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李昉(925年-996年),宋代著名的文学家和历史学家,他在《太平广记》的编纂过程中,结合了当时的历史、文化和传说,广泛收录了中国古代的神话和民间故事。
年代:成书于宋代(约10世纪)。
内容简要:《太平广记》是李昉主编的中华文化和历史中一部重要的文献,收录了从古至宋代的各种神话、民间故事、传说、历史事件等。书中内容广泛,既有历史人物的传记,也有民间流传的故事、奇闻异事以及道家、佛家思想的结合。它为后代提供了丰富的文化资源,成为研究中国古代民间故事和历史传闻的重要工具。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广记-卷一百四十-征应六(邦国咎征)-原文
大星火灾水灾僧一行汪凤僧普满秦城芭蕉睿陵僧兴圣观骆驼杖
大星
唐开元二年五月二十九日夜,大流星如瓮。或如盆大者,贯北斗,并西北落。小者随之无数。天星尽摇,至晓乃止。(“止”原作“上”。据明抄本、黄本改。)七月,襄王崩,谥殇帝。十月,吐蕃入陇右,掠羊马,杀伤无数。其年六月,大风拔树发屋,长安街中树,连根出者十七八。长安城初建,隋将作大匠高颖所植槐树,殆三百余年,至是拔出。终南山竹,开花结子,绵亘山谷,大小如麦。其岁大饥,其竹并枯死。岭南亦然。人取而食之,醴泉雨面,如米颗,人可食之。后汉襄楷云:国中竹柏枯者,不出三年,主当之。人家竹结实枯死者,家长当之。终南竹花枯死者,开元四年而太上皇崩。(出《朝野佥载》)
火灾
开元五年,洪潭二州,复有火灾。昼日,人见火精赤燼燼,所诣即火起。东晋时,王弘为吴郡太守,亦有此灾。弘挞部人,将为不慎。后坐厅事,见一物赤如信幡,飞向人家舍上,俄而火起。方知变不复由人,遭爇人家,遂免笞罚。(出《朝野佥载》)
水灾
唐开元八年,契丹叛。关中兵救营府,至渑池缺门,营于穀水侧。夜半水涨,漂二万余人。唯行纲夜樗蒲不睡,接高获免。村店并没尽,上阳宫中水溢,宫人死者十七八。其年,京兴道坊一夜陷为池,没五百家。初邓州三鸦口见二小儿以水相泼;须臾,有大蛇十围已上,张口向天。人或有斫射者,俄而云雨晦冥,雨水漂二百家。小儿及蛇,不知所在。(出《朝野佥载》)
僧一行
唐开元十五年,一行禅师临寂灭,遗表云:他时慎勿以宗子为相,蕃臣为将。后李林甫擅权于内,安禄山弄兵于外,东都为贼所陷。天宝中,乐人及闾巷好唱胡《渭州》,以回纥为破。后逆胡兵马,竟被回纥击破。国风兴废,潜见于乐音。时两京小儿,多将(“将”原作“小”。据明抄本改。)钱摊地,于穴中更争胜负,名曰投胡。后士庶果投身于胡庭。两京童谣曰:“不怕上兰单,唯愁答辩难。无钱求案典,生死任都官。”及克复,诸旧僚朝士,系于三司狱,鞠问罪状,家产罄尽,骨肉分散,申雪无路,即其兆也。(出《广德神异录》)
汪凤
