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李白(701年-762年),唐代著名诗人,以豪放、奔放的个性和诗才闻名。李白的诗歌以描写自然景色、人生哲理及社会风云著称,深受后人喜爱。《太白阴经》则是李白对于道家修炼和阴阳学说的总结性作品。
年代:成书于唐代(约8世纪)。
内容简要:《太白阴经》是李白在道家思想影响下的哲学与修炼作品,书中结合道家修行理论,探讨了天人合一、阴阳五行、长生不老等道家学说。李白通过这本书讲述了道家对于宇宙与人生命运的理解,并提倡修炼以求长生。在书中,他以丰富的诗词和道理展示了自己对人生、宇宙和自然的理解,并提出了理想的生活方式,书中含有大量对道家哲学的引述与思考。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白阴经-预备-烽燧台篇-原文
经曰:明烽燧於高山,四望险绝处置;无山,亦於平地高迥处置。
下筑羊马城,高下任便,常以三五为准。
台高五丈,下阔三丈,上阔一丈,形圆上盖圆屋,覆之屋径,阔一丈六尺,一面跳出三尺,以板为之,上覆下栈,屋上置突灶三所,台下亦置三所,并以石灰饰其表里。
复置柴笼三所,流火绳三条在台侧,上下用软梯,上收下垂,四壁开孔,望贼及,安置火筒。
置旗一面、鼓一面、弩两张,炮石、垒木、停水瓮,乾粮、生粮,麻縕火钻、火箭、蒿艾、狼粪、牛粪。
每夜,平安举一火,闻警举二火,见烟尘举三火,见贼烧柴笼。
如早夜平安,火不举,即烽子为贼提。
一烽六人,五人烽子,递知更刻,观望动静。
一人烽卒知文书、符牒传递。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白阴经-预备-烽燧台篇-译文
古书上说:要在高山之巅设立烽火台,或者在四周地势险峻的地方建造;如果没有山,就在地势高远的地方建造。下面要建造羊马城,高度上下可以随意,但通常以三到五层为标准。烽火台的高度为五丈,底部宽度三丈,顶部宽度一丈,形状为圆形,上面覆盖圆形房屋,屋顶直径一丈六尺,一面向外伸出三尺,用木板制成,上面覆盖下面是栈道,屋顶上放置三个烟囱,下面也放置三个,内外都用石灰粉刷,再放置三个柴笼,三条流火绳放在烽火台侧面,上下使用软梯,上收下放,四面墙上开有孔洞,以便观察敌人,并放置火筒,挂一面旗帜、一面鼓、两张弩,还有炮石、木块、停水瓮,干粮、生粮,麻縕火钻、火箭、蒿艾、狼粪、牛粪。每晚,平安无事时举起一个火,听到警报时举起两个火,看到烟尘时举起三个火,看到敌人就烧柴笼。如果早晚都平安,不举火,那么烽火台的人就会被敌人抓走。一个烽火台需要六个人,其中五个人负责传递信号,轮流知道更替时间,观察动静,一个人负责烽火台文书和符牒的传递。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白阴经-预备-烽燧台篇-注解
烽燧:古代用于传递信息的设施,通过在高山或高地上点燃烟火来传递信号,用以报警或传递消息。
羊马城:古代军事防御工事的一种,用土或石块堆砌而成,用于防御敌人。
突灶:一种用于点燃烽火的灶台,通常位于烽火台上。
软梯:一种柔软的绳索制成的梯子,用于攀爬高墙或烽火台。
火筒:古代的一种火器,用于发射火焰或火箭。
弩:一种古代的远程射击武器,利用机械力量发射箭矢。
炮石:古代的一种投石机,用于投掷石块攻击敌人。
垒木:用于建筑防御工事的原木,也可用于制作投石机。
停水瓮:用于储存水的瓦罐,用于灭火或饮用。
乾粮:干粮,即干食,指不易变质的食品,如干肉、干粮等。
生粮:新鲜的粮食,与乾粮相对。
麻縕火钻:一种古代的取火工具,用麻绳和火钻摩擦生火。
火箭:一种古代的火攻武器,用箭矢携带火药,射出后爆炸。
蒿艾:两种植物,可用来生火。
狼粪:狼的粪便,古代用于制作火药。
牛粪:牛的粪便,也可用于制作火药。
烽子:负责点燃烽火传递信息的人员。
烽卒:烽火台上的士兵,负责观察敌情和传递信息。
符牒:古代的凭证或文书,用于证明身份或传达命令。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白阴经-预备-烽燧台篇-评注
经曰:明烽燧於高山,四望险绝处置;无山,亦於平地高迥处置。
此句开篇即点明了烽燧的设置原则,强调其位置应选在高山险要之处,若无高山,则选择地势高旷之处。这体现了古人在军事防御上对地理环境的重视,以及对战略要点的精准把握。
下筑羊马城,高下任便,常以三五为准。
此处‘羊马城’指的是烽火台周围设置的防御工事,其高度可根据地形任意调整,但通常以三到五丈为标准。这一规定既保证了烽火台的坚固性,又考虑到了实际操作的灵活性。
台高五丈,下阔三丈,上阔一丈,形圆上盖圆屋,覆之屋径,阔一丈六尺,一面跳出三尺,以板为之,上覆下栈,屋上置突灶三所,台下亦置三所,并以石灰饰其表里。
此段详细描述了烽火台的建筑结构。台高五丈,上下宽度适中,形状为圆形,顶部覆盖圆形房屋。房屋直径一丈六尺,一面伸出三尺,用木板覆盖,上下设有栈道。屋上和台下都设有三个突灶,用于燃烧烽火。台体内外用石灰粉饰,既美观又坚固。
复置柴笼三所,流火绳三条在台侧,上下用软梯,上收下垂,四壁开孔,望贼及,安置火筒,置旗一面、鼓一面、弩两张,炮石、垒木、停水瓮,乾粮、生粮,麻縕火钻、火箭、蒿艾、狼粪、牛粪。
这段文字描述了烽火台内的设施。柴笼、流火绳、软梯等都是为了快速点燃烽火而设置的。四壁开孔,便于观察敌情。火筒、旗帜、鼓、弩等是烽火台的基本防御武器。炮石、垒木、停水瓮等则是防御工事所需。乾粮、生粮、麻縕火钻、火箭、蒿艾、狼粪、牛粪等则是烽火台的生活和燃烧材料。
每夜,平安举一火,闻警举二火,见烟尘举三火,见贼烧柴笼。
此句说明了烽火台的信号传递规则。在和平时期,每夜点燃一火;一旦发现敌情,则点燃两火;若看到烟尘,则点燃三火;若发现敌人,则烧毁柴笼。这种信号传递方式迅速而有效,有助于快速调动兵力。
如早夜平安,火不举,即烽子为贼提。
此句指出,如果一天之内没有发现敌情,烽火台上的烽子(负责观察和传递信号的人)就会点燃烽火,以此告知周围地区没有敌情。
一烽六人,五人烽子,递知更刻,观望动静,一人烽卒知文书、符牒传递。
最后一句说明了烽火台的人员配置。一个烽火台配备六人,其中五人负责观察和传递信号,一人负责文书和符牒的传递。这种分工明确,确保了烽火台的正常运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