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广记-卷三百八十七-悟前生一

作者: 李昉(925年-996年),宋代著名的文学家和历史学家,他在《太平广记》的编纂过程中,结合了当时的历史、文化和传说,广泛收录了中国古代的神话和民间故事。

年代:成书于宋代(约10世纪)。

内容简要:《太平广记》是李昉主编的中华文化和历史中一部重要的文献,收录了从古至宋代的各种神话、民间故事、传说、历史事件等。书中内容广泛,既有历史人物的传记,也有民间流传的故事、奇闻异事以及道家、佛家思想的结合。它为后代提供了丰富的文化资源,成为研究中国古代民间故事和历史传闻的重要工具。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广记-卷三百八十七-悟前生一-原文

羊祜王练向靖女崔彦武岐王范太华公主马家儿采娘刘三复圆观

羊祜

晋羊祜三岁时,乳母抱行。乃令于东邻树孔中探得金环。东邻之人云:“吾儿七岁堕井死,曾弄金环,失其处所。”乃验祜前身,东邻子也。(出《独异记》)

王练

王练字玄明,瑯琊人,宋侍中。父珉,字悉琰,晋中书令。相识有一胡沙门,每瞻珉风采,甚敬悦之,辄语同学云:“若我后生,得为此人作子,于近愿亦足矣。”珉闻而戏之曰:“法师才行,正可为弟子耳。”顷之,沙门病亡,亡后岁余而练生焉。始能言,便解外国语。及绝国奇珍,铜器珠贝,生所不见,未闻其名,即而名之,识其产出。又自然亲爱诸胡,过于汉人。咸谓沙门审其先身,故珉字之曰阿练,遂为大名云。(出《冥祥记》)

向靖女

向靖字奉仁,河内人也。在吴兴郡有一女,数岁而亡。女始病时,弄小刀子,母夺取不与,伤母手。丧后一年,母又产一女。女年四岁,谓母曰:“前时刀子何在?”母曰无也。女曰:“昔争刀子,故伤母手,云何无耶?”母甚惊怪,具以告靖。靖曰:“先刀子犹在不?”母曰:“痛念前女,故不录之。”靖曰:“可更取数个刀子,合置一处,令女自识。”女见大喜,即取先者。(出《冥详记》)

崔彦武

隋开皇中,魏州刺史博陵崔彦武,因行部至一邑,愕然惊喜。谓从者曰:“吾昔常在此中为妇人,今知家处。”因乘马入修巷,屈曲至一家,命叩门。主人公年老,走出拜谒。彦武入家,先升其堂,视东壁上,去地六七尺,有高隆处。客谓主人曰:“吾者所读《法华经》并金钗五只,藏此壁中高处是也。其经第七卷尾后纸,火烧失文字。吾今每诵此经,至第七卷尾,恒忘失,不能记得。”因令左右凿壁,果得经函,开第七卷尾及金钗,并如其言。主人涕泣曰:“己妻存日,常诵此经,钗亦是其物(“物”原作“处”,据明抄本改)。”彦武指庭前槐树:“吾欲产时,自解发置此树空中。”试令人探树中,果得发。于是主人悲喜。彦武留衣物,厚给主人而去。(出《冥杂录》)

岐王范

开元初,岐王范以无子,求叶道士净能为奏天曹。闻天曹报答云:“范业无子。”净能又牒天曹,为范求子。天曹令二人取敬爱寺僧为岐王子,鬼误至善慧寺大德房。大德云:“此故应误,我修兜率天业,不当为贵人作子。当敬爱寺僧某乙耳。”鬼遂不见,竟以此亡。经一年,岐王生子。年六七岁,恒求敬爱寺礼拜,王亦知其事。任意游历,至本院,若有素。及年十余,竟不行善,唯好持弹,弹寺院诸鸽迨尽耳。(出《广异记》)

