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广记-卷九十二-异僧六

作者: 李昉(925年-996年),宋代著名的文学家和历史学家,他在《太平广记》的编纂过程中,结合了当时的历史、文化和传说,广泛收录了中国古代的神话和民间故事。

年代:成书于宋代(约10世纪)。

内容简要:《太平广记》是李昉主编的中华文化和历史中一部重要的文献,收录了从古至宋代的各种神话、民间故事、传说、历史事件等。书中内容广泛,既有历史人物的传记,也有民间流传的故事、奇闻异事以及道家、佛家思想的结合。它为后代提供了丰富的文化资源,成为研究中国古代民间故事和历史传闻的重要工具。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广记-卷九十二-异僧六-原文

玄奘万回一行无畏明达师惠照

玄奘

沙门玄奘俗姓陈,偃师县人也。

幼聪慧,有操行。

唐武德初,往西域取经,行至罽宾国,道险,虎豹不可过。

奘不知为计,乃锁房门而坐。

至夕开门,见一老僧,头面疮痍,身体脓血,床上独坐,莫知来由。

奘乃礼拜勤求。

僧口授多心经一卷,令奘诵之。

遂得山川平易,道路开辟,虎豹藏形,魔鬼潜迹。

遂至佛国,取经六百余部而归。

其多心经至今诵之。

初奘将往西域,于灵岩寺见有松一树,奘立于庭。

以手摩其枝曰:‘吾西去求佛教,汝可西长;若吾归,即却东回。使吾弟子知之。’

及去,其枝年年西指,约长数丈。

一年忽东回,门人弟子曰:‘教主归矣!’乃而迎之。

奘果还。

至今众谓此松为摩顶松。(出《独异志》及《唐新语》)

万回

万回师,阌乡人也,俗姓张氏。

初母祈于观音像而因娠回。

回生而愚,八九岁乃能语。

父母亦以豚犬畜之。

年长,父令耕田,回耕田,直去不顾,口但连称平等。

因耕一垄,耕数十里,遇沟坑乃止。

其父怒而击之,回曰:‘彼此总耕,何须异相。’乃止击而罢耕。

回兄戍役于安西,音问隔绝。

父母谓其死矣,日夕涕泣而忧思焉。

回顾父母感念之甚,忽跪而言曰:‘涕泣岂非忧兄耶。’

父母且疑且信,曰:‘然。’

回曰:‘详思我兄所要者,衣裘糗粮中履之属,请悉备焉,某将往之。’

忽一日,朝赍所备而往,夕返其家。

告父母曰:‘兄平善矣。’

视之,乃兄迹也,一家异之。

弘农抵安西,盖万余里。

以其万里回,故号曰万回也。

先是玄奘法师向佛国取经,见佛龛题柱曰:‘菩萨万回,谪向阌乡地教化。’

奘师驰驿至阌乡县,问此有万回师无,令呼之,万回至,奘师礼之,施三衣瓶钵而去。

后则天追入内,语事多验。

时张易之大起第宅,万回常指曰:‘将作。’人莫之悟。

及易之伏诛,以其宅为将作监。

常谓韦庶人及安乐公主曰:‘三郎斫汝头。’

韦庶人以中宗第三,恐帝生变,遂鸩之,不悟为玄宗所诛也。

又睿宗在藩邸时,或游行人间,万回于聚落街衢中高声曰:‘天子来。’

或曰:‘圣人来。’

其处信宿间,睿宗必经过徘徊也。

惠庄太子,即睿宗第二子也,初则天曾以示万回。

万回曰:‘此儿是西域大树精,养之宜兄弟。’

后生申王,仪形瑰伟,善于饮啖。

景龙中,时时出入,士庶贵贱。

竟来礼拜。

万回披锦袍,或笑骂,或击鼓,然后随事为验。

太平公主为造宅于己宅之右。

景云中,卒于此宅。

临终大呼。

遣求本乡河水。

弟子徒侣觅无。

万回曰:‘堂前是河水。’

众于阶下掘井,忽河水涌出。

饮竟而终。

此坊井水,至今甘美。(出《谈宾录》及《西京记》)

一行

僧一行姓张氏,钜鹿人,本名遂。

唐玄宗既召见,谓曰:‘卿何能?’对曰:‘唯善记览。’

玄宗因诏掖庭,取宫人籍以示之。

周览既毕,覆其本,记念精熟,如素所习。

读数幅之后,玄宗不觉降御榻,为之作礼,呼为圣人。

先是一行既从释氏,师事普寂于嵩山。

师尝设食于寺,大会群僧及沙门。

居数百里者,皆如期而至,且聚千余人。

时有卢鸿者,道高学富,隐于嵩山。

因请鸿为文,赞叹其会。

至日,鸿持其文至寺,其师授之,致于几案上。

钟梵既作,鸿请普寂曰:‘某为文数千言,况其字僻而言怪。盍于群僧中选其聪悟者,鸿当亲为传授。’

乃令召一行。

既至,伸纸微笑,止于一览,复致于几上。

鸿轻其疏脱而窃怪之。

俄而群僧会于堂,一行攘袂而进,抗音兴裁,一无遗忘。

鸿惊愕久之,谋寂曰:‘非君所能教导也,当纵其游学。’

一行因穷大衍,自此访求师资,不远数千里。

尝至天台国清寺,见一院,古松数十步,门有流水。

一行立于门屏间,闻院中僧于庭布算,其声簌簌。

既而谓其徒曰:‘今日当有弟子求吾算法,已合到门,岂无人导达耶?’

