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白阴经-预备-屯田篇

作者: 李白(701年-762年),唐代著名诗人,以豪放、奔放的个性和诗才闻名。李白的诗歌以描写自然景色、人生哲理及社会风云著称,深受后人喜爱。《太白阴经》则是李白对于道家修炼和阴阳学说的总结性作品。

年代:成书于唐代(约8世纪)。

内容简要:《太白阴经》是李白在道家思想影响下的哲学与修炼作品,书中结合道家修行理论,探讨了天人合一、阴阳五行、长生不老等道家学说。李白通过这本书讲述了道家对于宇宙与人生命运的理解,并提倡修炼以求长生。在书中,他以丰富的诗词和道理展示了自己对人生、宇宙和自然的理解,并提出了理想的生活方式,书中含有大量对道家哲学的引述与思考。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白阴经-预备-屯田篇-原文

经曰:〈洪范 八政,以食为先。

是以商鞅入秦,行垦草之令;夷吾霸齐,富农功之术。

夫地所以养人,城所以守地,战所以守城。

务耕者,其人不衰;务守者,其地不危;务战者,其城不围。

四海之内、六合之中有奚贵?曰:贵於土。

奚贵於土?曰:人之本。

奚贵於人?曰:国之本。

是以兴兵伐叛,而武爵任;武爵任,则兵胜。

按民务农,则粟富;粟富,则国强。

人主恃农战而尊,三时务农,一时讲武,使士卒出无余力,入有余粮,所谓兴兵而胜敌,按兵而国富也。

合屯田六十顷:四十顷种子,五顷大荳种子,五顷麦种子,五顷麻种子,五顷荞种子,屯外五十亩菜不入。

至秋纳宴设厨,四十亩蔓菁种子,十亩萝卜种子,已上种子各依乡原种。

一屯六十丁,一丁日给米二升,一日一石二斗,一月三十六石,一年四百三十二石。

牛料一屯六十头牛,日给荳五升,十月一日起料,四月一日停,一日三石,一月九十石,六月五百四十石。

一屯丁粮牛料种子耒屯,坚耒束以长三百七十八尺五寸三分三毫绳之四分之一,长九十三尺六寸三分四毫。

四月磔橛绳内有田一亩,对屯田官分三等,田内上中下耒之,以三尺五寸圈成束,则耒数三等可知。

耒屯苗子,横耒取三等,束。

对屯田官打下苗子,斗升合数,为两绢袋,各乘苗子一[木宛]与屯田官者耒,使对一[木宛]与耒,使掌者屯官封其後,恐有耗损者,耒米取子一斗,平量对屯田官捣,耒得几米为率,则一屯斛斗可知。

等级殊等九千石,第一等七千石,第二等六千石,第三等五千石。

岁无水旱、灾蝗,满四千石者,屯官有殿。

一军载粟一十二万八千石六分,支米九万石,以殊等屯一十四余万二千石,方支一岁。

《粮神农书》曰:「虽金城十仞,汤池百步,带甲十万,而无粟者,不能守也。」

故充国伐西戎,杜茂守北鄙,创置屯田,以为耕植也。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白阴经-预备-屯田篇-译文

《经》说:洪范八政,以食物最为重要。因此,商鞅进入秦国后,实行开垦荒地的法令;管仲在齐国称霸,采用使农民富裕的方法。土地是用来养育人民的,城池是用来保卫土地的,战争是用来保卫城池的。致力于耕作的,人民就不会衰弱;致力于守卫的,土地就不会有危险;致力于战斗的,城池就不会被围困。在四海之内、六合之中,什么是最宝贵的?回答说:土地最宝贵。为什么土地最宝贵?因为土地是人的根本。为什么人是根本?因为国家的基础在于人民。因此,出兵讨伐叛乱,就设立武官职位;设立武官职位,就能赢得战争。如果百姓致力于农业,那么粮食就会丰富;粮食丰富,国家就会强大。君主依靠农业和战争而尊贵,三个季节从事农业,一个季节训练军事,让士兵外出没有多余的力气,回家有足够的粮食,这就是所说的出兵能战胜敌人,停止战争国家就能富裕的方法。

合共屯田六十顷:其中四十顷种植粮食,五顷种植大豆,五顷种植小麦,五顷种植麻,五顷种植荞麦,屯田外五十亩种植蔬菜不纳入粮食统计。到秋天收割,种植四十亩芜菁,十亩萝卜,以上的种子都按照当地的原始品种种植。

