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广记-卷九十九-释证一

作者: 李昉(925年-996年),宋代著名的文学家和历史学家,他在《太平广记》的编纂过程中,结合了当时的历史、文化和传说,广泛收录了中国古代的神话和民间故事。

年代:成书于宋代(约10世纪)。

内容简要:《太平广记》是李昉主编的中华文化和历史中一部重要的文献,收录了从古至宋代的各种神话、民间故事、传说、历史事件等。书中内容广泛,既有历史人物的传记,也有民间流传的故事、奇闻异事以及道家、佛家思想的结合。它为后代提供了丰富的文化资源,成为研究中国古代民间故事和历史传闻的重要工具。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广记-卷九十九-释证一-原文

僧惠祥阿育王像王淮之惠凝灵隐寺侯庆大业客僧蛤像光明寺十光佛李大安韦知十刘公信妻

僧惠祥

东晋义熙初,金陵长干寺僧惠祥与法向连堂而居。夜四更中,惠祥遥唤向暂来。向往视祥,祥仰眠,交手胸(胸原作脑,据明抄本改)上。云:“可解我手足绳。”向曰:“并无绳也。”惠祥因得转动,云:“适有人众缚我手足,鞭棰交下,问何故啮虱,又语祥云:‘若更不止,当入于两山间磕之。’”祥自后戒于啮虱焉。(出《三教珠英》)

阿育王像

长沙寺有阿育王像,相传是阿育王女所造。太元中,夜浮至江津,渔人见异光如昼,而诸寺以千人迎之,嶷然不动。长沙寺翼法师者,操行精苦,乃率十僧,至诚祈启,即使就辇。至齐末,像常夜行,不知者以槊刺之,作铜声而倒。每南朝大事及灾役,必先流汗数日。自像教以来,最为灵应也。(出《渚宫遗事》)

王淮之

宋王淮之字元曾,琅琊人也。世尚儒业,不信佛法。常谓身神俱灭,宁有三世耶?元嘉中,为丹阳令。十年,得病绝气,少时还复暂苏。时建康令贺道力省疾,适会下床。淮之语道力曰:“始知释教不虚,人死神存,信有征矣。”道力曰:“明府生平置论不尔,今何见而乃异之耶?”淮之敛眉答云:“神实不尽,佛教不得不信。”语讫而终。(出《冥祥记》)

惠凝

元魏时,洛中崇真寺有比丘惠凝死七日还活。云:“阎罗王检阅,以错名放免。”惠凝具说过去之事,有比丘五人同阅。一比丘云宝明寺智圣,以坐禅苦行,得升天堂。有一比丘是般若寺道品,以诵涅槃经四十卷。亦升天堂。有一比丘云是融觉寺昙谟最,讲涅槃、华严,领众千人。阎罗王曰:“讲经者,心怀彼我,以骄凌物,比丘中第一粗行。今唯试坐禅诵经,不问讲经。”其昙谟最曰:“贫身立道已来,唯好讲经,实不谙诵。”阎罗王令付司,即有青衣十人,送昙谟最向西北门,屋舍皆黑,似非好处。有一比丘云是禅林寺道弘,自云:“教化四辈檀越,造一切经人中像十躯。”阎罗王曰:“沙门之体,必须摄心守道,志在禅诵。不干世事,不作有为。虽造作经像,正欲得他人财物,既得财物,贪心既起(明抄本、陈校本既起作即起,下又有既怀贪心四字)。便是三毒不出,具足烦恼。”亦付司,仍与昙谟最同入黑门。有一比丘云是灵觉寺宝明,自云:“出家之先,常(常原作帝,据明抄本、陈校本改)作陇西太守。造灵觉寺成,即弃官入道。虽不禅诵,礼拜不缺。”阎罗王曰:“卿作太守之日,曲理枉法,劫夺民财,假作此寺,非卿之力,何劳说此。”亦付青衣送入黑门。时魏太后闻之,遣黄门侍郎徐纥依惠凝所说即访宝明等寺。城东有宝明寺、城中有般若寺、城西有融觉、禅林、灵觉等三寺。并问智圣、道品、昙谟最、道弘、宝明等,皆实有之。即请坐禅僧一百人。常在殿中供养之。诏不听持经像在巷路乞索。若私用财物造经像者任意。惠凝亦入白鹿山,隐居修道。自此以后,京邑之比丘皆事禅诵,不复以讲经为意。(出《洛阳记》)

