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广记-卷七十八-方士三

作者: 李昉(925年-996年),宋代著名的文学家和历史学家,他在《太平广记》的编纂过程中,结合了当时的历史、文化和传说,广泛收录了中国古代的神话和民间故事。

年代:成书于宋代(约10世纪)。

内容简要:《太平广记》是李昉主编的中华文化和历史中一部重要的文献,收录了从古至宋代的各种神话、民间故事、传说、历史事件等。书中内容广泛,既有历史人物的传记,也有民间流传的故事、奇闻异事以及道家、佛家思想的结合。它为后代提供了丰富的文化资源,成为研究中国古代民间故事和历史传闻的重要工具。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广记-卷七十八-方士三-原文

李秀才王山人王琼王固符契元白皎贾耽茅安道骆山人石旻

李秀才

唐虞部郎中陆绍,元和中,尝谒表兄于定水寺。

因为院僧具蜜饵时果,邻院僧亦陆所熟也,遂令左右邀之,良久,僧与李秀才偕至。

环坐笑语颇剧。

院僧顾弟子煮新茗,巡将匝而不及李。

陆不平曰:‘茶初未及李秀才何也?’

僧笑曰:‘如此秀才,亦要知茶味,且以余荼饮之。’

邻院僧曰:‘秀才乃术士,座主不可轻言。’

其僧又言:‘不逞之子弟,何所惮!’

秀才忽怒曰:‘我与上人,素未相识,焉知予不逞徒也?’

僧复大言:‘望酒旗玩变场者,岂有佳者乎?’

李乃白座客:‘某不免对贵客作造次矣。’

因奉手袖中,据两膝,叱其僧曰:‘麄行阿师,争敢辄无礼,拄杖何在,可击之。’

僧房门后有筇杖子,忽跳出,连击其僧。

时众亦为蔽护,杖伺人隙捷中,若有物执持也。

李复叱曰:‘捉此僧向墙。’

僧乃负墙拱手,色青短气,唯言乞命。

李又曰:‘阿师可下阶。’

僧又趋下,自投无数,衂鼻败颡不已。

众为请之,李徐曰:‘缘对衣冠,不能杀此为累。’

因揖客而去。

僧半日方能言,如中恶状,竟不之测矣。(出《酉阳杂俎》)

王山人

唐太尉卫公李德裕为并州从事,到任未旬月,有王山人诣门请谒。

与之及席,乃曰:‘某善按冥数。’

初未之奇。

因请虚正寝,备几案纸笔香水而已,令重帘静伺之。

生与之偕坐于西庑下。

顷之,王生曰:‘可验之矣。’

纸上书八字甚大,且有楷注,曰:‘位极人臣,寿六十四。’

生遽请归,竟亦不知所去。

及会昌朝,三策至一品,薨于海南,果符王生所按之年。(出《松窗录》)

王琼

唐元和中,江淮术士王琼尝在段君秀家。

令坐客取一瓦子,画作龟甲,怀之一食顷,取出乃一龟。

放于庭中,循垣而行,经宿却成瓦子。

又取花含,默封于密器中,一夕开花。(出《酉阳杂俎》)

王固

唐于頔在襄州,尝有山人王固谒见。

頔性快,见其拜伏迟钝,不甚礼之。

别日游宴,复不得预。

王殊怏怏。

因至使院,造判官曾叔政。

颇礼接之,王谓曾曰:‘予以相公好奇,故不远而来,今实乖望。’

予有一艺,自古无者,今将归,且荷公之厚,聊为一设。

遂诣曾所居,怀中出竹一节及小鼓,规才运(明抄本规作视,运作过)寸。

良久,去竹之塞,折枝击鼓。

筒中有蝇虎子数十枚,列行而出,分为二队,如对阵势,击鼓或三或五,随鼓音变阵。

天衡地轴,鱼丽鹤列,无不备也,进退离附,人所不及。

凡变阵数十,复作队入筒中。

曾睹之大骇,乃言于于公(于公二字原阙,据《酉阳杂俎五》补)。

王已潜去,于悔恨,令物色求之,不获。(出《酉阳杂俎》)

符契元

唐上都昊天观道士符契元,闽人也,德行法术,为时所重。

长庆初,中夏,晨告门人曰:‘吾习静片时,慎无喧动。’

乃扃户昼寝。

既而道流四人,邀延出门。

心欲有诣,身即辄至,离乡三十余年,因思一到,俄造其居。

室宇摧落,园圃荒芜,旧识故人,孑遗殆尽。

时果未熟,乃有邻里小儿,攀缘采摘,契元护惜咄叱,曾无应者,契元愈怒。

傍道流止之曰:‘熟与未熟,同归摘拾,何苦挂意也。’

又曾居条山炼药,乃亦思一游,忽已至矣。

恣意历览,遍穷岩谷。

道流曰:‘日色晚,可归矣。’

因同行入京。

道上忽逢鸣驺,导引甚盛。

契元遽即避路,道流曰:‘阳官不宜避阴官,但遵路而行。’

