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李昉(925年-996年),宋代著名的文学家和历史学家,他在《太平广记》的编纂过程中,结合了当时的历史、文化和传说,广泛收录了中国古代的神话和民间故事。
年代:成书于宋代(约10世纪)。
内容简要:《太平广记》是李昉主编的中华文化和历史中一部重要的文献,收录了从古至宋代的各种神话、民间故事、传说、历史事件等。书中内容广泛,既有历史人物的传记,也有民间流传的故事、奇闻异事以及道家、佛家思想的结合。它为后代提供了丰富的文化资源,成为研究中国古代民间故事和历史传闻的重要工具。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广记-卷一百一十四-报应十三(崇经像)-原文
费崇先魏世子何昙远陈秀远葛济之董青建齐竟陵王张逸释僧护僧澄空释慧侃释道积释法诚
费崇先
宋费崇先,吴兴人,少信佛法,精勤。泰始三年,受菩萨戒,寄斋于谢慧远家,二十四日,昼夜不懈。每听经,常以鹊尾香炉置膝前,初斋三夕,见一人,容服不凡,径来举炉去。崇先视膝前,炉犹在,方悟神异。自惟衣裳新濯,了无不净,唯坐侧有唾壶,既撤去壶。即复见此人还炉于前,未至席,犹见二炉,既至即合为一,然则此神人所提者,盖炉影耳。崇先又尝闻人说,福远寺有钦尼者,精勤得道,欣然愿见,未及得往,属意甚至,常斋于他家,中夜,忽见一尼,容仪端俨,著赭布袈裟,正立斋席之前,食顷而灭。崇先及见此尼,状貌被服,即前夜所睹者也。(出《法苑珠林》)
魏世子
宋魏世子,梁郡人,奉佛精进,儿女尊修,唯妇迷执不信。女年十四,病死,七日而苏,云:“可安施高座,并无量寿经。”世子即为具设经座,女虽持斋戒,未常看经,今即升座,诵声清利。下启父言:“儿死便往无量国,见父兄及己三人,池中已有芙蓉大花,后当化生其中。唯母独无。不胜此苦,故归启报。”语竟,复绝。母于是敬信法教。(出《冥祥记》)
何昙远
何昙远,庐江人,父万寿,御史中丞。昙远奉法持菩萨戒,年十八,丁父艰。哀毁成疾,殆将灭性,号踊之外,归心净土,庶祈感应。时请僧数人,昙远向僧舍忏悔宿业,终无感徵。僧舍每加奖励,不令懈怠。尔后因夜转经竟,众僧已眠,昙远忽自歌诵,僧舍惊而问之。昙远曰:“见佛身黄金色,光焰丈余,幡花翼从,充满虚空,佛自西至,呼令速去。”昙远素羸弱少力,此夕壮厉悦怿,便于合中取香著手中,并以园花散空。母曰:“汝今若去,不念吾耶?”昙远无所言而顿卧,宿信家中,闻此灵异,亦皆欣肃,不甚悲惧。昙远至五更,忽然而终,宅中芬馨数日。(出《冥祥记》)
陈秀远
宋陈秀远,颍川人,尝为湘州西曹,客居临湘县。少信奉三宝,年过耳顺,笃业不衰。元徽二年七月中,宴卧未寐,叹念万品死生,流转无定,惟已将从何来,一心祈念,冀通感梦,时夕结阴,室无灯烛。有顷,见枕边如萤火者,明照流飞,俄而一室尽明,连空如昼,秀远遽兴,合掌喘息。见庭中四五丈上,有一桥阁,危栏彩槛,立于空中。秀远了不觉升之,坐于桥侧,见桥上士女往还,衣装不异世人。末有一妪,年可三十,青袄白裳,行至秀远而立。有顷,又一妇人纯衣白布,偏环髻,持香花前,语秀远曰:“汝前身即我也,以此花供养佛故,得转身作汝。”复指青白妪曰:“此即复是我前身也。”言殚而去,后指者亦渐隐。秀远忽不觉还下之时,光亦寻灭。(出《冥祥记》)
葛济之
葛济之,句容人,稚川之后。妻同郡纪氏,体貌闲雅,有妇德。济之世事神仙,纪亦慕而心乐佛法,常存诚不替。忽一旦方织,俄觉云日开朗,空中清明,因投梭仰望四表,见西方有如来真形及宝盖幢幡映天,心独喜曰:经说无量寿(“寿”原本作“受”,据许本改。)者,即应此耶。便头面作礼,乃引济之,亦登时见半身及诸幡盖,俄而隐没。于是云日鲜华,五色烛耀,乡里备睹,移时方歇焉。(出《冥祥记》)
董青建
齐董青建者,不知何许人。
父字贤明,建元初,为越骑校尉。
初建母宋氏,孕建时,梦有人语云:‘尔必生男,体上当有青志,可名为青建。’及生如言,即名焉。
有容止,美言笑,性理宽和,家人未尝睹其愠色,见者咸异之。
至年十四而州辟主簿。
建元初,皇储镇樊汉,为水曹参军,二年七月十六日寝疾,自云:‘不振济。’
至十八日,临尽起坐,谓母曰:‘罪尽福至,缘累永绝,愿母自爱。不须忧念。’因失声大哭,声尽而绝。
将殡葬丧斋前,其夜灵语云:‘生死道乖,勿安斋前,自当有造像道人来迎丧者。’
明日,果有道人来,名昙顺,即依灵语,向昙顺说之。
昙顺曰:‘贫道住在南林寺,造丈八像垂成,贤子乃有此感应,寺西有少空地,可得安葬也。’遂葬寺边。
三日,其母将亲表十许人,墓东见建如生,云:‘愿母割哀还去,建今还在寺住。’
母即止哭而还,举家菜食长斋。
至闰月十一日,贤明梦见建云:‘愿父暂出东斋。’
贤明便香汤自浴,斋戒出东斋。
至十四夜,于明中闻建唤声,惊起,见建在斋前如生时。
父问汝住在何处,建云:‘从亡来,住在练神宫中,满百日,当得生忉利天,建不忍见父母兄弟哭泣伤恸,三七日礼诸佛菩萨,请四天王,故得暂还。愿父母从今已后,勿复啼哭祭祠。阿母已发愿求见建,不久当命终,即共建同生一处。父寿可得七十三,命终后,当三年受罪报,勤苦行道,可得免脱。’
问曰:‘汝从夜中来,那得有光明?’