唐苏州吴县甿汪凤,宅在通津,往往怪异起焉。不十数年,凤之妻子洎仆使辈,死丧略尽。凤居不安,因货之同邑盛忠。忠居未五六岁,其亲戚凋陨,又复无几。忠大忧惧,则损其价而摽货焉。吴人皆知其故,久不能售。邑胥张励者,家富于财,群从强大,为邑中之蠹横,居与忠同里。每旦诣曹,路经其门,则遥见二青气,粗如箭竿,而紧锐彻天焉。励谓实玉之藏在下,而精气上腾也。不以告人,日日视之。因诣忠,请以百缗而交关焉。寻徙入,复晨望,其气不衰。于是大具畚锸,发其气之所萌也。掘地不六七尺,遇盘石焉。去其石,则有石柜,雕镌制造,工巧极精,仍以铁索周匝束缚,皆用铁汁固缝,重以石灰密封之。每面各有朱记七窠,文若谬篆,而又屈曲勾连,不可知识,励即加钳锤,极力开拆。石柜既启,有铜釜,可容一斛,釜口铜盘覆焉,用铅锡锢护。仍以紫印九窠,回旋印之,而印文不类前体,而全如古篆。人无解者。励拆去铜盘,而釜口以绯缯三重幂之。励才揭起,忽有大猴跳而出。众各惊骇,无敢近者。久之,超逾而莫如所诣。励因视釜中,乃有石铭云:祯明元年,七月十五日,茅山道士鲍知远,囚猴神于此。其有发者,发后十二年,胡兵大扰,六合烟尘,而发者俄亦族灭。祯明即陈后主叔宝年号也。励以天宝二年十月发,至十四年冬,禄山起戎,自是周年,励家灭矣。(出《集异记》)
僧普满
唐大历中,泽潞有僧,号普满,随意所为,不拘僧相,或歌或笑,莫喻其旨。以言事往往有验,故时人待之为万回。建中初,于潞州佛舍中题诗数篇而亡。所记者云:“此水连泾水。”双珠血满川。青牛将赤虎,还号太平年。”题诗后,人莫能知。及贼泚称兵,众方解悟。此水者泚字,泾水者,自泾州兵乱也。双珠者,泚与滔也,青牛者,兴元二年乙丑岁,乙者木也,丑者牛也。明年改元贞元,岁在丙寅。丙者火也,寅者虎也。至是贼已平,故云青牛将赤虎,还号太平年。(出《广德神异录》)
秦城芭蕉
天水之地,迩于边陲,土寒,不产芭蕉。戎师使人于兴元求之,植二本于亭台间。每至入冬,即连土掘取之,埋藏于地窟。候春暖,即再植之。庚午辛未之间,有童谣曰:“花开来裹,花谢束裹。”而又节气变而不寒,冬即和煦。夏即暑毒,甚于南中,芭蕉于是花开。秦人不识,远近士女来看者,填咽衢路。寻则蜀人犯我封疆,自尔年年一来,不失芭蕉开谢之候。乙亥岁,歧陇援师不至,自陇之西,竟为蜀人所有。暑湿之候,一如巴邛者。盖剑外节气,先布于秦城。童谣之言,不可不察。(出《玉堂闲话》)
睿陵僧
睿陵之侧,有贫僧居之。
草衣芒履,不接人事。
尝燔木取灰贮之,亦有施其资镪者,得即藏于灰中,无所使用。
出入必挽一拖车,谓人曰:‘此是驷马车,汝知之乎?他日,必有龙舆凤辇,萃于此地。’
居人罔测其由。
及汉高祖皇帝,因山于此,陵寝陶器,所用须灰。
僧贮灰甚多,至于毕功,资用不阙。
又于灰积中颇获资镪。
辇辂之应,不差毫厘。
因山既毕,僧亦化灭。
睿陵行礼官寮,靡不知者。
(出《玉堂闲话》)
兴圣观
蜀城旧有兴圣观,废为军营,庭宇堙毁,已数十年。
军中生子者,奕世擐甲矣,殊不知此为观基。
甲申岁,为蜀少主生日,僚属将率俸金营斋。
忽下令,遣将营斋之费,及修兴圣观。
左徒藏事,急如星火,不日而观成。
丹雘未晞,兴圣统师而入蜀。
嗟乎,国之兴替,运数前定,其可以苟延哉。
(出《王氏见闻录》)
骆驼杖
蜀地无骆驼,人不识之。
蜀将亡,王公大人及近贵权幸出入宫省者,竟执骆驼杖以为礼,自是内外效之。
其杖长三尺许,屈一头。
傅以桦皮。
识者以为不祥。
明年,北军至,骆驼塞剑栈而来,般辇珍宝,填满城邑,至是方验。
(《出王氏见闻录》)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广记-卷一百四十-征应六(邦国咎征)-译文
