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广记-卷三百九十七-山(溪附)

作者: 李昉(925年-996年),宋代著名的文学家和历史学家,他在《太平广记》的编纂过程中,结合了当时的历史、文化和传说,广泛收录了中国古代的神话和民间故事。

年代:成书于宋代(约10世纪)。

内容简要:《太平广记》是李昉主编的中华文化和历史中一部重要的文献,收录了从古至宋代的各种神话、民间故事、传说、历史事件等。书中内容广泛,既有历史人物的传记,也有民间流传的故事、奇闻异事以及道家、佛家思想的结合。它为后代提供了丰富的文化资源,成为研究中国古代民间故事和历史传闻的重要工具。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广记-卷三百九十七-山(溪附)-原文

山玉笥山大翮山山精石鸡山新丰山庆山瓮峰夸父山插灶河山石斛终南乳洞古铁锁崖山圣钟山嵩梁山石鼓山射的山 怪山鸣铙山

赣台上霄峰麦积山斗山观大竹路

溪溪毒山

玉笥山

汉武帝好仙,于玉笥山顶上,置降真坛大还丹灶。道士昼夜祈祷,天感其诚,乃降白玉笥,置坛上。武帝遣使取之,至其坛侧,飘风大震,卷玉笥而去。因此则为玉笥山焉。(出《玉笥山录》)

大翮山

上郡人王次仲,少有异志,变仓颉旧文为今隶书。秦始皇时,官务烦多,以次仲所易文,简便于事,因而召之。凡三徵不致。次仲怀道履真,穷数术之妙。始皇怒其不恭,令槛车送之,次仲行次。忽化为大鸟,出车外,翻飞而去。落二翮于斯山,故其峰峦有大翮小翮之名矣。魏《土地记》曰:“沮阳城东北六十里,有大翮小翮山。山上神名大翮。庙东有温汤水口,温汤疗治万病。泉所发之麓,俗谓之土亭山。北水热甚诸汤,疗病者,要须别消息用之。(出《水经》)

山精

吴天门张盖,冬月,与村人共猎。见大树下有蓬庵,似寝息处,而无烟火。有顷,见一人,身长七尺,毛而不衣,负数头死猿。盖与语不应,因将归,闭空屋中。十余日,复送故处。

又孙皓时,临海得毛人。《山海经》云:“山精如人,面有毛。”此(“此”字下原空阙一字,明字作将字。)山精也。故《抱朴子》曰:“山之精,形如小儿而独足。足向后,喜来犯人。其名蚑,知而呼之,即当自却耳。(“耳”原作“再”,据明抄本改)一名曰超空,亦可兼呼之。”

又有山精,或如鼓,赤色一足,其名曰浑。

又或如人,长九尺,衣裘戴笠,名曰金累。

又或如龙,有五赤色角,名曰飞龙。见之,皆可呼其名,不敢为害。玄中记。山精如人,一足,长三四尺。食山蟹,夜出昼藏。(出《异苑》)

石鸡山

晋永嘉之乱,宜阳有女子,姓彭名娥。父母昆弟为长沙贼所虏。时娥负器出汲于溪,还见坞壁已破,殆不胜哀。与贼相格,贼缚娥,驱去溪边。将杀之际,有大山石壁,娥仰呼皇天:“山灵有神不,我为何罪?”因奔走向山,山立开,广数丈。平路如砥。群贼亦逐娥入山,山遂崩合,泯然如初。贼皆压死山里,头出山外。娥遂隐不复出。娥所舍汲器,化为石,形似鸡。土人因号曰石鸡山,溪为娥潭。(出《幽明录》)

新丰山

唐高宗朝,新丰出山,高二百尺。有神池,深四十尺。水中有黄龙现,吐宝珠,浮出大如拳。山中有鼓鸣。改新丰县为庆山县。(出《广德神异录》)

庆山

昭应庆山,长安中,亦不知从何飞来。夜过,闻有声如雷,疾若奔,黄(“若奔黄”三字原空阙,据明抄本补。)土石乱下,直坠新丰西南。一村百余家,因山为坟。今于其上起持国寺。(出《传载》)

瓮峰

华岳云台观,中方之上,有山崛起,如半瓮之状,名曰瓮肚峰。玄宗尝赏望,嘉其高回,欲于峰腹大凿“开元”二字,填以白石,令百余里外望见之。谏官上言,乃止。(出《开天传信记》)