太华公主

世传太华公主者,高宗王皇后后身,虽为武妃所生,而未尝欢颜,见妃辄嗔。年数岁,忽求念珠。左右问何得此物,恒言有,但诸人不知。始皇后虽恶终,然其所居之殿,及平素玩弄俱在。后保母抱公主从殿所过,因回指云:“我珠在殿宝帐东北角。”使人求之,果得焉。(出《广异记》)

马家儿

相州滏阳县智力寺僧玄高,俗姓赵氏。其兄子,先身于同村马家为儿,至贞观末死。临死之际,顾谓母曰:“儿于赵宗家有宿因缘,死后当与宗为孙。”宗即与其同村也。其母弗信,乃以墨点儿右肘。赵家妻又梦此儿来云:“当与娘为息。”因而有娠。梦中所见,宛然马家之子。产讫,验其黑子,还在旧处。及儿年三岁,无人导引,乃自向马家,云:“此是儿旧舍也。”(出《法苑珠林》)

采娘

郑氏肃宗时为润州刺史,兄偘,嫂张氏。女年十六,名采娘。淑慎有仪。七夕夜,陈香筵,祈于织女。是夜,梦云舆羽盖蔽空,驻车命采娘曰:“吾织女,汝求何福?”曰:“愿工巧耳。”乃遗一金针,长寸余,缀于纸上,置裙带中。令三日勿语,汝当奇巧。不尔,化成男子。经二日,以告其母。母异而观之,则空纸矣(“矣”原作“以”,据明抄本改),其针迹犹在。张数女皆卒,采娘忽病而不言。张氏有娠,叹曰:“男女五人矣,皆夭(“夭”原作“幼”,据明抄本改),复怀何为?”将服药以损之,药至将服,采娘昏奄之内,忽称杀人。母惊而问之,曰:“某之身终,当为男子,母之所怀是也。闻药至情急,是以呼耳。”母异之,乃不服药。采娘寻卒,既葬,母悲念,乃收常所戏之物而匿之。未逾月,遂生一男。人有动所匿之物,儿啼哭。张氏哭女,其儿亦哭。罢即止。及能言,常收戏弄之物。官至柱史。(出《史遗》)

刘三复

刘三复者,以文章见知于李德裕。德裕在浙西,遣诣阙求试。及登第,历任台阁。三复能记三生事,云,曾为马,马常患渴,望驿嘶,伤其蹄则连心痛。后三复乘马,硗确之地,必为缓辔,有石必去之。其家不施门限,虑伤马蹄也。其子邺,敕赐及第。登廊庙,上表雪德裕。以朱崖灵枢,归葬洛中,报先恩也。士大夫美之。(出《北梦琐言》)

圆观

圆观者,大历末,洛阳惠林寺僧。

能事田园,富有粟帛。

梵学之外,音律贯通。

时人以富僧为名,而莫知所自也。

李谏议源,公卿之子,当天宝之际,以游宴歌酒为务。

父憕居守,陷于贼中,乃脱粟布衣,止于惠林寺,悉将家业为寺公财。

寺人日给一器食一杯饮而已。

不置仆使,绝其知闻。

唯与圆观为忘言交,促膝静话,自旦及昏。

时人以清浊不伦,颇招讥诮。

如此三十年。

二公一旦约游蜀州,抵青城峨嵋,同访道求药。

圆观欲游长安,出斜谷;李公欲上荆州,出三峡。

争此两途,半年未诀。

李公曰:‘吾已绝世事,岂取途两京?’

圆观曰:‘行固不由人,请出从三峡而去。’

遂自荆江上峡。

行次南洎,维舟山下。

见妇女数人,鞗达锦铛,负瓮而汲。

圆观望而泣下曰:‘某不欲至此,恐见其妇人也。’

李公惊问曰:‘自此峡来,此徒不少,何独泣此数人?’

