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广记-卷一百八十九-将帅一

作者: 李昉(925年-996年),宋代著名的文学家和历史学家,他在《太平广记》的编纂过程中,结合了当时的历史、文化和传说,广泛收录了中国古代的神话和民间故事。

年代:成书于宋代(约10世纪)。

内容简要:《太平广记》是李昉主编的中华文化和历史中一部重要的文献,收录了从古至宋代的各种神话、民间故事、传说、历史事件等。书中内容广泛,既有历史人物的传记,也有民间流传的故事、奇闻异事以及道家、佛家思想的结合。它为后代提供了丰富的文化资源,成为研究中国古代民间故事和历史传闻的重要工具。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广记-卷一百八十九-将帅一-原文

关羽简文李密刘文静李金才李靖郭齐宗唐休璟李尽忠封常清李光弼

关羽

蜀将关羽善抚士卒而轻士大夫;张飞敬礼士大夫而轻卒伍。二将俱不得其中,亦不得其死。(出《独异志》)

简文

晋简文道光武云:汉世祖雄豪之中,最有俊令之体,贤达之风。高祖则倜傥疏达,魏武则猜忌狭吝。(出《简文谈疏》)

李密

唐高祖报李密书曰:天生蒸人,必有司牧。当今为牧,非子而谁?老夫年余知命,愿不及此。欣戴大弟,攀鳞附翼。唯冀早膺图箓,以宁兆庶。宗盟之长,属籍见容。复封于唐,斯荣足矣。殪商辛於牧野,所不忍言;执子婴于咸阳,非敢闻命。密得书甚悦,示其部下曰:唐公见推,天下不足可定。后密兵败,王伯当保河阳,密以轻骑归之,谓伯当曰:兵败矣,久苦诸君。我今自刎,请以谢众。伯当抱密号叫。密复曰:诸公幸不相弃,当共归关中。密身虽愧无功,诸君必保富贵。伯当赞其计。从入关者尚二万人。高祖遣使迎劳,相望于道。密大喜,谓其徒曰:吾虽举事不成,而恩结百姓。山东连城数百,知吾至,尽当归唐。比于窦融,勋亦不细。岂不以一台司见处乎?及至京,礼数益薄,执政者又来求财,意甚不平。寻拜光禄卿,封邢国公。未几,闻其所部将帅,皆不附世充。高祖复使密领本兵往黎阳,招其将士敌时者。以经略王充,王伯当为左武卫,亦令副密。行至桃林,高祖复征之。密惧,谋叛。伯当止密,不从。密据桃林县城,驱掠畜产,直趋南山,乘险而东。遣人使告张善相,令应接,时史万宝留镇熊州,遣盛彦师率步骑数十追蹑。至陆浑县南七十里,彦师伏兵山谷。密军半度,横出击之,遂斩密。年三十七。时徐勣在黎阳,为密坚守。高祖遣使将密首以招之,勣发丧行服,备君臣之礼,表请收葬,大具威仪。三军皆缟素,葬于黎阳山南五里。故人哭之,多有呕血者。(出《谭宾录》)

刘文静

刘文静者为晋阳令,坐与李密连姻,隋炀帝系于郡狱。太宗以文静可与谋议,入禁所视之。文静大喜曰:天下大乱,非汤、武、高、光之才,不能定也。太宗曰:卿安知无人?禁所非儿女之情相忧而已。故来与君图举大计。文静曰:乘虚入关,号令天下,不盈半岁,帝业可成。太宗笑曰:尹言正合人意。后使于突厥,文静谓曰:愿与可汗兵马同入京师,人众土地入唐公,财帛金宝入突厥。即遣骑二千,随文静而至。高祖每引重臣同座共食。文静奏曰:宸极位尊,帝座严重,乃使太阳俯同万物,臣下震恐,无以措身。(出《谭宾录》)

李金才

太宗尝进白高祖曰:代传李氏姓膺图箓,李金才位望崇贵,一朝族灭,大人受命讨捕,其可得乎?诚能平贼,即又功当不赏。以此求免,其可得乎?高祖曰:我一夜思量,汝言大有理。今日破家灭身亦由汝,化家为国亦由汝。(出《谭宾录》)