夸父山

辰州东有三山,鼎足直上,各数千丈。古老传曰:邓夸父与日竞走,至此煮饭,此三山者,夸父支鼎之石也。(出《朝野佥载》)

插灶

荆州有空舲峡,绝崖壁立数百丈,飞鸟不栖。有一火烬,插在崖间,望见可长数尺。传云,洪水时,行舟者泊爨于此,余烬插之,至今犹曰插灶。(出《洽闻记》)

河山石斛

融州河水,有泉半岩,将注其下,相次九磴,每磴下一白石浴斛承之,如似镌造。尝有人携一婢,取下浴斛中浣巾。须臾,风雨忽至,其婢震死。所浣巾斛,碎于山下。自别安一斛,新于向者。(出《酉阳杂俎》)

终南乳洞

有人游终南山一乳洞,洞深数里,乳旋滴沥,(“滴沥”原作“的历”,据明抄本改。)成飞仙状。洞中已有数十,眉目衣服,形制精巧。一处滴至腰已上,其人因手承漱之。经年再往,见所承滴象已成矣,乳不复滴,当手承处,衣缺二寸不就。(出《酉阳杂俎》)

古铁锁

齐郡接历山,上有古铁锁。大如臂,绕其峰再浃。相传本海中山,山神好移,故海神锁之。挽锁断,飞于此。(出《酉阳杂俎》)

崖山

太原郡东有崖山,天旱,土人常烧此山以求雨。俗传崖山神娶河伯女,故河伯见火,必降雨救之。今山上多生水草。(出《酉阳杂俎》)

圣钟山

黎州圣钟山,古老传此山有钟,闻其声而形不见。南诏犯境,钟则预鸣。唐天宝、大和、咸通、乾符之载,群蛮来寇,皆有征也。昔有名僧讲《大乘经论》,钟亦震焉。乾宁中,刺史张惠安请门僧京师右街净众寺惠维讲《妙法莲花经》一遍,此钟频鸣,如人扣击,知向所传者不谬矣。(出《黎州图经》)

嵩梁山

澧州嵩梁山,今名石门。永安六年,自然洞开,玄朗如门,高三百丈。角上生竹,倒垂下拂,谓之天帚。(出《十道记》)

石鼓山

歙州石鼓山,有石如鼓形,又有石人石驴。俗传石鼓鸣,则驴鸣人哭,而县官不利。后凿破其鼓,遂不复鸣。(出《歙州图经》)

射的山

孔晔(‘晔’字原空阙,据明抄本改)《会稽记》云:‘射的山,远望的的,有如射侯,故曰射的。南有石室,可方丈,谓之射室。传云,羽人所游憩,土人常以此占谷贵贱。谚云:‘射的白,米斛一百;射的玄,米斛一千。’’

孔灵符《会稽记》云:‘射的石水数十丈,其清见底。其西有山,上参烟云。半岭石室,曰仙人射堂。水东高岩临潭(‘潭’原作‘浑’,据明抄本改)有石的,形甚员明,视之如镜。’

又《会稽录》云:‘仙人常射如此,使白鹤取箭,北有石帆壁立。’(出《洽闻记》)

怪山

会稽山阴郭中,有怪山,世传本琅琊东武山。时天夜雨晦冥,旦而见在此焉。百姓怪之,因名曰怪山。(出《广古今五行记》)

鸣铙山

鸣铙山,萧子开《建安记》云:‘一名大戈山,越王无诸,乘象辂,大将军乘。鸣铙载旗,畋猎登于此山。’古老传,天欲雨,其山即有音乐声也。(出《建州国经》)

赣台

虔州赣台县东南三百六十三里。《南康记》云:山上有台,方广数丈,有自然霞,如屋形。风雨之后,景气明净,颇闻山上有鼓吹声,即山都木客,为其舞唱。(出《十道记》)

上霄峰

补阙熊皎云。庐山有上霄峰者,去平地七千仞,上有石迹,云是夏禹治水之时,泊船之所。凿石为窍,以系缆焉。磨崖为碑,皆科斗文字,隐隐可见。则知大禹之功,与天地不朽矣。(出《玉堂闲话》)

