合篑:古代容量单位,一合篑等于一斗。

茅搜:一种可食用的菌类,此处用于比较石菌的美味。

竹肉:指竹子上的肉质部分,如竹笋。

大树鸡:一种生活在大树上的鸟类,此处比喻其形状。

胡猕头:古代对猕猴的别称,此处用于比喻大树鸡的形状。

石耳:一种生长在石头上的真菌,性热,可入药。

江夏:今湖北省武汉市一带,古代江夏郡所在地。

茹闾:一种有毒的菌类,不可食用。

县司:古代县一级的行政机构。

榉柳皮:一种植物的皮,可用于防护。

毡包:用毛毡包裹,用于保护。

县宰:古代县一级的行政长官。

鱼椹汁:一种草药汁,可用于解毒。

僧光远:唐代僧人,以医术闻名。

苔钱:一种生长在湿润地方的苔藓类植物,也称为泽葵。

董钱草:苔钱的别称。

宣癣:苔钱的别称。

垢草:苔钱的别称。

地钱:一种生长在湿润地方的苔藓类植物。

积雪草:地钱的别称。

连钱草:地钱的别称。

蔓金苔:一种珍贵的苔藓类植物,颜色如金。

如苣苔:一种苔藓类植物,形状像古苣。

石发:一种生长在水底的草,每月有固定的生长周期。

瓦松:一种生长在屋顶瓦片上的植物,也称为昔耶。

垣衣:瓦松的别称。

兰香:瓦松的别称。

昔耶:瓦松的别称。

构木:一种树木,此处指树木的枝干。

土木气:指建筑物散发出的气息。

瓦衣:瓦松的别称。

屋游:瓦松的别称。

崔融:唐代文学家,曾任崇文馆学士。

金芝:一种传说中的仙草,形状如芝草,有金色光泽。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广记-卷四百一十三-草木八-评注

唐开成元年春,段成式修行里思第书斋前,有枯紫荆数株蠹折,因伐之,余尺许。

此句描绘了段成式在书斋前看到几株枯萎的紫荆树,因虫蛀而折断,仅剩尺许的树桩。这里的‘修行里思第’暗示了段成式对于自然和生命的深刻感悟,紫荆树虽枯萎,但生命力依然顽强,象征着即使遭遇困境,也要坚韧不拔的精神。

至三年秋,枯根上生一菌,大如斗,下布五足,顶黄白两晕,绿垂裙,如鹅鞴,高尺余。

此句描述了三年后的秋天,枯根上长出了一只巨大的菌类,形状奇特,大小如斗,底部有五足,顶部有黄白两晕,裙状的部分绿色,形似鹅的羽毛,高达尺余。这里的菌类象征着神秘和奇异的自然界,同时也体现了作者对自然界生物多样性的赞叹。

至冬(“冬”原作“午”,据陈校本改),色变黑而死。

这句话中的‘冬’字,原作‘午’,后据陈校本改为‘冬’,这样的改动可能是为了更准确地表达季节的变化。菌类由黄白两晕变为黑色,最终死亡,象征着生命的循环和无常。

焚之,气如茅香。

将菌类焚烧后,产生的气味如同茅草的香气,这里的香气不仅是对菌类的美好描述,也寓意着一种超脱世俗的境界。

成式尝置香炉于枿台上念经,问僧。

段成式在枿台上放置香炉念经,并向僧人请教,这里的‘枿台’可能是指供人静坐的台子,反映了作者对于宗教和修行的追求。

以为善徵。

僧人认为这是吉祥的征兆,这里的‘善徵’体现了古代中国宗教中对于自然现象的解读和象征意义。

后览诸志怪:南齐吴郡褚思庄,素奉释氏。

这里提到了南齐时期的褚思庄,他虔诚地信奉佛教,‘素奉释氏’表明了他对佛教的坚定信仰。

眠于梁下,短柱是柟木,去地四尺余,有节。

褚思庄在梁下睡觉,梁柱是柟木制成,离地四尺有余,且柱上有节,这里的‘梁’和‘柱’象征着支撑和保护,可能暗示了褚思庄在佛教修行中的坚定和稳固。

大明中,忽有一物如芝,生于节上,黄色鲜明,渐渐长。

在大明年间,褚思庄的柱子上突然长出了类似灵芝的物体,颜色鲜明,逐渐长大,这里的‘如芝’象征着吉祥和长寿,是对褚思庄虔诚修行的回报。

数日,遂成千佛状。面目指爪及光相衣服,莫不宛具,如金鐷隐起(“隐起”原作“起隐”,据陈校本改),摩之殊软。

几天后,这个物体变成了千佛的形象,面目、手指、脚趾、光芒和衣服都栩栩如生,仿佛是金鐷雕刻而成,触摸起来非常柔软。这里的‘千佛’象征着佛教的智慧和慈悲,是对褚思庄修行成就的赞扬。

尝以春末落,落时佛形如故,但色褐耳。

这个物体在春末脱落,脱落时佛的形象依旧,只是颜色变成了褐色,这里的‘春末’和‘褐色’可能象征着生命的衰老和变化。

至落时,其家贮之箱中。积五年,思庄不复住其下,亦无他显盛。

褚思庄将这个物体保存在箱子里,五年间他没有再住在柱子下面,也没有其他显赫的事情发生,这里的‘箱中’和‘不复住’可能象征着对物质和世俗的超越。

阖门寿老:思庄父终九十七;兄年七十,健如壮年。

褚思庄的父亲活到九十七岁,哥哥七十岁,身体依然健康,这里的‘阖门寿老’是对褚思庄家庭和睦和长寿的描述,也是对佛教修行带来福报的体现。

石菌

石菌的描述展现了自然界中奇特的生物现象,‘大如合篑’和‘茎及盖黄白色’等细节描绘,使得这种菌类显得神秘而美丽。

竹肉

竹肉和树鸡的描述,展示了自然界中丰富的物种和多样的食物来源,‘如弹丸’和‘如杯棬’等比喻,使得这些生物形象生动而具体。

毒菌

毒菌的描述则反映了自然界中存在的危险和挑战,‘号茹闾’和‘非茅搜也’等表述,强调了这种菌类的毒性和特殊性。

苔叙

苔钱、地钱、蔓金苔、如苣苔等苔类植物的描述,展现了自然界中微小而常见的生物,‘如钱’、‘如金’等比喻,使得这些苔类植物具有了独特的魅力。

石发

石发的描述揭示了水底生物的生长规律,‘每月三四日始生’和‘至月尽,悉烂’等细节,反映了自然界中生物的周期性和变化。

瓦松

瓦松的描述则是对建筑和自然关系的探讨,‘在屋曰昔耶,在墙曰垣衣’等表述,反映了古代中国对于建筑和自然环境的关注。

瓦松赋

崔融的《瓦松赋》通过对瓦松的描绘,表达了对自然和生命的赞美,‘煌煌特秀’和‘若星榆之种天’等比喻,使得瓦松的形象更加生动和美丽。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广记-卷四百一十三-草木八》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26077.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