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李昉(925年-996年),宋代著名的文学家和历史学家,他在《太平广记》的编纂过程中,结合了当时的历史、文化和传说,广泛收录了中国古代的神话和民间故事。
年代:成书于宋代(约10世纪)。
内容简要:《太平广记》是李昉主编的中华文化和历史中一部重要的文献,收录了从古至宋代的各种神话、民间故事、传说、历史事件等。书中内容广泛,既有历史人物的传记,也有民间流传的故事、奇闻异事以及道家、佛家思想的结合。它为后代提供了丰富的文化资源,成为研究中国古代民间故事和历史传闻的重要工具。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广记-卷九十七-异僧十一-原文
秀禅师义福神鼎广陵大师和和空如禅师僧些阿足师鉴师从谏
秀禅师
洛都天宫寺有秀禅师者,俗姓李,汴州陈留人。习禅精苦。初至荆州,后移此寺。深为武太后所敬礼。玄鉴默识,中若符契。长安中入京,住资圣寺。忽戒禅院弟子灭灯烛,弟子留长明灯,亦令灭之。因说:“火灾难测,不可不备。尝有寺家不备火烛,佛殿被灾;又有一寺钟楼遭火,一寺经藏焚爇,殊可痛惜。”寺众不知其意。至夜失火,果焚佛殿钟楼,及经藏三所。唐玄宗在藩时,常与诸王俱诣作礼,留施一笛。玄宗出后,秀召弟子曰:“谨掌此,后有要时,当献上也。”及玄宗登极,达摩等方悟其言,取笛以进。秀师年百岁,卒于此寺,瘗于龙门山,道俗奔赴数千人,燕国公张说为其碑文。(出《西京记》)
义福
唐开元中,有僧义福者,上党人也。梵行精修,相好端洁,缙绅士庶,翕然归依。尝从驾往东都,所历郡县,人皆倾向,擅施巨万,皆委之而去。忽一旦,召其学徒,告己将终。兵部侍郡张均、中书侍郎严挺之、刑部侍郎房琯、礼部侍郎韦陟,常所礼谒。是日亦同造焉。义福乃升座。为门徒演法。乃曰:“吾没于是日,当以诀别耳。”久之,张谓房曰:“某宿岁饵金丹,尔来未尝临丧。”言讫,张遂潜去。义福忽谓房曰:“某与张公游有数年矣,张有非常之咎,名节皆亏。向来若终法会,足以免难,惜哉!”乃携房之手曰:“必为中兴名臣,公其勉之。”言讫而终。及禄山之乱,张均陷贼庭,授伪署。房琯赞两朝,竟立大节。(出《明皇杂录》)
神鼎
唐神鼎师不肯剃头,食酱一郖。每巡门乞物,得粗布破衣亦著,得细锦罗绮亦著。于利真师座前听,问真师曰:“万物定否?”真曰:“定。”鼎曰:“阇梨言若定,何因高岸为谷,深谷为陵;有死即生,有生即死;万物相纠,六道轮回;何得为定耶?”真曰:“万物不定。”鼎曰:“若不定,何不唤天为地,唤地为天;唤月为星,唤星为月;何得为不定?”真无以应之。时张文成见之,谓曰:“观法师即是菩萨行人也。”鼎曰:“菩萨得之不喜,失之不悲;打之不怒,骂之不嗔;此乃菩萨行也。鼎今乞得即喜,不得即悲;打之即怒,骂之即嗔;以此论之,去菩萨远矣。”(出《朝野佥载》)
广陵大师
唐贞元中,有一僧客于广陵,亡其名,自号大师。广陵人因以大师呼之。大师质甚陋,好以酒肉为食,常以穗裘,盛暑不脱,由是蚤虮聚其上。侨居孝感寺,独止一室,每夕阖扉而寝,率为常矣。性狂悖,好屠犬彘,日与广陵少年斗殴,或醉卧道傍。广陵人俱(俱原作惧,据明抄本、陈校本改)以此恶之。有一少年,以力闻。常一日,少年与人对博。大师大怒。以手击其博局尽碎。少年曰:“呆儿,何敢逆壮士耶?”大师且骂而唾其面,于是与少年斗击,而观者千数。少年卒不胜,竟遁去。自是广陵人谓大师有神力,大师亦自负其力,往往剽夺市中金钱衣物。