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广记-卷五十一-神仙五十一

作者: 李昉(925年-996年),宋代著名的文学家和历史学家,他在《太平广记》的编纂过程中,结合了当时的历史、文化和传说,广泛收录了中国古代的神话和民间故事。

年代:成书于宋代(约10世纪)。

内容简要:《太平广记》是李昉主编的中华文化和历史中一部重要的文献,收录了从古至宋代的各种神话、民间故事、传说、历史事件等。书中内容广泛,既有历史人物的传记,也有民间流传的故事、奇闻异事以及道家、佛家思想的结合。它为后代提供了丰富的文化资源,成为研究中国古代民间故事和历史传闻的重要工具。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广记-卷五十一-神仙五十一-原文

侯道华宜君王老陈师陈金

侯道华

河中永乐县道净院,居蒲中之胜境,道士寓居,有以十数。

唐文宗时,道士邓太玄炼丹于药院中。

药成,疑功未究,留贮院内,人共掌之。

太玄死(死原作师。据明抄本改),门徒周悟仙主院事。

时有蒲人侯道华,事悟仙以供给使。

诸道士皆奴畜之,洒扫隶役,无所不为,而道华愈欣然。

又常好子史,手不释卷,一览必诵之于口。

众或问之,要此何为,答曰:‘天上无愚懵仙人。’咸大笑之。

蒲中多大枣,天下人传,岁中不过一二无核者,道华比三年辄得啖之。

一旦,道华执斧,科古松枝垂且尽,如削,院中人无喻其意。

明日昧爽,众晨起,道华房中亡所见。

古松下施案,致一杯水,仍脱双履案前,道华衣挂松上。

院中视之,中留一首诗云:‘帖里大还丹,多年色不移。前宵盗吃却,今日碧空飞。惭愧深珍重,珍重邓天师。他年炼得药,留着与内芝。吾师知此术,速炼莫为迟。三清专相待,大罗的有期。’

下列细字,称去年七月一日,蒙韩君赐姓李名内芝,配住上清善进院,以次十数言。

时唐大中五年五月二十一日,院中人方验道华窃太玄药仙去,因相率白节度使尚书郑公光,按视踪迹不诬,即以其事闻奏。

诏赍绢五百匹,并赐御衣,修饰廊殿,赐名升仙院。(出《宣室志》)

宜君王老

王老,坊州宜君县人也。

居于村墅,颇好道爱客,务行阴德为意,其妻亦同心不倦。

一旦有蓝缕道士造其门,王老与其妻俱延礼之。

居月余,间日与王老言谈杯酌,甚相欢狎。

俄患遍身恶疮,王老乃求医药看疗,益切勤切,而疮日甚。

逮将逾年,道士谓王老曰:‘此疮不烦以凡药相疗,但得数斛酒浸之,自愈。’

于是王老为之精洁酿酒,及熟,道士言以大瓮盛酒,‘吾自加药浸之。’

遂入瓮,三日方出,须发俱黑,面颜复少年,肌若凝脂。

王老阖家视之惊异。

道士谓王老曰:‘此酒可饮,能令人飞上天。’

王老信之。

初,瓮酒五斛余。

及·3·太平广记窥,二三斗存耳,清冷香美异常。

时方打麦,王老与妻子并打麦人共饮,皆大醉。

道士亦饮,云:‘可上天去否?’