须臾,前导数辈,望契元即狼狈奔迸。

及官至,谛视之,乃仆射马骢,时方为刑部尚书。

素善契元,马亦无恙。

与契元晤,心独异之。

日已夕矣,迟明,即诣开化坊访马,而与兵部韩侍郎对弈,因留连竟日。

而旁察辞气神色,曾无少异,私怪其故。

有顷,闻中疾,不旬日而殁。

又给事李忠敏云,此是陶天活,有道术者,中朝奉道者多归之。

天活本安南人,非闽人也,能于入静日,多神游诸岳。

马公事人皆知之。(出《集异》)

白皎

河阳从事樊宗仁,长庆中,客游鄂渚,因抵江陵,途中颇为驾舟子王升所侮。

宗仁方举进士,力不能制,每优容之。

至江陵,具以事诉于在任,因得重笞之。

宗仁以他舟上峡,发荆不旬日,而所乘之舟,泛然失缆,篙橹皆不能制。

舟人曰:‘此舟已为仇人之所禁矣,昨水行岂常有所忤哉,今无术以进,不五百里,当历石滩,险阻艰难,一江之最。计其奸心,度我船适至,则必触碎沉溺。不如先备焉。’

宗仁方与仆登岸,以巨索絷舟,循岸随之而行。

翌日至滩所。船果奔骇狂触,恣纵升沉,须臾瓦解。

赖其有索,人虽无伤,物则荡尽。

峡路深僻,上下数百里,皆无居人,宗仁即与仆辈阴于林下,粮饩什具,绝无所有,羁危辛苦,忧闷备至。

虽发人告于土官,去二日不见返。

饥馁逮绝。

其夜,因积薪起火,宗仁洎童仆皆环火假寤。

夜深忽寝。

见山獠五人列坐,态貌殊异,皆挟利兵,瞻顾睢盱,言语凶谩。

假令挥刃,则宗仁辈束手延颈矣。

睹其势逼,因大语曰:‘尔辈家业,应此山中,吾不幸舟船破碎,万物俱没,涸然古岸,俟为豺狼之饵。尔辈圆首横目,曾不伤急,而乃瞷然笑侮,幸人危祸,一至此哉。吾今绝粮,已逾日矣,尔家近者,可遽归营饮食,以济吾之将死也。’

山獠相视,遂令二人起,未晓,负米肉盐酪而至。

宗仁赖之以候回信。

因示舟破之由,山獠曰:‘峡中行此术者甚众,而遇此难者亦多。然他人或有以解,唯王升者犯之,非没溺不已,则不知果是此子否。南山白皎者,法术通神,可以延之,遣召行禁。我知皎处,试为一请。’

宗仁因恳祈之,山獠一人遂行。

明日,皎果至,黄冠野服,杖策蹑履,姿状山野。

禽兽为祖。

宗仁则又示以穷寓之端。

皎笑日:‘琐事耳,为君召而斩之。’

因薙草剪木,规地为坛,仍列刀水,而胶立中央。

夜阑月晓,水碧山青,杉桂朦胧,溪声悄然,时闻皎引气呼叫召王升,发声清长,激响辽绝,达曙无至者。

宗仁私语仆使曰:‘岂七百里王升而可一息致哉?’

皎又询宗仁曰:‘物沉舟碎,果如所言,莫不自为风水所害耶?’

宗仁暨舟子又实告。

皎曰:‘果如是,王升安所逃形哉?’

又谓宗仁所使曰:‘然请郎君三代名讳,方审其术耳。’

仆人告之。

皎遂入深远,别建坛墠,暮夜而再召之,长呼之声,又若昨夕。

良久,山中忽有应皎者,咽绝,因风始闻。

久乃至皎处,则王升之魄也。

皎于是责其奸蠹,数以罪状。

升求衷俯状,稽颡流血。

皎谓宗仁曰:‘已得甘伏,可以行戮矣。’

宗仁曰:‘原其奸凶尤甚,实为难恕,便行诛斩,则又不可,宜加以他苦焉。’

皎乃斥王升曰:‘全尔腰领,当百日血痢而死。’

升号泣而去。

皎告辞,宗仁解衣以赠皎,皎笑而不受。

有顷,舟船至,宗仁得进发江陵。

询访王升,是其日皎召致之夕,在家染血痢,十旬而死。(出《异闻集》)

贾耽

唐宰相贾耽秉政,直道事君,有未萌之祸,必能制除。

至于阴阳时象纬,无不洞晓。

有村人失牛,诣桑国师卜之,卦成,国师谓曰:‘尔之牛,是贾相国偷将置于中帽笥中。尔但候朝时突前告之。’

叟乃如其言所请。

公诘之,具以卜者语告公,公于马上笑,为发巾笥。

取式盘,据鞍运转以视之,良久,谓失牛者曰:‘相公不偷尔牛,要相公知牛去处,但可于安国观三门后大槐树之梢鹊巢探取之。’