灵隐寺

高齐初,沙门宝公者,嵩山高栖士也。且从林虑向白鹿山,因迷失道。日将禺中,忽闻钟声。寻向而进,岩岫重阻,登陟而趋,乃见一寺。独据深林,山门正南,赫奕辉焕。前至门所,看额灵隐寺。门外五六犬,其犬如牛,白毛黑喙,或踊或卧,回眸眄宝。宝怖将返,须臾,见胡僧外来。宝唤不应,亦不回顾,直入门内。犬亦随之。良久,宝见人渐次入门,屋宇四周,门房并闭。进至讲堂,唯见床榻高座俨然,宝入西南隅床上坐。久之,忽闻东间有声,仰视,见开孔如井大,比丘前后从孔飞下,遂至五六十人。依位坐乞,自相借问,今日斋时,何处食来。或言豫章、成都、长安、陇右、蓟北、岭南、五天竺等,无处不至,动即千万余里。末后一僧从空而下。诸人竞问:“来何太迟?”答曰:“今日相州城东彼岸寺鉴禅师讲会,各各居义。有一后生聪俊,难问词音锋起,殊为可观。不觉遂晚。”宝本事鉴为和尚,既闻此语,望得参话,因整衣而起,白诸僧曰:“鉴是宝和尚。”诸僧直视宝。顷之,已失灵隐寺所在矣。宝但独坐于柞木之上,一无所见,唯睹岩谷。禽鸟翔集喧乱。及出山,以问于尚统法师。法师曰:“此寺石赵时佛图澄法师所造者,年岁久远,贤圣居之、非凡所住、或沉或隐、迁徙无定。今山行者,犹闻钟声焉。(出《侯君素旌异记》)

侯庆

宋南阳人侯庆有铜像一躯,可高尺余。庆有牛一头,拟货为金色,遇有急事,遂以牛与他用之。经二年,庆妻马氏忽梦此像谓之曰:“卿夫妇负我金色,久而不偿。今取卿儿丑多,以充金色。”马氏寤觉而心不安。至晓,丑多得病而亡。庆年五十余,唯有一子,悲哀之声,感于行路。丑多亡日,像忽自有金色,光照四邻,邻里之内,咸闻香气。道俗长幼,皆来观瞩焉。(出《法苑珠林》)

大业客僧

隋大业中,有客僧行至泰山庙求寄宿。

庙令曰:‘此无别舍,唯神庙庑下可宿,然而来此寄宿者辄死。’

僧曰:‘无苦也。’不得已从之,为设床于庑下。

僧至夜,端坐诵经。可一更,闻屋中环佩声。

须臾神出,为僧礼拜。

僧曰:‘闻此宿者多死,岂檀越害之耶?愿见护之。’

神曰:‘遇死者将至,闻弟子声,因自惧死,非杀之也。愿师无虑。’

僧因延坐谈说,如食顷时,因问神曰:‘闻世人传说云:‘泰山治鬼,宁有之耶。’’

神曰:‘弟子薄福有之,岂欲见先亡者乎?’

僧曰:‘有两同学僧先死,愿见之。’

神问其名,曰:‘一人已生人间,一人在狱罪重,不可唤来,师就见可也。’

僧闻甚悦,因起出。

不远而至一所,见狱火光焰甚盛。

神将僧入一院,遥见一人,在火中号呼,不能言,形变不复可识,而血肉焦臭,令人伤心。

师不欲历观,愍然求出。

俄而至庙,又与神坐,因问:‘欲救同学,有得理耶?’

神曰:‘可,能有为写法华经者,便应得脱。’

既而将曙,神辞僧入堂。

旦而庙令视僧不死,怪异之。

僧因为说。

仍即时为写法华经一部。

经既成,庄严毕,又将经就庙宿。

其夜神出如初,欢喜礼拜,慰问来意。

以事告之。

神曰:‘弟子知之。师为写经,始书题目,彼以脱免,令出生在人间也。然此处不洁,不可安经,愿师还为彼送向在寺中。’

言语久之,将晓,辞诀而去。(出《冥报记》)

蛤像

隋帝嗜蛤,所食必兼蛤味,逾数千万矣。

忽有一蛤,椎击如旧,帝异之,安置几上。

乙夜有光,及明,肉自脱,中有一佛二菩萨像。

帝悲悔,誓不食蛤。(出《酉阳杂俎》)

一说,唐文宗皇帝好食蛤蜊。

一日,左右方盈盘而进,中有劈之不(原无不字,据陈校补)裂者。

文宗疑其异,即焚香祝之。

俄顷之间,其蛤自开,中有二人,形貌端秀,体质悉备,螺髻璎珞,足履菡萏,谓之菩萨。

文宗遂置金粟檀香合,以玉屑覆之,赐兴善寺,令致敬礼。

至会昌中,毁佛像,遂不知所在。(出《杜阳杂编》)

光明寺

洛阳宜寿里有苞信县令段晖宅,地下常闻钟声,时见五色光明,照于堂宇。

晖甚异之,遂掘地,得金像一躯,可高三尺,并有二菩萨,趺上铭云:‘晋泰始二年五月十五日侍中中书监荀勖造。’

晖遂舍宅为光明寺。

咸云,此是荀勖故宅。

其后盗者欲窃此像,像与菩萨,合声喝贼。

盗者惊怖,即时殒倒。

众僧闻像叫声,遂擒之。(出《洛阳伽蓝记》)

十光佛

福寺西北隅有隋朝佛堂,其壁有画十光佛者,笔势甚妙,为天下之摽冠。

有识者云,此国手蔡生之迹也。

蔡生隋朝以善画闻,初建堂宇既成,有僧以百金募善画者,得蔡生。

既画,谓人曰:‘吾平生所画多矣,独今日下笔,若有鬼神翼而成者。’