王老愿随师所适。

于是祥风忽起,彩云如蒸,屋舍草树,全家人物鸡犬,一时飞去。

空中犹闻打麦声,数村人共观望惊叹。

唯猫弃而不去。

风定,其佣打麦二人,乃遗在别村树下,后亦不食,皆得长年。

宜君县西三十里。有升仙村存焉。(出《续仙传》)

王老,是坊州宜君县人。

住在农村田野的草房里,很慕道好客,把致力于行阴德作为宗旨,他的妻子也与他心意相同坚持不懈。

一天,有个穿着破烂衣衫的道士登门拜坊,王老和他的妻子都很礼貌地招待这个道士。

住了一个多月,闲暇的日子就和王老谈天饮酒,互相都很欢喜亲近。

不久,道士遍体患了恶疮。

王老就求医买药给他治疗,更加殷勤关切,然而道士的恶疮却一天比一天严重。

等到将要过年,道士对王老说:‘这种疮不能用普通的药治疗,只要弄到几斛(十斗)酒浸泡它,自然会好。’

于是王老为他酿造精洁的酒,到酒熟时,道士说用大瓮盛酒,‘我自己加药浸疮。’

道士就进了大瓮,三天才出来,胡子、头发全都变黑,容颜又变为少年,肌肤像凝固的油脂一般细嫩。

王老全家看到道士变得如此感到惊异。

道士对王老说:‘这酒可以喝,能让人飞上天。’

王老相信他的话。

当初,瓮中酒有五斛多,等到探视,只剩二三斗了,酒味香美清冷异常。

当时正打麦子,王老与妻子连同打麦子的人一起喝,都喝得大醉。

道士也喝,又问:‘愿意上天去吗?’

王老愿意随法师去。

于是忽起祥风,彩云如热气上升,屋舍草树,全家人、物、鸡、犬,同时飞去。

还能听到空中打麦声,几个村人看到感到惊叹。

只有猫被弃而没飞去。

风定了,那雇来打麦子的两个人,被遗留在别的村子的树下。

这两人后来也不食人间烟火,都得到长生。

宜君县西三十里,还有升仙村留存在那里。

陈师

豫章逆旅梅氏,颇济惠行旅。

僧道投止,皆不求直。

恒有一道士,衣服蓝缕,来止其家,梅厚待之。

一日谓梅曰:‘吾明日当设斋,从君求新瓷碗二十事,及七箸,君亦宜来会,可于天宝洞前访陈师也。’

梅许之,道士持碗渡江而去。

梅翌日诣洞前,问其村人。

莫知其处。

久之将回,偶得一小迳,甚明净。

试寻之,果见一院。

有青童应门,问之,乃陈之居也。

入见道士,衣冠华楚,延与之坐。

命具食,顷之食至,乃熟蒸一婴儿,梅惧不食。

良久又进食,乃蒸一犬子,梅亦不食。

道士叹息,命取昨所得碗赠客。

视之,乃金碗也。

谓梅曰:‘子善人也,然不得仙。千岁人参枸杞,皆不肯食,乃分也。’

谢而遣之。

比不复见矣。(出《稽神录》)

陈金

陈金者,少为军士,隶江西节度使刘信。

围虔州,金私与其徒五人,发一大冢,开棺,见一白髯老人。

面如生,通身白罗衣,衣皆如新。

开棺即有白气冲天,墓中有非常香气。

金独视棺盖上有物如粉,微作硫黄气。

金素闻棺中硫黄为药,即以衣襟掬取怀归。

墓中无他珍宝,即共掩塞之而出。

既至营中,营中人皆惊云:‘今日那得有香气?’

金知硫黄之异,旦辄汲水服之,至尽。

城平(平原作中。据明抄本改),入舍僧寺,偶与寺僧言之。

僧曰:‘此城中富人之远祖也,子孙相传,其祖好道,有异人教饵硫黄。云数尽当死,死后三百年,墓当开,即解化之期也,今正三百年矣。’

