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广记-卷三十七-神仙三十七

作者: 李昉(925年-996年),宋代著名的文学家和历史学家,他在《太平广记》的编纂过程中,结合了当时的历史、文化和传说,广泛收录了中国古代的神话和民间故事。

年代:成书于宋代(约10世纪)。

内容简要:《太平广记》是李昉主编的中华文化和历史中一部重要的文献,收录了从古至宋代的各种神话、民间故事、传说、历史事件等。书中内容广泛,既有历史人物的传记,也有民间流传的故事、奇闻异事以及道家、佛家思想的结合。它为后代提供了丰富的文化资源,成为研究中国古代民间故事和历史传闻的重要工具。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广记-卷三十七-神仙三十七-原文

韦仙翁杨越公弟阳平谪仙卖药翁严士则

韦仙翁

唐代宗皇帝大历中,因昼寝,常梦一人谓曰:“西岳太华山中,有皇帝坛,何不遣人求访,封而拜之,当获大福。”即日诏遣监察御史韦君,驰驿诣山寻访。

至山下,州县陈设一店,具饭店中,所有行客,悉令移之。

有一老翁谓店主曰:“韦侍御一餐即过,吾老病不能远去,但于房中坐,得否?”店主从之。

少顷韦君到店,良久,忽闻房中嗽声。

韦问“有何人在此”,遣人视之。乃曰:“有一老父。”韦君访老父何姓。

答曰:“姓韦。”韦君:“相与宗盟,合有继叙。”邀与同席。

老父因访韦公祖父官讳;又访高祖为谁。

韦君:“曾祖讳某,任某官。高祖奉道不仕,隋朝入此山中,不知所在。”

老父喟然叹曰:“吾即尔之高祖也。吾名集,有二子,尔即吾之小子曾孙也。岂知于此与尔相遇。

韦君涕泣载拜。老父止之,谓曰:“尔祖母见在。尔有二祖姑,亦在山中。今遇寒食,故入郭,与渠辈求少脂粉耳。

有一布幞,幞内有茯苓粉片,欲货此市买。”问韦君:“尔令何之?”

韦君:“奉敕于此山中求真坛。州县及山中人,莫有知者。不审翁能知此处否?”

老父:“莲花中峰西南上,有一古坛,彷佛余址。此当是也;但不定耳。”遂与韦君同宿。

老父绝粮不食,但饮少酒及人参茯苓汤。

明日,韦君将入山。

老父:“吾与尔同去。”韦君乃以乘马让之。

老父:“尔自骑,吾当杖策先去。”韦君乘马奔驰,竟不能及,常在马前三十步。

至山足,道路险阻,马不能进。

韦君遂下,随老父入谷。

行不里许,到室,见三妪。

老父:“此乃尔之祖母及尔之二祖姑也。”韦君悲涕载拜。

祖母年可七八十,姑各四十余,俱垂发,皆以木叶为衣。

相见甚喜。谓曰:“年代迁变,一朝遂见玄孙。”欣慰久之,遂与老父上山访坛,登攀险峻。

韦君始不可堪,老父行步若飞,回顾韦君而笑。

直至中峰西南隅,果有一坛,韦君洒扫拜谒,立标记而回。

却到老父石室,辞出谷。

韦君:“到京奏报毕,当请假却来请觐。”

老父:“努力,好事君主。”

韦君遂下山,返到阙庭,具以事奏。

代宗叹异,乃遣韦君赍手诏入山,令刺史以礼邀致。

韦君到山中求觅,遂失旧路,数日寻访不获。

访山下故老,皆云:“自少年已来,三二年则见此老父一到城郭,颜状只如旧,不知其所居。”

韦君望山恸哭而返。

代宗怅恨,具以事迹宣付史馆。(出《异闻集》)

杨越公弟

唐建中初。

楚州司马杨集,自京之任,至华阴宿。

夜有老人,戴大帽,到店。

就炉向火。

杨君见其耆耄,因与酒食。

问姓氏。

曰:“姓杨。”

又诘其祖先。

云:“越公最近。”

杨公乃越侄孙,复重问。

曰:“为君所迫,我乃尽言。我是越公季弟也,遭兄亡命,遂遇道真。”

集闻姓氏,再拜复坐。

曰:“吾亦知汝过此,故来相看。

祖母与姑数人悉在,汝欲见否?吾先报去。”

