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李昉(925年-996年),宋代著名的文学家和历史学家,他在《太平广记》的编纂过程中,结合了当时的历史、文化和传说,广泛收录了中国古代的神话和民间故事。
年代:成书于宋代(约10世纪)。
内容简要:《太平广记》是李昉主编的中华文化和历史中一部重要的文献,收录了从古至宋代的各种神话、民间故事、传说、历史事件等。书中内容广泛,既有历史人物的传记,也有民间流传的故事、奇闻异事以及道家、佛家思想的结合。它为后代提供了丰富的文化资源,成为研究中国古代民间故事和历史传闻的重要工具。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广记-卷一百七十四-俊辩二(幼敏附)-原文
俊辨阳玠薛道衡薛收张后裔崔仁师卢庄道许敬宗胡楚宾裴琰之苏颋王勮李白柳芳王藻韩愈李程李吉甫王生辛丘度温庭筠柳公权权德舆东方朔李彪班蒙
幼敏陈元方孙策钟毓孙齐由陆琇王绚萧遥欣房氏子张琇浑瑊
俊辩
阳玠
隋京兆杜公瞻,卫尉台卿犹子也。
尝邀阳玠过宅。
酒酣,因而嘲谑。
公瞻谓:兄既姓阳,阳货实辱孔子。
玠曰:弟既姓杜,杜伯尝射宣王。
殿内将军陇西牛子充,寮友推其机辩,尝谓玠曰:君阳有玠,恐不任厨。
玠曰:君牛既充,正可烹宰。
又见玠食芥菹,曰:君身名玠,何得复啖芥菹?
对曰:君既姓牛,何得不断牛肉?
有太仓令张策者,在云龙门与玠议理屈,谓玠曰:卿本无德量,忽共叔宝同名。
玠抗声曰:尔既非英雄,敢与伯符连讳。
太子洗马兰陵萧诩爽俊有才辩,尝谓玠曰:流共工于幽州,易北恐非乐土。
玠曰:族欢兜于崇山,江南岂是胜地。
录尚书晋昌王唐邕闻诸省官曰:卿等宜道本州宝物。
定州人以绫绮为宝,沧州人以鱼盐为宝。
及至玠,邕曰:卿幽州人,以何物为宝?
答曰:刺史严明,文武奉法,此幽州之宝也。
邕有愧色。
(出《谈薮》)
薛道衡
隋吏部侍郎薛道衡尝游钟山开善寺,谓小僧曰:金刚何为努目?菩萨何为低眉?
小僧答曰:金刚努目,所以降伏四魔,菩萨低眉,所以慈悲六道。
道衡怃然不能对。
(出《谈薮》)
薛收
唐薛收在秦府,檄书露布,多出于收,占辞敏速,皆同宿构,马上即成,曾无点窜。
(出《谭宾录》)
张后裔
张后裔在并州,太宗就受春秋左氏传。
后因召入赐宴,言及平昔。
从容谓曰:今日弟子何如(如原作知,据明抄本改)?
后裔对曰:昔孔子领徒三千,徒者无子男之位,臣翼赞一人,即为万乘主,计臣此功,愈于先圣。
太宗大悦,即赐马五匹。
后为礼部尚书。
陪葬献陵。
(出《谭宾录》)
崔仁师
崔仁师为度支郎中,尝陛奏度支钱物数千言没官为轻,改(轻改字原作改轻,据宋孔平仲续世说一改)从死。
仁师议,以为父子天属,昆季同气,诛其父子,足累其心,此而不顾,何爱兄弟。
既欲改法,请审商量。
竟从仁师议。
(出《谭宾录》)
卢庄道
卢庄道,范阳人也,天下称为名家。
聪慧敏悟,冠于今古。
父彦与高士廉有旧。
庄道少孤,年十二,造士廉。
廉以故人子,引令坐。
会上有上书者,庄道窃窥览,谓士廉曰:此文庄道所作。
士廉怪谓曰:后生勿妄言,为轻薄之行,请诵之,果通。
复请倒通,又通。
士廉称叹久之。
乃跪谢曰:此文实非庄道所作,向傍窥而记耳。
士廉取他文及案牍,命读之,一览而倒诵。
并呈示所撰文章。
士廉具以闻。
太宗召见,策试擢第。
年十六授河池尉,满二岁,制举擢甲科。
召见,太宗曰:此是朕聪明小儿邪?特授长安尉。
太宗将省囚徒,庄道年才二十,县令以幼年,惧不举,将以他尉代之。
庄道不从。
时系囚四百余人,俱预书状。
庄道但闲暇,不之省也。
令丞等忧惧,屡以为言,庄道从容自若。
翌日,太宗召囚。
庄道乃徐书状以进,引诸囚入,庄道对御评其罪状轻重,留系月日,应对如神。
太宗惊叹。
即日拜监察御史。
(出《御史台记》)
许敬宗
高宗东封,窦德玄骑而从。
上问德玄曰:濮阳古谓之帝丘,何也?
德玄不能对。
许敬宗策马前对所问,上意称善。
敬宗退而告人曰:大臣不可无学,吾向见德玄不能对,心实羞之。
德玄闻之曰:人各有能有不能,善守其拙,不强所不知也。
李绩曰:敬宗多闻,信美矣,德玄之言,亦善也。
(出《谭宾录》)
胡楚宾
胡楚宾属文敏速,每饮酒半酣而后操笔。
高宗每令作文,必以全杯盛酒,令饮,便以杯赐之。
(出《谭宾录》)
裴琰之
裴琰之作同州司户,年才弱冠,但以行乐为事,略不为案牍。
刺史谯国公李崇义怪之而问户佐。
佐曰:司户达官儿郎,恐不闲书判。
既数日,崇义谓琰之曰:同州事物固(明抄本固作困)系,司户尤甚,公何不别求京官,无为滞此司也。
琰之唯诺。
复数日,曹事委积,诸窃议以为琰之不知书,但遨游耳。
他日,崇义召之,厉色形言,将奏免之。
琰之出,谓其佐曰:文案几何?
对曰:遽者二百余。
琰之曰:有何多,如此逼人。
命每案后连纸十张,仍命五六人以供研墨点笔。
左右勉唯而已。
琰之不之听,语主案者略言事意,倚柱而断之,词理纵横,文华灿烂,手不停缀,落纸如飞。
倾州官僚,观者如堵墙,惊叹之声不已也。
案达于崇义,崇义初曰:司户解判邪?
