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李白(701年-762年),唐代著名诗人,以豪放、奔放的个性和诗才闻名。李白的诗歌以描写自然景色、人生哲理及社会风云著称,深受后人喜爱。《太白阴经》则是李白对于道家修炼和阴阳学说的总结性作品。
年代:成书于唐代(约8世纪)。
内容简要:《太白阴经》是李白在道家思想影响下的哲学与修炼作品,书中结合道家修行理论,探讨了天人合一、阴阳五行、长生不老等道家学说。李白通过这本书讲述了道家对于宇宙与人生命运的理解,并提倡修炼以求长生。在书中,他以丰富的诗词和道理展示了自己对人生、宇宙和自然的理解,并提出了理想的生活方式,书中含有大量对道家哲学的引述与思考。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白阴经-预备-预备总序-原文
经曰:不备不虞,不可以帅师。
愚者有备,与智者同功。
故天子有道,守在四境;
诸侯有道,守在四邻。
国所以立疆场、关塞、亭障者,将欲别内外,乖夷狄;
置烽燧、刁斗者,所以警边徼,厉士卒也。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白阴经-预备-预备总序-译文
经典上说要是不事先准备应对意外情况,就不能带领军队出征。
愚蠢的人如果有所准备,也能和聪明人一样取得同样的成就。
所以,如果天子有正确的治国之道,那么国家的安全就会守在四境之外;如果诸侯有正确的治国之道,那么国家的安全就会守在四邻之外。
国家设立边疆、关隘、亭障的原因,是为了区分内外,区分华夏和夷狄。
设立烽火台和刁斗(古代的一种计时器,也用于报警)的原因,是为了警戒边防,激励士兵。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白阴经-预备-预备总序-注解
不备不虞:不事先准备应对意外之事。‘备’指准备,‘虞’指意料不到的事情。这句话强调事先准备的重要性。
不可以帅师:不能带领军队。‘帅’指率领,‘师’指军队。
愚者有备,与智者同功:愚蠢的人如果有所准备,也能和聪明人一样取得成功。这句话说明准备的重要性超越了智慧。
天子有道,守在四境:天子如果施行有道,那么国家的安全就守在边境。‘有道’指有正确的治国之道,‘四境’指国家的四个边界。
诸侯有道,守在四邻:诸侯如果施行有道,那么国家的安全就守在邻近的国家。‘诸侯’指古代的封建领主,‘四邻’指邻近的国家。
国所以立疆场、关塞、亭障者:国家设立边疆、关隘、亭障的原因。‘疆场’指边疆,‘关塞’指关口和要塞,‘亭障’指边防的亭子和障碍物。
将欲别内外,乖夷狄:目的是为了区分国内和国外,区别华夏族和夷狄。‘别’指区分,‘内外’指国内国外,‘夷狄’指古代对周边少数民族的称呼。
置烽燧、刁斗者:设立烽火台和刁斗。‘烽燧’指古代边防用以传递信号的烽火台,‘刁斗’指古代的一种计时器,也用于传递信息。
所以警边徼,厉士卒也:目的是为了警醒边防人员,激励士兵。‘警边徼’指警醒边防,‘厉士卒’指激励士兵。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白阴经-预备-预备总序-评注
经曰:不备不虞,不可以帅师。
此句出自《左传》,强调在军事行动中,准备和预防的重要性。‘不备不虞’意指没有充分的准备和预防措施,就不可以率领军队出征。这里的‘经’指的是经典,即古代的军事理论。
愚者有备,与智者同功。
此句进一步阐述,即便是愚者,只要有了充分的准备,也能与智者取得同样的成果。这体现了在军事活动中,准备工作的普遍价值和重要性,不论智愚,准备充分是成功的关键。
故天子有道,守在四境;诸侯有道,守在四邻。
此句说明,无论是天子还是诸侯,都要有正确的治国之道,其守卫的重点在于四境和四邻。这里的‘道’指的是治国理政的方法和策略。天子作为天下之主,其守卫范围涵盖四境,即国家的边界;而诸侯则需关注四邻,即周边的国家。
国所以立疆场、关塞、亭障者,将欲别内外,乖夷狄;
此句解释了国家设立疆场、关塞、亭障的目的。这些防御设施是为了区分内外,隔离夷狄。‘疆场’指的是边境,‘关塞’是边境的关隘,‘亭障’则是边境上的小堡垒。通过这些设施,国家可以有效地防御外敌的侵扰,维护国家的安全和稳定。
置烽燧、刁斗者,所以警边徼,厉士卒也。
此句讲述了烽燧和刁斗的作用。烽燧是一种古代的通讯工具,通过点燃烽火来传递信息;刁斗则是古代的一种计时工具。这些工具的设置,目的是为了警醒边防士兵,增强他们的警惕性,提高战斗力。‘警边徼’指的是警醒边防,‘厉士卒’则是激励士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