少顷复至。

明旦,与杨君入山,约里余,有大涧,阔数丈。

老父超然而越。

回首谓杨君曰:“当止此。

吾与汝唤阿婆去。”

逡巡间,老母及女与六七人,绕岩而至。

杨君望拜,隔水与语,皆嗟叹,亦有泣者。

良久曰:“且去。

妨汝行役。”

杨君乃拜。

回数十步却望,犹有挥袖者。

明日复来,深水高峰。

并不见矣。(出《逸史》)

阳平谪仙

阳平谪仙,不言姓氏。

初,九陇人张守珪,仙君山有茶园。

每岁召采茶人力百余人,男女佣功者杂处园中。

有一少年,自言无亲族,赁为摘茶,甚勤愿了慧。

守珪怜之,以为义儿。

又一女子,年二十,亦云无亲族,愿为义儿之妻。

孝义端恪。

守珪甚善之。

一旦山水泛溢,市井路隔,盐酪既缺,守珪甚忧之。

新妇曰:“此可买耳。”

取钱出门十数步,置钱于树下,以杖叩树,得盐酪而归。

后或有所需,但令叩树取之,无不得者。

其术夫亦能之。

因与邻妇十数人,于塴口市相遇,为买酒一碗,与妇饮之,皆大醉,而碗中酒不减。

远近传说,人皆异之。

守珪问其术受于何人。

少年曰:“我阳平洞中仙人耳。

因有小过,谪于人间。

不久当去。”

守珪:“洞府大小与人间城阙相类否?”

对曰:“二十四化,各有一大洞,或方千里、五百里、三百里。

其中皆有日月飞精,谓之伏晨之根,下照洞中,与世间无异。

其中皆有仙王仙官、卿相辅佐,如世之职司。

有得道之人,及积功迁神返生之士,皆居其中,以为民庶。

每年三元大节,诸天各有上真,下游洞天,以观其所为善恶。

人世生死兴废,水旱风雨,预关于洞中焉。

龙神祠庙,血食之司,皆为洞府所统。

二十四化之外,青城、峨嵋、益登、慈母、繁阳、嶓冢,皆亦有洞,不在十大洞天三十六小洞天之数。

洞中仙曹,如人间郡县聚落耳,不可一一详记也。

旬日之间,忽失其夫妇。(出《仙传拾遗》)

卖药翁

卖药翁,莫知其姓名。

人或诘之,称只此是真姓名。

有童稚见之,逮之暮齿,复见,其颜状不改。

常提一大葫芦卖药,人告疾求药,得钱不得钱,皆与之无阻,药皆称有效。

或无疾戏而求药者,得药,寻必失之。

由是人不敢妄求,敬如神明。

常醉于城市间,得钱亦与贫人。

或戏问之:“有大还丹卖否?”

曰:“有,一粒一千贯钱。”

人皆笑之以为狂。

多于城市笑骂人曰:“有钱不买药吃,尽作土馒头去!”

人莫晓其意,益笑之。

后于长安卖药,方买药者多,抖擞葫芦已空,内只有一丸出,极大光明,安于掌中,谓人曰:“百余年人间卖药,过却亿兆之人,无一人肯把钱买药吃,深可哀哉!今之自吃却。”

药才入口,足下五色云生,风起飘飘,飞腾而去。

(出《续仙传》)

严士则

宋文宗末,(“文宗末”《剧谈录》作“大中末”,明抄本讹“太宗末”)建州刺史严士则,本穆宗朝为尚衣奉御。

颇好真道。

因午日,于终南山采药迷路,徘徊岩嶂之间。

数日,所赍粮糗既尽,(“尽”字原缺,据明抄本补。)

四望无居人,计其道路,去京不啻五六百里,然而林岫深僻,风景明丽。

忽有茅屋数间,出于松竹之下。

烟萝四合,才通小径。

士则连扣其门,良久竟无出者。

因窥篱隙内,见有一人,于石榻偃卧看书。

士则推户,直造其前。

方乃摄衣而起。

士则拜罢,自陈行止。

因遣坐于盘石之上,亦问京华近事,复问天子嗣位几年,云:“自安史犯阙居此,迄至今日。”

士则具陈奔驰陟历,资粮已绝,迫于枵腹,请以饮馔救之。

隐者曰:“自居山谷,且无烟爨,有一物可以疗饥。念君远来相过,自起于栋梁间。”