户佐曰:司户太高手笔,仍未之奇也,比四五十案,词彩弥精。
崇义悚怍,召琰之,降阶谢曰:公之词翰若此,何忍藏锋,成鄙夫之过。
是日名动一州。
数日,闻于京邑。
寻擢授雄(明抄本雄作雍)州司户。
(出《御史台记》)
苏颋
苏祐聪悟过人,日诵数千言。
虽记览如神,而父瑰训励严至,常令衣青布襦,伏于床下,出其胫受柙楚。
及壮而文学该博,冠于一时。
性疏俊嗜酒。
及玄宗既平内难,将欲草制书,甚难其人。
顾谓瑰曰:谁可为诏?试为思之。
瑰曰:臣不知其他,臣男颋甚敏捷,可备指使。
然嗜酒,幸免沾醉,足以了其事。
玄宗遽命召来,至时宿酲未解,粗备拜舞,尝醉呕殿下,命中人扶卧于御前,玄宗亲为举衾以覆之。
既醒,授简笔,立成。
才藻纵横,词理典赡,玄宗大喜。
抚其背曰:知子莫若父。
有如此邪?由是器重,已注意于大用矣。
韦嗣立拜中书令,瑰署官告,颋为之辞,薛稷书,时人为之三绝。
颋才能言,有京兆尹过瑰,命颋詠尹字。
乃曰:丑虽有足,甲不全身,见君无口,知伊少人。
瑰与东明观道士周彦云素相往来,周时欲为师建立碑碣,谓瑰曰:成某志,不过烦相君诸子,五郎文,六郎书,七郎致石。
瑰大笑,口不言而心服其公。
瑰子颋第五,诜第六,冰第七,诜善八分书。
(出《明皇杂录》)
王勮
王勮,绛州人,开元中任中书舍人。
先是五王出阁,同日受册,有司忘载册文,百官在列,方知阙礼。
勮召小吏五人,各执管,口授分写,一时俱毕。
(出《摭言》)
李白
开元中,李翰林白应诏草白莲花开序及宫词十首,时方大醉,中贵人以冷水沃之,稍醒。
白于御前,索笔一挥,文不加点。
(出《摭言》)
柳芳
李幼奇者,开元中,以艺干柳芳。
尝对芳念百韵时,芳已暗记,便题之于壁,不差一字。
谓幼奇曰:此吾之诗也。
幼奇大惊异之,有不平色。
久之徐曰:聊相戏耳,此君所念也。
因请幼奇更诵所著文章,皆一遍能写。
(出《尚书故实》)
王藻
王藻、王素,贞元初应举,齐名第十四。
每偕往还通家,称十四郎(明抄本每偕往还通家称十四郎作每诣往还家通王廿四郎),或问,曰:藻、素也。
(出《传载》)
韩愈
李河南素替杜公兼。
时韩吏部愈为河南令,除职方员外,归朝,问前后之政如何,对曰:将兼来比素。
(出传载)
李程
李相国程执政时,严谟、严休皆在南省。
有万年令阙,人多属之。
李云:二年(明抄本作严)不知谟。
(出《传载》)
李吉甫
宪宗久亲政事,忽问京兆尹几员。
李相吉甫对曰:京兆尹三员:一员大尹,二员少尹,以为善对。
(出《国史补》)
王生
或问罗浮王生曰:为政难易?曰:简则易。
又问儒释同否?曰。直则同。
(出《国史补》)
辛丘度
元和十五年,辛丘度、丘(丘字原阙,据传载补)纾,杜元颖,同时为遗补。
令史分直,故事但举其姓曰:辛、(辛字原阙,据传载补)丘、杜当入。
(出《传载》)
温庭筠
会昌毁寺时,分遣御史检天下所废寺,及收录金银佛像。
有苏监察者不记名,巡检两街诸寺,见银佛一尺已下者,多袖之而归。
人谓之苏扛佛。
或问温庭筠:将何对好?遽曰:无以过密陀僧也。
(出《尚书故实》)
柳公权
柳公权,武宗朝在内庭。
上尝怒一宫嫔久之,既而复召。
谓公权曰:朕怪此人,然若得学士一篇,当释然也。
目御前蜀笺数十幅授之。
公权略不伫思,而成一绝曰:不分前时忤主恩,已甘寂寞守长门。
今朝却得君王顾,重入椒房拭泪痕。
上大悦,锡锦彩二百匹,令宫人上前拜谢之。
(出《摭言》)
权德舆
权丞相德舆言无不闻,又善廋词。
尝逢李二十六于马上,廋词问答,闻者莫知其所说焉。
或曰,廋词何也?曰:隐语耳。
语不曰:人焉廋哉!人焉廋哉!此之谓也。
(出《嘉话录》)
东方朔
汉武帝尝以隐语召东方朔。
时上林献枣,帝以杖击未央前殿槛曰:叱叱,先生束束。
朔至曰:上林献枣四十九枚乎?
朔见上以杖击槛两木,两木林也,束束枣也,叱叱四十九也。
(出《东方朔传》)
东方朔
东方朔常与郭舍人于帝前射覆。
郭曰:臣愿问朔一事,朔得,臣愿榜百;朔穷,臣当赐帛。
曰:客来东方,歌讴且行。
不从门入,逾我垣墙。
游戏中庭,上入殿堂。
击之拍拍,死者攘攘。
格斗而死,主人被创:是何物也?
朔曰:长喙细身,昼匿夜行,嗜肉恶烟,常所拍扪,臣朔愚戆,名之曰蚊。
舍人辞穷,当复脱褌。
(出《东方朔传》)
李彪
后魏孝文皇帝尝殿会群臣酒酣欢极,帝因举卮属群臣及亲王等酒曰:三三横,两两纵,谁能辨之赐金钟。
御史中尉李彪曰:沽酒老妪瓮注砙,屠儿割肉与称同。
尚书左丞甄琛曰:吴人浮水自云工,技儿掷袖在虚空。
彭城王勰曰:臣思解此是习字。
高祖即以金钟赐彪。
朝庭服彪聪明有如。
甄琛和之亦速。
(出《伽蓝记》)
班蒙
唐太保令狐相绹,出镇淮海日支使班蒙与从事俱游大明寺之西廊。
忽观前壁所题云:一人堂堂,二曜同光,泉深尺一,点去冰旁,二人相连,不欠一边,三梁四柱烈火然,除却双勾两日全。
诸宾幕顾之,驻足良久,莫之能辨。
独班蒙曰:一人岂非大字乎?