一个屯田有六十名壮丁,每人每天供应二升米,一天供应一石二斗,一个月三十六石,一年四百三十二石。

一头牛的饲料:一个屯田有六十头牛,每天供应五升豆子,从十月份开始喂养,到四月份停止,一天喂养三石,一个月九十石,六个月五百四十石。

一个屯田的壮丁、粮食、牛饲料和种子:用长三百七十八尺五寸三分三毫的四分之一绳子捆绑农具,长九十三尺六寸三分四毫。四月份,绳索内的田地一亩,由屯田官按照上中下三等分配,田地内农具按照三尺五寸圈成束,这样就可以知道农具的等级。

屯田的苗子:横着拿农具分为三等,捆绑起来。屯田官打下苗子,用斗和升来计数,装进两个布袋,每个布袋装一个苗子,给屯田官的农具,让屯田官拿着,封存起来,以防有损耗。用一斗米来平量农具,得到多少米作为标准,就可以知道一个屯田的粮食数量。

等级不同,粮食数量也不同,总共九千石,第一等七千石,第二等六千石,第三等五千石。如果一年没有水灾、旱灾、蝗灾,达到四千石以上的,屯田官没有惩罚。

一支部队携带粮食一十二万八千石六分,供应九万石米,用不同等级的屯田可以供应十四万二千石,足够支撑一年的供应。《粮神农书》说:「即使有十仞高的金城,百步宽的沸水池,十万人的装备,如果没有粮食,也无法守卫。」因此,充国攻打西戎,杜茂守卫北方边疆,创立屯田制度,用于耕作和种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白阴经-预备-屯田篇-注解

洪范:《洪范》是《尚书》中的一篇,古代中国的一部经典文献,主要记载了古代帝王的治国方略和天命观念。

八政:指古代国家治理的八个方面,包括食、货、祀、司空、司徒、司寇、宾、师。

食为先:以食物为首要,强调农业在国家治理中的重要性。

商鞅:战国时期秦国政治家、改革家,实施变法,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垦草之令:商鞅在秦国推行的政策之一,鼓励开垦荒地。

夷吾:即管仲,春秋时期齐国政治家,辅佐齐桓公成为霸主。

富农功之术:管仲提倡的富国强兵的策略,强调农业和军事的重要性。

地:指土地,古代农业社会的基础。

城:指城池,古代防御外敌的重要设施。

战:指战争,古代国家维护自身利益和领土完整的方式。

务耕者:致力于耕作的农民。

务守者:致力于守卫城池的士兵。

务战者:致力于战争的军队。

四海之内:指全国范围内。

六合之中:指天地四方,泛指整个世界。

土:指土地,这里指农业生产的物质基础。

人:指人民,国家的根本。

国:指国家,统治者的领土和子民。

武爵任:授予军功的爵位。

兵胜:战争胜利。

粟富:粮食丰收。

国强:国家强大。

人主:君主,国家的统治者。

三时务农:指一年中的三个季节都要从事农业生产。

讲武:训练军事。

士卒:士兵。

屯田:古代的一种军事制度,士兵在军事闲暇时进行农业生产。

屯田六十顷:一块屯田的面积,约合六十公顷。

大荳:大豆。

麦:小麦。

麻:麻类植物,可制麻布。

荞:荞麦。

菜:蔬菜。

纳宴设厨:收获后举行宴会。

蔓菁:芜菁,一种蔬菜。

萝卜:萝卜,一种蔬菜。

乡原种:根据当地原有的种植习惯。

丁:古代计算人口和劳役的单位,一丁等于一名成年男子。

牛料:牛的饲料。

荳:豆类。

磔橛绳:一种测量土地的工具。

耒:古代农具,用于耕作。

斗升合数:用斗和升来计算数量。

绢袋:用丝织品制成的袋子。

木宛:古代计量单位,相当于一斗。

率:比例,标准。

殿:降级或处罚。

充国:指西汉时期的将军赵充国,曾领兵伐西戎。

杜茂:西汉时期的将领,曾守北边边疆。

《粮神农书》:古代关于农业的经典著作。

金城十仞:形容城池坚固,十仞即十丈高。

汤池百步:形容城池宽广,百步即一百步。

带甲十万:指装备精良的十万军队。

西戎:古代对西部少数民族的称呼。

北鄙:北方边疆。

耕植:耕作和种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白阴经-预备-屯田篇-评注

经曰:〈洪范 八政,以食为先。〉

此句引用《洪范》中的经典语句,指出八种国家治理政策中,食物供应是最为重要的。这体现了中国古代对农业的重视,认为粮食安全是国家稳定的基础。

是以商鞅入秦,行垦草之令;夷吾霸齐,富农功之术。

这里提到了商鞅变法和管仲在齐国的改革。商鞅通过推行垦草令,鼓励开垦荒地,增加粮食产量;管仲则通过富农功之术,提高农业生产力。这两位历史人物的政策都强调了农业的重要性,体现了农业立国的思想。

