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广记-卷一百五十四-定数九

作者: 李昉(925年-996年),宋代著名的文学家和历史学家,他在《太平广记》的编纂过程中,结合了当时的历史、文化和传说,广泛收录了中国古代的神话和民间故事。

年代:成书于宋代(约10世纪)。

内容简要:《太平广记》是李昉主编的中华文化和历史中一部重要的文献,收录了从古至宋代的各种神话、民间故事、传说、历史事件等。书中内容广泛,既有历史人物的传记,也有民间流传的故事、奇闻异事以及道家、佛家思想的结合。它为后代提供了丰富的文化资源,成为研究中国古代民间故事和历史传闻的重要工具。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广记-卷一百五十四-定数九-原文

李顾言言元和二相李源郑权樊阳源吴少诚陈彦博陆宾虞王璠崔玄亮韦贯之

李顾言

唐监察御史李顾言,贞元末,应进士举,甚有名称。

岁暮,自京西客游回,诣南省,访知己郎官。

适至,日已晚,省吏告郎官尽出。

顾言竦辔而东,见省东南北街中,有一人挈小囊,以乌纱蒙首北去,徐吟诗曰:‘放榜只应三月暮,登科又校一年迟。’

又稍朗吟,若令顾言闻。

顾言策马逼之,于省北有惊尘起,遂失其人所在。

明年,京师自冬雨雪甚,畿内不稔,停举。

贞元二十一年春,德宗皇帝晏驾,果三月下旬放进士榜。

顾言元和元年及第。(出《续定命录》)

元和二相

元和中,宰相武元衡与李吉甫齐年,又同日为相。

及出镇,又分领扬益。

至吉甫再入,元衡亦还。

吉甫前一年,以元衡生月卒。

元衡以吉甫生月遇害,年五十八。

先长安忽有童谣云:‘打麦,麦打,三三三。既而旋其袖曰:“舞了也。”解者曰:“以为打麦刈麦时也,麦打谓暗中突击也,三三三谓六月三日也,舞了谓元衡卒也。’

至元和六月,盗杀元衡,批其颅骨而去。

元衡初从蜀归,荧惑犯上相星,云:‘三相皆不利,始轻末重。’

月余,李绛以足疾免,明年十月,李吉甫暴卒,又一年,元衡遇害。(出《感定录》)

李源

李源,洛城北惠林寺住。

以其父憕为禄山所害,誓不履人事,不婚,不役僮仆。

暮春之际,荫树独处。

有一少年,挟弹而至。

源爱其风秀,与之驯狎。

问其氏行,但曰武十三。

甚依阿,不甚显扬。

讯其所居,或东、或西、或南、或北不定。

源叔父为福建观察使,源修觐礼,武生亦云,有事东去,同舟共载。

行及宋之谷熟桥,携手登岸。

武曰:‘与子诀矣。’

源惊讯之,即曰:‘某非世人也。为国掌阴兵百有余年,凝结此形。今夕,托质于张氏为男子。十五得明经,后终邑令。’

又云:‘子之禄亦薄。年登八十,朝廷当以谏议大夫征。后二年当卒矣。我后七年,复与君相见。’

言讫,抵村户,执手分袂。

既而张氏举家惊喜,新妇诞一男。

源累载放迹闽南。

及还,省前事,复诣村户,见一童儿形貌类武者,乃呼曰:‘武十三相识耶?’

答曰:‘李七健乎?’

其后宪宗读国史,感叹李憕、卢奕之事,有荐源名,遂以谏议大夫征,不起。

明年,源卒于惠林寺。

张终于宣州广德县令。(出《独异志》)

郑权

初有日者,梦沧州衙门署榜,皆作权字。

以告程执恭,遂奏请改名。

未几,朝命郑权代之。

时人深异其事。(出《广德神异录》)

樊阳源

唐山南节判殿中侍御史樊阳源,元和中,入奏。

岐下诸公携乐,于岐郊漆方亭饯饮。

从事中有监察陈庶、独孤乾礼皆在幕中六七年,各叹淹滞。

阳源乃曰:‘人之出处,无非命也。’