李靖

贞观十四年,侯君集、薛万钧等破高昌,降其王曲智盛,执之,献捷于观德殿。以其地为西州,置交河、柳中等县。其界东西八百里,南北五百里。汉戊巳校尉之地。初突厥屯兵浮图城,与高昌为影响。至是惧而来降,其地为延(明抄本延作庭)州。突厥颉利可汗使执失思力入朝谢罪,请为蕃臣。太宗遣唐俭等持节出塞安抚之。李靖、张公谨于定襄谋曰:诏使到彼,虏必自宽。选精骑,赍二十日粮,乘间掩袭,遇其斥候,皆以俘随,奄到纵击。遂灭其国。获义城公主,虏男女十万,颉利乘千里马奔于西偏。灵州行军张宝相,擒之以献。(出《谭宾录》)

郭齐宗

高宗问:兵书所云,天阵、地阵、人阵,各何谓也?员半千越次对曰:臣睹载籍,此事多矣。或谓天阵、星宿孤虚也;地阵、山川向背也;人阵、编伍弥缝也。郭齐宗对曰:以臣愚见则不然。夫师出以义,有若时雨,得天阵也;兵在足食足兵,且耕且战,得地之利,此地阵也;卒乘轻利,将帅和睦,此人阵也。若用兵,使三者去一,其何以战?高宗嗟赏之,擢拜左卫胄曹也。(出《卢氏杂说》)

唐休璟

西突厥诸蕃不和,举兵相攻。安西道绝,表奏相继。天后命唐休璟与宰相商度事势。俄顷间草奏,使施行。后十余日,安西诸州表奏兵马应接程期,一如休璟所画。天后谓休璟曰:恨用卿晚。因任之为相。(出《谭宾录》)

李尽忠

唐天后中,契丹李尽忠,万荣之破营府也,以地牢囚汉俘数百人。闻麻仁节等诸军欲至,乃令守囚璟等绐之曰:家口饥寒,不能存活。求待国家兵到,吾等即降。其囚日别与一顿粥,引出安慰曰:吾此无饮食养汝,又不忍杀汝,总放归若何?众皆拜伏乞命。乃绐放去。至幽州,具说饥冻逗留。兵士闻之,争欲先入。至黄獐峪,贼又令老者投官军,送遗老牛瘦马于道侧。麻仁节等三军,弃步卒,将马先争入,被贼设伏横截。军将被索搨之,生擒节等。死者填山谷,罕有一遗。(出《朝野佥载》)

封常清

封常清细瘦目颣,脚短而跛。

高仙芝为夫蒙灵察都知兵马使,常清为仙芝傔。

会达览部落皆叛,自黑山北向,西趋碎叶。

使仙芝以骑二千邀截之。

常清于幕中潜作捷书,仙芝所欲言,无不周悉。

仙芝异之。

军回,仙芝见判官刘眺、独孤峻等,遂问曰:前者捷书,何人所作?副大使何得有此人?

仙芝曰:即傔人封常清也,见在门外马边。

眺等揖仙芝,命常清进坐与语,如旧相识。

后仙芝为安西节度使,奏常清为节度判官。

仙芝每出征讨,常令常清知留后事。

常清有才学,果决。

仙芝乳母子郑德铨已为郎将,威望动三军。

德铨见常清出其门,素易之,走马突常清而去。

常清至使院,命左右密引至厅,经数重门,皆随后闭之。

常清案后起谓之曰:常清起自细微,预中丞傔,中丞再不纳,郎将岂不知乎?今中丞过听,以常清为留后使,郎将何得无礼,对中使相凌。

因叱之,命勒回,即杖六十,面仆地曳出。

仙芝妻及乳母,于门外号哭救之,不得。

后仙芝见常清,遂无一言,常清亦不之谢。

后充安西节度使。

天宝十四载,朝于华清宫。

玄宗问以凶逆之事,计将安出?

