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智囊-上智部-太公 孔子

作者: 冯梦龙(1574年—1646年),字犹龙,明代文学家、戏曲家,以编撰通俗文学著称,代表作有《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等。

年代:编撰于明代晚期(17世纪初)。

内容简要:《智囊》是一部汇集历代智慧故事和谋略的笔记体著作,分为上、中、下三卷,收录了从先秦到明代的数百个智谋故事。书中通过生动的事例展现了古人在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的智慧与策略,被誉为“谋略宝库”。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智囊-上智部-太公 孔子-原文

太公望封于齐。

齐有华士者,义不臣天子,不友诸侯,人称其贤。

太公使人召之三,不至;命诛之。

周公曰:“此人齐之高士,奈何诛之?”

太公曰:“夫不臣天子,不友诸侯,望犹得臣而友之乎?望不得臣而友之,是弃民也;召之三不至,是逆民也。而旌之以为教首,使一国效之,望谁与为君乎?”

少正卯与孔子同时。

孔子之门人三盈三虚。

孔子为大司寇,戮之于两观之下。

子贡进曰:“夫少正卯,鲁之闻人。夫子诛之,得无失乎?”

孔子曰:“人有恶者五,而盗窃不与焉:一曰心达而险,二曰行僻而坚,三曰言伪而辩,四曰记丑而博,五曰顺非而泽。此五者,有一于此,则不免于君子之诛,而少正卯兼之。此小人之桀雄也,不可以不诛也。”

〔评〕齐所以无惰民,所以终不为弱国。韩非《五蠹》之论本此。

小人无过人之才,则不足以乱国。然使小人有才而肯受君子之驾驭,则又未尝无济于国,而君子亦必不概摈之矣。

少正卯能煽惑孔门之弟子,直欲掩孔子而上之,可与同朝共事乎?

孔子下狠手,不但为一时辩言乱政故,盖为后世以学术杀人者立防。

华士虚名而无用,少正卯似大有用而实不可用。

壬人佥士,凡明主能诛之;闻人高士,非大圣人不知其当诛也。

唐萧瑀好奉佛,太宗令出家。

玄宗开元六年,河南参军郑铣阳、丞郭仙舟投匦献诗。

敕曰:“观其文理,乃崇道教,于时用不切事情,宜各从所好。”罢官度为道士。

此等作用,亦与圣人暗合。

如使佞佛者尽令出家,谄道者即为道士,则士大夫攻乎异端者息矣。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智囊-上智部-太公 孔子-译文

太公望被封在齐国。

齐国有一个叫华士的人,他坚持不向天子称臣,不与诸侯交友,人们都称赞他的贤能。

太公派人召见他三次,他都不来;于是太公下令杀了他。

周公说:“这个人是齐国的高士,为什么要杀他呢?”

太公说:“他不向天子称臣,不与诸侯交友,我还能指望他称臣和交友吗?如果我不能让他称臣和交友,那就是抛弃了民众;召见他三次他都不来,那就是违逆了民众。如果还表彰他作为榜样,让全国的人都效仿他,那我还能和谁一起做君主呢?”

少正卯和孔子是同时代的人。

孔子的门徒多次满员又多次空缺。

孔子担任大司寇时,将少正卯处死在两观之下。

子贡进言说:“少正卯是鲁国的名人。夫子杀了他,会不会有失妥当?”

孔子说:“人有五种恶行,而盗窃不在其中:一是心思通达却险恶,二是行为乖僻却固执,三是言辞虚伪却善辩,四是记忆丑恶却广博,五是顺从错误却润泽。这五种恶行,只要有一种,就免不了被君子诛杀,而少正卯兼有这五种。他是小人中的枭雄,不能不杀。”

〔评论〕齐国之所以没有懒惰的民众,之所以最终没有成为弱国。韩非的《五蠹》理论就是基于此。

小人如果没有过人的才能,就不足以扰乱国家。但如果小人有才能并且愿意接受君子的驾驭,那么也未尝不能对国家有所贡献,而君子也一定不会一概排斥他们。

少正卯能够煽动孔子的弟子,甚至想要掩盖孔子的光芒而超越他,这样的人能和他同朝共事吗?