大星火灾水灾僧一行汪凤僧普满秦城芭蕉睿陵僧兴圣观骆驼杖
唐开元二年五月二十九日夜,一颗大流星如瓮般大,有的像盆那么大,穿过北斗星,并落在西北方。小流星无数,天上的星星都摇动起来,直到天亮才停止。(‘止’原作‘上’。根据明抄本、黄本改为‘止’。)七月,襄王去世,谥号殇帝。十月,吐蕃入侵陇右,抢夺羊马,伤亡无数。那年的六月,大风拔起树木,长安街上的树,连根拔起的有十七八棵。长安城刚开始建设,隋朝的大匠高颖所种的槐树,大概有三百多年,到这时也被拔起了。终南山上的竹子,开花结果,绵延山谷,大小像麦子。那一年大饥荒,那些竹子都枯死了。岭南地区也是如此。人们摘取竹子吃,甜泉的雨水像米粒一样,人们也可以吃。后汉的襄楷说:国内竹柏枯萎的,不出三年,君主会有灾祸。人家竹子结果实后枯死的,家长会有灾祸。终南山的竹子开花后枯死的,开元四年太上皇去世。(出自《朝野佥载》)
开元五年,洪潭二州再次发生火灾。白天,人们看到红色的火精,所到之处火就起。东晋时,王弘担任吴郡太守,也有这样的灾祸。王弘鞭打部下,认为他们不小心。后来他在厅堂上看到一样东西,红色像信幡,飞向人家屋顶,不久就起火了。才知道灾祸不是由人引起的,烧毁人家,于是免于鞭打。(出自《朝野佥载》)
唐开元八年,契丹叛乱。关中军队救援营府,到达渑池缺门,在穀水边扎营。半夜水涨,冲走两万多人。只有行纲夜樗蒲不睡觉,接高获免。村庄店铺全部被淹没,上阳宫中的水溢出,宫人死了十七八人。那一年,京兴道坊一夜之间陷为池塘,淹没五百家。最初邓州三鸦口有两个小孩用水互相泼,不久,有一条十围以上的大蛇张开嘴巴向天。有人砍伐射击,不久云雨晦暗,雨水冲走二百家。小孩和大蛇,都不知所终。(出自《朝野佥载》)
僧一行
唐开元十五年,一行禅师去世,遗言说:以后千万不要让宗室子弟担任宰相,外族大臣担任将领。后来李林甫在内擅权,安禄山在外玩兵,东都城被贼人攻陷。天宝年间,乐人和街巷里的人喜欢唱胡人的《渭州》,认为回纥可以打败逆胡。后来逆胡的军队,最终被回纥打败。国家的兴衰,在音乐中有所体现。当时两京的小孩子,经常拿钱在地上摆摊,在洞中争胜负,叫作投胡。后来士人和百姓果然投身于胡人那里。两京的童谣说:‘不怕上兰单,只怕答辩难。无钱求案典,生死任都官。’等到收复,原来的官员和朝士,被关在三司监狱,审问罪行,家产被耗尽,亲人离散,申诉无门,这就是预兆。(出自《广德神异录》)
汪凤
唐苏州吴县的一个叫汪凤的平民,他的住宅在通津,常常发生怪异的事情。不到十几年,汪凤的妻子和仆人等,死的死,丧的丧。汪凤生活不安宁,于是把家产卖给同乡的盛忠。盛忠住进去不到五六岁,他的亲戚也相继去世,不久又有人去世。盛忠非常担忧害怕,就降低价格出售。吴地的人都知道原因,但很久都卖不出去。县里的胥吏张励,家财万贯,他的亲戚都很强大,是县里的害虫,住在盛忠隔壁。每天早上到官府,路过他家门口,就远远看到两股青气,粗如箭杆,直冲云霄。张励认为下面藏有宝玉,精气上升。他不告诉别人,天天观察。于是去见盛忠,用一百缗钱成交。不久搬进去,又早上观察,青气没有减弱。于是他准备了铁锹镐头,挖出青气所在的地方。挖了不到六七尺,遇到一块大石头。移开石头,有一个石柜,雕刻制作非常精致,用铁索缠绕束缚,都用铁汁加固缝隙,再用石灰密封。每个面都有七个朱红色的印记,文字像古篆,又弯曲勾连,无法识别。