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李昉(925年-996年),宋代著名的文学家和历史学家,他在《太平广记》的编纂过程中,结合了当时的历史、文化和传说,广泛收录了中国古代的神话和民间故事。
年代:成书于宋代(约10世纪)。
内容简要:《太平广记》是李昉主编的中华文化和历史中一部重要的文献,收录了从古至宋代的各种神话、民间故事、传说、历史事件等。书中内容广泛,既有历史人物的传记,也有民间流传的故事、奇闻异事以及道家、佛家思想的结合。它为后代提供了丰富的文化资源,成为研究中国古代民间故事和历史传闻的重要工具。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广记-卷九十五-异僧九-原文
洪昉禅师相卫间僧道林净满法通
洪昉禅师
陕州洪昉,本京兆人。幼而出家,遂证道果。
志在禅寂,而亦以讲经为事,门人常数百。
一日,昉夜初独坐,有四人来前曰:
“鬼王今为小女疾止造斋,请师临赴。”
昉曰:
“吾人汝鬼,何以能至?”
四人曰:
“阇梨但行,弟子能致之。”
昉从之。
四人乘马,人持绳床一足,遂北行。
可数百里,至一山,山腹有小朱门。
四人请昉闭目,未食顷,人曰:
“开之。”
已到王庭矣。
其宫阙室屋,崇峻非常,侍卫严饰,颇侔人主。
鬼王具冠衣,降阶迎礼。
王曰:
“小女久疾,今幸而痊。欲造小福,修一斋,是以请师临顾。斋毕,自令侍送无虑。”
于是请入宫中。
其斋场严饰华丽,僧且万人,佛像至多,一如人间事。
昉仰视空中,不见白日,如人间重阴状。
须臾,王夫人后宫数百人,皆出礼谒。
王女年十四五,貌独病色,昉为赞礼愿毕。
见诸人持千余牙盘食到,以次布于僧前。
坐昉于大床,别置名馔,馔甚香洁。
昉且欲食之,鬼王白曰:
“师若常住此,当餐鬼食;不敢留师,请不食。”
昉惧而止。
斋毕,余食犹数百盘。
昉见侍卫臣吏向千人,皆有欲食之色,昉请王赐之余食。
王曰:
“促持去,赐之。”
诸官拜谢,相顾喜笑,口开达于两耳。
王因跪曰:
“师既惠顾,无他供养,有绢五百匹奉师,请为受八关斋戒。”
师曰:
“鬼绢纸也,吾不用之。”
王曰:
“自有人绢奉师。”
因为受八关斋戒。
戒毕,王又令前四人者,依前送之。
昉忽开目,已到所居,天犹未曙。
门人但为入禅,不觉所适。
昉忽开目,命火照床前,五百绢在焉。
弟子问之,乃言其故。
昉既禅行素高,声价日盛,顷到鬼所,但神往耳,其形不动。
未几晨坐,有一天人,其质殊丽,拜谒请曰:
“南天王提头赖吒,请师至天供养。”
昉许之。
因敷天衣坐昉,二人执衣,举而腾空,斯须已到。
南天王领侍从,曲躬礼拜曰:
“师道行高远,诸天愿睹师讲诵,是以辄请师。”
因置高座坐肪。
其道场崇丽,殆非人间,过百千倍。
天人皆长大,身有光明。
其殿堂树木,皆是七宝,尽有光彩,夺人目睛。
昉初到天,形质犹人也,见天王之后,身自长大,与天人等。
设诸珍馔,皆自然味,甘美非常。
食毕,王因请入宫,更设供具,谈话款至,其侍卫天官兼鬼神甚众。
后忽言曰:
“弟子欲至三十三天议事,请师且少留。”
又戒左右曰:
“师欲游览,所在听之,但莫使到后园。”
再三言而去。
去后,昉念曰:
“后园有何利,而不欲吾到之。”
伺无人之际,窃至后园。
其园甚大,泉流池沼,树林花药,处处皆有,非人间所见。
渐渐深入,遥闻大声呻(呻原作叫,据明抄本改)叫,不可忍听。
遂到其旁,见大铜柱,径数百尺,高千丈,柱有穿孔,左右傍达。
或有银铛锁其项,或穿其胸骨者,至有数万头,皆夜叉也。
锯牙钩爪,身倍于天人。
见禅师至,叩头言曰:
“我以食人故,为天王所锁。今乞免我。我若得脱,但人间求他食,必不敢食人为害。”
为饥渴所逼,发此言时,口中火出。
问其锁早晚,或云毗婆师尸佛出世时,动则数千万年。
亦有三五辈老者,志诚恳。
僧许解其缚而遽还。
斯须王至,先问:
“师颇游后园乎?”