脱纸囊,开启,其中有百余颗,如褊豆之形。

俾于药室取铛,拾薪汲水,以一粒煮之良久,微有香气,视之已如掌大。

曰:“可以食矣。渴即取铛中余水饮之。”

士则方啗其半,自觉丰饱。

复曰:“汝得至此,当有宿分。自兹三十年间,无复饥渴。俗虑尘情,将澹泊也。他时位至方伯,当于罗浮相近。倘能脱去尘华,兼获长生之道。辞家日久,可以还矣。”

士则将欲告归,且恐迷失道路。

曰:“匆忧,去此三二里,与采薪者相值,可随之而去。此至国门不远。”

既出,果有人采薪路侧。

因问隐者姓名,竟返山无所对。

才经信宿,已及樊川村野。

既还辇毂,不喜更尝滋味,日觉气壮神清,有骖鸾驭鹤之意。

衣褐杖藜,多依岩岫。

居B守卢仆射,耽味玄默,思睹异人。

有道流具述其由,遂致之门下。

及闻方伯之说,因以处士奏官。

自梓州别驾,作牧建溪,时年已九十。

到郡才周岁,即解印归罗浮。

及韦宙相公出镇江南,使人访之,犹在山谷。

大中十四年,之任建安,路由江表。

时萧相公观风浙右,于桂楼开宴召之,唯饮酒数杯,他无所食也。

(出《剧谈录》)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广记-卷三十七-神仙三十七-译文

韦仙翁杨越公弟阳平谪仙卖药翁严士则

韦仙翁:唐代宗皇帝大历年间,因为白天睡觉,常常梦见一个人对他说:‘西岳太华山的山中,有一座皇帝坛,为什么不派人去寻找并封拜它,这样你会得到很大的福气。’于是当天就下诏派遣监察御史韦君,快马加鞭前往山中寻找。到了山下,州县的人摆设了一家店铺,让所有的行人都转移开。有一位老翁对店主说:‘韦侍御一顿饭就过去了,我年老多病不能走远,只坐在房间里可以吗?’店主同意了。不久韦君到了店里,过了一会儿,忽然听到房间里咳嗽的声音。韦君问‘这里有什么人’,派人去看。回答说:‘有一位老父亲。’韦君询问老父亲姓什么。回答说:‘姓韦。’韦君说:‘我们是同宗,应该有继承的顺序。’邀请他一起坐下。老父亲于是询问韦公祖父的名字;又问高祖是谁。韦君说:‘曾祖名字叫某,担任某官职。高祖信道不仕,隋朝时进入这座山中,不知道在哪里。’老父亲叹息说:‘我就是你的高祖。我名叫集,有两个儿子,你就是我的小儿子曾孙。没想到在这里与你相遇。’韦君哭泣着多次拜见。老父亲阻止他,说:‘你的祖母还在世。你有两位祖姑,也在这山中。现在遇到寒食节,所以进城,与她们一起买些脂粉。有一块布幛,幛子里有茯苓粉片,想卖掉它换些钱。’问韦君:‘你打算去哪里?’韦君说:‘奉命在这山中寻找真坛。州县和山里的人,都不知道这个地方。不知道老先生是否知道这里?’老父亲说:‘莲花峰西南上方,有一座古坛,好像还有遗址。这应该是;但不一定。’于是与韦君一起过夜。老父亲断粮不吃饭,只喝少量的酒和人参茯苓汤。第二天,韦君准备进山。老父亲说:‘我和你一起去。’韦君就把自己的马让给了他。老父亲说:‘你自己骑马,我拿拐杖先走。’韦君骑马奔跑,却始终追不上,总是在马前三十步。到了山脚下,道路险阻,马不能前进。韦君就下来,跟着老父亲进入山谷。走了不到一里路,到了一间屋子,见到三位老妇人。老父亲说:‘这是你的祖母和你的两位祖姑。’韦君悲伤地哭泣着多次拜见。祖母年纪大约七八十岁,两位姑妈各有四十多岁,都披着头发,都穿着树叶做的衣服。见面非常高兴。说:‘年代变迁,一朝之间就见到了玄孙。’非常欣慰,于是与老父亲上山寻找坛,攀登险峻的山路。韦君一开始觉得很吃力,但老父亲行走如飞,回头看着韦君笑。直到中峰西南角,果然有一座坛,韦君打扫并拜见,立下标记后返回。回到老父亲的石室,告别出谷。韦君说:‘到京城报告完毕后,我会请假再次来拜见。’老父亲说:‘努力,好事君主。’韦君于是下山,返回朝廷,把事情全部报告。代宗皇帝感到非常奇异,于是派遣韦君带着手诏进入山中,命令刺史以礼邀请他。韦君到山中寻找,却失去了旧路,几天寻找都没有找到。访问山下的老人,都说:‘自从年轻时起,每过两三年就会看到这位老父亲来到城郭,容貌和以前一样,不知道他住在哪里。’韦君望着山哭泣着返回。代宗皇帝感到遗憾和愤怒,把这件事的全部经过告诉了史馆。