市人皆惮其勇,莫敢拒。后有老僧召大师至曰:“僧当死心奉戒。奈何食酒食,杀犬彘,剽夺市人钱物,又与少年同殴击,岂僧人之道耶?一旦吏执以闻官,汝不羞天耶?”大师怒骂曰:“蝇蚋徒嗜膻腥耳,安能如龙鹤之心哉?然则吾道亦非汝所知也。且我清其中而混其外者,岂若汝龊龊无大度乎?”老僧卒不能屈其词。后一日,大师自外来归,既入室,闭户。有于门隙视者,大师坐于席,有奇光,自眉端发,晃然照一室。观者奇之,具告群僧。群僧来,见大师眉端之光相,指语曰:“吾闻佛之眉有白毫相光,今大师有之,果佛矣。”遂相率而拜。至明日清旦,群僧俱集于庭,候谒广陵大师。比及开户,而广陵大师已亡去矣。群僧益异其事,因号大师为大师佛焉。(出《宣室志》)
和和
唐代国公主适荥阳郑万钧,数年无子。时有僧和和者,如狂如愚,众号为圣。言事多中。住大安寺,修营殿阁。和和常至公主家,万钧请曰:“吾无嗣,愿得一子,惟师降恩,可得乎?”师曰:“遗我三千疋绢,主当诞两男。”钧如言施之。和和取绢付寺,云修功德。乃谓钧曰:“主有娠矣,吾令二天人下,为公主作儿。”又曰:“公主腹小,能并娠二男乎?吾当使同年而前后耳。”公主遂娠,年初岁终,各诞一子。长曰潜耀。少曰晦明。皆美丈夫,博通有识焉。(出《纪闻录》)
空如禅师
空如禅师者,不知何许人也。少慕修道,父母抑婚,以刀割其势,乃止。后成丁,徵庸课,遂以麻蜡裹臂,以火爇之,成废疾。入陆浑山,坐兰若。虎不暴。山中偶见野猪与虎斗,以藜杖挥之曰:“檀越不须相争。”即分散。人皆敬之,无敢騃者。(出《朝野佥载》)
僧些
唐贞元初,荆州有狂僧,些其名者,善歌河满子。常遇伍伯乘醉,于途中辱之,令歌。僧即发声,其词皆陈伍伯从前隐慝也。伍伯惊而自悔。(出《酉陽杂俎》)
阿足师
阿足师者,莫知其所来,形质痴浊,神情不慧,时有所言,靡不先觉。
居虽无定,多寓阌乡。
憧憧往来,争路礼谒。
山岳檀施,曾不顾瞻。
人或忧或疾,获其指南者,其验神速。
时陕州有富室张臻者,财积钜万,止有一男。
年可十七,生而愚騃,既挛手足,复懵语言,惟嗜饮食,口如溪壑。
父母钟爱,尽力事之,迎医求药。
不远千里。
十数年后,家业殆尽。
或有谓曰:‘阿足贤圣,见世诸佛,何不投告,希其痊除。’
臻与其妻,来抵阌乡,叩头抆泪,求其拯济。
阿足久之谓臻曰:‘汝冤未散,尚须十年。愍汝勤虔,为汝除去。’
即令选日,于河上致斋,广召众多,同观度脱。
仍令赍致其男,亦赴道场。
时众谓神通,而观者如堵。
跂竦之际,阿足则指壮力者三四人,扶拽其人,投之河流。
臻洎举会之人,莫测其为。
阿足顾谓臻曰:‘为汝除灾矣。’
久之,其子忽于下流十数步外,立于水面。
戟手于其父母曰:‘与汝冤仇,宿世缘业。赖逢圣者,遽此解挥。傥或不然,未有毕日。’
挺身高呼,都不愚痴。
须臾沉水,不知所适。
(出《集异记》)
鉴师
唐元和初,有长乐冯生者,家于吴,以明经调选于天官氏,是岁见黜于有司,因侨居长安中。
有老僧鉴其名者,一日来诣,谓生:‘汝吾姓也。’因相与往来,近岁余。
及冯尉于东越,既治装,鉴师负笈来,告去。
冯问:‘师去安所诣乎?’
鉴师:‘我庐于灵岩寺之西庑下且久,其后游长安中,至今十年矣。幸得与子相遇。今将归故居,故来告别。然吾子尉于东越,道出灵岩寺下,当宜一访我也。’
生诺曰:‘谨受教。’
后数月,冯生自长安之任,至灵岩寺门,立马望曰:‘岂非鉴师所居寺乎?’
即入而诣焉。
时有一僧在庭,生问:‘不知鉴师庐安在,吾将诣之。’
僧:‘吾曹数辈,独无鉴其名者。’
生始疑异,默而计曰:‘鉴师信士,岂欺我耶?’