某初名源阳,及第年,有人言至西府与取事。

某时闲居洛下。

约八月间,至其年七月,有表兄任密县令,使人招某骤到密县。

某不得已遂出去。

永通门宿。

夜梦见一高冢,上一著麻衣人,似欲乡饮之礼。

顾视左右,又有四人。

冢上其人,乃以手招阳源,阳源不乐去。

次一人从阳源前而上,又一人蹑后而上,左右四人皆上,阳源意忽亦愿去,遂继陟之。

比及五人,见冢上袖一文书,是河南府送举解,第六人有樊阳源。

时无樊源阳矣。

及觉,甚异之。

不日到密县,便患痢疾。

联绵一月,困惫甚。

稍间,径归洛中,谓表兄曰:‘两府取解,旧例先须申。某或恐西府不得,兄当与首送密宰矣。’

曰:‘不可处。’

但令密县海送,固不在托。

及到洛中,已九月半。

洛中还往,乃劝不如东府取解。

已与西府所期违(‘违’明抄本作‘连’)矣。

阳源心初未决。

忽见密县解申府,阳源作第六人,不得源阳。

处士石洪曰:‘阳源实胜源阳。’

遂话梦于洪,洪曰:‘此梦固往冢者丘也,岂非登冢为丘徒哉。于此大振,亦未可知。’

况县申名第,一如梦中,未必比府榜出,阳源依县申第六人。

孟容怒,责试官,阳源以梦告。

明年,权侍郎不及第。(出《续定命录》)

吴少诚

吴少诚,贫贱时为官健,逃去,至上蔡,冻馁,求丐于侪辈。

上蔡县猎师数人,于中山得鹿。

本法获巨兽者,先取其腑脏祭山神,祭毕,猎人方欲聚食。

忽闻空中有言曰:‘待吴尚书。’

众人惊骇,遂止。

良久欲食,又闻曰:‘尚书即到,何不且住。’

逡巡,又一人是脚力,携小袱过,见猎者,揖而坐。

问之姓吴,众皆惊。

食毕,猎人起贺曰:‘公即当贵,幸记某等姓名。’

具述本末,少诚曰:‘某辈军健儿,苟免擒获,效一卒之用则足矣,安有富贵之事?’

大笑执别而去。

后数年为节度使,兼工部尚书。

使人求猎者,皆厚以钱帛赍之。(出《续定命录》)

陈彦博

陈彦博与谢楚同为大学广文生。

彦博将取解,忽梦至都堂,见陈设甚盛,若行大礼然。

庭中帏幄,饰以锦绣。

中设一榻,陈列几案。

上有尺牍,望之照耀如金字。

彦博私问主事曰:‘此何礼也?’

答曰:‘明年进士人名,将送上界官司阅视之所。’

彦博惊喜,因求一见。

其人引至案旁,有一紫衣,执象简。

彦博见之,敛衽而退。

紫衣曰:‘公有名矣,可以视之。’

遂前,见有三十二,彦博名在焉。

从上二人皆姓李,而无谢楚。

既悟独喜,不以告人。

及与楚同策试,有自中书见名者,密以告楚,而不言彦博。

彦博闻之,不食而泣。

楚乃谕曰:‘君之能岂后于我。设使一年未利,何若是乎?’

彦博方言其梦。

且曰:‘若果无验,吾恐终无成矣。’

大学诸生曰:‘诚如说,事未可知。’

明旦视榜,即果如梦中焉。

彦博以元和五年崔枢侍郎及第,上二人李顾行、李仍叔。

谢楚明年于尹躬下擢第。(出《前定录》)

陆宾虞

陆宾虞举进士,在京师。

常有一僧曰惟瑛者,善声色,兼知术数。

宾虞与之往来。

每言小事,无不必验。

至宝历二年春,宾虞欲罢举归吴,告惟瑛以行计。

瑛留止一宿。

明旦,谓宾虞曰:‘若来岁成名,不必归矣。但取京兆荐送,必在高等。’

宾虞曰:‘某曾三就京兆,未始得事。今岁之事,尤觉甚难。’

瑛曰:‘不然,君之成名,不以京兆荐送,他处不可也。至七月六日,若食水族,则殊等与及第必矣。’

宾虞乃书于晋昌里之牖,日省之。

数月后,因于靖恭北门,候一郎官。

适遇朝客,遂回憩于从孙闻礼之舍。

既入,闻礼喜迎曰:‘向有人惠双鲤鱼,方欲候翁而烹之。’

宾虞素嗜鱼,便令做羹,至者辄尽。

后日因视牖间所书字,则七月六日也。

遽命驾诣惟瑛,且绐之曰:‘将游蒲关,故以访别。’

瑛笑曰:‘水族已食矣,游蒲关何为?’

