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李昉(925年-996年),宋代著名的文学家和历史学家,他在《太平广记》的编纂过程中,结合了当时的历史、文化和传说,广泛收录了中国古代的神话和民间故事。
年代:成书于宋代(约10世纪)。
内容简要:《太平广记》是李昉主编的中华文化和历史中一部重要的文献,收录了从古至宋代的各种神话、民间故事、传说、历史事件等。书中内容广泛,既有历史人物的传记,也有民间流传的故事、奇闻异事以及道家、佛家思想的结合。它为后代提供了丰富的文化资源,成为研究中国古代民间故事和历史传闻的重要工具。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广记-卷二十九-神仙二十九-原文
九天使者十仙子二十七仙姚泓李卫
公九天使者
唐开元中,玄宗梦神仙羽卫,千乘万骑,集于空中。有一人朱衣金冠,乘车而下,谒帝曰:“我九天采访,巡纠人间,欲于庐山西北,置一下宫,自有木石基址,但须工力而已。”帝即遣中使,诣山西北,果有基迹宛然。信宿,有巨木数千段,自然而至,非人所运。堂殿廊宇,随类致木,皆得足用。或云,此木昔九江王所采,拟作宫殿,沉在江州湓浦;至是神人运来,以供所用。庙西长廊,柱础架虚,在巨涧之上。其下汨流奔响,泓窅不测,久历年岁,曾无危垫。初作庙时,材木并至,一夕巨万,皆有水痕。门殿廊宇之基,自然化出,非人版筑。常有五色神光,照烛庙所,常如昼日。挥斤运工,略无余暇,人力忘倦,旬日告成。毕工之际,中使梦神人曰:“赭垩丹绿,庙北地中,寻之自得,勿须远求。”于是访之,采以充用,略无所缺。既而建昌渡有灵官五百余人,若衣道士服者,皆言诣使者庙。今图象存焉。初玄宗梦神人日,因召天台道士司马承祯,以访其事。承祯奏曰:“今名山岳渎血食之神,以主祭祠,太上虑其妄作威福,以害蒸黎,分命上真,监莅川岳,有五岳真君焉。又青城丈人为五岳之长,潜山九天司命立九天生籍,庐山九天使者执三天之符,弹劾万神,皆为五岳上司,盍各置庙,以斋食为飨。”玄宗从之。是岁,五岳三山,各置庙焉。(出《录异记》)
十仙子
唐玄宗尝梦仙子十余辈,御卿云而下列于庭,各执乐曲而奏之,其度曲清哉,真仙府之音也。及乐阕,有一仙人前而言曰:“陛下知此乐乎?此神仙《紫云曲》也。今愿传授陛下,为圣唐正始音。与夫咸池大夏,固不同矣。”玄宗喜甚,即传受焉。俄而寤,其余响犹若在听。玄宗遽命玉笛吹而习之,尽得其节奏;然嘿不泄。及晓,听政于紫宸殿,宰臣姚崇、宋璟入,奏事于御前,玄宗俯若不闻。二相惧,又奏之。玄宗即起,卒不顾二相。二相益恐,趋出。时高力士侍于玄宗,即奏曰:“宰相请事,陛下宜面决可否。向者崇、璟所言,皆军国大政,而陛下卒不顾,岂二相有罪乎?”玄宗笑曰:“我昨夕梦仙人奏乐曰《紫云曲》,因以授我,我失其节奏,由是嘿而习之,故不暇听二相奏事。”即于衣中出玉笛,以示力士。是日力士至中书,以事语于二相。二相惧少解。曲后传于乐府。(出《神仙感遇传》,陈校本作出《宣室志》)
二十七仙