二曜者日月,非明字乎?
尺一者十一寸,非寺字乎?
点去冰,水字;二人相连,天字;不欠一边,下字;
三梁四柱而烈火然,无字;两日除双勾,比字;得非大明寺水,天下无比乎?
众皆洗然曰:黄绢之奇智,亦何异哉!称叹弥日。
询之老僧曰:顷年有客独游,题之而去,不言姓氏。
(出《桂苑丛记》)
幼敏
陈元方
汉末,陈太丘实与友人期行,过期不至,太丘舍去。
去后乃至,其子元方,年七岁,在门外戏。
客问元方:尊君在否?答曰:待君不至,已去。
友人便怒曰:非人,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时,过申(明抄本申作中)不来,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遂入门不顾。(出《商芸小说》)
孙 策
吴孙策年十四,在寿陽诣袁术。
始至,俄而刘豫州备到,便求去。
袁曰:“刘豫州何关君?”答曰:“不尔,英雄忌人。”
即出,下东阶,而刘备从西阶上,但转顾视孙之行步,殆不复前。(出《语林》)
钟毓
钟毓、钟会,少有令誉,年十三,魏文帝闻之,语其父繇曰:令卿二子来。
于是敕见。毓面有汗。
帝问曰:卿面何以汗?毓对曰:战战惶惶,汁出如浆。
复问会:卿何以不汗出?会对曰:战战栗栗,汗不得出。
又值其父昼寝,因共偷服散酒,其父时觉,且假寐以观之:毓拜而后饮,会饮而不拜。
既问之,毓曰:酒以成礼,不敢不拜。
又问会,何以不拜,会曰:偷本非礼,所以不拜。(出《小说》,明抄本作出《世说》)
孙齐由
孙齐由、齐庄二人小时诣庾公。
公问齐由何字,曰:齐由。
公曰:欲何齐邪?曰:齐许由。
又问齐庄何字,答曰:齐庄。
公曰:欲齐何邪。曰:齐庄周。
公曰:何不慕仲尼而慕庄周?答曰:圣人生知,故难慕。
庾公大喜小儿答对。(出《世说新语》)
陆 琇
后魏东平王陆俟,代人也,聪悟有才略。
子馥有父风。高崇见而赏之,谓朝臣曰:“吾常叹其父智过其躯,此逾于父矣。”
为相州刺史,迁太仆。
馥子琇,年九岁。
馥谓曰:“汝祖东平王有十二子,我为嫡长,承袭家业。
吾今年老,属汝幼童,讵堪为陆氏宗首乎?”
琇对曰:“苟非斗力,何患童稚。”
馥奇之,立为嫡。(出《谈薮》)
王绚
宋王景,僧朗之子,美风貌,善玄言。
与谢庄、张畅、何偃,俱有盛名。
于是景文本名彧。与明帝名同,故称字。
长子绚年五六岁,警悟。
外祖何尚之赏异焉。
尝教读《论语》,至郁郁乎文哉,因戏之曰:可改邪邪乎文哉。
绚应声答曰:尊者之名,安可为戏,便可道草翁之风则舅。
论语曰:草上之风则偃,偃尚之子也。
绚卒于秘书丞。(出《谈薮》)
萧遥欣
南齐曲江公萧遥欣少有神采干局。
为童子时,有一小儿左右弹飞鸟,未尝不应弦而下。
遥欣谓之曰:凡戏多端,何急弹此?鸟自云中翔,何关人事?
小儿感之,终身不复捉弹。
尔时年十一。
士庶多竞此戏,遥欣一说,旬月播之,远近闻者,不复为之。(出《谈薮》)
房氏子
唐韦陟有疾,房尚书琯使子弟问之。
延入卧内,行步悉籍茵毯,房氏子袜而登阶,侍婢皆笑之。
举朝以为韦氏贵盛,房氏清俭。
俱为美谈。(出《国史补》)
张琇
张童子者名琇,审素之子也。
开元二十二年,琇杀殿中侍御史杨万顷于阙下,复父仇也。
初审素受赇事发,诏万顷按之。
万顷按审素过入,故坐诛,家属徙边。
琇会赦得还,时未冠,乃追复前怨,与其弟瑝手刃万顷于都城。
闻者骇之。
帝嘉其孝,将释之。
有司以专杀抗论,琇坐死。
时人哀之,葬于邙山,为疑冢焉:盖惧杨宗之所发也。
故虞部员外郎顾云诔之曰:冒法复仇,信难逃于刑典,忘身徇孝,诚有契于礼经。
且从古以来,谁人不死?得其死矣,夫可恨欤?(出《顾云文集》)
浑瑊
浑太师瑊年十一,随父释之防冬。
朔方节度张齐丘戏问:将乳母来否?
