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广记-卷二百一十四-画五

作者: 李昉(925年-996年),宋代著名的文学家和历史学家,他在《太平广记》的编纂过程中,结合了当时的历史、文化和传说,广泛收录了中国古代的神话和民间故事。

年代:成书于宋代(约10世纪)。

内容简要:《太平广记》是李昉主编的中华文化和历史中一部重要的文献,收录了从古至宋代的各种神话、民间故事、传说、历史事件等。书中内容广泛,既有历史人物的传记,也有民间流传的故事、奇闻异事以及道家、佛家思想的结合。它为后代提供了丰富的文化资源,成为研究中国古代民间故事和历史传闻的重要工具。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广记-卷二百一十四-画五-原文

贯休楚安应天三绝八仙图黄筌杂编

贯休

唐沙门贯休,本婺州兰溪人也,能诗善书妙画。

王氏建国时,来居蜀中龙华之精舍。

因纵笔,用水墨画罗汉一十六身并一佛二大士。

巨石萦云,枯松带蔓。

其诸古貌,与他人画不同。

或曰:梦中所睹,觉后图之(图原作圆,据明抄本改)。

谓之’应梦罗汉’。

门人昙域、昙弗等,甚秘重之。

蜀主曾宣入内。

叹其笔迹狂逸,供养经月,却令分付院中。

翰林学士欧阳炯亦曾观之。

赠以歌曰:西岳高僧名贯休,孤情峭拔凌清秋。

天教水墨画罗汉,魁岸古容生笔头。

时捐大绢泥高壁,闭日焚香坐禅室。

或然梦里见真仪,脱去袈裟点神笔。

高抬节腕当空掷,窸窣毫端任狂逸。

逡巡便是两三躯,不似画工虚费日。

怪石安排嵌复枯。

真僧列坐连跏趺。

形如瘦鹤精神健,顶似伏犀头骨粗。

倚松根,傍岩缝,曲录腰身长欲动。

看经弟子拟闻声,瞌睡山童疑有梦。

不知夏腊几多年,一手搘颐偏袒肩。

口开或若共人语,身定复疑初坐禅。

案前卧象低垂鼻,岸畔戏猿斜展臂。

芭蕉花里刷轻红,苔藓纹中晕深翠。

硬筇杖,矮松床,雪色眉毛一寸长。

绳开梵夹两三片,线补衲衣千万行。

林间乱叶纷纷堕,一印残香断烟火。

皮穿木屐不曾拖,笋织蒲团镇长坐。

休公休公,逸艺无人加,声誉喧喧遍海涯。

五七字句一千首,大小篆书三十家。

唐朝历历多名士,萧子云兼吴道子。

若将书画比休公,只恐当时浪生死。

休公休公,始自江南来入秦,于今到蜀无交亲。

诗名画手皆奇绝,觑你凡人争是人。

瓦棺寺里维摩诘,舍卫城中辟支佛。

若将此画比量看,总在人间为第一。(出《野人闲话》)

楚安

西蜀圣寿寺僧楚安妙画山水,而点缀甚细。

至于尺素之上,山川林木,洞府峰峦,寺观烟岚人物,悉皆有之。

每画一小团扇,内安姑苏台或画滕王阁,其有千山万水尽在目前。

然须一季已来,方就一扇。

其时诸王宰辅竞相有请。

得之者奉遗甚厚,有不得画者恨恨然。

楚安言山僧自以此适意而已。

归寂后,有好事者,往往收得其笔踪。

或谓之墨宝也。(出《野人闲话》)