唐开元中,玄宗皇帝昼景宴居,昏然思寐,梦二十七仙人云:“我等二十八宿也,一人寓直,在天不下。我等寄罗底间三年矣,与陛下镇护国界,不令戎虏侵边。众仙每易形混迹游处耳。”既寤,敕天下山川郡县,有‘罗底’字处访之,竟不能得。他夕又梦云:“有音乐处是也。”再(“再”字原缺,据明抄本、陈校本补。)诏访焉。于宁州东南五里,有地名罗川,川上有县,县以川名。有罗州山,相传有洞穴,而翳荟不通。樵牧者闻音乐之声。诏使寻之,久而不见。忽有白兔出于林中,径入崖下。寻所入而得嵌窦焉。石室宽博,中有石像二十七真,得之以进。乃于内殿设位,晨夕焚香,躬自瞻谒。命夹紵工作二十七像,送于本洞。于其处置通圣观,改县为真宁以旌之。赐宝香及炉,炉今犹在。乡里之人言:“昔年有底老者,不知所来,庞眉皓发,异于他叟。或出或处,乡俗咸敬之。于山下卖酒,常有异人来饮。或药童樵父,来往其家。一旦众人谓底老曰:“加其酝,更一饮,不复来矣。”如其言,加酿以待焉。酿熟,群仙果至,饮酣,居下者一人,与坐云:“我请刻众仙之形,以留于世。”乃取石二十七片。刻成二十七人。俄顷之间,备得众仙真容,置于洞中,依饮时列坐。皆志仙之名氏于其背。安讫而散去。底老亦不复知所之。时人咸谓仙举也。底老者,疑其氐宿耳。后著作郎东门诰,为赞序以纪之。(出《神仙感遇传》)
姚泓
唐太宗年,有禅师行道精高,居于南岳。
忽一日。见一物人行而来,直至僧前,绿毛覆体。
禅师惧,谓为枭之属也;细视面目,即如人也。
僧乃问曰:‘檀越为山神耶?野兽耶?复乃何事而特至此?贫道禅居此地,不扰生灵,神有知,无相恼也。’
良久,其物合掌而言曰:‘今是何代?’
僧曰:‘大唐也?’
又曰:‘和尚知晋宋乎?自不知有姚泓乎?’
僧曰:‘知之。’
物曰:‘我即泓也。’
僧曰:‘吾览晋史,言姚泓为刘裕所执,迁姚宗于江南,而斩泓于建康市。据其所记,泓则死矣,何至今日子复称为姚泓耶!’
泓曰:‘当尔之时,我国实为裕所灭,送我于建康市,以徇天下;奈何未及肆刑,我乃脱身逃匿。裕既求我不得,遂假一人貌类我者斩之,以立威声,示其后耳。我则实泓之本身也。’
僧因留坐,语之曰:‘史之说岂虚言哉?’
泓笑曰:‘和尚岂不闻汉有淮南王刘安乎,其实升仙,而迁、固状以叛逆伏诛。汉史之妄,岂复逾于后史耶?斯则史氏妄言之证也。’
我自逃窜山野,肆意游行,福地静庐,无不探讨。
既绝火食,远陟此峰,乐道逍遥,唯餐松柏之叶。
年深代久,遍身生此绿毛,已得长生不死之道矣。
僧又曰:‘食松柏之叶,何至生毛若是乎?’
泓曰:‘昔秦宫人遭乱避世,入太华之峰,饵其松柏,岁祀浸久,体生碧毛尺余。
或逢世人,人自惊异,至今谓之毛女峰。
且上人颇信古,岂不详信之乎?’
僧因问请须所食。
泓言:‘吾不食世间之味久矣,唯饮茶一瓯。’
仍为僧陈晋宋历代之事,如指诸掌。
更有史氏阙而不书者,泓悉备言之。
既而辞僧告去,竟不复见耳。(出《逸史》)
李卫公
苏州常熟县元阳观单尊师,法名以清。
大历中,常往嘉兴。
入船中,闻香气颇甚,疑有异人。
遍目舟中客,皆贾贩之徒,唯船头一人,颜色颇殊,旨趣恬静。
单君至中路,告船人,令易席座船头,就与言也。
既并席之后,香气亦甚。
单君因从容问之。
答曰:‘某本此地人也,少染大风,眉发皆落,自恶不已,遂私逃于深山,意任虎豹所食。’
数日,山路转深,都无人迹。
忽遇一老人问曰:‘子何人也,远入山谷。’
某具述本意。
老人哀之。
视曰:‘汝疾得吾,今能差矣。可随吾行。’
因随老人行,入山十余里,至一涧,过水十余步,豁然广阔,有草堂数间。
老人曰:‘汝未可便入,且于此堂中待一月日,后吾自来看汝。’
因遗丸药一裹,令服之。
又云:‘此堂中有黄精、百合、茯苓、薯蓣、枣、栗、苏、蜜之类,恣汝所食。’
某入堂居,老人遂行,更入深去。
某服药后,亦不饥渴,但觉身轻。
如是凡经两月日,老人方至。
见其人笑曰:‘尔尚在焉,不亦有心哉!汝疾已差,知乎?’
