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广记-卷二百三十八-诡诈

作者: 李昉(925年-996年),宋代著名的文学家和历史学家,他在《太平广记》的编纂过程中,结合了当时的历史、文化和传说,广泛收录了中国古代的神话和民间故事。

年代:成书于宋代(约10世纪)。

内容简要:《太平广记》是李昉主编的中华文化和历史中一部重要的文献,收录了从古至宋代的各种神话、民间故事、传说、历史事件等。书中内容广泛,既有历史人物的传记,也有民间流传的故事、奇闻异事以及道家、佛家思想的结合。它为后代提供了丰富的文化资源,成为研究中国古代民间故事和历史传闻的重要工具。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广记-卷二百三十八-诡诈-原文

刘龙子郭纯王燧唐同泰胡延庆朱前疑宁王安禄山白铁余李庆远刘玄佐张祜大安寺王使君刘崇龟李延召成都丐者薛氏子秦中子李全皋文处子

刘龙子

唐高宗时,有刘龙子妖言惑众。作一金龙头藏袖中,以羊肠盛蜜水,绕击之。每聚众,出龙头,言圣龙吐水,饮之百病皆差。遂转羊肠水于龙口中出,与人饮之,皆罔云病愈。施舍无数。遂起逆谋,事发逃窜。捕访擒获,斩之于市,并其党十余人。(出《朝野佥载》)

郭纯

东海孝子郭纯丧母,每哭则群乌大集。使检有实,旌表门闾。后讯,乃是孝子每哭,即撒饼于地,群乌争来食之。其后数如此,乌闻哭声以为度,莫不竞凑。非有灵也。(出《朝野佥载》)

王燧

河东孝子王燧家,猫犬互乳其子。州县上言,遂蒙旌表。乃是猫犬同时产子,取猫儿置犬窠中,取犬子置猫窠内。饮贯其乳,遂以为常,殆不可以异论也。自知连理木、合欢瓜、麦分歧、禾同穗,触类而长,实繁其徒,并是人作,不足怪焉。(出《朝野佥载》)

唐同泰

唐同泰于洛水得白石紫文,云圣母临水,(明抄本水作人)永昌帝业。进之,授五品果毅,置永昌县。乃是将石凿作字,以紫石末和药嵌之。后并州文水县于谷中得一石,还如此,有武兴字,改文水为武兴县。自是往往作之,后知其伪,不复采用,乃止。(出《国史补》,按见《朝野佥载》卷三)

胡延庆

襄州胡延庆得一龟,以丹漆书其腹曰:天子万万年。以进之,凤阁侍郎李昭德以刀刮之并尽。奏请付法,则天曰:此非恶心也。舍而不问。(出《国史补》,按见《朝野佥载》卷三)

朱前疑

则天好祯祥,拾遗朱前疑说梦云:则天头白更黑,齿落更生。即授都官郎中。司刑寺系三百余人,秋分后,无计可作。乃于内狱外罗墙角边,作圣人迹长五尺。至夜半,众人一时大叫。内使推问,对云:昨夜有圣人见,身长三丈,面作金色。云:’汝等并冤枉,不须忧虑。天子万年,即有恩赦放汝。’把火照视,见有巨迹。即大赦天下,改为大足元年。(出《唐国史》,明抄本作出《朝野佥载》)

宁王

宁王尝猎于鄠县界,搜林,忽见草中一柜,扃钥甚固。命发视之,乃一少女也。询其所自,女言姓莫氏,父亦曾仕。昨夜遇一火贼,贼中二人是僧,因劫某至此。含嚬上诉,冶态横生。王惊悦之,遂载以后乘。时方生猎一熊,置柜中,如旧锁之。值上方求极色,王以莫氏衣冠子女,即日表上之,且具所由。上令充才人。经三日,京兆府奏:鄠县食店,有僧二人,以万钱独赁房一日夜。言作法事,唯舁一柜入店中。夜深,腷膊有声。店主怪日出不启门,撤户视之,有熊冲人走去。二僧已死,体骨悉露。上知之,大笑。书报宁王,大哥善能处置此僧也。莫氏能为新声,当时号莫才人啭。(出《酉阳杂俎》)

安禄山

玄宗幸爱安禄山,呼禄山为子。尝于便殿与杨妃同宴坐,禄山每就见,不拜玄宗而拜杨妃。因顾问曰:此胡不拜我而拜妃子,意何在也?禄山对云:臣胡家,只知有母,不知有父故也。笑而舍之。禄山丰肥大腹,帝尝问曰:此胡腹中何物,其大乃尔。禄山应声对曰:臣腹中更无他物,唯赤心耳。以其言诚,而益亲善之。(出《开天传信记》)

白铁余

白铁余者,延州嵇胡也,左道惑众。先于深山中埋一铜佛像柏树之下,经数年,草生其上。诒乡人曰:吾昨夜山下过,见有佛光。于是卜日设斋,以出圣佛。及期,集数百人,命于非所藏处劚,不得。则诡曰:诸人不至诚布施,佛不可见。是日,男女挣施舍百余万。即于埋处劚之,得其铜像。乡人以为圣人,远近相传,莫不欲见。宣言曰:见圣佛者,百病即愈。余遂左计数百里老小士女皆就之。乃以绀紫红绯黄绫,为袋数十重,盛佛像。人来观者去其一重,一回布施,获千万,乃见其像。如此矫伪一二年,乡人归伏,遂作乱。自称光王,(按资治通鉴考异光王作月光王)署置官属,设长吏,为患数年。命将军程务挺讨斩之。(出《朝野佥载》)

李庆远

中郎李庆远狡诈轻险。初事皇太子,颇得出入。暂时出外,即恃威权。宰相以下,咸谓之要人。宰执方食即来,诸人命坐,即遣一人门外急唤云:殿下见召。匆忙吐饭而去。诸司皆如此计,请谒嘱事。卖官鬻狱,所求必遂焉。东宫后稍稍疏之。仍潜入仗内,食侍官之饭。晚出外,腹痛大作。犹诈云:太子赐瓜,咽之太多,以致斯疾。须臾霍乱。吐出卫士所食粗米饭,及黄臭韭济狼藉。凡是小人得宠,多为此状也。(出《朝野佥载》)