张励就用钳子锤子,用力打开。石柜打开后,有一个铜釜,能装一斛,釜口有一个铜盘覆盖,用铅锡焊接保护。还用九个紫印旋转印在上面,印文与前不同,完全像古篆。没有人能解开。张励拆去铜盘,釜口用三重红布覆盖。张励刚揭开,突然有一只大猴子跳出来。大家都惊慌失措,没有人敢靠近。过了一会儿,猴子跳过众人,不知去向。张励看釜中,发现有一块石碑刻着:祯明元年,七月十五日,茅山道士鲍知远,将猴神囚禁于此。如果有人打开,十二年之后,胡人军队大乱,天下烟尘四起,而打开的人也突然灭族。祯明是陈后主叔宝的年号。张励在天宝二年十月打开,到十四年冬天,安禄山起兵,从那以后每年,张励家都遭到灭门之祸。(出自《集异记》)
僧普满
唐大历年间,泽潞有一个僧人,号普满,随意行事,不拘泥于僧人的形象,有时唱歌,有时大笑,没有人能理解他的意思。他说话往往有应验,所以当时的人把他当作万回。建中初年,他在潞州的佛寺中题写了几首诗后就消失了。他题写的诗说:‘此水连泾水。’双珠血满川。青牛将赤虎,还号太平年。’题诗后,没有人能理解。等到朱泚起兵,大家才明白。‘此水’指的是‘泚’字,‘泾水’指的是从泾州起兵的地方。‘双珠’指的是‘泚’和‘滔’字,‘青牛’指的是兴元二年乙丑年,乙是木,丑是牛。明年改元贞元,岁在丙寅。丙是火,寅是虎。到那时叛贼已经被平定,所以说是‘青牛将赤虎,还号太平年’。(出自《广德神异录》)
秦城芭蕉
天水地区,靠近边疆,土地寒冷,不产芭蕉。戎师派人到兴元求取,在亭台间种了两株。每到冬天,就连土挖出来,埋藏在地洞里。等到春天温暖,再种下去。庚午辛未年间,有童谣说:‘花开来裹,花谢束裹。’而且节气变化不寒冷,冬天就温暖。夏天就酷热,比南方还厉害,芭蕉于是开花。秦地的人不认识,远近的士人和女子都来看,道路堵塞。不久蜀人侵犯我们的边疆,从那时起,每年都来,不失芭蕉开花谢花的时节。乙亥年,歧陇的援军没有来,从陇西到西边,全部被蜀人占领。湿热季节,就像巴邛一样。剑外的节气,先表现在秦城。童谣的话,不可不察。(出自《玉堂闲话》)
睿陵僧
(原文中‘睿陵僧’之后没有提供具体内容,因此无法翻译。如果需要翻译,请提供完整内容。)
在睿陵的旁边,住着一位贫穷的和尚。他穿着草编的衣服和草鞋,不与世人交往。曾经焚烧木头收集灰烬并储存起来,也有人给他一些钱财,他得到后就藏在灰里,不用于任何用途。他出入时总是推着一辆小车,对人说:‘这是四匹马拉的车,你知道吗?将来,一定会有龙车凤辇聚集在这里。’当地的人无法猜透他的用意。等到汉高祖皇帝在这里建陵,陵墓的陶器制作需要用到灰。和尚储存了大量的灰,直到工程完成,所需的物资都没有缺少。又在灰堆中找到了一些钱财。车辇的出现,与和尚的预言丝毫不差。山陵工程完成后,和尚也圆寂了。睿陵的行礼官员,没有人不知道这件事。(出自《玉堂闲话》)
蜀城原来有座兴圣观,后来被改为军营,庭院和殿堂都已经荒废,已经有几十年了。军中出生的孩子,世世代代都穿着铠甲。他们却不知道这里原本是观的基础。甲申年,为了庆祝蜀少主的生日,官员们用他们的俸禄举办宴会。突然下令,用举办宴会和修复兴圣观的费用。左徒的事务紧急得像流星一样,不久观就修复完成了。彩绘还未干透,兴圣观的统帅就进入了蜀地。唉,国家的兴衰,命运早已注定,怎么能随意拖延呢?(出自《王氏见闻录》)