宾虞深信之,因取荐京兆府,果得殊等。

明年入省试毕,又访惟瑛。

瑛曰:‘君已登第,名籍不甚高,当在十五人之外。状元姓李,名合曳脚。’

时有广文生朱俅者,时议当及第。

监司所送之名未登料。

宾虞因问其非姓朱乎?

瑛曰:‘三十三人无姓朱者。’

时正月二十四日,宾虞言于从弟符,符与石贺书壁。

后月余放榜,状头李憕,宾虞名在十六,即三十人也。

惟瑛又谓宾虞曰:‘君成名后,当食禄于吴越之分,有一事甚速疾。’

宾虞后从事于越,半年而暴终。(出《前定录》)

王 璠

王璠以元和五年登科,梦为河南尹,平旦视事,有二客来谒,一衣紫而东坐,一衣绯而西坐。

绯者谓紫者曰:‘仑邦如何处置?’

曰:‘已决二十,递出界讫。’

觉,乃书于告牒之后别纸上。

后二十年,果除河南尹。

既上,洛陽令与分司郎官皆故人,从容宴语。

郎官谓令曰:‘仑邦如何处置?’

令曰:‘已决二十,递出界。’

璠闻之,遽起还内,良久不出。

二客甚讶曰:‘吾等向者对答率易,王尹得非怒耶?’

顷之,璠持告牒所记,出示二客。

徐征其人,乃郎官家奴,窃财而遁,擒获送县,县为断之如此。(出《续定命录》)

崔玄亮

元和十一年,监察御史段文昌,与崔植同前入台。

先是御史崔玄亮,察院之长。

每以二监察后至,不由科名,接待间多所脱略。

段与崔深衔之。

元和十五年春,穆宗皇帝龙飞,命二公入相。

段自翰长中书舍人拜,植自御史中丞拜。

同在中书。

时玄亮罢密州刺史,谒宰相。

二相相顾,掏玄亮名曰:‘此人不久往他役,而有心求官。’

时门下侍郎萧俯亦在长安,因问二相。

二相具以事对。

萧相曰:‘若如此,且令此汉闲三五年可矣。’

不数日,宣州奏歙州刺史阙。

其日印在段相宅,便除歙州刺史。

明日,段入朝,都忘前事,到中书大怒,责吏房主事阳述云:‘威权在君,更须致宰相。必是此贼纳贿除官,若不是人吏取钱,崔玄亮何由得歙州刺史?’

述惶怖谢罪云:‘文书都不到本房,昨日是相公手书拟名进黄。’

及检勘,翻省述忘,实是自书。

植欲改拟覆奏。

段曰:‘安知不是天与假吾手耳。’

遂放敕下。(出《续定命录》)

韦贯之

武元衡与韦贯之,同年及第。

武拜门下侍郎,韦罢长安尉,赴选,元衡以为万年丞。

过堂日,元衡谢曰:‘某与先辈同年及第,元衡遭逢,滥居此地。使先辈未离尘土,元衡之罪也。’

贯之呜咽流涕而退。

后数月,除补阙。

是年,元衡帅西川。

三年后入相。

与贯之同日宣制。(出《续定命录》)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广记-卷一百五十四-定数九-译文

李顾言:唐代的监察御史李顾言,在贞元末年,参加进士考试,非常有名。年底,他从京西游历回来,去南省拜访知己的郎官。到达时,天已经晚了,省吏告诉他郎官们都出去了。李顾言勒住马匹向东走,看到省东南北街中,有一个人提着小袋子,用乌纱帽遮住头部向北走去,慢慢吟诗说:‘放榜只应在三月末,登科又校一年迟。’他又稍微大声吟唱,好像要让李顾言听到。李顾言催马靠近,在省北引起了尘土飞扬,于是失去了那个人的踪迹。第二年,京师从冬天开始雨雪不断,畿内不丰收,停止了考试。贞元二十一年春天,德宗皇帝驾崩,果然在三月下旬发布了进士榜。李顾言在元和元年考中进士。(出自《续定命录》)