于是独游寺庭,行至西庑下,忽见有群僧画像,其一人状同鉴师。
生大惊曰:‘鉴师果异人也!且能神降于我。’
因慨然泣下者久之。
视其题曰:‘冯氏子,吴郡人也。年十岁,学浮图法,以道行闻,卒年七十八。’
冯阅其题,益异之。
(出《宣室志》)
从谏
东都敬爱寺北禅院大德从谏,姓张氏,南阳人。
徙居广陵,为土著姓。
身长八尺,眉目魁奇。
越壮室之年,忽顿悟真理,遂舍妻子从披削焉。
于是研精禅观,心境明白,不逾十载,耆年宿德。
皆所推服。
及来洛,遂止敬爱寺。
年德并成,缁黄所宗。
每赴供,皆与宾头卢尊者对食,其为人天钦奉若此。
唐武宗嗣历,改元会昌,爱驭凤骖鹤之仪,薄点墨降龙之教,乃下郡国,毁塔庙,令沙门复初。
谏公乃乌帽麻衣,潜于皇甫枚之温泉别业。
后冈上乔木骈郁,巨石砥平。
谏公夏日,常于中入寂,或补毳事。
忽一日,颓云駃雨,霆击石傍大檀。
雨至,诸兄走往林中,谏公恬然趺坐,若无所闻者。
诸兄致问,徐曰:‘恶畜生而已。’
至大中初,宣宗复兴内教,谏公归东都故居。
其子自广陵来观,适与遇于院门,威貌崇严,不复可识。
乃拜而问从谏大德所居,谏公指曰:‘近东头。’
其子既去。
遂阖门不出。
其割裂爱网(网原作刚,据明抄本改)又如此。
咸通丙戌岁夏五月。
忽遍诣所信向家,皆谓曰:‘善建福业。贫道秋初当远行,故相别耳。’
至秋七月朔,清旦,盥手焚香,念慈氏如来,遂右胁而卧。
呼门人玄章等戒曰:‘人生难得,恶道易沦,唯有归命释尊,励精梵行。龙花会上,当复相逢。生也有涯,与尔少别。’
是日无疾奄化,年有八十余矣。
玄章等奉遗旨,送尸于建春门外尸陁林中,施诸鸟兽。
三日复视之,肌貌如生,无物敢近。
遂覆以饼饵。
经宿,有狼狐迹,唯啗饼饵,而丰肤宛然。
乃依天竺法阇维讫,收余烬,起白塔于道傍,春秋奉香火之荐焉。
(出《三水小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广记-卷九十七-异僧十一-译文
秀禅师义福神鼎广陵大师和和空如禅师僧些阿足师鉴师从谏
秀禅师:
洛都天宫寺有一位名叫秀的禅师,俗姓李,是汴州陈留人。他修行禅宗非常刻苦。最初来到荆州,后来移居到这个寺庙。深受武太后敬重。玄鉴默识,心中如符契。长安中进入京城,住在资圣寺。忽然命令禅院弟子熄灭灯火,弟子留下长明灯,也让他熄灭。于是说:‘火灾难以预测,不可不做好准备。曾经有寺庙没有准备火烛,佛殿被火灾烧毁;又有一座寺庙的钟楼遭遇火灾,一座寺庙的经藏被焚毁,非常令人痛惜。’寺庙的僧众不明白他的意思。到了夜晚发生火灾,果然烧毁了佛殿、钟楼和经藏三处。唐玄宗在藩镇时,常和各位王子一起拜访,留下了一支笛子。玄宗登基后,达摩等人才领悟他的话,取笛子献给皇帝。秀禅师一百岁时,在这座寺庙去世,被安葬在龙门山,有数千人前来吊唁,燕国公张说为他写了碑文。(出自《西京记》)
义福:
唐开元年间,有一位名叫义福的僧人,是上党人。他修行精深,外表端正洁净,士族百姓都纷纷归依他。曾经跟随皇帝前往东都,所经过的郡县,人们都倾心向往,他施舍了巨万钱财,人们都委托他处理。有一天,他召集弟子,告诉他们自己将要去世。兵部侍郎张均、中书侍郎严挺之、刑部侍郎房琯、礼部侍郎韦陟,都是他常去拜访的人。那天他们也一同前来。义福于是登上座位,为弟子讲解佛法。他说:‘我今天去世,就要和你们诀别了。’过了一会儿,张均对房琯说:‘我去年服食金丹,从那以后未曾参加过丧事。’说完,张均悄悄离开了。义福忽然对房琯说:‘我和张公交往有几年了,张公有非常严重的罪过,名声和节操都受损。刚才如果结束法会,足以避免灾难,可惜啊!’然后拉着房琯的手说:‘你一定会成为中兴的名臣,你要努力啊。’说完就去世了。等到安禄山之乱时,张均陷入贼人手中,被授予伪职。房琯在两朝都有功绩,最终坚守了大节。(出自《明皇杂录》)