由是长安中尽传其名。

贞观初,寺僧以此堂年月稍久,虑一旦有摧圯,遂召数工,及土木之费,且欲新其制。

忽一日,群僧斋于寺庭,既坐,有僧十人,俱白皙清瘦,貌甚古,相次而来,列于席。

食毕偕起,入佛堂中,群僧亦继其后。

俄而十人忽亡所见,群僧相顾惊叹者久之。

因视北壁十光佛,见其风度,与向者十人果同。

自是僧不敢毁其堂,且用旌十光之易也。(出《宣室志》)

李大安

唐陇西李大安,工部尚书大亮之兄也。

武德中,大亮任越州总管,大安自京往省之。

大亮遣奴婢数人从兄归,至谷州鹿桥,宿于逆旅。

其奴有谋杀大安者,候大安眠熟,夜已过半,奴以小剑刺大安项,洞之,刃著于床。

奴因不拔而逃。

大安惊觉,呼奴,其不叛者奴婢欲拔刃,大安曰:‘拔刃便死。可先取纸笔作书。’

书毕,县官亦至,因为拔刃,洗疮加药,大安遂绝。

忽如梦者,见一物长尺余。

阔厚四五寸,形似猪肉,去地二尺许,从户入。

来至床前,其中有语曰:‘急还我猪肉。’

大安曰:‘我不食猪肉。缘何负汝耶?’

闻户外有言曰:‘错也。’

此物即还从户出。

大安仍见庭前有池水,清浅可爱,池西岸上,有金像,可高五寸。

须臾渐大,俄化为僧,披袈裟甚新净,语大安曰:‘被伤耶,我今为汝痛将去,汝当平复。还家念佛修善也。’

因以手摩大安颈疮而去。

大安视其形状,见僧有红缯补袈裟,可方寸许,甚分明。

既而大安觉,遂苏,而疮亦不复痛,能起坐食。

数十日,京宅子弟迎至家。

家人亲故来视,大安为说被伤由状及见像之事。

有一婢在旁闻说,因言大安之初行也,安妻使婢请匠工为造一佛,初成,以彩画其衣,有一点朱污像之背上。

当令工去之,不肯,今仍在,形状如郎君所说。

大安因与妻及家人共起观相,乃同所见无异,其背点朱,宛然补处。

于是叹异,信知圣教不虚,遂加崇信焉。(出《冥报记》)

韦知十

唐右金吾卫曹京兆韦知十于永徽中煮一羊脚,半日犹生。

知十怒。

家人曰:‘用柴十倍于常,不知何意如此?’

知十更命重煮,还复如故。

乃命割之,其中遂得一铜像,长径寸焉,光明照灼,相好成就。

其家自此放生,不敢食酒肉。(出《冥报记》)

刘公信妻

唐龙朔三年。

长安城内通轨坊三卫刘公信妻陈氏,母先亡,陈因患暴死。

见人将入地狱,备见诸苦,不可具述。

末后见一地狱,石门牢固,有两大鬼,形容伟壮,守门左右,怒目瞋陈曰:‘汝是何人到此。’

见石门忽开,亡母在中受苦,不可具述。

受苦稍歇,母子近门相见。

母语女言:‘汝还努力为吾写经。’

女云:‘娘欲写何经?’

母曰:‘为吾写法华经。’

言讫,石门便闭。

陈还得苏,具向夫说。

即凭妹夫赵师子欲写法华经。

其师子旧解写经,有一经生,将一部新写法华经未装潢者转向赵师子处质钱,且云经主姓范,师子许。

乃与妇(妇原作父。据下文义改。)兄云:‘今既待(待原作得。据法范珠林五七改。)经,在家幸有此一部法华,兄赎取此经可否?’

陈夫从之,装潢既讫,授与其妻,在家为母供养。

后梦见母从女索经,云:‘吾先遣汝为吾写一部法华,何因迄今不得?’

女报母言:‘已为(为原作得。据明抄本、陈校本改。)娘赎得一部法华,见装潢了,在家供养。’

母语女言:‘止为此经,吾转受苦,冥道中狱卒打吾脊破,汝看吾身疮,狱官语云:‘汝何因取他范家经将为己经?汝有何福?大是罪过。’’

女见母说如此,更为母引写法华。

其经未了,女梦中复见母来催经,即见一僧,手捉一卷法华,语母云:‘汝女已为汝写经第一卷了,功德已成,何须急急。’

后写经成,母来报女:‘因汝为吾写经,今已得出冥途,好处受生。得汝恩力,故来报汝。汝当好住,善为妇礼,信心为本。’

