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广记-卷二百零九-书四

作者: 李昉(925年-996年),宋代著名的文学家和历史学家,他在《太平广记》的编纂过程中,结合了当时的历史、文化和传说,广泛收录了中国古代的神话和民间故事。

年代:成书于宋代(约10世纪)。

内容简要:《太平广记》是李昉主编的中华文化和历史中一部重要的文献,收录了从古至宋代的各种神话、民间故事、传说、历史事件等。书中内容广泛,既有历史人物的传记,也有民间流传的故事、奇闻异事以及道家、佛家思想的结合。它为后代提供了丰富的文化资源,成为研究中国古代民间故事和历史传闻的重要工具。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广记-卷二百零九-书四-原文

杂编程邈已下邯郸淳已下姜诩已下王羲之王慄潞州卢桓玄褚遂良

兰亭真迹王方庆二王真迹八体李都东都乞儿卢弘宣岭南兔

程邈已下

秦狱吏程邈善大篆,得罪始皇,囚于云阳狱。增减大篆篆体,去其繁复。始皇善之,出为御史。名书曰隶书。

扶风曹喜,后汉人,不知其官。善篆隶,小异李斯,见师一时。

陈留蔡邕,后汉人,左中郎将。善篆,采喜之法。

真定直父碑文,犹传于世,篆者师焉。

杜陵陈遵,后汉人,不知官。善篆隶,每书,一坐皆惊。

时人谓为陈惊坐。

上谷王次仲,后汉人,作八分楷法。

师宜官,后汉,不知何许人。宜官为大字方一丈,小字方寸千言。

耿球碑是宜官书。

甚自矜重。

或空至酒家,先书其壁,观者云集,酒因大售。

至饮足,削书而退。

安定梁鹄,后汉人,官至选部尚书。

乃师宜官法。

魏武重之,常以书悬帐中。

宫殿题署,多是鹄手也。(出王僧虔《名书录》)

邯郸淳已下

陈留邯郸淳为魏临淄侯文学。

得次仲法,(法字原缺,据《法书要录》补)名在鹄后,毛弘,鹄弟子。

秘书八分,皆传弘法。

又有左子邑,与淳小异,亦有名。

京兆杜度为魏齐相,始有草名。

安平崔瑗,后汉济北相,亦善草书。

平符坚,得摹崔瑗书,王子敬去,极似张伯英。

瑗子湜官至尚书,亦能草。

弘农张芝高尚不仕,善草书,精劲绝伦。

家之衣帛,必先书而后练。

临池学书,池水尽墨。

每书云,匆匆不暇草。

时人谓为草圣。

芝弟昶,汉黄门侍郎,亦能草。

今世人所云芝书者,多是昶也。(出王僧虔《名书录》)

姜诩已下

姜诩、梁宣、田彦和及司徒韦诞,皆伯英弟子,并善草。

诞最优,魏宫馆宝器,皆是诞书。

魏明帝起凌云台,误先钉榜,而未之题。

以笼盛诞,辘轳引上书之,去地二十五丈。

诞甚危惧,乃戒子孙,绝此楷法。

子少季亦有能称。

罗晖、赵恭不详何许人,与伯英同时,见称西州。

而矜许自与,众颇惑之。

伯英与朱宽书自叙云:上比崔、杜不足,下方罗、赵有余。

河间张起亦善草书,不及崔张。

刘德升善为行书,不详何许人。

颍川钟繇,魏太尉。

同郡胡昭、公车徵,二家俱学于德升。

而胡书肥,钟书瘦。

有三体,一曰铭石之书,最妙者也;二曰章程书;三曰狎书。

相闻者也。

繇子会,镇西将军。

绝能学人书,改易邓艾上章,事莫有知者。

河东魏(明抄本魏作卫)觊,魏尚书仆射。

善草及古文,略尽其妙,草体微瘦,而笔迹精熟。

觊子瓘为晋太保,采芝法,以觊法参之。

更为草藁,藁是相闻书也。

瓘子恒亦善书,博识古文字。

燉煌索靖,张芝姊子孙,晋征西司马,亦善草。

陈国何元公亦善草书。

吴人皇象能草,世称沉著痛快。

荥阳陈(陈原作姊,据《法书要录》改)畅,晋秘书令史,善八分。

(出《名书录》)