应天三绝

唐僖宗皇帝翠华西幸之年,有会稽山处士孙位随驾止蜀。

位有道术,兼攻书画,皆妙得笔精。

曾于应天寺门左壁上画天王一座,部从鬼神。

奇怪斯存,笔势狂纵,莫之与京。

三十余年无有敌者。

景焕其先亦专书画,尝与翰林欧阳学士炯乃忘形之交。

一日连骑同游兹寺,偶画右壁天王以对之。

渤海在旁(在旁二字原空缺,据黄本补)观其逸势,复书歌行一篇以纪之。

续有草书僧梦龟后至。

又请书之于廊壁上。

故书画歌行,一日而就。

倾城人看,阗咽寺中,成都之人。

故号为应天三绝。

歌行今亦录附曰:锦城东北黄金地,故迹何人兴此寺。

白眉长老重名公,曾识会稽山处士。

寺门左壁图天王,威仪部从来何方。

鬼神怪异满壁走,当檐飒飒生秋光。

我闻天王分理四天下,水精宫殿琉璃瓦。

采仗时驱拂琳装,金鞭频策骐驎马。

毗沙大像何光辉,手擎巨塔凌云飞。

地神对出宝瓶子,天女倒披金缕衣。

唐朝说著名公画,周昉毫端善图写。

张僧繇是有神人,吴道子称无敌者。

奇哉妙手传孙公,能于此地留神踪。

斜窥小鬼怒双目,直倚越狼高半胸。

宝冠动惚(上声)生威容,趋跄左右来倾恭。

臂横鹰爪尖纤利,腰缠(去声)虎皮斑剥红。

飘飘但恐入云中,步骤还疑归海东。

蟒蛇拖得浑身堕,精魅搦来双眼空。

当时此艺实难有,镇在宝坊称不朽。

东边画了空西边,留与后人教敌手。

后人见者皆心惊,尽为名公不敢争。

谁知未满三十载,或有异人来间生。

匡山处士名称朴,头骨高奇连五岳。

曾持象简累为官,又有蛇珠常在握。

昔年长老遇奇踪,今日门师识景公。

兴来便请泥高壁,乱抢(去声)笔头如疾风。

逡巡队仗何颠逸,散漫奇形皆涌出。

交加器械满虚空,两面或然如斗敌。

圣王怒色览东西,剑刃一挥皆整齐。

腕头狮子咬金甲,脚底夜叉擎络鞮。

马头壮健多筋节,乌嘴弯环如屈铁。

遍身蛇虺乱纵横,绕颔髑髅干孑裂。

眉粗眼竖发如锥,怪异令人不可知。

科头巨卒欲生鬼,半面女郎安小儿。

况闻此寺初兴置,地脉沈沈当正气。

如何请得二山人,下笔咸成千古事。

君不见,明皇天宝年,画龙致雨非偶然。

包含万象藏心里,变现百端生眼前。

后来画品列名贤,唯此二人堪比肩。

人间是物皆求得,此样欲于何处传?

尝忧壁底生云雾,揭起寺门天上去。(出《野人闲话》)

八仙图

西蜀道士张素卿,神仙人也。

曾于青城山丈人观,绘画五岳四渎真形并十二溪女数堵。

笔迹遒健,精彩欲活。

见之者心悚神悸,足不能进。

实画中之奇绝也。

蜀主累遣秘书少监黄筌令取模样。

及下山,终不相类。

因生日,或有收得素卿所画《八仙》真形八幅,以献孟昶。

观古人之形相,见古人之笔妙,观赏者久之。

且曰:非神仙之人,无以写神仙之质也。

赐物甚厚。

一日,令伪翰林学士欧阳炯次第赞之,又遣水部员外郎黄居宝八分题之。

每观其画,叹笔迹之纵逸;览其赞,赏文词之高古;视其书,爱点画之宏壮。

顾为八仙。

不让三绝。(八仙者,李己、容成、董仲舒、张道陵、严君平、李八百、长寿、葛永璝。(出《野人闲话》)

黄筌

昔吴道子所画一钟馗,衣蓝衫,鞹一足,眇一目,腰一笏,巾裹而蓬发垂鬓。

左手捉一鬼,以右手第二指剜鬼眼睛。

笔迹遒劲,实有唐之神妙。

收得者将献伪蜀主,甚爱重之。

常悬于内寝。

一日,召黄筌令看之。

筌一见,称其绝妙。

谢恩讫。

昶谓曰:此钟馗若拇指掐鬼眼睛,则更校有力。

试为我改之。

筌请归私第。

数日看之不足。

别絣绢素,画一钟馗,以拇指掐鬼眼睛。

并吴本一时进纳。

昶问曰:比令卿改之,何为别画?

筌曰:吴道子所画钟馗,一身之力,气色眼貌,俱在第二指,不在拇指。

所以不敢辄改。

筌今所画,虽不及古人,一身之力,意思并在拇指。

昶甚悦,赏筌之能。

遂以彩缎银器,旌其别识。

(出《野人闲话》)

杂编

敬爱寺复有雉尾病龙,莫知画者谁氏。

绘素奇巧,皆入神之迹。

(雉尾在东廓观音院,天王部从中,绯衣神人抱野鸡一只,遍而观之,势若飞动也。

天王原作大王,只作身,据《剧谈录》改。

原缺出处,明抄本作出《尚书谈录》,今见出《剧谈录》)

国朝李嗣真评画云:顾画屈居第二。

然虎头又伏卫协画北风图(此图尝在韩吏部家)。

张弘靖平康里宅,乃崔司业融旧第。

有司业题壁处犹在。

(出《尚书故实》)

僧道芬,会稽人。

萦阳人郑町。

处士梁洽。

处士项容。

青州处士吴恬,一名汾,字建康。

已上并画山水。

道芬格高。

郑町雅淡。

梁洽美秀。

项容顽涩。

吴恬险巧,有画《山水录》,记平生所画在绢素者凡百余面。

传之好事。

自云:初梦有神人指授画法。

恬好为顽石,气象深险,能为云雨气象。

又有王默,师项容,风颠酒狂。

松石虽有高奇,流俗所好。

醉后以头髻抵于绢素。

王默早年受笔法于台州郑虔。

贞之末,于润州殁。

举柩若空,时人多言化去。

平生大有奇事。

顾著作知新亭监时,默请为海中都巡。

问其意,云:要见海中山水耳。

为职半年后解去。

尔后落笔有奇趣。

乃项生弟子耳。

彦远从兄监察御史厚,与余具言此事。

然余不甚觉默画有奇也。

(出《名画记》)

有别画者,与人同游寺。

看壁画音声一铺(铺原作幅,据明抄本改)曰:此凉州第几遍。

不信,召乐官奏凉州。

至画处,用指更无差异。

(出《卢氏杂说》)

故德州王使君椅家有笔一管约一寸,粗与常用笔管,两头各出半寸以来。

中间刻《从军行》一铺。

(铺原作幅,据明抄本改)人马毛发屋木亭台远水,无不精绝。

每一事刻从军行两句,若庭前琪树已堪攀,塞外征人殊未还是也。

似非人功。

其画迹若粉描,向明方可辨之。

云,用鼠牙刻。

故崔郎中鋋文,有《王氏笔管记》是也。

类韩文公《画记》。

椅,玄质子、绍孙,高雅博古,善琴阮。

余旧宅在东洛归德坊南街,厅屋是杏木梁。

西壁有韦旻郎中散马七疋,东壁有张旭草真踪数行。

旭世号张颠。

宅之东果园,《两京新记》是马周旧宅。

(《出卢氏杂说》)