杨越公弟:唐建中初年。楚州司马杨集,从京城到任,在华阴住宿。夜里有一个戴大帽子的老人来到店里,靠近炉火。杨君看到他年纪很大,就给他酒食。问他的姓氏。说:‘姓杨。’又询问他的祖先。说:‘是越公最近。’杨公是越公的侄孙,又反复询问。说:‘被你逼迫,我就全部说了。我是越公的小弟弟,遭遇哥哥逃亡,于是遇到了道真。’杨集听到他的姓氏,再次拜见后又坐下。说:‘我也知道你会经过这里,所以来探望你。祖母和几位姑妈都在,你想见他们吗?我先去告诉他们。’过了一会儿又来了。第二天早上,与杨君进山,大约走了一里多路,有一道宽阔的峡谷。老父亲突然跳过去。回头对杨君说:‘就在这里停下。我和你叫阿婆去。’不久,老母亲和女儿以及六七个人,绕过岩石来到这里。杨君望拜,隔水与他们说话,都叹息,也有人哭泣。过了很久,说:‘先走吧。耽误你出差了。’杨君就拜别。退后几十步回头望,还有人在挥手。

阳平谪仙:阳平谪仙,不说自己的姓氏。起初,九陇人张守珪,在仙君山有茶园。每年召集采茶工人一百多人,男女杂居在茶园中。有一个年轻人,自称没有亲戚,租地摘茶,非常勤劳。守珪同情他,把他当作义子。还有一个女子,二十岁,也说她没有亲戚,愿意成为义子的妻子。她孝顺、正直、严谨。守珪对她很好。有一天,山洪暴发,市井道路被隔断,盐和奶酪都缺了,守珪非常担心。新媳妇说:‘这可以买到。’出门十多步,把钱放在树下,用拐杖敲树,就得到了盐和奶酪回来。以后如果需要什么,只要让敲树,就没有得不到的。她的技艺别人也能学会。因此,她和十几个邻居妇女在市场上相遇,买了一碗酒,和妇女一起喝,都喝醉了,但碗里的酒却一点没少。远近的人都传说这件事,人们都很惊讶。守珪问她这个技艺是从哪里学来的。年轻人说:‘我是阳平洞中的仙人。因为犯了小错,被贬到人间。不久就会离开。’守珪说:‘洞府的大小和人间城阙相类似吗?’回答说:‘有二十四化,每个化都有一个大的洞府,或者方圆千里、五百里、三百里。其中都有日月飞精,称为伏晨之根,向下照耀洞中,和世间没有区别。其中都有仙王、仙官、卿相辅佐,就像世上的官职。有得道的人,以及积累功德的神仙,都住在那里,作为民众。每年三元大节,各天都有上真,游览洞天,以观察他们的善恶。人间的生死兴衰,水旱风雨,都在洞中预先有关注。龙神庙宇,血食的官职,都是由洞府管理的。二十四化之外,青城、峨眉、益登、慈母、繁阳、嶓冢,也都各有洞府,不在十大洞天三十六小洞天的数目之内。洞中的仙曹,就像人间的郡县聚落一样,不能一一详细记载。十多天之间,忽然失去了这对夫妇。