其年立跳荡功。
后二年,拔石堡城,收龙驹岛,皆有奇效。(出《国史补》)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广记-卷一百七十四-俊辩二(幼敏附)-译文
俊辨阳玠薛道衡薛收张后裔崔仁师卢庄道许敬宗胡楚宾裴琰之苏颋王勮李白柳芳王藻韩愈李程李吉甫王生辛丘度温庭筠柳公权权德舆东方朔李彪班蒙
幼敏陈元方孙策钟毓孙齐由陆琇王绚萧遥欣房氏子张琇浑瑊
俊辩
阳玠
隋朝京兆人杜公瞻,是卫尉台卿的侄子。曾经邀请阳玠到家中做客。酒喝得正高兴时,就趁机戏谑他。杜公瞻说:你哥哥既然姓阳,阳货确实侮辱过孔子。阳玠说:我既然姓杜,杜伯曾经射中周宣王。殿内将军陇西人牛子充,众人推举他机智善辩,曾经对阳玠说:你阳姓有玠,恐怕不适合做厨子。阳玠说:你牛姓既然充盈,正好可以用来烹饪。又看到阳玠吃芥菜腌菜,就说:你名字叫玠,怎么还吃芥菜腌菜?阳玠回答说:你既然姓牛,怎么不吃牛肉?有太仓令张策这个人,在云龙门与阳玠辩论,理屈词穷,对阳玠说:你本来就没有德行,却忽然和叔宝同名。阳玠大声说:你既然不是英雄,怎么敢和伯符同名?太子洗马兰陵人萧诩英俊有辩才,曾经对阳玠说:将共工流放到幽州,易北恐怕不是乐土。阳玠说:将欢兜流放到崇山,江南难道是胜地?录尚书晋昌王唐邕对各位省官说:你们应该谈谈本州的宝物。定州人认为绫罗绸缎是宝物,沧州人认为鱼盐是宝物。等到阳玠,唐邕说:你是幽州人,以什么为宝物?阳玠回答说:刺史严明,文武官员都遵守法律,这是幽州的宝物。唐邕面露愧色。
薛道衡
隋朝吏部侍郎薛道衡曾经游览钟山开善寺,对小和尚说:金刚为什么瞪眼?菩萨为什么低眉?小和尚回答说:金刚瞪眼是为了降伏四魔,菩萨低眉是为了慈悲六道。薛道衡茫然不能回答。
薛收
唐朝薛收在秦府任职,檄书露布多出自他手,文辞敏捷,都是事先构思好的,马上就能写成,从不需要修改。
张后裔
张后裔在并州,唐太宗向他学习《春秋左氏传》。后来因为被召入赐宴,唐太宗谈及过去的事情。唐太宗从容地问:今天的弟子怎么样?张后裔回答说:过去孔子带领三千弟子,弟子没有子男的地位,我辅助一个人,就是万乘之主,以我的功绩来计算,比先圣还要大。唐太宗非常高兴,就赐给他五匹马。后来张后裔担任了礼部尚书,陪葬在献陵。
崔仁师
崔仁师担任度支郎中,曾经上奏度支钱物数千言,认为没收过于轻微,应该改为死刑。崔仁师提出意见,认为父子是天生的亲属,兄弟同气连枝,诛杀他们的父子,足以让他们心灵受到伤害,如果不考虑这一点,还顾惜兄弟什么呢?既然想要改变法律,就应该仔细商量。最终采纳了崔仁师的提议。
卢庄道
卢庄道是范阳人,天下人都称他为名家。他聪明敏捷,是古今之冠。他的父亲卢彦和高士廉有旧交。卢庄道小时候就成了孤儿,十二岁时拜访高士廉。高士廉因为他是老朋友的儿子,就让他坐下。恰巧有上书的人,卢庄道偷偷地窥视阅读,对高士廉说:这篇文章是卢庄道写的。高士廉感到奇怪,说:年轻人不要胡说,这是轻薄的行为,请你读一读,果然通顺。再倒着读,也通顺。高士廉赞叹了很久。于是跪下感谢说:这篇文章其实不是我写的,是刚才旁边窥视时记下来的。高士廉拿其他文章和公文让他读,他一眼就能倒着读出来。并且呈上自己写的文章。高士廉把这件事报告给了太宗。太宗召见了他,策试后提拔了他。十六岁时授予河池尉,两年后,制举擢升为甲科。太宗再次召见了他,太宗说:这是朕的聪明小孩吗?特地授予他长安尉。太宗将要巡视囚犯,卢庄道当时只有二十岁,县令因为他还年轻,担心他不能胜任,想要用其他尉来代替他。卢庄道不同意。当时关押的囚犯有四百多人,都预先写好了状子。卢庄道只是闲暇时才不查看。县令和丞等人都非常担心,屡次提起这件事,卢庄道却从容不迫。第二天,太宗召见囚犯。卢庄道慢慢地写好了状子呈上,带领囚犯进入,卢庄道对皇帝评说他们的罪状轻重,记录关押的时间,应对自如。太宗惊叹不已。当天就任命他为监察御史。
许敬宗
高宗东封泰山时,窦德玄骑马跟随。高宗问窦德玄说:濮阳古时候叫帝丘,为什么?窦德玄不能回答。许敬宗骑马上前回答了这个问题,高宗很满意。许敬宗退下后告诉别人说:大臣不能没有学问,我刚才看到窦德玄不能回答,心里非常羞愧。窦德玄听说后说:人各有能和不能,应该善于守住自己的短处,不要强不知为知。李绩说:许敬宗知识渊博,确实很美,窦德玄的话,也很好。
胡楚宾
胡楚宾写文章敏捷迅速,每次喝酒喝到半醉时才开始写作。高宗每次让他写文章,都会用满满一杯酒让他喝,喝完就赏给他这杯酒。
裴琰之
裴琰之担任同州司户,年纪轻轻,只以享乐为事,很少处理公文。刺史谯国公李崇义对他感到奇怪,就问户佐。户佐说:司户是达官贵人,恐怕不擅长书写判词。过了几天,李崇义对裴琰之说:同州的事物固然繁杂,司户尤其如此,你为什么不另外寻求京官,不要滞留在这个司里呢?裴琰之答应了他。又过了几天,公文堆积如山,众人私下议论认为裴琰之不懂得书写,只是游荡而已。有一天,李崇义召见他,脸色严厉地说,要上奏免他的职。裴琰之出来后,对他的助手说:公文有多少?助手回答说:急迫的就有两百多件。裴琰之说:有什么多的,这样逼迫人。他命令每份公文后面连上十张纸,还命令五六个人来研磨墨水、蘸笔。左右的人勉力照办。裴琰之不听从,只是对主案的人简单地说一下事情的大意,倚着柱子作出判决,言辞纵横,文采斐然,手不停歇,写下的文章如飞。全州的官员都来看,惊叹之声不绝于耳。公文送达给李崇义,李崇义起初说:司户懂得书写判词吗?户佐说:司户的文笔非常高超,还不算奇怪,比较四五十件公文,文采更加精致。李崇义感到惊讶和羞愧,召见裴琰之,走下台阶向他道歉说:你的文笔如此出色,怎么忍心隐藏锋芒,成了我的过错。那天他的名声震动了一个州。几天后,名声传遍了京城。不久,被提拔为雍州司户。