左右曰:
“否。”
王乃喜,坐定。
昉曰:
“适到后园,见锁众生数万,彼何过乎?”
王曰:
“师果游后园。然小慈是大慈之贼,师不须问。”
昉又固问,王曰:
“此诸恶鬼,常害于人,唯食人肉。非诸天防护,世人已为此鬼食尽。此皆大恶鬼,不可以礼待,故锁之。”
昉曰:
“适见三五辈老者,发言颇诚,言但于人间求他食。请免之。若此曾不食人,余者亦(亦下原有不字,据明抄本删)可舍也?”
王曰:
“此鬼言不可信。”
昉固请。
王目左右,命解老者三五人来。
俄而解至,叩头言曰:
“蒙恩释放,年已老矣。今得去,必不敢扰人。”
王曰:
“以禅师故,放汝到人间。若更食人,此度重来,当令若死。”
皆曰:
“不敢。”
于是释去。
未久,忽见王庭前有神至,自称山岳川渎之神。
被甲,面金色,奔波而言曰:
“不知何处,忽有四五夜叉到人间,杀人食甚众。不可制,故白之。”
王谓昉曰:
“弟子言何如?适语师,小慈是大慈之贼。此等恶鬼,言宁可保。”
王语诸神曰:
“促擒之。”
俄而诸神执夜叉到。
王怒:
“何违所请?”
命斩其手足,以铁锁贯脑,曳去而锁之。
昉乃请还,又令前二人送至寺。
寺已失昉二七日,而在天犹如少顷。
昉于陕城中,选空旷地造龙光寺,又建病坊,常养病者数百人。
寺极崇丽,远近道俗,归者如云。
则为释提柏国(明抄本柏国作恒因)所请矣。
昉晨方漱,有夜叉至其前,左肩头负五色毯而言曰:
“帝释(帝释原本作释迦,据许本改)天王,请师讲大涅槃径。”
昉默然还座,夜叉遂挈绳床,置于左膊曰:
“请师合目。”
因举其左手,而伸其右足,曰:
“请师开目。”
视之,已到善法堂。
禅师既到天堂,天光眩目,开不能得。
天帝曰:
“师念弥勒佛。”
昉遽念之,于是目开不眩。
而人身卑小,仰视天形,不见其际。
天帝又曰:
“禅师又念弥勒佛,身形当大。”
如言念之,三念而身三长,遂与天等。
天帝与诸天礼敬言曰:
“弟子闻师善讲大涅槃经,为日久矣。今诸死钦仰,敬设道场,故请大师讲经听受。”
昉曰:
“此事诚不为劳,然病坊之中,病者数百,待昉为命。常行乞以给之,今若流连讲经,病者必死。昉不能舍也。”
经,人间动涉年月,恐病人馁死。今也固辞。
天帝曰:‘道场已成,斯愿已久,固请大师勿为辞也。’
昉不可。
忽空中有大天人,身又数倍于释,天帝敬起迎之。
大天人言曰:‘大梵天王有敕。’
天帝怃然曰:‘本欲留师讲经,今梵天有敕不许。然师已至,岂不能暂开经卷,少讲经旨,令天人信受。’
昉许之。
于是置食,食器皆七宝,饮食香美,精妙倍常。
禅师食(食原作日,据陈校本改)已,身诸毛孔,皆出异光,毛孔之中,尽能观见诸物。
方悟天身腾妙也。
既登高座,敷以天衣,昉遂登座。
其善法堂中,诸天数百千万,兼四天王,各领徒众,同会听法。
阶下左右,则有龙王夜叉诸鬼神非人等,皆合掌而听。
昉因开涅槃经首,讲一纸余。
言辞典畅,备宣宗旨。
天帝大称赞功德。
开经毕,又令前夜叉送至本寺。
弟子失昉,已二十七日矣。
按佛经,善法堂在欢喜园,天帝都会。
天王之正殿也。
其堂七宝所作,四壁皆白银。
阶下泉池交注,流渠映带。
其果木(明抄本,陈校本果木作渠水)皆与树行相直,宝树花果,亦皆奇异。
所有物类,皆非世人所识。
昉略言其梗概,阶下宝树,行必相直,每相表里,必有一泉。
夤缘枝间,自叶流下,水如乳色,味佳于乳,下注树根,洒入渠中。
诸天人饮树本中泉,其溜下者。
众鸟同饮。
以黄金为地,地生软草,其软如绵。
天人足履之,没至足,举后其地自平。
其鸟数百千,色各无定相。
入七宝林,即同其树色。
其天中物皆自然化生,若念食时,七宝器盛食即至。
若念衣时,宝衣亦至。
无日月光,一天人身光,逾于日月。
须至远处,飞空而行,如念即到。
肪既睹其异,备言其见,乃请画图为屏风,凡二十四扇。
观者惊骇。
昉初到寺,毛孔之中,尽能见物。
既而弟子进食,食讫,毛孔皆闭如初。
乃知人食天食,精粗之分如此。
昉即尽出天中之相,人以为妖。
时则天在位,为人告之。
则天命取其屏,兼征昉。
昉既至,则天问之而不罪也,留昉宫中。
则天手自造食,大申供养。
留数月。
则天谓昉曰:‘禅师遂无一言教弟子乎?’
