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李白(701年-762年),唐代著名诗人,以豪放、奔放的个性和诗才闻名。李白的诗歌以描写自然景色、人生哲理及社会风云著称,深受后人喜爱。《太白阴经》则是李白对于道家修炼和阴阳学说的总结性作品。
年代:成书于唐代(约8世纪)。
内容简要:《太白阴经》是李白在道家思想影响下的哲学与修炼作品,书中结合道家修行理论,探讨了天人合一、阴阳五行、长生不老等道家学说。李白通过这本书讲述了道家对于宇宙与人生命运的理解,并提倡修炼以求长生。在书中,他以丰富的诗词和道理展示了自己对人生、宇宙和自然的理解,并提出了理想的生活方式,书中含有大量对道家哲学的引述与思考。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白阴经-预备-夜号更刻篇-原文
经曰:夜取号於大将军处,粘藤纸二十四张,十五行界印缝安标轴,题首云:某军某年某月某日号簿。
每日戍时,虞候判官持簿於大将军幕前取号,大将军取意於一行中书两字,上一字是坐喝,下一字是行答。
於将军前封锁,函付诸号,各到彼巡检所,主首以本钥匙开函,告报不得令有漏泄,一夜书一行,二十四张三百六十行,尽一载,别更其簿。
更漏牌一日一夜,凡一百刻,以竹马为一百,牌长三寸、阔一寸,逐月题云:某月更牌。
一日一夜计行二百里,探更人每刻徐疾,行二里,常取月中气为正。
雨水正月中,夜传牌四十九分,一更传牌九,余一里一百七十三步三尺二寸。
春分二月中,夜传牌五十一分,一更传牌十。
谷雨三月中,夜传牌三十七分,一更传牌七,余一里十四步二尺。
小满四月中,夜传牌三十六三分,一更传牌七,余一百七十步四尺八寸。
夏至五月中,夜传牌三十五分,一更传牌七。
大暑六月中,夜传牌三十六三分,一更传牌七,余一百七十五步一尺二寸。
处暑七月中,夜传牌三十六三分,一更传牌七,余一百七十五步一尺二寸。
秋分八月中,夜传牌四十四五分,一更传牌八余一里二百八十六步一尺二寸。
霜降九月中,夜传牌四十九五分,一更传牌九余一百一十八步五尺六寸。
小雪十月中,夜传牌五十三三分,一更传牌十余一里一百一十五步一尺二寸。
冬至十一月中,夜传牌五十五,一更传牌十一。
大寒十二月中,夜传牌五十三二分,一更传牌十余一里一百二十五步一尺二寸。
右件古法多不合今。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白阴经-预备-夜号更刻篇-译文
经书上说:在夜间到大将军那里领取号码,用藤纸粘制二十四张,每张分成十五行,并在每行的交界处缝上标记轴,标题写着:某军某年某月某日号码簿。每天晚上,负责监督的判官拿着簿子在将军的帐篷前领取号码,大将军从一行中书的两个字中获取意图,上面一个字是‘坐喝’,下面一个字是‘行答’。在将军面前封好,把信件放在号码簿中,每个到指定巡查地点的人用本来的钥匙打开信封,报告时不得泄露,一晚上写一行,二十四张共有三百六十行,一年之内全部写完,然后更换新的簿子。
更换更漏牌,一天一夜为一百刻,用竹马作为一百刻的标记,牌子长三寸、宽一寸,每月写上‘某月更牌’。一天一夜计算行程为二百里,传递更漏牌的人每刻的快慢,行进两里,通常以月亮的朔望作为标准。
雨水正月中,夜间传递牌四十九分,一更传递牌九,剩余一里一百七十三步三尺二寸。
春分二月中,夜间传递牌五十一分,一更传递牌十。
谷雨三月中,夜间传递牌三十七分,一更传递牌七,剩余一里十四步二尺。
小满四月中,夜间传递牌三十六三分,一更传递牌七,剩余一百七十步四尺八寸。
夏至五月中,夜间传递牌三十五分,一更传递牌七。
大暑六月中,夜间传递牌三十六三分,一更传递牌七,剩余一百七十五步一尺二寸。
处暑七月中,夜间传递牌三十六三分,一更传递牌七,剩余一百七十五步一尺二寸。
秋分八月中,夜间传递牌四十四五分,一更传递牌八,剩余一里二百八十六步一尺二寸。
霜降九月中,夜间传递牌四十九五分,一更传递牌九,剩余一百一十八步五尺六寸。
小雪十月中,夜间传递牌五十三三分,一更传递牌十,剩余一里一百一十五步一尺二寸。
冬至十一月中,夜间传递牌五十五,一更传递牌十一。