常清乃大言以慰玄宗之意曰:臣请挑马棰渡河,计日取逆胡首,悬于阙下。

玄宗忧而壮其言。

至东都,旬朔,召募六万。

频战不利,遂与高仙芝退守潼关。

仙芝副荣王琬领五万人进击。

十二月十日至陕州,十一日常清败于东京,十三日禄山入东京。

常清奔至陕州。

以贼锋不可当,乃烧太原仓,引兵退趋潼关,缮修守具。

贼寻至关,不能入,仙芝之力。

乃削常清官爵,令白衣于仙芝军效力。

监军边令诚每事干之,仙芝多不从。

令诚入奏事,具言奔败之状。

玄宗怒,遣令诚斩之。

常清临刑上表。

既刑,陈其尸于蘧蒢之上。

令诚谓仙芝曰:大夫亦有恩命。

仙芝遽下至常请所刑处。

仙芝曰:我退罪他,死不敢辞。

然以我为减截兵粮及赐物,则诬我也。

谓令诚曰:上是天,下是地,兵士皆在,岂不知乎?

兵士齐呼曰:枉,其声殷地。

仙芝目常清尸曰:封二,子从微至著,我引拔子,代我为节度。

今日又与子同死于此,岂命也乎?

遂斩之。

(出《谭宾录》)

李光弼

李光弼讨史思明,师于野水渡,既夕还军,留其卒一千人。

谓雍颢曰:贼将高晖、李日越、喻文景,皆万人敌也。

思明必使一人劫我。

我且去之,子领卒待贼于此。

至勿与战,降则俱来。

其日,思明召日越曰:李君引兵至野水,此成擒也。

汝以铁骑宵济,为我取之。

命曰:必获李君,不然无归!

日越引骑五百,晨压颢军。

颢阻濠休卒,吟啸相视。

日越怪之,问曰:太尉在乎?

曰:夜去矣。

兵几何?

曰:千人,将谓谁?

曰雍颢也。

日越沉吟久,谓其下曰:我受命必得李君,今获颢,不塞此望,必见害,不如降之。

遂请降。

颢与之俱至。

光弼悉又尝伏军守河阳,与史思明相持经年。

思明有战马千匹,每日洗马于河南,以示其多。

光弼乃于诸营检获牝马五百匹,待思明马至水际,尽驱出之。

有驹絷于城中,群牝嘶鸣,无复间断,思明战马,悉浮渡河,光弼尽驱入营。

光弼又尝在河阳,闻史思明已过河,远回趋东京。

至,谓留守韦陟曰:贼乘我军之败,难与争锋。

洛城无粮,又不可守。

公计若何?

陟曰:加兵陕州,退守潼关。

光弼曰:此盖兵家常势,非用奇之策也。

不若移军河阳,北阻泽潞,据三城以抗之。

胜即擒之,败即自守。

表里相应,使贼不敢西侵,此则猿臂之势也。

思明至偃师,光弼令将士赴河阳,独以麾下五百余骑为殿军,当石桥路,秉烛徐行,贼不敢逼。

乙夜达城。

迟明,思明悉众来攻,诸将决死而战,杀贼万余众,生擒八十人,器械粮储万计。

擒其大将徐璜、王李秦(按《新唐书》一三六李光弼传作徐璜玉、李秦授)

思明大惧,退筑城以相拒。

光弼将战,谓左右曰:凡战危事,胜负击之。

光弼位为三公,不可死于贼手。

事之不捷,誓投于河。

适城上见河稍远,恐或急事难至,遂置剑于靴中,有必死之志。

及是战胜,于城西西望拜舞,三军感动。

移镇临淮,舁疾而行,径赴泗州。

光弼之未至河南也,田神功平刘展后,逗留于杨府,尚衡、殷仲卿相攻于兖郓,来瑱旅拒而还襄阳。

朝廷患之。

及光弼至徐州,史朝义退走,田神功遽归河南。

尚衡、殷仲卿、来瑱皆惧其威名,相继赴关。

吐蕃将犯上都,手诏追光弼率众赴长安。

光弼与程元振不协,观天下之变,迁延不至。

初光弼用师严整,天下服其威名。

凡所号令,诸将不敢仰视。

及其有田神功等诸军,皆不受其制。

因此不得志,愧耻成疾,薨于徐州,年五十七。

其母衰老,庄宅使鱼朝恩吊问。

(出《谭宾录》)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广记-卷一百八十九-将帅一-译文

关羽:蜀国的大将关羽擅长安抚士兵却轻视士大夫;张飞则敬重士大夫却轻视士兵。两位将领都没有掌握好平衡,也没有得到善终。(出自《独异志》)