圆观曰:‘其中孕妇姓王者,是某托身之所。逾三载,尚未娩怀,以某未来之故也。今既见矣,即命有所归。释氏所谓循环也。’

谓公曰:‘请假以符咒,遣某速生。少驻行舟,葬某山下。浴儿三日,亦访临。若相顾一笑,即其认公也。更后十二年,中秋月夜,杭州天竺寺外,与公相见之期也。’

李公遂悔此行,为之一恸。

遂召妇人,告以方书。

其妇人喜跃还家,顷之,亲族毕至。

以枯鱼酒献于水滨,李公往为授朱字,圆观具汤沐,新其衣装。

是夕,圆观亡而孕妇产矣。

李公三日往观新儿,襁褓就明,果致一笑。

李公泣下,具告于王。

王乃多出家财,厚葬圆观。

明日,李公回棹,言归惠林。

询间观家,方知已有理命。

后十二年秋八月,直诣余杭,赴其所约。

时天竺寺,山雨初晴,月色满川,无处寻访。

忽闻葛洪川畔,有牧竖歌竹枝词者,乘牛叩角,双髻短衣,俄至寺前,乃圆观也。

李公就谒曰:‘观公健否?’

却问李公曰:‘真信士矣。与公殊途,慎勿相近。俗缘未尽,但愿勤修,勤修不堕,即遂相见。’

李公以无由叙话,望之潸然。

圆观又唱竹枝,步步前去。

山长水远,尚闻歌声,词切韵高,莫知所谓。

初到寺前歌曰:‘三生石上旧精魂,赏月吟风不要论。惭愧情人远相访,此身虽异性长存。’

又歌曰:‘身前身后事茫茫,欲话因缘恐断肠。吴越溪山寻己遍,却回烟棹上瞿塘。’

后三年,李公拜谏仪大夫,二年亡。

(出《甘泽谣})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广记-卷三百八十七-悟前生一-译文

羊祜:晋朝的羊祜三岁时,乳母抱着他出行。他竟然在东邻家的树洞里找到了一个金环。东邻的人说:‘我的儿子七岁时掉进井里死了,曾经玩过这个金环,不知道丢在哪里了。’于是验证羊祜的前世,原来是东邻的儿子。(出自《独异记》)

王练:王练字玄明,是琅琊人,宋朝的侍中。他的父亲王珉,字悉琰,是晋朝的中书令。他认识一个胡僧,每次看到王珉的风采,都非常敬仰,就对同学说:‘如果我以后能成为他的儿子,那我的愿望也就满足了。’王珉听后开玩笑说:‘法师你这么有才,正好可以做我的弟子。’不久,胡僧病死了,一年多后王练出生了。他刚能说话,就能说外语。对于外国奇珍异宝,铜器珠贝,他没见过的,没听过的,都能立刻说出名字,知道它们的产地。他还自然地亲近胡人,超过汉人。大家都说胡僧已经验证了他的前世,所以王珉给他取名叫阿练,就成了他的大名。(出自《冥祥记》)

向靖女:向靖字奉仁,是河内人。在吴兴郡,他有一个女儿,几岁就死了。女儿生病时,玩小刀子,母亲夺过来不给,结果伤了母亲的手。女儿死后一年,母亲又生了一个女儿。女儿四岁时,问母亲:‘之前的小刀子在哪里?’母亲说:‘没有了。’女儿说:‘之前争小刀子,所以伤了母亲的手,怎么会没有了呢?’母亲非常惊讶,就把这件事告诉了向靖。向靖说:‘之前的小刀子还在吗?’母亲说:‘因为怀念前一个女儿,所以没有记下来。’向靖说:‘可以再拿几个小刀子,放在一起,让女儿自己认。’女儿看到后非常高兴,立刻拿出了之前的那把。(出自《冥详记》)