言讫,悲泪共别。

后问前赎法华经主,果是姓苑。

(出《法苑珠林》)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广记-卷九十九-释证一-译文

僧惠祥:东晋义熙初年,金陵长干寺的僧人惠祥与法向住在相邻的堂屋。一天夜里四更时分,惠祥远远地叫法向过来。法向来到惠祥处,看到惠祥仰卧,双手交叉放在胸口(原文‘胸’字,根据明抄本改为‘脑’)。惠祥说:‘你能解开我手上的绳子吗?’法向说:‘并没有绳子。’惠祥因此能够转动,说:‘刚才有人绑住我的手脚,鞭打交加,问我为什么咬虱子,又对我说:‘如果不停止,就要把你扔到两座山之间。’’从那以后,惠祥就再也不咬虱子了。(出自《三教珠英》)

阿育王像:长沙寺有一尊阿育王像,相传是阿育王女儿所造。太元年间,这尊像在夜晚浮到江津,渔人看到像白天一样明亮的光芒,各寺院的僧人千人迎接,但像却静止不动。长沙寺的翼法师,修行严谨,于是带领十个僧人,虔诚地祈求,并请求将像抬到寺院。到齐朝末年,这尊像常常在夜间移动,不知情的人用矛刺它,发出铜的声音后倒下。每当南朝发生大事或灾害,这尊像都会提前流汗数日。自从像被供奉以来,它被认为是最有灵验的。(出自《渚宫遗事》)

王淮之:宋朝的王淮之,字元曾,是琅琊人。世代崇尚儒学,不相信佛法。他常说身体和灵魂都会消亡,哪有三世轮回呢?元嘉年间,他担任丹阳令。十年,他生病断气,不久又暂时苏醒。当时建康令贺道力探望他的病情,恰好他下床。王淮之对贺道力说:‘现在才知道佛教并非虚幻,人死后灵魂存在,这是有证据的。’贺道力说:‘明府平时并不这么认为,今天为什么突然改变了看法呢?’王淮之皱眉回答道:‘灵魂确实不会完全消亡,所以不得不相信佛教。’说完就去世了。(出自《冥祥记》)

惠凝:北魏时期,洛阳崇真寺的比丘惠凝死后七天又复活。他说:‘阎罗王检查名单时,因为名字出错而放过了我。’惠凝详细讲述了过去的事情,有五个比丘与他一同被检查。其中一个比丘是宝明寺的智圣,因为坐禅苦行,升入天堂。另一个比丘是般若寺的道品,因为念诵涅槃经四十卷,也升入天堂。还有一个比丘是融觉寺的昙谟最,讲经说法,带领千人。阎罗王说:‘讲经的人,心怀我执,以傲慢凌驾他人,是比丘中最粗俗的行为。现在只试坐禅念经,不问讲经。’昙谟最说:‘我自从修道以来,只喜欢讲经,实际上不懂得念经。’阎罗王命令将他交给官吏,随即有十个青衣人将他送到西北门,那里的房屋都是黑色的,看起来不是好地方。还有一个比丘是禅林寺的道弘,自称:‘教导四众弟子,造了十尊经像。’阎罗王说:‘出家人的本分,必须收心守道,志在坐禅念经。不涉世事,不做有为。虽然造作经像,但只是为了得到他人的财物,一旦得到财物,贪心就起来了(明抄本、陈校本‘既起’作‘即起’,下面又有‘既怀贪心’四字)。这样三毒就不消除,烦恼就具足了。’也将他交给官吏,与昙谟最一同进入黑门。还有一个比丘是灵觉寺的宝明,自称:‘出家的之前,曾是陇西太守。建造灵觉寺完成后,就弃官修道。虽然不坐禅念经,但礼拜从不间断。’阎罗王说:‘你做太守的时候,曲法枉理,掠夺民财,建造这个寺庙,并不是你的功劳,何必说这些。’也命令青衣将他送入黑门。当时魏太后听说了这件事,派遣黄门侍郎徐纥根据惠凝的描述去探访宝明等寺庙。城东有宝明寺、城中有般若寺、城西有融觉、禅林、灵觉等三寺。并询问了智圣、道品、昙谟最、道弘、宝明等人,都确实存在。于是请了一百个坐禅的僧人,常在殿中供养他们。皇帝下诏不允许在街巷路上拿着经像乞讨。如果私自用财物造经像,则任意为之。惠凝也进入白鹿山,隐居修道。从那以后,京城的僧人都从事坐禅念经,不再以讲经为意。(出自《洛阳记》)