昉不得已,言曰:‘贫道唯愿陛下无多杀戮,大损果报。其言唯此。’
则天信受之,因赐墨敕:‘昉所行之处,修造功德,无(无原本作吾既二字,据陈校本改)得遏止。’
昉年过下寿,如入禅定,遂卒于陕中焉。(出《纪闻》)
相卫间僧
相卫间有僧,自少博习经论,善讲说。
每有讲筵,自谓超绝,然而听者稀少,财利寡薄。
如此积年,其僧不愤。
遂将经论,遍历名山,以访知者,后至衡岳寺,憩泊月余,常于寺闲斋独坐,寻绎经论。
又自咎曰:‘所晓义理,无乃乖于圣意乎?’
沉思之次,忽举头见一老僧,杖锡而入曰:‘师习读何经论?穷究何义理?’
僧疑是异人,乃述其由,兼自咎曰:‘傥遇知者,分别此事,即钳口结舌,不复开演耳。’
老僧笑曰:‘师识至广,岂不知此义,‘大圣犹不能度无缘之人。’况其初心乎?’
师只是与众僧无缘耳。
僧曰:‘若然者,岂终世如此乎?’
老僧曰:‘吾试为尔结缘。’因问师今有几许赀粮,僧曰:‘自徂南县,历行万里,粮食所费,皆以竭矣。今惟大衣七条而已。’
老僧曰:‘只此可矣。可卖之,以所得直皆作麋饼油食之物。’
僧如言作之,约数千人食。
遂相与携至平野之中,散掇,梵香长跪,咒曰:‘今日食我施者,愿当来之世,与我为弟子。我当教之,得至善提。’
言讫,鸟雀乱下啄食,地上蝼蚁,复不知数。
老僧谓曰:‘尔后二十年,方可归开法席。今且周游,未用讲说也。’
言讫而此僧如言,后二十年,却归河北开讲。
听徒动千万人,皆年二十已下,老壮者十无一二。(出《原化记》)
道林
唐调露年中,桂州人薛甲常供一僧。
法号道林,道德甚高,瞻敬尤切。
如是供给,十有余年。
忽一旦辞去,云:‘贫道在此挠渎多年,更无所酬。今有旧经一函,且寄宅中。一周年不回,即可开展。’
经岁余,开锁,见有金数千两。
后卖一半,买地造菩提寺,并建道林真身。
供养至今,像仪见存。
薛甲今见有孙禹宾,在桂林效职。(出《桂林风土记》)
净满
则天朝,恒州鹿泉寺僧净满有高行,众僧嫉之。
乃密画女人居高楼,而净满引弓射之状,藏于经笥。
令其弟诣阙告之。
则天大怒,命御史裴怀古推案,便行诛戮。
怀古执之不屈,李昭德进曰:‘怀古推事疏略,请令重推。’
怀古厉声而言曰:‘陛下法无亲疏,当与天下画一,奈何使臣诛无辜之人,以希圣旨。向使净满有不臣之状,臣复何颜能宽之乎?臣守平典,庶无冤滥,死不恨矣!’