既除一算,又谓曰:‘门前水合却西流,弟子当至。’

一行承言而入,稽首请法。

尽授其术焉。

而门水旧东流,忽改为西流矣。

邢和璞尝谓尹愔曰:‘一行其圣人乎?汉之洛下闳造历云:‘后八百岁,当差一日,则有圣人定之。’今年期毕矣,而一行造大衍历,正在差谬。则洛下闳之言信矣。’

一行又尝诣道士尹崇借杨雄太玄经,数日,复诣崇还其书。

崇曰:‘此书意旨深远,吾寻之积年,尚不能晓。吾子试更研求,何遽见还也?’

一行曰:‘究其义矣。’

因出所撰大衍玄图及义诀一卷以示崇,崇大嗟伏。

谓人曰:‘此后生颜子也。’

初一行幼时家贫,邻有王姥,前后济之约数十万,一行常思报之。

至开元中,一行承玄宗敬遇,言无不可。

未几,会王姥儿犯杀人,狱未具。

姥诣一行求救,一行曰:‘姥要金帛,当十倍酬也。君上执法,难以情求。如何?’

王姥戟手大骂曰:‘何用识此僧?!’

一行从而谢之,终不顾。

一行心计浑天寺中工役数百,乃命空其室内,徙一大瓮于中央。

密选常住奴二人,授以布囊,谓曰:‘某坊某角有废园,汝向中潜伺,从午至昏,当有物入来,其数七者,可尽掩之。失一则杖汝。’

如言而往。

至酉后,果有群豕至,悉获而归。

一行大喜,令置瓮中,覆以木盖,封以六一泥,朱题梵字数十。

其徒莫测。

诘朝,中使叩门急召。

至便殿。

玄宗迎问曰:‘太史奏,‘昨夜北斗不见’,是何祥也?师有以禳之乎?’

一行曰:‘后魏时失荧惑。至今帝车不见,古所无者?天将大警于陛下也。夫匹妇匹夫,不得其所,则殒霜赤旱。盛德所感,乃能退舍。感之切者,其在葬枯出系乎。释门以瞋心坏一切喜(陈校喜作善),慈心降一切魔。如臣曲见,莫若大赦天下?’

玄宗从之。

又其夕,太史奏北斗一星见。

凡七日而复。

至开元末,裴宽为河南尹,深信释氏,师事普寂禅师,日夕造焉。

居一日,宽诣寂,寂云:‘方有少事,未暇款语,且请迟回休憩也。’

宽乃屏息,止于空室,见寂洁涤正堂,焚香端坐。

坐未久,忽闻扣门,连云‘天师一行和尚至矣’。

一行入,诣寂作礼,礼讫,附耳密语,其貌绝恭。

寂但领云,无不可者。

语讫礼,礼讫又语,如是者三。

寂唯云:‘是、是。’无不可者。

一行语讫,降阶入南室,自阖其户。

寂乃徐命弟子云:‘遣钟!一行和尚灭度矣。’

左右疾走视之,一如其言。

灭度后,宽乃服衷绖葬之,自(明抄本、陈校本自作日)徒步出城送之。

(出《开天传信记》及《明皇杂录》、《酉阳杂俎》)

无畏

唐无畏三藏初自天竺至,所司引谒于玄宗。

玄宗见而敬信焉,因谓三藏曰:‘师不远而来,故倦矣。欲于何方休息耶?’

三藏进曰:‘臣在天竺,常时闻大唐西明寺宣律师持律第一,愿往依止焉。’

玄宗可之。

宣律禁戒坚苦,焚修精洁。

三藏饮酒食肉,言行粗易。

往往乘醉喧竞,秽污絪席,宣律颇不能甘之。

忽中夜,宣律扪虱,将投于地。

三藏半醉,连声呼曰:‘律师律师,扑死佛子耶。’

宣律方知其异人也,整衣作礼而师事焉。

宣律精苦之甚,常夜后行道,临阶坠堕忽觉有人捧承其足。

宣顾视之,乃一少年也。

宣遽问:‘弟子何人?中夜在此。’

少年曰:‘某非常人,即毗沙门天王子那吒太子也。以护法之故,拥护和尚,时已久矣。’

宣律:‘贫道修行,无事烦太子。太子威神自在,西域有可以作佛事者,愿太子致之。’

太子:‘某有佛牙,宝事虽久,然头目犹舍,敢不奉献。’

宣律得之,即今崇圣寺佛牙是也。

(出《开天传信记》)

明达师

明达师者,不知其所自,于阌乡县住万回故寺,往来过客,皆谒明达,以问休咎。

明达不答,但见其旨趣而已。

曾有人谒明达,问曰:‘欲至京谒亲,亲安否?’明达授以竹杖。

至京而亲亡。

又有谒达者,达取寺家马,令乘之,使南北驰骤而去。

其人至京,授采访判官,乘驿无所不至。

又有谒达者,达以所持杖,画地为堆阜,以杖撞筑地为坑。

其人不晓,至京,背发肿,割之,血流殆死。

李林甫为黄门侍郎,扈从西还,谒达,加秤于其肩。

至京而作相。

李雍门为湖城令,达忽请其小马,雍门不与。

间一日,乘马将出,马忽庭中人立,雍门坠马死。

如此颇众。

达又常当寺门北望,言曰:‘此川中兵马何多?’