村叟迳诣三门上,见槐树杪果有鹊巢,都无所获,乃下树。

低头见失牛在树根,系之食草,草次是盗牛者家。(出《芝田录》)

茅安道

唐茅安道,庐山道士,能书符役鬼,幻化无端,从学者常数百人。

曾授二弟子以隐形洞视之术,有顷,二子皆以归养为请。

安道遣之。

仍谓曰:‘吾术传示,尽资尔学道之用。即不得盗情而炫其术也。苟违吾教,吾能令尔之术,临事不验耳。’

二子授命而去。

时韩晋公滉在润州,深嫉此辈。

二子径往修谒,意者脱为晋公不礼,则当遁形而去。

及召入,不敬,二子因弛慢纵诞,摄衣登阶。

韩大怒,即命吏卒缚之,于是二子乃行其术,而法果无验,皆被擒缚。

将加诛戮,二子曰:‘我初不敢若是,盖师之见误也。’

韩将并绝其源,即谓曰:‘尔但致尔师之姓名居处,吾或释汝之死。’

二子方欲陈述,而安道已在门矣。

卒报公,公大喜,谓得悉加戮焉。

遽令召入,安道庞眉美髯,姿状高古。

公望见,不觉离席,延之对坐。

安道曰:‘闻弟子二人愚騃,干冒尊严。今者命之短长,悬于指顾,然我请诘而愧之,然后俟公之行刑也。’

公即临以兵刀,械系甚坚,召致阶下,二子叩头求哀。

安道语公之左右曰:‘请水一器。’

公恐其得水遁术,因不与之。

安道欣然,遽就公之砚水饮之,而噀二子。

当时化为双黑鼠,乱走于庭前。

安道奋迅,忽变为巨鸢,每足攫一鼠,冲飞而去。

晋公惊骇良久,终无奈何。(出《集异记》)

骆山人

唐田弘正之领镇州,三军杀之而立王廷凑。

即王武侯之(北梦琐言侯作俊,之下有支字)属也,廷凑生于别墅。

尝有鸠数十。朝集庭树,暮集檐下,有里人骆德播异之。

及长骈胁,喜阴符鬼谷之书,历军职,得士心。

曾使河阳,回在中路,以酒困寝于路隅,忽有一人荷策而过,熟视之曰:‘贵当列土,非常人也。’仆者寤。

以告廷凑。驰数里及之,致敬而问,自云济源骆山人也,向见君鼻中之气,左如龙而右如虎,二气交王,应在今秋,子孙相继。

满一百年。又云,家之庭合有大树,树及于堂,是其兆也。

是年果为三军扶立。

后归别墅,而庭树婆娑,暗庇舍矣。

墅有飞龙山神,廷凑往祭之,将及祠百步,有人具冠冕,恭要于中路。

廷凑及入庙,神像已侧坐。因而面东。

庙宇至今尚存。

廷凑清俭公正,勤于朝廷,惠于军民。

子孙世嗣为镇帅。

至朱梁时,王镕封赵王,为部将张文礼灭之。

(出《北梦琐言》)

石旻

唐石旻有奇术,在扬州。

段成式数年,不隔旬必与之相见。

至开成初,在城亲故间,往往说石旻术不可测。

盛传宝历中,石随尚书钱徽至湖州学院,子弟皆在,时暑月,猎者进一兔,钱命作汤。

方共食,旻笑曰:‘可留兔皮,聊志一事。’

遂钉皮于地,垒墼涂之,上朱书一符,独言曰:‘恨校迟,恨校迟。’

钱氏兄弟诘之,石曰:‘欲共请君共记卯年也。’

至太和九年,钱可复凤翔遇害。

岁在乙卯也。

(出《集异记》,按见《酉阳杂俎》五)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广记-卷七十八-方士三-译文

李秀才王山人王琼王固符契元白皎贾耽茅安道骆山人石旻

李秀才:唐朝的虞部郎中陆绍,在元和中,曾经去定水寺拜访表兄。因为院里的僧人准备了蜜饯和时令水果,邻院的僧人也和陆绍很熟,于是让身边的人邀请他,过了很久,僧人和李秀才一起到了。大家围坐在一起,说说笑笑,气氛很热闹。院僧回头看到弟子在煮新茶,轮流品尝,却没轮到李秀才。陆绍不平地说:“为什么茶一开始没给李秀才喝呢?”僧人笑着说:“这样的秀才,也要尝尝茶的味道,就让他喝剩下的茶吧。”邻院的僧人说:“秀才是个术士,座主不应该轻易评价他。”那个僧人又说:“这些不规矩的子弟,有什么好怕的!”秀才突然生气地说:“我和上人素不相识,怎么知道我不是一个不规矩的人呢?”僧人又大声说:“那些在酒旗下玩变戏法的人,难道会有好东西吗?”李秀才就对座客说:“我忍不住要对这位贵客失礼了。”于是他从袖子里拿出手帕,双手按在膝盖上,斥责那个僧人:“粗俗的和尚,怎么敢如此无礼,你的拐杖在哪里,可以用来打他。”僧房门后有根竹杖,突然跳出来,连续打击那个僧人。当时众人也为他遮拦保护,杖击之间,好像有人握持着一样。李秀才又斥责说:“把这个和尚拉到墙边。”僧人于是背靠墙,拱手,脸色发青,气喘吁吁,只求饶命。李秀才又说:“阿师可以下台阶。”僧人又快步下来,自己不断地跌倒,鼻子出血,额头破皮。众人求情,李秀才慢慢地说:“因为对方是衣冠中人,不能杀了他造成麻烦。”于是向客人行礼告别。僧人半天才能说话,像中了邪一样,竟然不知道发生了什么。(出自《酉阳杂俎》)