神鼎:
唐代的神鼎师不愿意剃头,吃一碟酱。每次巡门乞讨,得到粗布破衣也穿,得到细锦罗绮也穿。在利真师面前听法,问真师:‘万物是否固定不变?’真师说:‘固定不变。’神鼎说:‘师父说固定不变,为什么会有高岸变成深谷,深谷变成高岸;有死即生,有生即死;万物相互纠缠,六道轮回;怎么能说固定不变呢?’真师说:‘万物不固定不变。’神鼎说:‘如果不固定不变,为什么不能把天叫做地,把地叫做天;把月叫做星,把星叫做月;怎么能说是不固定不变的呢?’真师无言以对。当时张文成看到这一幕,对他说:‘观法师就是菩萨的行者。’神鼎说:‘菩萨得到不高兴,失去不悲伤;被打不生气,被骂不嗔怒;这才是菩萨的行为。我现在得到就高兴,得不到就悲伤;被打就生气,被骂就嗔怒;以此来看,我离菩萨很远。’(出自《朝野佥载》)
广陵大师:
唐贞元年间,有一位名叫大师的僧人客居广陵,不知其名,自号大师。广陵人因此称他为大师。大师外貌很丑陋,喜欢用酒肉为食,常常穿着穗裘,即使在盛夏也不脱下,因此蚤虱聚集在其上。他寄居在孝感寺,独自住在一间房里,每天晚上关上门睡觉,成了习惯。他性格狂放悖逆,喜欢杀狗和猪,每天和广陵的年轻人打架,有时醉倒在路边。广陵人都因此讨厌他。有一个年轻人以勇猛著称。有一天,年轻人和人对赌。大师非常愤怒,用手把赌局打碎。年轻人说:‘傻小子,怎么敢违抗壮士呢?’大师一边骂他一边吐了他一脸唾沫,于是和年轻人打斗起来,围观的人有数千。年轻人最终不是大师的对手,只好逃跑。从那以后,广陵人认为大师有神力,大师也自认为有神力,常常抢夺市中的金钱衣物。市民都害怕他的勇猛,没有人敢拒绝。后来有一位老僧召唤大师,对他说:‘僧人应当专心修行戒律。你怎么能喝酒吃肉,杀狗和猪,抢夺市民的钱物,还和年轻人打架,这哪里是僧人的行为呢?一旦官吏抓住你上报官府,你不感到羞愧吗?’大师愤怒地骂道:‘苍蝇蚊子只是喜欢吃腥臭的东西,怎么能像龙和鹤一样呢?那么我的道也不是你所理解的。而且我内心清净而外表混杂,难道你狭隘无大度吗?’老僧最终不能说服他。后来有一天,大师从外面回来,进了房间,关上门。有人在门缝里看到大师坐在席子上,有奇异的光芒从眉毛处发出,明亮地照亮了整个房间。看到的人感到惊奇,把这件事告诉了其他僧人。僧人们来了,看到大师眉毛上的光芒,指着说:‘我听说佛的眉毛有白毫相光,现在大师也有,果然是佛。’于是纷纷向他行礼。到了第二天清晨,僧人们都聚集在庭院里,等待拜见广陵大师。等到开门时,广陵大师已经离开了。僧人们更加奇怪这件事,因此称大师为大师佛。(出自《宣室志》)
和和:
唐代国公主嫁给了荥阳郑万钧,几年都没有孩子。当时有一位名叫和和的僧人,像疯子一样愚蠢,人们称他为圣。他说话往往能命中要害。他住在大安寺,修建殿堂。和和经常去公主家,郑万钧请他说:‘我没有孩子,希望能得到一个儿子,希望师父降恩,可以得到吗?’师父说:‘给我三千匹绢,公主将生两个儿子。’郑万钧按照他的话给了。和和把绢交给寺庙,说是修功德。然后他对郑万钧说:‘公主怀孕了,我让两个天人下来,为公主生儿子。’又说:‘公主的肚子小,能同时怀两个儿子吗?我让他们同年而生,但先后不同。’公主于是怀孕,年初到年末,各自生了一个儿子。大的叫潜耀,小的叫晦明。都是英俊的男子,博学有识。(出自《纪闻录》)
空如禅师:
空如禅师,不知道是哪里的人。年轻时渴望修道,父母阻止他结婚,用刀割掉他的生殖器,才停止。后来成年,被征召服役,于是用麻蜡裹住手臂,用火烧,变成了残疾。他进入陆浑山,住在兰若。老虎不敢攻击。山中偶然看到野猪和老虎搏斗,用藜杖挥舞着说:‘施主不必争斗。’老虎就散去了。人们都尊敬他,没有人敢挑衅。(出自《朝野佥载》)