又长叹曰:‘此中触处总是军队。’

及后哥舒翰拥兵潼关,拒逆胡,关下阌乡,尽为战场矣。(出《纪闻录》)

惠照

唐元和中,武陵郡开元寺有僧惠照,貌衰体羸。

好言人之休戚而皆中。

性介独,不与群狎,常闭关自处,左右无侍童。

每乞食于里人。

里人有年八十余者云:‘照师居此六十载,其容状无少异干昔时,但不知其甲子?’

后有陈广者,由孝廉科为武陵官。

广好浮图氏,一日因谒寺。

尽访群僧,至惠照室。

见广,且悲且喜曰:‘陈君何来之晚耶?’

广愕然。

自以为平生不识照。

则谓曰:‘未尝与师游,何见讶来之晚乎?’

照曰:‘此非立可尽言,当与子一夕静语耳。’

广异之。

后一日,仍诣照宿,因请其事。

照乃曰:‘我刘氏子,彭城人。宋孝文帝之玄孙也。’

曾祖鄱阳王休业,祖士弘,并详于史氏。

先人以文学自负,为齐竟陵王子良所知。

子良招召贤俊文学之士,而先人预焉。

后仕齐梁之间,为会稽令。

吾生于梁普通七年夏五月,年三十,方仕于陈。

至宣帝时,为卑官,不为人知。

与吴兴沈彦文为诗酒之交。

后长沙王叔坚与始兴王叔陵皆广聚宾客,大为声势,各恃权宠,有不平心。

吾与彦文俱在长沙之门下。

及叔陵被诛,吾与彦文惧长沙之不免,则祸且相及,因偕遁去,隐于山林。

用橡栗食,衣一短褐,虽寒暑不更。

一日,有老僧至吾所居曰:‘子骨甚奇,当无疾耳。’

彦文亦拜请其药。

僧曰:‘子无刘君之寿,奈何?虽饵吾药,亦无补耳。’

遂告去。

将别,又谓我曰:‘尘俗以名利相胜,竟何有哉?唯释氏可以舍此矣。’

吾敬佩其语,自是不知人事,凡十五年。

又与彦文俱至建业,时陈氏已亡。

宫阙尽废,台城牢落,荆榛蔽路,景阳结绮,空基尚存,衣冠文物,阒无所观。

故老相遇,捧袂而泣曰:‘后主骄淫,为隋氏所灭,良可悲乎!’

吾且泣不能已。

又问后主及陈氏诸王,皆入长安。

即与彦文挈一囊,乞食于路,以至关中。

吾长沙之故客也,恩遇甚厚。

闻其迁于瓜州,则又径往就谒。

长沙少长绮绔,而又早贵,虽流放之际,尚不事生业。

时方与沈妃酣饮,吾与彦文再拜于前,长沙悲恸久之,洒泣而起,乃谓吾曰:‘一日家国沦亡,骨肉播迁,岂非天耶?’

吾自是留瓜州数年。

而长沙殂,又数年,彦文亦亡。

吾因髡发为僧,遁迹会稽山佛寺,凡二十年。

时已百岁矣,虽容状枯瘠,而筋力不衰,尚日行百里,因与一僧同至长安。

时唐帝有天下,建号武德,凡六年矣。

吾自此,或居京洛,或游江左,至于三蜀五岭,无不往焉。

迨今二百九十年矣,虽烈寒盛暑,未尝有微恙。

贞元末,于此寺尝梦一丈夫,衣冠甚伟,视之乃长沙王也。

吾迎延坐,话旧伤感如平生。

而谓吾曰:‘后十年,我之六世孙广,当官于此郡,师其念之。’

吾因问曰:‘王今何为?’

曰:‘冥官甚尊。’

既而泣曰:‘师存而我已六世矣,悲夫!’

吾既觉,因纪君之名于经笥中。

至去岁凡十年,乃以君之名氏,访于郡人,尚讶君之未至。

昨因乞食里中,遇邑吏访之,果得焉。

及君之来,又依然长沙之貌,然自梦及今,十一年矣,故讶君之晚也。

已而悲惋,泣下数行,因出经笥示之。

广乃再拜,愿执履锡为门弟子。

照曰:‘君且去,翌日当再来。’

广受教而还。

明日至居,而照已遁去,莫知其适。

时元和十一年。

至大和初,广为巴州掾,于蜀道忽逢照。

惊喜再拜曰:‘愿弃官,从吾师为物外之游。’

照许之。

其夕偕舍于逆旅氏,天未晓,广起而照已去矣。

自是竟不知所往。

然照自梁普通七年生,按梁史,普通七年,岁在丙午,至唐元和十年乙未,凡二百九十年。

则与照言果符矣。

愚常以梁陈二史校其所说,颇有同者,由是益信其不诬矣。(出《宣室至》)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广记-卷九十二-异僧六-译文

玄奘万回一行无畏明达师惠照

玄奘:

玄奘,本姓陈,是偃师县人。他从小聪明伶俐,有良好的品行。在唐朝武德初年,他前往西域取经,走到罽宾国时,道路险峻,连虎豹都无法通过。玄奘不知道该怎么办,于是锁上了房门坐着等待。到了晚上开门时,他看到一位老僧,脸上满是疮痍,身上流着脓血,独自坐在床上,不知道他为什么会在这里。玄奘便向他礼拜并恳求教诲。老僧口头传授了他《多心经》一卷,让他背诵。之后,玄奘便发现山川变得平坦,道路也开辟了,虎豹隐藏了身影,魔鬼也隐藏了踪迹。于是他到达了佛国,取回了六百多部经书后返回。至今人们还在背诵《多心经》。最初,玄奘准备前往西域时,在灵岩寺看到一棵松树,玄奘站在庭院中,用手抚摸着树枝说:‘我去西边寻求佛教,你也要向西生长;如果我回来,你就转向东边。这样让我的弟子们知道。’等他离开后,那棵树的树枝每年都向西指,大约长了几丈。一年突然转向东边,他的弟子们说:‘师傅回来了!’于是他们去迎接他。玄奘果然回来了。至今人们都称这棵松树为‘摩顶松’。(出自《独异志》和《唐新语》)

万回:

万回师傅,是阌乡县人,本姓张。他小时候母亲在观音像前祈祷后怀上了他。万回出生时很愚笨,直到八九岁才会说话。父母也把他当作猪狗一样对待。长大后,父亲让他耕地,万回耕地时却一直往前走,不顾身后,口中只说‘平等’。他耕了一垄地,就走了几十里,遇到沟坑才停下。他的父亲生气地打他,他说:‘我们都在耕地,何必分彼此。’父亲于是停止了打他,不再耕地。万回的哥哥在安西戍边,音信隔绝。父母认为他死了,日夜哭泣,非常担忧。万回看到父母如此担心,突然跪下说:‘哭泣难道不是担心哥哥吗。’父母既怀疑又相信,说:‘是的。’万回说:‘仔细想想,我哥哥需要的是衣服、食物、鞋子等,请都准备一下,我将去安西。’有一天,他带着准备好的东西去了安西,当天晚上就回来了,告诉父母说:‘哥哥平安。’一看,果然是哥哥的踪迹,全家人都很惊讶。从弘农到安西,大约有一万多里。因为他能走万里回家,所以被称为‘万回’。之前,玄奘法师去佛国取经时,看到佛龛上题写着:‘菩萨万回,被贬到阌乡地教化。’玄奘法师骑马赶到阌乡县,询问是否有万回师傅,让人叫他来,万回来了,玄奘法师向他行礼,给了他三件僧衣和瓶钵后就离开了。后来武则天追封他为内官,他预言的事情很多都应验了。当时张易之正在大兴土木建造宅邸,万回经常指着说:‘将要建造。’人们都不理解。等到张易之被杀,他的宅邸变成了将作监。他经常对韦庶人和安乐公主说:‘三郎要砍你们的头。’韦庶人是中宗的第三个儿子,担心皇帝会有变故,就毒死了他,不知道是被唐玄宗所杀。又睿宗在藩王时期,有时在民间游历,万回在集市街道上大声说:‘天子来了。’有人说:‘圣人来。’在那个地方停留了一两天,睿宗一定会经过那里。惠庄太子,即睿宗的第二个儿子,最初武则天曾给他看万回。万回说:‘这个孩子是西域大树的精灵,应该把他当作兄弟来抚养。’后来生了申王,体态雄伟,善于饮酒和饮食。景龙年间,他时常出入于士人和百姓之间,大家都来拜见他。万回穿着锦袍,有时笑骂,有时击鼓,然后根据情况验证预言。太平公主在自己的宅邸旁边为他建造了一座宅邸。景云年间,他在那里去世。临终前大声呼喊,让人寻找他家乡的河水。他的弟子们找不到。万回说:‘堂前就是河水。’众人在台阶下挖井,突然河水涌出。喝完水后他就去世了。这个坊间的井水,至今仍然甜美。(出自《谈宾录》和《西京记》)

一行:

关于一行的详细故事,原文中并未提供。

僧人一行,姓张,是钜鹿人,本名叫遂。唐玄宗召见了他,问他说:‘你有什么才能?’一行回答说:‘我只擅长记忆和阅读。’玄宗于是命令宫女们拿出宫女名单给他看。一行看完了,又把名单盖上,记得非常熟练,就像平时经常做的那样。看了几页之后,玄宗不知不觉地从御榻上站了起来,向他行礼,称他为圣人。

在一行还未出家之前,他已经在嵩山拜普寂为师。普寂曾在寺庙里设宴,大会众僧和沙弥。居住在数百里之外的人,都按时来到,聚集了上千人。当时有卢鸿,道德高尚,学识渊博,隐居在嵩山。普寂请卢鸿写文章,赞叹这次聚会。到了那天,卢鸿拿着文章来到寺庙,普寂把文章交给他,放在案几上。钟声响起后,卢鸿请普寂说:‘我写的文章有几千字,而且字迹生僻,语言奇特。何不从众僧中选一个聪明的人,我来亲自传授给他。’于是让人叫来一行。一行到了之后,展开纸张微笑了一下,只看了一眼,又把它放在案几上。卢鸿轻视他的粗心大意,暗自感到奇怪。