简文:晋朝的简文帝说:汉光武帝在雄豪之中,最有俊美和令人的气质,有贤达的风度。汉高祖则洒脱不拘,魏武帝则猜疑狭隘。(出自《简文谈疏》)

李密:唐高祖给李密写信说:天生的人民,必然有管理者。现在担任管理者的,不是你还能是谁呢?我年纪已经过了五十,愿望无法实现。我很高兴地推戴你为兄长,攀附你的翅膀。只希望你能早日接受图箓,以安定天下。作为宗族的长者,你的属籍应当得到宽容。再次被封于唐朝,这样的荣耀就足够了。杀商汤于牧野,我不忍心说;捉子婴于咸阳,我不敢接受命令。李密接到信后非常高兴,向他的部下展示说:唐公被推举,天下不足为患。后来李密兵败,王伯当守卫河阳,李密骑着轻便的马回去,对伯当说:兵败了,长久以来辛苦大家了。我现在要自杀,请求向大家谢罪。伯当抱着李密痛哭。李密又说:各位幸未抛弃我,我们应当一起回到关中。我虽然愧无功劳,但各位一定能保富贵。伯当赞同他的计划。跟随他进入关中的还有两万人。高祖派遣使者迎接慰劳,道路上相望。李密非常高兴,对他的部下说:我虽然起事不成,但已经赢得了百姓的恩情。山东连城数百,知道我来了,都会归附唐朝。比起窦融,我的功勋也不小。难道不应该被安排一个台司的职位吗?到了京城,礼遇更加冷淡,执政者又来索要财物,心中非常不平。不久被任命为光禄卿,封为邢国公。不久,听说他手下的将帅都不依附世充。高祖又让李密领兵前往黎阳,招募那些敌对时的将士。因为经略王充,王伯当被任命为左武卫,也让他辅佐李密。走到桃林,高祖又征召他。李密害怕,图谋叛变。伯当阻止李密,他不听。李密占据桃林县城,抢夺牲畜,直奔南山,利用险地东进。派人通知张善相,让他接应。当时史万宝留镇熊州,派遣盛彦师率领步兵骑兵数十人追赶。到了陆浑县南七十里,彦师在山谷中设伏。李密军队过半时,彦师横击他们,最终斩杀了李密。享年三十七岁。当时徐勣在黎阳,坚守阵地。高祖派遣使者带着李密的首级去招降他,徐勣穿上丧服,准备了君臣之礼,上表请求收葬,仪式非常庄重。全军都穿上了丧服,葬于黎阳山南五里。旧友哭悼他,很多人哭出血来。(出自《谭宾录》)

刘文静:刘文静担任晋阳令,因为与李密有姻亲关系,被隋炀帝关押在郡狱中。唐太宗认为刘文静可以共谋大计,进入监狱看望他。刘文静非常高兴地说:天下大乱,没有汤、武、高、光的才能,是不能平定的。唐太宗说:你怎么知道没有人有这个才能?监狱里不是儿女情长所能忧虑的。所以我来和你商议大计。刘文静说:趁虚而入关中,号令天下,不到半年,帝业就可以成就。唐太宗笑着说:你的话正合我意。后来刘文静出使突厥,他对突厥可汗说:我愿意和你的兵马一同进入京城,人众和土地归唐公,财帛金宝归突厥。随即派遣了两千骑兵,随刘文静到达。高祖常常邀请重臣一起吃饭。刘文静上奏说:皇帝地位尊贵,帝座严肃,使得太阳都要俯身与万物同在,臣下感到震恐,无法安身立命。(出自《谭宾录》)

李金才:唐太宗曾经向高祖进言说:传说中李氏姓膺图箓,李金才地位崇高,一旦家族被灭,大人接受命令去讨伐,这能行吗?如果能够平定贼寇,那么功绩就不应该得到奖赏。用这个来求免,可以吗?高祖说:我一夜思考,你的话很有道理。今天破家灭身也是因为你的话,化家为国也是因为你的话。(出自《谭宾录》)