麦积山

麦积山者,北跨清渭,南渐两当,五百里冈峦,麦积处其半。崛起一石块,高百万寻,望之团团,如民间积麦之状,故有此名。其青云之半,峭壁之间,镌石成佛,万龛千室。虽自人力,疑其鬼功。隋文帝分葬神尼舍利函于东阁之下,石(‘石’原作‘加’据明抄本改)室之中,有庾信铭记,刊于岩中。古记云:‘六国共修。自平地积薪,至于岩巅,从上镌凿其龛室佛像。功毕,旋旋折薪而下,然后梯空架险而上。其上有散花楼,七佛阁,(‘阁’原作‘用’,据明抄本改)金蹄银角犊儿。由西阁悬梯而上,其间千房万屋,缘空蹑虚,登之者不敢回顾。将及绝顶,有万菩萨堂,凿石而成。广若(‘若’原作‘古’,据明抄本改)今之大殿。其雕梁画栱,绣栋云楣,并就石而成。万躯菩萨,列于一堂。自此室之上,更有一龛,谓之天堂,空中倚一独梯,攀缘而上。至此,则万中无一人敢登者,于此下顾,其群山皆如堷楼。王仁裕时独能登之,仍题诗于天堂西壁上曰:‘蹑尽悬空万仞梯,等闲身共白云齐。檐前下视群山小,堂上平分落日低。绝顶路危人少到,古岩松健鹤频栖。天边为要留名姓,拂石殷勤手自题。时前唐末辛未年,登此留题。’于今三十九载矣。(出《玉堂闲话》)

斗山观

汉乾祐中,翰林学士王仁裕云,兴元有斗山观,自平川内,耸起一山,四面悬绝,其上方于斗底,故号之。薜萝松桧,景象尤奇。上有唐公昉饮李八百仙酒,全家拔宅之迹。其宅基三亩许,陷为坑,此盖连地而上升也。仁裕辛巳岁,於斯为节度判官,尝以片板题诗于观曰:‘霞衣欲举醉陶陶(公昉一家饮八百洗疮,一家酒醉而上升),不觉全家住绛霄。拔宅只知鸡犬在,上天谁信路歧遥。三清辽廓抛尘梦,八景云烟事早朝。为有故林苍柏健,露华凉叶锁金飙。’旧说云,斗山一洞,西去二千里,通于青城大面山,又与严真观井相通。仁裕癸未年入蜀,因谒严真观,见斗山诗碑在焉。诘其道流,云,不知所来,说者无不惊奇之。(出《玉堂闲话》)

大竹路

兴元之南,有大竹路,通于巴州。其路则深溪峭岩,扪萝摸石,一上三日,而达于山顶。行人止宿,则以縆蔓系腰,萦树而寝。不然,则堕于深涧,若沈黄泉也。复登措大岭,盖有稍似平处,路人徐步而进,若儒之布武也。其绝顶谓之孤云两角,彼中谚云:‘孤云两角,去天一握。’淮阴侯庙在焉。昔汉祖不用韩信,信遁归西楚。萧相国追之,及于兹山,故立庙貌。王仁裕尝佐褒梁师王思同,南伐巴人,往返登陟,亦留题于淮阴祠。诗曰:‘一握寒天古木深,路人犹说汉淮阴,孤云不掩兴亡策,两角曾悬去住心。不是冕旒轻布素,岂劳丞相远追寻。当时若放还西楚,尺寸中华未可侵。’崎岖险峻之状。未可殚言。(出《玉堂闲话》)

溪毒

江南间有溪毒,疾发时,如重伤寒。识之者,取水笔管,内于鼻中,以指弹之三五下,即出墨血,良久疾愈。不然,即致卒矣。(出《录异记》)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广记-卷三百九十七-山(溪附)-译文

山玉笥:在玉笥山顶上,汉武帝修建了降真坛和炼制大还丹的炉灶。道士日夜祈祷,天被他们的诚意所感动,于是降下了一块白玉笥,放在坛上。武帝派人去取,到了坛边,突然刮起大风,卷走了玉笥。(出自《玉笥山录》)

大翮山:上郡人王次仲,年轻时就志向非凡,将仓颉的旧文字改为现在的隶书。秦始皇时,因为次仲简化了文字,方便了政务,所以召见他。三次征召都没有来。次仲坚守自己的道义,精通各种术数。秦始皇因为他的不恭敬而愤怒,命令用囚车送他,次仲在途中突然变成一只大鸟,飞出车外,振翅飞走。落在山上的两片翅膀,因此这座山得名大翮山。魏《土地记》记载:在沮阳城东北六十里,有大翮山和小翮山。山上有一位神名叫大翮。庙东有温泉的入口,温泉可以治疗万病。泉水所发的山脚,当地人称其为土亭山。北面的水非常热,像其他温泉一样,治疗病人时,必须另外的消息才能使用。(出自《水经》)