王羲之

王羲之《告誓文》,今之所传即其藁本。

不具年月日朔。

其真本维永和十年三月癸卯九月辛亥,(刘禹锡嘉话录癸卯九月辛亥作癸卯朔九日辛亥,此有脱误)而书亦真。

开元初,润州江宁县瓦棺寺修讲堂,匠人于鸱吻内竹筒中得之,与一沙门。

至八年,县丞李延业求得。

上歧王,王以献上。

留内不出。

或云,其后却借歧王。

十二年,王家失火,图书悉为灰烬,此书已见焚矣。

(出《国史异纂》)

王慄

王慄,羲之之叔也,善书画。

尝谓右军曰:吾诸事不足道,唯书画可法。

晋明帝师其画,王右军学其书。

(出《尚书故实》)

潞州卢

东都顷年创造防秋馆,穿掘多蔡邕鸿都学所书石经,后洛中人家往往有之。

王羲之《借船帖》,书之尤工者也。

故山北卢匡,宝惜有年。

卢公致书借之,不得。

云:只可就看,未尝借人也。

卢除潞州,旌节在途,才数程,忽有人将书帖就卢求售。

阅之,乃《借船帖》也。

惊异问之,云:卢家郎君要钱,遣卖耳。

卢叹异移时,不问其价,还之。

后不知落于何人。

京师书侩孙盈者,名甚著。

盈父曰仲容,亦鉴书画,精于品目。

豪家所宝,多经其手,真伪无所逃焉。

公《借船帖》,是孙盈所蓄,人以厚价求之,不果。

卢公时其急切,减而赈之,日久满百千,方得。

卢公韩太仲外孙也,故书画之尤者,多阅而识焉。

(出《尚书故实》)

桓玄

晋书中有饮食名寒具者,亦无注解处。

后于《齐民要术》并《食经》中检得,是今所谓糫饼。

桓玄尝盛陈法书名画,请客观之。

客有食寒具,不濯手而执书画,因有污,玄不怿。

自是会客不设寒具。

(出《尚书故实》)

褚遂良

贞观十年,太宗谓魏征曰:世南没后,无人可与论书。

征曰:褚遂良后来书流,甚有法则。

于是召见。

太宗尝以金帛购王羲之书迹,天下争赍古书,诣阙以献,时莫能辨其真伪。

遂良备论所出,咸为证据,一无舛误。

十四年四月二十三日,太宗为真草书屏风,以示群臣。

笔力遒利,为一时之绝。

购求得人间真行,凡二百九十纸,装为七十卷,草书二十纸,装为八十卷。

每听政之暇,时阅之。

尝谓朝臣曰:书学小道,初非急务。

时或留心,亦胜弃日。

凡诸艺,未尝有学而不得者也。

病在心力懈怠,不能专精耳。

今人学古人之书,殊不学其形势,唯在求其骨力。

得其形势,笔力自生。

(出《谭宾录》)

兰亭真迹

太宗酷学书法。

有大王真迹三千六百纸,率以一丈二尺为一轴。

宝惜者独《兰亭》为最,置于座侧,朝夕观览。

尝一日,附耳语高宗曰:吾千秋万岁后,与吾《兰亭》将去也。

及奉讳之日,用玉匣贮之,藏于昭陵。

(出《尚书故实》)

王方庆

龙朔二年四月,高宗自书与辽东诸将。

上谓凤阁侍郎王方庆曰:卿家合有书法。

方庆奏曰:臣十代再从伯祖羲之,先有四十余纸。

贞观十二年,先臣进讫。

有一卷,臣近已进讫。

臣十一代祖导,十代祖(导十代祖四字原缺,据《法书要录》补)洽,九代祖询,八代祖昙首,七代祖僧绰,六代祖仲宝,五代祖骞,高祖规,曾祖褒,并九代三从伯祖晋中书令献之。

以下二十八人书,共十卷,见在。

上御武成殿召群臣,取而观之。

仍令凤阁舍人崔融作序,自为宝章集,以赐方庆,朝野荣之。

(出《谭宾录》)