刘玄佐

汴州相国寺,言佛有汗流。节度使刘玄佐遽命驾,自持金帛以施。日中,其妻亦至。明日复起斋场。由是将吏商贾,奔走道路,唯恐输货不及。因令官为簿书,以籍所入。十日乃闭寺,曰:佛汗止矣。得钱巨万,以瞻军资。(出《国史补》)

张祜

进士崔涯、张祜下第后,多游江淮。

常嗜酒,侮谑时辈。

或乘其饮兴,即自称豪侠。

二子好尚既同,相与甚洽。

崔尝作侠士诗云:太行岭上三尺雪,崔涯袖中三尺铁。

一朝若遇有心人,出门便与妻儿别。

由是往往传于人口曰:崔张真侠士也。

是此人多设酒馔待之,得以互相推许。

后张以诗上盐铁使,授其子漕渠小职,得堰名冬瓜。

或戏之曰:贤郎不宜作此职。

张曰:冬瓜合出祜子。

戏者相与大哂。

岁余,薄有资力。

一夕,有非常人妆束甚武,腰剑手囊。

囊中贮一物,流血殷于外。

入门谓曰:此非张侠士居也?

曰:然。

揖客甚谨。

既坐,客曰:有一仇人之恨,十年矣,今夜获之。

喜不能已,因指囊曰:此其首也。

问张曰:有酒店否?命酒饮之。

饮讫曰:去此三四里有一义士,予欲报之。

若济此夕,则平生恩仇毕矣。

闻公气义,能假予十万缗否?

立欲酧之。

是予愿毕,此后赴蹈汤火,誓无所惮。

张深喜其说,且不吝啬。

即倾囊烛下,筹其缣素中品之物,量而与焉。

客曰:快哉,无所恨也!

遂留囊首而去,期以却回。

既去,及期不至。

五鼓绝声,杳无踪迹。

又虑囊首彰露,以为己累。

客且不来,计无所出,乃遣家人开囊视之。

乃豕首也。

由是豪侠之气顿衰矣。

(出《桂苑丛谈》)

大安寺

唐懿宗用文理天下,海内晏清。

多变服私游寺观。

民间有奸猾者,闻大安国寺,有江淮进奏官寄吴绫千匹在院。

于是暗集其群,就内选一人肖上之状者,衣上私行之服,多以龙脑诸香薰裛,引二三小仆,潜入寄绫之院。

其时有丐者一二人至,假服者遗之而去。

逡巡,诸色丐求之人,接迹而至,给之不暇。

假服者谓院僧曰:院中有何物,可借之。

僧未诺间,小仆掷眼向僧。

僧惊骇曰:柜内有人寄绫千匹,唯命是听。

于是启柜,罄而给之。

小仆谓僧曰:来日早,于朝门相见,可奉引入内,所酧不轻。

假服者遂跨卫而去。

僧自是经日访于内门,杳无所见,方知群丐并是奸人之党焉。

(出《玉堂闲话》)

王使君

王凝侍郎案察长沙日,有新授柳州刺使王某者,不知何许人,将赴所任。

抵于湘川。

谒凝。

凝召预宴于宾佐。

王(明抄本凝召宴于宾佐王作王君请司宾吏上)启凝云:某是侍郎诸从(明抄本从作院)子侄,合受拜。

凝遽问云:既是吾族,小名何也。

答曰:名通郎。

凝乃谓左右曰:促召郎君来。

逡巡,其子至。

凝诘曰:家籍中有通郎者乎?

其子沉思少顷,乃曰:有之,合是兄矣。

凝始命邀王君,则受以从侄之礼。

因从容问云:前任何官?

答曰:昨罢职北海盐院,旋有此授。

凝闻之,不悦。

既退,凝复召其子谓曰:适来王君,资历颇杂,的非吾之枝叶也。

遽征属籍,寻其派,乃有通郎,已于某年某日物化矣。

凝睹之怒。

翌日,厅内备馔招之。

王君望凝,欲屈膝。

忽被二壮士挟而扶之,鞠躬不得。

凝前语曰:使君非吾宗也。

昨日误受君之拜,今谨奉还。

遂拜之如其数讫。

二壮士退,乃命坐与餐。

复谓之曰:当今清平之代,此后不可更乱入人家也。

在庭吏卒悉笑。

王君惭赧,饮食为之不下。

斯须,踟躇而出。

(出《南楚新闻》)

刘崇龟

刘崇龟以清俭自居,甚招物论。

尝召同列餐苦荬饆饠。

朝士有知其矫,乃潜问小苍头曰:仆射晨餐何物?

苍头实对:食泼生。

朝中闻而哂之。

及镇番方,京国亲之贫乏者,俟其濡救。

但画《荔枝图》。自作赋以遗之。

后卒于岭表,归葬,经渚宫,家人鬻海珍珠翠于市。

为当时所鄙。

(出《北梦琐言》)

李延召

王蜀将王宗俦帅南梁日,聚粮屯师。

日兴工役,凿山刊木,略不暂停。

运粟泛舟,军人告倦。

岷峨之人,酷好释氏。

军中皆右执凶器,左秉佛书。

诵习之声,混于刁斗。

时有健卒李延召,继年役于三泉黑水以来,采斫材木,力竭形枯,不任其事。

遂设诈陈状云:近者得见诸佛如来,乘舆跨象,出入岩崖之中,飞升松柏之上。

如是之报甚频,某虽在戎门,早归释教。

以其课诵至诚,是有如此感应。

今乞蠲兵籍,截足事佛。

俾将来希证无上之果。

宗俦判曰:虽居兵籍,心在佛门。

修心于行伍之间,达理于幻泡之外。

归心而依佛氏,截足以事空王。

壮哉貔貅,何太猛利!