僧些:
唐贞元初年,荆州有一位狂僧,名叫些,擅长唱河满子。他经常遇到醉汉伍伯,在路上侮辱他,让他唱歌。僧人立即开口,唱的歌词都是揭露伍伯过去的罪行。伍伯惊讶并后悔。(出自《酉阳杂俎》)
阿足师:
(原文中未提供关于阿足师的内容,因此无法进行翻译。)
阿足师这个人,没有人知道他从哪里来,他的外貌和气质都很愚钝,精神也不聪明,但有时说话总是能先于他人察觉。他虽然居住没有固定的地方,但大多时间住在阌乡。他来来往往,争夺道路和礼节拜访。他对于山岳和檀施(指布施)并不关心,甚至不看一眼。有人忧愁或生病,得到他的指引,效果都非常神速。当时陕州有一个富有的家庭张臻,积累了大量的财富,只有一个儿子。这个儿子大约十七岁,从小就愚笨,手脚都残疾,又不会说话,只喜欢饮食,胃口像山谷一样。父母非常疼爱他,竭尽全力为他治疗,不远千里地寻求医生和药物。十几年的时间,家业几乎耗尽。有人对张臻说:“阿足是个贤圣,见到了世间的诸佛,为什么不向他求助,希望他能治愈你的儿子?”张臻和他的妻子来到阌乡,跪地磕头,泪流满面地请求阿足救助。阿足过了很久才对张臻说:“你的冤仇还没有消除,还需要十年。同情你的虔诚,我将为你除去。”于是他安排了日子,在河上设斋,广泛召集众人,一同观看度脱的过程。他还让张臻带着他的儿子,也来到道场。当时众人认为这是神通,观看的人像墙一样多。在众人惊恐不安的时候,阿足指了三四个人,让他们扶着这个人,将他投入河流。张臻和其他在场的人都不明白阿足的用意。阿足回头对张臻说:“我已经为你除去了灾祸。”过了一会儿,他的儿子忽然在下游十几步外站在水面上,向他的父母伸出手指,说:“我们之间的冤仇,是前世缘分。幸亏遇到了圣者,才能如此迅速地解决。如果不然,可能没有尽头。”说完,他高高举起手,不再愚笨。不久后,他又沉入水中,不知去向。(出自《集异记》)
唐元和初年,有一个叫冯生的人,住在吴郡,通过明经考试被调到天官氏任职,那一年被有关官员免职,于是他迁居到了长安。有一个老僧人鉴其名,一天来拜访他,说:“你和我同姓。”于是他们开始交往,近一年的时间。等到冯生被任命为东越的尉,他整理行装准备出发时,鉴师背着一个书箱来,告诉他要离开。冯生问:“师傅要去哪里?”鉴师说:“我在灵岩寺的西庑下住了很久,后来在长安中游历,至今已经有十年了。有幸能和你相遇。现在我将回到故居,所以来向你告别。不过你的儿子被任命为东越的尉,路经灵岩寺下,你应该去拜访我。”冯生答应了:“我一定照办。”几个月后,冯生从长安到任,来到灵岩寺门口,立马观望说:“这不就是鉴师居住的寺庙吗?”于是他进去找到了鉴师。当时有一个僧人在院子里,冯生问:“不知道鉴师住在哪里,我要去拜访他。”僧人说:“我们这里有几个人,没有一个叫鉴其名的。”冯生开始怀疑,默默地想:“鉴师是个虔诚的人,怎么会欺骗我呢?”于是他独自在寺庙里游荡,走到西庑下,忽然看到有一群僧人的画像,其中一个人的样子和鉴师一模一样。冯生非常惊讶:“鉴师果然是个不同寻常的人!而且他能够神降于我。”于是他感慨地流下了眼泪。他看到画像上写着:“冯氏子,吴郡人。十岁时学习浮图法,因为道行而闻名,七十八岁时去世。”冯生看完题字,更加感到奇异。(出自《宣室志》)