二王真迹

开元十六年五月,内出二王真迹及张芝、张昶等书,总一百六十卷,付集贤院。

令集字拓两本进,赐诸王。

其书皆是贞观中,太宗令魏征、虞世南、褚遂良等定其真伪。

右军之迹,凡得真行二百九十纸,装为七十卷;草书二千纸,装为(按上自右军之迹至装为共二十五字,原缺,据《法书要录》补)八十卷。

小王张芝等迹,各随多少勒帙。

以贞观字为印,印缝及卷之首尾。

其草迹,又令褚遂良真书小字,帖纸影之。

其中古本,亦有是梁隋官本者。

梁则满骞、徐僧权、沈炽文、朱异,隋则江总、姚察等署记。

太宗又令魏褚等,卷下更署名以记之。

其《兰亭》本,相传云在昭陵玄宫中。

《乐毅论》,长安中太平公主奏借出外拓写,因此遂失所在。

五年,陆元悌、魏哲、刘怀信等检校换褾。

每卷分为两卷,总见在有八十卷,余并失坠。

元悌又割去前代记署,以己之名氏代焉。

玄宗自书开元二字,为印记之。

右军凡一百三十卷,小王二十八卷,张芝、张昶各一卷。

右军真行书,惟《黄庭》、《告誓》等卷存焉。

又得滑州人家所藏右军《扇上真尚书宣示》,及小王行书《白骑遂》等二卷。

其书有贞观年旧摽织成字。

(出《谭宾录》)

八体

张怀瓘《书断》曰:篆、籀、八分、隶书、章草、草书、飞白、行书,通谓之八体,而右军皆在神品。

右军尝醉书数字,点画类龙爪,后遂有龙爪书。

如科斗、玉箸、偃波之类,诸家共二十五般。

(出《尚书故实》)

李都

李都荆南从事时,朝官亲熟。

自京寓书,踪甚恶。

李寄诗戏曰:草缄千里到荆门,章草纵横任意论。

应笑钟张虚用力,却教羲、献枉劳魂。

惟堪爱惜为珍宝,不敢留传误子孙。

深荷故人相厚处,天行时气许教吞。

(出《抒情诗》)

东都乞儿

大历中,东都天津桥有乞儿,无两手,以右足夹笔,写经乞钱。

欲书时,先用掷笔高尺余,以足接之,未尝失落。

书迹官楷书不如也。

(出《酉阳杂俎》)

卢弘宣

李德裕作相日,人献书帖。

德裕得之执玩,颇爱其书。

卢弘宣时为度支郎中,有善书名。

召至,出所获者书帖,令观之。

弘宣持帖,久之不对。

德裕曰:何如。

弘宣有恐悚状曰:是某顷年所临小王帖。

太尉弥重之。

(出《卢氏杂说》)

岭南兔

岭南兔,尝有郡牧得其皮。

使工人削笔,醉失之。

大惧。

因剪己须为笔,甚善。

更使为之,工者辞焉。

诘其由,因实对。

遂下令,使一户输人须。

或不能致,辄责其直。

(出《岭南异物志》)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广记-卷二百零九-书四-译文

杂编程邈以下,邯郸淳以下,姜诩以下,王羲之,王慄,潞州卢,桓玄,褚遂良,兰亭真迹,王方庆,二王真迹,八体,李都,东都乞儿,卢弘宣,岭南兔,程邈以下,秦狱吏程邈擅长大篆,因得罪始皇帝而被囚禁在云阳狱中。他增减了大篆的篆体,去除了其繁琐之处。始皇帝认为他的做法很好,将他释放并任命为御史。他著名的书法作品被称为隶书。扶风曹喜,后汉人,官职不明。擅长篆书和隶书,与李斯略有不同,是当时的一代宗师。陈留蔡邕,后汉人,官至左中郎将。擅长篆书,采纳了曹喜的方法。真定直父碑文,至今仍流传于世,篆书者都向他学习。杜陵陈遵,后汉人,官职不明。擅长篆书和隶书,每次书写,都能让在座的人都感到惊讶。当时的人称他为‘陈惊坐’。上谷王次仲,后汉人,创造了八分楷法。师宜官,后汉人,身份不明。宜官能写一丈见方的大字,一寸见方的小字能写千言。耿球碑是宜官的手笔。他非常自重,有时会空手去酒家,先在墙上书写,观看的人云集,酒因此大卖。喝足之后,他会削去字迹然后离开。安定梁鹄,后汉人,官至选部尚书。他学习师宜官的书法。魏武帝非常重视他的书法,常常将他的书法挂在帐中。宫殿上的题字,大多是梁鹄的手笔。(出自王僧虔《名书录》)