卖药翁:关于卖药翁的故事没有提供原文,因此无法进行翻译。

卖药的老人,没有人知道他的名字。有人问他,他自称这就是他的真名。有个小孩见过他,等到他年老时又见到他,他的容貌一点没变。他经常提着一个大葫芦卖药,有人生病来求药,无论给钱不给钱,他都给他们,药都说是有效的。有人没有病却来开玩笑求药,他给药,但很快就会失去。因此,人们不敢随便求药,都像敬神一样敬他。他经常在城里喝醉,得到的钱也给了穷人。有人开玩笑问他:‘有大还丹卖吗?’他说:‘有,一粒一千贯钱。’人们都嘲笑他以为他疯了。他在城里经常嘲笑别人说:‘有钱不买药吃,都去当土馒头了!’没有人理解他的意思,反而更加嘲笑他。后来他在长安卖药,买药的人很多,他的葫芦已经空了,里面只剩下一颗药丸,非常大,非常明亮,他把它放在手里,对人说:‘我在这百多年里卖药,经过的人不计其数,却没有一个人愿意花钱买药吃,真是悲哀啊!现在我打算自己吃掉它。’药刚入口,脚下就出现了五彩云,风起,他飘然而去。(出自《续仙传》)

严士则,在宋文宗末年,(《剧谈录》中作‘大中末年’,明抄本误作‘太宗末年’)是建州的刺史。他本来在穆宗朝的时候是尚衣奉御。他很喜欢道教。因为一个午日,他在终南山采药时迷了路,在山岩之间徘徊。几天后,他带的粮食已经吃完了,四处看不到人家,算了一下路程,离京城有五六百里远,但这里山深林密,风景秀丽。突然,他看到几间茅屋,在松树和竹子下面。四周是藤蔓,只有一条小路通向那里。严士则连续敲门,好久也没有人出来。他于是从篱笆缝里看进去,看到有一个人躺在石榻上读书。严士则推开门,直接走到他面前。那个人这才整理衣服起身。严士则行礼后,自己说明了自己的来由。然后他被人请到一块大石头上坐下,也问他京城最近的事情,又问他皇帝继位多少年了,回答说:‘自从安史之乱以来就住在这里,一直到今天。’严士则详细地陈述了自己的经历,粮食已经吃完,因为饿得厉害,请求给他一些吃的。隐士说:‘自从住在山谷里,就没有烟火了,有一样东西可以解决饥饿。考虑到你远道而来,我特意从屋梁上取来。’他打开纸袋,里面有一百多颗像扁豆形状的东西。他让严士则到药室去拿锅,拾柴烧水,煮了一颗豆子很长时间,微有香气,看那颗豆子已经像手掌那么大了。说:‘可以吃了。渴了就喝锅里剩下的水。’严士则吃了一半,就感觉饱了。他又说:‘你能够来到这里,说明你和我有缘分。从现在起三十年内,你不会再感到饥渴。世俗的忧虑和尘世的情感,都将变得淡泊。将来你如果做到方伯,应该会在罗浮山附近。如果你能摆脱尘世的纷扰,同时获得长生之道,就可以回家了。’严士则正准备告辞,又担心会迷路。隐士说:‘不用担心,从这里走三两里路,会遇到砍柴的人,你可以跟着他们走。这样就能到达城门了。’他们出来后,果然有人在路边砍柴。严士则问隐士的名字,他却没有回答。只经过一两天,就已经到了樊川村野。回到京城后,他不再喜欢品尝各种味道,每天感觉精神饱满,有骑着凤凰、驾着鹤的意境。他穿着粗布衣服,拄着拐杖,常常依靠在山岩上。卢仆射喜欢清静,希望能见到异人。有个道士详细地描述了他的经历,于是他被介绍给了卢仆射。当他听说方伯的事情后,卢仆射就让他以处士的身份入仕。他从梓州的别驾,担任了建溪的牧,当时已经九十岁了。到郡一年后,他就辞去了官职,回到了罗浮山。等到韦宙相公出镇江南时,派人去拜访他,他还在山谷里。大中十四年,他被任命为建安的官员,路过江南。当时萧相公在浙右观察风俗,在桂楼设宴邀请他,他只喝了几杯酒,其他什么都没吃。(出自《剧谈录》)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广记-卷三十七-神仙三十七-注解