建曰:‘今与菩萨诸天同下,此其身光耳。’
又问曰:‘汝天上识谁?’
建曰:‘见王车骑、张吴兴、外祖宋西河。’
建曰:‘非但此一门中生,从四十七年以来,至七死七生,已得四道果。先发七愿,愿生人间,故历生死,从今永毕,得离七苦。建临尽时,见七处生死,所以大哭者,与七家分别也。’
问云:‘汝皆生谁家?’
建曰:‘生江吏部、羊广州、张吴兴、王车骑、萧吴兴、梁给事、董越骑等家,唯此间生十七年,余处止三五年耳。’
自今已后,毒厉岁多,宜勤修功德,建见世人死,多堕三涂,生天者少。
勤精进,可得免度,发愿生天,亦得相见,行脱差异,无相值期。
又问云:‘汝母忧忆汝垂死,可令见汝否?’
建曰:‘不须相见,益怀煎苦耳,但依向言说之。诸天已去,不容久住。’
惨有悲色,忽然不见。
去后竹林左右犹有香气,家人亦并闻余香焉。
建云所生七家:江概、羊希、张永、王玄宋谟、萧惠明、梁季文也。
贤明遂以出家,名法藏。(出《法苑珠林》)
齐竟陵王
齐竟陵王,崇信内典,得热病,夜中垂死。
梦见金像,手灌神汤,因遂平复。(出《辨正论》)
张逸
张逸为事至死,预造金像,朝夕祈命。
临刑,刀折而项不伤。
官问故,答曰:‘唯以礼像为业。’
其像项有二刀痕如血,因得免死。(出《感应传》)
释僧护
高齐时,有释僧护,守道直心,不求慧业,愿造丈八石像,咸怪其言。
后于寺北谷中,见一卧石,可长丈八,乃顾匠营造。
向经一周,面腹粗了,而背著地,以六具拗举之。
始初不动,经夜至旦,忽然自翻,即就营造,移置佛堂。
晋州陷日,像汗流地,周兵入齐,烧诸佛寺,此像独不变色。
又欲倒之,大牛六十头挽不动。
忽有异僧,以瓦木土墼垒而围之,寻失僧所在。
像后降梦信心者曰:‘吾患指痛。’
其人寤而视焉,乃木伤其二指也。
遂即补之。
开皇十年,盗像幡盖者,梦丈八人入室责之,贼大怖悔而谢焉。
其像见在。(出《法苑珠林》)
僧澄空
隋开皇中,僧澄空,年甫二十,誓愿于晋阳汾西铸铁像,高七十尺焉。
鸠集金炭,经求用度,周二十年,物力乃办。
于是造报遐迩,大集贤愚,然后选日而写像焉。
及烟焰灭息,启炉之后,其像无成。
澄空即深自咎责,稽首忏悔,复坚前约,再谋铸造。
精勤艰苦,又三十年,事费复备,则又复写像焉。
及启铸,其像又复无成,澄空于是呼天求哀,叩头请罪,大加贬挫,深自勤励。
又二十年,功力复集,然后选日,复写像焉。
及期,澄空乃身登炉巅,百尺悬绝,扬声谓观者曰:‘吾少发誓愿,铸写大佛,今虚费积年,如或踵前,吾亦无面见大众也。吾今俟其启炉,欲于金液而舍命焉,一以谢俧于诸佛,一以表诚于众善。倘大像圆满,后五十年,吾当为建重阁耳。’
时观者万众,号泣谏止,而澄空殊不听览。
俄而金液注射,赫耀踊跃,澄空于是挥手辞谢,投身如飞鸟而入焉。
及开炉,铁像庄严端妙,毫发皆备。
自是并州之人,因起阁以覆之,而佛身洪大,功用极广,自非殊力,无由而致。
唐开元初,李皓为太原军节度使,出游,因仰像叹曰:‘如此好相,而为风日所侵,痛哉!’