邯郸淳以下,陈留邯郸淳是魏国临淄侯的文学侍从。他得到了王次仲的书法技艺,(法字原缺,据《法书要录》补),名声在梁鹄之后,毛弘,梁鹄的弟子。秘书八分书法,都是传承自毛弘。还有左子邑,与邯郸淳略有不同,也有一定的名声。京兆杜度是魏国齐相,开始有草书的名声。安平崔瑗,后汉济北相,也擅长草书。平符坚得到了崔瑗的书法摹本,王子敬离开后,极似张伯英。崔瑗的儿子崔湜官至尚书,也擅长草书。弘农张芝高尚不仕,擅长草书,技艺精湛无比。他家的衣服和布料,必须先写上字再织。他在池塘边学习书法,池塘里的水都变成了墨色。他每次书写时都说,匆忙之间来不及草书。当时的人称他为‘草圣’。张芝的弟弟张昶,汉黄门侍郎,也擅长草书。现在世人所说的张芝书法,大多是张昶的作品。(出自王僧虔《名书录》)

姜诩以下,姜诩、梁宣、田彦和以及司徒韦诞,都是张伯英的弟子,都擅长草书。韦诞最为出色,魏国宫馆中的宝器,都是韦诞的书法作品。魏明帝建造凌云台时,不小心先钉好了榜,却没有题字。于是用笼子装着韦诞,用辘轳把他拉上去书写,离地二十五丈。韦诞非常害怕,于是告诫子孙,永远不要学习这种书法。他的儿子韦少季也有一定的书法造诣。罗晖、赵恭的身份不详,与张伯英同时代,在西州有名声。但他们自负且自我吹嘘,让人感到困惑。张伯英在给朱宽的信中自述说:上比崔、杜不足,下比罗、赵有余。河间张起也擅长草书,但不及崔、张。刘德升擅长行书,身份不详。颍川钟繇,魏国太尉。同郡的胡昭、公车征,两家都向刘德升学习。胡书肥,钟书瘦。有三种书法,一曰铭石之书,最为妙绝;二曰章程书;三曰狎书。相闻者也。钟繇的儿子钟会,是镇西将军。他擅长模仿别人的书法,改写过邓艾的上奏章,没有人知道。河东魏觊,魏国尚书仆射。擅长草书和古文,几乎掌握了所有的妙处,草书字体略微瘦长,但笔迹非常熟练。魏觊的儿子魏瓘是晋朝的太保,学习了张芝的书法方法,并结合魏觊的方法,创造了草稿书法,草稿书法就是相闻书。魏瓘的儿子魏恒也擅长书法,博识古文字。敦煌索靖,张芝的姐姐的儿子,晋朝的征西司马,也擅长草书。陈国何元公也擅长草书。吴人皇象擅长草书,世称其书法沉著痛快。荥阳陈畅,晋朝秘书令史,擅长八分书法。(出自《名书录》)

王羲之,《告誓文》,现在流传的版本就是他的草稿本。没有具体的年月日。他的真迹是永和十年三月癸卯九月辛亥,(刘禹锡嘉话录中癸卯九月辛亥作癸卯朔九日辛亥,这里有所脱误),书法也是真的。开元初年,润州江宁县瓦棺寺修建讲堂,工匠在鸱吻内的竹筒中发现了它,与一位沙门。到了开元八年,县丞李延业找到了它。呈献给歧王,歧王将它献给了皇帝。留在了宫中,没有拿出来。有人说,后来又借给了歧王。开元十二年,王家失火,图书都被烧成了灰烬,这本书已经见过焚毁了。(出自《国史异纂》)

王慄,王羲之的叔叔,擅长书画。他曾对王羲之说:我其他事情都不足以称道,只有书画值得学习。晋明帝学习他的绘画,王羲之学习他的书法。(出自《尚书故实》)

潞州卢,东都近年建造防秋馆,挖掘时发现了许多蔡邕在鸿都学所书写的石经,后来洛中人家中常常有这些石经。王羲之的《借船帖》,是他的书法作品中特别出色的一篇。所以山北的卢匡,珍藏了多年。卢公写信向他借,却没有借到。卢公说:只能来看,从不借给别人。卢公被任命为潞州,旌节在途中,才走了几程,忽然有人将书帖拿来向卢公求售。卢公一看,原来是《借船帖》。他惊讶地问那个人,那个人说:卢家的公子需要钱,派人卖掉的。卢公感叹了许久,没有问价格,就还给了那个人。后来不知道这本书落到了谁的手中。京师的书商孙盈,非常有名。孙盈的父亲叫孙仲容,也鉴赏书画,对品目非常精通。豪家所珍藏的书画,大多经过他的手,真伪无法逃过他的眼睛。卢公的《借船帖》,是孙盈所收藏的,有人愿意出高价购买,但最终没有成交。卢公考虑到孙盈的急需,降价购买,日久天长,价值达到了百千,才买下。卢公是韩太仲的外孙,所以书画中的精品,他都看过并认识。(出自《尚书故实》)