曰:‘不知。’
老人曰:‘于水照之。’
鬓眉皆生矣,色倍少好。
老人曰:‘汝未合久居此。既服吾药,不但祛疾,可长生人间矣。
且修行道术,与汝二十年后为期。’
因令却归人间。
临别,某拜辞曰:‘不审仙圣复何姓名,愿垂告示。’
老人曰:‘子不闻唐初卫公李靖否!即吾身是也。’
乃辞出山。
今以所修恐未合圣旨,年限将及,再入山寻师耳。
单君因记其事,为人说之。(出《原仙记》,明抄本作出《原化记》)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广记-卷二十九-神仙二十九-译文
九天使者十仙子二十七仙姚泓李卫
公九天使者:唐玄宗开元年间,梦见神仙的羽卫,成千上万骑马聚集在空中。其中一人穿着红衣戴着金冠,乘着车来到皇帝面前说:‘我是九天使者,巡视人间,想在庐山西北建一座宫观,已经有木石的基础,只是需要人力。’皇帝立即派遣使者前往庐山西北,果然有基础痕迹。过了几天,有成千上万的巨木自然出现,不是人力所能搬运。殿堂廊宇,所需木材都自然出现,足够使用。有人说,这些木材以前是九江王采集的,准备建造宫殿,沉在了江州的湓浦;到这时神仙将其运来供使用。庙西的长廊,柱础架在巨涧之上。其下流水奔腾,深不可测,历经岁月,从未有过危险。最初建造庙宇时,木材一并到来,一夜之间就有数万根,上面都有水痕。门殿廊宇的基础,自然形成,不是人工堆砌。常有五彩神光,照亮庙宇,如同白天。挥动斧头劳作,几乎无暇休息,人力忘记疲劳,十天内完工。工程完毕时,使者梦见神人说:‘赭色、丹色、绿色,庙北地中可以找到,不必远求。’于是寻找,采集来用于建造,没有缺少。不久,建昌渡有五百余位灵官,都穿着道士服装,说他们是来使者庙的。现在画像还在。最初玄宗梦见神人,于是召唤天台道士司马承祯,询问此事。承祯上奏说:‘现在名山岳渎的祭祀之神,由太上真君管理,担心他们滥用权力,伤害百姓,因此派遣上真仙监临川岳,有五岳真君。又有青城丈人是五岳之长,潜山九天司命立九天生籍,庐山九天使者执掌三天之符,弹劾万神,都是五岳的上级,为何不各自建庙,以斋食为祭品。’玄宗同意了。这一年,五岳三山,各自建了庙宇。(出自《录异记》)
十仙子:唐玄宗曾梦见十多位仙子,乘坐云彩在庭院下方排列,各自拿着乐曲演奏,曲调清妙,真是仙府之音。等到音乐结束后,有一位仙人上前说:‘陛下知道这首乐吗?这是神仙的《紫云曲》。现在愿意传授陛下,作为圣唐的正音。与咸池大夏等乐曲固不相同。’玄宗非常高兴,立即接受传授。不久醒来,余音仍在耳边。玄宗立刻命令玉笛吹奏并学习,完全掌握了节奏;但是没有泄露出去。等到早上,在紫宸殿处理政务,宰相姚崇、宋璟上奏,玄宗低头仿佛没听见。两位宰相害怕,又上奏。玄宗起身,不顾两位宰相。两位宰相更加恐惧,匆忙退出。当时高力士在玄宗身边,就上奏说:‘宰相有事情请求,陛下应该亲自决定。刚才姚崇、宋璟所说,都是国家大政,而陛下却毫不理会,难道两位宰相有罪吗?’玄宗笑着说:‘我昨晚梦见仙人演奏《紫云曲》,因此传授给我,我失去了节奏,所以默默学习,所以没有时间听两位宰相的奏事。’于是从衣服中拿出玉笛,给力士看。这一天力士到中书省,把这件事告诉了两位宰相。两位宰相的恐惧稍微缓解。这首曲子后来传到了乐府。(出自《神仙感遇传》,陈校本作出《宣室志》)