李靖:贞观十四年,侯君集、薛万钧等攻破高昌,降服了国王曲智盛,抓住了他,在观德殿献捷。将这个地方设为西州,设立交河、柳中等县。这个地方东西宽八百里,南北长五百里,是汉朝戊巳校尉的地方。最初突厥驻兵浮图城,与高昌相互影响。到这时,突厥颉利可汗派执失思力入朝谢罪,请求成为藩臣。唐太宗派遣唐俭等人持节出塞安抚他们。李靖、张公谨在定襄商议说:皇帝的使者到了那里,敌人一定会放松警惕。挑选精锐骑兵,携带二十天的粮食,乘机袭击,遇到敌人的侦察兵,都将其俘虏,然后突然攻击。最终灭亡了突厥国家。俘虏了义城公主,抓捕了男女十万,颉利可汗骑着千里马逃往西边。灵州行军张宝相,擒获颉利可汗献上。(出自《谭宾录》)

郭齐宗:高宗问:兵书所说的天阵、地阵、人阵,各指什么?员半千越级回答:我查阅了典籍,关于这个事情有很多说法。有人说天阵是指星宿孤虚,地阵是指山川的向背,人阵是指编制的缝隙。郭齐宗回答说:以我的愚见则不然。出兵作战要以正义为准则,就像及时雨一样,这就是得天阵;兵力充足,且能耕战,这就是得地之利,这就是地阵;士兵轻便,将帅和睦,这就是人阵。如果用兵时失去这三者之一,那还怎么作战?高宗赞叹他的回答,提拔他为左卫胄曹。(出自《卢氏杂说》)

唐休璟:西突厥的各个部落不和,发动战争相互攻击。安西道被切断,连续上奏。天后让唐休璟与宰相商讨形势。不久就草拟了奏章,让实施。十几天后,安西各州上奏兵马应接的期限,都和唐休璟所策划的一样。天后对唐休璟说:遗憾的是用你太晚了。因此任命他为宰相。(出自《谭宾录》)

李尽忠:唐天后时期,契丹的李尽忠、万荣攻破营府,用地牢囚禁了数百名汉俘。听说麻仁节等军队即将到来,就命令看守囚禁的官员对汉俘说:家人口粮不足,无法生存。等国家军队到了,我们就投降。每天给囚犯们一顿粥,带他们出来安慰说:我没有食物养活你们,又不愿意杀害你们,全部放你们回去怎么样?大家都跪拜请求饶命。于是骗他们放走了。到了幽州,他们详细地说了饥饿和逗留的情况。士兵们听到后,都争着先进入。到了黄獐峪,敌人又让老者投奔官军,把老牛瘦马留在道路旁边。麻仁节等三军,抛弃了步兵,骑马争先恐后地进入,被敌人设伏拦截。军队被敌人追击,生擒了麻仁节等人。死者填满了山谷,几乎没有一个幸存。(出自《朝野佥载》)