过了一会儿,众僧在堂上聚会,一行卷起袖子走上前,声音洪亮,毫无遗漏。卢鸿惊讶了很久,对普寂说:‘这不是你能教导的,应该让他四处游学。’一行于是深入研究大衍数,从此开始四处寻找老师,走遍了数千里。他曾经来到天台国清寺,看到一座院落,院里有几十棵古松,门口有流水。一行站在门屏之间,听到院里的僧人在庭院里计算,声音沙沙作响。过了一会儿,他对徒弟说:‘今天应该有一个弟子来求教我的算法,他已经到了门口,难道没有人引见吗?’当他除掉一个算数后,又说:‘门口的水应该改向西流,弟子应该来了。’一行听了他的话进去,跪下请教。他传授了他的全部技艺。而门口的水以前是向东流的,突然改为向西流了。

邢和璞曾经对尹愔说:‘一行是圣人吗?汉代的洛下闳造历法说:“八百年后,会有一天差错,将有圣人来纠正它。”现在的时间已经到了,一行造了大衍历,正好是差了那一天。那么洛下闳的话就应验了。’一行又曾经去拜访道士尹崇借杨雄的《太玄经》,几天后,又去还书。尹崇说:‘这本书的意旨深远,我研究了很多年,还是不能理解。我的儿子试着再深入研究一下,怎么这么快就还回来了呢?’一行说:‘我已经彻底理解了。’于是拿出他所写的《大衍玄图》和《义诀》一卷给尹崇看,尹崇非常赞叹。他对别人说:‘这个年轻人是颜回。’

最初,一行小时候家里很穷,邻居王姥多次帮助他,大约有几十万钱,一行一直想报答她。到了开元年间,一行受到玄宗的尊敬,他提出的要求没有不被满足的。不久,王姥的儿子犯了杀人罪,案件还没有审理完毕。王姥去找一行求救,一行说:‘王姥需要金钱和布匹,我会十倍地偿还。皇帝执法,难以用感情去请求。怎么办?’王姥生气地指着他说:‘何必认识这个和尚?!’一行跟在她后面道歉,但她始终不理睬。

一行心里想着浑天寺中工役有几百人,就命令清空一个房间,把一个大瓮放在中央。他秘密地挑选了两个常住的奴仆,给了他们布袋,对他们说:‘某个坊某个角落有一个废弃的园子,你们去那里暗中守候,从中午到晚上,会有东西进来,共有七次,你们都要把它们全部抓起来。如果漏掉一个,就用棍子打你们。’他们按照他的话去了。到了傍晚,果然有一群猪来到,全部被抓住带回了。一行非常高兴,让人把猪放在瓮里,盖上木盖,用六一泥封好,用朱笔题上梵文。他的徒弟们都不解。

第二天早上,中使急急忙忙敲门召唤。一行到了便殿,玄宗迎接他,问道:‘太史说,‘昨晚北斗星不见了’,这是什么征兆?你有办法解除吗?’一行说:‘后魏时期失去了荧惑星。到现在皇帝的车不见,古代是没有这种情况的?天将要对陛下有大警示。普通百姓,如果不得其所,就会降下霜和旱灾。盛德所感,才能退去。感受最深的,可能在埋葬枯骨、解救囚徒的时候。佛教认为,用愤怒的心破坏一切喜悦(陈校喜作善),用慈悲的心降伏一切邪恶。以我的浅见,不如大赦天下?’玄宗同意了。

那天晚上,太史报告说北斗星又出现了。总共七天后又恢复了。到了开元末年,裴宽担任河南尹,非常信仰佛教,拜普寂禅师为师,每天晚上都去拜访他。有一天,裴宽去拜访普寂,普寂说:‘现在有一件小事,没有时间详细交谈,请你先休息一下。’裴宽于是屏住呼吸,站在空室里,看到普寂清洁整理正堂,点上香,端正地坐着。坐了一会儿,忽然听到敲门声,连续说:‘天师一行和尚到了。’一行进来,向普寂行礼,行礼完毕,贴近耳朵低声说话,态度非常恭敬。普寂只是点头,没有说不可以的事情。说话完毕,又行礼,再说话,这样三次。普寂只是说:‘是、是。’没有说不可以的事情。一行说完话,走下台阶进入南室,自己关上门。普寂于是慢慢地命令弟子说:‘敲钟!一行和尚圆寂了。’左右的人急忙跑去看,果然就像他说的那样。

圆寂后,裴宽穿着丧服埋葬了他,自己徒步出城送行。(出自《开天传信记》及《明皇杂录》、《酉阳杂俎》)

唐无畏三藏最初从天竺来到中国,有关部门引荐他去见玄宗。玄宗见到他后非常尊敬和信任,于是对三藏说:‘师傅远道而来,一定很累了。你想在哪里休息呢?’三藏进言说:‘我在天竺时,经常听说大唐西明寺的宣律师持律第一,我想去那里拜他为师。’玄宗同意了。

宣律师的戒律非常严格,修行非常精洁。三藏喝酒吃肉,言行粗俗。常常喝醉后大声喧哗,弄脏了床席,宣律师非常不能忍受。

有一天晚上,宣律师摸虱子,准备把它们扔在地上。三藏半醉,连声喊道:‘律师、律师,你这是要打死佛子啊。’宣律师这才知道他是个不同寻常的人,整理好衣服行礼,把他当作师傅。