即相与复视之,棺中空,唯衣尚存,如蝉蜕之状。

金自是无病,今为清海军小将,年七十余矣,形体枯瘦,轻健如故。

(出《稽神录})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广记-卷五十一-神仙五十一-译文

侯道华宜君王老陈师陈金

侯道华:河中永乐县道净院,位于蒲中的胜地,道士们居住在这里,大约有十几人。在唐文宗时期,道士邓太玄在药院中炼制丹药。丹药炼成后,他怀疑功效尚未完全显现,于是留存在院内,大家共同保管。邓太玄去世后(原文‘死’作‘师’,根据明抄本改为‘死’),他的门徒周悟仙负责管理药院。当时有个名叫侯道华的蒲中人,负责为悟仙提供生活所需。其他道士都把他当作奴仆对待,让他打扫和服侍,什么活都干,但道华却乐在其中。他平时还喜欢阅读子史书籍,手不释卷,看过后能立刻背诵。有人问他为什么这样做,他回答说:‘天上没有愚昧的仙人。’大家都大笑。蒲中盛产大枣,但每年只有一二颗是无核的,道华在三四年内就能吃到。有一天,道华拿着斧头,砍掉古松树枝,几乎砍光,院中的人都不明白他的意图。第二天黎明时分,大家起床后,发现道华的房间空无一人。在古松树下放了一张桌子,上面放着一杯水,道华的双鞋放在桌子前,衣服挂在松树上。院中的人看到后,留下了一首诗:帖里大还丹,多年色不移。前宵盗吃却,今日碧空飞。惭愧深珍重,珍重邓天师。他年炼得药,留着与内芝。吾师知此术,速炼莫为迟。三清专相待,大罗的有期。下面还有小字,称去年七月一日,蒙韩君赐姓李名内芝,配住上清善进院,以此类推。当时是唐大中五年五月二十一日,院中的人发现道华偷了邓太玄的仙药离开了,于是纷纷向节度使尚书郑公光报告,经过调查,证明没有说谎,便将此事上报朝廷。朝廷下诏赐绢五百匹,并赐御衣,修缮廊殿,将药院赐名为升仙院。(出自《宣室志》)

宜君王老:王老,是坊州宜君县人。住在农村田野的草房里,非常信奉道教,喜欢结交朋友,把致力于做好事作为自己的宗旨,他的妻子也与他心意相同,坚持不懈。一天,有个穿着破烂衣服的道士来到他家,王老和他的妻子都很礼貌地接待了他。住了一个月多,他们闲暇时常常一起聊天喝酒,非常亲近。不久,道士全身长满了恶疮。王老就为他求医买药治疗,更加关心和照顾,但道士的恶疮却越来越严重。等到快要过年的时候,道士对王老说:‘这种疮不需要用普通的药来治疗,只要用几斛酒浸泡它,自然会好。’于是王老为他酿造了干净的酒,酒熟了之后,道士说用大瓮装酒,‘我自己加药浸泡。’道士就进了大瓮,三天后才出来,头发和胡子都变黑了,面容又恢复了年轻时的样子,皮肤像凝固的油脂一样细嫩。王老全家看到这一变化都感到非常惊讶。道士对王老说:‘这酒可以喝,能让人飞上天空。’王老相信了他的话。最初,瓮里的酒有五斛多,等到探视时,只剩二三斗了,酒味香美,清冷异常。当时正是麦收季节,王老和他的妻子还有打麦的人都一起喝了这酒,都喝得大醉。道士也喝了,问:‘愿意上天去吗?’王老愿意跟随道士去。于是突然刮起一阵神风,彩云像蒸气一样升起,房屋、草木、全家人、牲畜、鸡犬,一齐飞上了天。还能听到空中打麦的声音,几个村人都看到了,感到非常惊讶。只有一只猫被抛弃了,没有飞走。风停了之后,那两个被雇佣来打麦的人,被遗留在另一个村子的树下,后来也不吃人间烟火,都得到了长寿。宜君县西三十里,有一个升仙村还留存在那里。