崔彦武:隋朝开皇年间,魏州刺史博陵人崔彦武,因为巡视部下到一个城镇,惊讶地惊喜起来。他对随从说:‘我以前曾经在这里做女人,现在知道家在哪里了。’于是骑马进入小巷,拐弯到一家,让人敲门。房主年纪很大,出来拜见。崔彦武进屋后,先上了堂,看东墙上离地六七尺的地方,有一个凸起的地方。客人对房主说:‘我以前读的《法华经》和五只金钗,就藏在墙上的高处。’《法华经》第七卷的末尾纸张被火烧坏了,我每次读到这里,总是忘记,记不住。于是让人凿开墙壁,果然找到了经文和金钗,都和他说的一样。房主哭着说:‘我妻子在世时,经常读这本经,钗也是她的东西。’崔彦武指着庭院里的槐树说:‘我出生时,自己解开头发放在这棵树的空中。’让人去树里找,果然找到了头发。于是房主又悲又喜。崔彦武留下衣物,给了房主很多钱就离开了。(出自《冥杂录》)

岐王范:开元初年,岐王范因为没有儿子,向道士叶净能请求奏告天曹。听说天曹答复说:‘岐王没有儿子。’叶净能又向天曹申请,为岐王求子。天曹让两个人去敬爱寺找一个僧人做岐王的儿子,鬼误到了善慧寺大德房。大德说:‘这本来应该是个误会,我修的是兜率天业,不应该成为贵人的儿子。应该是敬爱寺的僧人某乙。’鬼就没有再出现,最终因为这个死了。过了一年,岐王生了儿子。六七岁时,总是要求去敬爱寺礼拜,岐王也知道这件事。他随意游历,到了本院,就像在家里一样。到了十几岁,竟然不行善,只喜欢弹弓,把寺院的鸽子都弹完了。(出自《广异记》)

太华公主:传说太华公主是高宗王皇后的前身,虽然是由武妃所生,但她从未开心过,见到武妃就生气。几岁时,她突然要求念珠。左右问她从哪里得到这个,她总是说有,但其他人不知道。皇后虽然被恶待,但她所住的宫殿和平时玩的东西都在。皇后保姆抱着公主从宫殿经过,公主指着说:‘我的珠子在宫殿宝帐的东北角。’派人去找,果然找到了。(出自《广异记》)

马家儿:相州滏阳县智力寺的僧人玄高,俗姓赵。他的哥哥的儿子,前世在同一个村子的马家做孩子,到贞观末年死了。临死时,他看着母亲说:‘我在赵家有很多因缘,死后应该成为赵家的孙子。’赵家就是他的同村。他的母亲不信,就在他右肘上用墨点了一个记号。赵家的妻子又梦见这个孩子来说:‘我应该和娘亲做孩子。’于是就有了身孕。梦中的孩子和马家的孩子一模一样。孩子出生后,检查那个黑点还在原来的地方。孩子三岁时,没有人引导,他自己去了马家,说:‘这是我的旧房子。’(出自《法苑珠林》)

采娘:郑氏在肃宗时是润州刺史,他的哥哥是郑偘,嫂子是张氏。女儿名叫采娘,性格温柔有礼貌。七夕之夜,他们摆了香席,向织女祈祷。那天晚上,梦见云车羽盖遮天蔽日,停下来命令采娘说:‘我是织女,你求什么福?’采娘说:‘希望我能手巧。’织女就送给她一枚金针,长一寸多,别在纸上,放在裙带上。让她三天不要说话,她就会变得手巧。否则,就会变成男人。第二天,采娘就把这件事告诉了母亲。母亲觉得很奇怪,一看,却发现纸上什么都没有,只有针的痕迹还在。张家的几个女儿都死了,采娘突然生病不说话。张氏有身孕了,叹气说:‘五个孩子都夭折了,再怀上又有什么用呢?’准备服药堕胎,药快要服下时,采娘在屋里突然说杀人。母亲惊讶地问她,采娘说:‘我死后,应该变成男人,母亲怀的就是那个孩子。听说药要来了,所以喊出来。’母亲觉得很奇怪,就没有服药。采娘不久就死了,下葬后,母亲很伤心,就把她平时玩的东西收起来藏了起来。不到一个月,就生了一个男孩。有人动那些藏起来的东西,孩子就哭。张氏哭女儿,孩子也哭。停止哭声后就不哭了。等孩子能说话了,他总是收起玩具。(出自《史遗》)