大愿难阻,真诚可嘉。

准状付本军,除落名氏。

仍差虞侯,监截一足讫,送真元寺收管洒扫。

延召(延召原作焚修,据明抄本改。)比欲矫妄免其役,及临断足时,则怖惧益切。

于是迁延十余日,哀号宛转,避其锋芒。

宗俦闻之,大笑而不罪焉。

(出《玉堂闲话》)

成都丐者

成都有丐者诈称落泊衣冠。

弊服褴缕,常巡成都市鄽。

见人即展手希一文云:失坠文书,求官不遂。

人皆哀之,为其言语悲嘶,形容憔悴。

居于早迁桥侧。

后有势家,于所居旁起园亭,欲广其池馆,遂强买之。

及辟其圭窦,则见两间大屋,皆满贮散钱。

计数千万。

邻里莫有知者。

成都人一概呼求事官人为乞措大。

(出《朝野佥载》,明抄本作出《王氏见闻》)

薛氏子

有恭氏二子野居伊阙。

先世尝典大郡,资用甚丰。

一日,木阴初盛,清和届候。

偶有叩扉者,启关视之,则一道士也。

草履雪髯,气质清古,曰:半途病渴,幸分一杯浆。

二子延入宾位。

雅谈高论,深味道腴。

又曰:某非渴浆者。

杖藜过此,气色甚佳。

自此东南百步,有五松虬偃在疆内否?

曰:某之良田也。

道士愈喜,因屏人曰:此下有黄金百斤,宝剑二口。

其气隐隐,浮张翼间。

张翼洛之分野,某寻之久矣。

黄金可以分赠亲属甚困者。

其龙泉自佩,当位极人臣。

某亦请其一,效斩魔之术。

二子大惊异,道士曰:命家僮役客辈,悉具畚钎,候择日发土。

则可以目验矣。

然若无术以制,则逃匿黄壤,不复能追。

今俟良宵,剪方为坛,用法水噀之,不能遁矣。

且戒僮仆,无得泄者。

问其结坛所须,曰:微潶三百尺,赤黑索也。

随方色采缣素甚多,洎几案炉香裀褥之具。

且曰:某非利财者,假以为法。

又用祭膳十座,酒茗随之。

器皿以中金者。

二子则竭力经营。

尚有所缺,贷于亲友。

又言:某善点化之术,视金银如粪土,常以济人之急为务。

今有囊箧寓太微宫,欲以暂寄。

二子许诺。

即召人负荷而至,巨笈有四,重不可胜,缄鐍甚严,祈托以寄。

旋至吉日,因大设法具于五松间,命二子拜祝讫。

亟令返居,闭门以俟,且戒无得窥隙。

某当效景纯散发衔剑之术,脱为人窥,则祸立至。

俟行法毕,当举火相召。

可率僮仆,备畚钎来,及夜而发之。

冀得静观至宝也。

二子依所教。

自夜分危坐,专望烛光,杳不见举。

不得已,辟户觇之,默绝影响。

步至树下,则掷杯覆器,饮食狼藉。

采缣器皿,悉已携去。

轮蹄之迹,错于其所。

疑用微纆束固以遁。

因发所寄之笈,瓦砾实中。

自此家产甚困,失信于人。

惊愕忧惭,默不得诉。

(出《唐国史》,明抄本作出《唐史外补》,按见《唐阙史卷》下)

秦中子

秦川富室少年有能规利者藏镪巨万。

一日逮夜,有投书于其户者,仆执以进。

少年启封,则蒲纸加蜡,昧墨斜翰,为其先考所遗者。

曰:汝之获利,吾之冥助也。

今将有大祸,然吾已请於阴骘矣。

汝及朔旦,宜斋躬洁服,出于春明门外逆旅。

备缣帛,随其年,三十有五。

俟夜分往灞水桥,步及石岸,见黄衣者即置于前,礼祝而退,灾当可免。

或无所遇,即挈缣以归,急理家事,当为窜计。

祸不旋踵矣。

少年捧书大恐。

合室素服而泣,专志朔旦。

则舍弃他事,弹冠振衣,止于春明门外,矜严不寐。

恭俟夜分,乃从一仆乘一马,驰往灞桥,唯恐无所睹。

至则果有一物,形质诡怪,蓬头黄衣,交臂束膝,负柱而坐,俯首以寐。

少年惊喜,捧缣于前,祈祝设拜,不敢却顾,疾驱而回。

返辕相庆,以为幸免矣。

独有仆夫疑其不直。

曾未逾旬,复有掷书者。

仆夫立擒之,乃邻宇之导青襟者。

启其缄札,蒲蜡昧墨如初。

词曰:汝灾甚大,曩之寿帛,祸源未塞。

宜更以缣三十五,重置河梁。

其家则状始末,诉于官司。

诘问具伏,遂置于法。

时李常侍丛为万年令,讼牒数年尚在。

(出《缺史》)

李全皋

护军李全皋,罢淮海监临日,寓止于开元寺。

以朝廷艰梗,未获西归。

一旦,有小校引一道人,云能通炉火之事,全皋乃延而礼之,自此与之善。

一日语及黄白之事,道人曰:唯某颇能得之。

可求一铁鼎,容五六升以上者,黄金二十余两为母,日给水银药物,大候足而换之。

莫穷岁月,终而复始。

李甚喜其说,顾囊有金带一条,可及其数,以付道人。

诸药既备。

周火之日后,日躬自看验。

居数日微倦,乃令家人亲爱者守之。

日数既满,斋沐而后开视,黄金烂然,的不虚也。

李拜而信之。

三日之内,添换有征。

一旦道人不来,药炉一切如旧。

疑骇之际,俄经再宿。

久待讶其不至,不得已,启炉视之,不见其金矣。

事及导引小校,代填其金而止。

道人绝无踪迹。

(出《桂苑丛谈》)

