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广记-卷三十二-神仙三十二

作者: 李昉(925年-996年),宋代著名的文学家和历史学家,他在《太平广记》的编纂过程中,结合了当时的历史、文化和传说,广泛收录了中国古代的神话和民间故事。

年代:成书于宋代(约10世纪)。

内容简要:《太平广记》是李昉主编的中华文化和历史中一部重要的文献,收录了从古至宋代的各种神话、民间故事、传说、历史事件等。书中内容广泛,既有历史人物的传记,也有民间流传的故事、奇闻异事以及道家、佛家思想的结合。它为后代提供了丰富的文化资源,成为研究中国古代民间故事和历史传闻的重要工具。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广记-卷三十二-神仙三十二-原文

王贾颜真卿

王贾

婺州参军王贾,本太原人,移家覃怀,而先人之垄,在于临汝。

贾少而聪颖,未尝有过,沉静少言。

年十四,忽谓诸兄曰:‘不出三日,家中当恐,且有大丧。’

居二日,宅中火,延烧堂室,祖母年老震惊,自投于床而卒。

兄以贾言闻诸父,诸父讯贾。

贾曰:‘卜筮而知。’

后又白诸父曰:‘太行南,泌河湾澳内,有两龙居之。欲识真龙,请同观之。’

诸父怒曰:‘小子好诡言骇物,当笞之。’

贾跪曰:‘实有。’故请观之。

诸父怒曰:‘小子好诡。’与同行。

贾请具雨衣。

于是至泌河浦深处。

贾入水,以鞭画之,水为之分。

下有大石,二龙盘绕之,一白一黑,各长数丈。

见人冲天。

诸父大惊,良久瞻视。

贾曰:‘既见矣,将复还。’因以鞭挥之,水合如旧。

则云雾昼昏,雷电且至。

贾曰:‘诸父驶去。’因驰,未里余,飞雨大注。

方知非常人也。

贾年十七,诣京举孝廉,既擢第,乃娶清河崔氏。

后选授婺州参军,还过东都。

贾母之表妹,死已经年,常于灵帐发言,处置家事。

儿女僮妾,不敢为非。

每索饮食衣服,有不应求,即加笞骂。

亲戚咸怪之。

贾曰:‘此必妖异。’

因造姨宅,唁姨诸子。

先是姨谓诸子曰:‘明日王家外甥来,必莫令进,此小子大罪过人。’

贾既至门,不得进。

贾令召老苍头谓曰:‘宅内言者,非汝主母,乃妖魅耳。汝但私语汝主,令引我入,当为除去之。’

家人素病之,乃潜言于诸郎。

诸郎亦悟,邀贾入。

贾拜吊已因向灵言曰:‘闻姨亡来大有神,言语如旧,今故谒姨,何不与贾言也。’

不应。

贾又邀之曰:‘今故来谒,姨若不言,终不去矣,当止于此。’

魅知不免,乃帐中言曰:‘甥比佳乎?何期别后,生死遂隔。汝不忘吾,犹能相访,愧不可言。’

因涕泣言语,皆姨平生声也。

诸子闻之号泣。

姨令具馔,坐贾于前,命酒相对,殷勤不已。

醉后,贾因请曰:‘姨既神异,何不令贾见形!’

姨曰:‘幽明道殊,何要相见?’

贾曰:‘姨不能全出,请露半面。不然,呈一手一足,令贾见之。如不相示,亦终不去。’

魅既被邀苦至,因见左手,于手指宛然,又姨之手也。

诸子又号泣。

贾因前执其手。

姨惊呼诸子曰:‘外甥无礼,何不举手。’

诸子未进,贾遂引其手,扑之于地,尚犹哀叫,扑之数四,即死,乃老狐也。

形既见,体裸无毛。

命火焚之,灵语遂绝。

贾至婺州,以事到东阳。

令有女,病魅数年,医不能愈。

令邀贾到宅,置茗馔而不敢有言。

贾知之,谓令曰:‘闻君有女病魅,当为去之。’

因为桃符,令置所卧床前。

女见符泣而骂。

须臾眠熟。

有大狸腰斩,死于床下,疾乃止。

时杜暹为婺州参军,与贾同列,相得甚欢。

与暹同部领,使于洛阳。

过钱塘江,登罗刹山,观浙江潮。

谓暹曰:‘大禹真圣者,当理水时,所有金柜玉符,以镇川渎。若此杭州城不镇压,寻当陷矣。’

暹曰:‘何以知之。’

贾曰:‘此石下是。相与观焉。’

因令暹闭目,执其手,令暹跳下。

暹忽闭目,已至水底。

其空处如堂,有大石柜,高丈余,锁之。

贾手开其锁,去其盖,引暹手登之,因同入柜中。

又有金柜,可高三尺,金锁锁之。

贾曰:‘玉符在中,然世人不合见。’