蜀地没有骆驼,人们不认识它。当蜀国即将灭亡时,王公大人以及接近皇帝的权贵们出入宫省时,竟然都拿着骆驼杖作为礼节,从此内外的人都效仿。这根杖大约三尺长,一头弯曲。外面覆盖着桦树皮。有见识的人认为这不吉利。第二年,北方的军队到来,骆驼带着战车和珍宝,沿着剑栈而来,填满了城池,这时才验证了之前的预言。(出自《王氏见闻录》)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广记-卷一百四十-征应六(邦国咎征)-注解
大星:指天空中出现的巨大流星,常被古人视为不祥之兆,与天象变化有关。
火灾:指由于自然或人为原因引发的火灾,常被古人视为灾难和警示。
水灾:指由于洪水、暴雨等自然原因引发的水位上涨或泛滥,给人们生活带来破坏。
僧一行:指唐代著名的天文学家和佛学家僧一行,其名一行,是唐玄宗时期的天文官。
汪凤:指唐代苏州吴县的一个普通百姓,其故事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一些怪异现象。
僧普满:指唐代一位名为普满的僧人,以其预言能力而闻名。
秦城芭蕉:指在秦地(今陕西一带)种植的芭蕉,反映了当时地区气候和文化。
睿陵僧:睿陵是指唐代睿宗的陵墓,而“僧”字在此可能指的是一位与睿陵相关的僧人,但具体含义需要结合上下文进行解释。
睿陵:睿陵指的是古代帝王或贵族的陵墓,这里的睿陵可能指的是某位睿智的皇帝的陵墓。
贫僧:指贫穷的僧人,古代对出家人的一种称呼。
草衣芒履:草衣,指用草编织的衣物;芒履,指用茅草编织的鞋子,都是古代贫穷人士或僧侣所穿的简朴衣物。
人事:指世间的俗事,这里指世俗的社交活动。
燔木取灰:燔,指焚烧;取灰,指将焚烧后的灰烬收集起来。
资镪:资,资助;镪,古代货币单位,这里指金钱。
拖车:一种简单的交通工具,用人力推动。
驷马车:古代用四匹马拉的车,是贵族或官员的象征。
龙舆凤辇:龙舆,指皇帝的车驾;凤辇,指皇后或贵族的车驾,都是古代权贵的象征。
汉高祖皇帝:指汉高祖刘邦,汉朝的开国皇帝。
陵寝:指帝王的陵墓及其周围的建筑。
陶器:指用泥土烧制的器物。
兴圣观:古代道教或佛教的庙宇。
军营:古代军队驻扎的地方。
丹雘:指红色的涂料,这里指装饰。
左徒:古代官职,负责文书、机要等事务。
般辇:搬运车辆。
骆驼杖:用骆驼骨头制成的手杖,古代认为是一种吉祥的象征。
剑栈:指险峻的山路。
般辇珍宝:指用车辆搬运的珍贵宝物。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广记-卷一百四十-征应六(邦国咎征)-评注
睿陵之侧,有贫僧居之。草衣芒履,不接人事。
此句描绘了一位居住在睿陵之侧的贫僧形象。‘草衣芒履’形容僧人生活简朴,远离尘世纷扰,‘不接人事’则进一步强调了僧人超脱世俗的生活态度。这一形象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典型意义,体现了佛教修行者追求清静、无为的境界。
尝燔木取灰贮之,亦有施其资镪者,得即藏于灰中,无所使用。
此句通过僧人‘燔木取灰’的行为,展现了他对物质的淡泊。‘施其资镪’则表现了僧人的慷慨与无私。僧人将资财藏于灰中,‘无所使用’,体现了佛教‘戒贪’的教义,以及对物质生活的超越。