荥阳外郎赞宰万年日,有荷校者以贼呼之。

言尝绐妇人廉(廉原作盗,据唐阙史改)市马画。

赞责之,命取以视。

则古丝烟晦,幅联三四。

蛮罽裁缥,斑繴皮轴。

赞曰:是画也。

太尉李公所宝惜,有赞皇图书篆焉。

人有七万购献牢盆者,得漕渠横梁梗舯倅职。

因出妓于阁。

又落民间。

言是寇倖其不鉴,以卑价市之。

为妓人自他方归所诉,请以所亏价书罪。

赞不能决。

时延寿里有水墨李处士,以精别画品游公卿门。

召之辨之。

瞪目三叹云:韩展之上品也。

黄沙之情已具,丹笔之断尚疑。

会有赍籍自禁军来忍者。

赞以且异奸盗,非愿苛留,因并画径送。

后永绝其耗。

(出《唐阙史》)

晋以前目所不睹,难以平议。

晋以来,厥迹存者,可得而言。

顾长康、张僧繇、陆探微,异才间出,是为三祖。

后世虽有作者,难可加焉。

昔萧武帝博学好古,鸠集图画。

令朝臣攻丹青者,详其名氏,并定品第,藏于秘府,以备阅玩。

及侯景之乱,元帝迁都。

而王府图书,悉归荆土。

洎周师来伐,帝悉焚之。

历周隋至国朝,重加购募,稍稍复出。

无何。

遂盈秘府。

长安初,张易之奏召天下名工,修葺图画。

潜以同色故帛,令各推所长,共成一事。

仍旧缥轴,不得而别也。

因而窃换。

张氏诛后,为少保薛稷所收。

稷败后,悉入岐王。

初不奏闻,窃有所虑,因又焚之。

于是图画奇迹,荡然无遗矣。

(出《谭宾录》)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广记-卷二百一十四-画五-译文

贯休楚安应天三绝八仙图黄筌杂编

贯休是唐朝的僧人,本名贯休,是婺州兰溪人,擅长写诗、书法和绘画。在王氏建国时,他来到蜀中的龙华精舍居住。他随意挥毫,用水墨画了十六位罗汉和一位佛祖、两位大士。画面上巨石环绕着云雾,枯松上缠绕着藤蔓。这些古怪的面貌,与其他人的画作不同。有人说:这是他在梦中看到的,醒来后画下来的。被称为’应梦罗汉’。他的弟子昙域、昙弗等人非常珍视这些画作。蜀主曾经邀请他进入宫中。蜀主赞叹他的笔迹狂放不羁,供养了他一个月,然后让他回到院中。翰林学士欧阳炯也曾观看过这些画作。他赠诗一首说:西岳高僧名贯休,孤情峭拔凌清秋。天教水墨画罗汉,魁岸古容生笔头。时捐大绢泥高壁,闭日焚香坐禅室。或然梦里见真仪,脱去袈裟点神笔。高抬节腕当空掷,窸窣毫端任狂逸。逡巡便是两三躯,不似画工虚费日。怪石安排嵌复枯。真僧列坐连跏趺。形如瘦鹤精神健,顶似伏犀头骨粗。倚松根,傍岩缝,曲录腰身长欲动。看经弟子拟闻声,瞌睡山童疑有梦。不知夏腊几多年,一手搘颐偏袒肩。口开或若共人语,身定复疑初坐禅。案前卧象低垂鼻,岸畔戏猿斜展臂。芭蕉花里刷轻红,苔藓纹中晕深翠。硬筇杖,矮松床,雪色眉毛一寸长。绳开梵夹两三片,线补衲衣千万行。林间乱叶纷纷堕,一印残香断烟火。皮穿木屐不曾拖,笋织蒲团镇长坐。休公休公,逸艺无人加,声誉喧喧遍海涯。五七字句一千首,大小篆书三十家。唐朝历历多名士,萧子云兼吴道子。若将书画比休公,只恐当时浪生死。休公休公,始自江南来入秦,于今到蜀无交亲。诗名画手皆奇绝,觑你凡人争是人。瓦棺寺里维摩诘,舍卫城中辟支佛。若将此画比量看,总在人间为第一。(出《野人闲话》)

楚安

西蜀圣寿寺的僧人楚安擅长画山水,而且细节描绘得非常精细。在尺幅画布上,山川、林木、洞府、峰峦,以及寺庙、烟岚和人物,都栩栩如生。他每次画一小团扇,里面画的是姑苏台或者滕王阁,千山万水尽收眼底。但是,他需要一整季的时间才能完成一幅扇面。那时,各位王公大臣都争相邀请他作画。得到他画作的人非常珍视,没有得到的人则非常遗憾。楚安说,山僧只是以此自得其乐而已。他去世后,有好事者经常收集他的画作。有人称之为墨宝。(出《野人闲话》)