刘三复:刘三复因为文章而得到李德裕的赏识。李德裕在浙西时,派他去朝廷考试。考中后,历任台阁。刘三复能记得三生的事情,说,他曾经做马,马常常口渴,看到驿站就嘶鸣,蹄子受伤就会连心痛。刘三复骑马时,在崎岖的地方,一定会放慢马缰,有石头就会避开。他家不设门槛,怕伤到马蹄。他的儿子刘邺,被皇帝赐予及第。进入朝廷,上表为李德裕洗清冤屈。用朱崖的灵柩,回到洛阳安葬,报答先前的恩情。士大夫们都赞美他。(出自《北梦琐言》)

圆观:关于圆观的故事没有提供内容,无法进行翻译。

圆观,是唐代大历末年洛阳惠林寺的一位僧人。他擅长耕种和园艺,家里富足,有粮食和丝绸。除了学习佛教经典外,他还精通音乐和音律。当时的人只知道他是个富有的僧人,却不知道他的来历。

李谏议源,是位公卿的儿子,在天宝年间,他喜欢游玩、宴会、唱歌和饮酒。他的父亲李憕被贼人俘虏,于是他换上粗布衣服,住在惠林寺,把家里的财产全部捐给了寺庙。寺庙的人每天只给他一餐饭和一杯水。他没有仆人,与外界隔绝。他只和圆观是忘年之交,整天促膝长谈,从早到晚。这种清浊不伦的行为,遭到了许多人的嘲笑。

这样过了三十年。有一天,两位老人约定一起去游蜀州,到了青城山和峨眉山,一起寻找道法和药物。圆观想往长安去,从斜谷出发;李公想往荆州去,从三峡出发。他们争论了半年也没有决定。

李公说:‘我已经看破世事,何必再经过两京呢?’圆观说:‘路是自然形成的,我们还是从三峡出发吧。’于是他们从荆江上峡。走到南洎,停船在山下。看到几个妇女,穿着华丽的衣服,背着水罐来打水。圆观看着她们,眼泪流了下来,说:‘我不想来到这里,怕看到这些妇女。’李公惊讶地问:‘从三峡来的人不少,为什么只有你为这几个人哭泣?’圆观说:‘其中有一个姓王的孕妇,是我投胎的地方。过了三年,她还没有生孩子,是因为我没有来。现在既然见到了,我的使命也就完成了。这就是佛教所说的轮回。’他对李公说:‘请你用符咒,让我赶快投生。在这里稍作停留,把我葬在山下。孩子出生后,三天内也要来看望。如果看到我们相视一笑,那就是他认出了你。再过十二年,中秋月夜,在杭州天竺寺外,我们会再次相见。’

李公后悔这次旅行,为此非常伤心。于是他叫来那些妇女,告诉她们药方。那些妇女高兴地回家,不久,亲戚们都来了。他们在水边献上干鱼酒,李公去给她们写字,圆观准备好了洗澡水,换了新衣服。那天晚上,圆观去世了,那个孕妇也生下了孩子。李公三天后去看新生儿的婴儿,孩子刚睁开眼睛,就向他笑了。李公泪流满面,把事情告诉了王姓妇女。王姓妇女于是捐了很多钱,给圆观办了一个隆重的葬礼。

第二天,李公回家,说要回惠林寺。他询问圆观的家,才知道圆观已经安排好了后事。十二年后秋天的八月,他直接去了余杭,按照他们约定的地点。当时天竺寺外,山雨初晴,月光洒满河面,他无处寻找。突然听到葛洪川边有一个牧童在唱竹枝词,骑在牛背上,戴着双髻,穿着短衣,很快就来到了寺庙前,竟然是圆观。