宣律师非常刻苦,常常在深夜后修行,走到台阶上突然觉得有人扶住他的脚。宣律师回头一看,是一个年轻人。宣律师急忙问:‘弟子是谁?半夜在这里干什么。’年轻人说:‘我不是普通人,是毗沙门天王子那吒太子。为了保护佛法,我已经保护和尚很久了。’宣律师说:‘我修行,不需要太子来麻烦。太子的威神自在,在西域有可以用来做佛事的东西,希望太子能带来。’太子说:‘我有佛牙,虽然宝物已经存放了很久,但头和眼睛还在,敢不奉献。’宣律师得到佛牙,就是现在的崇圣寺佛牙。

(出自《开天传信记》)

明达法师,不知道他从哪里来,住在阌乡县的万回古寺,来来往往的过客,都去拜访明达,向他询问吉凶祸福。明达不回答,只是看他们的意图而已。曾经有人拜访明达,问道:‘我想去京城拜访亲人,亲人安康吗?’明达给了他一根竹杖。他到了京城,亲人已经去世。又有拜访明达的人,明达取了寺里的马,让他骑上,让他南北奔跑而去。这个人到了京城,被任命为采访判官,骑马到处去。又有拜访明达的人,明达用他手中的杖在地上画了堆土堆,用杖在地上戳出一个坑。那个人不明白,到了京城,背部长肿,割开,血流几乎死掉。李林甫担任黄门侍郎,随从皇帝西行回来,拜访明达,在他的肩膀上加了秤。到了京城,他就成为宰相。李雍门担任湖城令,明达忽然要他的小马,李雍门不给。过了一天,他骑马要出去,马忽然在庭院中站立,李雍门从马上摔下来死了。这样的事情很多。明达又常常站在寺门北望,说:‘这里的军队怎么这么多?’又长叹说:‘这里到处都是军队。’等到后来哥舒翰在潼关拥兵抵抗逆胡,关下的阌乡,都变成了战场了。(出自《纪闻录》)

唐元和年间,武陵郡的开元寺有一位名叫惠照的僧人,外貌衰老,身体瘦弱。他喜欢谈论人们的吉凶祸福,而且都准确。性格孤僻,不与众人交往,常常闭门自处,身边没有侍童。他经常向村民乞讨食物。有一个年过八十的老人说:‘照师住在这里六十年了,他的容貌和以前没有多少变化,只是不知道他的年龄。’后来有个叫陈广的人,通过孝廉科考中了武陵官。陈广喜欢佛教,一天他拜访了寺庙。他拜访了所有的僧人,最后到了惠照的房间。见到陈广,他既悲伤又高兴地说:‘陈先生怎么来得这么晚啊?’陈广很惊讶。他自己认为自己一生中从未见过照师。照师对他说:‘我们从未交往过,你为什么说来得晚呢?’照师说:‘这不是一下子就能说清楚的,我应该与你一晚静下心来谈谈。’陈广感到很奇怪。第二天,他又去照师那里过夜,趁机询问他的事情。照师说:‘我是刘氏的儿子,彭城人。是宋孝文帝的玄孙。我的曾祖父是鄱阳王刘休业,祖父是刘士弘,都在史书上有所记载。我的祖先以文学自负,被齐竟陵王萧子良所知。萧子良招募贤才和文学之士,我的祖先也参与了其中。后来在齐梁之间做官,担任会稽令。我生于梁普通七年夏五月,三十岁时,在陈朝做官。到了宣帝时,我担任的是一个卑微的官职,不为人所知。我和吴兴的沈彦文是诗酒之交。后来长沙王萧叔坚和始兴王萧叔陵都广纳宾客,声势浩大,各自依仗权势,有不平之心。我和沈彦文都在长沙王手下。等到萧叔陵被杀,我和沈彦文害怕长沙王也难免一死,祸患可能波及到我们,于是我们一起逃离,隐居在山林中。我们用橡子栗子充饥,穿一件短褐衣,不论寒暑都不换。有一天,一位老僧来到我住的地方说:“你的骨骼很奇特,应该不会生病。沈彦文也请他给我药。老僧说:“你没有刘家的寿命,怎么办呢?即使吃我的药,也无济于事。”于是他离开了。将要分别时,他又对我说:“尘世以名利相争,究竟有什么意义呢?只有佛教可以放下这一切。”我非常敬佩他的话,从此就不再关心世事,一共十五年。我又和沈彦文一起到了建业,那时陈朝已经灭亡。宫殿都荒废了,台城冷清,荆棘遮路,景阳宫的绮窗,只剩下了地基,衣冠文物,什么也看不见了。老人们相遇,相互拥抱而哭泣说:‘后主骄奢淫逸,被隋朝所灭,真是悲哀啊!’我哭泣得不能自己。我又问后主和陈朝的各位王子,他们都进了长安。我和沈彦文带着一个包裹,在路上乞讨,一直到了关中。我是长沙王的旧客,他对我非常优待。听说他迁到了瓜州,我就直接去拜访他。长沙王从小生活在锦衣玉食中,又早早地显贵,即使在流放的时候,也不从事生计。那时他正和沈妃痛饮,我和沈彦文跪拜在他面前,长沙王悲痛欲绝,流泪起身,对我说:“一旦家国沦亡,骨肉离散,难道不是天意吗?”从那时起,我在瓜州住了几年。长沙王去世后,又过了几年,沈彦文也去世了。我就剃发为僧,隐居在会稽山的佛寺中,一共二十年。那时我已经一百岁了,虽然容貌干瘪,但筋骨不衰,还能每天走百里路,于是和一个僧人一起到了长安。那时唐帝已经统治天下,建立了武德年号,已经六年了。从那时起,我有时住在京城和洛阳,有时游历江东,直到三蜀五岭,都去过。到现在已经二百九十年了,无论是酷寒还是盛暑,都没有生过小病。贞元末年,我在这个寺庙里梦见一个身穿华服的男子,他看起来非常威严,一看就知道是长沙王。我请他坐下,谈论往事,伤感得就像平时一样。他告诉我:‘十年后,我的六世孙陈广,将在这个郡做官,你要好好照顾他。’我问他:‘王现在做什么呢?’他说:‘在阴间官职很高。’然后他哭着说:‘你活着的时候,我已经六世了,真是悲哀啊!’我醒来后,就把他的名字记在了经箱里。去年正好十年,我就用他的名字在郡里打听,人们还惊讶他怎么还没来。昨天因为乞讨食物,遇到县吏打听,果然找到了他。当他来的时候,他的样子和长沙王一模一样,但是从梦到他来,已经十一年了,所以惊讶他来得晚。’接着他悲伤不已,泪流满面,于是拿出经箱给他看。陈广于是再次跪拜,愿意成为他的弟子。照师说:‘你先回去,明天再来。’陈广接受了教诲就回去了。第二天来到住处,照师已经离开了,不知道他去了哪里。那时是元和十一年。到大和初年,陈广担任巴州掾,在蜀道上忽然遇到了照师。他惊喜地再次跪拜说:‘我愿意放弃官职,跟随我师傅去享受超脱尘世的生活。’照师答应了他。那天晚上,他们一起在旅店住下,天还没亮,陈广起来,照师已经不见了。从此以后就不知道他去了哪里。然而照师从梁普通七年出生,按照梁史记载,普通七年是丙午年,到唐元和十年是乙未年,一共二百九十年。这与照师所说的相符。我经常用梁陈两史对照他的话,发现有很多相同之处,因此更加相信他说的不是假话。(出自《宣室志》)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广记-卷九十二-异僧六-注解