即施钱百万缗,周岁之内,而重阁成就,至今北都谓之平等阁者是也。
计僧死像成日至皓,正五十年矣。
以佛法推之,则皓也得非澄空之后身欤。(出《集异记》)
释慧侃
隋蒋州大归善寺释慧侃,曲阿人也,灵通幽显,世莫识之。
而翘敬尊像,事同真佛,每见立像,不敢辄坐,劝人造像,唯作坐者。
后往岭南,修禅法,大有悟解。
住栖霞时,尝往扬都汤偲法师,偲异礼接之。
将还山,偲请现神力。
侃即从窗中出臂,解齐熙寺佛殿上额,因语偲云:‘世人无远识,见多惊异,故吾所不为耳。’
大业元年,终于大归善寺。
初侃终日,以三衣还众僧:‘吾今死去,徒众好住。’便还房内。
大众惊起追之,乃见房中白骨一具,跏坐床上,就而撼之,锵然不散。
(出《法苑珠林》)
释道积
唐蒲州普济寺释道积,河东安邑县人也。
博通经教,洞明玄旨,河东英俊,莫与同风。
先是沙门宝澄于普济寺创营大像百丈,功愿未终而卒。
耆艾请积继之,积受众勤请,广行缘化,槐檀十迁,而大像成就,道俗庆赖,感彻人天。
初积受请之夕,梦二狮子于大像侧,连吐明珠,相续不绝,既寤叹曰:‘兽王自在,则表法流无滞,宝珠自涌,又喻檀施不穷。冥运潜符,徵效斯在。’
即命工匠,图所梦于弥勒大像前,今犹存焉。
其寺在蒲坂之阳,高爽华敞,东临州里,南望河山。
像设三层,岩廊四合,上方下院,赫奕相临,园磑田蔬,周环俯就,佛事隆盛,咸积之功焉。
(出《法苑珠林》)
释法诚
终南山悟真寺释法诚,雍州万年县人,事沙门僧和为师。
和亦乡族之所推奉,曾有人欲害和,夜诣门,见房内猛火,腾焰升帐,遂即追悔。
诚奉佩训勖,常诵法华,翘心奉行,朝夕无懈。
梦感普贤,劝书大教,既悟,即入净行道。
重村工匠,令书八部般若,香台宝轴,庄严成就。
又于寺南横岭,造华严堂,凿山堙堑,列栋连甍,前对重峦,右临斜谷,吐纳云雾,下瞰烟虹,实奇观也。
弘文馆学士张孝静者,善于书翰,诚乃请孝静写藏经,斋洁勤拳。
大致感应,灵禽异兽,驯扰精庐。
贞观十四年,忽谓侍者曰:‘诸行无常,法缘有竭,九品往生,斯言验矣。吾今去世,汝无忧恼。’
言毕,口光烛于楹,奄然而化。
(出《高僧传》)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广记-卷一百一十四-报应十三(崇经像)-译文
费崇先:宋代的费崇先,是吴兴人,从小就信仰佛法,非常勤奋。泰始三年,他接受了菩萨戒,寄住在谢慧远家中,连续二十四天昼夜不懈地修行。每次听经时,他常常把香炉放在膝前,刚开始的三天晚上,他看到一个人,容貌服饰非常不凡,径直走过来拿起香炉就走。费崇先看膝前,香炉还在,才悟出这是神异之事。他自认为衣服刚洗过,非常干净,只有坐侧的痰盂没有清理。清理痰盂后,那个人又回来把香炉放回原处,还没走到座位,他看到两个香炉,走到座位时,两个香炉就合而为一了。那么这个神人拿的,应该是香炉的影子。费崇先还曾听说,福远寺有个叫钦尼的人,非常勤奋修行得道,他非常想见这个人,但还没来得及去,他就非常向往,常常在别人家修行。一天深夜,他忽然看到一个尼姑,容貌端庄,穿着赭色布袈裟,正站在斋席前,一会儿就消失了。费崇先见到这个尼姑的样子和服饰,就是前一天晚上看到的那个人。(出自《法苑珠林》)
魏世子:宋代的魏世子,是梁郡人,非常虔诚地修行佛法,他的儿女也都尊崇修行,只有他的妻子不信佛。他的女儿十四岁时病死,七天后又苏醒过来,说:‘可以安置高座,并念诵无量寿经。’魏世子立即为她准备好了经座,女儿虽然持斋戒,但从未常看经,现在升座念经,声音清脆。她告诉父亲说:‘我死后就去了无量国,见到了父亲、兄弟和我自己三个人,池中已经有大荷花开了,我以后会化生其中。只有母亲一个人没有。我承受不了这种痛苦,所以回来告诉您。’说完后,她又断了气。母亲从此开始信仰佛法。(出自《冥祥记》)