桓玄,晋书中有一种叫做寒具的食品,也没有注解。后来在《齐民要术》和《食经》中找到了,就是现在所说的糍饼。桓玄曾展示了许多法书和名画,请宾客观看。有客人吃了寒具,没有洗手就拿起书画,结果弄脏了,桓玄很不高兴。从此以后,他不再在宴会上提供寒具。(出自《尚书故实》)

褚遂良,贞观十年,唐太宗对魏征说:世南去世后,没有人可以和他讨论书法。魏征说:褚遂良的书法后来流传开来,非常有法则。于是太宗召见了褚遂良。太宗曾用金帛购买王羲之的书法作品,天下争相献上古代的书法作品,但没有人能辨别其真伪。褚遂良详细地讨论了作品的出处,都作为证据,没有一点错误。贞观十四年四月二十三日,太宗为真草书屏风,展示给群臣看。笔力遒劲有力,是一时的绝品。他购买了人间的真迹,共有二百九十纸,装成了七十卷,草书二十纸,装成了八十卷。每当他处理完政务的空闲时间,就会阅读这些书法作品。他曾对朝臣说:书法是小道,本来就不是急务。有时留心,也比浪费时间好。所有技艺,没有学不会的。问题在于心力懈怠,不能专心致志。现在的人学习古人的书法,不学习其形势,只追求其骨力。掌握了形势,笔力自然会生发。(出自《谭宾录》)

太宗非常热爱学习书法。他拥有大王(王羲之)的真迹三千六百张,每张纸都按照一丈二尺来装裱成一卷。他最珍视的是《兰亭》这一卷,把它放在座位旁边,每天早晚都要观看。曾经有一天,太宗贴近耳朵对高宗说:我如果千秋万岁之后,我的《兰亭》就要和我一起去了。等到高宗去世的那一天,太宗用玉匣把它收藏起来,藏在昭陵里。(出自《尚书故实》)

龙朔二年四月,高宗亲自给辽东的将领们写信。高宗对凤阁侍郎王方庆说:你家里应该有书法作品。王方庆回答说:我的十代再从伯祖王羲之,原先有四十多张纸。贞观十二年,我的先辈已经进献完毕。有一卷,我最近也已经进献了。我的十一代祖王导,十代祖王洽,九代祖王询,八代祖王昙首,七代祖王僧绰,六代祖王仲宝,五代祖王骞,高祖王规,曾祖王褒,以及九代三从伯祖王献之。以下二十八人的书法作品,共有十卷,现在还在。高宗在武成殿召集群臣,取出这些作品让他们观看。并让凤阁舍人崔融写序文,自己编成宝章集,赐给王方庆,朝野都为之荣耀。(出自《谭宾录》)

开元十六年五月,宫中拿出二王(王羲之和王献之)的真迹以及张芝、张昶等人的书法作品,总共有一百六十卷,交给集贤院。命令集字拓印两本进呈,赐给诸王。这些书迹都是贞观年间,太宗让魏征、虞世南、褚遂良等人鉴定真伪的。王羲之的真迹,共得到真书和行书二百九十张,装裱成七十卷;草书两千张,装裱成(按照原文,此处原缺二十五字,据《法书要录》补充)八十卷。小王(王献之)和张芝等人的作品,根据数量分别装裱。用贞观年间的字体作为印章,印在卷首和卷尾。其中草书作品,又让褚遂良用真书小字,贴在纸上形成影子。其中古本,也有是梁朝和隋朝的官方版本。梁朝有满骞、徐僧权、沈炽文、朱异,隋朝有江总、姚察等人署名。太宗又让魏征、褚遂良等人,在卷末再署名以作记录。其中《兰亭》本,相传在昭陵的玄宫中。《乐毅论》,长安中太平公主上奏请求借出外拓写,因此就失去了下落。五年,陆元悌、魏哲、刘怀信等人检查更换卷轴。每卷分为两卷,总共现在看到的有八十卷,其余都遗失了。陆元悌又删去了前代记署,用自己的名字代替。玄宗亲自书写了‘开元’二字,作为印记。王羲之的作品共一百三十卷,小王(王献之)二十八卷,张芝、张昶各一卷。王羲之的真行书,只有《黄庭》、《告誓》等卷还存世。又得到滑州人家所藏王羲之的《扇上真尚书宣示》,以及小王(王献之)行书的《白骑遂》等两卷。这些书迹上有贞观年间的旧标签织成的字。(出自《谭宾录》)