暹观之既已,又接其手,令腾出。

暹距跃则至岸矣。

既与暹交熟,乃告暹曰:‘君有宰相禄,当自保爱。’

因示其拜官历任,及于年寿,周细语之。

暹后迁拜,一如其说。

既而至吴郡停船,而女子夭死,生五年矣。

母抚之哀恸,而贾不哭。

暹重贾,各见妻子,如一家。

于是对其妻谓暹曰:‘吾第三天人也,有罪,谪为世人二十五年,今已满矣。后日当行。此女亦非吾子也,所以早夭。妻崔氏亦非吾妻,即吉州别驾李乙妻也,缘时岁未到,乙未合妻。以世人亦合有室,故司命权以妻吾。吾今期尽,妻即当过李氏。李氏三品禄数任,生五子。世人不知,何为妄哭?’

妻久知其夫灵异,因辍哭请曰:‘吾方年盛,君何忍见舍?且暑月在途,零丁如此,请送至洛,得遂栖息。行路之人,犹合矜愍;况室家之好。而忽遗弃耶?’

贾笑而不答,因令造棺器,纳亡女其中,置之船下。

又嘱暹以身后事曰:‘吾卒后,为素棺,漆其缝,将至先莹,与女子皆袝于墓。殓后即发,使至宋州。崔氏伯任宋州别驾,当留其侄。听之。至冬初,李乙必充计入京,与崔氏伯相见,即伯之故人,因求婚。崔别驾以侄妻之,事已定矣。’

暹然之。

其妻日夜涕泣,请其少留。

终不答。

至日沐浴,衣新衣。

暮时召暹,相对言谈。

顷而卧,遂卒。

暹哭之恸,为制朋友之服,如其言殓之。

行及宋州,崔别驾果留其侄。

暹至临汝,乃厚葬贾及其女。

其冬,李乙至宋州,求婿其妻。

崔别驾以妻之。

暹后作相,历中外,皆如其语。

(出《纪闻》)

颜真卿

颜真卿字清臣,琅琊临沂人也,北齐黄门侍郎之推五代孙。

幼而勤学,举进士,累登甲科。

真卿年十八九时,卧疾百余日,医不能愈。

有道士过其家,自称北山君,出丹砂粟许救之,顷刻即愈,谓之曰:

“子有清简之名,已志金台,可以度世,上补仙宫,不宜自沉于名宦之海;

若不能摆脱尘网,去世之日,可以尔之形炼神阴景,然后得道也。

复以丹一粒授之,戒之曰:

“抗节辅主,勤俭致身,百年外,吾期尔于伊洛之间矣。”

真卿亦自负才器,将俟大用;而吟阅之暇,常留心仙道。

既中科第,四命为监察御史,充河西陇左军城覆屯交兵使。

五原有冤狱,久不决。

真卿至,辨之。

天时方旱,狱决乃雨,郡人呼为御史雨。

河东有郑延祚者,母卒二十九年,殡于僧舍堙垣地。

真卿劾奏之。

兄弟三十年不齿,天下耸动。

迁殿中侍御史武部员外。

杨国忠怒其不附己,出为平原太守。

安禄山逆节颇著,真卿讬以霖雨,修城浚壕,阴料丁壮,实储廪。

佯命文士泛舟,饮酒赋诗。

禄山密侦之,以为书生,不足虞也。

无几,禄山反,河朔尽陷,唯平原城有备焉,乃使司兵参军驰奏。

玄宗喜曰:

“河北二十四郡,唯真卿一人而已。朕恨未识其形状耳。”

禄山既陷洛阳,杀留守李憕,以其首招降河北。

真卿恐摇人心,杀其使者,乃谓诸将曰:

“我识李憕,此首非真也。”

