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冯梦龙(1574年—1646年),字犹龙,明代文学家、戏曲家,以编撰通俗文学著称,代表作有《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等。
年代:编撰于明代晚期(17世纪初)。
内容简要:《智囊》是一部汇集历代智慧故事和谋略的笔记体著作,分为上、中、下三卷,收录了从先秦到明代的数百个智谋故事。书中通过生动的事例展现了古人在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的智慧与策略,被誉为“谋略宝库”。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智囊-上智部-姚崇-原文
姚崇为灵武道大总管。
张柬之等谋诛二张,崇适自屯所还,遂参密议,以功封梁县侯。
武后迁上阳宫,中宗率百官问起居。
五公相庆,崇独流涕。
柬之等曰:“今岂流涕时耶?恐公祸由此始。”
崇曰:“比与讨逆,不足为功。然事天后久,违旧主而泣,人臣终节也。由此获罪,甘心焉。”
后五王被害,而崇独免。
[冯述评]
武后迁,五公相庆,崇独流涕。
董卓诛,百姓歌舞,邕独惊叹。
事同而祸福相反者,武君而卓臣,崇公而邕私也。
然惊叹者,平日感恩之真心;流涕者,一时免祸之权术。
崇逆知三思犹在,后将噬脐,而无如五王之不听何也。
吁,崇真智矣哉!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智囊-上智部-姚崇-译文
姚崇担任灵武道的大总管。
张柬之等人策划诛杀张易之、张昌宗,姚崇正好从驻地返回,于是参与了秘密商议,因功被封为梁县侯。
武则天被迁往上阳宫,唐中宗率领百官去问候她的起居。
五位大臣互相庆贺,只有姚崇流泪。
张柬之等人说:“现在难道是流泪的时候吗?恐怕你的祸患会由此开始。”
姚崇说:“参与讨伐逆贼,不足以称为功劳。然而我侍奉天后已久,违背旧主而流泪,这是人臣应有的节操。因此获罪,我心甘情愿。”
后来五位王爷被害,只有姚崇幸免。
[冯述评论]
武则天被迁,五位大臣互相庆贺,只有姚崇流泪。
董卓被杀,百姓歌舞庆祝,只有蔡邕惊叹。
事情相同而祸福相反,是因为武则天是君主而董卓是臣子,姚崇是出于公心而蔡邕是出于私心。
然而惊叹的人,是平日感恩的真情;流泪的人,是一时免祸的权术。
姚崇预知武三思还在,将来会后悔莫及,但无奈五位王爷不听劝告。
唉,姚崇真是聪明啊!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智囊-上智部-姚崇-注解
姚崇:唐朝著名政治家,历任宰相,以清廉、能干著称,对唐朝的政治稳定有重要贡献。
张柬之:唐朝官员,曾参与推翻武则天的政变,后被封为梁县侯。
二张:指张易之、张昌宗兄弟,武则天时期的权臣,因专权而被诛杀。
武后:即武则天,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统治时期称为周朝。
中宗:唐中宗李显,唐朝皇帝,武则天之子,曾两次即位。
五公:指参与推翻武则天的五位主要官员,包括张柬之等。
董卓:东汉末年军阀,曾掌握朝政大权,后被吕布所杀。
邕:指蔡邕,东汉末年文学家、音乐家,董卓被杀时表现出惊讶。
三思:指武三思,武则天的侄子,武则天退位后仍掌握大权。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智囊-上智部-姚崇-评注
本文通过对比姚崇与五公、董卓与蔡邕的不同反应,深刻揭示了政治斗争中个人情感与政治智慧的交织。姚崇在武后迁居上阳宫时,不同于其他官员的庆祝,而是流泪表达对旧主的忠诚,这种行为在表面上看似是对旧主的怀念,实则是一种政治上的自我保护。姚崇深知武三思仍在权力中心,未来可能对五公不利,因此通过流泪表达忠诚,以避免未来的政治风险。
文章通过对比董卓被杀时百姓的欢庆与蔡邕的惊叹,进一步强调了个人情感与政治现实之间的复杂关系。蔡邕的惊叹并非对董卓的同情,而是对政治局势变化的深刻认识。这种对比不仅展示了历史人物的复杂心理,也反映了政治斗争的残酷和不可预测性。
冯述的评语进一步深化了这一主题,指出姚崇的流泪是一种权术,是对未来政治风险的预判和应对。这种政治智慧使姚崇在五公被害后得以幸免,而其他官员则未能逃脱厄运。文章通过这一历史事件,揭示了政治斗争中个人情感与政治智慧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在复杂的政治环境中保护自己。
总的来说,本文通过具体的历史事件和人物反应,深刻分析了政治斗争中的个人情感与政治智慧,展示了历史人物在复杂政治环境中的生存策略。这不仅是对历史事件的描述,更是对人性、政治智慧的深刻探讨,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