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智囊-上智部-于谦

作者: 冯梦龙(1574年—1646年),字犹龙,明代文学家、戏曲家,以编撰通俗文学著称,代表作有《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等。

年代:编撰于明代晚期(17世纪初)。

内容简要:《智囊》是一部汇集历代智慧故事和谋略的笔记体著作,分为上、中、下三卷,收录了从先秦到明代的数百个智谋故事。书中通过生动的事例展现了古人在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的智慧与策略,被誉为“谋略宝库”。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智囊-上智部-于谦-原文

永乐间,降虏多安置河间、东昌等处,生养蕃息,骄悍不驯。

方也先入寇时,皆将乘机骚动,几至变乱。

至是发兵征湖、贵及广东、西诸处寇盗。

于肃愍奏遣其有名号者,厚与赏犒,随军征进。

事平,遂奏留于彼。

于是数十年积患,一旦潜消。

[冯述评]

用郭钦徙戎之策而使戎不知,真大作用。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智囊-上智部-于谦-译文

在永乐年间,投降的敌人大多被安置在河间、东昌等地,他们繁衍生息,变得骄横强悍,难以驯服。

当也先入侵时,这些人都想趁机发动骚乱,几乎导致变乱。

于是朝廷发兵征讨湖广、贵州以及广东、广西等地的盗贼。

于肃愍上奏请求派遣那些有头衔的降虏,给予丰厚的赏赐,让他们随军出征。

战事平息后,便上奏请求将他们留在当地。

于是几十年的积患,一下子悄然消除。

[冯述评]

运用郭钦迁移敌人的策略,而敌人却毫无察觉,真是高明的策略。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智囊-上智部-于谦-注解

永乐:明朝第三位皇帝朱棣的年号,时间为1402年至1424年。

降虏:指投降的敌人或外族。

河间、东昌:河间位于今河北省,东昌位于今山东省,均为明代重要的行政区域。

也先:明代蒙古瓦剌部的首领,曾多次入侵明朝边境。

于肃愍:明代官员,曾任兵部尚书,以军事才能著称。

郭钦徙戎之策:郭钦是唐代名将,徙戎之策指通过迁移外族以消除其威胁的策略。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智囊-上智部-于谦-评注

本文记载了明代永乐年间,朝廷如何通过巧妙的政治手段,解决了长期困扰的降虏问题。降虏被安置在河间、东昌等地,虽然生养蕃息,但因其骄悍不驯,成为潜在的不稳定因素。尤其是在也先入侵时,这些降虏几乎乘机发动变乱,威胁国家安全。

于肃愍提出了一项巧妙的策略:派遣有名号的降虏随军征讨湖广、贵州及广东、广西等地的寇盗,并给予丰厚的赏赐。这一举措不仅削弱了降虏的反抗力量,还将其转化为朝廷的助力。事成之后,这些降虏被留驻当地,彻底消除了数十年的积患。

从文化内涵来看,本文体现了中国古代政治智慧中的“以夷制夷”思想。通过分化、利用外族力量,朝廷不仅避免了直接冲突,还巧妙地将其转化为自身的支持者。这种策略在历史上屡见不鲜,如唐代郭钦的徙戎之策,便是通过迁移外族以消除其威胁。

从艺术特色来看,本文语言简练,叙事清晰,通过寥寥数语便勾勒出一幅复杂的历史图景。尤其是结尾处“数十年积患,一旦潜消”一句,既点明了策略的成功,又暗含了对朝廷智慧的赞颂。

从历史价值来看,本文不仅记录了明代处理民族问题的具体措施,还反映了中国古代政治文化中的实用主义倾向。通过灵活运用政治手段,朝廷成功化解了潜在的危机,为后世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同时,本文也揭示了古代中国在处理民族关系时的复杂性与多样性。

总的来说,本文通过具体的历史事件,展现了中国古代政治智慧的精髓,具有重要的文化、艺术和历史价值。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智囊-上智部-于谦》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2583.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