韦仙翁:韦仙翁指的是唐代宗皇帝时期的一个老翁,他在韦君的梦中出现,引导韦君寻找西岳太华山的皇帝坛,并最终揭示自己是韦君的高祖。

杨越公弟:杨越公弟指的是杨越公的弟弟,他在唐代建中初年遇到一个自称是杨越公季弟的老人,并一同进入山中寻找杨越公的家人。

阳平谪仙:阳平谪仙指的是一个自称来自阳平洞的仙人,因为犯了小错而被贬到人间,他在人间展示了非凡的技艺,并最终告诉人们他将不久离开。

卖药翁:指卖药的老人,通常在古文中指隐居的仙人或修行者,他们以卖药为掩饰,实则行医济世或传道授业。

暮齿:指晚年,老年人。

葫芦:一种植物果实,常在古文中作为药葫芦的象征,代表着仙药或灵丹。

大还丹:古代传说中的仙丹,能延年益寿,起死回生。

贯钱:古代货币单位,一千贯钱相当于很高的价值。

终南山:位于陕西省,是中国著名的道教圣地,许多修行者在此隐居。

粮糗:指粮食和干粮,古代行旅携带的食物。

烟爨:烟火,这里指生火做饭。

宿分:指命中注定要相遇的人或事。

方伯:古代官职,相当于现在的省长。

罗浮:指罗浮山,位于广东省,是中国道教名山之一。

辇毂:古代帝王的车驾,这里指返回京城。

衣褐杖藜:穿着粗布衣服,拄着藜杖,是隐士或修行者的典型装扮。

玄默:指深奥的哲理和静默的修行状态。

道流:指道士,修行的人。

梓州:古代行政区划,位于今四川省。

牧建溪:指担任建溪的官员,建溪是梓州的一个地区。

韦宙相公:指当时的官员韦宙,相公是对官员的尊称。

萧相公:指当时的官员萧,相公是对官员的尊称。

观风浙右:指巡视浙江地区。

桂楼:楼名,通常指高大的建筑。

信宿:指住宿两晚,信是信任的意思,这里指相信的住宿时间。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广记-卷三十七-神仙三十七-评注

卖药翁,莫知其姓名。人或诘之,称只此是真姓名。

此句描绘了卖药翁神秘的形象,他拒绝透露自己的真实姓名,增加了其神秘色彩,使读者对其身份和背景充满好奇。

有童稚见之,逮之暮齿,复见,其颜状不改。

这句话通过对比童稚和暮齿时的卖药翁,强调了其外貌的恒定性,暗示了卖药翁可能拥有超乎常人的生命力或是不凡的修为。

常提一大葫芦卖药,人告疾求药,得钱不得钱,皆与之无阻,药皆称有效。

卖药翁的医术高明,无论求药者是否愿意支付钱财,他都乐于提供药物,且药物均被证明有效,这展现了卖药翁的慈悲为怀和医德高尚。

或无疾戏而求药者,得药,寻必失之。

此句揭示了卖药翁的智慧,他能够识别出那些并非真正需要药物的人,从而避免了资源的浪费。

由是人不敢妄求,敬如神明。

人们对卖药翁的敬畏之情油然而生,将他视为神明,这反映了古人对神秘力量的崇拜和对医术的尊重。

常醉于城市间,得钱亦与贫人。

卖药翁的慷慨大方,即使是在醉酒的状态下,也愿意帮助贫困之人,这体现了他的人道主义精神。

或戏问之:“有大还丹卖否?”曰:“有,一粒一千贯钱。”人皆笑之以为狂。

这句话通过对话的形式,展现了卖药翁超脱世俗的态度,他对于自己的药物价值有着坚定的信念,即使被他人嘲笑。

多于城市笑骂人曰:“有钱不买药吃,尽作土馒头去!”人莫晓其意,益笑之。

卖药翁的言论看似荒诞,实则蕴含深意,他通过讽刺来警示人们珍惜生命,但人们却无法理解其真正意图。

后于长安卖药,方买药者多,抖擞葫芦已空,内只有一丸出,极大光明,安于掌中,谓人曰:“百余年人间卖药,过却亿兆之人,无一人肯把钱买药吃,深可哀哉!今之自吃却。”