王山人:唐朝太尉卫公李德裕担任并州从事时,上任不到一个月,有王山人拜访。李德裕和他一起坐下,王山人说他擅长算命。起初李德裕并不觉得有什么奇特。于是请王山人进入空屋,只准备了桌子、纸笔和香水,让他闭上眼睛等待。王山人坐下后,纸上写下了八个大字,并附有注释,说:“位极人臣,寿六十四。”王山人急忙要求离开,最后也不知去向。到了会昌朝,李德裕三次升迁至一品,在海南去世,果然符合王山人算命的结果。(出自《松窗录》)

王琼:唐朝元和中,江淮的术士王琼曾在段君秀家。让座客拿一个瓦片,画上龟甲的形状,揣在怀里一会儿,拿出来就变成了一只乌龟。把它放在院子里,沿着墙边走,过了一夜又变回瓦片。又取了一朵花含在嘴里,密封在一个密器中,一晚上就开花了。(出自《酉阳杂俎》)

王固:唐朝于頔在襄州时,曾经有山人王固拜访。于頔性格直爽,看到他拜伏迟钝,不太礼遇他。另一天游玩宴会,王固也没有参加。王固非常不高兴。于是来到使院,拜访判官曾叔政。曾叔政对他很礼遇,王固对曾说:“我因为相公好奇,所以不远而来,现在实在失望。我有一门技艺,自古以来没有,现在要回去了,既然承蒙您的厚待,就让我表演一下。”于是来到曾叔政住处,从怀里拿出一段竹子和一个小鼓,直径只有一寸。过了一会儿,拔掉竹塞,折断竹枝敲鼓。竹筒里有几十只蝇虎子,依次出来,分为两队,像对阵一样,敲鼓时或三下或五下,根据鼓声变换阵势,天衡地轴,鱼丽鹤列,无不齐全,进退离合,出人意料。变换了数十次阵势,最后又回到筒中。曾叔政看到后非常惊讶,于是告诉了于頔。王固已经悄悄离开了,于頔后悔不已,派人寻找,却没有找到。(出自《酉阳杂俎》)

符契元:唐朝上都昊天观的道士符契元,是福建人,他的德行和法术在当时受到重视。长庆初年,夏天,早上告诉弟子说:“我闭关静修一会儿,千万不要打扰。”于是关上门白天睡觉。不久,有四个道士邀请他出门。他心里想去某个地方,身体就立刻到了那里。离开家乡三十多年,因为想去看一眼,突然到了他的家。房子破败,花园荒芜,旧识故人几乎都不在了。果实还没熟,就有邻家孩子攀爬采摘,符契元爱护它们,大声斥责,没有人回应,符契元更加生气。旁边的道士制止他说:“果实熟不熟,最终都会被摘取,何必在意呢。”他还曾在条山炼药,也想去看看,突然就到了那里。尽情地游览,走遍了山岩和山谷。道士们说:“天色已晚,可以回去了。”于是他们一起回京。路上突然遇到一队车马,引导的人很多。符契元立刻避开,道士们说:“阳官不应该躲避阴官,只管顺着路走。”不久,前面引导的人看到符契元,立刻慌忙逃跑。等到符契元到了官府,仔细一看,原来是仆射马骢,当时他正担任刑部尚书。马骢一直和符契元关系很好,马骢也没有事。和符契元见面后,马骢心里觉得奇怪。天色已晚,等到天亮,马骢就到开化坊拜访马骢,和兵部韩侍郎下棋,一直玩到天黑。马骢仔细观察他的言谈举止神色,没有一点异样,私下里觉得奇怪。过了一会儿,听说马骢生病了,不到十天就去世了。给事李忠敏说,这是陶天活,有道术的人,朝廷中奉道的人很多都归附他。陶天活本来是安南人,不是福建人,他能够在闭关静修的日子里,多次神游名山。马公的事情,大家都知道。(出自《集异》)

白皎:关于白皎的具体内容,原文中没有提供,因此无法进行翻译。

河阳从事樊宗仁,在长庆年间,客游鄂渚,途中抵达江陵,途中被驾船的子王升侮辱。樊宗仁当时正在参加进士考试,力量不足以制服他,每次都宽容他。到了江陵,樊宗仁将此事告诉了在任官员,因此得以重打王升。

