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白阴经-预备-筑城篇

作者: 李白(701年-762年),唐代著名诗人,以豪放、奔放的个性和诗才闻名。李白的诗歌以描写自然景色、人生哲理及社会风云著称,深受后人喜爱。《太白阴经》则是李白对于道家修炼和阴阳学说的总结性作品。

年代:成书于唐代(约8世纪)。

内容简要:《太白阴经》是李白在道家思想影响下的哲学与修炼作品,书中结合道家修行理论,探讨了天人合一、阴阳五行、长生不老等道家学说。李白通过这本书讲述了道家对于宇宙与人生命运的理解,并提倡修炼以求长生。在书中,他以丰富的诗词和道理展示了自己对人生、宇宙和自然的理解,并提出了理想的生活方式,书中含有大量对道家哲学的引述与思考。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白阴经-预备-筑城篇-原文

经曰:先王之制,大都不过三国之一,中五之一,小九之一,故曰: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

今诸侯之城,方两京之城,阔狭合五之一,其高为边隅之守,不可为节制。

古今度城之法者,下阔与高倍,上阔与下倍,城高五丈,下阔二丈五尺,上阔一丈二尺五寸,高下阔狭,以此为准。

料功,以下阔加上阔,得三丈七尺五寸,半之得一丈八尺七寸五分,以高五丈乘之,一丈之城积数得九十三丈七尺五寸,每一工日筑二丈,计工四十六人日筑城一丈,余七尺五寸一步,计役二百七十八人,土余五丈一百步,计工二万七千八百二十人,余一丈土,一里,计工一十万一百九十人,余一丈土,率一里,则十里可知,其出土负篑,并计二丈土,其羊马城於濠内,筑高八尺,上至女墙,计工准上。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白阴经-预备-筑城篇-译文

古书上说:古代的君王制定的城市规模,最大的城市不超过全国的三分之一,中等城市不超过五分之一,最小的城市不超过九分之一,所以有这样的话:如果都城超过一百个城墙单位,那就是国家的祸害。现在诸侯的城池,面积相当于两座京城,宽窄比例合起来是五分之一,高度足以防御边角,不能作为节制之用。古代测量城墙的方法是,城墙底部宽度是高度的倍数,顶部宽度是底部的倍数,城墙高度为五丈,底部宽度为二丈五尺,顶部宽度为一丈二尺五寸,高度和宽度的比例以此为准。

计算工作量,将底部宽度和顶部宽度相加,得到三丈七尺五寸,然后除以二,得到一丈八尺七寸五分,用这个数乘以城墙的高度五丈,一丈高的城墙的体积是九十三丈七尺五寸,每名工人一天能筑二丈城墙,计算下来需要四十六人一天才能筑一丈城墙,剩余七尺五寸,计算下来需要二百七十八人,土方剩余五丈一百步,计算下来需要二万七千八百二十人,剩余一丈土方,一里的城墙,计算下来需要一十万一百九十人,剩余一丈土方,按照这个比例,十里的城墙也就知道了。挖掘出土的土方和装载的土筐,一起计算,每两丈土方需要计算。羊马城在护城河内,筑高八尺,到女墙的高度,计算工作量按照女墙的高度来计算。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白阴经-预备-筑城篇-注解

先王之制:指古代圣贤制定的制度,这里特指关于都城规模和城防的制度。

大都:指都城,古代国家的首都。

三国之一:古代分封制下的三个诸侯国之一。

中五之一:中等城市占国土面积的十分之一。

小九之一:小城市占国土面积的九分之一。

雉:古代计量城墙长度的单位,一雉约等于一丈。

方两京之城:指诸侯国的城池规模与两京(指长安和洛阳)相当。

阔狭合五之一:城池的宽度与长度之比为五比一。

边隅之守:指城池的边角防御。

节制:指对城池规模的限制和控制。

古今度城之法:古代测量和规划城池的方法。

下阔与高倍:城池底部宽度是高度的倍数。

上阔与下倍:城池顶部宽度是底部的倍数。

工日:指一个工人一天的工作量。

计工:计算所需工人数。

羊马城:古代城池外围的防御设施,用于饲养羊马。

濠:护城河。

女墙:城墙上供士兵瞭望和射击的矮墙。

出土负篑:指挖掘土地并装载土方的工作。

率:比例,这里指每里城池所需的工作量。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白阴经-预备-筑城篇-评注

经曰:先王之制,大都不过三国之一,中五之一,小九之一,故曰: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

此句引用了古代经典文献,阐述了先王制定的城市规模制度。‘大都’指的是都城,‘三国之一’、‘中五之一’、‘小九之一’分别指不同等级的城市规模。‘雉’是古代城墙的计量单位,‘都城过百雉’意味着都城的城墙不能超过一定的规模,这是为了避免城市过于庞大而成为国家的负担。这一制度体现了古代对城市规模和安全的重视。

今诸侯之城,方两京之城,阔狭合五之一,其高为边隅之守,不可为节制。

此句描述了当时诸侯国的城池规模。‘方两京之城’指的是诸侯国的城池规模相当于两座京城,‘阔狭合五之一’表示城池的宽度与高度的比例为五比一。‘边隅之守’指的是城池的防御作用,‘不可为节制’则强调了城池规模过大可能带来的不稳定因素。

古今度城之法者,下阔与高倍,上阔与下倍,城高五丈,下阔二丈五尺,上阔一丈二尺五寸,高下阔狭,以此为准。

此句介绍了古代测量城池的方法。‘度城之法’指的是测量城池的标准。‘下阔与高倍’、‘上阔与下倍’分别指城池底部和顶部的宽度与高度的比例。‘城高五丈’、‘下阔二丈五尺’、‘上阔一丈二尺五寸’则是具体的尺寸数据。这些数据表明古代对城池尺寸的精确测量和标准化。

料功,以下阔加上阔,得三丈七尺五寸,半之得一丈八尺七寸五分,以高五丈乘之,一丈之城积数得九十三丈七尺五寸,每一工日筑二丈,计工四十六人日筑城一丈,余七尺五寸一步,计役二百七十八人,土余五丈一百步,计工二万七千八百二十人,余一丈土,一里,计工一十万一百九十人,余一丈土,率一里,则十里可知,其出土负篑,并计二丈土,其羊马城於濠内,筑高八尺,上至女墙,计工准上。

这段文字详细计算了筑城所需的劳动力和材料。‘料功’指的是计算工程量。‘以下阔加上阔’、‘半之’等计算方法体现了古代工程计算的精确性。‘每一工日筑二丈’、‘计工四十六人日筑城一丈’等数据说明了工程进度和劳动力分配。‘出土负篑’、‘羊马城於濠内’等描述了工程的具体内容和要求。这段文字不仅展现了古代工程管理的细致,也反映了古代对劳动力和资源的合理利用。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白阴经-预备-筑城篇》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25788.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