应天三绝

唐僖宗皇帝西迁时,会稽山处士孙位随驾来到蜀地。孙位精通道术,也擅长书画,都达到了笔精墨妙的境界。他曾在应天寺门左边的墙壁上画了一座天王像,以及他的部下鬼神。这些形象奇特,笔势狂放,三十多年无人能敌。景焕也是书画高手,曾与翰林学士欧阳炯是忘年之交。有一天,他们一起骑马游览这座寺庙,景焕在右边的墙壁上画了一座天王像来与孙位的作品相呼应。渤海在旁边观看孙位的狂放笔势,写了一篇歌行来记录这一幕。随后,草书僧梦龟也来到现场,被请到走廊的墙壁上题字。因此,书画歌行,一天之内就完成了。全城的人都来看,寺庙中人山人海,成都的人们称之为’应天三绝’。歌行现在也记录如下:锦城东北黄金地,故迹何人兴此寺。白眉长老重名公,曾识会稽山处士。寺门左壁图天王,威仪部从来何方。鬼神怪异满壁走,当檐飒飒生秋光。我闻天王分理四天下,水精宫殿琉璃瓦。采仗时驱拂琳装,金鞭频策骐驎马。毗沙大像何光辉,手擎巨塔凌云飞。地神对出宝瓶子,天女倒披金缕衣。唐朝说著名公画,周昉毫端善图写。张僧繇是有神人,吴道子称无敌者。奇哉妙手传孙公,能于此地留神踪。斜窥小鬼怒双目,直倚越狼高半胸。宝冠动惚生威容,趋跄左右来倾恭。臂横鹰爪尖纤利,腰缠虎皮斑剥红。飘飘但恐入云中,步骤还疑归海东。蟒蛇拖得浑身堕,精魅搦来双眼空。当时此艺实难有,镇在宝坊称不朽。东边画了空西边,留与后人教敌手。后人见者皆心惊,尽为名公不敢争。谁知未满三十载,或有异人来间生。匡山处士名称朴,头骨高奇连五岳。曾持象简累为官,又有蛇珠常在握。昔年长老遇奇踪,今日门师识景公。兴来便请泥高壁,乱抢笔头如疾风。逡巡队仗何颠逸,散漫奇形皆涌出。交加器械满虚空,两面或然如斗敌。圣王怒色览东西,剑刃一挥皆整齐。腕头狮子咬金甲,脚底夜叉擎络鞮。马头壮健多筋节,乌嘴弯环如屈铁。遍身蛇虺乱纵横,绕颔髑髅干孑裂。眉粗眼竖发如锥,怪异令人不可知。科头巨卒欲生鬼,半面女郎安小儿。况闻此寺初兴置,地脉沈沈当正气。如何请得二山人,下笔咸成千古事。君不见,明皇天宝年,画龙致雨非偶然。包含万象藏心里,变现百端生眼前。后来画品列名贤,唯此二人堪比肩。人间是物皆求得,此样欲于何处传?尝忧壁底生云雾,揭起寺门天上去。(出《野人闲话》)

八仙图

西蜀道士张素卿,被认为是神仙中人。他曾于青城山丈人观绘制了五岳四渎的真形和十二溪女像,笔迹遒劲有力,生动逼真。看到这些画作的人都会感到心惊胆战,不敢前行。这确实是画中的奇绝之作。蜀主多次派遣秘书少监黄筌去取他的画作样本。黄筌下山后,始终无法画出相似的作品。因为张素卿的生日,有人得到了他绘制的《八仙》真形八幅,献给孟昶。观赏古人的形象,看到古人的笔法,观赏者久久不能离去。有人说:不是神仙之人,无法描绘出神仙的品质。蜀主赐予了丰厚的礼物。一天,蜀主让伪翰林学士欧阳炯依次赞美这些画作,又派遣水部员外郎黄居宝用八分书题字。每次观看这些画作,都赞叹笔迹的狂放;阅读赞美之词,欣赏文词的高古;观看书法,喜爱点画的雄壮。这些画作被称为八仙。不亚于应天三绝。(八仙者,李己、容成、董仲舒、张道陵、严君平、李八百、长寿、葛永璝。(出《野人闲话》)

黄筌

(此处缺少具体内容,可能为标题或引文结束)

从前吴道子画的一幅钟馗像,钟馗身穿蓝色衣服,一只脚穿着靴子,一只眼睛瞎了,腰间挂着一块玉笏,头巾包裹着头发垂至鬓角。左手抓住一个鬼,用右手第二指挖鬼的眼睛。笔迹遒劲有力,确实有唐代的神妙之处。得到这幅画的人打算献给伪蜀主,非常珍爱重视它。经常挂在内室。有一天,召见黄筌让他看这幅画。黄筌一见,称赞它非常奇妙。感谢恩赐之后。昶对他说:这个钟馗如果用大拇指掐鬼的眼睛,那就更有力了。试着为我修改一下。黄筌请求回到私宅。几天下来,看不够这幅画。另外用细绢素布画了一幅钟馗,用大拇指掐鬼的眼睛。和吴道子的原作一起进献。昶问他:之前让你修改,为什么又画了一幅新的?黄筌说:吴道子画的钟馗,全身的力量、气色、眼睛的面貌,都在第二指上,不在大拇指上。所以不敢随意修改。我现在画的,虽然比不上古人,但全身的力量、意境都在大拇指上。昶非常高兴,奖励了黄筌的才能。于是用彩缎银器,表彰了他的独特见解。(出自《野人闲话》)