元和二相:

元和年间,宰相武元衡与李吉甫同年,又同一天担任宰相。等到武元衡外出镇守,又分领扬益两地。等到李吉甫再次入朝,武元衡也回到了朝廷。李吉甫在前一年,因为武元衡出生的月份去世。武元衡因为李吉甫出生的月份遇害,享年五十八岁。之前长安城忽然有童谣说:‘打麦,麦打,三三三。然后翻转袖子说:“舞了也。”解梦的人说:‘这是在说打麦割麦的时候,麦打是指暗中突击,三三三是指六月三日,舞了是指武元衡去世。’到了元和六月,盗贼杀害了武元衡,砍下他的头骨离去。武元衡刚从蜀地回来,火星冲犯了上相星,说:“三相都不利,开始轻视末尾。”一个月后,李绛因为脚病免职,第二年十月,李吉甫突然去世,又过了一年,武元衡遇害。(出自《感定录》)

李源:

李源住在洛阳北惠林寺。因为他的父亲李憕被安禄山杀害,他发誓不涉足世俗事务,不结婚,不使唤仆人。暮春时节,他在树下独自一人。有一个少年带着弹弓来到,李源喜欢他的风度,和他亲近。问他的姓氏和住址,他只说‘武十三’,很低调,不张扬。问他的住址,他说是东边、西边、南边或北边都不确定。李源的叔叔是福建观察使,李源去拜访,武生也说有事要去东边,一起坐船。走到宋国谷熟桥,他们一起上岸。武生说:‘我要和你告别了。’李源惊讶地询问,他回答说:‘我不是世人。我为国家掌管阴兵一百多年,凝聚成这个形象。今晚,我托身于张氏成为男子。十五岁考取明经,后来成为县令。’他还说:‘你的福分也很薄。你八十岁时,朝廷会任命你为谏议大夫。两年后你会去世。我过七年,还会和你见面。’说完,他们到达村户,握手分别。后来张氏全家都很惊喜,新媳妇生了一个男孩。李源在闽南隐居多年。回来后,想起之前的事情,又去拜访村户,看到一个像武生一样的孩子,于是叫道:‘武十三认识吗?’他回答说:‘李七健吗?’后来宪宗阅读国史,感叹李憕、卢奕的事情,有人推荐李源的名声,于是任命他为谏议大夫,但他没有接受。第二年,李源在惠林寺去世。张最终在宣州广德县当县令。(出自《独异志》)

郑权:

最初有一个占卜者梦见沧州衙门署的榜文,上面都写着‘权’字。他把这个梦告诉了程执恭,于是上奏请求改名。不久,朝廷命令郑权代替他。当时的人对这件事感到非常惊讶。(出自《广德神异录》)

樊阳源:

唐山的南节度判殿中侍御史樊阳源,在元和年间,入朝上奏。岐下众官员带着乐器,在岐郊的漆方亭设宴饯行。幕中的监察陈庶、独孤乾礼都在幕中待了六七年,都感叹自己的停滞不前。樊阳源说:‘人的出处,无非是命。我最初名叫源阳,及第那年,有人说要到西府取事。我当时闲居在洛阳。约在八月间,到了那年七月,我的表兄担任密县县令,派人邀请我迅速到达密县。我不得已就去了。在永通门过夜。晚上梦见一座高坟,上面有一个穿麻衣的人,好像是要举行乡饮之礼。环顾左右,还有四个人。坟上的人用手招呼樊阳源,樊阳源不愿意离开。接着一个人从樊阳源前面上了坟,又一个人跟在后面上了坟,左右四个人都上了坟,樊阳源突然也愿意离开,于是跟着他们上了坟。等到五个人,看到坟上袖子里有一份文书,是河南府送来的举解,第六个人是樊阳源。当时没有樊阳源这个名字。等到醒来,觉得很奇怪。不久到达密县,就得了痢疾。连续一个月,非常疲惫。稍微好转后,直接回到洛阳,对表兄说:‘两府取解,旧例先要申报。我恐怕西府不会得到,哥哥你应该先送密县宰。’他说:‘不可以这么做。’只让密县的海送,坚决不在那里托付。等到到达洛阳,已经是九月半了。洛阳来回,他就劝不如去东府取解。已经与西府约定的期限(‘违’明抄本作‘连’)已经错过了。樊阳源心里最初还没有决定。忽然看到密县解申府,樊阳源是第六个人,不是源阳。处士石洪说:‘樊阳源实际上胜过源阳。’于是他把梦告诉了石洪,石洪说:‘这个梦就是往坟的人,难道不是登上坟成为丘徒吗?在这里大振,也未可知。何况县申报的名字和排名,就像梦中的一样,未必比府榜出来,樊阳源根据县申报的第六个人。孟容生气,责备试官,樊阳源把梦告诉了他。第二年,权侍郎没有考中。(出自《续定命录》)