苏颋
苏祐聪非常聪明,每天能背诵几千字。虽然他的记忆力像神一样,但他的父亲苏瑰对他的教育非常严格,经常让他穿着青布衣服,躲在床下,让他接受杖刑的惩罚。等到他成年后,他的文学知识非常广博,是当时的一流人物。他性格豁达,喜欢喝酒。当唐玄宗平定了内乱后,想要起草制书,但找不到合适的人选。他对苏瑰说:谁能担任这个任务?试着想一下。苏瑰说:我不知道其他人,我的儿子苏颋非常敏捷,可以指派这个任务。但他喜欢喝酒,希望他能避免喝醉,足以完成这个任务。玄宗立刻下令召他来,当时他宿醉未醒,只是简单地行礼舞蹈,曾经醉倒在殿下,玄宗亲自为他拿起被子盖好。醒来后,玄宗给了他纸笔,他立刻完成了。他的文采横溢,词理典雅,玄宗非常高兴。拍着他的背说:了解儿子的人莫过于父亲。真是这样啊?因此非常重视他,已经注意到了他的大才。韦嗣立被任命为中书令,苏瑰写官告,苏颋为他致辞,薛稷书写,当时的人认为这是三绝。苏颋能言善辩,有京兆尹拜访苏瑰,命令苏颋吟诵‘尹’字。苏颋说:丑虽然有脚,但甲不全身,见君无口,知伊少人。苏瑰与东明观道士周彦云平时有交往,周彦云当时想要为他的师傅建立碑碣,对苏瑰说:完成我的愿望,不过麻烦您几个儿子,五郎写文,六郎书写,七郎负责运石。苏瑰大笑,虽然没有说话但内心非常佩服他的公正。苏瑰的儿子苏颋排行第五,苏诜排行第六,苏冰排行第七,苏诜擅长写八分书。(出自《明皇杂录》)
王勮是绛州人,在开元年间担任中书舍人。之前有五位王子出阁,同一天接受册封,官员们忘记带上册文,百官排列在位子上,才知道遗漏了礼仪。王勮召集了五个小吏,每人拿着笔管,他口头传授内容,立刻就完成了。(出自《摭言》)
李白在开元年间,应唐玄宗的诏令起草了《白莲花开序》和《宫词》十首,当时他正处于大醉状态,太监用冷水泼醒了他,他稍微清醒后,在御前挥笔写作,文思泉涌,没有一点错漏。(出自《摭言》)
柳芳,李幼奇在开元年间,通过才艺向柳芳求助。李幼奇对柳芳背诵了百韵诗,柳芳已经暗中记下,立刻写在墙上,一字不差。他对李幼奇说:这是我的诗。李幼奇非常惊讶,有不平之色。过了一会儿慢慢地说:我只是开个玩笑,这是你背诵的诗。于是请李幼奇再背诵他的文章,他都能一遍就写出来。(出自《尚书故实》)
王藻和王素在贞元初年应试,排名第十四。他们经常一起往来于同乡之间,被称为‘十四郎’(明抄本中称‘每偕往还通家称十四郎’为‘每诣往还家通王廿四郎’),有人问,他们就说:我们是王藻和王素。(出自《传载》)
韩愈,李河南素替杜公兼。当时韩吏部愈担任河南令,被任命为职方员外,回到朝廷,问他前后政绩如何,回答说:和杜公相比。(出自《传载》)
李程,李相国程执政时,严谟、严休都在南省。有一个万年令的职位空缺,很多人想要这个职位。李云:我不知道严谟。(明抄本作‘严’)(出自《传载》)
李吉甫,宪宗长期亲自处理政事,突然问京兆尹有几个职位。李相吉甫回答说:京兆尹有三个职位:一个大尹,两个少尹,这样回答是恰当的。(出自《国史补》)
王生,有人问罗浮山王生:为政难易?他回答说:简单就容易。又问儒释是否相同?他回答说:直接就相同。(出自《国史补》)
辛丘度,元和十五年,辛丘度、丘纾、杜元颖同时被任命为遗补。令史分直,按照惯例只提到姓氏:辛、丘、杜应该进来了。(出自《传载》)
温庭筠,会昌年间毁寺时,分派御史检查天下被废除的寺庙,以及收集金银佛像。有一个叫苏监察的人没有署名,巡视检查了两街的各个寺庙,看到一尺以下的银佛,就偷偷地带回家。人们称他为‘苏扛佛’。有人问温庭筠:有什么好的应对?他立刻说:没有比密陀僧更好的了。(出自《尚书故实》)
柳公权,柳公权在武宗朝在内廷。皇帝曾经对一位宫女生气了很久,后来又召见了她。他对柳公权说:我怪这位宫女,但如果你能写一篇学士的文章,我就不计较了。他递给柳公权几十幅蜀笺。柳公权略加思考,就写成了一首绝句:不分前时忤主恩,已甘寂寞守长门。今朝却得君王顾,重入椒房拭泪痕。皇帝非常高兴,赐给他锦彩二百匹,让宫女上前拜谢他。(出自《摭言》)
权德舆,权丞相德舆的话无不被听到,他又擅长隐语。他曾经在路上遇到李二十六,用隐语问答,听的人不知道他说的是什么。有人说,隐语是什么?他回答说:隐语就是隐语啊。它不是说的:人焉廋哉!人焉廋哉!这就是这个意思。(出自《嘉话录》)
东方朔,汉武帝曾经用隐语召见东方朔。当时上林献上红枣,皇帝用棒子敲打未央宫前殿的栏杆说:叱叱,先生束束。东方朔到了后说:上林献上红枣四十九枚吗?东方朔看到皇帝用棒子敲打两根栏杆,两根栏杆是林,束束红枣,叱叱是四十九。(出自《东方朔传》)
东方朔,东方朔经常与郭舍人在皇帝面前玩射覆游戏。郭舍人说:我想问东方朔一个问题,他如果能猜到,我就愿意给他一百两银子;如果他猜不到,我就给他一匹布。东方朔说:客人来到东方,唱歌跳舞,不进门,翻越我的院墙。在院子里玩耍,皇帝进入殿堂。打拍子,死者纷纷倒下。格斗而死,主人受伤:这是什么东西?东方朔说:长嘴细身,白天隐藏,夜晚行动,喜欢吃肉,讨厌烟,经常被拍打,我东方朔愚笨,给它起名叫蚊,郭舍人无言以对,应该脱下裤子。(出自《东方朔传》)
李彪,后魏孝文帝在殿会上与群臣饮酒欢乐,孝文帝举起酒杯向群臣和亲王等人敬酒说:三三横,两两纵,谁能辨之赐金钟。御史中尉李彪说:卖酒的老妇人用瓮装酒,屠夫切肉与称相同。尚书左丞甄琛说:吴人浮水自云工,技儿掷袖在虚空。彭城王勰说:我想解这个谜题是练习写字。孝文帝立刻把金钟赐给了李彪。朝廷的人都佩服李彪的聪明才智。甄琛也很快地跟着附和。(出自《伽蓝记》)