东都敬爱寺北禅院的大德从谏,姓张,是南阳人。他迁居到广陵,成为当地的望族。他身高八尺,眉毛和眼睛都很奇特。在过了壮年时期后,他忽然领悟了真理,于是他放弃了妻子和儿子,剃度为僧。于是他专心研究禅宗,心境变得清晰,不到十年,他就成为了一位德高望重的僧人,受到了大家的尊敬。等他来到洛阳,就住在敬爱寺。他的年纪和德行都得到了大家的推崇。每次参加供佛仪式,他都会和宾头卢尊者一起进食,人们对他的尊敬如同对天一样。唐武宗继位后,改年号为会昌,他喜欢驾驭凤凰和鹤的仪态,轻视那些画龙点睛的教义,于是他下令郡国毁掉寺庙,让僧人恢复最初的状态。从谏公于是戴着黑色的帽子,穿着麻衣,潜藏在皇甫枚的温泉别业中。后来山上茂密的树木和巨大的石头并排生长,从谏公夏天常常在那里入定,或者处理一些小事。有一天,乌云密布,暴雨倾盆,雷霆击中了旁边的巨大檀香树。雨来时,其他僧人都跑到林中去避雨,从谏公却平静地坐着,好像什么都没听到。其他僧人问他,他慢慢地说:“这只是些恶畜生而已。”到了大中初年,宣宗恢复了内教,从谏公回到了东都的故居。他的儿子从广陵来探望他,恰好在院门口遇到他,他的威严形象让人难以辨认。儿子向他跪拜并询问从谏大德住在哪里,从谏公指着说:“就在东头。”他的儿子离开后,从谏公就关上门不出去了。他的割舍爱欲之情就像这样。咸通丙戌年夏天五月,他忽然去拜访他信任的家人,他们都对他说:“我秋天初将要远行,所以来和大家告别。”到了秋天七月一日,清晨,他从谏公洗手焚香,念诵慈氏如来,然后右侧卧下。他叫来门人玄章等人告诫说:“人生难得,恶道容易堕落,只有归依佛祖,努力修行。在龙花会上,我们还会相见。生命有限,我要和你们短暂地分别。”那天他没有生病,突然去世,享年八十多岁。玄章等人遵照他的遗愿,将他的尸体送到建春门外的尸陀林中,施舍给鸟兽。三天后再次去看,他的尸体皮肤和面貌仍然栩栩如生,没有东西敢靠近。于是他们用食物覆盖了他。过了一夜,有狼和狐狸的足迹,但它们只吃了食物,他的身体仍然丰满。(出自《三水小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广记-卷九十七-异僧十一-注解
秀禅师:秀禅师是唐代著名的禅宗高僧,俗姓李,汴州陈留人。他在禅宗领域有很高的成就,受到武太后和唐玄宗的敬重。
义福:义福是唐代著名的僧人,上党人,以梵行精修、相好端洁著称,受到缙绅士庶的归依。他在唐玄宗时期享有盛名。
神鼎:神鼎是唐代的一位僧人,以其独特的修行方式和智慧而闻名。他不剃头,食酱一郖,以粗布破衣为常服,表现出与众不同的修行态度。
广陵大师:广陵大师是唐代一位不知名的僧人,因其在广陵的行迹而被称为大师。他以酒肉为食,行为狂悖,但最终被认为具有神力。
和和:和和是唐代的一位僧人,被荥阳郑万钧的公主所尊敬。他以预知未来而闻名,曾预言公主将生双胞胎。
空如禅师:空如禅师的身份不详,但据记载,他是一位修道者,曾以麻蜡裹臂,以火爇之,成为废疾,并在山中修行,受到人们的敬仰。
僧些:僧些是唐代荆州的一位狂僧,以善歌河满子而知名。他曾遇到伍伯乘醉侮辱,便以歌声揭露其过去的恶行。
阿足师:指一个神秘的人物,据传具有超凡的能力和智慧,能够预知未来和治愈疾病。
阌乡:古代地名,位于今河南省南阳市,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地方。
山岳檀施:指对山岳的供奉和施舍,檀施即指香火供品。
陕州:古代地名,位于今河南省三门峡市,是古代的一个州府。
富室张臻:指一个富裕的家庭,张臻是其家庭成员。
愚騃:形容人愚笨无知。
挛手足:指手脚不灵活,行动不便。
道场:指修行的地方,也指举行宗教仪式的场所。
鉴师:指一位老僧,具有超凡的智慧和神通。
明经调选:指通过明经考试选拔官员。
有司:指官府或官员。
侨居:指寄居在某个地方。
负笈:指背着书箱,古代读书人出行的样子。
灵岩寺:古代寺庙名,位于今江苏省苏州市。
披削:指剃度出家。
禅观:指禅宗的修行方法,通过静坐冥想达到觉悟。
宾头卢尊者:佛教中的尊称,指具有高深修行的人。
乌帽麻衣:指僧侣的服饰,乌帽指黑色的帽子,麻衣指麻布制成的衣服。
皇甫枚:古代人名,可能是指某个地方或人物。