李公上前拜访说:‘观公身体还好吗?’圆观却问李公:‘你真是个虔诚的信徒。我们虽然走了不同的路,但不要靠近。你的俗缘未了,只希望你能勤修,勤修不堕,我们就会再次相见。’李公因为没有机会说话,望着圆观,泪流满面。圆观又唱起了竹枝词,一步步向前走。山长水远,还能听到歌声,词意深刻,韵律优美,却不知道他唱的是什么。

他刚到寺庙前唱道:‘三生石上旧精魂,赏月吟风不要论。惭愧情人远相访,此身虽异性长存。’又唱道:‘身前身后事茫茫,欲话因缘恐断肠。吴越溪山寻己遍,却回烟棹上瞿塘。’三年后,李公被任命为谏议大夫,两年后去世。(出自《甘泽谣》)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广记-卷三百八十七-悟前生一-注解

羊祜:羊祜是晋朝时期的一位名臣,以其清廉和智慧著称。在文化背景中,羊祜常被用作忠诚和智慧的象征。

王练:王练是南朝宋时期的官员,这里的文化背景可能涉及因果报应和灵魂转世的概念。

向靖女:向靖女的故事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生死轮回和因果报应的信仰。

崔彦武:崔彦武是隋朝时期的地方官员,其故事反映了中国古代对佛教经文和因果报应的重视。

岐王范:岐王范是唐朝的皇室成员,这里的文化背景可能与道教和佛教有关。

太华公主:太华公主的故事涉及到佛教中的轮回转世观念。

马家儿:马家儿的故事展现了中国古代关于因缘和转世的信仰。

采娘:采娘的故事反映了中国古代对仙女传说和神秘力量的崇拜。

刘三复:刘三复的故事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因果报应和孝道的重视。

圆观:指洛阳惠林寺的僧人,能事田园,富有粟帛,精通音律,与李谏议源有深厚的忘言之交。

大历末:指唐朝大历末年,大约是公元779年至785年之间。

洛阳惠林寺:位于洛阳的一座寺庙,是圆观出家修行的地方。

粟帛:粟指小米,帛指丝织品,这里指财富。

梵学:指佛教学问。

音律:指音乐和声律。

李谏议源:指李公,是公卿之子,因父亲陷于贼中而避难于惠林寺。

天宝之际:指唐朝天宝年间,大约是公元742年至756年之间。

游宴歌酒:指游乐宴会,唱歌饮酒。

父憕居守:指李公的父亲李憕,曾任官守。

脱粟布衣:指穿粗布衣服,表示贫穷。

止于惠林寺:指在惠林寺居住。

悉将家业为寺公财:指把家里的财产全部捐给了寺庙。

寺人日给一器食一杯饮而已:指寺庙里的人每天只给一餐一饮。

仆使:指仆人。

绝其知闻:指断绝与外界的联系。

忘言交:指不通过言语也能相互理解的朋友。

促膝静话:指亲切地交谈。

青城峨嵋:指四川青城山和峨眉山,是道教和佛教的圣地。

道求药:指寻求道家之术和药物。

斜谷:指陕西斜谷,是通往长安的通道。

荆州:指今湖北省江陵市,古代的荆州地区。

三峡:指长江三峡,是长江上游的一段峡谷。

释氏:指佛教。

循环:指生死轮回。

符咒:指道教中用来驱邪治病或祈求神灵的符箓和咒语。

朱字:指用朱砂写的字,这里指符咒。

汤沐:指沐浴。

襁褓:指婴儿的包裹。

吴越:指今江苏、浙江一带。

瞿塘:指长江三峡中的瞿塘峡。

谏仪大夫:指唐朝的官职,相当于谏议大夫。

甘泽谣:指《甘泽谣》这部作品,收录了此故事。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广记-卷三百八十七-悟前生一-评注

圆观者,大历末,洛阳惠林寺僧。能事田园,富有粟帛。

此句开篇点明圆观的身份和背景,大历末年,洛阳惠林寺僧人,以务农为业,富有财富。‘能事田园’一语双关,既指其擅长农业,又暗示其生活富足。‘富有粟帛’则进一步强调其财富状况。