文处子

有处子(明抄本子作士)姓文,不记其名,居汉中。

常游两蜀侯伯之门,以烧炼为业。

但留意于炉火者,咸为所欺。

有富商李十五郎者,积货甚多。

为文所惑,三年之内,家财罄空。

复为识者所诮,追而耻之,以至自经。

又有蜀中大将,屯兵汉中者,亦为所惑。

华阳坊有成太尉新造一第未居,亦其空静。

遂求主者,赁以烧药。

因火发焚其第,延及一坊,扫地而静。

文遂夜遁,欲向西取桑林路,东趋斜谷,以脱其身。

出门便为猛虎所逐,不得西去,遂北入王子山溪谷之中。

其虎随之,不离跬步。

既窘迫,遂攀枝上一树,以带自缚于乔柯之上。

其虎绕树咆哮。

及晓,官司捕逐者及树下,虎乃徐去。

遂就树擒之,斩于烧药之所。

(出《王氏见闻》)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广记-卷二百三十八-诡诈-译文

刘龙子:唐朝高宗时期,有个人叫刘龙子,他用妖言迷惑众人。他藏有一个金制的龙头在袖子里,用羊肠装满蜜水,敲击龙头。每次聚集众人时,他拿出龙头,说这是圣龙吐水,喝了就能百病皆除。于是他把羊肠里的水从龙口中倒出来,给人喝,都说病好了。他施舍了无数的钱财。后来他起了叛乱的念头,事情败露后逃跑。被捕获后,在市场上被斩首,连同他的十多个同党一起被处决。(出自《朝野佥载》)

郭纯:东海的孝子郭纯,他母亲去世后,每次哭的时候,乌鸦都会大量聚集。经过调查确认后,他被表彰,家门被挂上旌旗。后来调查发现,孝子每次哭的时候,就会在地上撒饼,乌鸦争着来吃。这样的情况发生了很多次,乌鸦听到哭声就认为是常态,都会争相飞来。其实并没有什么灵异。(出自《朝野佥载》)

王燧:河东的孝子王燧家里,猫和狗互相哺乳他的孩子。州县上报后,他被表彰。原来是因为猫和狗同时生了孩子,把猫的孩子放在狗的窝里,把狗的孩子放在猫的窝里。它们喝了对方的奶,就习惯了。这大概就像连理树、合欢瓜、麦子分叉、稻穗同穗一样,触类旁通,实际上都是人为的,不值得奇怪。(出自《朝野佥载》)

唐同泰:唐同泰在洛水得到一块刻有紫文的白石,说是圣母临水,预示着永昌帝业。他把石头献给朝廷,被授予五品果毅的官职,并设立永昌县。原来是将石头凿出字,用紫石粉和药水镶嵌在上面。后来并州文水县的谷中又发现了一块类似的石头,上面有武兴的字,把文水县改名为武兴县。从此以后,这种做法就流行起来,后来知道了是假的,就不再采用,才停止。(出自《国史补》,根据《朝野佥载》卷三)

胡延庆:襄州的胡延庆得到一只龟,用丹漆在龟腹上写着‘天子万万年’的字样。他把龟献给朝廷,凤阁侍郎李昭德用刀刮去字迹。李昭德上奏请求依法处理,武则天说:这并非恶意,就放过了他。(出自《国史补》,根据《朝野佥载》卷三)

朱前疑:武则天喜欢祥瑞,拾遗朱前疑说梦,梦见武则天的头发由白变黑,牙齿掉了又长出来。武则天就任命他为都官郎中。司刑寺关押了三百多人,秋分后,没有理由可以判决。于是他们在内狱外的墙角边,制造了圣人的脚印,长五尺。到了半夜,众人突然一起大叫。内使询问,他们回答说:昨晚有圣人出现,身高三丈,面容金色。说:‘你们都是冤枉的,不用担忧。天子万年,就会有恩赦释放你们。’点燃火把查看,看到有巨大的脚印。于是大赦天下,改为大足元年。(出自《唐国史》,明抄本出自《朝野佥载》)

宁王:宁王在鄠县界打猎时,搜查树林,忽然看到草丛中有一个柜子,锁得很牢固。他命令打开查看,发现里面是一个少女。询问她的来历,她说姓莫,父亲也曾做过官。昨晚遇到一个火贼,贼中有两个是僧人,因此劫持她到这里。她含泪诉说,态度非常动人。宁王惊讶又喜欢她,就让她坐在自己的车后。当时他猎到一只熊,把它放在柜子里,像以前一样锁好。正好皇上寻找美女,宁王就把莫氏打扮成宫女的样子,当天上报皇上,并说明了情况。皇上命令让她担任才人。三天后,京兆府上报:鄠县的一家食店,有两个僧人,用一万钱租了一间房一天一夜。说是在做法事,只搬进了一个柜子。深夜,有响动。店主奇怪为什么天亮了门还没开,打开门一看,有熊冲出去跑了。两个僧人已经死了,身体和骨头都暴露在外。皇上知道了,大笑。写信告诉宁王,说你大哥很会处理这些僧人。莫氏擅长唱歌,当时被称为莫才人啭。(出自《酉阳杂俎》)

安禄山:唐玄宗非常喜欢安禄山,称呼他为儿子。曾经在与杨贵妃一起在便殿宴会上,安禄山每次见到玄宗,不拜玄宗却拜杨贵妃。玄宗问他:这个胡人为什么不拜我而拜妃子,是什么意思?安禄山回答说:臣的胡家,只知道有母亲,不知道有父亲。玄宗笑着放过了他。安禄山体态肥胖,玄宗曾经问他:这个胡人的肚子里面有什么,怎么这么大。安禄山立刻回答说:臣的肚子里面除了赤心之外,没有其他东西。因为他说得诚恳,玄宗对他更加亲近。(出自《开天传信记》)

白铁余:白铁余是延州的嵇胡人,用邪道迷惑众人。他先在深山里埋了一个铜佛像在柏树下,过了几年,佛像上长满了草。他告诉乡人:我昨天晚上在山下经过,看到有佛光。于是他们定下日子设宴,说是要出现圣佛。到了那一天,聚集了几百人,他们命令在非藏佛像的地方挖掘,却找不到。于是他们假装说:大家如果不真诚地布施,佛就不会出现。那天,男女们争相布施,总共施舍了一百多万。然后在埋佛像的地方挖掘,找到了铜像。乡人认为他是圣人,远近的人都想见到他。他宣称:见到圣佛的人,百病即愈。于是他吸引了数百里远的老人、小孩和女子前来。他用深红色的布袋装佛像,来观者取下一层,每次布施,就能获得千万,然后才能看到佛像。这样欺骗了一年多,乡人归顺了他,于是他起兵叛乱。自称光王(按资治通鉴考异光王作月光王),设立官员,设立长吏,为祸数年。朝廷命令将军程务挺讨伐并斩杀了他。(出自《朝野佥载》)