何昙远:何昙远,是庐江人,他的父亲是万寿,曾任御史中丞。何昙远信仰佛法,持菩萨戒,十八岁时父亲去世。他悲痛欲绝,病得快要死了,除了哭泣和号啕外,他开始向净土修行,希望得到感应。当时他请了几位僧人,何昙远向僧舍忏悔过去的罪业,但始终没有感应。僧舍的僧人们经常鼓励他,不让他懈怠。后来,在一个晚上,他转经完毕后,众僧已经入睡,何昙远忽然自己开始唱歌念经,僧舍的僧人们惊醒问他原因。何昙远说:‘我看到佛身是黄金色,光芒丈余,幡花和翅膀充满了虚空,佛从西方来,叫我赶快去。’何昙远平时身体瘦弱,但那天晚上他显得非常强壮和快乐,他拿起香放在手中,并用园中的花散在空中。他的母亲说:‘你现在如果去,不思念我吗?’何昙远没有回答,就突然躺下,他在家中睡觉时,听到这些灵异的事情,也都感到高兴和肃穆,并不十分悲伤和恐惧。何昙远到五更时,突然去世,家中几天都弥漫着香气。(出自《冥祥记》)
陈秀远:宋代的陈秀远,是颍川人,曾经担任湘州西曹,客居临湘县。他从小就信仰三宝,年纪大了信仰依然坚定。元徽二年七月中旬,他躺在宴席上没有入睡,感叹着万物生死轮回不定,他一心祈求,希望得到感应的梦境。当时夜幕降临,房间里没有灯光。过了一会儿,他看到枕边有像萤火虫一样的东西,明亮地照着飞舞,一会儿整个房间都亮了起来,像白天一样。陈秀远立刻起身,合掌喘息。他看到院子里四五丈高的地方,有一座桥梁和阁楼,高高的栏杆和彩色的门槛,悬在空中。陈秀远不知不觉地上了桥,坐在桥边,看到桥上来来往往的士女,他们的服饰和世人无异。最后,一个大约三十岁的老妇人,穿着青色的短袄和白色的裙子,走到陈秀远面前站住。过了一会儿,又有一个妇人,穿着纯白色的布衣,头发扎成一边的环髻,手持香花站在前面,对陈秀远说:‘你前生就是我,因为你用这花供养佛,所以得到了转世的机会成为你。’她又指着那个穿青白衣服的老妇人说:‘这个就是我前生。’说完就消失了,后面指的那个人也逐渐消失了。陈秀远忽然发现自己不知不觉地下了桥,光芒也随之消失。(出自《冥祥记》)
葛济之:葛济之,是句容人,是稚川的后代。他的妻子是同郡的纪氏,体态容貌闲雅,有妇德。葛济之追求神仙之道,纪氏也仰慕并喜欢佛法,一直保持着虔诚。有一天,正当她织布时,忽然觉得云彩和太阳变得明亮,空中变得清澈,她于是放下梭子仰望四周,看到西方有如来的真实形象和宝盖、幢幡映照着天空,她心中独喜地说:‘经书上说无量寿,应该就是指这个吧。’她便低头面朝地面行礼,然后拉起葛济之,他也立刻看到了半身和所有的幢幡,然后又消失了。于是云彩和太阳变得明亮,五彩的光芒照耀,乡里的人都看到了这一景象,过了一会儿才停止。(出自《冥祥记》)
齐国的董青建,不知道是什么人。他的父亲名叫贤明,在建元初年,担任越骑校尉。董青建的生母宋氏,在怀孕时梦见有人对她说:‘你一定会生个男孩,他的身上会有青色的印记,你可以给他起名叫青建。’等到孩子出生时,果然如梦所说,就给他起了这个名字。他举止优雅,言谈举止美好,性格宽容和善,家人从未见过他发怒,见到他的人都觉得他与众不同。到了十四岁,他被州里征召为主簿。建元初年,皇储镇守樊汉,董青建担任水曹参军,在二年七月十六日因病卧床,自己说:‘我无法再挽救了。’到了十八日,临终前起身坐着,对母亲说:‘我的罪已经赎清,福分已经到来,我和你的缘分已经永远断绝,希望母亲保重身体。不需要再为我担忧。’说完,失声痛哭,哭声停止后便去世了。在准备殡葬时,那天晚上,他的灵魂说:‘生死之路不同,不要在殡葬前设斋,自然会有造像的道人来迎接丧者。’第二天,果然有位名叫昙顺的道人来了,董青建的灵魂就按照灵语告诉了昙顺。昙顺说:‘我住在南林寺,正在建造一尊丈八高的佛像,快要完成了。贤明的儿子有你这样的感应,寺西有一块小空地,可以用来安葬。’于是就将他安葬在寺边。三天后,他的母亲带着十多个亲戚,在墓东边看到董青建仿佛还活着,说:‘希望母亲停止哭泣回去,青建现在还在寺里住。’母亲就停止哭泣回去了,全家人开始吃素长斋。到了闰月十一日,贤明梦见董青建说:‘希望父亲暂时到东斋来。’贤明就洗了澡,斋戒后去了东斋。到了十四夜,在黎明时分听到董青建的呼唤声,惊醒后,看到董青建在斋前就像生前一样。