这段话揭示了卖药翁的孤独和无奈,他感慨于世人对于生命健康的忽视,最终决定自己服用这颗神奇的药物。

药才入口,足下五色云生,风起飘飘,飞腾而去。

这句话描绘了卖药翁服用药物后的神奇变化,他得以飞升成仙,这是对卖药翁修为的肯定,也是对读者的一种精神慰藉。

严士则,本穆宗朝为尚衣奉御。颇好真道。

严士则的身份和爱好为故事增添了一层历史背景,他对于道教的热衷为后续的故事发展埋下了伏笔。

因午日,于终南山采药迷路,徘徊岩嶂之间。

严士则的迷路经历,是故事的开端,也为他遇见隐者提供了契机。

数日,所赍粮糗既尽,(“尽”字原缺,据明抄本补。)四望无居人,计其道路,去京不啻五六百里,然而林岫深僻,风景明丽。

这段描写强调了严士则的困境和孤独,同时也展现了他所处的环境之美。

忽有茅屋数间,出于松竹之下。烟萝四合,才通小径。

隐者的茅屋在松竹之间,环境清幽,与世隔绝,这为隐者形象增添了一层神秘感。

士则连扣其门,良久竟无出者。因窥篱隙内,见有一人,于石榻偃卧看书。

严士则的敲门声和窥视茅屋内景,进一步加深了隐者的神秘性。

士则推户,直造其前。方乃摄衣而起。

严士则的勇敢和直接,使他得以与隐者相见,这也暗示了他与隐者之间有着某种缘分。

士则拜罢,自陈行止。因遣坐于盘石之上,亦问京华近事,复问天子嗣位几年,云:“自安史犯阙居此,迄至今日。”

严士则的谦逊和诚恳,以及他对历史的关注,使得隐者对他产生了好感。

士则具陈奔驰陟历,资粮已绝,迫于枵腹,请以饮馔救之。

严士则的困境和请求,使得隐者决定帮助他,这也体现了隐者的慈悲之心。

隐者曰:“自居山谷,且无烟爨,有一物可以疗饥。念君远来相过,自起于栋梁间。”脱纸囊,开启,其中有百余颗,如褊豆之形。

隐者的话语和举动,展现了其超脱世俗的生活态度和对严士则的关怀。

俾于药室取铛,拾薪汲水,以一粒煮之良久,微有香气,视之已如掌大。

隐者对药物的准备过程,体现了其生活简朴和对自然的尊重。

曰:“可以食矣。渴即取铛中余水饮之。”士则方啗其半,自觉丰饱。

隐者提供的食物和水,让严士则得以解饥解渴,这展现了隐者的慷慨和善良。

复曰:“汝得至此,当有宿分。自兹三十年间,无复饥渴。俗虑尘情,将澹泊也。他时位至方伯,当于罗浮相近。倘能脱去尘华,兼获长生之道。辞家日久,可以还矣。”

隐者的话语中蕴含着深意,他预言了严士则的未来,并鼓励他追求长生之道。

士则将欲告归,且恐迷失道路。曰:“匆忧,去此三二里,与采薪者相值,可随之而去。此至国门不远。”

隐者对严士则的关心和指引,体现了他对严士则的期望和祝福。

既出,果有人采薪路侧。因问隐者姓名,竟返山无所对。

严士则对隐者姓名的询问无果,进一步加深了隐者的神秘性。

才经信宿,已及樊川村野。

严士则的旅程,展现了他对隐者之道的追求和对世俗生活的超脱。

既还辇毂,不喜更尝滋味,日觉气壮神清,有骖鸾驭鹤之意。

严士则的归途,体现了他对隐者之道的坚定信念和对神仙生活的向往。

衣褐杖藜,多依岩岫。

严士则的生活方式,反映了他的隐逸情怀和对自然的亲近。

居B守卢仆射,耽味玄默,思睹异人。

卢仆射的形象,为故事增添了更多神秘色彩,他对于异人的渴望,预示着故事将有更多奇遇。

有道流具述其由,遂致之门下。

道流的介绍,使得卢仆射与严士则有了交集,也为后续的故事发展提供了线索。

及闻方伯之说,因以处士奏官。

严士则的方伯身份,使得他得到了官职,这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对于隐逸之人的尊重。

自梓州别驾,作牧建溪,时年已九十。

严士则的官职变迁,展现了他的人生经历和成就。

到郡才周岁,即解印归罗浮。

严士则的辞官归隐,体现了他对隐逸生活的追求和对世俗权力的淡泊。

及韦宙相公出镇江南,使人访之,犹在山谷。

韦宙相公对严士则的拜访,反映了严士则在当时社会中的声望和影响力。

大中十四年,之任建安,路由江表。

严士则的任途经历,展现了他的人生轨迹和对国家的贡献。

时萧相公观风浙右,于桂楼开宴召之,唯饮酒数杯,他无所食也。

萧相公对严士则的邀请,体现了严士则在当时社会中的地位和影响力。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广记-卷三十七-神仙三十七》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25875.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