陈师:豫章逆旅梅氏,对过往的行旅非常慷慨。僧人和道士投宿,他都不收取费用。经常有一个穿着破烂衣服的道士来他家投宿,梅家对他非常优待。一天,他对梅家说:‘我明天要设宴,需要向你借二十个新瓷碗和七双筷子,你也应该来参加宴会,可以在天宝洞前找到陈师。’梅家答应了,道士拿着碗渡过江去。梅家第二天来到洞前,向当地村民询问,没有人知道他的住处。过了一会儿准备回去,偶然发现了一条小路,非常明亮干净。试着寻找,果然发现了一座院子。有青衣童子应门,询问后得知,这就是陈师的住处。进去见到道士,他穿着华丽的衣服,邀请他坐下。不久,食物就上来了,是蒸熟的婴儿,梅家很害怕,不敢吃。过了一会儿,又端上来蒸熟的狗崽,梅家也不吃。道士叹息,命令取来昨天得到的碗赠给客人。一看,原来是金碗。他对梅家说:‘你是个好人,但得不到仙道。千年人参和枸杞,你都不肯吃,这是你的命啊。’说完就让他们离开了。从此再也没有见到他。(出自《稽神录》)

陈金:没有提供关于陈金的具体内容,因此无法进行翻译。

陈金这个人,年轻时是一名军士,隶属于江西节度使刘信。在围攻虔州的时候,陈金私下和五个同伴一起,挖开了一个大坟墓,打开棺材,里面躺着一个满头白发的老人。老人的脸色看起来就像活着一样,全身穿着白色的丝绸衣服,衣服都像新的一样。一打开棺材,就有白色的气体冲天而起,墓中弥漫着非常浓郁的香气。陈金注意到棺材盖上有一块像粉末的东西,微微散发出硫磺的味道。陈金以前听说过棺材里的硫磺是药,就用手帕取了一些带回家。墓中没有其他珍宝,他们就一起把墓穴填上,离开了。回到军营后,军营里的人都很惊讶地问:“今天怎么会有这么香的气味?”陈金知道硫磺的不同寻常,每天早上就用水冲服,直到用完。等到城池被攻下(原文中‘平原’作‘中’,根据明抄本进行修改),他进入了一座僧寺的舍院,偶然和寺里的僧人提到了这件事,僧人说:“这是城中一个富人的远祖,子孙相传,他的祖先喜欢修道,有高人教他吃硫磺。说他的寿命到了,死后三百年,墓会打开,那就是他解脱的时候了,现在正好三百年。”于是他们一起再次查看那个坟墓,发现棺材里已经空了,只有衣服还保留着,就像蝉蜕皮一样。陈金从那以后就没有生过病,现在他是清海军的小将领,已经七十多岁了,身体瘦弱但依然健朗。(出自《稽神录》)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广记-卷五十一-神仙五十一-注解