父亲问他住在哪里,董青建说:‘我从阴间来,住在练神宫中,满了一百天,应该可以升到忉利天。我不忍看到父母兄弟哭泣悲伤,所以三七日礼佛菩萨,请四天王,所以才能暂时回来。希望父母从今以后,不要再哭泣祭拜。母亲已经发愿要见我,不久就会命终,我们就可以共同投生到同一个地方。父亲的寿命可以活到七十三岁,命终后,将受三年罪报,勤修苦行,可以得到解脱。’问:‘你从夜晚来,怎么会有光明?’董青建说:‘现在和菩萨、诸天一起下来,这是我的身体发出的光芒。’又问:‘你在天上认识谁?’董青建说:‘见到了王车骑、张吴兴、外祖宋西河。’董青建说:‘不仅我们这一门中的人,从四十七年以来,经历了七次生死,已经得到了四道果。我先发了七个愿望,愿意投生人间,所以经历了生死,从今以后永远结束,脱离了七苦。建临终时,看到了七次生死,所以大哭,是因为和七家人分别。’问:‘你都投生在谁家?’董青建说:‘投生在江吏部、羊广州、张吴兴、王车骑、萧吴兴、梁给事、董越骑等家,只有这里住了十七年,其他地方只住了三五年。从今以后,恶岁增多,应该勤修功德,我看到世人死后,大多堕入三恶道,升天的人很少。勤修精进,可以得到免度,发愿升天,也可以相见,行脱差异,无相值期。’又问:‘你的母亲非常想念你,快要死了,可以让她见你吗?’董青建说:‘不需要见面,见面只会让她更加痛苦,但可以按照我之前的话告诉她。诸天已经离开,不能久留。’说完,表情悲伤,突然不见了。离开后,竹林左右还有香气,家人也都闻到了这股香气。董青建说所生的七家是:江概、羊希、张永、王玄谟、萧惠明、梁季文。贤明于是出家,法号法藏。(出自《法苑珠林》)
齐竟陵王,非常信仰佛教经典,得了热病,在夜晚快要死去。梦见金像给他灌神汤,因此病就好了。(出自《辨正论》)
张逸为了事情至死,预先造了金像,早晚祈求生命。临刑时,刀断了,但脖子没有受伤。官吏问他原因,他回答说:‘我只是以造像为业。’他的像项上有两道像血一样的刀痕,因此免于一死。(出自《感应传》)
高齐时期,有位名叫释僧护的僧人,坚守道义,直心而行,不求智慧,愿意建造一尊丈八高的石像,大家都对他的话感到奇怪。后来在寺北的谷中,他发现一块可以长丈八的卧石,就召集工匠开始建造。经过一周的时间,佛像的面和腹部已经大致完成,但背部因为地面而无法建造。开始时,佛像不动,经过一夜到天亮,突然自己翻转过来,就按照原来的计划建造,并移到了佛堂。晋州陷落时,佛像流出了汗水,周朝的军队进入齐国,烧毁了所有的佛寺,但这座佛像却毫不变色。有人想要推倒它,六十头大牛也拉不动。突然有一位异僧用瓦木土砖围住了佛像,不久那位僧人就不见了。佛像后面降梦给有信心的信徒说:‘我手指痛。’信徒醒来一看,发现是木头伤了佛像的两个手指。于是立即修补了。开皇十年,有人偷了佛像的幡盖,梦见一个丈八高的人进入室内责备他,那个贼人非常害怕,后悔并道歉。现在那尊佛像还在。(出自《法苑珠林》)
隋开皇年间,僧澄空,二十岁时,发誓要在晋阳汾西铸造一尊七十尺高的铁像。他筹集金炭,经过二十年的努力,物资才准备齐全。于是他发布了消息,召集了远近的贤人和愚人,然后选择吉日开始铸造。等到烟焰熄灭,炉子打开后,佛像却没有完成。澄空就深深自责,磕头忏悔,再次坚定了之前的约定,再次计划铸造。他辛勤努力,又过了三十年,事情再次准备齐全,于是再次发布了消息。到了约定的日子,澄空亲自登上炉顶,百尺高空,大声对观众说:‘我年轻时发誓要铸造大佛,现在白白浪费了这么多年,如果再继续下去,我也无法面对大众。我现在等炉子打开,想在金液中舍命,一方面是为了向诸佛谢罪,一方面是为了向众善人表明我的诚意。如果大佛圆满,五十年后,我将为它建造重阁。’当时有成千上万的观众,哭泣着劝阻他,但澄空坚决不听。突然金液注入,光芒四射,澄空于是挥手告别,像飞鸟一样投身进去。等到炉子打开,铁像庄严美丽,毫发俱全。从此,并州的人们就为它建造了重阁,而佛像高大,功能广泛,如果不是有特殊的力量,是无法达到这样的效果的。唐开元初年,李皓担任太原军节度使,外出游玩,看到佛像感叹说:‘如此美好的形象,却被风吹日晒,真是可惜啊!’于是他捐献了一百万缗钱,一年之内,重阁就建成了,至今北都还称之为平等阁。按照佛法的推算,李皓难道不是澄空的后身吗?(出自《集异记》)
