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李白(701年-762年),唐代著名诗人,以豪放、奔放的个性和诗才闻名。李白的诗歌以描写自然景色、人生哲理及社会风云著称,深受后人喜爱。《太白阴经》则是李白对于道家修炼和阴阳学说的总结性作品。
年代:成书于唐代(约8世纪)。
内容简要:《太白阴经》是李白在道家思想影响下的哲学与修炼作品,书中结合道家修行理论,探讨了天人合一、阴阳五行、长生不老等道家学说。李白通过这本书讲述了道家对于宇宙与人生命运的理解,并提倡修炼以求长生。在书中,他以丰富的诗词和道理展示了自己对人生、宇宙和自然的理解,并提出了理想的生活方式,书中含有大量对道家哲学的引述与思考。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白阴经-预备-井泉篇-原文
经曰:
沙碛卤莽之中,
有水野马黄牛之踪,
寻之有水,
乌鸟所集处有水,
地生葭苇菰蒲之处有伏泉,
地有蚁壤之处下有伏泉。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白阴经-预备-井泉篇-译文
古书上说:在沙漠和荒野中,可以看到野马和黄牛的踪迹,追寻这些踪迹就能找到水源;乌鸟聚集的地方也会有水源;地上生长着芦苇、菰蒲的地方下面有地下水;地上有蚂蚁窝的地方下面也有地下水。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白阴经-预备-井泉篇-注解
沙碛:指沙漠中的沙丘,形容荒凉、干旱的地带。
卤莽:形容荒野、未经开垦的土地。
野马:指野生的马,这里比喻水流的形态像野马一样奔腾。
黄牛:指野生的牛,这里也是比喻水流的形态。
踪:痕迹,这里指水流的痕迹。
寻之:寻找,追寻。
乌鸟:黑色的鸟,这里指乌鸦等鸟类。
所集处:聚集的地方。
地生:土地上生长的。
葭苇:芦苇,一种水生植物。
菰蒲:菰和蒲,都是水生植物。
伏泉:地下暗流涌出的泉水,通常指地下水。
蚁壤:蚂蚁活动的土壤,这里指被蚂蚁翻动的土壤。
下有伏泉:地下有隐藏的泉水,指地下水丰富的地方。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白阴经-预备-井泉篇-评注
经曰:沙碛卤莽之中,有水野马黄牛之踪。
此句出自古代文献,表达了在荒凉的沙碛地带,虽看似干旱不毛,实则仍有生机。‘沙碛’指沙漠与河滩地,‘卤莽’形容其荒凉之状。‘水’在此象征着生命的存在,暗示即使在最严酷的环境中,生命之力依然顽强。‘野马黄牛’则是对动物踪迹的比喻,象征着生机与活力的迹象。
寻之有水,乌鸟所集处有水。
此句进一步强调了寻找生命迹象的重要性。‘寻之’表明了探索与发现的行动,‘乌鸟’通常被认为是吉祥的象征,其聚集之处常被认为有水源,暗示着希望与生命的延续。
地生葭苇菰蒲之处有伏泉。
‘地生葭苇菰蒲’描绘了一幅生机勃勃的景象,葭苇、菰蒲均为水生植物,象征着水边的湿润环境。‘伏泉’指隐藏在地下的泉水,此处暗示在看似普通的环境中,往往隐藏着不为人知的宝藏或资源。此句强调了在自然环境中,细心观察与发现的重要性。
地有蚁壤之处下有伏泉。
‘蚁壤’是指蚂蚁活动后形成的土壤结构,这种土壤往往较为肥沃。‘地有蚁壤’暗示着土壤的肥沃与生命力的旺盛。‘下有伏泉’则再次强调了地下水的重要性,以及即使在看似干燥的土壤下,也可能存在水源。此句反映了古人对自然环境的深刻理解和尊重。
整体而言,这段古文通过对自然环境的描述,传达了深刻的哲理。它告诉我们,在看似荒凉的环境中,生命的迹象往往隐藏在细微之处,需要我们用心去发现。同时,它也体现了古人对自然规律的尊重和对生命力的赞叹。在传统文化中,这种对自然的敬畏与和谐共生的理念,是儒家思想中‘天人合一’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