久之为冠饰,以草续支体,棺而葬之。

禄山以兵守土门。

真卿兄杲卿,为常山太守,共破土门。

十七郡同日归顺,推真卿为帅,得兵二十万,横绝燕赵。

诏加户部侍郎平原太守。

时清河郡客李萼,谒于军前。

真卿与之经略,共破禄山党二万余人于堂邑。

肃宗幸灵武,诏授工部尚书御史大夫。

真卿间道朝于凤翔,拜宪部尚书,寻加御史大夫。

弹奏黜陟,朝纲大举。

连典蒲州、同州,皆有遗爱。

为御史唐实所构,宰臣所忌。

贬饶州刺史。

复拜升州浙西节度使,徵为刑部尚书。

又为李辅国所谮,贬蓬州长史。

代宗嗣位,拜利州刺史,入为户部侍郎,荆南节度使,寻除右丞,封鲁郡公。

宰相元载,私树朋党,惧朝臣言其长短,奏令百官凡欲论事,皆先白长官,

长官白宰相,然后上闻。

真卿奏疏极言之乃止。

后因摄祭太庙,以祭器不修言于朝。

元载以为诽谤时政,贬硖州别驾,复为抚州湖州刺史。

元载伏诛,拜刑部尚书。

代宗崩,为礼仪使。

又以高祖已下七圣,谥号繁多,上议请取初谥为定,

为宰相杨炎所忌,不行。

改太子少傅,潜夺其权。

又改太子太师。

时李希烈陷汝州,宰相卢杞,素忌其刚正,将中害之。

奏以真卿重德,四方所瞻。

使往谕希烈,可不血刃而平大寇矣。

上从之。

事行,朝野失色。

李勉闻之,以为失一国老,贻朝廷羞,密表请留。

又遣人逆之于路,不及。

既见希烈,方宣诏旨,希烈养子千余人,雪刃争前欲杀之。

丛绕诟骂,神色不动。

希烈以身蔽之,乃就馆舍。

希烈因宴其党,召真卿坐观之。

使倡优讟朝政以为戏。

真卿怒曰:

“相公人臣也,奈何使小辈如此。”

遂起。

希烈使人问仪制于真卿。

答曰:

“老夫耄矣,曾掌国礼,所记者诸侯朝觐礼耳。”

其后,希烈使积薪庭中,以油沃之。

令人谓曰:

“不能屈节,当须自烧。”

真卿投身赴火。

其逆党救之。

真卿乃自作遗表、墓志、祭文,示以必死。

贼党使缢之,兴元元年八月三日也。

年七十七。

朝廷闻之,辍朝五日,谥文忠公。

真卿四朝重德,正直敢言,老而弥壮。

为卢杞所排,身殃于贼,天下冤之。

“《别传》云,真卿将缢,解金带以遗使者曰:”

“吾尝修道,以形全为先。”

吾死之后,但割吾支节血,为吾吭血,以绐之,则吾死无所恨矣。”

缢者如其言。

既死,复收瘗之。

贼平,真卿家迁丧上京。

启殡视之,棺朽败而尸形俨然,肌肉如生,手足柔软,髭发青黑,握拳不开,爪透手背。

远近惊异焉。

行及中路,旅榇渐轻,后达葬所,空棺而已。

“《开天传信记》详而载焉。”

“《别传》又云,真卿将往蔡州,谓其子曰:”

“吾与元载俱服上药,彼为酒色所败,故不及吾。

此去蔡州,必为逆贼所害,尔后可迎吾丧于华阴,开棺视之,必异于众。”

及是开棺,果睹其异。

道士邢和璞曰:

“此谓形仙者也。虽藏于铁石之中,炼形数满,自当擘裂飞去矣。”

其后十余年,颜氏之家,自雍遣家仆往郑州,徵庄租,回及洛京,

此仆偶到同德寺,见鲁公衣长白衫,张盖,在佛殿上坐。

此仆遽欲近前拜之。

公遂转身去。

仰观佛壁,亦左右随之。

终不令仆见其面。

乃下佛殿,出寺去。

仆亦步随之,径归城东北隅荒菜园中。

有两间破屋,门上悬箔子。

公便揭箔而入。

仆遂隔箔子唱喏。

公曰:

“何人?”

仆对以名。

公曰:

“入来。”

仆既入拜,辄拟哭。

公遽止之。

遂略问一二儿侄了。

公探怀中,出金十两付仆,以救家费,

仍遣速去,

“归勿与人说。后家内阙,即再来。”

仆还雍,其家大惊。

货其金,乃真金也。

颜氏子便市鞍马,与向仆疾来省觐,

复至前处,但满眼榛芜,一无所有。

时人皆称鲁公尸解得道焉。

(出《仙传拾遗》及《戎幕闲谭》、《玉堂闲话》)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广记-卷三十二-神仙三十二-译文

王贾颜真卿,王贾,是婺州参军,原本是太原人,后来搬家到覃怀,他祖先的坟墓在临汝。

王贾小时候聪明伶俐,从未有过过错,性格沉静寡言。

十四岁时,他突然对哥哥们说:‘不出三天,家里可能会发生不幸,会有大丧事。’

过了两天,家里发生火灾,蔓延到堂屋,祖母年事已高,受到惊吓,倒在床上就去世了。

哥哥们把王贾的话告诉了父亲,父亲询问王贾。王贾说:‘是通过占卜得知的。’

后来他又告诉父亲:‘太行山南边,泌河湾澳内,有两条龙居住。想要知道真龙,请和我一起去看看。’