隋朝蒋州的归善寺有一位名叫慧侃的和尚,他是曲阿人,聪明智慧,但世人都不认识他。他非常尊敬佛像,对待像中的佛祖就如同真佛一般,每次见到佛像站立,他都不敢随便坐下,他劝说人们塑造佛像,但只塑造那些坐着的佛像。后来他去了岭南,修行禅法,大有领悟。在栖霞寺居住时,他曾去扬州拜访汤偲法师,汤偲对他非常礼遇。在他准备返回山中时,汤偲请他展示神通。慧侃立刻从窗户中伸出手臂,解下齐熙寺佛殿上的横梁,然后对汤偲说:‘世人见识短浅,见到太多奇异之事会感到惊讶,所以我才不做这些。’大业元年,慧侃在大归善寺去世。他去世的时候,把三件僧衣还给众僧说:‘我现在要走了,你们好好住着。’然后回到房中。众人惊慌起来追赶他,却发现房中只有一具白骨,跏趺坐在床上,靠近摇晃也不会散开。(出自《法苑珠林》)
唐朝蒲州的普济寺有一位名叫道积的和尚,他是河东安邑县人。他博学多才,精通佛教经典,是河东地区的杰出人才。之前,沙门宝澄在普济寺建造了一座百丈高的佛像,但他的愿望还未完成就去世了。老年人请求道积继续完成这个任务,道积接受了众人的请求,广泛地进行募捐,最终建成了大佛像,僧俗两界都感到欣慰,认为这是感应的结果。起初,道积接受请求的那天晚上,梦见两只狮子在大佛像旁边连续吐出珍珠,接连不断,醒来后感叹说:‘兽王自在,表明佛法流传无阻,宝珠自然涌现,又象征着布施无穷。这是冥冥中的暗示,征兆着成效就在眼前。’于是他命令工匠,将梦中的情景画在弥勒大佛像前,现在这幅画还保存着。他的寺庙位于蒲坂的阳面,地势高爽,建筑华丽宽敞,东临州里,南望河山。佛像分为三层,岩廊四面环绕,上方是上层院落,下方是下层院落,辉煌壮观,周围环绕着园林和农田,佛事兴盛,都是道积的功劳。(出自《法苑珠林》)
终南山悟真寺的释法诚,是雍州万年县人,他拜沙门僧和为师。僧和也是同乡族人所尊敬的,曾经有人想要加害僧和,夜里来到门口,看到房内烈火升腾,火焰直冲帐幔,立刻追悔自己的行为。法诚遵从僧和的教诲,经常诵读《法华经》,全心全意地修行,早晚不懈。他梦见普贤菩萨劝他书写大乘教法,醒来后有所领悟,立刻进入清净修行之道。他重视工匠的技艺,让他们书写《八部般若经》,制成香台和宝轴,使佛像庄严圆满。又在寺庙南面的横岭上建造了华严堂,凿山填壑,排列房屋,前对重峦叠嶂,右临斜谷,吞吐云雾,俯瞰烟霞,确实是奇观。弘文馆学士张孝静擅长书法,法诚请他抄写经文,斋戒清洁,勤勉不懈。大致感应到了神迹,灵禽异兽驯服地聚集在精庐周围。贞观十四年,他突然对侍者说:‘一切行无常,法缘有尽,九品往生,这句话已经应验了。我现在要离开人世,你不要担心。’说完,他的口中发出光芒,突然圆寂。(出自《高僧传》)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广记-卷一百一十四-报应十三(崇经像)-注解
费崇先:宋代的佛教信徒,吴兴人,少年时信仰佛法,勤奋修行。
魏世子:宋代的梁郡人,奉佛精进,儿女也尊重修行,但他的妻子不信佛。
何昙远:庐江人,父亲是御史中丞,何昙远信仰佛法,持菩萨戒,年十八时父亲去世,他因哀痛成疾,后归心净土。
陈秀远:颍川人,曾任湘州西曹,信仰三宝,晚年笃信佛法。
葛济之:句容人,是葛稚川的后代,他的妻子也信仰佛法。
董青建:原文中未提供关于董青建的具体信息,无法进行注解。
齐竟陵王:齐代的竟陵王,指齐朝的宗室王公。
张逸:原文中未提供关于张逸的具体信息,无法进行注解。
释僧护:指高齐时期的僧人僧护。
僧澄空:释是佛教徒的称号,僧澄空是一位僧人。
释慧侃:释是佛教徒的称号,慧侃是一位僧人。
释道积:释是佛教徒的称号,道积是一位僧人。
释法诚:释是佛教徒的称号,法诚是一位僧人。
齐董青建:齐董青建是古文中的人物,指齐朝时期的董青建,字贤明,是越骑校尉的儿子。