李庆远:中郎将李庆远狡猾轻佻。最初侍奉皇太子,很受宠爱,可以随意进出。暂时外出,就依仗权势。宰相以下的官员,都认为他是重要的人物。宰相正在吃饭,他就来,让人坐下,然后派人到门外紧急呼唤说:殿下召见。匆忙吐掉饭,就走了。各个部门都是这样,请求拜见和托事。他卖官鬻狱,所求必得。东宫的后宫逐渐疏远了他。他仍然潜入宫中,吃侍官的饭。晚上外出,腹痛难忍。他还假装说:太子赐给我瓜,我吃多了,所以生病。不久,就得了霍乱。吐出了卫士吃的粗米饭和发臭的韭菜,一片狼藉。凡是小人得宠,大都如此。(出自《朝野佥载》)

刘玄佐:汴州的相国寺有人说佛出汗了。节度使刘玄佐立刻命令驾车,自己带着金帛去施舍。中午,他的妻子也到了。第二天又设了斋场。于是将吏商贾,奔走道路,唯恐送钱送晚了。他命令官员记录收入。十天后才关闭寺庙,说:佛出汗停止了。得到了巨万的钱财,用来资助军资。(出自《国史补》)

张祜:(原文中未提供关于张祜的内容,故此处为空)

进士崔涯和张祜考试失败后,经常游历江淮地区。他们喜欢喝酒,经常戏谑同辈。有时候趁着酒兴,就自称是豪侠。这两个人喜好相同,关系非常融洽。崔涯曾经写了一首关于侠士的诗说:太行山上积雪三尺厚,崔涯袖中藏着三尺铁。一旦遇到有缘人,出门就与妻儿告别。因此,人们常常在口中传颂说:崔张真是侠士。因此,很多人设宴款待他们,互相夸赞。后来,张祜用诗向上呈报给盐铁使,被授予他儿子一个漕渠小职位,得到一个名叫冬瓜的堤坝。有人戏谑他说:贤郎不适合这个职位。张祜说:冬瓜应该由祜的儿子来管理。戏谑的人一起大笑。一年多后,他们略有积蓄。一天晚上,有一个非常打扮得武气的人,腰间佩剑,手里提着袋子。袋子里装着一件东西,血迹染红了外面。他进门问道:这不是张侠士的家吗?回答说:是的。他非常恭敬地行礼。坐下后,客人说:有一个仇人我恨了十年,今晚终于找到了。高兴得不能自己,指着袋子说:这是他的首级。问张祜:有酒店吗?要酒喝。喝完后说:离这里三四里外有一个义士,我想去报答他。如果今晚能完成这个任务,我一生的大仇就了结了。听说您讲义气,能借给我十万钱吗?我立刻要还。这样我的愿望就实现了,今后即使赴汤蹈火,我也无所畏惧。张祜非常高兴他的提议,并不吝啬。立刻在烛光下倾尽口袋里的钱,量了些上等绸缎给了他。客人说:太好了,没有什么遗憾了!于是留下袋子里的首级就走了,约定回来取。走了之后,到了约定的时间却没有回来。五更时分,一点声音都没有,踪迹全无。又担心袋子里的首级暴露,给自己带来麻烦。客人不来,没有办法,于是派家人打开袋子看,里面竟然是猪头。从此,他们的豪侠之气就消失了。(出自《桂苑丛谈》)

大安寺

唐懿宗用文理治理天下,海内安定。他常常变换服装私下游览寺庙。民间有奸猾的人,听说大安国寺里,有江淮进奏官寄存了千匹吴绫在寺庙里。于是暗中聚集了一群人,选了一个人长得像进奏官,穿上他的私服,用龙脑等香熏染,带着两三个小仆人,偷偷进入寄存绫子的院子。当时有一两个乞丐来到,穿上假服的人给了他们一些东西就离开了。不久,各种各样求乞的人络绎不绝地来到,给他们东西都来不及。假服的人对院里的僧人说:院里有什么东西可以借用的吗?僧人还没有答应,小仆人用眼神示意僧人。僧人惊恐地说:柜子里有人寄存了千匹绫子,只管听命。于是打开柜子,把所有的绫子都给了他们。小仆人对僧人说:明天早上在朝门见面,可以带我进去,所给的报酬不会少。假服的人就骑着马离开了。僧人从此在内部门寻找了一整天,什么都没有看到,才知道那些乞丐都是奸党的同伙。(出自《玉堂闲话》)

王使君

王凝侍郎在长沙办案时,有一个新任命的柳州刺使王某,不知道是什么人,即将赴任。到达湘江后,去拜访王凝。王凝召他参加宴会。王某对王凝说:我是侍郎的远房亲戚,应该接受您的拜见。王凝立刻问:既然是我们同族,小名叫什么?回答说:名叫通郎。王凝就对左右的人说:快叫通郎来。过了一会儿,他的儿子来了。王凝问他:家谱中有通郎这个名字吗?他的儿子沉思了一会儿,说:有,应该是哥哥。王凝立刻命令邀请王某,并以远房侄子的礼节接待他。他趁机问:以前担任过什么官职?回答说:昨天刚刚从北海盐院罢职,不久又有这个任命。王凝听后不高兴。退席后,王凝又召见他的儿子说:刚才来的王某,资历很复杂,不是我们家族的人。立刻查看了家谱,找到了通郎,已经于某年某月某日去世了。王凝看到这个很生气。第二天,在厅堂里准备了酒菜招待他。王某看到王凝,想要跪拜。突然被两个壮士扶住,无法跪拜。王凝上前说:使君不是我的宗族。昨天误受了您的拜见,现在恭敬地还给您。于是按照礼数拜了三次。两个壮士退下后,王凝让人给他安排了座位,并让他吃饭。又对他说:现在是太平时期,以后不要再乱闯别人家了。在场的官吏士兵都笑了。王某感到羞愧,饭都吃不下。过了一会儿,他犹豫着离开了。(出自《南楚新闻》)