杂编

敬爱寺里还有一幅雉尾病龙的画,不知道是哪位画家画的。画得非常巧妙,都是神妙的笔迹。(雉尾在东廓观音院,天王部中有一位红衣神人抱着一只野鸡,看去仿佛在飞翔。天王原本作大王,只画了身体,根据《剧谈录》修改。原本缺少出处,明抄本上写着出自《尚书谈录》,现在看到的是出自《剧谈录》)国朝的李嗣真评价画作说:顾恺之的画只能排在第二。然而顾恺之又对卫协的北风图(这幅画曾经存放在韩吏部家中)表示佩服。张弘靖在平康里宅,是崔司业融的旧宅。崔司业题壁的地方还在。(出自《尚书故实》)

僧人道芬,是会稽人。萦阳人郑町。处士梁洽。处士项容。青州处士吴恬,又名汾,字建康。以上这些人都是画山水画的。道芬格调高雅。郑町风格淡雅。梁洽画风优美。项容画风古朴。吴恬画风险峻巧妙,有《山水录》一书,记录了他一生在绢素上画的百余幅作品。这些作品流传给了喜欢书画的人。他自己说:最初梦见有神人指点画法。吴恬喜欢画顽石,气象深邃险峻,能够画出云雨的景象。还有王默,是项容的弟子,性格风颠酒狂。松石虽然高奇,但受到世俗的喜爱。他醉酒后用头发顶在绢素上作画。王默早年从台州郑虔那里学习笔法。贞观末年,在润州去世。抬棺材时好像里面是空的,当时很多人都说他已经成仙。他一生有很多奇事。顾著作在担任新亭监时,王默请他担任海中都巡。问他为什么,王默说:想要看看海中山水。任职半年后辞职。此后他的画作有了奇趣。他是项容的弟子。彦远的哥哥监察御史厚,向我详细讲述了这件事。然而我并不觉得王默的画有什么奇特。(出自《名画记》)

有位画家,和人一起游览寺庙。看到壁画中有一幅描绘音声的画(原本写作幅,根据明抄本修改)说:这是凉州第几遍。不相信,召来乐官演奏凉州。到了画前,用手指指画,和演奏的乐声没有差异。(出自《卢氏杂说》)

故德州王使君的家里有一支笔,大约一寸长,粗细和常用的笔管差不多,两头各伸出半寸。中间刻着《从军行》这首诗。(原本写作幅,根据明抄本修改)画中的人物、马匹、毛发、房屋、亭台、远处的山水,无不精致绝妙。每一件事物都刻着《从军行》的两句诗,比如‘庭前琪树已堪攀,塞外征人殊未还’。这看起来不是人能做得出来的。画迹看起来像是用粉描的,在光线明亮时才能分辨出来。有人说,是用鼠牙刻的。因此崔郎中的文鋋有《王氏笔管记》。类似韩愈的《画记》。王椅,是玄质子的儿子、绍孙,高雅博古,擅长弹琴。我以前的家在东洛归德坊南街,厅屋的梁是杏木做的。西壁有韦旻郎中散马七匹,东壁有张旭草书的数行。张旭世称张颠。宅子的东果园,《两京新记》说是马周的旧宅。(出自《卢氏杂说》)

荥阳外郎赞宰在万年日,有戴着荷校的人喊他为贼。说曾经欺骗妇女,用马画换取金钱。赞责备他,命令取画来查看。看到画上的古丝烟已经模糊,画卷联接着三四幅。画中穿着红色衣服的神人抱着一只野鸡,看起来仿佛在飞翔。这幅画原本是大王,只画了身体,根据《剧谈录》修改。原本缺少出处,明抄本上写着出自《尚书谈录》,现在看到的是出自《剧谈录》)。赞说:这幅画是。太尉李公非常珍惜,上面有赞皇的图书篆文。有人出七万钱购买,得到了漕渠横梁、梗舯、倅职。因此他出妓女在阁上表演。又落到了民间。说是因为贼人没有鉴别能力,用低价买下了这幅画。是妓女从其他地方回来诉说的,请求用所亏的价格记录罪行。赞不能决断。当时延寿里有水墨李处士,以精通鉴别画作游走于公卿之门。召他来辨别这幅画。他瞪大了眼睛,连声赞叹:这是韩干的佳作。黄沙的情感已经具备,丹笔的断续还有疑问。恰巧有携带文书从禁军来的人。赞认为这幅画与奸盗有关,不愿过分留难,因此把画连同文书一起送走了。此后再也没有关于这幅画的任何消息。(出自《唐阙史》)

晋朝以前,人们看不到的画作,难以平评。晋朝以来,保存下来的画作,可以谈论。顾恺之、张僧繇、陆探微,这些有才能的人偶尔出现,可以称为三祖。后世虽然有画家,难以超越他们。过去萧武帝博学好古,收集了许多图画。命令朝臣研究丹青的,详细记录他们的名字,并评定等级,收藏在秘府中,以备欣赏。等到侯景之乱,元帝迁都。而王府的图书,全部归到了荆土。等到周朝的军队来攻打,皇帝把所有书画都烧毁了。经过周、隋到本朝,重新购买征集,逐渐又恢复了。不久,图画奇迹般地充满了秘府。长安初年,张易之奏请召唤天下名工,修缮图画。暗地里用同色的丝帛,让每个人都展示自己的长处,共同完成一件事。仍旧使用淡紫色的轴,无法区分。(因此)有人偷偷更换。张氏被诛杀后,图画被少保薛稷收集。薛稷失败后,全部送给了岐王。最初没有上报,暗中有所顾虑,因此又把图画烧毁了。于是图画奇迹般地全部消失了。(出自《谭宾录》)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广记-卷二百一十四-画五-注解