吴少诚:

吴少诚在贫穷低微的时候是官健,逃走后,到了上蔡,饥寒交迫,向同伴们求乞。上蔡县的几个猎人,在中山猎到了鹿。按照规矩,捕获大野兽的人,首先要取其内脏祭山神,祭拜完毕,猎人才能聚在一起吃饭。忽然听到空中有人说:‘等吴尚书。’众人惊恐,于是停止了吃饭。过了一会儿,又听到:‘尚书马上就到,为什么不停下来。’犹豫了一下,又有一个脚夫带着小包裹过来,见到猎人,作揖坐下。问他的姓氏,众人都很惊讶。吃完饭后,猎人起身祝贺说:‘先生将来一定会显贵,希望记住我们的名字。’他把事情的经过都告诉了吴少诚,吴少诚说:‘我们这些军健儿,能够免除被捕获,能做一名士兵就足够了,怎么可能有富贵的事情呢?’大笑后告别而去。几年后,他成为节度使,兼任工部尚书。派人去找那些猎人,都给了他们很多钱和布匹。(出自《续定命录》)

陈彦博:

陈彦博和谢楚都是大学的广文生。陈彦博将要参加科举考试,突然梦见自己到了都堂,看到陈设非常豪华,就像是要行大礼一样。庭院中有帷幕和帷幕,装饰着锦绣。中间设有一张床榻,上面摆放着几案。几案上有一份文书,看起来像是金色的字。陈彦博私下问负责的人说:‘这是什么礼节?’对方回答:‘这是明年将要参加科举的考生的名单,将要送上界官司查看。’陈彦博又惊又喜,因此请求一见。那个人带他到案旁,有一个穿紫衣的人拿着象简。陈彦博见到他,整理了一下衣襟就退下了。紫衣人说:‘你有名了,可以看看。’于是他上前,看到有三十二个名字,陈彦博的名字在其中。上面两个人都姓李,没有谢楚。陈彦博明白了,非常高兴,但没有告诉别人。等到和谢楚一起参加科举考试时,有从中书省看到名单的人,秘密地告诉了谢楚,但没有说陈彦博。陈彦博听到这个消息后,不吃饭而哭泣。谢楚就对他说:‘你的能力难道会比我差吗?即使一年没有成功,也不会是这样的。’陈彦博于是说出了他的梦。还说:‘如果这果然没有应验,我恐怕终身不会有成就了。’大学的同学们说:‘如果真是这样,事情还没有定论。’第二天查看榜单,果然就像梦中所说的一样。陈彦博在元和五年崔枢侍郎那里及第,上面两个人是李顾行和李仍叔。谢楚在第二年尹躬那里及第。(出自《前定录》)