二十七仙:唐玄宗开元年间,白天宴居,昏昏欲睡,梦见二十七位仙人说:‘我们等是二十八宿,一人值班,在天上不下凡。我们在罗底这个地方住了三年,保护陛下国界,不让戎虏侵犯边疆。众仙经常变换形态,混迹游玩。’醒来后,命令天下山川郡县,有‘罗底’字的地方去寻找,最终没有找到。另一晚又梦见说:‘有音乐的地方就是。’再次下诏寻找。在宁州东南五里,有地名罗川,川上有个县,县名以川命名。有罗州山,传说有洞穴,但草木遮蔽,无法通行。樵夫牧民听到音乐声。下诏派人寻找,很久都没有找到。突然有一只白兔从林中出来,径直进入山崖下。跟着兔子进入,发现了一个石洞。石室宽敞,中有二十七尊石像。将它们进献给皇帝。于是在内殿设立位置,早晚烧香,亲自瞻仰拜谒。命令工匠制作二十七尊像,送到本洞。在其处设立通圣观,改县名为真宁以示纪念。赐予宝香和香炉,香炉现在还在。乡里的人说:‘以前有个底老者,不知从哪里来,眉毛头发雪白,与其他老人不同。有时出现,有时消失,乡里的人都尊敬他。他在山下卖酒,常有异人来喝。或者药童樵夫,来往他家。有一天众人告诉底老:‘加酒,再喝一次,就不再来了。’按照他的话,加酒等待。酒熟了,群仙果然到来,畅饮,其中一位坐在下面说:‘我请雕刻众仙的形象,留在世间。’于是取来二十七块石头。刻成二十七人。不久之间,众仙的真容都刻好了,放在洞中,按照喝酒时的样子排列坐着。都在他们的背上写上仙人的名字。安置完毕后,他们散去。底老也不再知所去向。当时的人都认为他成仙了。底老者,怀疑他是氐宿。后来著作郎东门诰,为这件事写了赞序。(出自《神仙感遇传》)
姚泓:暂无翻译内容。
唐太宗年间,有一位禅师修行精深,住在南岳。有一天,他看到一个穿着绿毛的人走来,一直走到他面前。禅师害怕,以为那是恶鸟的同类;仔细一看,那人的面容却像人一样。僧人于是问道:“施主是山神吗?野兽吗?为何特意来到这里?我在这禅修,不打扰生灵,如果神明有知,也不会来烦扰我。”过了一会儿,那东西合掌说道:“现在是哪个朝代?”僧人说:“是大唐。”那东西又问:“和尚知道晋朝和宋朝吗?不知道有姚泓这个人吗?”僧人说:“知道。”那东西说:“我就是姚泓。”僧人说:“我看过晋史,上面说姚泓被刘裕抓住,把姚宗迁到江南,在建康市处死了姚泓。按照史书记载,姚泓已经死了,怎么现在还称他为姚泓呢!”姚泓说:“在那个时候,我的国家确实被刘裕灭掉了,我被送到建康市,准备示众;但还没等我被处决,我就逃脱了。刘裕找不到我,就找了一个长得像我的人杀了,以此立威,向后人示威。我确实是姚泓本人。”僧人因此请他坐下,对他说:“史书的记载难道是假的吗?”姚泓笑着说:“和尚难道没听说过汉朝的淮南王刘安吗?他其实已经成仙了,但班固和司马迁在史书中却说他因为叛逆而被处死。汉朝的史书都是假的,难道比后来的史书还假吗?这就是史书胡说的证据。我从逃到山野之后,随意游历,探索过许多福地静庐。既然已经不吃烟火食,就远离尘世,攀登此山,享受道家逍遥,只吃松柏的叶子。时间久了,全身长出了这些绿毛,已经得到了长生不死的道术。”僧人又问:“吃松柏叶子,怎么会长出这么多的毛呢?”姚泓说:“以前秦朝宫中的女子遇到乱世,逃到太华山,吃那里的松柏,年岁久了,身体长出了尺多长的碧毛,被人称为毛女峰。而且和尚很相信古事,难道不相信我吗?”僧人因此问他需要吃什么。姚泓说:“我已经很久不吃世间的食物了,只喝一杯茶。”他还向僧人讲述了晋朝和宋朝历代的事情,就像数自己的手掌一样清楚。还有史书上没有记载的,姚泓都详细地说了。最后,他告别僧人离开,再也没有出现过。(出自《逸史》)