樊宗仁乘坐其他船只上峡,出发不到十天,而他所乘坐的船突然失去了缆绳,篙和桨都无法控制。船夫说:“这艘船已经被仇人控制了,昨天航行时可能有什么冒犯,现在没有方法前进,不出五百里,就要经过石滩,险阻艰难,是江中最险的地方。估计他们的恶毒心思,等我船到达,他们一定会撞碎沉没。不如先做好准备。”

樊宗仁和他的仆人登岸后,用粗绳系住船,沿着岸边跟着走。第二天到达了滩地。船果然狂奔,剧烈撞击,瞬间解体。幸亏有绳子,人虽然没有受伤,但物品都散落一空。峡谷路途遥远,上下数百里,都没有居民,樊宗仁和他的仆人在林下隐蔽,粮食和其他用品都没有,困顿辛苦,忧愁到了极点。虽然派人向地方官员求救,但两天过去了还没有回来。饥饿和口渴到了极点。

那天晚上,他们因为积薪生火,樊宗仁和童仆都围着火堆取暖。深夜,他们入睡了。看到五个山民坐在那里,外貌奇特,都拿着锋利的武器,神态凶狠,言语粗鲁。如果他们挥刀,樊宗仁等人只能束手就擒。看到他们的威胁,樊宗仁大声说:“你们的家业应该在山中,我不幸船只破碎,所有东西都沉没了,现在在古岸上,等着成为豺狼的食物。你们圆头横目,竟然不施以援手,反而嘲笑侮辱,竟然到了这个地步。我现在断粮已经超过一天了,你们家附近的人可以立刻回去吃饭,来救我即将死去的人。”

山民互相看了看,于是派两个人起来,天还没亮,就背着米、肉、盐和奶酪来了。樊宗仁依靠他们等待回信。于是他向山民说明了船只破碎的原因,山民说:“峡谷中用这种方法的人很多,遇到困难的人也很多。然而其他人可能还有解救的方法,只有王升触犯了这个方法,不是沉没就不会停止,不知道是不是这个孩子。南山有位叫白皎的人,法术通神,可以延请他,派人去召唤并使用禁术。我知道皎在哪里,试着去请他。”

樊宗仁于是恳求他们,山民中有一人去了。第二天,皎果然来了,戴着黄色帽子,穿着野外的衣服,拄着拐杖,脚穿草鞋,看起来像山野之人。他让禽兽为他让路。樊宗仁又向他展示了穷困潦倒的情况。皎笑着说:“这只是小事,我会帮你召唤并杀了他。”于是他割草剪木,在地上划出一个祭坛,排列好刀和水的位置,然后站在中央。

夜深了,月亮出来了,水清山绿,杉树和桂树在月光下显得朦胧,溪水潺潺,偶尔能听到皎引气呼叫召唤王升,声音清亮悠长,响彻山谷,直到天亮都没有人来。樊宗仁私下对仆人说:“难道七百里的王升真的可以立刻到达吗?”皎又问樊宗仁:“物品沉没,船只破碎,果然像你说的那样,难道不是被风水所害吗?”樊宗仁和船夫又如实告诉了他。

皎说:“如果真是这样,王升还能逃到哪里去呢?”他又对樊宗仁派去的人说:“请告诉我你主人的三代姓名,我才能确定他的法术。”仆人告诉了他。皎于是深入山林,另外建立了一个祭坛,在夜晚再次召唤,长声呼唤,又像昨晚一样。过了一会儿,山中突然有人回应皎,声音嘶哑,因为风才听到。过了很久,才来到皎那里,是王升的魂魄。

皎于是责备他的恶行,列举了他的罪状。王升请求宽恕,磕头流血。皎对樊宗仁说:“他已经甘愿屈服,可以执行刑罚了。”樊宗仁说:“他的恶行特别严重,实在难以宽恕,如果直接处决,又觉得不合适,应该给他其他苦刑。”皎于是斥责王升:“保全你的腰和脖子,你将在一百天后因血痢而死。”王升号啕大哭着离开了。

皎告别后,樊宗仁脱下衣服想要送给皎,皎笑着不接受。过了一会儿,船到了,樊宗仁得以继续前往江陵。他询问王升的下落,那天皎召唤他的晚上,王升在家得了血痢,十天后就死了。(出自《异闻集》)

唐宰相贾耽在处理政务时,坚持正直,能够预防并消除未发生的灾祸。至于天文、地理、气象等方面,他无不精通。有一个村民丢失了牛,去拜访桑国师占卜,卦象出来后,国师对他说:“你的牛是贾相国偷走的,放在了他的帽子里。你只要在朝见时突然上前告诉他。”老人就按照他的话做了。

贾公询问情况,老人把占卜者的话告诉了他,贾公在马上笑了,取下帽子,打开笥子,拿出式盘,坐在马鞍上转动观察,过了一会儿,对丢失牛的老人说:“相公没有偷你的牛,只是想让你知道牛在哪里,你可以在安国观三门后的大槐树上找到鹊巢。”老人直接去了三门上,看到槐树梢果然有鹊巢,但什么也没找到,就下来了。低头看到丢失的牛在树根处,被系着吃草,草旁边就是偷牛的人家。(出自《芝田录》)