梵学之外,音律贯通。

此句描述圆观除了擅长农业外,还精通梵文和音律。‘梵学’指佛教经典的学习,‘音律’则涉及音乐和乐理。这两项技能在当时颇为难得,显示了圆观博学多才的一面。

时人以富僧为名,而莫知所自也。

此句反映了当时人们对圆观的认识。‘富僧’指圆观因其财富而闻名,但‘莫知所自也’则表明人们对他的真实身份和来历并不了解。这种神秘感为故事增添了悬念。

李谏议源,公卿之子,当天宝之际,以游宴歌酒为务。

此句介绍了李谏议的身份和性格。‘公卿之子’表明其出身显赫,‘以游宴歌酒为务’则揭示了他放荡不羁、沉湎于享乐的生活态度。

父憕居守,陷于贼中,乃脱粟布衣,止于惠林寺,悉将家业为寺公财。

此句讲述李谏议因父亲被贼人陷害,自己脱下华丽的衣服,到惠林寺出家,并将家产捐给了寺庙。这一转变体现了他的孝心和慈悲之心。

寺人日给一器食一杯饮而已。不置仆使,绝其知闻。

此句描述李谏议在寺庙中的生活。他每日只吃一餐,不使用仆人,断绝了与外界的联系。这种简朴的生活与他的出身形成了鲜明对比,也体现了他对清修的追求。

唯与圆观为忘言交,促膝静话,自旦及昏。

此句描绘了李谏议与圆观之间的深厚友谊。他们之间无需言语,只需促膝长谈,便能心灵相通。这种默契和信任在故事中起到了关键作用。

时人以清浊不伦,颇招讥诮。

此句反映了当时人们对李谏议与圆观关系的看法。‘清浊不伦’指他们的关系不符合世俗观念,因此遭到了许多人的讥讽和嘲笑。

如此三十年。

此句表明李谏议与圆观的关系持续了三十年,展现了他们之间深厚的友谊。

二公一旦约游蜀州,抵青城峨嵋,同访道求药。

此句描述了李谏议和圆观决定一同前往蜀州,寻找道术和药材。这一决定体现了他们对修炼和求道的渴望。

圆观欲游长安,出斜谷;李公欲上荆州,出三峡。

此句讲述了李谏议和圆观在前往蜀州的途中产生了分歧,一个想前往长安,一个想前往荆州。这种分歧为故事的发展埋下了伏笔。

争此两途,半年未诀。

此句描述了李谏议和圆观在争论中持续了半年,仍未达成一致意见。

李公曰:‘吾已绝世事,岂取途两京?’圆观曰:‘行固不由人,请出从三峡而去。’遂自荆江上峡。

此句展示了李谏议和圆观在争论中的不同态度。李谏议表示自己已经看破红尘,不愿再走世俗之路,而圆观则认为行路不由人,最终决定一起前往三峡。

行次南洎,维舟山下。见妇女数人,鞗达锦铛,负瓮而汲。

此句描绘了李谏议和圆观在途中遇到的一群妇女,她们背负着瓮在河边取水。这一场景为故事的发展提供了契机。

圆观望而泣下曰:‘某不欲至此,恐见其妇人也。’

此句是圆观在看到妇女们时的反应。他因为即将见到自己的托身之所而感到悲伤,‘恐见其妇人也’暗示了他对未来的担忧。

李公惊问曰:‘自此峡来,此徒不少,何独泣此数人?’圆观曰:‘其中孕妇姓王者,是某托身之所。逾三载,尚未娩怀,以某未来之故也。今既见矣,即命有所归。释氏所谓循环也。’