灵隐寺:北齐初年,沙门宝公是嵩山高栖的隐士。他从林虑山前往白鹿山,途中迷失了道路。快到中午时,忽然听到钟声。他循着声音前进,山岩重叠,攀登而上,终于看到一座寺庙。它独自占据着深林,山门朝南,辉煌灿烂。来到门前,看到匾额上写着‘灵隐寺’。门外有五六条狗,狗的大小像牛,白毛黑嘴,有的跳跃,有的躺卧,回过头来看宝公。宝公害怕,准备返回,不久,看到一个胡僧从外面走来。宝公呼唤不应,他也没有回头,径直走进门内。狗也跟着他进去。过了一会儿,宝公看到人们陆续进入门内,房屋四周,门房都关着。他走进讲堂,只见床榻和座位整齐地摆放着,宝公在西南角的床上坐下。过了一会儿,忽然听到东边有声音,抬头看,看到一个像井一样大的洞,比丘们前后从洞中飞下来,共有五六十人。他们按位坐下乞求,互相询问,今天是斋时,在哪里吃饭。有人说在豫章、成都、长安、陇右、蓟北、岭南、五天竺等地,无处不在,一动就是千万余里。最后一位僧人从空中飞来。众人争相问他:‘为什么来这么晚?’他回答:‘今天相州城东彼岸寺鉴禅师讲会,各自阐述义理。有一个年轻人聪明伶俐,提问尖锐,非常精彩。不知不觉就晚了。’宝公把鉴禅师当作和尚,既然听到了这句话,就想参加讲会,于是整理衣裳起身,对众僧说:‘鉴是宝和尚。’众僧直视宝公。过了一会儿,宝公已经失去了灵隐寺的位置。宝公只独自坐在柞木上,一无所见,只看到山谷。禽鸟飞翔,喧闹不已。等他出山后,向尚统法师询问。法师说:‘这座寺是石赵时佛图澄法师所建,年代久远,贤圣居住于此,非凡人所能居住,有时隐居,有时出现,迁徙不定。现在山中的行者,还能听到钟声。’(出自《侯君素旌异记》)

侯庆:宋朝南阳人侯庆有一尊高约一尺的铜像。侯庆有一头牛,打算卖掉它换金子,遇到急事,就把牛借给别人使用。过了两年,侯庆的妻子马氏梦见这尊像对她说:‘你们夫妇欠我金子,久拖不还。现在我要用你们的孩子丑多来抵债。’马氏醒来后心里不安。第二天,丑多生病死了。侯庆五十多岁,只有一个儿子,悲伤的声音感动了路人。丑多去世的那天,铜像突然自己变成了金色,光芒照亮了四周,邻里都闻到了香气。不论男女老少,都来观看。(出自《法苑珠林》)

大业客僧:关于‘大业客僧’的具体内容原文中没有提供,无法进行翻译。

隋朝大业年间,有位行脚僧来到泰山庙请求住宿。庙里的管理人员说:‘这里没有别的住处,只有神庙的廊下可以住,但是来这住宿的人都会死。’僧人说:‘没有关系。’无奈之下,僧人只能同意,管理人员就为他安排了在廊下的床铺。僧人到了晚上,就坐在那里念经。大约到了一更的时候,他听到了屋子里有环佩的声音。过了一会儿,神出现了,向僧人行礼。僧人说:‘听说在这里住宿的人大多会死,难道是施主在害他们吗?希望你能保护我。’神说:‘即将有要死的人到了,听到我的弟子们的声音,因此自己害怕死亡,并不是我杀的他们。请师傅不要担心。’僧人于是邀请神坐下交谈,就像吃一顿饭的功夫,僧人问神说:‘听说世人传说‘泰山治理鬼魂’,这是真的吗?’神说:‘我福分浅薄,确实有这回事,难道你想见先亡的亲人吗?’僧人说:‘有两个同学已经去世了,我想见他们。’神问他们的名字,僧人说:‘一个已经转生人间,一个在监狱里罪行严重,不能叫他们来,师傅可以亲自见他们。’僧人听了非常高兴,于是起身离开。没走多远,就到了一个地方,看到监狱里火光冲天。神带着僧人进入一个院子,远远地看到一个在火中大声呼喊,无法说话,形状变化到无法辨认,血肉焦臭,让人伤心。僧人不想一一观看,怜悯地请求出去。不久就回到了庙里,又和神坐在一起,僧人问:‘想要救同学,有什么办法吗?’神说:‘有,如果有为《法华经》写经的人,就可以得到解脱。’接着天快亮了,神告别僧人回到殿堂。第二天早上,庙里的管理人员看到僧人没死,感到非常奇怪。僧人就把事情告诉了他。管理人员立刻为僧人写了一部《法华经》。经写完后,庄严完毕,僧人又将经书带回庙里住宿。当天晚上,神又像以前一样出现,高兴地行礼,询问来意。僧人把事情告诉了他。神说:‘我知道了。师傅为写经,刚开始写题目,他们因此得以解脱,转生人间。但是这里不干净,不能放经书,希望师傅能把它送到寺庙里。’他们交谈了很久,天快亮了,神告别僧人离开。(出自《冥报记》)

隋帝喜欢蛤蜊,所吃的必定含有蛤蜊的味道,已经吃了几千万只了。突然有一只蛤蜊,敲击它的声音和以前一样,隋帝觉得奇怪,就把它放在桌子上。到了半夜,蛤蜊发出光芒,到天亮时,蛤蜊肉自己脱落,里面有一尊佛像和两位菩萨像。隋帝悲伤后悔,发誓不再吃蛤蜊。(出自《酉阳杂俎》)

