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李白(701年-762年),唐代著名诗人,以豪放、奔放的个性和诗才闻名。李白的诗歌以描写自然景色、人生哲理及社会风云著称,深受后人喜爱。《太白阴经》则是李白对于道家修炼和阴阳学说的总结性作品。
年代:成书于唐代(约8世纪)。
内容简要:《太白阴经》是李白在道家思想影响下的哲学与修炼作品,书中结合道家修行理论,探讨了天人合一、阴阳五行、长生不老等道家学说。李白通过这本书讲述了道家对于宇宙与人生命运的理解,并提倡修炼以求长生。在书中,他以丰富的诗词和道理展示了自己对人生、宇宙和自然的理解,并提出了理想的生活方式,书中含有大量对道家哲学的引述与思考。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白阴经-预备-搜山烧草篇-原文
经曰:军至险阻、沟涧、林薄、翳荟、葭芦、草莽之处,鹳翔鸟舞不下,伏兽惊起,草木无风而动,必谨察之,恐伏奸也。
边城十月一日烧草及恶山、深谷、大川、连水、左近草树,虏骑若来,无所伏藏。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白阴经-预备-搜山烧草篇-译文
经书上说:当军队到达险峻的地方、沟壑、树林、茂密的植被、芦苇、杂草丛生的地方,鹳鸟飞翔,鸟儿飞舞不会降落,隐藏的野兽被惊动起来,草木在无风的情况下也会动,一定要仔细观察,以防有隐藏的奸细。
边境城市在十月初一的时候,烧毁草地以及恶劣的山地、深谷、大河流、连绵的山水附近的草木。如果敌军骑兵来袭,就没有地方可以隐藏和藏身。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白阴经-预备-搜山烧草篇-注解
军至:军队到达
险阻:险峻难行的地形
沟涧:山间溪流
林薄:树木茂密的地方
翳荟:茂密的草木,遮蔽视线
葭芦:芦苇,一种水生植物
草莽:杂草丛生的地方
鹳翔鸟舞不下:鹳鸟飞翔,鸟类舞蹈,不会降落,形容环境险恶
伏兽:隐藏的野兽
惊起:被惊吓而跳起
草木无风而动:没有风而草木自然摇动,形容环境异常
必谨察之:必须仔细观察
恐伏奸也:担心有隐藏的敌人或奸细
边城:边境的城池
十月一日:农历十月初一,古代有在这一天进行烧荒的习俗
烧草:焚烧杂草
恶山:险恶的山
深谷:深不见底的山谷
大川:宽阔的河流
连水:连续不断的河流
左近:附近
虏骑:敌方的骑兵
无所伏藏:没有地方可以隐藏或藏匿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白阴经-预备-搜山烧草篇-评注
经曰:军至险阻、沟涧、林薄、翳荟、葭芦、草莽之处,鹳翔鸟舞不下,伏兽惊起,草木无风而动,必谨察之,恐伏奸也。
此句出自古代军事文献,反映了古代军事战略中对自然环境的重视。‘经’字表明这是军事经验或规则的总结,具有一定的权威性。
‘军至险阻、沟涧、林薄、翳荟、葭芦、草莽之处’这一长句描绘了多种复杂的地形,‘险阻’、‘沟涧’、‘林薄’等词汇强调了地形的复杂性和难以通过的特点。
‘鹳翔鸟舞不下’、‘伏兽惊起’、‘草木无风而动’三句通过生动的自然景象,描绘了在复杂地形中,一旦有军队行进,自然界的反应异常激烈,这可能是敌人伏击的征兆。
‘必谨察之,恐伏奸也’是对前文的总结,强调了在复杂地形中,必须保持警惕,以防敌人设下伏兵或陷阱。
这一段文字体现了古代军事思想中的‘天时、地利、人和’原则,即充分利用自然条件,同时警惕敌人的阴谋。
‘边城十月一日烧草及恶山、深谷、大川、连水、左近草树,虏骑若来,无所伏藏’这一句则是对前述策略的具体应用。
‘边城’指的是边境的城池,‘烧草及恶山、深谷、大川、连水、左近草树’是一种战术,通过焚烧草木,破坏地形中的隐蔽处,使得敌人无法藏匿。
‘虏骑若来,无所伏藏’表明了这种策略的效果,即使敌人来袭,也无法找到藏身之处,从而削弱了敌人的战斗力。
这段文字不仅反映了古代军事战术的智慧,也体现了古代对自然环境的深刻理解和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