父亲们生气地说:‘小子喜欢说奇怪的话吓人,应该鞭打他。’王贾跪下说:‘确实有。’因此请求他们去看。

父亲们生气地说:‘小子喜欢说奇怪的话。’于是和他们一起去了。

王贾请求准备雨衣。于是他们来到泌河浦深处。王贾下水,用鞭子划水,水被分开。

水下有一块大石头,两条龙围绕它盘旋,一条白色一条黑色,各自有几丈长。看到人冲天而上。

父亲们大惊,长时间地注视着。王贾说:‘既然已经看到了,就再回去。’于是用鞭子挥动,水又合拢如初。

接着云雾蔽日,雷电即将到来。王贾说:‘父亲们快走。’于是他们急忙离开,还没走出一里多路,大雨倾盆而下。

这时他们才知道王贾不是普通人。

王贾十七岁时,去京城参加孝廉考试,考中后,娶了清河崔氏为妻。

后来被选为婺州参军,回途中经过东都。

王贾的母亲的小姑子,已经去世多年,经常在灵帐中说话,处理家务。

儿女、仆人、妾室,不敢做坏事。每次要吃的、穿的,如果不能满足要求,就会被打骂。

亲戚们都觉得奇怪。王贾说:‘这一定是妖怪。’于是去拜访姑母的家,安慰姑母的孩子们。

在此之前,姑母对孩子们说:‘明天王家的外甥来,一定不要让他进来,这个小子有大罪过人。’

王贾到门口时,不能进去。王贾命令叫来老仆人,对他说:‘宅内说话的不是你家主人,而是妖怪。你只管悄悄告诉你家主人,让他带我进去,我会帮他除去妖怪。’

家人一直都很讨厌她,于是悄悄告诉了孩子们。孩子们也明白了,邀请王贾进去。

王贾祭拜完毕后,对着灵位说:‘听说姑母死后很有神通,说话就像以前一样,今天特意来拜访姑母,为什么不说句话呢?’

没有回应。王贾又邀请她说:‘今天特意来拜访,姑母如果不说话,我就不走了,就停在这里。’妖怪知道无法避免,于是在帐中说话:‘外甥,你比我好吗?怎么分别后,生死就隔开了。你不忘我,还能来拜访,我感到非常惭愧。’

说着流泪,说话的声音都是姑母生前的声音。孩子们听后大声哭泣。

姑母让他们准备食物,让王贾坐在前面,斟酒相对,非常热情。

喝醉后,王贾请求说:‘姑母既然有神通,为什么不让我看到你的真身呢?’

姑母说:‘阴阳两界不同,何必相见?’

王贾说:‘姑母不能完全出来,请露出半张脸。不然,展示一只手一只脚,让我看看。如果不给我看,我就不走了。’

妖怪被邀请得非常痛苦,于是露出左手,手指栩栩如生,又是姑母的手。

孩子们又大声哭泣。王贾上前抓住她的手。姑母惊呼孩子们说:‘外甥无礼,为什么不举手?’

孩子们没有上前,王贾就拉起她的手,摔在地上,她仍然哀叫,连续摔了四次,就死了,原来是一只老狐狸。

狐狸死后,身体裸露无毛。王贾命令点火烧它,妖怪的话就停了。

王贾到了婺州,因为事情到东阳。县令有个女儿,被妖怪缠了几年,医生治不好。

县令邀请王贾到家里,准备茶点但不说话。王贾知道了,对县令说:‘听说您女儿被妖怪缠身,我来帮她去除它。’

于是做了桃符,让县令放在女儿睡觉的床前。女儿看到符咒后哭泣并咒骂。

过了一会儿,她睡熟了。有一只大狐狸被腰斩,死在床下,病就好了。

当时杜暹是婺州参军,和王贾在同一职位上,相处得很好。

他们一起到洛阳出差。路过钱塘江,登上罗刹山,观看浙江潮。

王贾对杜暹说:‘大禹真的是圣人,在治水时,所有的金柜玉符,用来镇压江河。如果杭州城不镇压,很快就会沉陷。’

杜暹问:‘你怎么知道?’

王贾说:‘这块石头下面就是。我们一起去看看。’于是让杜暹闭上眼睛,握住他的手,让他跳下去。

杜暹突然闭上眼睛,已经到了水底。空处像堂屋一样,有一个大石柜,高有一丈多,锁着。

王贾打开锁,去掉盖子,拉着杜暹的手上柜,于是两人一起进入柜中。

还有一个金柜,高有三尺,用金锁锁着。王贾说:‘玉符在里面,但是世人不能看到。’

杜暹看过之后,他又拉着杜暹的手,让他出来。杜暹一跃就到了岸边。

和王贾交情深厚后,王贾告诉杜暹:‘你有做宰相的福分,应该自己爱护自己。’

于是展示了他拜官、历任官职以及寿命,详细地告诉了他。

杜暹后来升官,完全如他所言。

后来到吴郡停船,一个女子夭折了,已经五岁了。母亲悲痛欲绝,但王贾不哭。

杜暹很看重王贾,他们一起见妻子,就像一家人一样。

于是王贾对杜暹的妻子说:‘我是第三天的人,有罪,被贬为世人二十五年,现在已经满了。

以后要走了。这个女孩也不是我的女儿,所以早早夭折了。崔氏也不是我的妻子,她是吉州别驾李乙的妻子,因为时辰未到,李乙没有娶她。

世人也应该有家庭,所以司命官暂时让我娶她。我现在的时间到了,妻子就会去李家。李家有三品官的俸禄,有五个儿子。

世人不知道,为什么要白费眼泪?’