张怀瓘在《书断》中说:篆书、籀书、八分书、隶书、章草、草书、飞白书、行书,统称为八体,而王羲之的作品都在神品之中。王羲之曾经醉酒后书写几个字,笔画像龙爪,后来就有了龙爪书。像科斗、玉箸、偃波之类的书法,共有二十五种。(出自《尚书故实》)

李都在担任荆南从事时,与朝中的官员关系亲密。从京城寄来的信件,字迹非常潦草。李都寄诗戏谑地说:草书千里到达荆门,章草纵横任意论。应该嘲笑钟繇和张芝徒劳用力,反而让王羲之、王献之白白费心。只有值得珍惜作为珍宝,不敢留传给子孙。深深感激故人的深厚情谊,天行时气允许我吞下这封信。(出自《抒情诗》)

大历年间,东都天津桥有一个乞丐,没有双手,用右脚夹着笔写经文乞讨。想要书写时,先用力将笔掷起一尺多高,然后用脚接住,从未失落。他的书法比官楷书还要好。(出自《酉阳杂俎》)

李德裕担任宰相时,有人献上书法作品。李德裕得到后拿着把玩,非常喜欢。卢弘宣当时是度支郎中,以擅长书法而闻名。李德裕召见他,拿出所得到的书法作品让他看。卢弘宣拿着作品,久久没有回答。李德裕问:怎么样?卢弘宣带着惊恐的表情说:这是我在前些年临摹的小王(王献之)的帖子。太尉非常重视它。(出自《卢氏杂说》)

岭南的兔子,曾经有一个郡牧得到了它的皮。让工人削笔,醉酒时丢失了。非常害怕。于是剪自己的胡须做笔,非常好用。再让他做,工人拒绝了。询问原因,他如实回答。于是下令,让一户人家贡献胡须。如果不能提供,就罚款。(出自《岭南异物志》)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广记-卷二百零九-书四-注解