则天意乃解。
怀古后副阎知微和亲于突厥。
突厥(突厥二字原缺。据陈校补。)立知微为南面可汗,而入寇赵定,怀古因得逃归。
素羸弱,不堪奔驰,乃恳诚告天,愿投死南土,力倦而寝。
梦一僧如净满者,引之曰:‘可从此路出。’
觉而从之,果获全。
人以为忠恕之报。(出《大唐新语》)
法通
长安懿德禅院者,唐中宗为懿德太子追福,改名加饰焉。
禅院内有大石臼,重五百斤。
隋末,雩县沙门法通自南庄致于此寺。
法通自少出家,初极尪劣,同侣轻之,乃发愤乞愿壮健。
昼寝树下,忽口中涎沫流出三升,其母惊遽呼觉。
法通云:‘忽梦有人遗三驮筋,使我啖之,适啖一驮筋,遽觉,便壮健。’
试举大石臼,不以为困。
有寺僧行戡,本称有力。
通于是遂乃窃其所服之袈裟,举堂柱而压之。
行戡见而惊异,尽力莫能取。
通徐举柱而取,众大骇之。
通力兼百人,时咸服之,以为神助焉。
(出《西京记》)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广记-卷九十五-异僧九-译文
洪昉禅师相卫间僧道林净满法通
洪昉禅师是陕州人,原本是京兆人。他从小就出家,最终证得道果。他一心追求禅寂,同时也讲授经典,门下弟子常有数百人。
一天晚上,昉独自坐着,有四个人走到他面前说:‘鬼王为了小女儿的疾病停止造斋,请您前来。’昉问:‘我们都是人,怎么能够到达那里呢?’四个人说:‘法师只管前行,我们弟子能够带您去。’昉同意了。四个人骑马,每人手持一个绳床的一只脚,于是向北行进。大约走了几百里,到了一座山,山的腹中有一个小朱门。
四个人请昉闭上眼睛,不到一顿饭的功夫,有人说:‘睁开眼睛吧。’已经到了王庭了。那里的宫殿房屋,高耸非常,侍卫装备严整,几乎与人间君主相当。鬼王身着冠服,走下台阶迎接。王说:‘小女儿久病,现在幸运地痊愈了。想要造一些小福,举行一次斋戒,因此请法师前来。斋戒结束后,我会让侍卫送您回去,无需担忧。’于是请他进入宫殿。
斋戒场地装饰华丽,僧侣有上万人,佛像众多,一切都像人间一样。昉抬头看空中,不见太阳,像人间阴天一样。不久,王夫人后宫的几百人,都出来行礼。王女十四五岁,脸色苍白,昉为她主持仪式。看到众人拿着一千多个牙盘的食品,依次放在僧侣面前。昉被安排坐在大床上,另外摆放了名贵的食物,食物非常香洁。
昉正要吃,鬼王说:‘法师如果常住这里,就应该吃鬼食;不敢留法师,请您不要吃。’昉害怕就停止了。斋戒结束后,剩余的食物还有几百盘。昉看到侍卫和官员有上千人,都显露出想要吃的样子,昉请求鬼王把剩余的食物赐给他们。王说:‘快拿走,赐给他们。’官员们拜谢,相互看着高兴地笑,嘴巴张开直到耳朵。
王于是跪下说:‘法师既然惠顾,没有其他供养,有五百匹绢布奉献给法师,请法师接受八关斋戒。’法师说:‘鬼绢是纸做的,我不需要它。’王说:‘自有其他人绢奉献给法师。’于是法师接受了八关斋戒。
斋戒结束后,王又让之前那四个人,像之前一样送他回去。昉突然睁开眼睛,已经回到了住处,天还没有亮。弟子们以为他只是进入禅定,没有意识到他去了哪里。昉突然睁开眼睛,命人点火照亮床前,发现五百匹绢布就在那里。
弟子们问他,他讲述了事情的经过。昉禅行一向很高,声望日益增大,不久前到了鬼的地方,只是精神上去了,身体并没有动。不久,清晨打坐时,有一位天人,其容貌非常美丽,向他行礼请求说:‘南天王提头赖吒,请您到天上去接受供养。’昉答应了。
于是铺开天衣让昉坐下,两个人拿着衣服,举起来腾空,一会儿就到了。南天王领着侍从,弯腰行礼说:‘法师的道行高远,诸天都希望见到法师讲经,因此就请法师来了。’于是安排高座让昉坐下。
道场非常华丽,几乎不是人间可比的,超过百千倍。天人身材高大,身上有光芒。殿堂树木,都是七宝制成,都有光彩,夺人眼目。昉刚到天界,身体还是人的样子,见到天王之后,身体自己变得高大,和天人一样。摆上各种珍馐美味,都是自然味道,非常甜美。