山精:吴天门张盖,冬天和村民一起打猎时,看到大树下有一个蓬草搭建的小屋,像是休息的地方,但没有烟火。过了一会儿,看到一个身高七尺,全身长毛不穿衣服的人,背着几只死猿。张盖和他说话他没有回应,于是带着他回到空屋中。十几天后,又回到了原来的地方。

又有山精,有的像鼓,红色,一只脚,名叫浑。

又有山精,有的像人,身高九尺,穿着皮衣戴着斗笠,名叫金累。

又有山精,有的像龙,有五个红色的角,名叫飞龙。见到它们,都可以呼唤它们的名字,它们就不敢为害。(出自《异苑》)

石鸡山:晋朝永嘉之乱时,宜阳有一个姓彭名娥的女子。她的父母兄弟被长沙的贼人俘虏。当时娥在溪边提水,回来看到村庄的围墙已经被破坏,几乎无法承受悲伤。和贼人发生冲突,娥被绑起来,被赶到溪边。即将被杀的时候,有一座大山的石壁,娥仰天呼喊:‘山神有灵吗?我犯了什么罪?’于是她跑向山里,山立刻打开,宽阔如砥。群贼也跟着娥进入山里,山随后合拢,恢复了原状。贼人都被压死在山里,头露出山外。娥从此隐居不再出来。娥留下的提水器具,变成了石头,形状像鸡。当地人称这座山为石鸡山,溪水称为娥潭。(出自《幽明录》)

新丰山:唐朝高宗时期,新丰县出现了一座山,高二百尺。有一个神池,深四十尺。水中有黄龙出现,吐出宝珠,浮出水面,大小如拳头。山中有鼓声。于是将新丰县改为庆山县。(出自《广德神异录》)

庆山:昭应庆山,在长安时期,也不知从何处飞来。夜晚经过,听到雷鸣般的声音,速度极快,黄沙石块乱飞,直落新丰县西南。一个村庄有一百多户人家,因此用山作为坟墓。现在在这座山上建立了持国寺。(出自《传载》)

瓮峰:华岳云台观中方的上方,有一座山崛起,形状像半个大瓮,名叫瓮肚峰。唐玄宗曾经观赏,赞赏它的高大,想在峰腹中凿刻‘开元’二字,用白石填充,让百里之外都能看到。谏官上奏,于是停止了。(出自《开天传信记》)

夸父山:辰州东有三座山,像鼎足一样直上,各有数千丈高。古老传说:邓夸父和太阳竞跑,到这里煮饭,这三座山是夸父支起鼎的石块。(出自《朝野佥载》)

插灶:荆州有空舲峡,绝壁立起数百丈,飞鸟不栖息。有一堆火灰,插在崖间,看起来可以长几尺。传说,洪水时期,行船的人在这里停船做饭,留下的火灰插在这里,至今还被称为插灶。(出自《洽闻记》)

河山石斛:融州的河水中,有一股泉水从半山腰流出,依次经过九级台阶,每级台阶下有一块白石像浴斛一样承接泉水,像是人工雕刻的。曾经有人带着一个婢女,从浴斛中取水洗衣服。不久,风雨忽然到来,那个婢女被震死。洗衣服的浴斛,在山下碎裂。从此又安放了一个新的浴斛,和之前的一样。(出自《酉阳杂俎》)

终南乳洞:有人游览终南山的一个乳洞,洞深数里,乳液不断滴落,形成飞仙的形状。洞中已有数十个乳液滴落,眉目衣服,形状精致。有一个地方滴到的乳液已经到了腰部以上,那个人用手承接,经过一年再次前往,看到所承接的乳液已经形成了,乳液不再滴落,当手承接的地方,衣服缺了二寸不完整。(出自《酉阳杂俎》)

古铁锁:齐郡接历山上,有一根古铁锁,粗如手臂,绕着山峰两圈。相传这原本是海中的山,山神喜欢移动,所以海神用锁锁住它。拉断锁,飞到了这里。(出自《酉阳杂俎》)

崖山:太原郡东有崖山,天旱时,当地居民常常烧这座山来求雨。传说崖山神娶了河伯的女儿,所以河伯看到火,一定会降雨来救。现在山上长满了水草。(出自《酉阳杂俎》)