出入必挽一拖车,谓人曰:‘此是驷马车,汝知之乎?他日,必有龙舆凤辇,萃于此地。’居人罔测其由。
此句中,僧人自称为‘驷马车’,并预言未来将有‘龙舆凤辇’聚集于此。这种超乎常人的预言,体现了佛教的神秘色彩。‘居人罔测其由’则表达了人们对僧人预言的困惑与敬畏。
及汉高祖皇帝,因山于此,陵寝陶器,所用须灰。僧贮灰甚多,至于毕功,资用不阙。
此句通过汉高祖皇帝因山而建陵寝的典故,暗示了僧人预言的准确性。‘僧贮灰甚多’表明僧人预知未来,并为之做好准备。‘资用不阙’则表现了僧人生活的富足与自在。
又于灰积中颇获资镪。辇辂之应,不差毫厘。
此句进一步强调了僧人预言的准确性。‘灰积中颇获资镪’说明僧人通过预言获得了财富,而‘辇辂之应,不差毫厘’则再次证明了预言的真实性。
因山既毕,僧亦化灭。睿陵行礼官寮,靡不知者。
此句以僧人‘化灭’作为结尾,寓意着佛教的永恒与生命的无常。‘睿陵行礼官寮,靡不知者’则表明僧人的预言在后世得到了验证,进一步彰显了佛教的神秘力量。
兴圣观
‘蜀城旧有兴圣观,废为军营,庭宇堙毁,已数十年。’此句描述了兴圣观的兴衰变迁,反映了历史沧桑。‘废为军营’与‘庭宇堙毁’形成鲜明对比,揭示了战争对文化遗址的破坏。
军中生子者,奕世擐甲矣,殊不知此为观基。
此句通过军中子嗣世袭武职,却不知兴圣观的历史,讽刺了当时人们对历史文化的忽视。‘奕世擐甲’与‘观基’形成对比,强调了文化传承的重要性。
甲申岁,为蜀少主生日,僚属将率俸金营斋。忽下令,遣将营斋之费,及修兴圣观。
此句讲述了兴圣观得以重建的过程。‘甲申岁’与‘蜀少主生日’暗示了重建的契机。‘忽下令’则表明重建兴圣观的决定具有突然性。
左徒藏事,急如星火,不日而观成。
此句描述了兴圣观重建的迅速。‘左徒藏事,急如星火’形象地表达了重建工作的紧迫性。‘不日而观成’则体现了重建工作的效率。
丹雘未晞,兴圣统师而入蜀。
此句以‘丹雘未晞’形容兴圣观重建的匆忙,‘兴圣统师而入蜀’则暗示了兴圣观的重建与蜀地的政治局势有关。
嗟乎,国之兴替,运数前定,其可以苟延哉。
此句以‘嗟乎’开头,表达了对国家兴衰的感慨。‘国之兴替,运数前定’体现了历史宿命论的观点。‘其可以苟延哉’则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担忧。
骆驼杖
‘蜀地无骆驼,人不识之。’此句以‘蜀地无骆驼’开篇,引出‘骆驼杖’这一独特的文化现象。
蜀将亡,王公大人及近贵权幸出入宫省者,竟执骆驼杖以为礼,自是内外效之。
此句描述了骆驼杖在蜀地成为礼仪用品的现象。‘王公大人及近贵权幸’的推崇,使得骆驼杖成为一种象征权力与地位的象征。
其杖长三尺许,屈一头。傅以桦皮。识者以为不祥。
此句对骆驼杖的描述,展现了其独特的造型与材质。‘识者以为不祥’则暗示了骆驼杖可能蕴含着某种不吉利的寓意。
明年,北军至,骆驼塞剑栈而来,般辇珍宝,填满城邑,至是方验。
此句通过北军的到来,验证了骆驼杖的‘不祥’寓意。‘骆驼塞剑栈而来’与‘般辇珍宝,填满城邑’描绘了战争带来的破坏与掠夺,进一步强调了骆驼杖的象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