吃完后,王请他进入宫殿,再次设宴款待,谈话非常融洽,侍卫、天官和鬼神众多。后来突然说:‘我想去三十三天议事,请法师暂时留下。’又警告左右说:‘法师想要游览,可以去任何地方,但不要让他到后园。’再三说完就离开了。
离开后,昉想:‘后园有什么好处,却不让我去那里。’趁没有人时,偷偷到了后园。园子非常大,有泉流、池塘、树林和花草,到处都是,不是人间能见到的。渐渐深入,远远听到大声的呻吟声,难以忍受。于是来到旁边,看到一个巨大的铜柱,直径几百尺,高千丈,柱子有孔洞,左右相通。
有的夜叉被银铛锁住脖子,有的被穿透胸骨,多达数万头,都是夜叉。它们锯牙钩爪,身体比天人还要大。看到禅师来了,叩头说:‘我因为吃人,被天王锁住。现在请求您赦免我。如果我得到解脱,一定会只在人间吃其他食物,再也不敢吃人害人了。’因为饥饿和口渴的逼迫,说这些话时,口中冒出火焰。
问他们被锁多久了,有人说从毗婆尸佛出世时开始,一动就是数千万年。也有三五个老者,诚恳地请求。僧侣答应解他们的束缚,然后立刻返回。不久,王来了,先问:‘法师是否游历了后园?’左右说:‘没有。’王很高兴,坐下来。
昉说:‘刚才到了后园,看到锁着数万众生,他们有什么过错?’王说:‘法师果然游历了后园。然而小慈是大慈的敌人,法师不必问。’昉坚持问,王说:‘这些恶鬼,常常害人,只吃人肉。如果不是诸天保护,世人已经被这些鬼吃光了。这些是大恶鬼,不能以礼待之,所以被锁了。’
昉说:‘刚才看到三五个老者,说话很诚恳,说只要在人间吃其他食物。请赦免他们。如果他们从不吃人,其他人也可以宽恕。’王说:‘这些鬼的话不可信。’昉坚持请求。王看着左右,命令解开三五个老者的束缚。
不久,他们被解开束缚,叩头说:‘承蒙恩典释放,年纪已经很大了。现在得到解脱,一定不敢再扰人。’王说:‘因为禅师的原因,放你们到人间。如果再吃人,这次再来,我会让你们死。’他们都说了:‘不敢。’于是被释放。
不久,突然看到王庭前有神到来,自称是山岳川渎之神。穿着铠甲,面容金色,奔跑着说:‘不知道从哪里来,突然有四五夜叉到人间,杀人吃人很多。无法制服,所以来报告。’王对昉说:‘弟子的话怎么样?刚才告诉法师,小慈是大慈的敌人。这些恶鬼,说的话可以相信。’王对诸神说:‘快抓住他们。’不久,诸神抓住了夜叉。
王愤怒地说:‘怎么违背了请求?’命令砍掉他们的手脚,用铁锁穿过他们的头,拖走并锁起来。昉请求返回,又让前面那两个人送他到寺庙。寺庙已经失去了昉两天七夜,而在天上就像一会儿的功夫。
昉在陕城中,选择了一片空旷的地方建造了龙光寺,又建立了病坊,经常收养几百个病人。寺庙非常华丽,远近的僧俗都前来,归依者如云。后来被释提柏国(明抄本作恒因)邀请。
昉早晨刚漱口,有夜叉来到他面前,左肩头背着一个五彩的毯子说:‘帝释天王,请您讲大涅槃经。’昉默默地回到座位上,夜叉于是拿起绳床,放在左胳膊上,说:‘请您闭上眼睛。’然后举起左手,伸直右脚,说:‘请您睁开眼睛。’看了一下,已经到了善法堂。
禅师到了天堂后,天光耀眼,无法睁开眼睛。天帝说:‘法师念弥勒佛。’昉立刻念弥勒佛,于是眼睛可以睁开而不感到耀眼。而他的身体变得很小,抬头看天,看不到边际。
天帝又说:‘禅师又念弥勒佛,身体就会变大。’像他说的那样念,念了三次,身体就长了三次,于是和天人一样高。天帝和诸天行礼敬重地说:‘弟子们久闻法师善于讲解大涅槃经,已经很久了。现在众生都敬仰,特设道场,所以请大师讲经听受。’昉说:‘这件事情确实不辛苦,但是在病坊中,有几百个病人,等着昉救他们的命。经常乞讨来给他们食物,现在如果沉迷于讲经,’