唐茅安道是庐山的一位道士,擅长书写符咒役使鬼神,变幻莫测,跟随他学习的人经常有几百人。他曾把隐形洞视之术传授给两个弟子,不久,两个弟子都请求回家赡养父母。

茅安道让他们回去。并告诉他们:“我传授的技艺,都是为了你们修道之用。不要用这些技艺去偷盗炫耀。如果违背我的教诲,我能让你的技艺在关键时刻失效。”两个弟子接受了命令离开了。

当时韩晋公李滉在润州,非常痛恨这类人。两个弟子直接去拜访他,心想如果李晋公不礼貌对待他们,他们就会隐形离开。等到被召见时,李晋公对他们不敬,两个弟子就放松了警惕,穿着宽松的衣服登上台阶。

李晋公非常愤怒,立即命令士兵绑了他们。于是两个弟子就施展了他们的法术,但法术没有起效,都被抓住了。李晋公准备处决他们,两个弟子说:“我们最初不敢这样做,是师傅误导了我们。”李晋公打算彻底根除这种法术,就对两个弟子说:“你们只要告诉我你们师傅的名字和住址,我可能会免除你们的死罪。”

两个弟子正要说出他们师傅的名字,茅安道已经在门口了。最终报告了李晋公,李晋公非常高兴,认为可以彻底消灭他们。他立刻命令召唤茅安道,茅安道长眉美髯,姿态高雅。李晋公看到他,不由得离开了座位,请他坐下。

茅安道说:“听说我的两个弟子愚蠢无知,冒犯了您的尊严。现在他们的生死掌握在您的手中,但我请求先审问他们,然后再执行刑罚。”李晋公就命令士兵用刀剑威胁他,把他紧紧地绑起来,召唤到台阶下,两个弟子跪地求情。

茅安道对李晋公的左右说:“请给我一杯水。”李晋公担心他会使用水遁术,所以没有给他。茅安道欣然接受,立刻喝了李晋公砚台里的水,然后喷向两个弟子。当时他们变成了两只黑鼠,在庭院里乱跑。茅安道迅速地变成了一只巨大的老鹰,每次用脚抓一只鼠,飞走。李晋公惊骇不已,最终无可奈何。(出自《集异记》)

唐朝时,田弘正镇守镇州,他的三军士兵杀了他,然后拥立王廷凑为领导者。王廷凑是王武侯的(北梦琐言中写作侯作俊,名字中有支字)的属下,他出生在别墅里。曾经有几十只鹘鸟,早上聚集在庭院的树上,晚上聚集在屋檐下,有个叫骆德播的里人觉得这件事很奇怪。等到王廷凑长大了,他喜欢阴符和鬼谷子的书,历任军职,赢得了士兵们的拥戴。他曾被派往河阳,回程时在半路上,因为喝酒困倦,在路边睡着了。突然有一个人扛着竹杖经过,仔细看了他一眼说:‘您应该会封侯拜相,不是普通人。’王廷凑的随从醒来,把这个情况告诉了王廷凑。王廷凑骑马跑了数里地追上了这个人,向他致敬并询问,这个人自称是济源骆山人,之前看到王廷凑鼻中的气,左边像龙右边像虎,两股气交汇在王廷凑身上,应在今年秋天,子孙会相继出现,满一百年。他还说,他家院子里有一棵大树,树干延伸到堂屋,这是预兆。那年果然被三军拥立为领导者。后来回到别墅,庭院里的树依然茂盛,为房屋提供阴凉。别墅里有飞龙山的山神,王廷凑去祭祀,快到祠堂时,有人穿着冠冕,在半路上恭敬地等待。王廷凑进入庙宇后,神像已经侧身而坐,面向东方。庙宇至今仍然存在。王廷凑清廉节俭,公正无私,勤于朝廷事务,对军民有恩。他的子孙世世代代担任镇帅。到了朱梁时期,王镕被封为赵王,但被部将张文礼所灭。(出自《北梦琐言》)

唐朝的石旻有奇特的法术,他在扬州。段成式好几年,每隔十天必与他相见。到了开成初年,城中的亲友常常谈论石旻的术法不可测。盛传在宝历年间,石旻随尚书钱徽到湖州学院,当时钱家的子弟都在,正值夏天,有个猎人献上一只兔子,钱徽让人做汤。大家正在吃的时候,石旻笑着说:‘可以留下兔皮,用来记录一件事情。’于是他把兔皮钉在地上,用砖块垒起来,上面用朱砂写了符咒,只说:‘遗憾学校来晚了,遗憾学校来晚了。’钱氏兄弟问他原因,石旻说:‘想一起请你们记住卯年。’到了太和九年,钱可复在凤翔遇害,那一年正是卯年。(出自《集异记》,参见《酉阳杂俎》第五卷)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广记-卷七十八-方士三-注解