封常清:由于原文中未提供封常清的相关内容,因此无法进行翻译。

封常清身材细瘦,眼睛有瑕疵,脚短而且跛。高仙芝是夫蒙灵察的都知兵马使,封常清是他的随从。当时达览部落全部叛变,从黑山向北,向西直奔碎叶城。高仙芝派两千骑兵去拦截他们。封常清在幕帐中偷偷写好了捷报,高仙芝想要说的话,封常清都了解得非常清楚。高仙芝对此感到很惊讶。军队回来后,高仙芝见到判官刘眺、独孤峻等人,就问:之前的捷报是谁写的?副大使怎么会有这样的人?高仙芝说:就是我的随从封常清,现在就在门外马边。刘眺等人向高仙芝行礼,让他叫封常清进来坐下交谈,就像老朋友一样。后来高仙芝担任了安西节度使,就上奏请求封常清担任节度判官。高仙芝每次出征,都让封常清负责留守事务。封常清有才学,果断有决断。高仙芝的乳母的儿子郑德铨已经担任了郎将,威望震动三军。郑德铨看到封常清出自他的门下,一直看不起他,骑马冲着封常清就走了。封常清到了使院,命令左右悄悄地引他到厅堂,经过几重门,都跟在后面关上。封常清坐在案后对他说:常清从底层起家,曾经是中丞的随从,中丞都不曾收留我,郎将难道不知道吗?现在中丞听信了别人的话,任命我为留守使者,郎将怎么可以无礼,对中使不敬。于是斥责了他,命令将他绑回来,打了六十杖,让他面朝下拖出去。高仙芝的妻子和乳母,在门外号哭求情,但都没能救下他。后来高仙芝见到封常清,就再也没有说过一句话,封常清也没有向他道谢。后来封常清担任了安西节度使。天宝十四年,在华清宫朝见皇帝。玄宗问他关于凶逆的事情,计划怎么办?封常清就大声说,来安慰玄宗的心情说:请允许我挑选马棰渡河,计算日期取逆胡的首级,悬挂在宫门前。玄宗忧心忡忡,但也被他的话所鼓舞。到了东都,一个月内招募了六万人。频繁作战不利,于是和高仙芝退守潼关。高仙芝的副手荣王琬率领五万人进攻。十二月十日到陕州,十一日封常清在东京战败,十三日安禄山进入东京。封常清逃到陕州。因为贼人的攻势无法抵挡,就烧毁了太原的仓库,带领军队退回潼关,修缮防御设施。贼人随后赶到,但无法攻入,多亏了高仙芝的力量。于是削去了封常清的官职,让他以白衣身份在高仙芝的军队中效力。监军边令诚经常干涉他的事务,高仙芝大多不听从。边令诚入宫上奏,详细说明了逃败的情况。玄宗大怒,命令边令诚将他处决。封常清临刑上表。被处决后,他的尸体被放在蘧蒢之上。边令诚对高仙芝说:大夫也有恩命。高仙芝急忙下去到行刑的地方。高仙芝说:我退让罪责给他人,死不敢推辞。但是说我削减了军粮和赏赐,那是诬陷我。他对边令诚说:上面是天,下面是地,士兵都在,难道他们不知道吗?士兵们齐声呼喊:冤枉,声音震动大地。高仙芝看着封常清的尸体说:封二,你从底层到显赫,是我提拔你,代替我担任节度使。今天又和你一起死在这里,难道这是命运的安排吗?于是将他斩首。(出自《谭宾录》)