班蒙,唐太保令狐相绹,出镇淮海时,支使班蒙和从事一起游览大明寺的西廊。突然看到前壁上题写着:一人堂堂,二曜同光,泉深尺一,点去冰旁,二人相连,不欠一边,三梁四柱烈火然,除却双勾两日全。众人停下脚步看了很久,没有人能辨识出来。只有班蒙说:一人难道不是大字吗?二曜是日月,不是明字吗?尺一是十一寸,不是寺字吗?点去冰,水字;二人相连,天字;不欠一边,下字;三梁四柱而烈火然,无字;两日除双勾,比字;这不就是大明寺水,天下无比吗?众人都惊讶地说:黄绢的奇智,也何异哉!赞叹了一整天。询问老僧说:几年前有客人独自游览,题了这首诗就离开了,没有留下姓名。(出自《桂苑丛记》)
幼敏,陈元方
东汉末年,陈太丘确实和朋友约定一起出行,但朋友没按时到,陈太丘就先走了。陈太丘走后,朋友才到,他的儿子陈元方,当时七岁,正在门外玩耍。朋友问陈元方:你父亲在吗?陈元方回答说:等了您没来,他已经走了。朋友便生气地说:真不是人,和别人约定一起出行,却把人丢下自己走了。陈元方说:您和我父亲约定中午时分见面,过了中午还没来,这就是不守信用;对着孩子骂父亲,这就是没有礼貌。朋友感到惭愧,就下车拉他,但陈元方却头也不回地走进了家门。(出自《商山四皓》)
吴国的孙策,十四岁时,在寿阳拜访袁术。刚到不久,刘备就到了,孙策就要求离开。袁术说:‘刘备跟你有什么关系?’孙策回答说:‘不是这样,英雄是忌恨别人的。’说完就起身离开,从东阶下去,而刘备从西阶上来,只是转头看着孙策的行走,几乎不再前进。(出自《语林》)
钟毓和钟会,小时候就很有名望,十三岁时,魏文帝曹丕听说了他们,对他们的父亲钟繇说:‘让这两个孩子来见我。’于是命令他们见面。钟毓满脸是汗。曹丕问他:‘你为什么满脸是汗?’钟毓回答说:‘我害怕得发抖,汗水就像浆一样流出来。’曹丕又问钟会:‘你为什么不出汗?’钟会说:‘我害怕得发抖,连汗都出不来了。’这时正好遇到他们的父亲白天睡觉,他们就偷偷喝父亲存放的酒,父亲当时假装睡着,观察他们的行为:钟毓喝之前先鞠躬,钟会喝了却不鞠躬。曹丕问他们,钟毓说:‘喝酒是完成礼节,不敢不鞠躬。’又问钟会为什么不鞠躬,钟会说:‘偷酒本来就不是礼节,所以不用鞠躬。’(出自《小说》,明抄本出自《世说新语》)
孙齐由和孙齐庄两个小孩小时候去拜访庾公。庾公问孙齐由的字,他说:‘齐由。’庾公说:‘你想和谁一样?’他说:‘我想和许由一样。’又问孙齐庄的字,他回答说:‘齐庄。’庾公说:‘你想和谁一样?’他说:‘我想和庄子一样。’庾公说:‘为什么不崇拜孔子而崇拜庄子呢?’他回答说:‘圣人天生就知道,所以难以崇拜。’庾公非常高兴这个小孩的回答。(出自《世说新语》)
后魏东平王陆俟,是代人,聪明有才略。他的儿子陆馥有父亲的风格。高崇见到他后赞赏他,对朝臣说:‘我常常感叹他的父亲智慧超过他本人,这个孩子更是超过他的父亲了。’陆馥后来做了相州刺史,又升任太仆。陆馥的儿子陆琇,当时九岁。陆馥对他说:‘你的祖父东平王有十二个儿子,我是长子,继承了家业。我现在年纪大了,把家业托付给你这个年幼的孩子,你能胜任陆氏家族的领袖吗?’陆琇回答说:‘如果不是比拼力量,有什么好担心的,我年纪小。’陆馥对他感到惊奇,就立他为继承人。(出自《谈薮》)
宋朝的王景,是僧朗的儿子,长得英俊,擅长玄言。和谢庄、张畅、何偃一起都有很高的名声。王景原本的名字叫王彧。因为和宋明帝的名字相同,所以用字。他的长子王绚五六岁时,聪明伶俐。外祖父何尚之非常赏识他。曾经教他读《论语》,读到‘郁郁乎文哉’这句话时,就开玩笑说:‘可以改为‘邪邪乎文哉’吗?’王绚立刻回答说:‘尊贵的人的名字,怎么可以开玩笑,可以说成草翁之风则偃,这是《论语》中的话。’《论语》中说:‘草上之风则偃,偃是尚之的儿子。’王绚最终在秘书丞任上去世。(出自《谈薮》)
南齐的曲江公萧遥欣小时候就很有神采和气度。他小时候,有一个小孩左右弹飞鸟,萧遥欣每次都应声而下。萧遥欣对他说:‘玩耍的方式很多,为什么急着弹鸟呢?鸟在空中飞翔,和人有什么关系?’那个小孩被他的话感动,从此终身不再捉弹弓。当时他十一岁。士人和百姓都竞相玩这种游戏,萧遥欣一说,十天后就传遍了远近,没有人再玩这种游戏。(出自《谈薮》)
唐朝的韦陟生病了,房尚书房琯派他的子弟去探望。韦陟让他们进卧室,自己走路时都踩着垫子,房家的子弟穿着袜子上台阶,侍婢们都笑了。全朝的人都认为韦家富贵,房家清俭,这成了美谈。(出自《国史补》)
张琇这个小孩的名字叫琇,是审素的儿子。开元二十二年,张琇在宫殿下杀了殿中侍御史杨万顷,是为了报仇。初审时,审素受贿的事情被揭露,皇帝下诏让杨万顷审问他。杨万顷审问审素时过于严厉,因此被判处死刑,家属被流放到边疆。张琇在赦免时得以返回,当时他还没成年,于是他追查旧怨,和弟弟张瑝一起在都城亲手杀了杨万顷。听到这件事的人都感到震惊。皇帝赞扬他的孝顺,打算赦免他。但官员们认为他擅自杀人,应该处以死刑,张琇因此被处死。当时的人都很同情他,将他葬在邙山,并造了疑冢:因为害怕杨家的后人挖掘。(出自《顾云文集》)
浑太师浑瑊十一岁时,随父亲浑释之去北方防寒。朔方节度使张齐丘开玩笑地问:‘你的奶妈来了吗?’浑瑊那年就立了战功。后来两年,他攻下了石堡城,收复了龙驹岛,都有奇效。(出自《国史补》)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广记-卷一百七十四-俊辩二(幼敏附)-注解