贯休:贯休(832年-912年),唐代著名诗僧、画家,字德隐,俗姓姜,婺州兰溪(今属浙江)人。贯休工诗,与僧人齐己友善,时号’诗杰’。绘画以罗汉画著称,笔力遒劲,形象古拙。

应梦罗汉:指贯休梦中见到的罗汉形象,后以水墨画形式表现出来。

翰林学士:唐代官职,负责起草皇帝诏令,是皇帝身边的高级文官。

欧阳炯:欧阳炯(896年-971年),五代十国时期文学家,官至翰林学士,以文学成就著称。

姑苏台:位于今江苏省苏州市,春秋时期吴国所建,是古代著名的宫苑。

滕王阁:位于今江西省南昌市,唐代诗人王勃所作《滕王阁序》使之闻名。

天王:佛教中守护佛法的神祇,常以威猛的形象出现。

孙位:唐代画家,擅长画天王像,与贯休、楚安并称’应天三绝’。

景焕:唐代画家,与孙位齐名。

草书:中国书法的一种书体,笔画连绵,节奏感强。

梦龟:指擅长草书的僧人梦龟。

八仙:中国民间传说中的八位仙人,包括李铁拐、汉钟离、张果老、蓝采和、何仙姑、韩湘子、吕洞宾、曹国舅。

黄筌:唐代画家,擅长花鸟画,与吴道子齐名。

吴道子:唐代著名画家,被誉为‘画圣’,擅长画佛像、道教人物等,其画风影响深远。

钟馗:中国民间传说中驱邪避凶的神祇,常以蓝衫、笏板、捉鬼的形象出现。

伪蜀主:指后蜀的君主,这里指孟昶。

笏:古代官员上朝时手持的狭长板子,用于记事或记录。

巾裹:指头戴头巾。

蓬发垂鬓:形容头发乱蓬蓬,鬓发垂下。

剜:用刀或尖锐物挖。

唐之神妙:指唐代绘画的精妙之处。

雉尾病龙:古代绘画中的一种题材,雉尾指鸟的尾巴,病龙指病态的龙。

顾长康:即顾恺之,东晋时期著名画家。

张僧繇:南朝梁代画家,擅长画佛像。

陆探微:南朝宋代画家,擅长画佛像。

三祖:指顾恺之、张僧繇、陆探微,被尊为绘画的鼻祖。

萧武帝:即南朝萧道成,南齐的开国皇帝,性好书画。

侯景之乱:指南北朝时期侯景发动的叛乱。

元帝:指南朝梁的萧绎,即梁元帝。

秘府:古代指收藏珍贵图书、书画的官府。

张易之:唐代宦官,擅长书画。

薛稷:唐代画家,官至少保,擅长书法。

岐王:指唐代宗室李祎,封岐王。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广记-卷二百一十四-画五-评注

昔吴道子所画一钟馗,衣蓝衫,鞹一足,眇一目,腰一笏,巾裹而蓬发垂鬓。

此句描绘了吴道子所画钟馗的形象,钟馗的服饰、姿态、外貌均被细腻地刻画出来。蓝衫、一足、眇一目等细节,不仅突显了钟馗的奇特形象,也体现了吴道子对钟馗形象的独特理解。

左手捉一鬼,以右手第二指剜鬼眼睛。

此句通过动作描写,展现了钟馗的勇猛与果敢,同时也突出了吴道子绘画的动态感。

笔迹遒劲,实有唐之神妙。

此句评价吴道子的绘画技艺,认为其笔力遒劲,达到了唐代绘画的巅峰。

收得者将献伪蜀主,甚爱重之。

此句说明钟馗画作的珍贵程度,以及当时人们对吴道子绘画的推崇。

常悬于内寝。

此句描述了钟馗画作在蜀主府中的地位,反映了其重要性和收藏价值。

一日,召黄筌令看之。

此句引出了黄筌这一人物,以及他与钟馗画作之间的故事。

筌一见,称其绝妙。

黄筌对钟馗画作的评价,进一步强调了其艺术价值。

谢恩讫。

黄筌对蜀主的感谢,体现了古代文人的礼仪。

昶谓曰:此钟馗若拇指掐鬼眼睛,则更校有力。

此句为蜀主对钟馗画作提出改进意见,体现了古代文人对艺术的追求。

试为我改之。

蜀主对黄筌的信任,以及对其绘画技艺的认可。

筌请归私第。

黄筌离开蜀主府,回到自己的住所。

数日看之不足。

黄筌对钟馗画作的研究,以及对绘画技艺的探索。

别絣绢素,画一钟馗,以拇指掐鬼眼睛。

黄筌根据蜀主的建议,创作了一幅新的钟馗画作。

并吴本一时进纳。

黄筌将新创作的钟馗画作与吴道子的原作一同呈献给蜀主。

昶问曰:比令卿改之,何为别画?