大寒十二月中,夜间传递牌五十三二分,一更传递牌十,剩余一里一百二十五步一尺二寸。
以上所述的古代方法有许多与现在不符。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白阴经-预备-夜号更刻篇-注解
号簿:古代军队中用于记录士兵名籍的簿册,相当于现代的名单。
大将军:古代军队中的高级将领,掌管较大范围的军事事务。
粘藤纸:一种古代用藤纤维制成的纸张,具有耐久性。
界印:界限和印章,指在文件或簿册上盖章以证明身份或文件的合法性。
标轴:标记轴,可能指在簿册上用作标记的轴状物。
题首:书写在文件或簿册开头的标题。
虞候判官:古代官职,负责监督和判定军务。
戍时:古代夜间守卫的时间段,通常指夜间。
大将军幕前:大将军的帐篷前,可能是指军事指挥中心。
一行中书:一行中书是指一行的文书或命令。
坐喝:指坐在帐篷内接受命令。
行答:指出行执行命令。
封锁:封闭,此处指将信函或文件封闭。
函付:用信函交付。
巡检所:古代负责巡查和管理的机构。
主首:负责人,此处指巡检所的负责人。
本钥匙:原配的钥匙,指只有负责人才能打开的钥匙。
漏泄:泄露,指秘密或信息的泄露。
更漏牌:古代用来计时和报时的牌子。
竹马:用竹子制成的马,此处可能指计时用的竹签。
月中气:月亮的盈亏周期,用于计时。
雨水:二十四节气之一,表示春雨开始的时节。
春分:二十四节气之一,表示春季平分的时节。
谷雨:二十四节气之一,表示春季的雨季。
小满:二十四节气之一,表示小麦成熟时节。
夏至:二十四节气之一,表示夏季最长的白天。
大暑:二十四节气之一,表示夏季最热的时候。
处暑:二十四节气之一,表示夏季向秋季过渡的时节。
秋分:二十四节气之一,表示秋季平分的时节。
霜降:二十四节气之一,表示秋季开始有霜的时节。
小雪:二十四节气之一,表示开始下小雪的时节。
冬至:二十四节气之一,表示冬季最短的白天。
大寒:二十四节气之一,表示冬季最冷的时候。
右件:指上文提到的内容。
古法:古代的方法或制度。
不合今:不符合现代的方法或制度。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白阴经-预备-夜号更刻篇-评注
此段古文描述了中国古代一种独特的夜间传递信息的方式,其中蕴含了丰富的历史、文化、宗教和军事信息。
首先,文中提到的‘夜取号於大将军处’和‘每日戍时’表明了这一信息传递是在夜间进行的,符合古代军事中对于保密和快速传递信息的需求。
‘粘藤纸二十四张,十五行界印缝安标轴’描绘了当时使用的纸质媒介和书写方式,藤纸作为书写材料,体现了古代对于书写材料的考究和环保意识。
‘题首云:某军某年某月某日号簿’中的‘号簿’一词,揭示了古代军队中对于编制和管理的重视,号簿不仅是记录,更是管理和调度的工具。
‘大将军取意於一行中书两字,上一字是坐喝,下一字是行答’反映了古代军事指挥中的简洁性和效率,通过两个字传递复杂的指令,体现了古代军事指挥的智慧。
‘於将军前封锁,函付诸号,各到彼巡检所’说明了信息传递的流程和保密措施,通过封锁和传递的方式确保信息的保密性和准确性。
‘一夜书一行,二十四张三百六十行,尽一载,别更其簿’展示了古代对于信息记录和管理的严谨性,一年更换一次簿册,保证了信息的连续性和可追溯性。
‘更漏牌一日一夜,凡一百刻’中的‘更漏牌’是古代计时工具,通过竹马和牌的移动来表示时间的流逝,反映了古代对于时间管理的精细。
‘逐月题云:某月更牌’则说明了更漏牌的月度调整,体现了古代对于季节和时间的精确把握。
‘一日一夜计行二百里,探更人每刻徐疾,行二里’描绘了更漏牌传递的速度和距离,‘探更人’这一角色也体现了古代对于传递任务的重视。
‘雨水正月中,夜传牌四十九分,一更传牌九,余一里一百七十三步三尺二寸’等句子则详细记录了不同月份的传递细节,体现了古代对于信息传递的精确计算和安排。
最后,‘右件古法多不合今’总结了全文,指出这种古法已经不适应现代的需求,同时也反映了古代科技与现代社会之间的差异和变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