李卫公
苏州常熟县元阳观的单尊师,法号以清。在大历年间,他经常去嘉兴。有一天,他上船后闻到一股很浓的香气,怀疑有异人。他环顾四周,发现船上的客人都像是商人,只有船头一个人,脸色与众不同,态度平和。单尊师走到半路,告诉船夫,让他换到船头,然后和他交谈。两人并排坐下后,香气也更浓了。单尊师于是随意地问他。那人回答说:“我本来是这个地方的人,小时候得了大病,眉毛和头发都掉了,自己觉得很恶心,就偷偷逃到深山里,心想任由虎豹吃掉我。几天后,山路越来越深,几乎没有人迹。突然遇到一个老人问:‘你是谁,为什么远道而来进入山谷。’我把我的来意告诉了他。老人同情我。他看了看我说:‘你的病可以治好,现在就跟我走吧。’于是我就跟着老人走了,走了十多里路,到了一个山涧,过了十几步水,突然开阔起来,有几间草屋。老人说:‘你现在还不能进去,先在这里等一个月,我过来看你。’然后他给了我一包药丸,让我服用。他又说:‘这个堂子里有黄精、百合、茯苓、薯蓣、枣、栗、苏、蜜等东西,你想吃什么就吃什么。’我进了堂子住下,老人就走了,继续往深处走。我吃了药后,也不觉得饿渴,只是觉得身体轻了。就这样过了两个月,老人才回来。他看到我笑着说:‘你还在这儿,不是有心人吗?你的病已经好了,你知道吗?’我说:‘不知道。’老人说:‘你去水边照照。’我发现我的眉毛和头发都长出来了,脸色比以前年轻多了。老人说:‘你不应该久居这里。既然服了我的药,不仅病好了,还可以在人间长生不老。而且修行道术,我们约定二十年后见。’于是他让我回到人间。临别时,我向他拜别说:‘不知道仙圣叫什么名字,希望告诉我。’老人说:‘你没听说过唐朝初年的李卫公李靖吗?我就是他。’于是我就离开了山。现在我觉得我所修的道恐怕不符合圣旨,年限快到了,所以我再进山找师傅。”单尊师因此记下了这件事,后来向别人说了。(出自《原仙记》,明抄本作出《原化记》)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广记-卷二十九-神仙二十九-注解
九天使者:九天使者,指九天神使,道教中九天为天界最高层次,九天使者则是负责巡视人间的神灵,代表天意。在唐玄宗的梦中,九天使者代表的是天界的巡视者,他们负责监督人间的秩序。
朱衣金冠:朱衣金冠,指穿着朱红色衣服、戴着金色冠冕的神仙形象,通常用来形容尊贵或神圣的人物。
庐山:庐山,位于江西省,是中国著名的名山之一,也是道教圣地之一,历史上许多文人墨客和道教徒都曾在此修炼。
上真:上真,道教用语,指地位高贵的神仙。
五岳真君:五岳真君,指五岳(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的山神,是道教中守护五岳的神灵。
青城丈人:青城丈人,指青城山(位于四川省都江堰市)的守护神,青城山是道教名山之一。
潜山九天司命:潜山九天司命,指潜山(位于安徽省)的九天神使,司命是道教中掌管生死的天神。
三天之符:三天之符,指九天使者执掌的三天神符,具有法力,能够弹劾万神。
咸池大夏:咸池大夏,指古代神话中的音乐,咸池是古代神话中的湖泊,大夏则是古代神话中的音乐。
罗底:罗底,指一种地方名称,在唐玄宗的梦中,罗底是二十七仙居住的地方。
氐宿:氐宿,指古代星宿之一,这里可能是指底老的身份与星宿有关,暗示他可能是仙人或神仙使者。