一说,唐文宗皇帝喜欢蛤蜊。有一天,宫中的人把盛满蛤蜊的盘子呈上,其中有一只蛤蜊被劈开也不裂开。文宗怀疑它与众不同,就烧香祈祷。不久,蛤蜊自己打开了,里面有两个形态端庄秀美的人,全身装饰齐全,头戴螺髻,佩戴璎珞,脚踩荷花,被称为菩萨。文宗于是把金粟檀香盒子装好,用玉屑覆盖,赐给兴善寺,让他们致敬礼。到会昌年间,毁坏了佛像,就不知道它们在哪里了。(出自《杜阳杂编》)

洛阳宜寿里有苞信县令段晖的住宅,地下经常能听到钟声,有时会看到五彩的光芒,照在堂宇上。段晖觉得很奇怪,于是挖地,得到一尊金像,大约高三尺,还有两位菩萨,像背上刻着:‘晋泰始二年五月十五日侍中中书监荀勖造。’段晖于是把住宅捐出来建成了光明寺。大家都说,这是荀勖的旧宅。后来盗贼想要偷这尊像,像和菩萨一起发出声音吓唬盗贼。盗贼惊恐,立刻倒在地上。众僧听到像的声音,于是抓住了盗贼。(出自《洛阳伽蓝记》)

福寺西北角有一座隋朝的佛堂,墙上画着十光佛,画技非常巧妙,是天下之冠。有识者说,这是国手蔡生的作品。蔡生在隋朝以擅长绘画闻名,刚建成堂宇后,有僧人用一百金悬赏善画者,找到了蔡生。画完后,蔡生对人说:‘我一生所画很多,只有今天下笔,好像有鬼神帮助完成一样。’因此长安城中都传了他的名声。贞观初年,寺里的僧人因为佛堂年久,担心一旦有倒塌的危险,于是召集了几位工匠,以及土木的费用,想要重新建造。有一天,众僧在寺院的庭院中吃饭,坐下后,有十个僧人,都皮肤白皙,清瘦,面貌古朴,依次而来,坐在席子上。吃完后一起起身,进入佛堂中,众僧也跟着他们进去。突然那十个人突然不见了,众僧相互看着,惊叹了很久。因为看北壁上的十光佛,见其风度,与刚才那十个人果然相同。从此僧人不敢毁坏这个佛堂,并且用旌旗标记十光佛的尊贵。(出自《宣室志》)

唐陇西的李大安,是工部尚书李大亮的哥哥。武德年间,李大亮担任越州总管,李大安从京城去探望他。李大亮派几个奴婢跟着哥哥回去,到了谷州鹿桥,住在旅馆里。其中有一个奴婢想要谋杀李大安,等李大安睡熟后,半夜时分,奴婢用小剑刺李大安的脖子,剑刃直入,刀刃卡在床上。奴婢没有拔剑就逃走了。李大安惊醒,呼喊奴婢,那些没有背叛的奴婢想要拔剑,李大安说:‘拔剑就会死。你们可以先拿纸笔写封信。’写完后,县官也到了,于是拔出剑,清洗伤口,敷上药,李大安就断气了。突然就像做梦一样,他看到一只长一尺多,宽厚四五寸的东西,形状像猪肉,离地大约两尺,从窗户进来。来到床前,里面有人说:‘快还我猪肉。’李大安说:‘我不吃猪肉。为什么欠你的呢?’听到窗外有人说:‘错了。’这个东西就从窗户出去了。李大安又看到庭院前有池塘,水清澈可爱,池塘西岸上,有一尊金像,大约高五寸。过了一会儿,金像逐渐变大,突然变成了一个僧人,穿着非常新净的袈裟,对李大安说:‘你受伤了吗,我现在帮你去除痛苦,你会康复的。回家念佛修善吧。’然后用手摸李大安的颈伤口,就消失了。李大安看到僧人身上有红色的布补在袈裟上,大约一寸见方,非常清晰。不久,李大安醒来,伤口不再疼痛,能够起身坐着吃饭。几十天后,京城的亲戚把李大安接回家。家人和亲戚来看他,李大安就把受伤的原因和见到佛像的事情告诉了他们。有一个婢女在旁边听到他说,于是说李大安刚出发时,他的妻子让婢女请工匠造一尊佛,刚造好,用彩画佛的衣服,佛背上有一点朱红色。当让工匠去掉它,工匠不肯,现在还在,形状就像李大安说的那样。李大安于是和妻子以及家人一起起身观看,发现他们所见完全相同,佛背上的朱红色,就像补过的痕迹。于是感叹不已,相信确实有圣教的存在,于是更加虔诚地信仰。(出自《冥报记》)

唐右金吾卫曹京兆韦知十在永徽年间煮一只羊脚,煮了半天还是生的。韦知十生气。家人说:‘用的柴火是平时的十倍,不知道为什么还是这样。’韦知十又命人重新煮,还是像原来一样。于是命令割开它,里面就得到一尊铜像,长径一寸,光芒四射,形象完美。从此他家放生,不敢再吃酒肉。(出自《冥报记》)