温泉别业:指在温泉附近建造的住宅。
大檀:指一种大型的香炉。
阇维:指火化,佛教中的一种仪式。
白塔:指一种白色的佛塔,常用于纪念或供奉。
香火之荐:指烧香拜佛的仪式,表示对佛祖的尊敬和供奉。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广记-卷九十七-异僧十一-评注
阿足师者,莫知其所来,形质痴浊,神情不慧,时有所言,靡不先觉。居虽无定,多寓阌乡。憧憧往来,争路礼谒。山岳檀施,曾不顾瞻。人或忧或疾,获其指南者,其验神速。
此段文字描绘了阿足师的形象,他虽然外表痴浊,但神情不凡,具有先知先觉的能力。他的居所不定,常在阌乡,生活简朴,不拘小节。他对于山岳的檀施,不以为意,显示出他的超然态度。他的能力能够帮助人们解决忧愁和疾病,效果神速。这一段文字通过对比阿足师的外表和内在能力,突显了他的神秘和超凡脱俗。
时陕州有富室张臻者,财积钜万,止有一男。年可十七,生而愚騃,既挛手足,复懵语言,惟嗜饮食,口如溪壑。父母钟爱,尽力事之,迎医求药。不远千里。十数年后,家业殆尽。
此段叙述了陕州富室张臻的儿子,一个天生愚钝、残疾的少年。他的父母非常疼爱他,不惜千里求医问药,但家业却在十数年间几乎耗尽。这一段文字反映了封建社会中家庭对残疾成员的关爱和无奈。
或有谓曰:“阿足贤圣,见世诸佛,何不投告,希其痊除。”臻与其妻,来抵阌乡,叩头抆泪,求其拯济。阿足久之谓臻曰:“汝冤未散,尚须十年。愍汝勤虔,为汝除去。”即令选日,于河上致斋,广召众多,同观度脱。
此段描述了张臻和他的妻子求助于阿足师,希望得到他的帮助治愈儿子。阿足师告诉他们,张臻的冤屈尚未消散,还需要十年时间。他同情张臻的虔诚,决定帮助他。于是安排了在河上举行斋戒,广邀众人一同见证这一奇迹。
仍令赍致其男,亦赴道场。时众谓神通,而观者如堵。跂竦之际,阿足则指壮力者三四人,扶拽其人,投之河流。臻洎举会之人,莫测其为。阿足顾谓臻曰:“为汝除灾矣。”久之,其子忽于下流十数步外,立于水面。
此段描绘了阿足师将张臻的儿子投入河流的情景,这一行为让在场的众人感到神秘莫测。最终,张臻的儿子奇迹般地出现在水面,这一情节充满了神秘色彩,展现了阿足师的神奇能力。
戟手于其父母曰:“与汝冤仇,宿世缘业。赖逢圣者,遽此解挥。傥或不然,未有毕日。”挺身高呼,都不愚痴。须臾沉水,不知所适。
此段文字描述了张臻的儿子在水中对父母说话,揭示了他与父母的冤仇和宿世因缘。他高呼着,不再愚痴,然后沉入水中,生死未卜。这一情节充满了宿命论的色彩,引人深思。
鉴师唐元和初,有长乐冯生者,家于吴,以明经调选于天官氏,是岁见黜于有司,因侨居长安中。
此段介绍了冯生,一个因科举失败而流寓长安的士人。他的遭遇反映了封建社会中士人的无奈和悲哀。
有老僧鉴其名者,一日来诣,谓生:“汝吾姓也。”因相与往来,近岁余。及冯尉于东越,既治装,鉴师负笈来,告去。
此段讲述了冯生与老僧鉴的相遇,鉴师自称与冯生同姓,两人因此交往。后来冯生被任命为东越的尉官,鉴师前来告别,显示出鉴师的神秘和超脱。
冯问曰:“师去安所诣乎?”鉴师曰:“我庐于灵岩寺之西庑下且久,其后游长安中,至今十年矣。幸得与子相遇。今将归故居,故来告别。然吾子尉于东越,道出灵岩寺下,当宜一访我也。”生诺曰:“谨受教。
此段是冯生询问鉴师去向的对话,鉴师详细介绍了自己的行踪,并邀请冯生到灵岩寺拜访。这一段文字体现了鉴师的智慧和神秘感。
后数月,冯生自长安之任,至灵岩寺门,立马望曰:“岂非鉴师所居寺乎?”即入而诣焉。时有一僧在庭,生问曰:“不知鉴师庐安在,吾将诣之。”僧曰:“吾曹数辈,独无鉴其名者。”生始疑异,默而计曰:“鉴师信士,岂欺我耶?”