李光弼讨伐史思明,军队驻扎在野水渡,晚上军队返回,留下了一千人。他对雍颢说:贼将高晖、李日越、喻文景,都是能以一敌万的人。史思明一定会派一个人来劫持我。我暂时离开,你带领士兵在这里等待贼人。到了这里不要和他们交战,如果他们投降就一起回来。那天,史思明召唤李日越说:李君的军队已经到了野水,这是可以一举擒获的。你带领铁骑趁夜渡河,为我拿下他。命令说:一定要抓住李君,否则你就没有归途!李日越带领五百骑兵,清晨压着雍颢的军队。雍颢在壕沟里休息士兵,吟唱相互对视。李日越感到奇怪,问:太尉在哪里?回答:昨晚就离开了。有多少士兵?回答:一千人,你说的是雍颢吗?李日越犹豫了很久,对他的手下说:我接受命令必须抓住李君,现在抓住了雍颢,如果不满足这个愿望,一定会被杀害,不如投降。于是请求投降。雍颢就和他一起回来了。李光弼曾在河阳布置伏兵守卫,与史思明对峙了一年。史思明有一千匹战马,每天在河南洗马,以显示他的多。李光弼就在各个营地里检查,找到了五百匹雌马,等史思明的马来到河边,就全部驱赶出来。有一匹小马被拴在城中,群雌马嘶鸣不停,没有间断,史思明的战马全部浮渡过河,李光弼把它们全部驱赶回营地。李光弼曾在河阳,听说史思明已经过河,远道返回东京。到达后,他对留守的韦陟说:贼人趁我军战败,难以与之争锋。洛城没有粮食,又不能坚守。您有什么打算?韦陟说:增兵陕州,退守潼关。李光弼说:这是兵家常势,不是用奇计的策略。不如把军队移到河阳,北边阻拦泽潞,占据三城来抵抗。胜了就擒获他,败了就自己坚守。内外呼应,让贼人不敢西侵,这就是猿臂之势。史思明到达偃师,李光弼命令将士们前往河阳,只带领手下的五百多骑兵作为殿军,在石桥路上手持蜡烛慢慢前行,贼人不敢逼近。到半夜到达城下。天亮后,史思明带领全军来攻城,各位将领拼死抵抗,杀敌万余人,生擒八十人,器械粮食储备无数。擒获了他们的大将徐璜、王李秦(按照《新唐书》卷一三六李光弼传作徐璜玉、李秦授)。史思明非常害怕,退回去筑城来抵抗。李光弼准备战斗,对左右说:战斗是危险的事情,胜负由天意决定。我是三公,不能死在贼人手中。事情没有成功,我发誓投河自尽。恰好城上看到河比较远,担心可能会发生紧急情况,就放在靴子里的剑,有必死的决心。等到战斗胜利,在西城向西望拜舞,全军感动。后来移镇临淮,抱病而行,直接前往泗州。李光弼还没有到达河南,田神功平定了刘展之后,停留在杨府,尚衡、殷仲卿在兖郓相互攻击,来瑱旅抵抗后返回襄阳。朝廷对此感到担忧。等到李光弼到达徐州,史朝义退走,田神功急忙返回河南。尚衡、殷仲卿、来瑱都害怕他的威名,相继前往关中。吐蕃将领侵犯上都,皇帝亲自下诏让李光弼率领军队前往长安。李光弼和程元振不和,观察天下形势,拖延不前往。最初李光弼用兵严谨,天下都佩服他的威名。他发布的命令,各位将领都不敢抬头看。等到他有田神功等各路军队,都不受他的节制。因此不能施展抱负,感到羞愧和耻辱,疾病缠身,在徐州去世,享年五十七岁。他的母亲年老体衰,庄宅使鱼朝恩前来吊唁。(出自《谭宾录》)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广记-卷一百八十九-将帅一-注解