蜀主对黄筌为何创作另一幅钟馗画作表示疑问。

筌曰:吴道子所画钟馗,一身之力,气色眼貌,俱在第二指,不在拇指。

黄筌解释自己为何不直接修改吴道子的钟馗画作,认为吴道子的绘画技艺已经达到了极致。

所以不敢辄改。

黄筌对自己的谦逊态度,以及对吴道子绘画技艺的尊重。

筌今所画,虽不及古人,一身之力,意思并在拇指。

黄筌表达了自己在创作新钟馗画作时的思考,以及对绘画技艺的探索。

昶甚悦,赏筌之能。

蜀主对黄筌的赞赏,以及对他的绘画技艺的认可。

遂以彩缎银器,旌其别识。

蜀主对黄筌的奖励,体现了古代文人对人才的重视。

(出《野人闲话》)

此句说明上文内容出自《野人闲话》,为读者提供了文献来源。

杂编

此句为篇名,引出下文内容。

敬爱寺复有雉尾病龙,莫知画者谁氏。

此句描述了敬爱寺中一幅神秘的画作,以及其作者的不确定性。

绘素奇巧,皆入神之迹。

此句评价该画作的艺术价值,认为其绘制技巧高超,达到了神妙之境。

雉尾在东廓观音院,天王部从中,绯衣神人抱野鸡一只,遍而观之,势若飞动也。

此句进一步描绘了该画作的具体内容,以及其生动的表现力。

天王原作大王,只作身,据《剧谈录》改。

此句说明该画作的原名为《大王》,后经《剧谈录》记载,更名为《天王》。

原缺出处,明抄本作出《尚书谈录》,今见出《剧谈录》)

此句解释了该画作文献来源的不确定性,以及其出版情况。

国朝李嗣真评画云:顾画屈居第二。

此句引用了国朝李嗣真对顾恺之绘画的评价,认为顾恺之的绘画技艺在当时排名第一。

然虎头又伏卫协画北风图(此图尝在韩吏部家)。

此句描述了卫协的《北风图》,以及其收藏情况。

张弘靖平康里宅,乃崔司业融旧第。

此句介绍了张弘靖的住宅,以及其与崔司业的关系。

有司业题壁处犹在。

此句说明崔司业在张弘靖住宅中的题壁至今仍存。

(出《尚书故实》)

此句说明上文内容出自《尚书故实》,为读者提供了文献来源。

僧道芬,会稽人。

此句介绍了僧道芬的籍贯。

萦阳人郑町。

此句介绍了郑町的籍贯。

处士梁洽。

此句介绍了梁洽的身份。

处士项容。

此句介绍了项容的身份。

青州处士吴恬,一名汾,字建康。

此句介绍了吴恬的籍贯、名字和字号。

已上并画山水。

此句总结了上文提到的几位人物均擅长山水画。

道芬格高。

此句评价道芬的山水画风格。

郑町雅淡。

此句评价郑町的山水画风格。

梁洽美秀。

此句评价梁洽的山水画风格。

项容顽涩。

此句评价项容的山水画风格。

吴恬险巧,有画《山水录》,记平生所画在绢素者凡百余面。

此句介绍了吴恬的山水画作品《山水录》,以及其绘画数量。

传之好事。

此句说明吴恬的山水画作品流传较广。

自云:初梦有神人指授画法。

吴恬自称在梦中得到了神人的指导。

恬好为顽石,气象深险,能为云雨气象。

此句描述了吴恬的绘画风格,以及其对自然景观的描绘。

又有王默,师项容,风颠酒狂。

此句介绍了王默的师承关系,以及其性格特点。

松石虽有高奇,流俗所好。

此句评价王默的绘画风格,认为其作品具有独特之处。

醉后以头髻抵于绢素。

此句描述了王默的绘画方式,以及其独特的创作过程。

王默早年受笔法于台州郑虔。

此句介绍了王默的绘画技艺来源。

贞之末,于润州殁。

此句说明王默的去世时间和地点。

举柩若空,时人多言化去。

此句描述了王默去世时的情景,以及人们对他的评价。

平生大有奇事。

此句总结了王默一生的奇特经历。

顾著作知新亭监时,默请为海中都巡。

此句描述了王默在顾著作任新亭监时,请求担任海中都巡的故事。

问其意,云:要见海中山水耳。

王默表达了自己担任海中都巡的初衷。

为职半年后解去。

此句说明王默在海中都巡的任职时间。

尔后落笔有奇趣。

此句描述了王默在海中都巡任职结束后,绘画技艺的提升。

乃项生弟子耳。

此句说明王默是项容的弟子。

彦远从兄监察御史厚,与余具言此事。

此句介绍了彦远与监察御史厚之间的故事。

然余不甚觉默画有奇也。

此句说明作者对王默绘画技艺的评价。

(出《名画记》)

此句说明上文内容出自《名画记》,为读者提供了文献来源。

有别画者,与人同游寺。

此句描述了某位画家与他人的游寺经历。

看壁画音声一铺(铺原作幅,据明抄本改)曰:此凉州第几遍。

此句描述了壁画的内容,以及画家的评价。

不信,召乐官奏凉州。

此句说明画家对壁画内容表示怀疑,并召来乐官演奏凉州曲。

至画处,用指更无差异。

此句说明壁画与凉州曲的对应关系。

(出《卢氏杂说》)