此句是圆观对李谏议的解释。他告诉李谏议,其中一位姓王的孕妇是他前世的托身之所,因为他的原因,孕妇一直未能分娩。现在他终于见到了孕妇,意味着他的命运已经注定。

谓公曰:‘请假以符咒,遣某速生。少驻行舟,葬某山下。浴儿三日,亦访临。若相顾一笑,即其认公也。更后十二年,中秋月夜,杭州天竺寺外,与公相见之期也。’

此句是圆观对李谏议的请求。他希望李谏议能够用符咒帮助他迅速投胎,并约定在十二年后再次相见。

李公遂悔此行,为之一恸。

此句描述了李谏议在听到圆观的话后,感到非常悲痛,并后悔此行。

遂召妇人,告以方书。其妇人喜跃还家,顷之,亲族毕至。

此句讲述了李谏议如何帮助圆观实现愿望。他找到了孕妇,并告诉了她圆观的事情,孕妇因此非常高兴。

以枯鱼酒献于水滨,李公往为授朱字,圆观具汤沐,新其衣装。

此句描述了李谏议和圆观在完成约定后的情景。他们一起庆祝圆观的投胎,并为圆观的新生儿举行了洗礼。

是夕,圆观亡而孕妇产矣。

此句表明圆观在完成愿望后去世,而孕妇则顺利产下了婴儿。

李公三日往观新儿,襁褓就明,果致一笑。

此句描述了李谏议在三天后去看望新生儿,婴儿看到他后露出了笑容。

李公泣下,具告于王。

此句讲述了李谏议在看到婴儿的笑容后,感到非常感动,并告诉了孕妇。

王乃多出家财,厚葬圆观。

此句描述了孕妇为了感谢李谏议和圆观,捐出了大量家财,并为圆观举行了隆重的葬礼。

明日,李公回棹,言归惠林。

此句讲述了李谏议在完成所有事情后,返回了惠林寺。

询间观家,方知已有理命。

此句表明李谏议在询问圆观的家事后,得知圆观已经完成了他的使命。

后十二年秋八月,直诣余杭,赴其所约。

此句描述了李谏议在约定的日期前往余杭,与圆观相见。

时天竺寺,山雨初晴,月色满川,无处寻访。

此句描绘了李谏议到达余杭时的景象,天竺寺周围山雨初晴,月色明亮,但他在寻找圆观时却无处可寻。

忽闻葛洪川畔,有牧竖歌竹枝词者,乘牛叩角,双髻短衣,俄至寺前,乃圆观也。

此句讲述了李谏议在寻找圆观的过程中,遇到了圆观。圆观化身为牧童,骑着牛,唱着竹枝词,来到了寺庙。

李公就谒曰:‘观公健否?’却问李公曰:‘真信士矣。与公殊途,慎勿相近。俗缘未尽,但愿勤修,勤修不堕,即遂相见。’

此句是圆观对李谏议的问候和提醒。他告诉李谏议自己已经完成了使命,但李谏议还需要继续修行,不要轻易接近他。

李公以无由叙话,望之潸然。

此句描述了李谏议在无法与圆观交谈的情况下,感到非常悲伤。

圆观又唱竹枝,步步前去。

此句描述了圆观继续唱歌,并向李谏议告别。

山长水远,尚闻歌声,词切韵高,莫知所谓。

此句描绘了圆观离去后的景象,他的歌声在山长水远的地方回荡,但他的歌词却无法理解。

初到寺前歌曰:‘三生石上旧精魂,赏月吟风不要论。惭愧情人远相访,此身虽异性长存。’

此句是圆观在离开前唱的一首竹枝词,表达了他对前世的回忆和对李谏议的感激之情。

又歌曰:‘身前身后事茫茫,欲话因缘恐断肠。吴越溪山寻己遍,却回烟棹上瞿塘。’

此句是圆观在离开前唱的第二首竹枝词,表达了他对未来的迷茫和对命运的无奈。

后三年,李公拜谏仪大夫,二年亡。

此句讲述了李谏议在圆观离去后的经历,他成为了谏仪大夫,但不久后便去世了。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广记-卷三百八十七-悟前生一》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25927.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