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智囊-上智部-刘大夏

作者: 冯梦龙(1574年—1646年),字犹龙,明代文学家、戏曲家,以编撰通俗文学著称,代表作有《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等。

年代:编撰于明代晚期(17世纪初)。

内容简要:《智囊》是一部汇集历代智慧故事和谋略的笔记体著作,分为上、中、下三卷,收录了从先秦到明代的数百个智谋故事。书中通过生动的事例展现了古人在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的智慧与策略,被誉为“谋略宝库”。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智囊-上智部-刘大夏-原文

天顺中,朝廷好宝玩。

中贵言,宣德中尝遣太监王三保使西洋,获奇珍无算。

帝乃命中贵至兵部,查王三保至西洋水程。

时刘大夏为郎,项尚书公忠令都吏检故牒,刘先检得,匿之。

都吏检不得,复令他吏检。

项诘都吏曰:“署中牍焉得失?”

刘微笑曰:“昔下西洋,费钱谷数十万,军民死者亦万计。此一时弊政,牍即存,尚宜毁之,以拔其根,犹追究其有无耶?”

项耸然,再揖而谢,指其位曰:“公达国体,此不久属公矣。”

又,安南黎灏侵占城池,西略诸土夷,败于老挝。

中贵人汪直欲乘间讨之,使索英公下安南牍。

大夏匿弗予。

尚书为榜吏至再,大夏密告曰:“衅一开,西南立糜烂矣。”

尚书悟,乃已。

〔评〕此二事,天下阴受忠宣公之赐而不知。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智囊-上智部-刘大夏-译文

在天顺年间,朝廷喜欢收集珍宝玩物。

有宦官说,宣德年间曾派遣太监王三保出使西洋,获得了无数的奇珍异宝。

皇帝于是命令宦官到兵部,查证王三保到西洋的航行路线。

当时刘大夏是兵部郎官,项忠尚书命令都吏查找旧档案,刘大夏先找到了,却藏了起来。

都吏找不到,又让其他吏员查找。

项忠质问都吏说:“官署中的档案怎么会丢失?”

刘大夏微笑着说:“以前下西洋,花费了数十万的钱粮,军民死亡的人数也以万计。这是一时的弊政,档案即使存在,也应该销毁,以根除其影响,何必还要追究它是否存在呢?”

项忠听后震惊,再次向刘大夏行礼致谢,指着他的职位说:“您通达国体,这个职位不久就会属于您了。”

另外,安南的黎灏侵占城池,向西侵略各土著部落,却在老挝战败。

宦官汪直想趁机讨伐他,派人向英国公索要安南的档案。

刘大夏藏起来不给。

尚书多次命令吏员查找,刘大夏秘密告诉他说:“一旦开启战端,西南地区立刻就会陷入混乱。”

尚书醒悟,于是作罢。

〔评论〕这两件事,天下人暗中受到忠宣公的恩惠却不知道。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智囊-上智部-刘大夏-注解

天顺:明朝的一个年号,指1457年至1464年。

宣德:明朝的一个年号,指1426年至1435年。

王三保:明朝太监,曾奉命出使西洋。

刘大夏:明朝官员,以清廉和智慧著称。

项尚书:指明朝的兵部尚书项忠,以忠诚和正直闻名。

安南:古代对越南的称呼。

黎灏:安南的统治者,曾侵占周边城池。

汪直:明朝太监,权倾一时。

索英公:明朝官员,具体事迹不详。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智囊-上智部-刘大夏-评注

本文通过两个历史事件,展现了刘大夏的智慧和忠诚,以及他对国家利益的深刻理解和维护。第一个事件中,刘大夏隐藏了关于王三保出使西洋的档案,以避免再次发起耗费巨大的西洋航行,这体现了他对国家财政和军民生命的关怀。第二个事件中,他拒绝提供关于安南的档案,以防止不必要的战争,这显示了他对和平的珍视和对国家长远利益的考虑。

刘大夏的行为不仅避免了可能的财政和人力损失,也防止了可能的国家危机。他的智慧和远见,使得国家在不知不觉中受益,这种隐形的贡献往往比显赫的功绩更为重要。

从文化内涵来看,刘大夏的行为体现了儒家思想中的仁政和智慧,即通过最小的代价达到最大的利益,避免不必要的冲突和损失。这种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强调领导者应具备的智慧和责任感。

艺术特色方面,本文通过对话和事件的叙述,生动地展现了人物的性格和思想。刘大夏的机智和项尚书的正直,通过他们的对话和行为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使得历史人物栩栩如生,增强了故事的可读性和教育意义。

历史价值方面,本文不仅记录了明朝时期的一些重要历史事件,也反映了当时政治和社会的一些特点,如太监的权力、官员的忠诚与智慧等。这些内容对于研究明朝历史和文化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智囊-上智部-刘大夏》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2589.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