刘崇龟

刘崇龟以清俭自居,非常受到舆论的关注。曾经召集同僚一起吃苦荬饆饠。朝中的官员有人知道他装模作样,就暗中问一个小仆人:仆射早上吃什么?小仆人如实回答:吃的是生荬菜。朝中的人听说后都嘲笑他。后来他在番州任职,京城里有贫困的亲戚,等待他的救济。他只是画了《荔枝图》,自己写赋文送给他们。后来他在岭表去世,归葬时,经过渚宫,家人在市场上卖海珍珠和翡翠。当时的人都很看不起他。(出自《北梦琐言》)

李延召

王蜀将王宗俦在南梁时,聚集粮食驻扎军队。每天进行工程劳作,凿山砍木,毫不停止。运送粮食的船队,士兵们都说累了。岷峨地区的人非常喜欢佛教。军中的人都是右手拿着武器,左手拿着佛经。念经的声音,和打更的声音混在一起。当时有一个健壮的士兵李延召,自从在三泉黑水服役以来,采伐木材,力气耗尽,身体枯瘦,无法继续工作。于是他假装说:最近见到了诸佛如来,骑着大象,出入山崖之间,飞升到松柏之上。这样的感应非常频繁,我虽然身在军营,但早就归依了佛教。因为我念经非常虔诚,所以才有这样的感应。现在请求免除我的兵役,截掉我的脚,事奉佛祖。希望将来能证得无上的果位。王宗俦判决说:虽然还在兵籍中,但心已经在佛门。在军队中修行心性,在虚幻之中通达道理。归心向佛,截掉脚追随空王。壮哉貔貅,为何如此凶猛!大愿难以阻挡,真诚可嘉。按照他的请求,将此事交给本军,除名。并派虞侯监督截掉他的脚,然后送他到真元寺管理清洁。李延召原本想通过撒谎免除劳役,等到要截掉他的脚时,他非常害怕。于是拖延了十几天,哀号辗转,躲避锋芒。王宗俦听说了,大笑并没有惩罚他。(出自《玉堂闲话》)

成都丐者

成都有一个乞丐假装是落魄的士人。他穿着破烂的衣服,常常在成都市集上巡游。见到人就伸手要一文钱说:丢失了文书,求官没有成功。人们都同情他,因为他说话悲凉,形容憔悴。他住在早迁桥旁边。后来有势力的家族,在住处旁边建起了园林亭台,想要扩大他们的池塘和馆舍,于是强行买下了这个地方。等到挖掘地基时,发现两间大屋子里都装满了散钱,一算有千万之多。邻居都不知道这件事。成都人一概称呼求官的人为乞措大。(出自《朝野佥载》,明抄本作《王氏见闻》)

薛氏子

有恭氏的两个儿子在伊阙的郊外居住。他们的祖先曾经掌管过大的郡县,家境十分富裕。有一天,树木的阴影刚刚浓密,天气变得凉爽宜人。突然有人敲门,打开门一看,是一位道士。他穿着草鞋,满头白发,气质清雅古朴,说自己是半路上生病口渴,希望能分给他一杯水。两个儿子请他进入客厅。道士与他们畅谈高论,深得他们的赞赏。他又说:我不是来求水的。我拄着拐杖路过这里,气色看起来很好。从这往东南走一百步,有没有看到疆界内有五棵盘根错节的松树?我说:那是我的良田。道士更加高兴,于是让人退下,说:在这下面有一百斤黄金和两把宝剑。这里的气息隐约,飘浮在翅膀之间。这里是洛阳市的管辖地,我寻找这个地方已经很久了。黄金可以分给那些非常困难的家庭。那把龙泉剑我将自己佩戴,如果能成为朝廷重臣。我也想请你们给我一把,学习斩魔的法术。两个儿子非常惊讶,道士说:命令家僮和客人们都准备好铁锹和镐头,等到选好日子再开始挖掘。就可以亲眼看到了。但是如果没有法术来控制,那么逃到黄土里,就再也找不到了。现在等待一个吉日,我将剪裁布料作为法坛,用法水喷洒,它就不能逃走了。并且告诫僮仆,不要泄露出去。询问他们结坛所需的物品,说:需要微量的酒三百尺,赤黑色和黑色的绳子。根据方位的颜色需要很多丝绸和素色布料,以及桌椅、香炉、垫子等物品。还说:我不是为了钱财,只是借用这些作为法术。又用十座祭品,配上酒和茶。使用的器皿是中等金制的。两个儿子就尽力去准备。还有一些东西缺少,向亲友借来。又说:我擅长点化之术,把金银看作粪土,经常以帮助人的急难为己任。现在我有一个包裹放在太微宫,想要暂时寄存。两个儿子答应了。立即派人将包裹背来,有四个大包裹,重得难以承受,包裹上的锁非常严密,请求他们帮忙寄存。到了吉日,就在五棵松树之间大规模地准备法器,命令两个儿子跪拜祈祷完毕。急忙让他们回家,关上门等待,并告诫他们不要偷看。我将施展散发衔剑的法术,如果被人看到,灾祸就会立刻降临。等到法术施展完毕,我会举火召唤。可以带着僮仆,准备好铁锹和镐头来,等到夜里再开始挖掘。希望得到这至宝。两个儿子按照他的指示行事。从半夜开始就坐得笔直,专心等待烛光,但什么也没有看到。不得已,打开门偷看,什么也没有发现。走到树下,发现杯子和器皿都被扔得乱七八糟。采来的丝绸和器皿都已经拿走了。车轮和马蹄的痕迹错综复杂。怀疑是用细绳绑紧后逃走的。于是打开他们寄存的包裹,里面全是石头和瓦砾。从此家里财产非常困难,对人不守信用。他们感到震惊、忧虑和羞愧,却无法向人诉说。(出自《唐国史》,明抄本作《唐史外补》,参见《唐阙史卷》下)