刘公信的妻子…

唐高宗龙朔三年,长安城通轨坊三卫的刘公信的妻子陈氏,她的母亲已经去世,陈氏因为突发疾病去世。她看到有人被送入地狱,看到了各种苦难,无法一一细说。最后她看到一个地狱,石门坚固,有两个身材魁梧的鬼守在门口,怒视着陈氏说:‘你是谁,来这里做什么。’只见石门突然打开,她的母亲在里面受苦,同样无法一一细说。母亲受苦稍缓,母子靠近门口相见。母亲对女儿说:‘你回来后要为我抄写经文。’女儿问:‘娘要写哪部经文?’母亲说:‘为我抄写《法华经》。’话音刚落,石门就关闭了。陈氏苏醒后,将这一切告诉了丈夫。于是她通过妹夫赵师子想要抄写《法华经》。赵师子以前也抄写过经文,有一个经生有一部新抄写的《法华经》尚未装潢,便将它抵押给赵师子,并说经文的主人姓范,赵师子同意了。赵师子就对陈氏的丈夫说:‘既然你要抄写经文,家里正好有一部《法华经》,你能否帮我把这部经文赎回来?’陈氏的丈夫同意了,经文装潢完成后,交给了他的妻子,在家中供奉母亲。后来,陈氏梦见母亲来索要经文,说:‘我之前让你为我抄写一部《法华经》,为什么到现在还没完成?’女儿告诉母亲:‘我已经为您赎回了一部《法华经》,已经装潢好了,现在在家中供奉。’母亲对女儿说:‘就因为这部经文,我在阴间受苦,狱卒打我的脊背,你看看我的身体上的伤痕,狱官对我说:“你为什么拿范家的经文作为自己的经文?你有什么福分?这可是大罪过。”’女儿看到母亲这样说,就更加努力地为母亲抄写《法华经》。经文还没抄完,女儿在梦中又看到母亲来催促经文,然后看到一个僧人,手里拿着一卷《法华经》,对母亲说:“你的女儿已经为你抄写了《法华经》的第一卷,功德已经圆满,不必急于求成。”经文抄写完成后,母亲来告诉女儿:‘因为你为我抄写经文,我现在已经出了冥界,到了好地方,投生转世。因为你的恩德,所以我来告诉你。你要好好生活,做一个好妻子,以信心为本。’说完,母女悲泣而别。后来询问之前赎回《法华经》的主人,果然姓范。(出自《法苑珠林》)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广记-卷九十九-释证一-注解

僧惠祥:东晋时期金陵长干寺的僧人,与法向是邻居。他的故事体现了佛教中因果报应的思想。

阿育王像:阿育王是古印度的一位佛教国王,他的像在佛教文化中具有很高的地位。阿育王像的故事反映了佛教的灵验和人们对佛教的虔诚。

王淮之:南朝宋时期的官员,他在临终前改变了对佛教的看法,这个故事展示了佛教对人的心灵影响。

惠凝:北魏时期的僧人,他的复活经历反映了佛教对生死轮回的看法。

灵隐寺:位于中国浙江省杭州市的一座著名古寺,是佛教禅宗的重要寺庙之一。

侯庆:南朝宋时期的平民,他的故事展示了佛教中因果报应和神迹的观念。

大业客僧:大业是隋朝的一个年号,客僧指的是来寺中求法或访问的僧人。这个词组可能指的是在隋朝大业年间访问寺庙的僧人。

泰山庙:泰山庙,位于中国山东省泰安市泰山山麓,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宗教圣地之一,供奉着东岳大帝。在古代,泰山被视为五岳之首,是帝王祭祀天地、祈求国泰民安的地方。

神庙庑下:庑下,指庙宇中的廊下,古代庙宇建筑中常有的部分,用于休息或存放物品。

环佩声:环佩声,指古代贵族佩戴的玉佩或铜铃等发出的声音,常用来形容神灵或贵族的出场。

檀越:檀越,佛教用语,指施主,即对寺庙或僧侣提供资助的人。

法华经:佛教经典之一,全名《妙法莲华经》,是佛教大乘经典。

蛤蜊:蛤蜊,一种贝类,肉质鲜美,古代常作为食物。

光明寺:光明寺,指位于洛阳的寺庙,因地下常现五色光明而得名。

十光佛:十光佛,佛教中的神祇,象征光明和智慧。

国手:国手,指技艺高超的人,此处指擅长绘画的人。

郎君:郎君,古代对年轻贵族或英俊男子的尊称。

放生:放生,指将捕捉到的生物放回自然环境中,是佛教中提倡的慈悲行为。

圣教:圣教,指佛教,认为佛教是神圣的教义和信仰体系。

唐龙朔三年:唐高宗李治的年号,龙朔三年即公元663年。

长安城:唐朝的都城,位于今天的陕西省西安市。

通轨坊:长安城内的一个坊,即行政区划。

三卫:古代官职,负责城防和治安。

刘公信:人名,具体生平不详。

陈氏:人名,刘公信的妻子。

暴死:突然死亡,没有预兆。

地狱:佛教中描述的恶鬼居住的地方,是苦行之地。

石门:地狱的入口,通常被描述为坚固。

鬼:佛教中的非人生物,通常为恶鬼。

形容伟壮:形容鬼的外貌,高大威猛。

怒目瞋:愤怒地瞪视。

装潢:装饰、装帧,指对书籍等进行美化处理。

经生:古代负责抄写佛经的人。

质钱:以物品作为抵押借钱。

范:姓氏,此处指经主。

师子:人名,陈氏的妹夫。

法范珠林:佛教经典汇编的名称。

冥道:佛教中指死后灵魂所行之路。

狱卒:狱中的看守人员。

脊破:背部受伤。

恩力:恩惠的力量,此处指陈氏为母亲写经的善行。

妇礼:妻子应尽的礼节。

信心:对佛教教义和修行的信任和信仰。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广记-卷九十九-释证一-评注