经文说道,人间岁月流转,担心病人会饿死。现在,我坚决辞去。”天帝说:“道场已经准备好,这个愿望已经很久了,恳请大师不要推辞。”昉坚决不同意。突然,空中出现一个身高数倍于释的大天人,天帝恭敬地起身迎接他。大天人说:“大梵天王有命令。”天帝惊讶地说:“本来想留下大师讲经,现在梵天有命令不允许。然而大师已经到了,难道不能暂时打开经卷,稍微讲解经文的主旨,让天人信服吗?”昉答应了。于是摆上食物,食器都是用七宝制成的,食物美味,比平常更加精致。禅师吃完饭后,身上的毛孔都发出奇异的光芒,毛孔中可以观察到所有物体。这才领悟到天身腾空的奇妙。登上高座后,铺上天衣,昉就坐上了座位。在善法堂中,有数百万的天人,包括四天王,各自带领徒弟,一同来听法。阶下左右,有龙王、夜叉和各种鬼神,都合掌聆听。昉因此打开《涅槃经》的开头,讲解了一页多。言辞流畅,全面阐述了宗旨。天帝大力赞扬他的功德。讲经结束后,又让夜叉送他回到本寺。弟子们失去昉已经二十七天了。根据佛经,善法堂位于欢喜园,是天帝居住的地方,也是天王正殿。这个堂是用七宝建造的,四面墙壁都是白银。阶下的泉池互相流淌,渠道环绕。果树与树行平行,宝树上的花果也都很奇特。所有的事物都是世人所不认识的。昉简要地描述了概况,阶下的宝树,行走时必须与树行平行,相表里之处,必有一泉。泉水从树枝间流下,水色如乳,味道比乳更好,流向树根,洒入渠道中。天人饮用树根中的泉水,流淌下来的水被众鸟一同饮用。地面用黄金铺成,地上长着柔软的草,像棉花一样柔软。天人踩在上面,脚没入其中,抬起脚后地面自动平整。鸟儿有数百上千只,颜色各不相同。进入七宝林,颜色就与树的颜色相同。天中的事物都是自然生成的,如果想到食物,七宝器皿中的食物就会自动出现。如果想到衣服,宝衣也会自动出现。没有日月的光辉,一天人身的光芒比日月还要明亮。需要到达远处,飞空而行,只要一念及,就能到达。昉亲眼目睹了这些奇异景象,详细地描述了他的所见,于是请人画成二十四扇屏风。观看的人都非常惊讶。昉刚到寺庙时,毛孔中能看见所有事物。后来弟子们进餐,吃完后,毛孔都闭合如初。这才明白人食和天食,精粗之分如此。昉就全部展示了他所见的天中景象,人们认为他是妖人。当时武则天在位,有人向她告发。武则天命令取走他的屏风,并征召昉。昉到达后,武则天询问他而没有处罚他,留他在宫中。武则天亲手制作食物,大力供养。留了几个月。武则天对昉说:“禅师是否没有对弟子们说一句话?”昉不得已,说:“我只想陛下不要杀人太多,这对果报有很大的损害。我的话只有这些。”武则天相信了他的话,因此赐予他墨敕:“昉所行之处,修建功德,不得阻止。”昉年纪已过下寿,如入禅定,最终在陕中去世。(出自《纪闻》)
相卫间有僧,自少博习经论,善讲说。每有讲筵,自谓超绝,然而听者稀少,财利寡薄。如此积年,其僧不愤。遂将经论,遍历名山,以访知者,后至衡岳寺,憩泊月余,常于寺闲斋独坐,寻绎经论。又自咎曰:‘所晓义理,无乃乖于圣意乎?’沉思之次,忽举头见一老僧,杖锡而入曰:‘师习读何经论?穷究何义理?’僧疑是异人,乃述其由,兼自咎曰:‘倘若遇到知者,分别此事,即闭口不言,不再宣讲。’老僧笑曰:‘师识至广,岂不知此义,大圣尚不能度无缘之人,何况初学者呢?’师只是与众僧无缘罢了。’僧曰:‘如果这样,难道永远都这样吗?’老僧曰:‘我试着为你结缘。’于是问师现在有多少粮食,僧说:‘自从离开徂南县,行走了万里,粮食都花光了,现在只剩七条大衣了。’老僧说:‘只这些就足够了。可以卖掉,用所得的钱买麦饼和油食。’僧按照他的话做了,大约有几千人吃了。于是他们一起到平原中,撒下食物,梵香长跪,念咒说:‘今天吃我施舍的人,愿来世成为我的弟子。我会教导他们,达到善提。’说完,鸟雀纷纷落下啄食,地上的蚂蚁也不计其数。老僧对他说:‘以后二十年,你才能回来开法会。现在先四处游历,不必讲说。’说完,这个僧人如他所言,二十年后又回到河北讲法。听众动辄有千万人,都是二十岁以下的人,老壮者寥寥无几。(出自《原化记》)
唐调露年中,桂州人薛甲常供一僧。法号道林,道德很高,薛甲非常尊敬。这样供奉了十多年。忽然有一天,道林告辞离去,说:‘我在这里打扰多年,再没有什么可以报答。现在有一本旧经,暂时放在我家中。一年后不回来,就可以打开。’过了一年多,打开锁,看到有几千两金子。后来卖掉一半,用来买地建造菩提寺,并建立了道林真身。至今还在供养,像仪依然存在。薛甲现在看到他的孙子薛禹宾,在桂林任职。(出自《桂林风土记》)