秦中子:秦川的富家子弟中有擅长谋利的人,藏着大量金钱。有一天晚上,有人把一封信投在他的家门口,仆人拿进来。年轻人打开信封,发现是写在加蜡的蒲纸上的,字迹模糊,像是他已故的父亲留下的。信中说:你获得的利润,是我暗中帮助的。现在你将有大的灾祸,但是我已经在阴间请了庇佑。你及朔日那天,应该斋戒沐浴,穿着整洁的衣服,出春明门外到旅馆。准备三十匹缣帛,按照你的年龄,应该是三十五匹。等到半夜时分去灞水桥,走到石岸,看到穿黄衣服的人就放在前面,行礼祈祷然后离开,灾祸就可以避免了。如果遇到什么也没有,就拿着缣帛回家,赶紧处理家事,应该做好逃走的准备。灾祸马上就会降临。年轻人拿着信非常害怕。全家人都穿着素服哭泣,专门等待朔日那天。于是放下其他事情,整理好衣服,停在春明门外,严肃地等待夜半时分。等到半夜,就和一个仆人骑一匹马,飞驰到灞桥,唯恐看不到什么。到了那里,果然有一个形状奇怪的东西,蓬头垢面,穿着黄色的衣服,交叉双臂,盘腿坐在柱子上,低头睡觉。年轻人又惊又喜,把缣帛放在前面,祈祷拜谢,不敢回头看,急忙骑马回来。回来后全家庆祝,以为幸运地免了灾祸。只有仆人怀疑事情不正常。不到十天,又有信扔过来。仆人立即抓住投信的人,是邻居家的一个年轻人。打开信封,发现和之前一样,是用加蜡的蒲纸写的,字迹模糊。信中说:你的灾祸非常严重,之前给你的寿帛,灾祸的根源还没有消除。应该再准备三十匹缣帛,重新放在河桥上。这个家庭就把事情的经过告诉了官府。经过审问,对方全部承认,于是被依法处罚。当时李常侍丛担任万年县令,诉讼的文件保存了几年。(出自《缺史》)

李全皋:护军李全皋在离开淮海监临的职位后,住在开元寺。因为朝廷的困难,没有能够回到西部。有一天,一个小校引见一位道士,说这位道士能通晓炼金术。李全皋就邀请他并对他表示敬意,从此他们关系很好。有一天他们谈论到炼金术的事情,道士说:我在这方面很有能力。可以找一口能装五六升以上的铁鼎,用二十多两黄金作为基础,每天供给水银和药物,等到足够了就换一次。不管经过多少岁月,始终如此。李全皋非常高兴这个说法,看到自己口袋里有一条金带,可以用来参与这个过程,就交给了道士。所有的药物都准备好了。经过一段时间的炼制,李全皋每天都亲自查看。过了几天他稍微有些累,就让自己的亲信守护。等到炼制的时间满了,斋戒沐浴后打开查看,发现黄金已经炼成了,确实没有欺骗。李全皋拜谢并相信了道士。三天之内,炼制黄金的迹象越来越明显。但是有一天道士没有来,药炉一切如旧。李全皋感到疑惑和惊骇,过了两天,他还是没有来。他等得有点不耐烦,不得不打开炉子查看,却发现黄金不见了。事情涉及到那个引见道士的小校,他代替道士填上了黄金,事情才平息。道士再也没有出现。(出自《桂苑丛谈》)

文处子:有一个名叫文的处女(明抄本作士),不记得她的名字,住在汉中。她经常游走于两蜀的侯伯之门,以炼丹术为业。她对炼丹术很感兴趣,但几乎所有炼丹术士都被她欺骗了。有一个富商李十五郎,积累了大量货物。他被文所惑,三年之内,家财被耗尽。后来他被识破,感到羞愧,以至于自杀。又有蜀中的一位大将,驻扎在汉中,也被她所惑。华阳坊有成太尉新建了一座府邸还没有入住,也被她欺骗。于是她找到了主人,租下烧药的地方。结果火灾发生,烧毁了她的府邸,蔓延到一整条街,最终被彻底清理。文于是夜里逃走,想要往西走桑林路,往东走斜谷,以摆脱自己的困境。出门就被一只猛虎追赶,无法往西走,于是往北进入王子山溪谷之中。那只虎一直跟着他,寸步不离。他感到非常窘迫,于是攀上树枝,用绳子把自己绑在一棵大树上。那只虎绕着树咆哮。等到天亮,官府的人追到树下,老虎才慢慢离开。于是他们就在树下抓住了老虎,在烧药的地方将它处决。(出自《王氏见闻》)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广记-卷二百三十八-诡诈-注解

刘龙子:指唐高宗时期的一个妖言惑众的人物,用金龙头作法术欺骗民众。

郭纯:东海孝子郭纯,因丧母时群乌大集而被认为是孝感所致,但后来发现是撒饼引乌鸦。

王燧:河东孝子王燧,家中猫狗互相哺乳其子,被认为是奇事。

唐同泰:唐同泰在洛水得到一块刻有紫文的白石,声称是圣母的预示,后被证实是伪造。

胡延庆:襄州胡延庆得到一只刻有“天子万万年”的龟,进献给朝廷,但被武则天宽恕。

朱前疑:朱前疑因预言武则天头发变黑、牙齿重生而被封官,后来制造假迹,导致天下大赦。

宁王:指唐代宁王,因猎获一少女而被皇帝赐予才人称号。

安禄山:唐代著名叛乱领袖安禄山,因受玄宗宠信而被呼为“儿子”,后发动安史之乱。

白铁余:延州的白铁余,通过埋佛像和制造佛光来惑众,最终引起骚乱。

李庆远:中郎将李庆远,狡诈轻险,因宠信而滥用职权。

刘玄佐:汴州节度使刘玄佐,因佛汗之事而获得大量金钱。

张祜:唐代诗人张祜,以诗歌闻名,但原文中未提供具体事件或描述。

进士: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考试(会试)的士人,称为进士。进士是古代社会地位较高的士人,可以进入朝廷担任官职。