圣钟山:黎州圣钟山,古老传说此山有一口钟,听到它的声音而看不见它的形状。南诏侵犯边境时,钟会预先响起。唐天宝、大和、咸通、乾符年间,群蛮来侵犯,都有征兆。过去有名僧人讲解《大乘经论》,钟也会震动。乾宁年间,刺史张惠安请门僧京师右街净众寺惠维讲解《妙法莲花经》一遍,这个钟频繁地响起,像人敲击一样,知道之前所传的并不错。(出自《黎州图经》)

嵩梁山:澧州嵩梁山,现在称为石门。永安六年,自然洞打开,明亮如门,高三百丈。角落上长着竹子,倒垂下来,被称为天帚。(出自《十道记》)

石鼓山:歙州石鼓山,有石头像鼓的形状,还有石人和石驴。传说石鼓一响,驴会叫,人会哭,县官会不利。后来凿破了石鼓,就不再响了。(出自《歙州图经》)

射的山:关于射的山的描述未提供,无法翻译。

孔晔在《会稽记》中说:‘射的山,从远处看,形状像射箭的靶子,所以叫射的。山的南边有一个可以容纳一丈见方的石室,被称为射室。传说中,仙人会在那里游玩休息,当地的人常用这个地方来预测粮食的贵贱。有谚语说:“射的白靶子,米价每斛一百;射的黑靶子,米价每斛一千。”’孔灵符在《会稽记》中说:‘射的石水有数十丈深,水清澈见底。它的西边有一座山,山顶云雾缭绕。山腰有一个石室,称为仙人射堂。水东边有一座高岩临着水潭(“潭”原作“浑”,据明抄本改),岩石形状非常圆滑,看起来像镜子。’《会稽录》中还提到:‘仙人常常在这里射箭,让白鹤去取箭,北边有石帆壁立。’(出自《洽闻记》)

怪山

会稽山阴城中的郭地,有一座怪山,世人传说它原本是琅琊东武山。当时天空夜雨晦暗,第二天早上就看到它在这里。百姓感到奇怪,因此给它起了名字叫怪山。(出自《广古今五行记》)

鸣铙山

鸣铙山,萧子开在《建安记》中说:‘又名大戈山,越王无诸骑着大象,大将军骑着马。鸣铙载旗,在这里狩猎。’古老的传说中,天要下雨时,这座山就会有音乐声。(出自《建州国经》)

赣台

虔州赣台县东南三百六十三里。《南康记》中说:山上有一个台子,面积有几丈,有自然的云霞,形状像屋子。风雨过后,景色明亮清澈,常常能听到山上有鼓吹声,那是山都木客在跳舞唱歌。(出自《十道记》)

上霄峰

补阙熊皎说。庐山有上霄峰,离平地有七千仞高,上面有石头的痕迹,说是夏禹治水时停船的地方。在石头上凿洞,用来系船缆。在悬崖上刻碑,上面刻着科斗文字,隐约可见。由此可知大禹的功绩,与天地一样不朽。(出自《玉堂闲话》)

麦积山

麦积山,北边跨过清渭,南边延伸到两当,五百里的山峦,麦积山位于其中。一座石块崛起,高达百万寻,看起来像民间堆放的麦子,所以得名。在青云的半山腰,峭壁之间,刻着佛像,有万龛千室。虽然出自人力,但怀疑是鬼神之功。隋文帝将神尼舍利的骨灰放在东阁之下,石室之中,有庾信的碑文,刻在岩石上。古书记载说:“六国共同修建。从平地堆积柴薪,到山顶,从上面雕刻龛室和佛像。工程完成后,人们顺次折断柴薪下去,然后攀爬空中的险峻之路上去。上面有散花楼,七佛阁,金蹄银角的犊儿。从西阁的悬梯上去,中间有千房万屋,沿着空中攀登,登上去的人不敢回头看。快到山顶时,有一个万菩萨堂,是凿石而成的。宽广得像现在的大殿。它的雕梁画栋,绣栋云楣,都是用石头雕刻的。万尊菩萨排列在一堂。从这间屋子的上面,还有一间龛室,称为天堂,空中靠着一根独梯,攀爬上去。到这里,就没有人敢再往上登了,从这里向下看,群山都像土堆。王仁裕当时是唯一能登顶的人,还在天堂的西壁上题诗说:“攀登尽是悬崖万仞梯,轻松自在与白云齐。檐前向下看群山小,堂上平分落日低。绝顶路途危险人少到,古岩松树坚韧鹤常栖。天边留下名字很重要,拂去石头亲手题字。当时是前唐末年辛未年,登此留下题记。”至今已经三十九年了。(出自《玉堂闲话》)

