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李白(701年-762年),唐代著名诗人,以豪放、奔放的个性和诗才闻名。李白的诗歌以描写自然景色、人生哲理及社会风云著称,深受后人喜爱。《太白阴经》则是李白对于道家修炼和阴阳学说的总结性作品。
年代:成书于唐代(约8世纪)。
内容简要:《太白阴经》是李白在道家思想影响下的哲学与修炼作品,书中结合道家修行理论,探讨了天人合一、阴阳五行、长生不老等道家学说。李白通过这本书讲述了道家对于宇宙与人生命运的理解,并提倡修炼以求长生。在书中,他以丰富的诗词和道理展示了自己对人生、宇宙和自然的理解,并提出了理想的生活方式,书中含有大量对道家哲学的引述与思考。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白阴经-预备-衅鼓篇-原文
经曰:军临敌境,
使游奕捉敌一人,
立於六纛之前而祝曰:
「胡虏不道,敢干天常,
皇帝授我旗鼓,翦灭凶渠。
见吾旗纛者,目眩;
闻吾鼓鼙者,魄散。
令散人跪纛前,
乃腰斩之,
首横路之左,
足横路之右,
取血以衅鼓鼙,
大纛从首足间过,
兵马六军从之,
而往出胜敌,
亦名祭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白阴经-预备-衅鼓篇-译文
经书上说:当军队到达敌国边境时,让游动的侦察兵捉到一名敌人,让他站在六面大旗的前面,然后祈祷说:‘胡虏不守道义,竟敢冒犯天理,皇帝赐给我军旗和战鼓,要消灭这股凶恶的敌人。看到我军旗的人会眼花,听到我战鼓声的人会魂飞魄散。’命令那个被捉到的人跪在军旗前,然后将他腰斩,头颅放在路左边,脚放在路右边,用他的血来涂在战鼓和鼙鼓上,大旗从头颅和脚之间穿过,六军兵马跟随大旗前进,去战胜敌人,这也被称为祭敌仪式。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白阴经-预备-衅鼓篇-注解
军临敌境:军队到达敌国边境,指军队准备进入敌国作战。
游奕:指军队中的侦察兵或侦察部队,负责侦察敌情。
捉敌一人:捕捉一名敌人。
六纛:古代军中的一种旗帜,通常指主将的旗帜,纛是旗帜的一种。
祝:祈祷,向神明或祖先祈求保佑。
胡虏:古代对北方游牧民族的贬称,此处指敌人。
不道:行为不合道义,指敌人行为不当。
干天常:违背天理,指敌人违背自然规律和道德准则。
皇帝:古代中国最高统治者的称号。
授我旗鼓:皇帝授予指挥军队的权力。
翦灭:剪除,消灭。
凶渠:凶恶的敌人。
见吾旗纛者:看到我的旗帜的人。
目眩:眼睛发花,形容恐惧或震撼。
闻吾鼓鼙者:听到我的鼓声的人。
魄散:灵魂散失,形容极度恐惧。
散人:被捕捉的敌人。
腰斩:古代的一种死刑,将人从腰部斩为两段。
首横路之左:将敌人的头颅横放在道路的左边。
足横路之右:将敌人的脚横放在道路的右边。
取血以衅鼓鼙:取敌人的血来涂在鼓和鼙(古代的一种乐器)上,以示祭奠。
大纛:主将的大旗。
兵马六军:六支军队,指整个军队。
出胜敌:出击战胜敌人。
祭敌:祭祀敌人,此处指通过某种仪式来显示对敌人的蔑视和威慑。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白阴经-预备-衅鼓篇-评注
此段古文出自《周礼·夏官·司马》中的军礼记载,描述了古代军队在出征前进行的一种祭祀仪式,旨在鼓舞士气,震慑敌人。以下是对每行的逐句赏析:
‘经曰:军临敌境,使游奕捉敌一人’这句话表明,在军队接近敌境时,派遣游奕(快速移动的侦察兵)捕捉一名敌方士兵。这里的‘经’指的是古代的兵书或军事法规,‘游奕’则体现了古代军队的灵活性和机动性。
‘立於六纛之前而祝曰’中的‘六纛’指的是军旗,古代军队中使用的旗帜。‘祝’则是指士兵在军旗前进行祈祷或发誓。这里的仪式具有强烈的象征意义,通过在军旗前发誓,士兵们表达了对胜利的渴望和对敌人的仇恨。
‘胡虏不道,敢干天常,皇帝授我旗鼓,翦灭凶渠’这句话反映了古代汉族对北方游牧民族的蔑称,‘胡虏’指代北方少数民族,‘不道’意为违背天理。士兵在此发誓要翦灭凶渠,即消灭敌人,体现了忠诚和勇敢的精神。
‘见吾旗纛者,目眩;闻吾鼓鼙者,魄散’这里的‘目眩’和‘魄散’形象地描绘了敌方士兵在看到我军旗帜和听到战鼓声时的恐惧心理。这种心理战的效果,可以有效地削弱敌人的战斗意志。
‘令散人跪纛前,乃腰斩之,首横路之左,足横路之右’这一段描述了士兵在军旗前对敌方士兵进行腰斩的残酷仪式。这种极端的惩罚方式,旨在警示敌方士兵,同时也强化了我军士兵的战斗意志。
‘取血以衅鼓鼙,大纛从首足间过,兵马六军从之,而往出胜敌,亦名祭敌’这句话中,‘取血以衅鼓鼙’意味着用敌方士兵的血来祭奠战鼓,增加了仪式的神秘感和威慑力。‘大纛’是主将的旗帜,‘兵马六军’则代表整个军队。整个仪式的目的是为了鼓舞士气,使军队在出征时充满信心,最终取得胜利。
综上所述,这段古文通过详细描述古代军队的祭祀仪式,展现了古代军事文化的特点,以及士兵们在战争中的勇敢和忠诚。同时,也反映了古代战争中的心理战和残酷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