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李白(701年-762年),唐代著名诗人,以豪放、奔放的个性和诗才闻名。李白的诗歌以描写自然景色、人生哲理及社会风云著称,深受后人喜爱。《太白阴经》则是李白对于道家修炼和阴阳学说的总结性作品。
年代:成书于唐代(约8世纪)。
内容简要:《太白阴经》是李白在道家思想影响下的哲学与修炼作品,书中结合道家修行理论,探讨了天人合一、阴阳五行、长生不老等道家学说。李白通过这本书讲述了道家对于宇宙与人生命运的理解,并提倡修炼以求长生。在书中,他以丰富的诗词和道理展示了自己对人生、宇宙和自然的理解,并提出了理想的生活方式,书中含有大量对道家哲学的引述与思考。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白阴经-预备-弩台篇-原文
经曰:
台高下与城等,
敌去我城百步,
台相去亦如之,
下阔四丈、高五丈,
上阔二丈,
上建女墙,
台内通暗道,
安屈膝软,
梯人上,
便卷收之中,
设毡幙,
置弩手五人,
备乾粮水火,
等候敌近城垒,
则攒弩射其首将。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白阴经-预备-弩台篇-译文
古书上说:台子的高度和城墙的高度一样,敌人离我们的城墙有一百步的距离,台子之间的距离也和城墙一样。台子的底部宽度是四丈,高度是五丈,顶部宽度是二丈。在台上建造了女墙,台内部有暗道,暗道中放置了可以让人跪行的软垫,人员可以通过梯子爬上台子,然后从暗道中卷起来隐藏起来。台上设有帐篷,配备五名弓弩手,准备干粮和水火,等待敌人靠近城墙时,就用弩箭射向敌人的首领。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白阴经-预备-弩台篇-注解
台:指城墙上的瞭望台或防御台,用于观察敌情和进行防御。
高下与城等:台的高度与城墙相同,以便于观察和防御。
敌去我城百步:敌人距离城墙有一百步的距离,古代一步约等于1.5米,所以大约是150米。
台相去亦如之:两个台之间的距离也和敌人到城墙的距离一样,即150米。
下阔四丈、高五丈:台的基础部分宽度为四丈(约12米),高度为五丈(约15米)。
上阔二丈:台的上部宽度为二丈(约6米)。
上建女墙:女墙是城墙的一种,指的是城墙顶部的一种矮墙,用于防止敌人攀爬。
台内通暗道:台内部有暗道,用于人员通行。
安屈膝软:暗道内部设计有弯曲和柔软的地面,以便于人员隐蔽和快速移动。
梯人上:人员通过梯子爬上台顶。
便卷收之中:人员进入台内后,可以通过卷帘等方式迅速关闭,以防止敌人进入。
设毡幙:在台内设置毡布帘幕,用于遮挡和隐蔽。
置弩手五人:在台上安排五名弩手,弩是一种古代远程武器。
备乾粮水火:准备干粮、水和火种,以备不时之需。
等候敌近城垒:等待敌人接近城墙。
则攒弩射其首将:当敌人接近时,弩手集中射击敌人的首领,以削弱敌军士气。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白阴经-预备-弩台篇-评注
经曰:台高下与城等,敌去我城百步,台相去亦如之,
此句描述了一种古代军事防御设施——敌楼(又称敌台)的建造原则。‘台高下与城等’意味着敌楼的高度与城墙保持一致,这样的设计既保证了防御的稳固性,又使得敌楼在视觉上与城墙融为一体,不易被敌人发现。‘敌去我城百步,台相去亦如之’则说明敌楼与城墙之间的距离也是一百步,这样的距离既方便观察敌情,又便于快速反应。
下阔四丈、高五丈,上阔二丈,上建女墙,
‘下阔四丈、高五丈’描述了敌楼的基本尺寸,下部的宽度较大,可以容纳更多的士兵和装备,而高度则足以俯瞰周围环境。‘上阔二丈’则表明敌楼顶部相对较窄,便于士兵操作和射击。‘上建女墙’指的是在敌楼顶部建造女墙,女墙是一种防御性结构,可以增加防御的层次,使得敌楼在顶部也具有防御能力。
台内通暗道,安屈膝软,梯人上,便卷收之中,
‘台内通暗道’说明敌楼内部有暗道,这样的设计既保证了士兵的隐蔽性,又便于快速上下。‘安屈膝软’指的是在暗道中设置软垫,以减轻士兵上下时的疲劳。‘梯人上,便卷收之中’则描述了士兵通过梯子到达敌楼顶部后,可以迅速将梯子卷收起来,以防止敌人攀爬。
设毡幙,置弩手五人,备乾粮水火,
‘设毡幙’指的是在敌楼内部设置毡幕,以遮蔽视线,减少敌人的观察机会。‘置弩手五人’说明敌楼配备了五名弩手,弩是一种远距离投射武器,可以有效打击敌人。‘备乾粮水火’则表明敌楼内备有足够的食物和水源,以及火种,以保证士兵在长时间坚守时的生存需求。
等候敌近城垒,则攒弩射其首将。
此句强调了敌楼的主要作用——在敌人接近城墙时,弩手可以利用攒弩射击敌人的首领,以削弱敌人的战斗力。这种策略体现了古代军事防御中的心理战术,通过打击敌人的士气,达到保护城墙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