杂编程邈已下:指从程邈开始的一系列书法家,程邈是隶书的创始人。

邯郸淳:东汉书法家,擅长八分书。

姜诩:东汉书法家,擅长草书。

王羲之:东晋书法家,被誉为书圣,其书法对后世影响深远。

王慄:王羲之的叔父,也是一位书法家。

潞州卢:指潞州的卢姓书法家。

桓玄:东晋末年政治家,也是一位书法家。

褚遂良:指唐朝的书法家、政治家,太宗时期的重要官员。

兰亭真迹:指王羲之的《兰亭序》,是中国书法史上的名篇。

八体:指中国书法的八种基本字体,包括篆、隶、八分、章草、草书、飞白、行书、楷书。

李都东都乞儿卢弘宣岭南兔:这些可能是人名或地名,具体含义需要根据上下文来解释。

秦狱吏程邈:程邈在秦朝时因罪被囚禁,后来成为秦始皇的御史,并创造了隶书。

扶风曹喜:东汉书法家,擅长篆书和隶书。

陈留蔡邕:东汉书法家,擅长篆书,是蔡文姬的父亲。

真定直父碑文:指真定直父的碑文,是蔡邕的作品。

杜陵陈遵:东汉书法家,擅长篆书和隶书,以书法技艺著称。

上谷王次仲:东汉书法家,创造了八分楷法。

师宜官:东汉书法家,擅长大字书法。

耿球碑:耿球碑是师宜官的作品。

安定梁鹄:东汉书法家,官至选部尚书,擅长隶书。

魏武:指曹操,魏国的建立者,也是一位书法家。

陈留邯郸淳:邯郸淳是曹操的文学侍从,擅长书法。

毛弘:邯郸淳的弟子,擅长八分书。

左子邑:东汉书法家,与邯郸淳有相似之处。

京兆杜度:东汉书法家,是草书的先驱。

安平崔瑗:东汉书法家,擅长草书,是崔浩的父亲。

平符坚:符坚是前秦的皇帝,对书法有很高的评价。

王子敬:王羲之的儿子,也是一位书法家。

张芝:指东汉时期的书法家,被誉为‘草圣’。

临池学书:指在池塘边学习书法,因为池水尽墨而得名。

罗晖:东汉书法家,与张芝同时代,擅长草书。

赵恭:东汉书法家,与张芝同时代,擅长草书。

河间张起:东汉书法家,擅长草书。

刘德升:东汉书法家,擅长行书。

颍川钟繇:魏国书法家,擅长楷书,是钟繇的儿子。

胡昭:魏国书法家,与钟繇同师刘德升。

公车徵:魏国书法家,与胡昭同师刘德升。

铭石之书:指刻在石碑上的书法。

章程书:指用于官方文件的书法。

狎书:指用于私人信件的书法。

邓艾上章:邓艾是三国时期蜀汉的将领,上章是指他的奏章。

河东魏觊:魏国书法家,擅长草书和古文。

卫瓘:晋代书法家,擅长草书。

索靖:晋代书法家,擅长草书。

何元公:晋代书法家,擅长草书。

皇象:吴国书法家,擅长草书。

陈畅:晋代书法家,擅长八分书。

《告誓文》:王羲之的作品,现存的版本是其草稿。

《借船帖》:王羲之的作品,是一篇著名的书法作品。

寒具:古代的一种食品,类似于现在的糍粑。

《齐民要术》:北魏农学家贾思勰所著的农书。

《食经》:古代的一部饮食书籍。

《国史异纂》:唐代史学家刘知几所著的历史书籍。

《尚书故实》:唐代史学家刘知几所著的历史书籍。

《尚书》:中国古代的一部经典文献。

《谭宾录》:唐代史学家刘知几所著的历史书籍。

太宗:指唐太宗李世民,唐朝的第二位皇帝,他在位期间推行文化复兴政策,对书法艺术有很高的鉴赏力和收藏兴趣。

大王:指王羲之,东晋时期的著名书法家,被誉为‘书圣’,其书法作品极具影响力。

真迹:指书法家的真品,即书法家亲笔书写的作品。

一丈二尺:指书法作品的长宽比例,一丈二尺大约是3.6米乘以0.4米。

兰亭:指王羲之的《兰亭序》,是中国书法史上的名篇,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

高宗:指唐高宗李治,唐太宗李世民的儿子,继位后继续推行太宗的文化政策。

附耳语:指贴近耳朵低声说话,表示私密或机密。

千秋万岁:指皇帝的长久统治,也常用于表达对逝去君王的怀念。

玉匣:指用玉石制成的盒子,常用于存放珍贵物品。

昭陵:指唐太宗李世民的陵墓。

尚书故实:指《尚书故实》,是唐代的一部记载历代帝王事迹的书籍。

王方庆:指唐朝官员王方庆,其家族世代有书法传统。

龙朔二年:指唐朝高宗李治的年号,即公元662年。

凤阁侍郎:指唐朝的官职,相当于副宰相。

羲之:指王羲之,东晋时期的著名书法家。

导:指王导,王羲之的曾祖。

洽:指王洽,王羲之的祖父。

询:指王询,王羲之的父亲。

昙首:指王昙首,王羲之的叔祖。

僧绰:指王僧绰,王羲之的叔祖。

仲宝:指王仲宝,王羲之的叔祖。

骞:指王骞,王羲之的叔祖。

规:指王规,王羲之的叔祖。

褒:指王褒,王羲之的叔祖。

献之:指王献之,王羲之的儿子,也是著名的书法家。

凤阁舍人:指唐朝的官职,负责宫廷文书。

崔融:指唐朝的文学家和书法家。

宝章集:指收藏的珍贵书法作品集。

集贤院:指唐朝的学术机构,负责编纂书籍和学术研究。

二王:指王羲之和其子王献之,两人都是中国书法史上的巨匠。