妻子一直知道丈夫的灵异,于是停止哭泣请求说:‘我正当盛年,你怎么忍心离开我?

而且现在是夏天,一个人在路上,如此孤单,请送我到洛阳,让我能休息一下。

路上的行人,都应该同情;何况是夫妻之间的感情。你怎么能突然抛弃我呢?’

王贾笑着不回答,于是让人做棺材,把死去的女儿放进去,放在船下。

又叮嘱杜暹后事说:‘我死后,用素色的棺材,漆上缝隙,送到我祖先的坟墓,和女儿一起埋葬。

埋葬后立即出发,送到宋州。崔别驾是宋州别驾,会留下他的侄子。听我的。

到冬天初,李乙一定会进京担任使者,和崔别驾见面,他就是崔别驾的旧友,会向他求婚。

崔别驾会把侄女嫁给他,事情已经定了。’

杜暹相信了他的话。他的妻子日夜哭泣,请求他留下。

最后他还是不答应。到了那一天,他洗澡,穿上新衣服。

傍晚时分,他召唤杜暹,相对谈话。过了一会儿就躺下,然后就去世了。

杜暹非常悲痛地哭泣,按照他的话为他穿上朋友的衣服,按照他的话为他下葬。

走到宋州,崔别驾果然留下了他的侄子。杜暹到了临汝,就厚葬了王贾和他的女儿。

那年冬天,李乙到了宋州,向他的妻子求婚。崔别驾就把她嫁给了他。

杜暹后来做了宰相,历任中央和地方官职,都如王贾所预言的那样。

颜真卿,字清臣,是琅琊临沂人,是北齐黄门侍郎颜之推的第五代孙。他从小勤奋学习,考中进士,多次获得科举考试的第一等成绩。

真卿十八九岁时,卧病一百多天,医生无法治愈。一位道士来到他家,自称北山君,拿出一点丹砂给他治疗,立刻就好了。他对真卿说:‘你以清廉简朴著称,已经立志要修炼成仙,可以超脱尘世,进入仙宫,不应该沉溺于名利场;如果你不能摆脱尘世的束缚,在你去世的那天,你可以通过修炼你的身体和灵魂,最终得道。我再给你一粒丹药,警告你说:“保持节操辅助君主,勤俭节约以成就自己,百年之后,我在伊洛之间等你。”

真卿也自负才华,期待着被重用;但在吟诵阅读的空闲时间,他常常关注仙道。考中科举后,他被任命为监察御史,充任河西陇左军城覆屯交兵使。五原有冤案,久久不能判决。真卿到任后,辨明了真相。当时天气干旱,冤案解决后竟然下雨了,郡里的人称他为‘御史雨’。

河东有个人叫郑延祚,他母亲去世二十九年,尸体被停放在僧舍的围墙下。真卿弹劾了他。他的兄弟三十年不与他相见,全国都为之震惊。他被调任为殿中侍御史武部员外郎。杨国忠对他不依附自己而愤怒,将他调任为平原太守。安禄山叛逆的行为已经很明显,真卿借口连绵的雨季,修筑城墙和挖掘壕沟,暗中招募壮丁,充实仓库。他假装命令文人泛舟,饮酒赋诗。安禄山暗中侦察,认为这些书生不足以担心。

不久,安禄山反叛,河北全部沦陷,只有平原城有防备。于是他派司兵参军急速上报。唐玄宗很高兴,说:‘河北二十四郡,只有颜真卿一人而已。我遗憾的是没有见过他的样子。’安禄山攻陷洛阳后,杀了留守李憕,用他的首级招降河北。真卿担心动摇人心,杀了安禄山的使者,对将领们说:‘我认识李憕,这个首级不是真的。’他后来用草编织成冠饰,用草续接肢体,用棺材安葬了他。

安禄山派兵守卫土门。真卿的哥哥颜杲卿是常山太守,他们一起攻破了土门。十七郡在同一天归顺,推举真卿为统帅,拥有二十万军队,横跨燕赵两地。朝廷下诏任命他为户部侍郎平原太守。当时清河郡有个叫李萼的人,在军前拜访真卿。真卿与他共同策划,在堂邑击败了安禄山的党羽两万多人。