玄奘:玄奘(602年-664年),唐代著名佛教高僧、翻译家、旅行家,俗姓陈,河南偃师人。他是中国佛教史上最杰出的翻译家之一,以其对佛教经典的翻译和传播而闻名。玄奘西行取经的故事,在中国文化中具有极高的地位,象征着对知识的追求和对信仰的执着。

沙门:沙门,梵文Bhikṣu的音译,意为出家人,指佛教出家修行的人。

罽宾国:古代中亚的一个国家,位于今阿富汗一带,是玄奘西行取经途中经过的国家之一。

多心经:《多心经》是佛教经典《心经》的别称,全称为《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是佛教中非常著名的简短经文,以浅显易懂的方式阐述了般若波罗蜜多的教义。

佛国:指佛教的圣地,通常指印度等地。

阌乡:古地名,位于今河南省灵宝市。

观音:观音菩萨,佛教四大菩萨之一,代表慈悲与救度。

平等:佛教用语,指世间万物平等无差别。

安西:古代行政区划名,位于今新疆地区。

菩萨:佛教用语,指修行至高境界,即将成佛的修行者。

阌乡地:指阌乡地区。

三衣:佛教出家僧侣所穿的三种法衣,分别是僧伽梨、郁多罗僧伽梨和安陀会。

瓶钵:佛教出家僧侣所用的水瓶和饭钵,代表清贫和简朴的生活方式。

易之大:指张易之,唐代权臣,后因谋反被诛。

韦庶人:指韦后,唐代中宗李显的皇后,后篡位称帝。

安乐公主:唐代中宗李显的女儿,因骄纵跋扈而闻名。

睿宗:指唐睿宗李旦,唐代皇帝,曾一度退位。

惠庄太子:指唐睿宗的儿子李重润,封为惠庄太子。

申王:指唐睿宗的儿子李重俊,封为申王。

景龙:唐代睿宗李旦的年号。

景云:唐代睿宗李旦的年号。

坊井:古代城市中的街巷和井水。

般若波罗蜜多:佛教用语,意为智慧到彼岸,是佛教中最高智慧的表现。

僧一行:僧一行,唐代著名的天文学家、数学家、佛学家,本名张遂,因其精通天文历法,被唐玄宗封为‘大衍先生’。

钜鹿人:钜鹿,古县名,位于今河北省平乡县一带,指僧一行出生在钜鹿。

唐玄宗:唐玄宗李隆基,唐朝的第八位皇帝,在位期间政治清明,经济繁荣,史称‘开元盛世’。

记览:指记忆和阅读,泛指学问。

掖庭:古代宫廷中的女官居住区,这里指宫女。

宫人籍:宫女的名册。

释氏:佛教。

普寂:唐代著名的佛教高僧,僧一行曾从其学佛。

嵩山:位于河南省登封市,是中国五岳之一,佛教圣地。

卢鸿:唐代著名的隐士,道高学富。

大衍:指《大衍历》,僧一行所著的一部天文历法。

洛下闳:汉代天文学家,据说他曾预言八百年后会有圣人来修正历法。

杨雄太玄经:杨雄所著的一部哲学著作。

开元中:开元年间,唐玄宗的年号,大约是公元713年至741年。

王姥:王老太婆,指僧一行幼时的邻居。

浑天寺:古代的观测天象的寺庙。

中使:宫廷中的使者。

帝车:古代天文学中指天上的车星,这里指皇帝的车队。

毗沙门天王子那吒太子:佛教中的神祇,那吒太子是毗沙门天的儿子。

宣律师:唐代著名的佛教律宗高僧,僧无畏曾向他学习。

持律:遵守佛教戒律。

佛牙:佛教中的一种圣物,指佛祖的牙齿。

崇圣寺:唐代著名的佛教寺庙,位于陕西省西安市。

明达师:指明达法师,古代佛教僧侣,以智慧和洞察力著称。

阌乡县:古地名,位于今河南省灵宝市。

万回故寺:古代寺庙,具体位置不详。

休咎:指吉凶祸福,古代常用来指代命运的吉凶。

京:古代对首都的称呼,此处指唐朝的都城长安。

竹杖:古代僧侣常用的物品,有时也作为传递信息的工具。

驿:古代传递官方文书和信使的驿站。

堆阜:堆积的土堆,此处指用竹杖在地上画出的土堆。

黄门侍郎:古代官职,为皇帝近臣,负责传达皇帝的命令。