斗山观

汉乾祐年间,翰林学士王仁裕说,兴元有斗山观,从平地内突然耸起一座山,四面都是悬崖,山顶比山底高,所以称为斗山。山上有薜萝松桧,景象特别奇特。山上还有唐公昉喝李八百仙酒,全家升天的痕迹。宅基大约三亩,变成了坑,这大概是因为连着地面一起上升了。王仁裕辛巳年在这里担任节度判官,曾经用一块木板在观里题诗说:“霞衣欲举醉陶陶(公昉一家喝八百洗疮,一家酒醉而升天),不觉全家住绛霄。拔宅只知鸡犬在,上天谁信路途遥。三清辽阔抛尘梦,八景云烟事早朝。因为有故林苍柏健,露华凉叶锁金飙。”旧的说法说,斗山有一个洞,向西去二千里,通向青城大面山,又与严真观相通。王仁裕癸未年入蜀,因此拜访严真观,看到斗山诗碑在那里。询问道士,说不知道从哪里来的,听的人都感到惊奇。(出自《玉堂闲话》)

大竹路

兴元之南,有大竹路,通往巴州。这条路非常深溪峭壁,需要攀爬藤蔓摸石头,走上三天才能到达山顶。行人停下来住宿,就用绳子系在腰间,缠绕在树上睡觉。如果不这样做,就会掉进深涧,像掉进黄泉一样。然后再登上措大岭,那里稍微平坦一些,路人可以慢慢前进,就像儒生布武一样。山顶被称为孤云两角,那里的谚语说:“孤云两角,离天一握。”淮阴侯庙就在那里。过去汉高祖不重用韩信,韩信逃回西楚。萧相国追赶他,追到这座山,因此立了庙。王仁裕曾经辅佐褒梁师王思同,南征巴人,往返攀登,也在淮阴祠里留题。诗中说:“一握寒天古木深,路人犹说汉淮阴,孤云不掩兴亡策,两角曾悬去住心。不是冕旒轻布素,岂劳丞相远追寻。当时若放还西楚,尺寸中华未可侵。”崎岖险峻的样子,难以用言语全部描述。(出自《玉堂闲话》)

溪毒

江南地区有时会有溪毒,发病时,像重感冒。认识这种病的人,会取水笔管,放入鼻中,用手指弹击三五下,就会流出墨色的血,过一段时间病就好了。如果不这样做,就会导致死亡。(出自《录异记》)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广记-卷三百九十七-山(溪附)-注解