唐肃宗到灵武,下诏任命真卿为工部尚书御史大夫。真卿通过小路到凤翔朝见,被任命为宪部尚书,不久后加封为御史大夫。他弹劾官员的升降,朝廷的纲纪得到了整顿。他先后主管蒲州、同州,都受到了人们的爱戴。他被御史唐实诬陷,遭到宰相的忌恨。被贬为饶州刺史。后来又被任命为升州浙西节度使,召回朝廷担任刑部尚书。他又被李辅国诬陷,被贬为蓬州长史。

代宗继位后,任命他为利州刺史,入朝担任户部侍郎,荆南节度使,不久后升任右丞,封为鲁郡公。宰相元载私自在朝廷培植党羽,害怕朝臣议论他的长短,上奏要求百官凡是要议论事情,都必须先向长官报告,长官再向宰相报告,然后才能上报。真卿上奏极力争辩,元载才停止。

后来因为主持祭祀太庙时,因为祭器不整而向朝廷进言。元载认为这是诽谤时政,将他贬为硖州别驾,后来又担任抚州湖州刺史。元载被处死后,他被任命为刑部尚书。代宗去世后,他被任命为礼仪使。又因为高祖以下七位皇帝的谥号繁多,上奏请求以最初的谥号为定谥,被宰相杨炎忌恨,未能实行。

后来他被任命为太子少傅,暗中剥夺了他的权力。又被任命为太子太师。当时李希烈攻陷了汝州,宰相卢杞一直忌恨他的刚正,打算陷害他。上奏说真卿德高望重,受到四方敬仰。让他去说服李希烈,可以不用刀剑平定叛乱。皇帝同意了。事情发生后,朝野震惊。李勉听说后,认为失去了一个德高望重的老臣,给朝廷带来了耻辱,秘密上表请求留下真卿。又派人在路上拦截他,但没有成功。

见到李希烈后,他宣读了诏书。李希烈有千多个养子,手持利刃争着上前要杀他。他们围绕着他辱骂,真卿神色不变。李希烈用自己的身体保护他,然后带他到馆舍。李希烈设宴款待他的党羽,让真卿坐下观看。让倡优们讽刺朝政作为娱乐。真卿愤怒地说:‘相公是朝廷大臣,怎么能让小辈这样对待。’于是起身离开。

李希烈派人向真卿询问礼仪。真卿回答说:‘我年老体衰,曾经掌管国家礼仪,记得的只有诸侯朝觐的礼仪。’后来,李希烈让人在庭院中堆积柴草,用油浇湿。让人对他说:‘如果你不屈服,就必须自己烧死。’真卿投身火中。他的逆党救了他。真卿于是自己写好了遗表、墓志、祭文,表示他必死无疑。叛贼让他上吊,是在兴元元年八月三日。享年七十七岁。朝廷得知后,停止朝会五天,追赠他为文忠公。

真卿四朝都有德行,正直敢言,年老却更加坚强。被卢杞排挤,在叛贼那里遭受了不幸,天下人都为他感到冤屈。《别传》说,真卿将要被缢死时,解下金带给使者说:‘我曾经修道,以保全身体为先。’我死后,只需割下我的肢体上的血,为我吭血,这样我就没有遗憾了。’上吊的人按照他的话做了。死后,又将他重新埋葬。叛贼被平定后,真卿的家将灵柩迁回京城。打开棺材看时,棺材已经腐烂,但尸体却完好无损,肌肉像活着一样,手脚柔软,胡须乌黑,拳头紧握不开,指甲透过了手背。

远近的人都感到惊异。灵柩行至中途,灵柩逐渐变轻,到达葬地时,只剩下空棺。在《开天传信记》中有详细的记载。《别传》还说,真卿将要前往蔡州时,对他的儿子说:‘我和元载都服用了皇帝的药,他因为酒色而失败,所以不如我。这次去蔡州,一定会被叛贼杀害,你以后可以到华阴迎接我的灵柩,打开棺材看,一定会和普通人不一样。’等到打开棺材,果然看到了他的不同。