陆宾虞考进士时,在京城。经常有一个叫惟瑛的和尚,擅长音乐和色彩,也懂得占卜。陆宾虞和他交往。每次说起小事,无不灵验。到了宝历二年春天,陆宾虞想要放弃科举考试回吴地,告诉惟瑛他的计划。惟瑛留他住了一夜。第二天早上,告诉陆宾虞:‘如果你明年成名,就不必回去了。只要取得京兆的推荐,一定能进入高等。’陆宾虞说:‘我曾经三次参加京兆的考试,从未成功。今年这件事,尤其觉得很难。’惟瑛说:‘不是这样的,你的成名,如果不是通过京兆的推荐,其他地方是不可能成功的。到七月六日,如果你吃了水族动物,那就一定能取得很高的等级,甚至及第。’陆宾虞就在晋昌里的窗户上写下这些话,每天查看。几个月后,他在靖恭北门等待一个郎官。恰好遇到朝中的客人,于是回到从孙闻礼的家中休息。进去后,闻礼欢迎地说:‘刚才有人送来一对鲤鱼,正想等您来一起烹饪。’陆宾虞非常喜欢鱼,就让他做鱼汤,来的人就吃完了。后来他查看窗户上写的字,发现是七月六日。他立刻驾车去见惟瑛,并骗他说:‘我要去游蒲关,所以来告别。’惟瑛笑着说:‘水族已经吃过了,游蒲关做什么呢?’陆宾虞非常相信他,因此去推荐给京兆府,果然得到了很高的等级。第二年进入省试结束后,又去拜访惟瑛。惟瑛说:‘你已经及第了,名字在名单上不是很高,应该在十五人之外。状元姓李,名合曳脚。’当时有一个叫朱俅的广文生,人们认为他应该及第。监考官送上去的名字没有在名单上。陆宾虞因此问:‘难道不是姓朱的吗?’惟瑛说:‘三十三个人中没有姓朱的。’当时是正月二十四日,陆宾虞对他的堂弟符说,符和石贺写信。一个月后放榜,状元是李憕,陆宾虞的名字在第十六位,就是第三十个人。惟瑛又对陆宾虞说:‘你成名后,将在吴越地区享受俸禄,有一件事会很快发生。’陆宾虞后来在越地任职,半年后突然去世。(出自《前定录》)

王璠在元和五年及第,梦见自己成为河南尹,清晨开始处理事务,有两个客人来拜访,一个穿紫衣坐在东边,一个穿绯衣坐在西边。穿绯衣的人对穿紫衣的人说:‘仑邦如何处理?’穿紫衣的人说:‘已经判决了二十个,都已经移交出去。’醒来后,他在告牒后面的另一张纸上记下了这件事。二十年后果然被任命为河南尹。上任后,洛阳令和分司郎官都是他的老朋友,他们随意地交谈。郎官对令说:‘仑邦如何处理?’令说:‘已经判决了二十个,都已经移交出去。’王璠听到这个消息后,立刻起身回到内室,很久不出来。两个客人非常惊讶:‘我们之前回答得都很轻松,王尹难道会生气吗?’不久,王璠拿出他之前记下的告牒,展示给两个客人。慢慢地追溯起来,这两个人是郎官的家奴,偷了东西逃跑了,被抓住后送到了县里,县里这样判决了。(出自《续定命录》)

崔玄亮在元和十一年,监察御史段文昌和崔植一同进入朝廷。在此之前,御史崔玄亮是察院的负责人。他常常因为两个监察官后到,不是通过科举出身,所以在接待时经常有所疏忽。段文昌和崔植对他怀恨在心。元和十五年春天,穆宗皇帝即位,命令两位官员入朝为相。段文昌从翰林长中书舍人升任,崔植从御史中丞升任。两人都在中书省。当时崔玄亮被免去密州刺史的职务,去拜访宰相。两位宰相互相看了看,叫出崔玄亮的名字说:‘这个人不久就要去其他地方任职,但心里却一直想要做官。’当时门下侍郎萧俯也在长安,因此问两位宰相。两位宰相详细地回答了这个问题。萧俯说:‘如果真是这样,就让这个人闲散三五年吧。’没过多久,宣州上报歙州刺史的职位空缺。那天印章在段相的家中,就任命崔玄亮为歙州刺史。第二天,段文昌入朝,完全忘记了之前的事情,到了中书省非常生气,责备吏房主事阳述说:‘权力在你手中,还必须寻求宰相的帮助。一定是这个人收了贿赂才得到官职,如果不是人吏收了钱,崔玄亮怎么会得到歙州刺史的职位呢?’阳述惊恐地道歉说:‘文书都没有送到本房,昨天是相公亲手写的名字提交的。’检查后发现,确实是阳述自己写的。崔植想要修改名字并重新上奏。段文昌说:‘怎么知道不是天意让我亲手写下这个名字呢?’于是发布命令。(出自《续定命录》)