夫地所以养人,城所以守地,战所以守城。

这句话强调了土地、城市和战争三者之间的关系。土地是养育人民的基础,城市是守护土地的堡垒,战争是守护城市的手段。这反映了古代中国的国防观念,即通过农业保障民生,通过城市防御敌人,通过战争保卫国家安全。

务耕者,其人不衰;务守者,其地不危;务战者,其城不围。

这句话进一步阐述了农业、守城和战争的重要性。只有致力于耕作的人,国家才能繁荣昌盛;只有致力于守城的人,国家才能安全稳定;只有致力于战争的人,国家才能抵御外敌。

四海之内、六合之中有奚贵?曰:贵於土。

这里提出了一个问题:在四海之内、六合之中,什么最为宝贵?答案是土地。这体现了中国古代对土地的重视,认为土地是国家的根本。

奚贵於土?曰:人之本。

进一步解释了土地之所以宝贵,是因为它是养育人的基础,是人的根本。

奚贵於人?曰:国之本。

再次递进,指出人的根本在于国家,国家是国家的根本。

是以兴兵伐叛,而武爵任;武爵任,则兵胜。

这句话说明了国家在面临叛乱时,通过奖励有功的武将,来鼓舞士气,取得战争的胜利。

按民务农,则粟富;粟富,则国强。

强调了农业对于国家富强的重要性,认为只有农业发达,国家才能富强。

人主恃农战而尊,三时务农,一时讲武,使士卒出无余力,入有余粮,所谓兴兵而胜敌,按兵而国富也。

这句话提出了国家治理的理念,即君主依靠农业和战争来维护国家的尊严和富强。通过合理安排农业生产和军事训练,使士兵在出征时无后顾之忧,在归国时有余粮,从而实现国家的繁荣和强大。

合屯田六十顷:四十顷种子,五顷大荳种子,五顷麦种子,五顷麻种子,五顷荞种子,屯外五十亩菜不入。

这段文字详细描述了屯田的具体情况,包括种植的作物种类和面积,体现了古代中国的农业技术和管理制度。

至秋纳宴设厨,四十亩蔓菁种子,十亩萝卜种子,已上种子各依乡原种。

这句话说明了在秋季收获后,根据乡里的传统种植新的作物种子。

一屯六十丁,一丁日给米二升,一日一石二斗,一月三十六石,一年四百三十二石。

这里计算了屯田中每个丁的粮食供应量,体现了古代中国的粮食分配制度。

牛料一屯六十头牛,日给荳五升,十月一日起料,四月一日停,一日三石,一月九十石,六月五百四十石。

这段文字描述了屯田中牛的饲料供应情况,反映了古代中国的畜牧业和饲料管理。

耒屯苗子,横耒取三等,束。对屯田官打下苗子,斗升合数,为两绢袋,各乘苗子一[木宛]与屯田官者耒,使对一[木宛]与耒,使掌者屯官封其後,恐有耗损者,耒米取子一斗,平量对屯田官捣,耒得几米为率,则一屯斛斗可知。

这段文字详细描述了屯田中苗子的管理和计量方法,体现了古代中国的农业技术和计量制度。

等级殊等九千石,第一等七千石,第二等六千石,第三等五千石。岁无水旱、灾蝗,满四千石者,屯官有殿。

这里描述了屯田的等级和产量要求,以及相应的奖励和惩罚措施,反映了古代中国的农业管理和激励机制。

一军载粟一十二万八千石六分,支米九万石,以殊等屯一十四余万二千石,方支一岁。

这段文字说明了军队的粮食供应情况,以及屯田对于军队粮食保障的重要性。

《粮神农书》曰:「虽金城十仞,汤池百步,带甲十万,而无粟者,不能守也。」

这句话引用了《粮神农书》中的经典语句,再次强调了粮食对于国家防御的重要性。

故充国伐西戎,杜茂守北鄙,创置屯田,以为耕植也。

这段文字提到了历史上的屯田制度,如充国伐西戎、杜茂守北鄙时,都创置了屯田,以保障粮食供应和农业生产。这反映了古代中国屯田制度的普遍性和重要性。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白阴经-预备-屯田篇》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25776.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