越骑校尉:古代官职,负责管理边防骑兵。
建元初:指北魏孝文帝时期,建元是孝文帝的年号。
皇储:指国家的储君,即未来的皇帝。
水曹参军:古代官职,负责水利事务。
寝疾:卧病不起。
殡葬:指安葬死者。
斋前:指守丧期间。
造像:指雕刻佛像。
道人:指出家人。
昙顺:指一个出家人的名字。
南林寺:指一个寺庙的名字。
丈八像:指高八尺的佛像。
练神宫:指佛教中的神宫。
忉利天:佛教中的天界之一。
礼佛:指拜佛。
四天王:佛教中的四位护法天王。
三涂:佛教中的地狱、饿鬼、畜生三恶道。
江吏部:指江概,吏部是古代官署名,吏部尚书是负责官吏管理的官员。
羊广州:指羊希,广州是古代的一个地区名。
张吴兴:指张永,吴兴是古代的一个地区名。
王车骑:指王玄谟,车骑是古代官职名。
萧吴兴:指萧惠明,吴兴是古代的一个地区名。
梁给事:指梁季文,给事是古代官职名。
董越骑:指董青建的父亲,越骑校尉。
内典:指佛教经典。
热病:指严重的疾病。
神汤:指具有神奇疗效的药汤。
金像:指用金制成的佛像。
礼像:指拜佛像。
感应传:指记载佛教感应事迹的书籍。
守道直心:指坚守佛道,心地正直。
石像:指用石头雕刻的佛像。
拗举:指用力抬起。
瓦木土墼:指用瓦、木、土、砖等材料。
佛寺:指佛教的寺庙。
开皇:隋朝杨坚的年号。
铁像:指用铁制成的佛像。
晋阳:古代的一个地区名。
汾西:古代的一个地区名。
鸠集:指聚集。
金炭:指金和炭,指用于铸造佛像的材料。
物力:指物质力量。
报遐迩:指向远方传播消息。
写像:指铸造佛像。
启炉:指开始铸造佛像。
毫发皆备:指佛像的细节都十分完备。
平等阁:指一个寺庙的名字。
集异记:指记载奇异事迹的书籍。
法藏:指董青建的父亲的法号。
慧业:指智慧之业,指修习佛法以求智慧。
释:指佛教徒,即出家修行的僧人。
蒋州:古代地名,位于今江苏省扬州市。
大归善寺:古寺庙名,位于蒋州。
曲阿:古地名,位于今江苏省丹阳市。
灵通幽显:指有超凡的灵性和洞察力,能够感知世间幽深之事。
翘敬尊像:虔诚地敬奉佛像。
真佛:指真正的佛教形象,通常指佛像。
岭南:古代地名,指今广东省、广西壮族自治区、海南省及香港、澳门地区。
禅法:指禅宗的修行方法。
栖霞:古地名,位于今江苏省南京市。
扬都:古代对扬州的别称。
汤偲法师:古代僧人,法号汤偲。
齐熙寺:古寺庙名。
大业元年:隋朝大业元年的年份,即公元605年。
三衣:佛教僧侣所穿的三件法衣,分别是僧伽梨、郁多罗僧伽梨和安陀会。
耆艾:指年老的僧人。
经教:指佛教经典和教义。
玄旨:指深奥的宗旨或道理。
英俊:指才智出众的人。
宝澄:古代僧人,法号宝澄。
缘化:指通过因缘关系化缘,筹集资金。
槐檀:指两种珍贵的木材,常用来比喻财富。
弥勒大像:指弥勒菩萨的佛像。
冥运:指冥冥之中注定的命运。
潜符:指暗中显现的符兆。
徵效:指征兆和效果。
蒲州:古代地名,位于今山西省南部。
普济寺:古寺庙名,位于蒲州。
安邑县:古地名,位于今山西省运城市。
沙门:指佛教徒,即出家修行的僧人。
僧和:古代僧人,法号僧和。
法华:指《妙法莲华经》,是佛教重要经典之一。
净行道:指清净的修行道路。
般若:指智慧,是佛教的重要概念。
香台宝轴:指供佛用的香炉和经卷。
庄严:指装饰华丽,使显得庄严。
华严堂:指装饰华丽的殿堂。
般若波罗蜜多:指智慧到彼岸,是佛教的重要修行目标。
弘文馆:古代官学,负责培养文学人才。
张孝静:古代文人,善于书法。
藏经:指佛教经典的汇编。
斋洁:指修行时保持身心清净。
勤拳:指勤奋修行。
灵禽异兽:指神异的鸟类和动物。
九品往生:指佛教中根据修行程度划分的九个等级,修行达到一定程度后可以往生西方极乐世界。
口光烛于楹:指口中的光芒照亮了柱子,是佛教中形容高僧圆寂时的瑞相。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广记-卷一百一十四-报应十三(崇经像)-评注