则天朝,恒州鹿泉寺僧净满有高行,众僧嫉妒他。于是秘密画了一幅女人住在高楼上的画,净满拉弓射她的样子,藏在经箱里。让他的弟弟去朝廷告发。武则天非常愤怒,命令御史裴怀古调查此案,就要执行死刑。怀古坚持不屈,李昭德进言说:‘怀古调查事情疏忽,请再调查一次。’怀古大声说:‘陛下法律面前无亲疏,应当与天下划一,怎么能让我处死无辜的人,来迎合圣旨呢?如果净满有不臣之心,我还有什么脸面宽恕他呢?我遵守平典,希望没有冤枉和滥用,即使死了也不遗憾!’武则天的怒气才消解。怀古后来作为副使,与突厥和亲。突厥立阎知微为南面可汗,突厥入侵赵定,怀古趁机逃回。他一直很瘦弱,无法奔跑,于是恳切地向天祈祷,愿意投死在南土,筋疲力尽而入睡。梦见一个像净满的僧人,引他走说:‘可以从此路出去。’醒来后照着做了,果然安全了。人们认为这是忠恕的回报。(出自《大唐新语》)
长安的懿德禅院,是唐中宗为了给懿德太子祈福,将其改名为懿德禅院并加以装饰的。
禅院里有一个大石臼,重达五百斤。
在隋朝末年,雩县的沙门法通从南庄来到这座寺庙。
法通自小就出家为僧,起初身体十分虚弱,同伴们都看不起他,于是他发愤图强,祈求自己能变得强壮。
一天他在树下睡觉,突然嘴里流出了三升口水,他的母亲惊慌失措地把他叫醒。
法通说:‘我刚才梦见有人给了我三驮筋,让我吃它,我刚好吃了一驮,就突然醒了,然后我就变得强壮了。’
他试着举起那个大石臼,并不觉得累。
有个寺里的僧人叫行戡,以有力气著称。
法通于是偷偷地拿走了他的袈裟,用它压在了堂柱上。
行戡看到后感到非常惊讶,竭尽全力也无法取下。
法通慢慢地举起柱子,轻松地取了下来,大家都对此感到非常惊讶。
法通的力量相当于一百个人,当时的人都对他佩服得五体投地,认为这是神力的帮助。
(出自《西京记》)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广记-卷九十五-异僧九-注解
洪昉禅师:洪昉禅师是唐代著名的禅宗僧人,本名不详,字洪昉,京兆(今陕西西安)人。他出家后修禅,证得道果,以禅寂为志向,同时亦讲经说法,门下常有数百弟子。
陕州:陕州,古地名,位于今河南省三门峡市一带,是古代重要的军事和政治中心。
出家:出家是指僧侣离开家庭,剃度为僧,修行佛法。
证道果:证道果是指修行者通过禅修、修行等方法,达到觉悟的境界。
禅寂:禅寂是指通过禅修达到心静、无杂念的境界。
讲经:讲经是指讲解佛教经典,传授佛法。
阇梨:阇梨是梵文“Kāryakāra”的音译,意为“能事者”,在佛教中是对僧侣的尊称。
鬼王:鬼王是佛教中的鬼神,掌管鬼界的生死。
朱门:朱门是指红色的大门,常用来比喻富贵人家。
宫阙:宫阙是指皇宫,古代帝王的居所。
斋:斋是指供佛、斋戒,即停止一切非礼的行为,以示对佛的虔诚。
牙盘食:牙盘食是指精美的食物,牙盘是一种古代的食器。
八关斋戒:八关斋戒是佛教的一种戒律,包括八条戒律,修行者在一日之内遵守这些戒律。
绢:绢是一种丝织品,古代常用作货币。
七宝:佛教中指七种珍贵的宝物,象征财富和功德。
夜叉:佛教中的一种神祇,通常以勇猛的形象出现,是佛教护法神。
弥勒佛:弥勒佛是佛教中的菩萨,被认为是未来佛,将来会成佛。
涅槃:佛教术语,指脱离生死轮回,达到永恒的平静状态。
帝释:帝释是佛教中的天神,是天界的最高统治者。
释提柏国:释提柏国是佛教中的国家,位于天界。
病坊:病坊是古代佛教寺院中为贫病者提供住所和治疗的地方。
经:指佛教经典,是佛教教义的主要载体,包括佛陀的教诲、弟子们的记录以及其他佛教文献。
天帝:佛教中指天界的最高统治者,通常被认为是佛教护法神之一,代表宇宙的秩序和正义。
道场:指修行或讲经说法的场所。
大梵天王:佛教中四大天王之一,掌管东方,是佛教护法神。
涅槃经:佛教经典之一,讲述涅槃的教义。
善法堂:佛教寺庙中用于讲经说法的殿堂。