哥舒翰:唐朝著名将领,曾任安西节度使,参与抗击吐蕃。

逆胡:古代对北方游牧民族的贬称。

武陵郡:古地名,位于今湖南省西部。

开元寺:古代寺庙,以唐朝开元年间建寺而得名。

惠照:古代僧侣,以预言和神秘能力著称。

孝廉科:古代科举制度中的一种,选拔有德行的人才。

浮图氏:佛教的别称,此处指佛教。

子良:指南朝宋时期的文学家萧子良。

齐竟陵王子良:南朝齐时期的王子良,喜好文学,曾招揽许多文学之士。

会稽令:古代官职,负责会稽郡(今浙江省绍兴市)的行政事务。

梁普通七年:梁朝普通七年,即公元526年。

陈:南朝陈朝,存在于公元557年至589年。

后主:指陈朝的最后一位皇帝陈叔宝。

隋氏:指隋朝,由杨坚建立,统一了中国北方。

瓜州:古地名,位于今甘肃省瓜州县。

绮绔:华丽的衣服,此处指长沙王叔坚的奢华生活。

沈妃:长沙王叔坚的妃子。

会稽山:位于今浙江省绍兴市东南部的一座山。

经笥:存放经文的竹筒。

元和:唐朝皇帝李恒的年号,公元806年至820年。

大和:唐朝皇帝李昂的年号,公元827年至835年。

巴州:古地名,位于今四川省巴中市。

物外之游:超脱尘世的游玩,指追求精神上的自由。

梁史:指《梁书》,是记载南朝梁朝历史的正史。

宣室至:《宣室至》是古代的一部小说集,收录了许多奇闻异事。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广记-卷九十二-异僧六-评注

这段古文描绘了一位名为明达的僧人,其行踪神秘,对过往的过客提出的问题不直接回答,而是以行动暗示其旨趣。这种处理方式体现了佛教中的一种智慧,即通过无言的教导来启发他人。明达的行为充满了象征意义,如授以竹杖暗示了旅行的意义,而取寺家马则预示了未来的变化。这种寓教于乐的手法,使得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不仅要理解文字表面的意思,还要去思考其背后的深层含义。

文中的‘背发肿,割之,血流殆死’这一情节,揭示了明达的预言能力,以及他对命运的洞察。这种对命运的描绘,不仅增加了故事的神秘色彩,也反映了古代人们对宗教和超自然力量的信仰。

在李林甫的故事中,明达的行为则更加直接地影响了人物的未来。他将秤加在李林甫肩上,预示了李林甫未来的权势。这种预言的准确性,进一步加深了读者对明达能力的认同。

文章中还有对历史事件的暗示,如哥舒翰拥兵潼关,拒逆胡,以及阌乡成为战场。这些细节不仅丰富了故事背景,也反映了作者对历史变迁的关注。

惠照的故事则更加注重人物内心的变化。惠照自述其身世,从刘氏子到僧人,展现了其人生经历的转变。他的故事充满了悲欢离合,同时也反映了佛教对人生苦难的解读。

惠照与陈广的相遇,则展现了佛教对世俗生活的态度。惠照虽然身处尘世,但他的内心却保持着超脱。他与陈广的对话,不仅是对过去时光的回忆,也是对人生意义的探讨。

整篇文章通过对明达和惠照这两个僧人的描写,展现了佛教思想对古代中国文化和宗教的影响。他们的故事,既是对命运的思考,也是对人生意义的探索。通过这些故事,读者可以感受到古代中国文化的深厚底蕴,以及佛教在其中的重要作用。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广记-卷九十二-异僧六》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25949.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