江淮:指中国长江和淮河之间的地区,历史上是一个经济繁荣、文化发达的地区。

豪侠:指具有豪放不羁、行侠仗义性格的人,源自古代武侠文化。

盐铁使:古代官职,负责管理盐铁等经济事务的官员。

漕渠:指运输粮食的水道,漕渠小职即负责管理漕渠的小官。

堰:水利工程,用于拦截水流,调节水量。

龙脑:一种香料,古代常用于熏香。

绫:一种高级丝织品,质地轻薄,色泽鲜艳。

丐者:古代指以乞讨为生的人,多指贫苦无依者。

《桂苑丛谈》:古代笔记小说集,收录了许多唐代的故事。

《玉堂闲话》:古代笔记小说集,记载了唐代及五代时期的一些故事。

《南楚新闻》:古代笔记小说集,记录了唐代及五代时期的一些故事。

《北梦琐言》:古代笔记小说集,收录了五代及宋初的一些故事。

《朝野佥载》:古代笔记小说集,记录了唐代及五代时期的一些故事。

《王氏见闻》:古代笔记小说集,记录了唐代及五代时期的一些故事。

伊阙:伊阙,即今河南省洛阳市伊川县西南的伊阙山,古称伊阙关,是古代洛阳的东大门,战略要地。

典大郡:典,掌管;大郡,大郡县,指地方行政区域。

清和届候:清和,指天气晴朗和暖;届候,指到达或来临。

叩扉者:叩扉,敲门;者,指人。

草履雪髯:草履,用草编织的鞋子;雪髯,指白色的胡须。

半途病渴:半途,路途中;病渴,口渴。

浆:古代的一种饮料,相当于现在的米酒。

杖藜:杖,拐杖;藜,一种植物,古代常用作拐杖。

五松虬偃:五松,五棵松树;虬偃,盘曲而倒的样子。

良田:良田,肥沃的土地。

屏人:屏,使回避;人,指旁人。

杖藜过此:杖藜,拄着拐杖走过这里。

气色甚佳:气色,精神面貌;佳,好。

张翼洛之分野:张翼,指张翼的领地;洛,指洛阳;分野,古代天文学中的分野,指星辰所对应的地面区域。

寻之久矣:寻找已经很久了。

良宵:良宵,美好的夜晚。

剪方为坛:剪方,画方形;坛,祭坛。

用法水噀之:用法水,用法术之水;噀,喷洒。

微潶三百尺:微潶,指细小的水流;三百尺,约九十米。

赤黑索:赤黑索,红色的绳子。

缣素:缣,丝织品;素,白色的丝织品。

祭膳:祭品,用于祭祀的食物。

酒茗:酒和茶。

器皿:器物,指餐具。

中金:中金,中等质量的金属。

囊箧:囊箧,指小型的包裹。

太微宫:太微宫,古代天文学中指天庭。

景纯散发衔剑之术:景纯,人名;散发衔剑之术,一种法术。

微纆:微纆,细小的绳子。

黄壤:黄壤,指坟墓。

秦中子:秦中子,指秦地的富家子弟。

藏镪巨万:藏镪,藏起来的钱财;巨万,极多。

蒲纸加蜡:蒲纸,用蒲草制成的纸;加蜡,涂上蜡。

昧墨斜翰:昧墨,墨迹不明显;斜翰,书写倾斜。

冥助:冥助,指神灵的帮助。

逆旅:逆旅,旅馆。

河梁:河梁,桥梁。

导青襟者:导青襟,指邻居。

万年令:万年令,指万年县县令。

丛为万年令:丛,人名;万年令,指万年县县令。

导引小校:导引,引导;小校,小官。

炉火之事:炉火,指炼丹术;事,事情。

炉火:炉火,指炼丹术。

周火之日后:周火,用火炼制;日后,几天后。

导青襟:导青襟,指邻居。

烧炼:烧炼,指炼丹术。

炉火者:炉火者,指炼丹术士。

烧药:烧药,指炼丹用的药物。

桑林路:桑林路,指通往桑林的路。

斜谷:斜谷,指通往斜谷的路。

乔柯:乔柯,高大的树木。

猛虎:猛虎,凶猛的老虎。

烧药之所:烧药之所,指炼丹的地方。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广记-卷二百三十八-诡诈-评注

有恭氏二子野居伊阙。先世尝典大郡,资用甚丰。

此句开篇即点明有恭氏二子的家世背景,强调其家族曾经的显赫与财富,为后文道士的出现及其与二子的交流做铺垫。

一日,木阴初盛,清和届候。偶有叩扉者,启关视之,则一道士也。

此句描绘了一个宁静的夏日午后,一位道士突然造访,为故事增添了神秘色彩,也为二子与道士的相遇埋下伏笔。

草履雪髯,气质清古,曰:半途病渴,幸分一杯浆。

道士的形象描写生动,草履雪髯暗示其高洁脱俗,清古的气质则进一步强化了其神秘性。道士的请求则显得谦逊而有礼貌,为二子留下深刻印象。

二子延入宾位。雅谈高论,深味道腴。

二子对道士的邀请显示了他们的热情与礼貌,而道士的雅谈高论则进一步加深了二子对他的敬意。

又曰:某非渴浆者。杖藜过此,气色甚佳。

道士的自我介绍和气色的描述,进一步揭示了他的神秘身份,同时也为后文道士的真正目的埋下伏笔。

自此东南百步,有五松虬偃在疆内否?曰:某之良田也。

道士询问五松的位置,并自称是这片土地的主人,这种自述方式增加了故事的神秘性和不可知性。

道士的预言和二子的惊异,以及道士对寻宝过程的详细描述,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常见的神秘主义和超自然现象。

秦中子、李全皋、文处子三段故事,分别通过不同的方式展现了中国古代文化中的信仰、神秘和超自然现象。

秦中子通过投书的方式,传达了先人的冥助和预言,强调了命运和天意的不可抗拒。

李全皋与道人的故事,则展现了古代中国对炼金术和长生不老的追求,以及人们对于神秘力量的渴望。

文处子的故事,则通过一个烧炼术士的遭遇,揭示了古代社会中迷信和欺诈的现象,同时也反映了人们对于财富和权力的追求。

整体而言,这些故事不仅展现了中国古代文化的多元性和丰富性,也反映了人们对于神秘、超自然和命运的思考。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广记-卷二百三十八-诡诈》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25985.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