俊辩:指才智出众,善于辩论。
阳玠:古代人名,此处指阳玠,有才辩之名。
薛道衡:古代人名,隋朝官员,以文学著称。
薛收:古代人名,唐朝官员,有文学才能。
张后裔:古代人名,指张的后代,此处指张后裔,有才学。
崔仁师:古代人名,唐朝官员,有政治才能。
卢庄道:古代人名,范阳人,以才智著称。
许敬宗:古代人名,唐朝官员,以文学和政绩著称。
胡楚宾:古代人名,唐朝官员,以文学才能著称。
裴琰之:古代人名,唐朝官员,以文学才能著称。
苏颋:古代人名,唐朝官员,以文学才能著称。
李白:唐代著名诗人,以豪放的诗风著称。
柳芳:唐代官员,有文学才能。
王藻:古代人名,唐朝官员,有政治才能。
韩愈:唐代著名文学家、思想家,有“文起八代之衰”的美誉。
李程:古代人名,唐朝官员。
李吉甫:古代人名,唐朝官员。
王生:古代人名,唐朝官员。
辛丘度:古代人名,唐朝官员。
温庭筠:唐代著名诗人,以词赋著称。
柳公权:唐代著名书法家,有“柳体”之称。
权德舆:唐代官员,有文学才能。
东方朔:西汉时期著名文学家、政治家,以机智和幽默著称。
李彪:古代人名,唐朝官员。
班蒙:古代人名,唐朝官员。
幼敏:指年幼时聪明敏捷。
陈元方:古代人名,东晋时期文学家。
孙策:三国时期吴国名将,以勇猛著称。
钟毓:古代人名,三国时期吴国名将孙策之子。
孙齐:古代人名,三国时期吴国名将孙策之子。
陆琇:古代人名。
王绚:古代人名。
萧遥欣:古代人名。
房氏子:古代人名,指房氏家族的后代。
张琇:古代人名。
浑瑊:古代人名,唐朝官员。
聪悟过人:指聪明才智超过常人,形容人特别聪明。
日诵数千言:指每天能背诵几千字的文章,形容记忆力强。
记览如神:形容记忆力非常强,过目不忘。
父瑰训励严至:指父亲苏瑰对他的教育非常严格。
衣青布襦:指穿着粗布衣服,表示家境贫寒。
伏于床下,出其胫受柙楚:指父亲让他躺在床下,用棍棒打他的小腿。
壮而文学该博:指成年后,文学知识广博。
冠于一时:指在当时非常有名。
性疏俊嗜酒:指性格豪放不羁,喜欢喝酒。
玄宗既平内难:指唐玄宗已经平定了内乱。
草制书:指起草皇帝的诏书。
顾谓瑰曰:指唐玄宗对苏瑰说。
诏:指皇帝的命令。
指使:指派遣去做某项任务。
宿酲未解:指酒醉未醒。
命:指命令。
授简笔:指给纸笔。
立成:指立刻完成。
才藻纵横:指文采横溢,才思敏捷。
词理典赡:指文辞典雅,道理丰富。
京兆尹:指京城地区的行政长官。
诗:指古代的诗歌。
韵:指诗歌中的韵律。
时:指当时。
受册:指接受册封。
阙礼:指遗漏了应该有的礼仪。
口授:指口头传授。
分写:指分别写下来。
草白莲花开序及宫词十首:指起草了《白莲花序》和《宫词》十首。
中贵人:指皇帝身边的亲信。
沃:指浇。
御前:指皇帝面前。
衾:指被子。
授:指给予。
简:指简牍,古代书写用的竹简。
才藻:指文采。
词理:指文辞和道理。
典赡:指丰富而有典据。
拜舞:指跪拜舞蹈,表示敬礼。
殿下:指宫殿之下,古代对皇帝的敬称。
命人:指派人。
扶:指搀扶。
举:指拿起。
简笔:指纸笔。
器重:指重视。
大用:指重要的职位或任务。
中书令:指中书省的最高长官。
署官告:指签署官告。
辞:指写辞。
书:指书写。
三绝:指三件绝妙的事情。
敏捷:指反应快,行动迅速。
素:指平时。
替:指代替。
吏部:指官署名,负责官员的选拔和考核。
除职方员外:指被任命为职方员外郎。
归朝:指回到朝廷。
问前后之政如何:指询问前任和现任的政绩如何。
对:指回答。
省:指官署名,负责管理官员。
阙:指空缺。
属之:指归属他。
云:指说。
二年:指两年。
员:指官员的数量。
支使:指地方官员的属官。
从事:指官名,古代官署中的属官。
游:指游览。
题:指写。
莫之能辨:指没有人能辨认出来。
黄绢之奇智:指黄绢的聪明才智。
异哉:指多么奇特啊。
称叹:指称赞。
弥日:指整天。
询:指询问。
顷年:指往年。
独游:指独自游玩。
姓氏:指名字。
陈太丘:陈太丘,即陈寔,东汉末年著名学者,以德行高尚著称。
期行:约定同行,指约定好的出行。
元方:陈元方,陈太丘之子,年幼时即以聪明才智闻名。
期日中时:约定的时间是中午。
申:指中午,此处与“中”同义。
刘豫州:刘豫州,即刘备,东汉末年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
袁术:袁术,东汉末年割据一方的军阀。
英雄忌人:英雄忌恨别人,指英雄人物往往对他人有猜忌之心。
东阶:古代建筑中,主人的台阶。
西阶:古代建筑中,宾客的台阶。
魏文帝:曹丕,三国时期魏国的第二位皇帝。
繇:钟繇,三国时期魏国的大臣,钟会的父亲。
令卿二子来:命令让钟繇的两个儿子来。
汗出如浆:汗水像浆一样流出,形容非常恐惧。
许由:许由,古代传说中的隐士,以清高著称。
庄周:庄周,即庄子,战国时期著名的哲学家。
仲尼:孔子,春秋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
东平王:陆俟的父亲,东平王陆逊。
嫡长:正室所生的长子。
属汝幼童:把责任交给你这个年幼的孩子。
讵堪:哪里能够。
斗力:比试力量。
战战惶惶:非常害怕的样子。
战战栗栗:非常颤抖的样子。
假寐:假装睡觉。
成礼:完成礼仪。
玄言:玄学中的言论,指深奥的哲学思想。
谢庄:谢庄,南朝宋时期的文学家。