唐太宗:唐朝的第二位皇帝,名李世民,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明君之一,他在位期间推行了一系列政治、经济、文化改革,被誉为‘贞观之治’。
禅师:指佛教中的修行者,专注于禅修,追求心灵的清净与觉悟。
南岳:指中国湖南省的衡山,是中国五岳之一,也是佛教圣地之一。
檀越:佛教用语,指施主,即布施者。
枭:一种猛禽,古代传说中认为是不祥之兆。
姚泓:晋朝末年的割据政权后秦的皇帝,后被刘裕所灭。
刘裕:南北朝时期南朝宋的开国皇帝,以武力统一南北,结束了长达近百年的分裂局面。
建康市:古代南京的别称,刘裕曾在建康市斩杀姚泓。
汉有淮南王刘安:刘安是西汉时期的人物,传说他修炼成仙,与文中的姚泓提及的史实不符。
迁、固:指西汉史学家司马迁和班固,分别著有《史记》和《汉书》,是古代中国历史的重要文献。
太华之峰:指华山,是中国五岳之一,也是道教圣地之一。
黄精、百合、茯苓、薯蓣、枣、栗、苏、蜜:这些都是古代中医认为具有滋补功效的草药和食物。
卫公李靖:唐朝初年的著名军事家和政治家,被誉为‘天策上将’。
修行道术:指修炼道教或佛教的修炼方法,以求长生不老或精神上的升华。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广记-卷二十九-神仙二十九-评注
唐太宗年,有禅师行道精高,居于南岳。忽一日。见一物人行而来,直至僧前,绿毛覆体。
此段描述了禅师的日常生活以及突然遭遇的奇异事件。‘行道精高’展现了禅师深厚的修行,而‘忽一日’则突出了事件的偶然性。‘绿毛覆体’这一形象生动地描绘了神秘访客的特征,为后续的对话和故事发展埋下伏笔。
禅师惧,谓为枭之属也;细视面目,即如人也。
这里禅师的心理活动被细腻地刻画出来。‘惧’字表达了禅师的惊恐,而‘谓为枭之属也’则反映了他的误解。‘细视面目,即如人也’则揭示了神秘访客的真实身份,为故事增添了神秘色彩。
僧乃问曰:‘檀越为山神耶?野兽耶?复乃何事而特至此?贫道禅居此地,不扰生灵,神有知,无相恼也。’
僧人的提问体现了他的智慧和对未知事物的探求。‘檀越’是对访客的尊称,‘山神’和‘野兽’则是他对访客身份的猜测。‘不扰生灵’体现了禅师的慈悲心,也为访客的自我介绍提供了契机。
良久,其物合掌而言曰:‘今是何代?’僧曰:‘大唐也?’又曰:‘和尚知晋宋乎?自不知有姚泓乎?’僧曰:‘知之。’物曰:‘我即泓也。’
访客的自我介绍和提问,展现了其博学多才的一面。‘今是何代’和‘和尚知晋宋乎’等问句,暗示了访客跨越时空的身份。‘我即泓也’则揭示了访客的真实身份,为故事增添了历史背景。
僧曰:‘吾览晋史,言姚泓为刘裕所执,迁姚宗于江南,而斩泓于建康市。据其所记,泓则死矣,何至今日子复称为姚泓耶!’泓曰:‘当尔之时,我国实为裕所灭,送我于建康市,以徇天下;奈何未及肆刑,我乃脱身逃匿。裕既求我不得,遂假一人貌类我者斩之,以立威声,示其后耳。我则实泓之本身也。’
这段对话揭示了姚泓的真实身份和遭遇。‘吾览晋史’表明僧人熟悉历史,而‘据其所记’则强调了史料的权威性。姚泓的自我辩护,不仅揭示了历史的真相,也体现了其坚韧不拔的精神。
僧因留坐,语之曰:‘史之说岂虚言哉?’泓笑曰:‘和尚岂不闻汉有淮南王刘安乎,其实升仙,而迁、固状以叛逆伏诛。汉史之妄,岂复逾于后史耶?斯则史氏妄言之证也。’