李秀才:指唐代的一位秀才,秀才是唐代科举制度中的一种考试及格者,是进入官场的重要途径。

王山人:山人在古代指隐居山中的隐士,这里指一位名叫王的山人,擅长卜卦和占卜。

王琼:指唐代的一位术士,擅长变化术。

王固:指唐代的一位山人,据说有独特的技艺。

符契元:指唐代上都昊天观的一位道士,有德行和法术。

元白皎:元白皎可能是指唐代的一位人物,但原文中未提供足够信息,无法确定具体含义。

贾耽:贾耽是唐朝宰相,以直道事君著称。

茅安道:指唐代的一位道士,原文中未提及具体事件,无法确定其在文中的具体作用。

骆山人:骆山人指的是骆山上的山人,山人是指隐居山中的道士或隐士。

石旻:指唐代的一位人物,原文中未提及具体事件,无法确定其在文中的具体作用。

符契:古代指一种信物,可以证明身份或契约的有效性。

元:在古代,元常指一年的开始,也可指某种事物或状态的开始。

白皎:原文中未提及白皎的具体含义,可能是一个人名或与某种技艺、物品有关,但缺乏上下文信息,无法确定具体解释。

河阳从事:河阳从事指的是河阳地区的从事,从事是古代官名,河阳是地名,此处指河阳地区的官员。

樊宗仁:樊宗仁是本文中的主人公,唐代进士,因遭遇水难而得到山獠和茅山道士的帮助。

长庆中:长庆是唐朝皇帝唐穆宗的年号,长庆中即指长庆年间。

鄂渚:鄂渚是地名,位于今湖北省。

江陵:江陵是地名,位于今湖北省。

驾舟子:驾舟子指的是驾船的人。

进士:进士是古代科举制度中的最高学位,通过科举考试后可成为官员。

在任:在任指的是在官职上。

篙橹:篙和橹都是古代船上的划船工具。

石滩:石滩是指江中或河中的礁石。

山獠:山獠指的是山中的野人,此处指山中的居民。

法术:法术是指古代巫术或道术。

茅山道士:茅山道士是指茅山派的道士,茅山是道教名山。

桑国师:桑国师指的是在桑地的国师,国师是古代对道士或僧侣的尊称。

阴阳时象纬:阴阳时象纬是指古代占卜时所用到的天文、地理等知识。

村人:村人指的是村庄中的居民。

失牛:失牛指的是丢失了牛。

中帽笥:中帽笥是指帽子中的笥,笥是一种盛物的容器。

安国观:安国观是指安国观这个地方。

庐山道士:庐山道士指的是庐山上的道士。

隐形洞视之术:隐形洞视之术是指可以隐身和透视的道术。

韩晋公:韩晋公指的是韩滉,唐代官员。

修谒:修谒是指拜访。

诘而愧之:诘而愧之是指责问并使其感到羞愧。

械系:械系是指用刑具束缚。

茅山:茅山是道教名山,位于今江苏省。

镇州:镇州,古地名,位于今河北省正定县,是唐朝时期的一个重要军事和政治中心。

三军:三军,指一个国家的全部军队,这里可能是指镇州的军队。

王廷凑:王廷凑,唐朝末年藩镇割据的军阀,曾任镇州节度使。

北梦琐言:《北梦琐言》是唐代文学家段成式所著的一部笔记小说集,记录了唐朝晚期的许多奇闻异事。

鬼谷子:鬼谷子,相传是战国时期的一位神秘人物,精通兵法、纵横家术,是《鬼谷子》一书的作者。

河阳:河阳,古地名,位于今河南省孟州市,是唐朝时期的一个军事要地。

中路:中路,指道路的中间部分。

鼻中之气:鼻中之气,古代相术中的术语,指通过观察人鼻子的气息来判断其命运和性格。

济源骆山:济源骆山,位于河南省济源市,是古代的一个地名。

满一百年:满一百年,指时间经过了一百年。

飞龙山神:飞龙山神,古代传说中的山神,这里指飞龙山上的神灵。

清俭公正:清俭公正,指为人清廉、节俭、公正。

朱梁:朱梁,即后梁,五代十国时期的一个朝代。

王镕:王镕,五代十国时期后梁的将领,被封为赵王。

张文礼:张文礼,五代十国时期后梁的将领,曾参与消灭王镕的事件。

奇术:奇术,指非凡的技艺或法术。

尚书钱徽:尚书钱徽,唐朝时期的官员,曾任尚书。

湖州学院:湖州学院,古代的一个地名,位于今浙江省湖州市。

卯年:卯年,指中国农历的兔年。

集异记:《集异记》是唐代文学家段成式所著的一部笔记小说集,记录了唐朝晚期的许多奇闻异事。

酉阳杂俎:《酉阳杂俎》是唐代文学家段成式所著的一部杂录,内容涉及天文、地理、人事、鬼神等各个方面。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广记-卷七十八-方士三-评注