隋蒋州大归善寺释慧侃,曲阿人也,灵通幽显,世莫识之。此句开篇即点明慧侃的神秘性,‘灵通幽显’形容其通晓神秘之事,‘世莫识之’则强调其神秘性不为世人所知。‘翘敬尊像,事同真佛,每见立像,不敢辄坐,劝人造像,唯作坐者。’此段描述慧侃对佛像的虔诚,‘翘敬’、‘尊像’、‘事同真佛’等词表现出他对佛像的崇敬之情,而‘不敢辄坐’、‘唯作坐者’则体现了他对佛像的敬畏之心。慧侃的这些行为,既是对佛像的尊重,也是对自己修行的自我约束。
后往岭南,修禅法,大有悟解。此句表明慧侃在岭南修行禅法,并且有所悟解。‘大有悟解’说明他在禅修上取得了显著的成就,这种成就不仅是个人修行的体现,也是佛教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住栖霞时,尝往扬都汤偲法师,偲异礼接之。将还山,偲请现神力。侃即从窗中出臂,解齐熙寺佛殿上额,因语偲云:‘世人无远识,见多惊异,故吾所不为耳。’”此段描述慧侃与汤偲法师的相遇,以及他展示神力的情景。慧侃的行为显示出他超凡脱俗的修行境界,同时也反映出他对世人无远识的无奈。
大业元年,终于大归善寺。初侃终日,以三衣还众僧:‘吾今死去,徒众好住。’便还房内。大众惊起追之,乃见房中白骨一具,跏坐床上,就而撼之,锵然不散。”此段描述慧侃圆寂的情景,‘以三衣还众僧’表现出他慈悲为怀的情怀,而‘白骨一具,跏坐床上’则描绘出他超脱生死的境界,‘就而撼之,锵然不散’更是强调了他的神异。
释道积,唐蒲州普济寺释道积,河东安邑县人也。博通经教,洞明玄旨,河东英俊,莫与同风。”此句介绍道积的出身和学识,‘博通经教’、‘洞明玄旨’说明他在佛教经教上的造诣,‘河东英俊,莫与同风’则突显他的才华。
先是沙门宝澄于普济寺创营大像百丈,功愿未终而卒。耆艾请积继之,积受众勤请,广行缘化,槐檀十迁,而大像成就,道俗庆赖,感彻人天。”此段描述道积继承宝澄的遗愿,完成大像的建造。‘广行缘化’、‘槐檀十迁’等词展现出他弘法利生的精神,而‘感彻人天’则说明他的行为感动了天地。
初积受请之夕,梦二狮子于大像侧,连吐明珠,相续不绝,既寤叹曰:‘兽王自在,则表法流无滞,宝珠自涌,又喻檀施不穷。冥运潜符,徵效斯在。’即命工匠,图所梦于弥勒大像前,今犹存焉。”此段描述道积梦见二狮子吐明珠的情景,以及他如何将梦境转化为现实。这既是对佛教文化的传承,也是对道积修行境界的体现。
其寺在蒲坂之阳,高爽华敞,东临州里,南望河山。像设三层,岩廊四合,上方下院,赫奕相临,园磑田蔬,周环俯就,佛事隆盛,咸积之功焉。”此段描绘了普济寺的壮丽景象,以及道积在此地的功绩。‘佛事隆盛,咸积之功焉’说明道积对佛教文化的贡献。
释法诚,终南山悟真寺释法诚,雍州万年县人,事沙门僧和为师。和亦乡族之所推奉,曾有人欲害和,夜诣门,见房内猛火,腾焰升帐,遂即追悔。”此段介绍法诚的师承,以及和僧的神奇经历。‘追悔’一词体现出和僧的悔过之心,也暗示了佛教的教化作用。
诚奉佩训勖,常诵法华,翘心奉行,朝夕无懈。梦感普贤,劝书大教,既悟,即入净行道。重村工匠,令书八部般若,香台宝轴,庄严成就。”此段描述法诚的修行过程,‘奉佩训勖’、‘常诵法华’等词说明他对佛教的虔诚,而‘梦感普贤’、‘劝书大教’则体现出他修行上的悟性。
又于寺南横岭,造华严堂,凿山堙堑,列栋连甍,前对重峦,右临斜谷,吐纳云雾,下瞰烟虹,实奇观也。”此段描绘了华严堂的壮观景象,以及法诚在此地的修行。
弘文馆学士张孝静者,善于书翰,诚乃请孝静写藏经,斋洁勤拳。大致感应,灵禽异兽,驯扰精庐。”此段描述法诚请张孝静写藏经的情景,以及他修行过程中的感应。
贞观十四年,忽谓侍者曰:‘诸行无常,法缘有竭,九品往生,斯言验矣。吾今去世,汝无忧恼。’言毕,口光烛于楹,奄然而化。”此段描述法诚圆寂的情景,‘诸行无常’、‘法缘有竭’等词说明他对佛教教义的深刻理解,而‘口光烛于楹’则展现出他圆寂时的庄严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