道士邢和璞说:‘这就是所说的形仙。即使藏在铁石之中,修炼成形圆满,自然会裂开飞走。’此后十多年,颜氏家族从雍州派家仆前往郑州收租,回程到洛京,这个家仆偶然来到同德寺,看到鲁公穿着白色的长衫,撑着伞,坐在佛殿上。这个家仆想上前拜见。鲁公转身离去。他仰望佛壁,也左右跟随。始终不让家仆见到他的脸。然后下佛殿,离开寺庙。家仆跟着他,一直走到城东北角的荒废菜园中。有两间破旧的房屋,门上挂着帘子。鲁公揭起帘子进去。家仆于是隔着帘子行礼。鲁公问:‘是谁?’家仆报上了自己的名字。鲁公说:‘进来。’家仆进去拜见后,想要哭泣。鲁公立刻制止了他。他简要地询问了一些儿侄的情况。鲁公从怀中掏出十两金子给家仆,用来救济家中的费用,并让他赶快离开,说:‘回去不要告诉别人。如果家中缺钱,就再来。’家仆回到雍州,他的家人非常惊讶。他们卖掉金子,发现是真金。颜氏的儿子立刻买来鞍马,和原来的家仆急忙前来探望,又来到之前的地方,只见满眼都是荒草,一无所有。当时的人都称鲁公尸解得道了。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广记-卷三十二-神仙三十二-注解

王贾颜真卿:王贾颜真卿可能指的是唐代书法家颜真卿,他是颜家的后人。颜真卿是唐代著名的书法家,以楷书著称,尤其以《颜勤礼碑》和《颜家庙碑》最为著名。在古文中,提到王贾颜真卿可能是在强调王贾与颜真卿家族的联系,或者是在提及颜真卿这一历史人物。