唐龙朔三年,长安城内通轨坊三卫刘公信妻陈氏,母先亡,陈因患暴死。

这段开篇,以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为背景,描绘了一个发生在唐朝长安城内的故事。‘唐龙朔三年’点明了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长安城内通轨坊三卫刘公信妻陈氏’介绍了故事的主人公,‘母先亡,陈因患暴死’则交代了故事的起因,为后续的情节发展奠定了基础。

见人将入地狱,备见诸苦,不可具述。

这句话通过‘见人将入地狱’和‘备见诸苦’的描写,暗示了陈氏在临终之际所经历的恐怖景象,为地狱的描写做了铺垫。‘不可具述’则表现了地狱的恐怖程度,让人对后续的描写充满期待。

末后见一地狱,石门牢固,有两大鬼,形容伟壮,守门左右,怒目瞋陈曰:‘汝是何人到此。’

此处详细描绘了地狱的景象,‘石门牢固’和‘两大鬼’形象生动,‘怒目瞋陈’更是将鬼神的威严展现得淋漓尽致。通过这样的描写,让读者对地狱的恐惧感油然而生。

见石门忽开,亡母在中受苦,不可具述。

这句话通过‘见石门忽开’和‘亡母在中受苦’的描写,将陈氏与亡母的重逢情景展现出来。‘不可具述’则表现了亡母所受的苦难,加深了读者对地狱的恐惧感。

母语女言:‘汝还努力为吾写经。’女云:‘娘欲写何经?’母曰:‘为吾写法华经。’言讫,石门便闭。

这段对话揭示了陈氏与亡母之间深厚的母子情谊。‘汝还努力为吾写经’体现了母亲对女儿的关爱和期望,‘为吾写法华经’则表现了佛教在当时的普及。‘言讫,石门便闭’则表现了地狱的神秘和不可抗拒。

陈还得苏,具向夫说。即凭妹夫赵师子欲写法华经。

陈氏在梦中得到了解脱,醒来后将梦境告诉了丈夫,并凭借妹夫赵师子的帮助,开始写法华经。这一段描写了陈氏对佛教的虔诚和对母亲的孝顺。

其师子旧解写经,有一经生,将一部新写法华经未装潢者转向赵师子处质钱,且云经主姓范,师子许。

此段描写了赵师子与经生之间的交易,以及经主的姓氏。‘旧解写经’和‘新写法华经’表现了佛教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姓范’则暗示了后续的情节。

乃与妇兄云:‘今既待经,在家幸有此一部法华,兄赎取此经可否?’陈夫从之,装潢既讫,授与其妻,在家为母供养。

陈氏的丈夫在得知家中有一部法华经后,决定赎取并供养给亡母。这一段描写了陈氏家庭的和睦和孝道。

后梦见母从女索经,云:‘吾先遣汝为吾写一部法华,何因迄今不得?’女报母言:‘已为娘赎得一部法华,见装潢了,在家供养。’母语女言:‘止为此经,吾转受苦,冥道中狱卒打吾脊破,汝看吾身疮,狱官语云:‘汝何因取他范家经将为己经?汝有何福?大是罪过。’’

这段对话揭示了陈氏母亲在地狱中的遭遇,以及她对女儿的责备。‘止为此经,吾转受苦’表现了母亲对女儿的关爱和期望,‘汝有何福?大是罪过’则表现了母亲对女儿的责备。

女见母说如此,更为母引写法华。其经未了,女梦中复见母来催经,即见一僧,手捉一卷法华,语母云:‘汝女已为汝写经第一卷了,功德已成,何须急急。’

陈氏在母亲的责备下,更加坚定了写经的决心。‘汝女已为汝写经第一卷了,功德已成’则表现了佛教的因果报应,‘何须急急’则表现了母亲的欣慰。

后写经成,母来报女:‘因汝为吾写经,今已得出冥途,好处受生。得汝恩力,故来报汝。汝当好住,善为妇礼,信心为本。’言讫,悲泪共别。

陈氏的母亲在得知女儿为她写经后,得到了解脱。‘因汝为吾写经,今已得出冥途’表现了佛教的救赎力量,‘善为妇礼,信心为本’则表现了母亲的教诲。

后问前赎法华经主,果是姓苑。(出《法苑珠林》)

最后一句揭示了经主的姓氏,同时也说明了这段故事的来源。‘出《法苑珠林》’则表明了这段故事出自佛教经典,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广记-卷九十九-释证一》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25947.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