张畅:张畅,南朝宋时期的文学家。
何偃:何偃,南朝宋时期的文学家。
明帝:南朝宋的皇帝刘彧。
警悟:聪明机敏。
何尚之:何尚之,南朝宋时期的文学家。
《论语》:《论语》是儒家经典之一,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
草翁之风则偃:出自《论语》,原文是‘草上之风必偃’,意思是风一吹草就倒,比喻势力强大。
神采干局:神采飞扬,气度不凡。
朔方:古代北方边疆地区。
节度使:唐代设立的军事行政长官。
石堡城:古代边防要塞。
龙驹岛:地名,具体位置不详。
冒法复仇:违反法律进行复仇。
礼经:关于礼仪的经典。
疑冢:为防止盗墓而设的假墓。
释之:浑瑊的父亲,浑释之。
节度张齐丘:朔方节度使张齐丘。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广记-卷一百七十四-俊辩二(幼敏附)-评注
汉末,陈太丘实与友人期行,过期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其子元方,年七岁,在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否?答曰:待君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时,过申不来,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遂入门不顾。
此段文字描绘了陈元方幼年时面对无礼之人的坚定态度。元方虽年幼,却能以礼对无礼,展现出其深厚的家教背景和良好的道德修养。他的回答不仅体现了对父亲的尊重,也体现了对诚信和礼仪的重视。友人因无信而愤怒,但面对元方的直言不讳,却感到惭愧,这反映了当时社会对诚信和礼仪的重视。
吴孙策年十四,在寿陽诣袁术。始至,俄而刘豫州备到,便求去。袁曰:“刘豫州何关君?”答曰:“不尔,英雄忌人。”即出,下东阶,而刘备从西阶上,但转顾视孙之行步,殆不复前。
孙策的这段话展现了他的英气与果断。面对袁术的质问,他毫不犹豫地表达了自己的立场,认为英雄之间忌讳过于亲密,这反映了他对人际关系和权力斗争的深刻理解。孙策的果断行动和刘备的观察,都体现了他作为一位英雄的自信和影响力。
钟毓、钟会,少有令誉,年十三,魏文帝闻之,语其父繇曰:令卿二子来。于是敕见。毓面有汗。帝问曰:卿面何以汗?毓对曰:战战惶惶,汁出如浆。复问会:卿何以不汗出?会对曰:战战栗栗,汗不得出。
钟毓和钟会的对话体现了他们的聪明才智。钟毓以形象的比喻回答魏文帝的问题,表达了自己的紧张和恐惧,而钟会则用另一种方式表达了自己的冷静和自信。这种对话不仅展示了他们的个性,也反映了魏文帝的智慧和对人才的欣赏。
孙齐由、齐庄二人小时诣庾公。公问齐由何字,曰:齐由。公曰:欲何齐邪?曰:齐许由。又问齐庄何字,答曰:齐庄。公曰:欲齐何邪。曰:齐庄周。公曰:何不慕仲尼而慕庄周?答曰:圣人生知,故难慕。
孙齐由和齐庄的对话展现了他们的聪明和机智。他们巧妙地回答庾公的问题,表达了自己对先贤的崇敬和对人生哲理的思考。这种对话反映了当时文人对哲学和文化的追求。
陆俟之子陆琇,年九岁。馥谓曰:“汝祖东平王有十二子,我为嫡长,承袭家业。吾今年老,属汝幼童,讵堪为陆氏宗首乎?”琇对曰:“苟非斗力,何患童稚。
陆琇的回答体现了他的自信和担当。面对父亲的质疑,他坚定地表示自己有能力继承家业,这种自信和勇气在当时社会是非常难得的。陆琇的回答也反映了他对家族责任的认识。
宋王景之子王绚,年五六岁,外祖何尚之赏异焉。尝教读《论语》,至郁郁乎文哉,因戏之曰:可改邪邪乎文哉。绚应声答曰:尊者之名,安可为戏,便可道草翁之风则舅。
王绚的回答展现了他的机智和尊重长辈的态度。他用巧妙的方式回应了外祖的戏言,既表达了对长辈的尊重,又展现了自己的聪明才智。
南齐曲江公萧遥欣少有神采干局。为童子时,有一小儿左右弹飞鸟,未尝不应弦而下。遥欣谓之曰:凡戏多端,何急弹此?鸟自云中翔,何关人事?小儿感之,终身不复捉弹。
萧遥欣的这段话体现了他对自然和人生的深刻理解。他通过批评弹鸟的游戏,表达了对自然和谐和人生价值的思考,这种思考在当时社会是非常难得的。
唐韦陟有疾,房尚书琯使子弟问之。延入卧内,行步悉籍茵毯,房氏子袜而登阶,侍婢皆笑之。举朝以为韦氏贵盛,房氏清俭。
这段文字反映了唐代社会的阶层差异和道德观念。房氏子的行为虽然看似无礼,但实际上体现了他对家庭和地位的尊重,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对清廉和俭朴的推崇。
张琇杀殿中侍御史杨万顷于阙下,复父仇也。初审素受赇事发,诏万顷按之。万顷按审素过入,故坐诛,家属徙边。
张琇的行为体现了孝道和复仇的观念。他为了复仇而杀死了仇人,虽然最终被判处死刑,但他的行为在当时社会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
浑太师瑊年十一,随父释之防冬。朔方节度张齐丘戏问:将乳母来否?其年立跳荡功。后二年,拔石堡城,收龙驹岛,皆有奇效。
浑瑊的故事展现了他的勇敢和智慧。他年幼时就能在战场上立下战功,这反映了他出色的军事才能和勇敢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