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智囊-上智部-子产

作者: 冯梦龙(1574年—1646年),字犹龙,明代文学家、戏曲家,以编撰通俗文学著称,代表作有《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等。

年代:编撰于明代晚期(17世纪初)。

内容简要:《智囊》是一部汇集历代智慧故事和谋略的笔记体著作,分为上、中、下三卷,收录了从先秦到明代的数百个智谋故事。书中通过生动的事例展现了古人在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的智慧与策略,被誉为“谋略宝库”。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智囊-上智部-子产-原文

郑良霄既诛,国人相惊,或梦伯有[良霄字]介而行,曰:“壬子余将杀带,明年壬寅余又将杀段!”

驷带及公孙段果如期卒,国人益大惧。

子产立公孙泄[泄,子孔子,孔前见诛]及良止[良霄子]以抚之,乃止。

子太叔问其故,子产曰:“鬼有所归,乃不为厉。吾为之归也。”

太叔曰:“公孙何为?”

子产曰:“说也。”[以厉故立后,非正,故并立泄,比于继绝之义,以解说于民。]

[冯述评]

不但通于人鬼之故,尤妙在立泄一着。

鬼道而人行之,真能务民义而不惑于鬼神者矣!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智囊-上智部-子产-译文

郑良霄被杀后,国都的人们都感到惊恐,有人梦见伯有(郑良霄的字)穿着铠甲行走,说:“壬子日我将杀死驷带,明年壬寅日我又将杀死公孙段!”

驷带和公孙段果然如期去世,国都的人们更加恐惧。

子产于是立公孙泄(泄是子孔的儿子,子孔之前被杀)和良止(郑良霄的儿子)来安抚国人,这才平息了恐慌。

子太叔问子产这样做的原因,子产回答说:“鬼魂有了归宿,就不会作祟。我为他们找到了归宿。”

太叔又问:“那立公孙泄是为什么呢?”

子产说:“这是为了解释给民众听。”[因为鬼魂作祟而立后嗣,并不符合正统,所以同时立了公孙泄,类似于继承断绝的义理,以此来向民众解释。]

[冯述评论]

子产不仅通晓人与鬼魂之间的关系,更妙的是立公孙泄这一招。

将鬼魂的道理用人的方式来处理,真是能够致力于民众的义理而不被鬼神迷惑的人啊!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智囊-上智部-子产-注解

郑良霄:郑国的大夫,因某种原因被诛杀。

伯有:郑良霄的字,古人常以字称呼以示尊重。

壬子:古代干支纪年法中的一个年份,用于预测或标记特定事件。

驷带:郑国的贵族,与公孙段同为郑国的重要人物。

公孙段:郑国的贵族,与驷带同为郑国的重要人物。

子产:郑国的著名政治家和改革家,以智慧和公正著称。

公孙泄:子孔的儿子,子孔之前被诛杀。

良止:郑良霄的儿子。

子太叔:郑国的贵族,与子产有交流。

厉:指鬼神作祟,带来灾难或不幸。

继绝之义:指继承绝嗣家族的后代,以维持家族的延续。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智囊-上智部-子产-评注

这段古文出自《左传》,记载了郑国大夫郑良霄被诛杀后的一系列事件。郑良霄的死亡引发了国人的恐慌,甚至有人梦见他预言将杀死驷带和公孙段。这种梦境反映了当时人们对鬼神和预兆的深信不疑,以及对社会动荡的恐惧。

子产作为郑国的政治家,面对这种恐慌,采取了立公孙泄和良止为后的措施。这一做法不仅安抚了民心,也体现了子产对鬼神信仰的巧妙利用。他通过立后,使得郑良霄的魂魄有所归依,从而避免了鬼神作祟。这一策略显示了子产的政治智慧和对民心的深刻理解。

子太叔对子产的做法表示疑惑,子产解释说这是为了安抚民心,避免鬼神作祟。这一解释揭示了子产在处理鬼神信仰和社会稳定之间的平衡。他不仅尊重了民间的鬼神信仰,还通过实际行动维护了社会的稳定。

冯述的评语进一步强调了子产的智慧。他认为子产不仅通晓人鬼之间的关系,更重要的是他能够通过立泄这一举措,将鬼神之道转化为实际行动,真正做到了务民义而不惑于鬼神。这一评价高度肯定了子产的政治才能和对民心的关怀。

从文化内涵来看,这段古文反映了春秋时期人们对鬼神信仰的重视,以及政治人物在处理鬼神信仰和社会稳定之间的智慧。子产的做法不仅体现了对鬼神信仰的尊重,还展示了如何通过实际行动维护社会稳定,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艺术特色方面,这段古文通过简洁的语言和生动的叙述,展现了子产的政治智慧和郑国社会的复杂局面。通过对梦境、预言和实际行动的描写,作者成功地营造了一种紧张而又神秘的氛围,使读者能够深刻感受到当时社会的动荡和人们对鬼神的恐惧。

历史价值方面,这段古文为我们提供了了解春秋时期政治、社会和文化的重要资料。它不仅记录了郑国的一段历史,还展示了当时人们对鬼神信仰的态度和政治人物在处理社会问题时的智慧。这些内容对于我们研究春秋时期的历史和文化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智囊-上智部-子产》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2607.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