唐田弘正之领镇州,三军杀之而立王廷凑。

此句描绘了唐朝时期镇州的一次政变,田弘正被三军所杀,王廷凑被立为新领导者。‘领’字点明了田弘正的职位,‘杀’字则表现了政变的残酷性,‘立’字则显示了王廷凑的权力确立。整个句子简洁有力,勾勒出一段历史的转折点。

即王武侯之(北梦琐言侯作俊,之下有支字)属也,廷凑生于别墅。

此句介绍了王廷凑的出身和背景。‘即’字表明王廷凑是王武侯的属下,‘属也’则强调了他的地位。‘生于别墅’则描绘了他的家庭环境,为后文的故事埋下伏笔。

尝有鸠数十。朝集庭树,暮集檐下,有里人骆德播异之。

此句通过描写鸠鸟的行为,展现了骆德播对王廷凑的异样关注。‘尝’字表明这是一个习惯性的行为,‘朝集’和‘暮集’则形象地描述了鸠鸟的习性。‘异之’则表达了骆德播对这一现象的惊讶。

及长骈胁,喜阴符鬼谷之书,历军职,得士心。

此句描述了王廷凑的成长和性格特点。‘及长’表明他的成长,‘骈胁’则描绘了他的体型特征。‘喜阴符鬼谷之书’表明他对兵法和道术的兴趣,‘历军职’则说明他在军中的经历和成就。

曾使河阳,回在中路,以酒困寝于路隅,忽有一人荷策而过,熟视之曰:“贵当列土,非常人也。”

此句讲述了王廷凑的一段奇遇。‘使河阳’表明他的任务,‘以酒困寝’则描绘了他疲惫的状态。‘忽有一人荷策而过’则引出了神秘人物的出现,‘贵当列土’则是对他未来的预言。

仆者寤。以告廷凑。驰数里及之,致敬而问,自云济源骆山人也,向见君鼻中之气,左如龙而右如虎,二气交王,应在今秋,子孙相继。满一百年。

此句继续描述神秘人物的预言。‘仆者寤’表明王廷凑的随从被惊醒,‘驰数里及之’则表现了王廷凑的紧迫感。神秘人物的身份、预言的内容以及预言的长期性,都为故事增添了神秘色彩。

又云,家之庭合有大树,树及于堂,是其兆也。

此句进一步补充了神秘人物的预言,通过描述王廷凑家的环境,暗示了某种预兆。

是年果为三军扶立。

此句说明了神秘人物的预言成真,王廷凑被三军扶立为领导者。

后归别墅,而庭树婆娑,暗庇舍矣。

此句描绘了王廷凑回到别墅后的景象,‘婆娑’和‘暗庇’表现了别墅的宁静与庇护。

墅有飞龙山神,廷凑往祭之,将及祠百步,有人具冠冕,恭要于中路,廷凑及入庙,神像已侧坐。因而面东。

此句描述了王廷凑祭祀飞龙山神的场景,神秘人物的出现以及神像的异常表现,都增添了故事的神秘性和宗教色彩。

庙宇至今尚存。

此句强调了飞龙山神庙的持久存在,暗示了其重要性。

廷凑清俭公正,勤于朝廷,惠于军民。子孙世嗣为镇帅。

此句总结了王廷凑的品质和成就,‘清俭公正’表明了他的为政之道,‘勤于朝廷’和‘惠于军民’则说明了他的政治立场和为民服务的精神。

至朱梁时,王镕封赵王,为部将张文礼灭之。

此句讲述了王廷凑后代的命运,以及赵国的灭亡,为故事画上了句号。

石旻有奇术,在扬州。

此句介绍了石旻的神秘身份和活动地点。

段成式数年,不隔旬必与之相见。

此句说明了段成式与石旻之间的频繁交往,‘不隔旬必与之相见’则表明了两人关系的亲密。

至开成初,在城亲故间,往往说石旻术不可测。

此句描述了石旻在开成初年的情况,‘术不可测’则表明了他的神秘能力。

盛传宝历中,石随尚书钱徽至湖州学院,子弟皆在,时暑月,猎者进一兔,钱命作汤。

此句讲述了石旻与钱徽在湖州学院的一次经历,‘盛传’和‘术不可测’进一步强调了石旻的神秘能力。

旻笑曰:“可留兔皮,聊志一事。”遂钉皮于地,垒墼涂之,上朱书一符,独言曰:“恨校迟,恨校迟。”

此句描绘了石旻的行为,他通过留下兔皮和写符咒,表达了对未来的期待和遗憾。

钱氏兄弟诘之,石曰:“欲共请君共记卯年也。”

此句说明了石旻与钱氏兄弟的对话,‘欲共请君共记卯年也’则表明了他对未来的预言。

至太和九年,钱可复凤翔遇害。岁在乙卯也。

此句说明了石旻预言的实现,‘岁在乙卯也’则是对预言时间的确认。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广记-卷七十八-方士三》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25867.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