王贾:王贾是文中的人物名,他是婺州参军,本太原人,后来移家覃怀。

婺州参军:婺州参军是古代官职,婺州是地名,参军是官职名,指在地方官府中担任辅助职务的官员。

太原:太原是古代地名,位于今山西省,是古代北方的重要城市。

覃怀:覃怀是古代地名,位于今河南省,是王贾的移居之地。

临汝:临汝是古代地名,位于今河南省汝州市,是王贾祖先的墓地所在。

聪颖:聪颖指聪明而有才智。

卜筮:卜筮是古代占卜的方法,通过观察龟甲裂纹或筮草的排列来预测未来。

太行山:太行山是中国北方的一座山脉,位于山西省与河北省之间。

泌河:泌河是河南省的一条河流。

龙: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龙是吉祥的象征,常用来比喻高贵或非凡的人物。

孝廉:孝廉是古代科举制度中的一种选拔方式,主要考察应试者的品德和学识。

清河崔氏:清河崔氏是古代一个著名的士族,崔氏是姓氏,清河是崔氏的籍贯。

妖异:妖异指怪异的现象或事物,通常与超自然力量相关。

灵帐:灵帐是古代丧葬习俗中用来安放死者遗像或遗物的帐篷。

桃符:桃符是古代用来驱邪避邪的符咒,通常用桃木制成。

罗刹山:罗刹山是古代地名,位于今浙江省杭州市附近。

大禹:大禹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治水英雄,被尊为圣王。

宰相:宰相是古代官职,指国家的最高行政长官。

宋州:宋州是古代地名,位于今河南省商丘市。

别驾:别驾是古代官职,指地方官府中的高级官员。

颜真卿:颜真卿(709年-785年),唐代著名书法家、政治家,以楷书著称,被尊为‘颜体’。他在政治上以正直敢言著称,历经四朝,官至太子太师。

琅琊临沂:琅琊,古地名,位于今山东省临沂市;临沂,即今山东省临沂市,是中国古代文化名城。

北齐黄门侍郎之推:北齐,南北朝时期的朝代之一;黄门侍郎,古代官职,掌管皇帝的机密事务;之推,人名。

进士:唐代科举制度中的最高一级考试,通过者可授官。

甲科:科举考试中的最高等级,通过者可授官。

道士:指修行道教的人。

丹砂:一种矿物,古代道家认为有炼丹成仙的作用。

金台:指道教中的仙境。

度世:指得道成仙。

仙宫:道教中的天宫。

尘网:比喻尘世间的束缚。

伊洛之间:指伊河和洛河之间,古代指中原地区。

监察御史:唐代官职,负责监察官员的行为。

河西陇左军城覆屯交兵使:古代官职,负责管理边境军事。

冤狱:指冤枉的案子。

殡:停放尸体。

劾奏:弹劾上奏。

郑延祚:人名。

迁:官职调动。

杨国忠:唐代权臣。

平原太守:平原,地名,今山东省平原县;太守,古代地方行政长官。

安禄山:唐代叛乱领袖。

司兵参军:古代官职,负责军事。

玄宗:唐玄宗李隆基,唐代皇帝。

河朔:古代地名,指黄河以北地区。

司兵参军驰奏:指紧急上报。

留守:指地方军事、行政长官。

李憕:人名。

冠饰:指帽子。

支体:身体。

户部侍郎:唐代官职,负责财政。

清河郡:地名,今河北省清河县。

李萼:人名。

堂邑:地名。

肃宗:唐代皇帝李亨。

工部尚书:唐代官职,负责工程建设。

御史大夫:唐代官职,负责监察。

蒲州:地名,今山西省永济市。

同州:地名,今陕西省大荔县。

唐实:人名。

宰臣:宰相。

贬:官职降低。

饶州:地名,今江西省上饶市。

升州浙西节度使:升州,地名,今江苏省南京市;浙西节度使,唐代地方军事长官。

刑部尚书:唐代官职,负责司法。

李辅国:人名。

蓬州:地名,今四川省广安市。

利州:地名,今四川省广元市。

荆南节度使:荆南,地名,今湖北省江陵市;节度使,唐代地方军事长官。

右丞:唐代官职,负责监察。

鲁郡公:鲁郡,地名,今山东省曲阜市;公,古代对贵族的尊称。

元载:人名。

摄祭:代理祭祀。

太庙:古代皇帝祭祀祖先的庙宇。

谥号:死后给予的尊称。

太子少傅:太子少傅,古代官职,负责辅导太子。

李希烈:人名。

卢杞:人名。

逆党:叛乱分子。

遗表:死后留下的奏章。

代宗:唐代皇帝李豫。

礼仪使:古代官职,负责礼仪事务。

高祖:指唐高祖李渊。

七圣:指七位圣帝。

蔡州:地名,今河南省汝南县。

邢和璞:人名。

铁石:比喻坚固。

擘裂:破裂。

同德寺:地名,今洛阳市。

金带:古代官员佩戴的腰带。

兴元元年:公元784年。

华阴:地名,今陕西省华阴市。

雍:地名,今陕西省凤翔市。

玉堂闲话:古代笔记小说。

仙传拾遗:古代笔记小说。

戎幕闲谭:古代笔记小说。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广记-卷三十二-神仙三十二-评注

颜真卿,字清臣,琅琊临沂人,其家族背景深厚,出自北齐黄门侍郎之推五代孙,这样的家世背景为其日后在政治、文化上的成就奠定了基础。

‘幼而勤学,举进士,累登甲科’一句,体现了颜真卿的勤奋好学,以及他在科举制度下的成功,这也反映了唐代士人追求功名利禄的普遍心态。

‘有道士过其家,自称北山君,出丹砂粟许救之,顷刻即愈’这一段,展现了颜真卿与道士的相遇,以及道士对他的预言,这不仅是对颜真卿个人命运的预示,也带有浓厚的仙道色彩。

‘抗节辅主,勤俭致身,百年外,吾期尔于伊洛之间矣’道士的教诲,反映了颜真卿对个人道德修养的重视,以及对仙道追求的向往。

‘五原有冤狱,久不决。真卿至,辨之。天时方旱,狱决乃雨,郡人呼为御史雨’这段故事,体现了颜真卿的公正无私,以及他在治理地方时的成效。

‘杨国忠怒其不附己,出为平原太守’这一情节,揭示了唐代官场中的党争和权谋,以及颜真卿在其中的无奈。

‘安禄山逆节颇著,真卿讬以霖雨,修城浚壕,阴料丁壮,实储廪’这一段,展现了颜真卿在面临叛乱时的机智和勇敢。

‘玄宗喜曰:“河北二十四郡,唯真卿一人而已。朕恨未识其形状耳。”’这一段,反映了唐玄宗对颜真卿的重视和信任。

‘真卿恐摇人心,杀其使者,乃谓诸将曰:“我识李憕,此首非真也。”’这一情节,体现了颜真卿在危机时刻的果断和智谋。

‘真卿间道朝于凤翔,拜宪部尚书,寻加御史大夫’这一段,展现了颜真卿在政治上的不断进取。

‘为御史唐实所构,宰臣所忌。贬饶州刺史’这一情节,揭示了唐代官场中的政治斗争和权谋。

‘元载私树朋党,惧朝臣言其长短,奏令百官凡欲论事,皆先白长官,长官白宰相,然后上闻’这一段,反映了唐代官场中的腐败和官僚作风。

‘真卿奏疏极言之乃止’这一情节,展现了颜真卿的直言不讳和敢于担当。

‘真卿投身赴火’这一段,体现了颜真卿在面对生死时的英勇和坚定。

‘真卿将缢,解金带以遗使者曰:“吾尝修道,以形全为先。”’这一段,反映了颜真卿对仙道的信仰和追求。

‘既死,复收瘗之。贼平,真卿家迁丧上京’这一段,展现了颜真卿死后家属对他的怀念和敬仰。

‘其后十余年,颜氏之家,自雍遣家仆往郑州,徵庄租,回及洛京’这一段,反映了颜真卿家族后人对他的纪念。

‘时人皆称鲁公尸解得道焉’这一段,是对颜真卿仙道追求的肯定,也反映了唐代士人对仙道的向往。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广记-卷三十二-神仙三十二》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25879.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