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李白(701年-762年),唐代著名诗人,以豪放、奔放的个性和诗才闻名。李白的诗歌以描写自然景色、人生哲理及社会风云著称,深受后人喜爱。《太白阴经》则是李白对于道家修炼和阴阳学说的总结性作品。
年代:成书于唐代(约8世纪)。
内容简要:《太白阴经》是李白在道家思想影响下的哲学与修炼作品,书中结合道家修行理论,探讨了天人合一、阴阳五行、长生不老等道家学说。李白通过这本书讲述了道家对于宇宙与人生命运的理解,并提倡修炼以求长生。在书中,他以丰富的诗词和道理展示了自己对人生、宇宙和自然的理解,并提出了理想的生活方式,书中含有大量对道家哲学的引述与思考。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白阴经-预备-乡导篇-原文
经曰:即鹿无虞,从入於林中。
不用乡导,难得地利。
夫用乡导者,不必土人,但谙彼山川之险易、敌之虚实,即可任也。
赏之使厚,收其心也;备之使严,防其诈也。
是故,锡之以官爵,富之以财帛,使有所恋;匹之以妻子,使有所怀。
然後察其辞,监其色,覆其言,始终如一,可以用之也。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白阴经-预备-乡导篇-译文
古书上说:如果想要捕捉鹿,却没有像虞官这样的专家来引导,就会迷失在森林中。如果不依靠当地的向导,就很难利用地理优势。
使用当地向导的人,不一定要是本地人,只要熟悉那里的山川险阻和敌人的虚实情况,就可以胜任。
要奖赏他们使他们得到丰厚的回报,以此来收买他们的心;同时要对他们要求严格,以防他们有欺诈行为。
因此,可以授予他们官职和爵位,用财物使他们富有,使他们有所留恋;用妻子儿女来吸引他们,使他们有所牵挂。
然后观察他们的言辞,注意他们的脸色,核实他们的言论,如果他们始终如一,就可以信任并使用他们了。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白阴经-预备-乡导篇-注解
经:经文,指古代经典文献中的文字。
鹿:指鹿这种动物,这里可能比喻为猎物。
虞:古代官名,掌管山泽之官,负责狩猎。
入於林中:进入山林之中。
乡导:向导,指在行军或旅行中引导路线的人。
土人:本地人,指对当地地形、风俗等非常熟悉的人。
谙:熟悉,了解。
山川之险易:山川的险峻与平坦。
敌之虚实:敌人的实力与弱点。
锡之以官爵:赐予官职和爵位。
富之以财帛:用财物使其富裕。
匹之以妻子:配以妻子,使其有家庭。
怀:留恋,牵挂。
辞:言语,言辞。
色:脸色,表情。
覆:验证,核实。
始终如一:始终如一,指始终如实地表达自己的意思,没有变化。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白阴经-预备-乡导篇-评注
经曰:即鹿无虞,从入於林中。
此句出自《孙子兵法·用间篇》,意指若是要捕捉鹿,没有虞官(古代掌管山林之官)的引导,就难以进入山林深处。这里比喻在军事行动中,没有熟悉地形的向导,就难以充分利用地理优势。
不用乡导,难得地利。
这句话进一步强调了向导在军事行动中的重要性。地理优势是战争取胜的关键因素之一,没有向导,军队就无法充分利用这些优势。
夫用乡导者,不必土人,但谙彼山川之险易、敌之虚实,即可任也。
此句表明,向导并不一定要是本地人,只要熟悉当地的山川地形和敌人的虚实情况,就可以胜任。这体现了孙子兵法中‘知彼知己,百战不殆’的思想,强调了对敌我双方情况的了解。
赏之使厚,收其心也;备之使严,防其诈也。
这句话说明了如何使用向导。通过赏赐使其忠诚,通过准备使其严谨,以防其欺骗。这体现了孙子兵法中‘兵者,诡道也’的思想,强调在战争中要善于运用策略和计谋。
是故,锡之以官爵,富之以财帛,使有所恋;匹之以妻子,使有所怀。
这句话进一步阐述了如何通过物质和情感手段来收买向导。通过赐予官爵和财富,使其有所依恋;通过安排婚姻,使其有所牵挂。这些手段都是为了确保向导的忠诚。
然後察其辞,监其色,覆其言,始终如一,可以用之也。
最后一句强调了在使用向导时,要时刻警惕其言行,确保其忠诚。通过观察其言辞、脸色和言行一致,可以判断其是否可靠。这体现了孙子兵法中‘慎战’的思想,强调在战争中要谨慎行事。