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智囊-上智部-唐高祖

作者: 冯梦龙(1574年—1646年),字犹龙,明代文学家、戏曲家,以编撰通俗文学著称,代表作有《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等。

年代:编撰于明代晚期(17世纪初)。

内容简要:《智囊》是一部汇集历代智慧故事和谋略的笔记体著作,分为上、中、下三卷,收录了从先秦到明代的数百个智谋故事。书中通过生动的事例展现了古人在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的智慧与策略,被誉为“谋略宝库”。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智囊-上智部-唐高祖-原文

李渊克霍邑。

行赏时,军吏拟奴应募,不得与良人同。

渊曰:“矢石之间,不辨贵贱;论勋之际,何有等差?宜并从本勋授。”

引见霍邑吏民,劳赏于西河,选其壮丁,使从军。

关中军士欲归者,并授五品散官,遣归。

或谏以官太滥,渊曰:“隋氏吝惜勋赏,致失人心,奈何效之?且收众以官,不胜于用兵乎?”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智囊-上智部-唐高祖-译文

李渊攻占了霍邑。

在论功行赏的时候,军吏打算让应征的奴隶和普通人不同等待遇。

李渊说:“在箭石交加的战场上,不分贵贱;在论功行赏的时候,又何必有等级差别?应该根据各自的功绩来授予奖赏。”

他接见了霍邑的官吏和百姓,在西河进行慰劳和赏赐,并挑选其中的壮丁,让他们参军。

对于关中地区想要回家的士兵,李渊都授予他们五品散官的职位,然后让他们回家。

有人劝谏说这样授予官职太过泛滥,李渊说:“隋朝因为吝啬奖赏,导致失去了人心,我们为什么要效仿他们呢?而且通过授予官职来收买人心,不是比用兵更好吗?”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智囊-上智部-唐高祖-注解

李渊:唐朝开国皇帝,即唐高祖,隋末群雄之一,后建立唐朝。

霍邑:古代地名,位于今山西省霍州市,隋唐时期的重要战略地点。

良人:古代指自由民,与奴隶相对,享有一定的社会地位和权利。

矢石:古代战争中的箭矢和投石,泛指战争中的危险。

五品散官:古代官制中的一种官职,属于较低的官阶,通常授予有功之人。

隋氏:指隋朝,隋朝因吝惜勋赏而导致人心离散,最终灭亡。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智囊-上智部-唐高祖-评注

这段古文记载了唐高祖李渊在攻克霍邑后的行赏政策,体现了李渊的政治智慧和宽厚仁德。李渊在行赏时,打破了传统的等级观念,主张在战争中不分贵贱,论功行赏。这种平等对待的政策,不仅激励了士兵的士气,也赢得了民心,为唐朝的建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李渊的赏赐政策体现了他的政治远见。他不仅赏赐了军吏和奴仆,还特别关照了霍邑的吏民,选拔壮丁从军,并对关中军士的归乡愿望给予了满足,授予五品散官。这种宽厚的政策,不仅稳定了军心,也增强了民众对新政权的认同感。

李渊在处理赏赐问题时,表现出了对历史教训的深刻理解。他批评隋朝因吝惜勋赏而失去人心,强调通过官职的授予来收买人心,比单纯依靠武力更为有效。这种以史为鉴的智慧,使李渊在政治上占据了主动,为唐朝的繁荣稳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从文化内涵来看,这段古文反映了中国古代政治文化中的“仁政”思想。李渊的行赏政策,不仅是对个人功绩的认可,更是对整个社会秩序的维护和提升。通过公平的赏赐,李渊实现了社会的和谐与稳定,体现了儒家思想中“仁者爱人”的理念。

从艺术特色来看,这段古文语言简练,叙事清晰,通过对话的形式展现了李渊的政治智慧和人格魅力。李渊的言辞中充满了对历史的反思和对未来的规划,展现了一位开国皇帝的雄才大略。

从历史价值来看,这段古文不仅记录了唐朝建立初期的重要历史事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政治、军事和文化状况。通过对李渊行赏政策的描述,我们可以窥见唐朝初期的政治风貌和社会结构,对研究唐朝历史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智囊-上智部-唐高祖》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2601.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