此句说明上文内容出自《卢氏杂说》,为读者提供了文献来源。

故德州王使君椅家有笔一管约一寸,粗与常用笔管,两头各出半寸以来。

此句描述了王使君家的一支特制笔。

中间刻《从军行》一铺(铺原作幅,据明抄本改)。

此句说明了该笔的特殊之处,即在笔管上刻有《从军行》。

人马毛发屋木亭台远水,无不精绝。

此句评价了该笔上刻画的《从军行》画作,认为其描绘细腻,栩栩如生。

每一事刻从军行两句,若庭前琪树已堪攀,塞外征人殊未还是也。

此句说明了该笔上刻画的《从军行》画作的内容。

似非人功。

此句评价该笔上刻画的《从军行》画作,认为其技艺高超,非人力所能及。

其画迹若粉描,向明方可辨之。

此句说明了该笔上刻画的《从军行》画作的特点。

云,用鼠牙刻。

此句解释了该笔上刻画的《从军行》画作是如何制作的。

故崔郎中鋋文,有《王氏笔管记》是也。

此句说明了崔郎中鋋文对王氏笔管的记载。

类韩文公《画记》。

此句将王氏笔管与韩文公的《画记》相提并论。

椅,玄质子、绍孙,高雅博古,善琴阮。

此句介绍了王氏笔管的制作者。

余旧宅在东洛归德坊南街,厅屋是杏木梁。

此句描述了作者旧宅的地理位置和建筑特点。

西壁有韦旻郎中散马七疋,东壁有张旭草真踪数行。

此句描述了作者旧宅中的壁画。

旭世号张颠。

此句介绍了张旭的字号。

宅之东果园,《两京新记》是马周旧宅。

此句说明了作者旧宅东果园的历史背景。

(《出卢氏杂说》)

此句说明上文内容出自《卢氏杂说》,为读者提供了文献来源。

荥阳外郎赞宰万年日,有荷校者以贼呼之。

此句描述了荥阳外郎赞宰万年日时,发生的一起事件。

言尝绐妇人廉(廉原作盗,据唐阙史改)市马画。

此句说明了事件的起因。

赞责之,命取以视。

此句描述了荥阳外郎赞宰万年日对事件的处理。

则古丝烟晦,幅联三四。

此句描述了事件的现场情况。

蛮罽裁缥,斑繴皮轴。

此句进一步描述了事件的现场情况。

赞曰:是画也。

此句为荥阳外郎赞宰万年日对画作的评论。

太尉李公所宝惜,有赞皇图书篆焉。

此句说明了该画作的历史背景和收藏者。

人有七万购献牢盆者,得漕渠横梁梗舯倅职。

此句描述了该画作的价值。

因出妓于阁。

此句说明了该画作的去向。

又落民间。

此句说明了该画作最终的下落。

言是寇倖其不鉴,以卑价市之。

此句说明了该画作被低价出售的原因。

为妓人自他方归所诉,请以所亏价书罪。

此句说明了该画作与妓人之间的纠纷。

赞不能决。

此句说明了荥阳外郎赞宰万年日无法解决该纠纷。

时延寿里有水墨李处士,以精别画品游公卿门。

此句介绍了水墨李处士的背景。

召之辨之。

此句说明了水墨李处士被召来辨别画作。

瞪目三叹云:韩展之上品也。

此句为水墨李处士对画作的评论。

黄沙之情已具,丹笔之断尚疑。

此句进一步说明了水墨李处士对画作的评论。

会有赍籍自禁军来忍者。

此句说明了禁军来忍的情况。

赞以且异奸盗,非愿苛留,因并画径送。

此句说明了荥阳外郎赞宰万年日对禁军来忍的处理。

后永绝其耗。

此句说明了该事件最终的结果。

(出《唐阙史》)

此句说明上文内容出自《唐阙史》,为读者提供了文献来源。

晋以前目所不睹,难以平议。

此句说明了晋以前绘画艺术的状况。

晋以来,厥迹存者,可得而言。

此句说明了晋以来绘画艺术的发展。

顾长康、张僧繇、陆探微,异才间出,是为三祖。

此句介绍了晋以来三位著名的画家,并称其为三祖。

后世虽有作者,难可加焉。

此句说明了三祖在绘画史上的地位。

昔萧武帝博学好古,鸠集图画。

此句描述了萧武帝对绘画艺术的重视。

令朝臣攻丹青者,详其名氏,并定品第,藏于秘府,以备阅玩。

此句说明了萧武帝对绘画艺术的收藏和管理。

及侯景之乱,元帝迁都。

此句说明了侯景之乱对绘画艺术的影响。

而王府图书,悉归荆土。

此句说明了王府图书的去向。

洎周师来伐,帝悉焚之。

此句说明了周师来伐对绘画艺术的影响。

历周隋至国朝,重加购募,稍稍复出。

此句说明了绘画艺术在周隋至国朝时期的发展。

无何。

此句为过渡句。

遂盈秘府。

此句说明了绘画艺术在国朝时期的收藏情况。

长安初,张易之奏召天下名工,修葺图画。

此句描述了张易之对绘画艺术的重视。

潜以同色故帛,令各推所长,共成一事。

此句说明了张易之对绘画艺术的组织和管理。

仍旧缥轴,不得而别也。

此句说明了绘画艺术的收藏方式。

因而窃换。

此句说明了绘画艺术在收藏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张氏诛后,为少保薛稷所收。

此句说明了薛稷对绘画艺术的收藏。

稷败后,悉入岐王。

此句说明了薛稷败落后,绘画艺术的去向。

初不奏闻,窃有所虑,因又焚之。

此句说明了薛稷对绘画艺术的处理。

于是图画奇迹,荡然无遗矣。

此句说明了绘画艺术在薛稷处理后的状况。

(出《谭宾录》)

此句说明上文内容出自《谭宾录》,为读者提供了文献来源。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广记-卷二百一十四-画五》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25973.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