山玉笥山:玉笥山,位于今江西省宜春市,因山上有玉笥而得名,是道教名山之一。

大翮山:大翮山,位于今陕西省,因古代传说中王次仲化为大鸟,留下两翮而得名。

山精:山精,古代神话传说中居住在山中的精灵,形态各异,有的如人,有的如兽。

石鸡山:石鸡山,位于今湖南省,因传说中女子彭娥化为石鸡而得名。

新丰山:新丰山,位于今陕西省,因山上有神池和黄龙而得名。

庆山:庆山,位于今陕西省,因山上有庆山寺而得名。

瓮峰:瓮峰,位于今陕西省华阴市,因山峰形状似瓮而得名。

夸父山:夸父山,位于今湖南省,因夸父追日故事而得名。

插灶:插灶,位于今湖北省,因古代传说中有火烬插在崖间而得名。

河山石斛:河山石斛,位于今广西壮族自治区融水苗族自治县,因山中有石斛而得名。

终南乳洞:终南乳洞,位于今陕西省西安市,因洞中有乳泉而得名。

古铁锁:古铁锁,位于今山东省,因古代传说中海中山神被铁锁锁住而得名。

崖山:崖山,位于今山西省,因山势险峻,形似崖而得名。

圣钟山:圣钟山,位于今四川省,因山上有圣钟而得名。

嵩梁山:嵩梁山,位于今湖南省,因山形似嵩山而得名。

石鼓山:石鼓山,位于今安徽省,因山上有石鼓而得名。

射的山:指代会稽山中的一座山峰,因其形状像射箭的靶子而得名。

射室:会稽山中的一座石室,据说是羽人(古代神话中的仙人)游憩之地。

羽人:古代神话中的仙人,常被描述为飞翔于天空。

谷贵贱:指谷物价格的贵贱,此处用来比喻事情的好坏。

射的白:一种古代的谚语,指的是射的山在晴天时看起来白色,意味着米价较高。

射的玄:另一种古代的谚语,指的是射的山在雨天时看起来黑色,意味着米价极高。

石室:会稽山中的石室,通常指天然形成的洞穴。

仙人射堂:会稽山中的一座石室,传说中是仙人射箭的地方。

石帆:山上的岩石形状像帆船。

怪山:会稽山阴郭中的一座奇异的山峰,传说源自琅琊东武山。

鸣铙山:会稽山中的一座山,古代传说中越王无诸曾在此山狩猎。

赣台:虔州赣台县东南的一座山台,传说有自然霞光和鼓吹声。

上霄峰:庐山中的一座山峰,据说是夏禹治水时泊船的地方。

麦积山:位于中国西北部的一座山,因其形状像麦堆而得名,山上有众多佛教石窟。

斗山观:兴元(今陕西省汉中市)的一座道观,因其形状像斗而得名。

拔宅:古代传说中的一种现象,指人的住宅突然上升飘走。

孤云两角:大竹路上的一个地名,形容其高耸入云。

淮阴侯庙:位于大竹路上的淮阴侯(韩信)庙,纪念汉初名将韩信。

溪毒:江南地区的一种毒病,通过特定的方法可以治愈。

水笔管:古代用来书写的水笔,此处用来指代治疗溪毒的工具。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广记-卷三百九十七-山(溪附)-评注

《会稽记》中描述的射的山,通过‘射侯’的形象比喻,生动地描绘了山形之奇特,‘射室’的命名则带有浓厚的民间传说色彩,反映了古人对自然景观的神秘化解读。‘射的白’和‘射的玄’的谚语,不仅体现了古人对自然现象的观察和总结,还蕴含了丰富的民间信仰和占卜文化,体现了古人对自然力量的敬畏和依赖。

孔灵符的《会稽记》中对射的石水的描绘,‘其清见底’展现了一种纯净的自然之美,而‘仙人射堂’和‘视之如镜’的描述,则赋予了自然景观以超凡脱俗的神秘色彩,体现了道教对自然景观的崇拜。

《会稽录》中‘仙人常射如此,使白鹤取箭’的记载,不仅是对仙人活动的描绘,更是对自然和谐共生的向往,反映了古人对自然与人的和谐相处的理想。

《广古今五行记》中的怪山,‘世传本琅琊东武山’的背景,使得这座山具有了深厚的文化底蕴,而‘百姓怪之’的描述,则展现了古人对未知事物的恐惧和好奇。

《建州国经》中的鸣铙山,‘鸣铙载旗,畋猎登于此山’的记载,体现了古代帝王贵族的狩猎活动,而‘天欲雨,其山即有音乐声也’的传说,则赋予了这座山以神秘的色彩。

《十道记》中的赣台,‘自然霞,如屋形’的描绘,展现了自然景观的神奇,而‘山上有鼓吹声’的传说,则体现了古人对自然现象的神秘化解读。

《玉堂闲话》中的上霄峰,‘夏禹治水之时,泊船之所’的记载,赋予了这座山以厚重的历史感,而‘磨崖为碑,皆科斗文字’的描述,则展现了古人对历史文化的传承。

麦积山的描述,‘崛起一石块,高百万寻’展现了自然景观的壮丽,而‘镌石成佛,万龛千室’则体现了佛教文化的深入人心,‘隋文帝分葬神尼舍利函’的记载,则反映了佛教在古代社会的地位。

斗山观的描述,‘自平川内,耸起一山’展现了自然景观的奇特,而‘全家拔宅之迹’的传说,则体现了古人对超自然现象的信仰,‘斗山一洞,西去二千里’的记载,则展现了古人对未知世界的探索精神。

大竹路的描述,‘深溪峭岩,扪萝摸石’展现了自然景观的险峻,而‘孤云两角,去天一握’的谚语,则体现了古人对自然景观的敬畏。

《录异记》中的溪毒,‘疾发时,如重伤寒’的描述,展现了古人对自然现象的观察和总结,而‘取水笔管,内于鼻中,以指弹之三五下,即出墨血’的治疗方法,则体现了古人对自然疗法的运用。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广记-卷三百九十七-山(溪附)》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25907.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