张昶:指张芝的儿子,也是一位书法家。

魏征:指唐朝的政治家、文学家,太宗时期的重要谋臣。

虞世南:指唐朝的书法家、文学家,太宗时期的重要官员。

右军:指王羲之,因其曾任右将军,故称‘右军’。

龙爪书:指王羲之酒后书写的字体,因其点画如龙爪而得名。

科斗:指古代的一种字体,字形类似昆虫的科斗。

玉箸:指古代的一种字体,字形类似玉制的筷子。

偃波:指古代的一种字体,字形类似波浪。

谭宾录:指《谭宾录》,是唐代的一部记载当时社会风貌的书籍。

张怀瓘《书断》:指张怀瓘所著的《书断》,是中国书法史上的重要著作。

李都:指唐朝的文学家李都。

荆南从事:指唐朝的官职,负责荆南地区的行政事务。

章草:指一种草书字体,介于章句和草书之间。

钟张:指钟繇和张芝,两人都是东汉时期的著名书法家。

羲献:指王羲之和其子王献之,两人都是中国书法史上的巨匠。

酉阳杂俎:指《酉阳杂俎》,是唐代的一部志怪小说集。

卢弘宣:指唐朝的文学家卢弘宣。

李德裕:指唐朝的政治家、文学家,曾担任宰相。

度支郎中:指唐朝的官职,负责财政事务。

小王:指王献之,因其字小王,故称‘小王’。

卢氏杂说:指《卢氏杂说》,是唐代的一部杂谈性质的书籍。

岭南异物志:指《岭南异物志》,是唐代的一部记载岭南地区物产的书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广记-卷二百零九-书四-评注

太宗酷学书法。有大王真迹三千六百纸,率以一丈二尺为一轴。宝惜者独《兰亭》为最,置于座侧,朝夕观览。

太宗对书法的热爱和专注可见一斑,他不仅酷爱书法,更对王羲之的真迹情有独钟。大王真迹的数量之巨,足以见其收藏之丰富,而《兰亭》作为其中最珍贵的作品,被太宗视为至宝,每日都置于座侧,细心观赏,这种对艺术的尊崇和热爱,体现了太宗的审美情趣和高雅品味。

尝一日,附耳语高宗曰:吾千秋万岁后,与吾《兰亭》将去也。

太宗对《兰亭》的珍视程度,不仅体现在日常的观赏中,更体现在他对后事的安排上。他竟然将《兰亭》视为自己的知己,甚至希望死后能够与之相伴,这种情感,超越了普通物品的范畴,展现了太宗对书法艺术的深厚情感和对文化传承的重视。

及奉讳之日,用玉匣贮之,藏于昭陵。

太宗对《兰亭》的珍爱,最终以将其藏于昭陵的方式,表达了对书法艺术的永久守护。这种对文化遗产的尊重和保护,体现了太宗作为一代明君的文化自觉和责任感。

王方庆

王方庆是唐代著名的书法家,他的家族有着悠久的书法传统。这段文字中,王方庆向高宗展示了其家族历代书法家的作品,这些作品不仅是书法艺术的传承,更是家族文化底蕴的体现。

龙朔二年四月,高宗自书与辽东诸将。

高宗不仅欣赏王方庆家族的书法,自己也具备很高的书法造诣。他亲自书写信件给辽东诸将,这种亲笔书写的习惯,体现了唐代皇帝对书法艺术的重视和对文治的重视。

上谓凤阁侍郎王方庆曰:卿家合有书法。

高宗对王方庆家族书法的赞赏,不仅是对其个人才能的认可,更是对整个家族文化底蕴的肯定。这种家族文化的传承和发扬,是唐代书法艺术繁荣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王真迹

这段文字中提到的“二王真迹”,指的是王羲之和其子王献之的书法作品。这些作品不仅是书法艺术的瑰宝,更是唐代书法艺术的高峰。

开元十六年五月,内出二王真迹及张芝、张昶等书,总一百六十卷,付集贤院。

唐玄宗时期,二王真迹得以大量展出,并被收藏于集贤院,这种对书法艺术的重视,使得唐代书法艺术得到了极大的推广和发展。

八体

张怀瓘在《书断》中提到的“八体”,是对书法艺术的一种分类,包括篆、籀、八分、隶书、章草、草书、飞白、行书等。这种分类不仅体现了书法艺术的多样性,也展现了唐代书法艺术的高度成熟。

李都

李都的诗作中,对书法艺术进行了生动的描绘,展现了书法艺术的魅力。他的诗中不仅表达了对书法艺术的热爱,也体现了对书法家的尊敬。

东都乞儿

这段文字中描述的东都乞儿,以右足夹笔书写经文,其技艺之高超,令人惊叹。这种技艺不仅体现了书法艺术的普及,也展现了民间对书法艺术的热爱。

卢弘宣

卢弘宣在李德裕面前展示自己临摹的小王帖,这种对书法艺术的尊重和传承,体现了唐代文人对书法艺术的追求。

岭南兔

岭南兔的故事,以幽默的方式展现了书法艺术的普及和民间对书法艺术的热爱。这种文化现象,是唐代书法艺术繁荣的重要基础。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广记-卷二百零九-书四》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26043.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