孔子下狠手,不仅是为了当时的辩言乱政,更是为了后世以学术杀人的人设立防范。

华士只有虚名而没有实际用处,少正卯看似有大用但实际上不可用。

那些奸佞之人,凡是明君都能诛杀他们;而那些有名的高士,除非是大圣人,否则不会知道他们该不该诛杀。

唐朝的萧瑀喜欢信奉佛教,太宗命令他出家。

玄宗开元六年,河南参军郑铣阳、丞郭仙舟投匦献诗。

皇帝下诏说:“看他们的文理,是崇尚道教的,但在当时并不切合实际,应该各自随他们的喜好。”于是罢免他们的官职,让他们去做道士。

这种做法,也与圣人的做法暗合。

如果让那些谄媚佛教的人都出家,谄媚道教的人都去做道士,那么士大夫们攻击异端的行为就会停止了。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智囊-上智部-太公 孔子-注解

太公望:即姜子牙,周朝开国功臣,被封于齐,是齐国的始祖。

华士:齐国的一位隐士,以不臣服于天子、不与诸侯交友而闻名。

周公:周武王的弟弟,周朝的重要政治家,辅佐武王和成王。

少正卯:与孔子同时代的鲁国人物,以辩才和影响力著称。

孔子:春秋时期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子贡:孔子的弟子之一,以辩才和商业才能著称。

韩非:战国时期的法家代表人物,著有《韩非子》。

五蠹:韩非子中的一篇文章,讨论国家治理中的五种危害。

萧瑀:唐朝官员,以信奉佛教著称。

太宗:唐太宗李世民,唐朝的第二位皇帝。

玄宗:唐玄宗李隆基,唐朝的第七位皇帝。

郑铣阳、郭仙舟:唐朝官员,以献诗表达对道教的崇敬。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智囊-上智部-太公 孔子-评注

这段古文通过两个历史事件,展现了古代中国对于忠诚、道德和治理的深刻思考。首先,太公望对待华士的态度,反映了古代对于忠诚和服从的重视。太公望认为,不臣服于天子、不与诸侯交友的行为,是对国家秩序的挑战,因此必须严惩。这种观点体现了古代中国对于社会秩序和等级制度的维护。

其次,孔子对待少正卯的态度,则展示了对于道德和行为的严格要求。孔子认为,少正卯虽然才华横溢,但其行为和言论却违背了君子的道德标准,因此必须予以诛杀。这种观点强调了道德在个人行为和社会治理中的重要性。

通过这两个事件,古文不仅展示了古代中国对于忠诚和道德的重视,还反映了对于社会治理的深刻思考。太公望和孔子的行为,都是为了维护社会的稳定和秩序,体现了古代中国对于社会治理的智慧和远见。

此外,古文还通过对比华士和少正卯的不同命运,揭示了古代中国对于人才和道德的复杂态度。华士虽然以不臣服于天子、不与诸侯交友而闻名,但其行为却缺乏实际效用,因此被太公望诛杀。而少正卯虽然才华横溢,但其行为和言论却违背了君子的道德标准,因此被孔子诛杀。这种对比,不仅展示了古代中国对于人才和道德的复杂态度,还反映了对于社会治理的深刻思考。

最后,古文通过引用韩非的《五蠹》和唐朝的历史事件,进一步强调了对于社会治理的深刻思考。韩非的《五蠹》讨论了国家治理中的五种危害,而唐朝的历史事件则展示了对于宗教信仰和官员行为的管理。这些内容,不仅丰富了古文的内涵,还进一步强调了古代中国对于社会治理的智慧和远见。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智囊-上智部-太公 孔子》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2603.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