道净院:道观中的静修之地,是道士修行和居住的地方。

炼丹:道教中的一种修炼方法,通过炼制丹药来寻求长生不老。

十数:大约十个人左右。

子史:指古代的子书和历史书籍,子书包括儒家、道家等诸子百家的著作。

愚懵仙人:指不懂道术的仙人。

无核者:指没有核的大枣,这里可能是指稀有或特别的大枣。

科古松枝:用斧头砍伐古松的树枝。

帖里大还丹:一种道教中提到的仙丹,有起死回生之效。

邓天师:对道教大师邓太玄的尊称,天师是道教中的尊称之一。

三清:道教中的最高神祇,分别是元始天尊、灵宝天尊、道德天尊。

大罗:道教中的一种极乐世界。

坊州宜君县:古代的一个行政区划,位于今天的陕西省。

阴德:指暗中做的善事,不为人知。

蓝缕:形容衣服破烂不堪。

打麦:指收割麦子。

金碗:用金制成的碗,象征财富和尊贵。

千岁人参枸杞:千年人参和枸杞,都是中药材,有很高的药用价值。

军士:指从军的人,古代对士兵的称呼。

隶:隶属于,表示归属。

江西节度使:节度使是唐代以后设立的地方军事长官,江西节度使即指当时负责江西地区的军事事务的官员。

刘信:此处指江西节度使刘信。

围虔州:围攻虔州,虔州是古代地名,今江西省赣州市。

大冢:大坟墓,指规模较大的墓地。

白髯老人:白须老人,指头发和胡须都为白色的老人。

白罗衣:用白色丝织品制成的衣服。

硫黄:一种黄色的非金属矿物,具有强烈的刺激性气味,古代常用于制作药物。

衣襟:衣服的前襟部分。

营中:军营中。

城平:城池被攻下。

舍僧寺:出家的僧人所居住的寺庙。

好道:喜好道教。

饵硫黄:服用硫黄,古代认为硫黄有延年益寿的功效。

数尽当死:寿命已尽,应当死亡。

解化:解脱生死,指死后灵魂超脱。

蝉蜕:蝉脱壳,比喻死亡或转变。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广记-卷五十一-神仙五十一-评注

陈金者,少为军士,隶江西节度使刘信。

此句开篇点明陈金的身份,少年时期便从军,隶属于江西节度使刘信麾下,展现了其早期的人生轨迹,为后文的故事铺垫了基础。

围虔州,金私与其徒五人,发一大冢,开棺,见一白髯老人。

此句描绘了陈金一行人在围攻虔州期间,私自挖掘古墓的情景。‘发一大冢’形象地描绘了古墓的规模,‘白髯老人’则是对墓中人物的描绘,为故事增添了神秘色彩。

面如生,通身白罗衣,衣皆如新。

‘面如生’形容墓中老人的面容栩栩如生,‘通身白罗衣’则是对其服饰的细致描绘,‘衣皆如新’则暗示了墓主人生前的身份地位非同一般。

开棺即有白气冲天,墓中有非常香气。

‘开棺即有白气冲天’描绘了墓穴开启时神秘而奇异的景象,‘墓中有非常香气’则是对墓中氛围的渲染,营造出一种超自然的感觉。

金素闻棺中硫黄为药,即以衣襟掬取怀归。

此句表明陈金对硫黄的了解,以及他采取的行动。‘素闻’表明他对硫黄有先前的认知,‘即以衣襟掬取怀归’则表现了他的果断和机敏。

墓中无他珍宝,即共掩塞之而出。

‘墓中无他珍宝’说明陈金并未从墓中获取到贵重物品,‘共掩塞之而出’则表明他们并没有将墓穴恢复原状,暗示了他们可能对墓穴中的物品有所保留。

既至营中,营中人皆惊云:‘今日那得有香气?’

此句反映了陈金回到军营后,硫黄的香气引起了周围人的惊讶,为后文陈金对硫黄的利用埋下伏笔。

金知硫黄之异,旦辄汲水服之,至尽。

‘金知硫黄之异’表明陈金对硫黄的特殊性质有所认识,‘旦辄汲水服之,至尽’则说明他长期服用硫黄,暗示了硫黄对他的健康可能产生了积极影响。

城平(平原作中。据明抄本改),入舍僧寺,偶与寺僧言之,僧曰:‘此城中富人之远祖也,子孙相传,其祖好道,有异人教饵硫黄。云数尽当死,死后三百年,墓当开,即解化之期也,今正三百年矣。’

此段对话揭示了墓主人的身份和故事背后的神秘传说,‘好道’表明墓主人对道教的兴趣,‘饵硫黄’则暗示了其服用硫黄的原因。僧人的话为故事增添了神秘色彩,也揭示了墓主人死亡的预言。

即相与复视之,棺中空,唯衣尚存,如蝉蜕之状。

此句描绘了陈金和僧人再次查看墓穴的情景,‘棺中空’和‘如蝉蜕之状’的描述,暗示了墓主人已经羽化,衣裳成为他留下的唯一痕迹。

金自是无病,今为清海军小将,年七十余矣,形体枯瘦,轻健如故。

此句总结了陈金的故事,他因为服用硫黄而身体健康,成为了一位年迈却依然健壮的将领,‘形体枯瘦,轻健如故’则是对他身体状况的生动描绘。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广记-卷五十一-神仙五十一》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26051.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