欢喜园:佛教中天界的园林,是诸天享受的地方。
四天王:佛教中四大天王,分别守护四个方向,是佛教护法神。
龙王:佛教中掌管水族的护法神。
鬼神:指鬼魂和神祇,是佛教中的超自然存在。
天衣:佛教中描述的天界居民所穿的衣服,具有神奇的功效。
果木:指果树,此处可能指欢喜园中的果树。
屏风:古代室内装饰品,用以分隔空间或遮挡视线。
梵香:指印度香,佛教中用于供佛或修行。
麋饼油食:指用面粉和油制成的食品。
菩提寺:佛教寺庙,指道林和尚的寺庙。
真身:佛教中指佛陀或高僧的真实形象,通常指其雕像或画像。
则天:指武则天,唐朝的女皇帝。
法无亲疏: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不分亲疏贵贱。
冤滥:指司法不公,冤枉好人,惩罚无辜。
忠恕:儒家思想中的道德观念,指忠诚和宽容。
长安懿德禅院:长安懿德禅院是唐代的一座寺庙,位于长安城内。‘长安’是唐朝的都城,‘懿德’指太子美德,‘禅院’是佛教修行的地方。
唐中宗:唐中宗是唐朝的皇帝,名李显,是武则天的儿子,曾一度被立为太子。
懿德太子:懿德太子是唐中宗的儿子,因其美德而得名。
追福:追福是指为已故的人祈求福佑,希望他们得到好的结果。
改名加饰:改名是指给寺庙或建筑物更换名称,加饰则是指对其进行装饰。
大石臼:大石臼是一种古代的磨石工具,用于磨碎谷物等。
隋末:隋朝末年,指的是隋朝灭亡的前夕,大约是公元618年左右。
雩县:雩县是古代的一个县名,位于今天的河南省。
沙门:沙门是佛教中对出家人的称呼,相当于僧侣。
法通:法通是隋末时期的一位沙门,以神力著称。
南庄:南庄可能是指法通出家前居住的地方。
尪劣:尪劣是指身体虚弱,不健康。
昼寝:昼寝是指在白天睡觉。
涎沫:涎沫是指口水。
遗:遗在这里是给予的意思。
三驮筋:三驮筋可能是指三驮重的筋肉,这里可能是一种比喻,表示食物非常丰富。
啖:啖是吃的意思。
行戡:行戡是寺庙中的一位僧人,以有力著称。
袈裟:袈裟是佛教僧侣所穿的长袍,是出家人的标志。
堂柱:堂柱是殿堂中的柱子。
兼百人:兼百人是指法通的力量相当于一百个人。
咸服:咸服是指大家都佩服、信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广记-卷九十五-异僧九-评注
长安懿德禅院,作为唐中宗为懿德太子追福而命名的寺庙,其名字本身就蕴含着深厚的寓意。‘长安’一词,自古以来便是中国的政治、文化中心,象征着权力与荣耀。‘懿德’则是对懿德太子的美好评价,表达了对其品德的高度赞扬。‘禅院’则指修行之地,意味着寺庙不仅是追福之所,更是修行者静心养性的场所。
文中提到的大石臼,重五百斤,象征着力量与坚韧。隋末时期,雩县沙门法通的出现,为这方禅院增添了传奇色彩。法通自少出家,其出家之路并非一帆风顺。‘初极尪劣’描绘了他最初在寺庙中的境遇,同侣的轻视让他更加坚定了出家的决心。
‘乃发愤乞愿壮健’一句,体现了法通在逆境中不屈不挠的精神。‘昼寝树下,忽口中涎沫流出三升’这一情节,富有想象力,将法通的梦境与现实相结合,使故事更具神秘色彩。梦中‘遗三驮筋’的寓意,可能是指法通通过修行,获得了超凡的力量。
‘试举大石臼,不以为困’一句,展现了法通力量的强大。他不仅能够举起五百斤的大石臼,还能够轻松举起堂柱,压在袈裟上。这种夸张的描写手法,使法通的形象更加丰满,增强了故事的传奇性。
行戡的惊异与尽力莫能取,凸显了法通力量的非凡。‘通徐举柱而取’一句,则展现了法通在力量上的自信与从容。‘众大骇之’表现了周围人对法通力量的敬畏,‘以为神助焉’则是对法通力量的神秘化。
整个故事通过法通的经历,传递了坚定的信念、不屈的精神和神秘的力量。同时,也反映了唐代佛教文化的繁荣,以及人们对神秘力量的崇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