韦贯之与武元衡同年及第。武元衡被任命为门下侍郎,韦贯之被免去长安尉的职务,去参加选拔,武元衡任命他为万年丞。过堂那天,武元衡对韦贯之说:‘我和前辈同年及第,我武元衡得到了这样的机会,却滥用了这个位置。如果前辈还没有离开尘世,那我的罪过就大了。’韦贯之呜咽流泪地退下。几个月后,他被任命为补阙。那年,武元衡成为西川节度使。三年后入朝为相。他和韦贯之在同一天宣读制书。(出自《续定命录》)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广记-卷一百五十四-定数九-注解

李顾言:唐监察御史李顾言,贞元末,应进士举,甚有名称。指唐代监察御史李顾言,贞元末年,参加进士考试,声名显赫。

元和二相:元和中,宰相武元衡与李吉甫齐年,又同日为相。指唐朝元和年间,两位宰相武元衡和李吉甫。

李源:李源,洛城北惠林寺住。指李源,居住在洛阳城北的惠林寺。

郑权:初有日者,梦沧州衙门署榜,皆作权字。指郑权,因梦见沧州衙门署榜上都是“权”字,故改名。

樊阳源:唐山南节判殿中侍御史樊阳源,元和中,入奏。指樊阳源,曾任唐山南节度判官、殿中侍御史。

吴少诚:吴少诚,贫贱时为官健,逃去,至上蔡,冻馁,求丐于侪辈。指吴少诚,贫穷时曾是官府的健卒,后来逃亡至上蔡。

陈彦博:原文中未提及陈彦博的具体信息,无法注解。

广文生:指古代大学中的文学学生,广文是古代文学的一个科目。

都堂:唐代中央政府的最高行政机构,相当于现在的国务院。

进士: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的最高学位,通过科举考试后获得。

上界官司:指天界或更高层次的官府。

尺牍:古代书信用的一种格式,这里指文书。

紫衣:古代高级官员的服饰,紫色代表尊贵。

象简:古代官员携带的一种符节,用于证明身份。

敛衽:整理衣襟,表示尊敬。

策试:科举考试中的一种形式,通过策问来测试考生。

中书:唐代中央政府的最高行政机构之一,负责机密文件的处理。

术数:古代一种占卜之术,包括算命、风水等。

京兆:唐代首都所在的地区,相当于现在的北京市。

晋昌里:唐代长安城中的一个里坊。

洛陽令:洛阳的行政长官。

分司郎官:古代官职,负责分司事务的官员。

御史:古代官职,负责监察官员和检举不法。

翰长:古代官职,负责中书省的文书工作。

门下侍郎:唐代官职,为宰相之下的高级官员。

帅:古代官职,指担任某一地区的军事和行政长官。

万年丞:唐代长安万年县的地方行政长官。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广记-卷一百五十四-定数九-评注

陈彦博与谢楚同为大学广文生,这段古文描绘了两位学子在科举考试前的梦境与现实的交织。彦博梦见自己进入都堂,看到盛大的陈设,预示着明年将成为进士。这个梦境充满了象征意义,帏幄锦绣代表着富贵荣华,尺牍照耀如金字则象征着学识与成就。彦博的惊喜与独喜,体现了古人对于命运的敬畏与对于功名利禄的渴望。梦境的预示与现实的验证,展现了古人对于神秘力量的信仰,以及对未来命运的探索。

陆宾虞与僧人惟瑛的交往,揭示了术数与命运的神秘联系。惟瑛的预言精准无误,宾虞的梦境与术数的结合,预示着宾虞未来的成功。宾虞对术数的信仰,以及对于命运的顺从,反映了古代社会中人们对于神秘力量的依赖与敬畏。

王璠的梦境与现实的对应,展示了梦境与现实的相互影响。王璠梦见自己成为河南尹,并处理了二十个案件,这与他后来成为河南尹并处理案件的经历相吻合。梦境的预示,不仅是对未来的暗示,也是对现实的反映,体现了古人对于梦境的重视。

崔玄亮与段文昌的矛盾,揭示了官场上的尔虞我诈与权力的斗争。崔玄亮被段文昌陷害,但最终凭借自己的能力获得官职。这个故事反映了古代官场的残酷现实,以及个人奋斗的重要性。

韦贯之与武元衡的同年及第,展现了同年间的友情与互助。武元衡对韦贯之的关心与帮助,体现了古人对于同窗之谊的重视。这段故事也反映了古代社会中人们对于友情与互助的价值观。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广记-卷一百五十四-定数九》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25839.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