此段描述了冯生到达灵岩寺后,寻找鉴师的情景。他发现寺中没有鉴师的名字,开始怀疑鉴师的存在。这一段文字增加了故事的神秘色彩。
于是独游寺庭,行至西庑下,忽见有群僧画像,其一人状同鉴师。生大惊曰:“鉴师果异人也!且能神降于我。”因慨然泣下者久之。
此段文字描绘了冯生在寺中发现了与鉴师相似的僧人画像,他因此对鉴师的神秘能力感到震惊,并为之感动落泪。
视其题曰:“冯氏子,吴郡人也。年十岁,学浮图法,以道行闻,卒年七十八。”冯阅其题,益异之。
此段介绍了画像上的文字,揭示了冯生的前生事迹,他因此更加对鉴师的神秘能力感到惊奇。
东都敬爱寺北禅院大德从谏,姓张氏,南阳人。徙居广陵,为土著姓。身长八尺,眉目魁奇。
此段介绍了从谏大师,一个身高八尺、眉目俊朗的僧人,他来自南阳,后来迁居广陵。
越壮室之年,忽顿悟真理,遂舍妻子从披削焉。于是研精禅观,心境明白,不逾十载,耆年宿德。皆所推服。
此段描述了从谏大师在壮年时顿悟真理,舍家出家,潜心修禅,心境清明,十年间成为耆年宿德,受到众人的推崇。
及来洛,遂止敬爱寺。年德并成,缁黄所宗。每赴供,皆与宾头卢尊者对食,其为人天钦奉若此。
此段讲述了从谏大师来到洛阳后,居住在敬爱寺,他的德行和年岁都得到了认可,成为僧人中的宗师。他与宾头卢尊者一同用餐,受到人们的尊敬。
唐武宗嗣历,改元会昌,爱驭凤骖鹤之仪,薄点墨降龙之教,乃下郡国,毁塔庙,令沙门复初。
此段描述了唐武宗会昌年间,他喜好道教,下令毁坏佛教寺庙,让僧人回归初心,这一政策对佛教造成了冲击。
谏公乃乌帽麻衣,潜于皇甫枚之温泉别业。后冈上乔木骈郁,巨石砥平。谏公夏日,常于中入寂,或补毳事。
此段讲述了从谏大师在唐武宗毁佛政策下,选择隐居,过着简朴的生活。他在夏日常常在山中静坐,或者处理一些僧侣的事务。
忽一日,颓云駃雨,霆击石傍大檀。雨至,诸兄走往林中,谏公恬然趺坐,若无所闻者。
此段描绘了从谏大师在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雨中,依然保持平静,不受外界干扰,体现了他的定力和修行。
至大中初,宣宗复兴内教,谏公归东都故居。其子自广陵来观,适与遇于院门,威貌崇严,不复可识。
此段描述了唐宣宗恢复佛教后,从谏大师回到东都故居,他的儿子前来探望,却因他的威严而认不出他。
乃拜而问从谏大德所居,谏公指曰:“近东头。”其子既去。遂阖门不出。其割裂爱网(网原作刚,据明抄本改)又如此。
此段讲述了从谏大师的儿子询问他的住处,从谏大师指示他后,便闭门不出,表现了他对世俗的割舍。
咸通丙戌岁夏五月。忽遍诣所信向家,皆谓曰:“善建福业。贫道秋初当远行,故相别耳。”至秋七月朔,清旦,盥手焚香,念慈氏如来,遂右胁而卧。
此段描述了从谏大师在咸通年间,告诉他的信徒他将远行,并最终在一天清晨,念诵佛号后安详离世。
呼门人玄章等戒曰:“人生难得,恶道易沦,唯有归命释尊,励精梵行。龙花会上,当复相逢。生也有涯,与尔少别。”是日无疾奄化,年有八十余矣。
此段是从谏大师在临终前对门人的教诲,他强调人生的短暂和佛教的重要性,并表达了对未来的期待。
玄章等奉遗旨,送尸于建春门外尸陁林中,施诸鸟兽。三日复视之,肌貌如生,无物敢近。遂覆以饼饵。经宿,有狼狐迹,唯啗饼饵,而丰肤宛然。
此段描述了从谏大师去世后,他的门人按照他的遗愿,将他的遗体安置在尸陁林中,并施舍给鸟兽。三天后,他的遗体仍然如生,无人敢靠近,最终被狼狐食用。
乃依天竺法阇维讫,收余烬,起白塔于道傍,春秋奉香火之荐焉。
此段讲述了从谏大师的遗体被火化后,门人按照天竺的习俗建造了白塔,并在塔旁春秋两季献上香火,以示纪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