姚泓对历史的看法,反映了他的智慧和独立思考的能力。他以淮南王刘安为例,指出历史的记载并不完全可靠,为故事增添了哲学深度。
我自逃窜山野,肆意游行,福地静庐,无不探讨。既绝火食,远陟此峰,乐道逍遥,唯餐松柏之叶。
这段描述展现了姚泓超脱世俗的生活态度。‘逃窜山野’和‘肆意游行’体现了他的自由精神,而‘绝火食’和‘餐松柏之叶’则表明了他的修行方式。
昔秦宫人遭乱避世,入太华之峰,饵其松柏,岁祀浸久,体生碧毛尺余。
这段描述通过历史典故,进一步丰富了故事的内容。‘昔秦宫人’和‘饵其松柏’等词语,为读者展现了一个古老而神秘的世界。
单君因记其事,为人说之。
故事以单君的记录作为结尾,既体现了故事的真实性,也留给读者无限的遐想空间。
苏州常熟县元阳观单尊师,法名以清。大历中,常往嘉兴。
此段描述了单尊师的日常生活,为后续的故事发展奠定了基础。
入船中,闻香气颇甚,疑有异人。遍目舟中客,皆贾贩之徒,唯船头一人,颜色颇殊,旨趣恬静。
单尊师在船上闻到异香,引起了他的好奇心。‘颜色颇殊,旨趣恬静’则描述了神秘访客的特征,为故事增添了神秘色彩。
单君至中路,告船人,令易席座船头,就与言也。
单尊师主动与访客交流,展现了其开放和友好的性格。
既并席之后,香气亦甚。单君因从容问之。
这段对话展现了单尊师的从容和自信,也为访客的自我介绍提供了机会。
答曰:‘某本此地人也,少染大风,眉发皆落,自恶不已,遂私逃于深山,意任虎豹所食。
访客的自我介绍,揭示了其不幸的遭遇和坚定的意志。
数日,山路转深,都无人迹。忽遇一老人问曰:‘子何人也,远入山谷。’某具述本意。
这段描述展现了访客在深山中的孤独和绝望,以及遇到老人后的希望。
老人哀之。视曰:‘汝疾得吾,今能差矣。可随吾行。’因随老人行,入山十余里,至一涧,过水十余步,豁然广阔,有草堂数间。
老人的出现,为访客带来了希望和改变。‘豁然广阔’和‘草堂数间’则描绘了一个美好的新世界。
老人曰:‘汝未可便入,且于此堂中待一月日,后吾自来看汝。’因遗丸药一裹,令服之。
老人为访客安排了治疗和等待的计划,展现了其慈悲和智慧。
又云:‘此堂中有黄精、百合、茯苓、薯蓣、枣、栗、苏、蜜之类,恣汝所食。’某入堂居,老人遂行,更入深去。
这段描述展现了访客在堂中的生活,以及老人的细心安排。
某服药后,亦不饥渴,但觉身轻。如是凡经两月日,老人方至。
访客在老人的帮助下,身体得到了恢复,展现了修行的神奇效果。
见其人笑曰:‘尔尚在焉,不亦有心哉!汝疾已差,知乎?’曰:‘不知。’老人曰:‘于水照之。’鬓眉皆生矣,色倍少好。
老人的话语和访客的变化,进一步强调了修行的神奇效果。
老人曰:‘汝未合久居此。既服吾药,不但祛疾,可长生人间矣。且修行道术,与汝二十年后为期。’因令却归人间。
老人为访客制定了长生的计划,展现了修行的终极目标。
临别,某拜辞曰:‘不审仙圣复何姓名,愿垂告示。’老人曰:‘子不闻唐初卫公李靖否!即吾身是也。’乃辞出山。
访客询问老人的身份,老人以唐初名将李靖自居,为故事增添了历史和文化背景。
今以所修恐未合圣旨,年限将及,再入山寻师耳。
访客表达了自己对修行的追求和对未来的期望,为故事留下了悬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