关羽:关羽,字云长,东汉末年蜀汉名将,以忠义著称,被尊为武圣。在《独异志》中,关羽被描述为善于安抚士兵而不太重视士大夫,与张飞的个性形成对比。

简文:晋简文,即晋孝武帝司马曜,晋朝的皇帝,他在《简文谈疏》中谈论了汉世祖(光武帝刘秀)的雄豪与俊令之体,以及高祖(汉高祖刘邦)、魏武帝(曹操)的性格特点。

李密:李密,字玄邃,隋末唐初的军事将领和政治家,曾为唐高祖李渊效力,后因兵败被杀。在《谭宾录》中,描述了李密与唐高祖的书信往来和最终的命运。

刘文静:刘文静,隋末唐初的政治家,曾参与策划唐朝的建立,因与李密联姻而被隋炀帝关押。在《谭宾录》中,描述了刘文静与李世民的交往和他在唐朝建立过程中的作用。

李金才:李金才,唐朝初年的官员,其家族因政治原因被灭。在《谭宾录》中,描述了太宗李世民对李金才家族灭族的看法。

李靖:李靖,字药师,唐朝初年的著名军事家和政治家,对唐朝的军事扩张有重要贡献。在《谭宾录》中,描述了李靖在贞观十四年对突厥的军事行动。

郭齐宗:郭齐宗,唐朝初年的军事理论家,他在《卢氏杂说》中对兵书中的天阵、地阵、人阵进行了自己的解释。

唐休璟:唐休璟,唐朝初年的将领和政治家,以处理边疆事务有功著称。在《谭宾录》中,描述了唐休璟在处理西突厥问题上的表现。

李尽忠:李尽忠,唐朝时期的契丹首领,曾反叛唐朝。在《朝野佥载》中,描述了李尽忠在契丹反叛中的行为。

封常清:唐朝将领,曾任安西节度使判官,以勇猛果敢著称。

高仙芝:唐朝将领,曾任安西节度使,以善于用兵著称。

夫蒙灵察:唐朝将领,曾任兵马使。

傔:古代对随从、仆人的称呼。

达览部落:古代游牧民族部落。

黑山:指今天的阿尔泰山,古代边疆地区。

碎叶:古代地名,位于今中亚费尔干纳盆地。

幕中:指军帐内。

捷书:指胜利的消息。

判官:古代官职,掌管文书等事务。

刘眺:唐朝官员。

独孤峻:唐朝官员。

副大使:古代官职,副节度使。

安西节度使:唐朝边疆地区节度使,负责管理西域地区。

留后事:指留守后方处理事务。

郎将:古代军职,相当于今之团长。

中丞:古代官职,中央监察官员。

中使:指中央派来的使者。

杖六十:古代刑罚,用杖责打六十下。

蘧蒢:古代刑具,类似于枷锁。

天宝十四载:唐朝年号,即公元755年。

华清宫:唐朝行宫,位于今陕西省临潼区。

逆胡:对敌方的贬称。

挑马棰:古代一种武器,用于击打马匹。

东京:古代对今河南开封的称呼。

禄山:指安禄山,唐朝叛将。

陕州:古代地名,位于今河南省三门峡市。

潼关:古代关隘,位于今陕西省潼关县。

白衣:古代指没有官职的人。

监军:古代官职,负责监督军队。

边令诚:唐朝官员,曾任监军。

玄宗:唐朝皇帝李隆基的庙号。

新唐书:唐代史书,由欧阳修等编纂。

野水渡:古代地名,位于今河南省。

雍颢:唐朝将领。

高晖:唐朝叛将。

李日越:唐朝叛将。

喻文景:唐朝叛将。

史思明:唐朝叛将。

河阳:古代地名,位于今河南省孟州市。

韦陟:唐朝官员。

石桥路:古代地名,位于今河南省。

田神功:唐朝将领。

刘展:唐朝叛将。

杨府:古代地名,位于今河南省。

尚衡:唐朝将领。

殷仲卿:唐朝将领。

来瑱:唐朝将领。

上都:古代对今北京地区的称呼。

程元振:唐朝官员。

鱼朝恩:唐朝官员。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广记-卷一百八十九-将帅一-评注

封常清的形象描绘,通过‘细瘦目颣,脚短而跛’等字眼,生动地展现了一位身形瘦弱、步履蹒跚的将领形象。这种描写不仅体现了作者对人物外貌的细致观察,更通过这种反差,突显了封常清内在的坚韧与智慧。

‘会达览部落皆叛’一句,点明了故事背景,即边疆不安定的局势。这种动荡不安的环境,为后续的军事行动埋下了伏笔。

‘常清于幕中潜作捷书’一句,展现了封常清的才华和机智。他在幕中秘密地撰写捷报,不仅让高仙芝对其刮目相看,也为后文封常清在军事上的成功奠定了基础。

‘仙芝异之’一句,体现了高仙芝对封常清的赏识和信任。这种信任在后来的军事行动中得到了充分体现。

‘常清有才学,果决’一句,概括了封常清的才能和性格特点。他在军事上的果敢和决断,使得他在高仙芝麾下屡立战功。

‘常清至使院,命左右密引至厅’一句,通过‘密引’二字,展现了封常清在处理事务时的谨慎和机密。

‘常清起自细微,预中丞傔’一句,揭示了封常清的出身和经历。他从一名微不足道的小人物,成长为一位杰出的将领,展现了其奋斗和拼搏的精神。

‘仙芝妻及乳母,于门外号哭救之,不得’一句,表现了封常清在军中的威望和影响力,同时也反映了其性格中的刚毅。

‘玄宗问以凶逆之事,计将安出?’一句,揭示了唐朝当时面临的危机。常清的回答‘臣请挑马棰渡河,计日取逆胡首’,展现了其坚定的信念和必胜的决心。

‘至东都,旬朔,召募六万’一句,说明了唐朝在军事上的努力和准备。然而,‘频战不利’的结果,却让人深感惋惜。

‘仙芝副荣王琬领五万人进击’一句,体现了唐朝在军事上的布局和策略。然而,‘常清败于东京’的结果,却让人对唐朝的军事力量产生了质疑。

‘以贼锋不可当,乃烧太原仓,引兵退趋潼关’一句,展现了封常清在危急关头,果断采取措施,保护军队撤退。

‘仙芝之力’一句,突显了高仙芝在军事上的作用和贡献。

‘削常清官爵,令白衣于仙芝军效力’一句,反映了唐朝在军事上的失败和无奈。

‘令诚入奏事,具言奔败之状’一句,揭示了唐朝在军事上的混乱和失控。

‘玄宗怒,遣令诚斩之’一句,表现了唐朝皇帝对军事失败的愤怒和无奈。

‘常清临刑上表’一句,展现了封常清在临死前的坚定和勇敢。

‘仙芝目常清尸’一句,体现了高仙芝对封常清的深厚感情和敬意。

‘遂斩之’一句,结束了这段悲壮的故事,同时也让人对唐朝的军事和政治产生了深思。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广记-卷一百八十九-将帅一》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25843.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